第一次看《罗拉快跑》的时候是在三年前的美术课上。今天又重温了一回,观感体验更佳。
《罗拉快跑》这部由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于1998年拍摄的电影,可以说是开启了电影的新时代。因为从那以后,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视听语言的运用就从此开始了。与其说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不如说它是艺术片更合适。《罗拉快跑》是一种能让人体会到电影魅力的“艺术”。
1998年正是20世纪与21世纪的连接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信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不断变快,电子游戏也开始普及。《罗拉快跑》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罗拉的红发女孩得知自己小混混男友曼尼十万块钱在地铁上被乞丐盗走后,需要在20分钟之内把钱全部弄到,并且找到曼尼;否则曼尼就会被黑社会老大杀掉。而之后就产生了三种可能,每一种可能都对应了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和 结局:罗拉和曼尼抢劫超市被警察包围,罗拉中弹身亡;罗拉抢到父亲银行的钱,并阻止了曼尼抢超市,但曼尼在路口向她走来时被救护车撞死;罗拉从赌场赢了十万块钱,曼尼从乞丐那里抢回十万块,并还给了黑老大,两人相遇,随后拿着十万块钱平安离开。
《罗拉快跑》作为一部探索电影,采用了三段式重复叙事,并用板块式结构,把故事很清晰地分开。前十分钟作为开场,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最终的目标,任务。之后的二十分钟作为第一条线,讲述第一种可能;两分钟的幻境,交代重生背景;二十分钟第二条线的故事;三分钟幻境,衔接着重生;二十分钟第三条线的故事。这样的叙事方法和结构很独特并严谨,且通过剪辑来严格遵循了时间规则。后来的《明日边缘》和《源代码》等动作片都有它的影子。另外也给人一种玩电脑游戏的感觉:不断闯关,失败了就重来。
时间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线索。时钟的镜头也反复出现在镜头中,给人以紧张感。刺激紧张的音效也一直贯穿整部电影。另外,《罗拉快跑》的情节中布置了很多条线索,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几乎没有一刻是放松警惕的,时刻都要为下一秒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捏一把汗。多次出现的十字路口也作为一种象征,意味着未来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各种不一样的可能。
《罗拉快跑》主要表达了人类进入现代化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快到让人难以喘息;也体现了命运变化无常,多端,难以预料,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甚至是别人的一生,就犹如《蝴蝶效应》一样;人有无数多种可能性,就好比“平行宇宙”;爱情是胜过一切的,没有什么事物是在爱情之上的。
这部电影用了大量的电影语言,或者可以说,这是一部由许许多多的电影语言所构成的电影。
1.开头降格:电影的开头时人们站在十字路口上不断地行走,人来人往,速度飞快。通过降格,加快了人们的速度,使人眼花缭乱,就犹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一样,使人难以适应。
2.定格跳切:定格跳切的手法出现在每一次罗拉与陌生人相撞之后,画面对准指定的那个人物,然后静止,出现快门声,并且镜头出现伴随着拍照一样的“白光”,不断快速切换出很多张照片。这些照片就意味着人物今后的命运,比如罗拉在街头拐角处碰到三次的老女人:第一次画面出现老女人偷孩子被发现,然后又去偷孩子的很多照片;第二次因为罗拉撞了一下她,让她走得比原来慢了一些,之后画面就出现了她买彩票中头奖,上新闻报,买到别墅的一张张快速闪过的照;第三次罗拉没撞到老女人,画面就出现了老女人从此信基督教的照。这些跳切通过对比,充分展示了每一秒的世界都是在改变的,甚至可以说只因一点小小的举动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惊天动地的改变。
3.升格:升格第一次出现在第一条线时罗拉被警察不小心打中后慢慢倒在地上,表现了罗拉内心的无奈与挣扎。同样的,在第二条线时曼尼死后也对罗拉的动作神态进行升格,表现了罗拉对于残酷现实的绝望。
4.黑白色调:在电影开头十分钟内出现,作为曼尼与罗拉的回忆,与现实正常的色调相分离开来。
5.双重(分屏)镜头: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第一条线时画面左半侧的曼尼正要走进超市,在超市门口张望等罗拉,而画面右半侧的罗拉在拼命奔跑着去追曼尼,之后画面下方还出现了时钟的镜头,寓意着当时时间的紧迫感,使观众产生紧张感,同时时间在不同人眼里的感觉是不同的:在曼尼眼里,他只需要等待罗拉,如果罗拉没有按时到,那他就直接闯进超市打劫;但对于罗拉来说,每一秒钟都是关键的,因为如果她慢了一点,哪怕只有一秒,那之后的结局就大不一样了。第二次分屏镜头的出现是在第三条线中罗拉去追她的父亲,分屏的作用与之前是大致相同的:左右的镜头相互衬托,相互对比。
6.辛普森式(降清晰度)镜头:影片中共出现了五次辛普森式镜头。第一次是第一条线时乞丐拿十万块钱的镜头;第二三四次分别在三条线中罗拉父亲和“小三”对话的镜头;第五次出现在第三条线时乞丐和偷自行车的年轻人对话时。这个镜头意味的是区分开主角(罗拉与曼尼)而产生的故事,表现出除了主线外还有无数多个分线。
7.动画镜头:开头的动画(类似于flash)出现了罗拉在一个时空隧道里面跑,并且被逐渐吞噬;之后的每一条罗拉从家里跑出到楼下遇到恶人和恶狗的画面都采用了同样的手法。通过动画镜头,新颖独特,使画面更具多样化,并且使其像游戏一样,给人一种一路闯关的感觉。
8.幻境镜头(红色):红色的幻境镜头表现出幻境与现实的差距。幻境分别出现在第一次罗拉死后和第二次曼尼死后。红色的光寓意着爱情,表现出两人之间亲密的关系。另外也像游戏失败后要重生一样,作为两者之间的衔接。
9.重复镜头:影片开头曼尼回忆起当时地铁上落下包裹的场景,画面不断地切换重复着曼尼包裹的特写,表现出包裹的重要性。
10.快速剪辑(快节奏):罗拉奔跑时的视角(正面与侧面)来回不断切换,使观众不会产生视觉和审美疲劳。这也使全片处于一个快节奏的基调。
11.场景转换:第一条线罗拉死后,画面从对罗拉面部的特写逐渐拉到对眼睛的大特写,画面转红,进入幻景,两人对话,之后画面再变红切回到现实,从躺在地上的罗拉的双眼大特写逐渐变回面部,通过飞在天上的红包裹与红电话的来回快切,中间夹杂着罗拉,使一切切回到20分钟前,伴随着电话落下,罗拉重新开始。
12.运动镜头:通过大量且多样的运动镜头,远摄,跟拍,静止拍,俯拍,都体现出时间的紧迫感。镜头时不时地晃动,给人以真实和紧张的感觉。
本人最喜欢的就是两处幻境镜头了,那时的画面给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就犹如在做一场梦,那时的罗拉也比平常时候的她漂亮得多。她与曼尼赤身依偎在一起,两人很亲密恩爱,又无拘无束的样子。时间在这一刻好像变慢了,与平常繁忙的生活相衬,只有他们在一起时,才是最平和,最幸福,最值得被记住的时光。世界上的一切都飞快地变化,但只有爱情是永恒不变的。 罗拉能为自己爱的男人曼尼付出一切。看来,真的是“天大的事情都有爱情顶着”。年轻人的爱情啊,我倒希望是真的能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的。
可我不是罗拉,我不能让时间倒转,去拯救那早已失去的爱情。
当腿粗胸小嘴大的不美的Lola拼命地奔跑,穿过高架桥和街道,她的红发飞扬如一团奔腾的火。那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Lola,笨拙软弱的Lola,不知所措的Lola,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的Lola,在屏幕上奋力追逐她无法逃脱的宿命,追逐她二十岁盲目而纯粹的爱情。她不断地给一切加上一个新的结局,冲向未知的那个终点,画面上的那双眼睛急切得就像她的心。
那平凡的愿望和爱恨。也许就是这样才教人有些心疼她的爱情和无所顾忌。镜头上你甚至可以看见她眼角的细纹,额头飞起的乱发,她不过是追逐幸福快乐的普通女孩一如你曾在街角露出灿烂笑容。这种剧情多少让人想起《蝴蝶效应》;什么时候起我再也看不惯大团圆?然而当Lola和Manny躺在一起,他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一定会很快就从伤心中恢复过来——有个好男人会出现,他有深邃的绿眼睛,他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你跟他倾诉你过得有多苦,blablabla……你会投入他的怀抱,把我忘了。我突然觉得最普通的爱情故事原来就是最正常的姿态,我们都有那么一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是这样吗?此时在昏暗的德语教室里,一楼开着窗,夜色在窗外渐渐低垂下来。蚊子在前面同学的头顶盘旋,在白色的投影屏上投下小小的影子。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说,你说得再隐晦我都能听懂。我抬起头,屏幕上温暖的暗红色笼罩着那个男朋友带着些许孩子气的不安表情,嘟嘟囔囔说个没完。“你会忘掉我。”“Nein——!”她赶紧说。我忍不住笑起来。对于爱情我曾经是个小心眼的人,也许现在还是。可是身边的人始终通情达理,就容不得谁无理取闹。直到看见那样的话语和情绪,让Manny像一切傻瓜一样因爱情而可爱起来。直到Lola轻轻地说,Manny,你还没死呢。
你还没死呢。其实天塌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记住我爱你。
那就足以使人拼了命地为一个未来努力。
Lola飞奔向自己无法控制的那个终点;她一无所有除了那份卑微又热烈的爱情。——而它就是大过天。
她喃喃地说,Warte mal Manny, Warte mal. 一切都来得及,我会拼命地奔跑,在终点拯救你,拯救我们的happy ending。你一定要等我,因为我一定会到,天塌下来我也会到,你一定要等我。我的四肢不勤肺活量也不够高,我没有钱也没有权利只有满腔的热情和勇气。我只能奔跑向一个未知的结局,可是相信我,我一定会到。天塌下来也有爱情顶着。
还记得在《劝导》的影评里我忍不住说,姑娘,勇敢地去追吧,只为着你爱的人会送你一个美满未来,或者一个白眼。我真的只是挖苦。愤世嫉俗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就不愤了,只是对什么都不上心。直到我看见那个因爱情而无所不能的Lola,才想起一个人想要保护什么时,那份奋不顾身的勇气。
原来往往我们并不是害怕毫无顾忌地疯狂地爱一回;是我们一边疑惑那个人,未必同样地深陷其中,一边有所斟酌地不让自己相信幸福相信自己的能力。而那斤斤计较之后的精明多少有些苍白,远不如Lola那鲜艳的红发,让你以为只有那样的决绝才算作爱情。
Warte mal,sie rennt。尽管我们什么结局都不能决定。Warte mal,ich liebe dich。
惶惶如丧家犬的男友曼尼在街头无助地问电话那端:“你说爱情万能。你能在20分钟内变出10万马克吗?”枪就在腰后,随时可以抢劫日进百金的超市然后度过万劫不复的人生;也可能20分钟内弄不到10万马克,黑帮老大赶来立即置曼尼于死地。爱情在死亡面前分秒必争地前进着,穿过走廊、扶梯、天桥、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去银行去赌场,勇气挽不回流逝的时间,曼尼仰脸看着广场上大钟的分针划过四个格子……罗拉为什么选择狂奔而不是打的?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奔跑才能尽可能挥发出人的情绪,热烈强劲,速度里是灼人的焦急和无尽的勇气。爱与命运,偶然与必然,人生不是一个轮回,时间在奔跑中穿梭,哪怕还有一线希望,也要用狂奔的姿势来诠释和拯救命运,这正是高出于生活的现实。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在疲于奔命,只是我们的目标模糊而藐远,罗拉是幸福的,她依靠奔跑来拯救未来,有爱才有未来。这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仿佛一切生物,在最危急的关头用奔跑的姿势来解救自己。
导演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审美需要才创造了快跑的罗拉,你可以说影片的主旨是将散乱的可能性故事元素组织成“只有那样”才能最终达到的必然结果,更可以根据导演自己的初始意愿把《罗拉快跑》看作是人类情绪的宣泄和救赎。没有上帝,上帝只在我们心里,罗拉在奔跑中乞求God帮她这一次,但最终在赌场中以尖叫的心志力量赢得10万马克的是罗拉自己。没有人关心罗拉为什么焦急万分因为没有人能帮她。人生就是这样孤立——想想谁能帮你?
父亲的形象一次次在脑海中被否定,最终他也不肯成为罗拉的救世主。擦身而过的每个人也许无关痛痒,却都因为这偶然性而变换了其生活历程,推婴儿车的妇人、梅耶先生、骑单车的男孩、乞丐、银行职员,罗拉奔跑向自己的命运,也完成了他人的命运之路,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罗拉别无选择地奔跑,只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她有权利喊停。
于是故事重头开始,就当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我们再次选择新的游戏规则。仿佛电子宠物永不会死,换一种玩法,游戏还叫“罗拉快跑”。
唯一不能选择的是,命运必须在奔跑中争取。
《罗拉快跑》是一部内蕴极其丰厚的电影。影片极具许多超现实和后现代的手法,在展示女性魅力的同时,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影片通过个体罗拉的略带荒诞的遭遇隐射了全人类的处境——命运的不可知。好在,汤姆•提克威是一个信仰“非宿命论”的导演,三次轮回对应三种主观选择,三种主观选择对应三种结果,让这部影片并不至于那么沉重。
抛开主题,影片中的艺术和技术手法更让人惊叹。在仅仅七十分钟的影片里,献上了一餐“满汉全席”,让人叹为观止。影片精准地拿捏光影、声音、色彩,大量的蒙太奇压缩在七十分钟的电影里也不显得生硬,影片“轮回式”的叙事模式有效仿 Kieslowski《机遇之歌》的那点意思,但整个叙事模式依然紧凑而不失自然、新颖而不至于晦涩。
----运镜-----
《罗拉快跑》中的镜头以运动镜头为主,最长的镜头是罗拉奔跑时的平拍跟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罗拉的身上。展现罗拉的镜头都是快速移动的跟镜头,而展现曼尼的通常是固定镜头或者慢镜头,可见导演是有意表现罗拉在故事中的主动,拔高罗拉的地位。这样的处理也服务了女权主义的主题。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很多值得把玩的镜头:
比如影片中有一些晃动的镜头。在罗拉奔跑时,镜头会时不时的晃动,这体现了罗拉超负荷的、激烈的奔跑,表现了罗拉坚强的女性形象。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360度旋转的镜头,第一次是在罗拉挂掉曼尼电话,拼命地回忆应该向谁寻求帮助时,镜头旋转的同时对准罗拉,使情节越来越紧张,同时罗拉急切的心情也能被感受到;第一段末,当罗拉和曼尼被警察包围时,镜头旋转的同时对准四周的警察,刻画出两人走投无路的处境。
----声音----
影片中两处声音的运用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罗拉的三声尖叫。罗拉的每次尖叫都是,随着故事发展她的情绪越来越高,主观声音也越来越紧凑激昂,直到某个临界点,罗拉终于爆发出尖叫。她的尖叫能使镜子破碎,带有魔幻的超现实色彩。从情节上讲,罗拉的每次尖叫都能把本来已足够紧张的情节推向一个小高潮,临摹出罗拉敢于打破命运安排的高大形象。这里有点施隆多夫《铁皮鼓》里小男孩尖叫的那种反抗的意思。
第二是罗拉被击毙时响起的优美歌剧。“暴力美学”展现在眼前。罗拉在如此缓慢而抒情中优雅地倒下,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让观众开始反思过去的二十分钟发生了什么。同时,这种暴力美学总有些悲剧英雄落幕的感觉,让人对这二十分钟里的罗拉同情而又敬佩。
---蒙太奇---
蒙太奇
《罗拉快跑》就好像是一种蒙太奇的结合体。整部电影中,使用了非常多的蒙太奇手法对电影进行处理,使电影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其中,有频繁出现的交叉、重复、连续的叙事蒙太奇,又有众多导演良苦用心的隐喻、抒情的表现蒙太奇••••••
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影片中深刻的一组隐喻蒙太奇的镜头:
片头,曼尼在软弱、焦急、情绪激动地向罗拉求助,说自己肯定没命了,罗拉反正也弄不到那么多钱。然后罗拉忍无可忍,尖叫震碎了钟面,声音和印象表现罗拉的力量和神奇。 接着,镜头无声,小长镜头给到了静止躺着的人偶和缓慢移动乌龟,这无疑是导演有意为之。
首先,无声镜头加上静止的物象、缓慢的物象,用无声和缓慢衬托前面尖叫声的激烈。
其次,木偶与乌龟都是被“命运被既定安排的人”的象征,导演如此操作,暗示罗拉将会与命运作斗争。
----色彩----
影片主要色彩是红色、白色和黑色。
关于罗拉的色彩多为红色,罗拉的电话,红色的救护车,罗拉的鲜血,红色的导演索性把罗拉的头发也染成了红色。一方面,夺人眼目的红色象征着暴躁,与暴走的罗拉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红色是生命、生机的颜色,也是爱情的颜色,展现了罗拉充满生命力、充满热情、与命运抗争的鲜活形象。
然而曼尼、罗拉的父亲以及众多的路人,都是以黑白打扮的形象出现,也讽刺了这些人暗淡、乏味的生活。
hhh
以前选修课的课程报告,现在感觉当时的自己好偏激orz....
戴老师说,全片罗拉70%轻松跨越的地区正是当年柏林墙所在空间,于是,“冷战”的幽灵再一次浮现在德国上空。那个充满历史负重感的伤痛故事,让这个标识着“电玩一代”开启新纪元的文本出现了裂隙。
真的能重来该有多好……
重看,影片放大了人生中偶然因素的决定性,不失为一种思考角度~
动感热血,活力四射,兼具实验性与娱乐性的杰作。1.同开端多结局的三段式重复叙事,爱情片外衣下探讨命运无常与人生的混沌与偶然;2.高速剪辑,运动镜头,分屏,快节奏音乐,够刺激;3.后现代气质的拼贴与混搭:辛普森风格动画,黑白和录像,照片定格快切;4.尖叫碎玻璃似[铁皮鼓];5.冥界转场探讨爱情。(9.0/10)
每一秒你都在改变世界
为了爱情而奔跑,你会不会拼尽全力?
导演Tom Tykwer以Trainspotting(猜火车)的形式重新解构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名作Blind Chance(机遇之歌),急速游动且忽而垂直的拍法或跳格式剪接手法,插进如The Simpsons(辛普森家庭)风格的动画。
蝴蝶效应的另一个版本
很另类的一部影片,很有特点~~情节分岔的结构模仿自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机遇之歌》,同样的还有香港影片《一个字头的诞生》~~
美学上非常丰富的文本,很适合用来做形式分析。不过,在另外一个面向上,也是内容上非常无聊,纯粹服务于形式的文本。
很喜欢罗拉快跑 把一个镜头撕碎成无数个情节 分裂成无数个人 象变魔术一样……太神了!
分段式的叙事结构使这部片子风格化明显,独树一帜。漫画和真人的结合使得片子妙趣横生。蝴蝶效应式的剧情,每一种态度对应了不同的结局,罗拉和曼尼的畏缩胆怯招致了死亡,而当罗拉勇敢地面对现实孤注一掷时,结局拨云见日,连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明朗了起来。给高速剪辑赞一下。
平行时空里面唯一的好结局,是两次的骰子都奇迹一般的投中了概率36分之一的20。这难道是狗屎运么?两颗骰子一颗是罗拉,一颗是罗拉的男朋友。这意味着happy ending大概是129600个平行时空里才会出现一次。这意味着罗拉跑了十三万次。也意味着罗拉不吃不喝不睡跑了1800天,也就是说罗拉用了五年时间才终于达成。这么看来,你就不会觉得这个一小时的电影长了。这电影太短了。
一直没觉得这个电影哪里好。。
这个男朋友又穷又只会添麻烦 简直是个废物 可是罗拉还是要为了他 拼命地跑 根本原因还是 罗拉觉得 她那个有钱的爸爸 不爱她 跑过的每一个人 照片连缀生-老-病-死-性-爱 这是在说 人类就是这么无聊的生物 为了对抗孤独和脆弱 生命中真正『闪耀』的 竟然都是这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事 真是悲哀
导演太棒了
这电影太酷了 一个多小时就像十分钟!
基本不需要自带逻辑观看。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不过是障眼法,那也不过是万千轨迹中的一条。讲述人生的存在,却又是以荒诞为本原。罗拉头发错杂的红色仿佛就是生命的颜色。整体还是略显单薄,但该执行的概念还是都执行了。
红色的乱发,粘腻的汗水,白色的bra
爱情狂奔,每一个回头都是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