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第三类接触>,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的来说有点闷.
最后我感慨最深的是----外星人没有娱乐业,,,每个外星人之间体现不出区别,
对区别没有追求就意味着对美没有追求.我是这么以为的.而一切高科技的发展最后都是为人本服务,对人的享受的服务,可是外星人身上看不到衣服或者口红睫毛膏耳环项链之类的装饰物.那么他们的高科技被他们运用在什么地方了?
连原始人在温饱不济的情况下尚且懂得装扮自己,而外星人却把他们的智慧用在无意义的提升生产力发展重工业,或者还有对外星球的战斗力?
温饱思淫欲,当他们对温饱都已经没有担忧的时候,他们的消遣是什么?按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些推理下去,他们的日常生活该有多无聊啊,我想他们也许没有电视可看,也不画画,身份照都不需要因为大家都长得一模一样,他们也许没有明星来穿一些时尚的衣服来给他们带来一些潮流上的指引,甚至哪怕是搞笑的噱头,这些地球上发生的事他们都没有吧?.
可是我相信无论文明进化到何等程度,对美的追求和娱乐部分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这是众多科幻片导演所忽略的地方,不过他们恐怕还没有想到那么多.
影片结尾的时候,当外星人从飞碟里面徐徐的走出来,猛然间唤起了我童年的一段记忆,十几年前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中看电视,当时电视机里面可能就是在介绍这部拍摄于我未出生前的电影,那个外星人的模样从此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过了这么多年,我才真正观看到了这部影片,不觉有点感叹岁月穿梭。废话不说了,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首先这真的是一部“大”片,说它是大片,不是单单因为场面宏大,时间很长,我想,这可能是包容了许多人类情感的片子。当人们面临远超过我们人类个体所力所能及的范围的事情时,普通民众是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那些我们所未曾承受过的事物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结果很可能就是影片里表现得那样,我们的小小生活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冲击,变得一团乱麻,我们毫无能力抵抗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归属感和好奇心(这里用好奇心有些不合适,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渴求),这无疑是一种人类本能中的最可以激励人的一类,而且这毫无疑问也是充满温暖的情感。影片的主人公是小人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电工可以在alien类型的片子中充当主人公,但是通过平凡的人们,才能更真实的体现人之本性。说到底,这部关于alien的片子,实质是在表现我们人类自我,而且导演的目的性相当明显和强烈。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不过我觉得我不可能把这部片子说得很好,这部电影如此之“大”,我的人生经历相对于人类的本质简直是银河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即便这样,我也可以多少体会到一些东西,很感谢这部电影,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76852778.html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这是AFI100在1998年榜单里最后一部没写过的电影,我终于圆满了。
电影主要讲述地球人与外星人发生第三类接触的故事。影片情节很琐碎,分三个方面讲述了这个故事。第一个方面是一个单身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外星人所吸引,并在一个深夜被外星人劫走。第二个方面是讲述一个电工在被UFO发出的光线烧伤后,渐渐变得疯狂想要寻找外星人。第三个方面讲述一个法国科学家联合美国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寻找遗失的船只、飞机,并在美国组织与外星人沟通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人最终汇集在外星人的指定地点,见证了UFO的降落以及失踪人类的回归,而电工被外星人接走,离开了地球。
要想看懂这部电影,首先要明白电影的名字“第三类接触”是什么意思。查了一下资料,解释如下:
在幽浮学上,人与外星生物的接触是指人类与外星生物或不明飞行物体所发生的不同程度接触。这个名称以及背后的分类方法,是由一位名为约瑟夫·艾伦·海尼克(J. Allen Hynek) 的天文学家和不明飞行物体研究者于他1972年推出的著作:经历UFO:科学调查(The UFO Experience: A Scientific Inquiry)中首被次提出。外星生物接触现时共分五类,J. Allen Hynek 起初只提出了首三种类别的接触,其余两种的类别则是后人所增添的,但这些额外增添的类别并没有普遍的被不明飞行物研究者所接受。
第一类接触,目击一个或多个不明飞行物体:飞碟、奇怪光体、不属于人类科技技术的飞行物体
第二类接触,目击一个或多个不明飞行物体,并给目击者及周遭环境带来相关的物理反应
第三类接触,目睹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包括不明飞行物体目击个案
第四类接触,人类直接与UFO或外星生物接触,其方式有被劫持、被检查、被进行实验等。
第五类接触,由Steven M. Greer的CSETI小组命名,意义上是指透过人类自发或双方合作,以一种有意识、自愿性和积极主动的方式与外星文明沟通 。
通过以上可以大概了解到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讲述地球上不同的人们看见外星人的故事,很简单。影片不过是将人类对外星人、UFO的了解与认识,和编导自己的想象结合而成的一部科幻片,仅此而已。所以,本片没有什么深刻的主题,只是起到记录与展示的作用。
影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电影却用了137分钟来讲述故事,而且看起来并不沉闷,可见编导的讲述能力有多出众。仔细分析剧情的话,可以发现电影中除了法国科学家的故事之外,其余两部分都是讲述人们遭遇外星人之后的异常反应。比如他们失眠、他们去寻找解释、他们去寻找答案、他们寻找外星人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家人以及朋友的不理解,这一点在电工身上体现最明显。而法国科学家的故事则是全景式的描绘各种奇异现象,并用各种方式来渲染科学家们的发现,比如在蒙古的越野赛、在墨西哥时人们的询问,等等。除去这三个部分之外,余下的就是极力渲染外星人的恐怖、奇异与壮观,比如单身母亲的惊恐、电工在车内的遭遇、看见UFO的人们的表情与动作等等。总而言之,本片没有主线故事,只是非常细致的描绘了人们对于外星人的反映,细节描写相当到位。
当然,本片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的话,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混搭片。它有笑点、有特效、有惊悚场景、有紧张的追逐与探险。所以说,本片=四分之一的喜剧片+四分之一恐怖片+四分之一探险片+四分之一科幻片。总之,本片似曾相识的场景总是有那么一点,是一部风格很杂的电影。
电影的主要的内容——外星人,就不多说了。小时候《飞碟探索》没少看,关于UFO的影视作品也接触很多,也曾经幻想过外星人。但是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压力让我已经没有心情去思考“天外来客”了。简单的说我已经过了幻想的年纪,也没有心情与时间幻想了。
本片的最大优点,也是电影让人称道之处,就是它壮观的特效。本片的特效可以用一个词“叹为观止”来形容,作为一部1977年上映的电影,可以有如此出色、逼真、震撼的特效场面,实在让人惊讶。本片即使放到现在上映,也不会次于好莱坞主流的特效制作。回想同时期的电影《惊天大阴谋》、《电视台风云》等电影,就可以想象得出本片在当时有多么前卫。而且,看过本片之后才知道,好莱坞确实一个梦工厂,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本片演员都不太出名。男主角Richard Dreyfuss,是《美国风情画》的男主角,只不过这一次扮演了一回父亲,表现中规中矩。他在七十年代的形象还算帅气,看来也是当时的型男。法国科学家的扮演者是著名的法国导演Francois Truffaut,让我很意外。没查资料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小个子就是世界知名的新浪潮电影导演,只是他的演技比较一般。电工的老婆扮演者Teri Garr看着很面熟,查了资料才知道她在《窈窕淑男》、《老友记》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她还是一个漂亮的金发美女,只可惜这样的美人没红过。其他演员不熟悉,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Steven Spielberg为自己圆梦的电影。它不好看,但也不难看,但是它出色的特效就可以名留青史,这也是它入选AFI100的原因。额外说一句,最近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看得越来越多,发现他除了喜欢拍外星人的电影外,就喜欢弄一些犹太人的战争电影。他的创造空间太狭窄了,能不能拍点别的?
Teri Garr
Teri Garr
序列:0637
[第三类接触].Close.Encounters.Of.The.Third.Kind.1977.DC.Bluray.720p.x264.DualAudio-MySiLU
2011-11-26
看了一圈评论,没有自己想看到的,那干脆动动脑自己写吧!
整体看完是没多大感觉的,这可能和年代有关,但整体故事构架是没问题的。
影片主题是外星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从几个普通人角度描写外星人对这几个人生活的影响。影片前面拍了好几件ufo事件和人类无法解释的事,就是为了把观众带入故事,最好产生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疑惑,这其实相当重要,没有这样一个疑惑感,就无法感受进而理解后面男主和民众行为,后面的观影体验大概率无感,反正我是没被带进去。男女主代表了两类对UFO事件两种态度的人,好奇和抗拒,重点说一下男主吧!影片中详细的拍了男主家庭的变化,这段可能被大多数人讨厌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这部剧本所要展现的主题,说个题外话(三体的根基也是社会学,如果谁把三体拍成了星球大战,老鼻子可惜了)。男主的歇斯底里怕是让人感觉这个故事很不自然,好像强行让男主的好奇心推动剧情,这个其实很有难度,剧情片里歇斯底里的主角大多不好处理,电影中处理手法是着重刻画了男女主偶遇UFO的过程,这种程度就类似得知自己只能活一个月了,把男主的歇斯底里合理化,以达到人物能转变为能脱离开社会且不受人类社会价值观所束缚的程度,在现实中这种人大多孩子气、情绪化、敏感,所以影片中刻画的人物大体是没问题的。
至于结尾和特效就是票房方面的考虑了,这部影片也算大胆尝试了,试图描述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人心理的变化。
最近借了一本特吕弗随笔集,《眼之愉悦》,里面评论了许多电影和电影人,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他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里扮演克劳德.拉孔布经历。他的一段话让我很好奇,“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通常人们总说文人相轻,当一个导演如此谦虚而诚恳地表达出对他的同行完全的信任时,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异。
这好像是一部没有第一主人公的电影。1.一个小孩被外星人抓走了(那个小孩走路的姿态怪怪的超可爱,而且长得有点像彭于晏);2.一个电工出于挠心挠肺的好奇背弃了家庭;3.一群科学家尝试和外星人建立联系。特吕弗说过,法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人物,而美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具体的情境。而这部电影中,三条主线各由其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在最后一场的飞船降临的全景里交错。好莱坞的大场面与法国电影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至此水乳交融了。
作为一部经典科幻片,特效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自然不消说。虽然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巨制在今天看来有些破绽。但没人能否定那些场面的宏伟和视觉冲击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反观中国科幻片,无论是架构气势还是诚意都难望其项背)。例如电影开头那个科学家们在沙漠里发现飞机的场景,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梅黛沙漠拍的,剧组在四架不停旋转的巨大螺旋桨面前把一只只沙袋倒空,制造出极富现场感的沙尘暴。有趣的是,虽然当时的技术有限,人们却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在温水中挤入白颜料,拍出汹涌翻滚的云;大量运用重叠的方法,直接在胶片剪辑中把发生在地上、头顶上、天空中的画面重叠。
特吕弗还特别指出了一幕:科学家们在接触到第二类人后相互鼓掌道贺。“这一刻让人感觉是影片的最后一幕,观众感到失望,他们希望还有故事发生。果然,不一会儿,有人向天空看去,他看到了空中汹涌翻滚、千奇百怪的云……影片就从那著名的第三次相遇重新开始……”
对于电工洛伊这个角色,一开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极端强烈的好奇心,在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后的反应好像太过激了,有些难以理解。但导演的情感倾向在洛伊带领另外两个人逃跑时凸显了出来:特吕弗扮演的科学家看到他们的反抗时欣慰(或是神往?)地笑了。这也是科学家自己内心矛盾的写照。影片的最后,科学家对洛伊说,我妒忌你。这句话让这个角色有了灵魂,它暴露了一个科学家的软弱。洛伊是怎么成为被送往外空的人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登上了飞船?
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再交待洛伊的家庭如何。看来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们逃离他的时候他们就不再对他产生任何牵绊了。此后他的表现完全脱离了常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终于脱离了社会的规条,回归了本我,只跟着自己的心走。在他和那个小孩的母亲亲吻拥抱过后,有一瞬间我错以为他们会产生另一条感情线。但洛伊已经不是那样的人了,或许他已经从人类社会中解脱,他追问的是宇宙的真相。一个完全自由的人总有种狂喜的气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会由衷地羡慕他的原因吧。
为什么所有有关外星的电影都是他们比人类智慧先进呢,就不能人类更相对高级吗 什么时候能拍个人类去拯救外星人的电影啊
七十年代的斯皮尔伯格拍的也是宗教电影,科幻的终点就是神学,从《第三类接触》到《降临》,就是从西方的太空交响曲转换到中国的书画语言。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为何评分这么低?相比较星球大战这种宇宙战争等同乡村械斗的电影,这部早年的科幻片对不可知论的影像化表达可谓登峰造极,真正有寄蜉蝣于天地的壮阔之感。
又是不一样的外星人片, 斯皮尔伯格的视角就是不一样,当年我还不懂,后来在电脑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1.虽然前面都是为了最后的20分钟做铺垫,宇宙飞碟出现很震撼,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过于冗长;2.反套路,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场不像交流的交流,那这确实是极可能出现的一种交流模式,假设真的有外星人造访地球;3.最后感谢外星人特地从光年之外赶来为人类除害,带走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经典。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真的很难看,冗长乏味到了极点。
神棍片。。。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乐。有点照搬大白鲨成功的模式,烘托群体气氛直至高潮一触即发,但故事人物单薄,节奏也太拖,很难说要不是配乐经典,有谁看到最后还能保持惊喜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真的不适合自己写剧本,本片不论整体来看还是单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无法入戏,倒跟设定过不过时没有关系。其实能看得出70年代人们的恐惧和倾向逃避的心态,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没法撑起这些想法啊!尤其结尾,配合着JW雄壮宏伟的配乐,真的忍不住笑场了...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
微火慢炖型,几乎没高潮,沉闷易入睡,但表达的寓意值得褒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堆屎和五颜六色的幽浮
让人捉急的电影,铺垫十分的长且烦躁,最后还无任何惊喜。算是圆了那些有飞碟梦的美国人的梦想吗?特技挺棒,故事太无趣了。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B】①只靠几个电子灯光就能表现外星人入侵,真省钱②《独立日》《超级八》偷师N多,但无论是JJ还是埃默里奇,都没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肃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远跑来就为了和地球人开一场迷笛音乐会,和通过精神匹配约到一个炮友,这是什么主义?这是浪漫主义。
戈达尔看了这片一定又痛骂一顿特吕弗了吧
77年电影,难以想象,科幻电影里程牌!!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震撼,不过这是斯导第一次与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经典,镜头给我震撼..斯导自编自导!!!..对生命的未知探寻,就像男主角一样疯了一样去探寻答案,斯导就是如此,斯导外星控!!..很奇怪,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个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关于未知,那么《第三类接触》便关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当别论,但外星人与人类相对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绝对是一抹败笔,它宣示着斯氏纯真里那份无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价:当友善成为谜底,对友善的期许便不再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