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是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战争片,肯·安纳金、安德鲁·马顿、伯哈特·维奇、达里尔·F·扎努克联合执导,理查德·伯顿、肖恩·康纳利、亨利·方达领衔主演。影片以1944年诺曼底登陆为背景,讲述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其中大部分场景为实拍,花费预算约一千万美元(是《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最昂贵的黑白片)动用了两万三千名军人,才造就了这部黑白战争片的不朽名作。即使叙事手法传统的像法庭上的控辩双方,也因其极度的真实,从宏观大局到具体的参与者,都让人震撼。本片也是美国拍摄的第一部使用不同语言对白的二战电影,其中包括德语、法语和英语。
影片获得1963年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提名,最终获得黑白片最佳摄影和最佳特效两项大奖。
本片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代表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实力派男演员,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盟军、德军和法国抵抗力量多方面、多角度全景式地描述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事件。大格局、大气势可圈可点,而对决策将领和登陆士兵等人物的着墨也是生动深刻 。
这部影片深入刻画的是很多小人物和细节,使整部影片的有机地交融切换,来体现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虽说这部影片的片长将近三个小时但是真正的战争篇幅并不太多,如果将所有战争场面的时问加在一起,也没有达到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对于一部被誉为战争巨片的电影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最长的一天》并不是靠战斗场面来取胜,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刻面、细节的描述来表现战争。拍摄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另:由于与本片同时期拍摄的《埃及艳后》耗资超出预算,导演之一的达里尔·F·扎努克,不得不接受重新规划预算,在耗尽本片的计划投入后,他开始自己掏钱继续拍摄。当时福克斯公司几乎决定放弃拍摄本片,达里尔·F·扎努克立即飞往纽约力挽狂澜,经过一番激情洋溢的辩驳后,他终于保全了本片的拍摄计划,失控的《埃及艳后》也逐渐风平浪静。
在清理奥克角附近的海滩时,剧组挖出一辆隐藏在沙滩之下曾参加当年诺曼底登陆的坦克,经过清洗和维修之后,这辆坦克后来出现在片中的英国坦克部队中。
亨利·格瑞斯在片中扮演艾森豪威尔之前从没做过演员,他与艾森豪威尔的面容相似让他得到了这个角色。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考虑在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愿意,但化妆师无法让他“返老还童”。
盛佳蓝光彩色版标注
神剧啊!纪实风格描绘了诺曼底登陆的一天,塑造出的来自美英法德的群像超过五十人。
一、6.7提前几周的准备
1)巴顿在加莱战场发动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和《巴顿将军》联动起来了!巴顿在电视上看到布莱德利领着步枪登上诺曼底,发起脾气!)
2)为便于及时出发和战场指挥,所有登陆士兵提前几天开始整日呆在船上,在上面解决所有吃喝拉撒睡
二、6.6傍晚到夜间的行动 1)法国自由战士破坏通信、铁路,第一批负责定位的伞兵到达。 2)伞兵Robot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 3)滑翔机到位(落地的方式就是靠…生生撞停),出来的士兵负责抢占并坚守住瑟堡到海滩的桥。 4)82师(AA师)和101师的伞兵降落,解决关键据点。 三、6.7(D日)登陆的五个海滩 1)UTAN:伤亡最少,副师长是拄拐的罗斯福儿子;登陆地偏离预计地点5英里,在无补给和援军下罗斯福决定绕道前进,继续进攻。 2)OMAHA:最艰难的海滩,叼雪茄的少将师长又痞又猛! 3)GOLD•JUNO:牵着Weston的加拿大大爷“我祖母说过,装备坏了揍一顿就好了”,还有鸽子飞向了德军的悲催美国记者。 4)SWORD:英格兰难听的风笛;冲向英军怀抱的快乐法兰西人。(没有什么百年战争!没有) 四、导致德军失败的一些因素 1)诺曼底位于海峡较宽的位置,时间夜间风暴多发,天气最恶劣的时间,德军不太相信盟军会在此时发动攻击
2)元首睡觉,西线统帅部司令官隆美尔度假离开前线,无法调来最重要的支援力量——装甲师
3)由于加莱战场的飞机遭遇轰炸下场惨烈,海岸边上的飞行中队被调走,分散停靠,使得盟军登陆时中队长能调用的飞机只有两部,丧失制空权
Is your move a good move?
登陆日,选在隆美尔夫人生日——6月6号。元帅肯定要回家,被盟军料中,登陆的胜算大大提高,并最终拿下二战。
今天都提倡仪式感。正是仪式感,害死了德国人!
Too formal, too stubborn.
亏好当年大禹治水时,没有回家。
1
看了半天的纪录片,他们没有揭露一个事实,当时扎努克正在赌博,如果这部片子不叫卖的话,20世纪福克斯就破产了。
但他提到了一个事实,里面那个法国小美女就是当时扎努克包养的情人,故意把她放里面要造星呢。导演阿纳金说,和制片人女友合作,是这个行业中最危险的时间,他成功的度过了5次难关!哈哈
2
夺桥任务的演员托德,奇迹的就是参加这次运动的幸存者。
直升机拍摄赌场那一段,是最成功的。
Sainte-Mère-Église大教堂的伞兵,是最成功的龙套。
一开始的军事任务是夺取两座桥:Pegasus Bridge,Horsa Bridge。
3
历史考证的小问题:
影片中使用的伞兵用的降落伞——鲁珀特,比历史中真实使用的(Operation Titanic)精致逼真多了。当时只是帆布或装满沙子的麻袋。
7.9分,三个小时,整体评价:难熬。我就是认为反战的战争片比不反战的战争片强。你说它反战吧,结尾那欢快的配乐是咋回事?这么高兴?这种感觉跟我看《拆弹部队》结尾听到那慷慨激昂的配乐是一样的。配乐有时真的能奠定一部电影的基调。三个小时,基本都在拍打仗了。虽然结尾也点了句:″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和刻画了几个倒霉的伞兵,但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探讨仍然是浅尝辄止。似乎是最早拍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它的后辈。
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看完更坚定了自己完全反战的立场~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三个小时似乎还不够长。如果能给六星,我也会毫不犹豫
恢宏壮烈,经典史诗。三小时的电影,尽显英美法对这段历史的无比骄傲。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也诞生了不朽的史诗。有时候有些嫉妒英美,原本中国的抗战也可以拍成真正的史诗,国人也可以带着骄傲回顾历史,英烈们可以无数次被毫不犹豫地歌颂,如果,1945后不再有战争。2018107
关于改变二战格局的诺曼底登陆,有很多电影和纪录片,也有很多导演和演员尝试过,但这部确实堪称经典,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当年拍摄的电影,也完全不觉得有丝毫简陋或者粗糙的地方。影片里既有对大场面大事件的铺排展开,也有对小人物故事的关注,故事穿插进行又安排有序,导演把握剧情功力的很强
为去登陆海滩做预习。没想无论从上级到士兵的清楚人设,到多角色和线索的复杂推进,再到大场面调度,一点都不必半世纪后的战争大片差。法军突袭乌伊斯特雷昂那段更用了今天时髦的全景俯瞰长镜头,当时可没后期合成技术。这四个导演丢到当下,加上同时代的大卫.里恩这些,电影产业起步更加牛逼?
7/10。集中展现了盟军行动的关键细节和宏大景观,以至故事头绪繁杂而乏味,长镜头结合奇佳的烟火效果再现攻占桥梁/海滩攀岩/镇巷冲破堡垒,处处征服观众;空降教堂无法动弹的军官看着队伍被屠杀,摸不清响声口令和上膛声的冤死鬼,特别是残了的飞行员面对敌人尸体悲观交谈,点题性批判了战争的愚蠢。
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 通过紧张的小场面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是典范
打开就知道是老片,但是没有想到老到这种程度...很完整,甚至很恢宏,并略带轻松的展现一场残酷的战争!
三星半。全明星阵容的二战史诗片,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场面比较逼真,尤其是对德军的表现,也比较真实——不像天朝的某些战争片,以正义的名义做失实之描述。多线叙事、人物众多,除了明星脸,感觉叙事略显混乱,节奏感也欠佳。
《建国大业》深受此片影响。大场景、大题材、近百位明星客串。一千万的投资黑白片中少见。大量实景拍摄、大量航拍,估计斯皮尔伯格都眼红。盟军美军、盟军英军、德军的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士兵、法国的普通民众等N条线并进。“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这就是战争吧”
巨细交织,平行叙事。伟大的战役,伟大的电影。躲在空调房里看三个小时也过瘾,当然,若能重返影院大幕就更爽了。
叹为观止的战(yan)争(yuan)史(zhen)诗(rong),庆祝反法西斯就应该看这些经典好伐!
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所看过关于诺曼底最轻松的一部片...钟楼、风笛、擦肩而过的德国兵、鸽子、香槟、修女....感觉很得意
小时候没看完过,这种全景式的安排,是否算好难说,而且片子很老了。但亦不会有其他的故事表现形式超过这种体验。
这种真实片子的拍摄手法很中规中矩,意味着差不到哪里去
相较十五年后的遥远桥,选择诺曼底会让自己叙事受限。首先这是一场胜利,以历史胜利者的姿态重述重大胜利历史,难免正向情绪过满(即使影片插入几场盟军败衰戏以平衡),对手的整体迟钝懈怠也无法有效反衬我方战力士气。其次,全景叙述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叙事断流:观众刚开始移情,很快转向他处迟迟不归。几乎所有群星&大战电影都是如此,本片明星数量更多才更显突出……但一些与大场面无关的小桥段的构思甚佳:空降挂钟,两声回响,敌我对面不相见,“他死了,我瘸了,你找不到北”。三星半。
1962年的电影,至今看来大场面依然不过时,几十个角色个个鲜明。只能说,电影技术在进步,人性在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