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Rumi
英剧《受害者 第一季》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Kelly Macdonald
故事概述:幼子被杀疑云
开播时间:2019年4月8日开播,共4集(已完结)
友情提示:
此作为典型的致郁系作品,看一遍足矣,心理最弱的人尽量避免下载此类影片/系列剧。
总体考量:
1,片名《受害者》,一词多解,第四集的两次反转,是对其最好的注解
2,Kelly Macdonald精彩演出,口音、神态、举止,献上影后级表现
3,剧情“扑朔迷离”,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被完全模糊化
4,故事氛围过于“抑郁”,观后会有淡淡忧伤之感,多看无益
进入点评,一集一集分析
第一集
关键剧情
a,Craig被袭事件
b,Anna(由于煽动他人行凶)被起诉
两个事件的关联点是“Liam”,他是谁?是Anna被杀的儿子,是Craig行凶的对象,这样一说,就一目了然了。
关键人物
被心魔所困、试图重生的Craig
一心寻求儿子被杀凶手的Anna
自认“公正公义”的警长Steven
观片体验
a,窒息感(弄到最后Anna竟然被指控了,这是英国人所说的“公义”?)
b,悬念度(Craig是不是凶手?Anna有没有确凿的证据?)
些许思考
a,真相很复杂
b,世界很复杂
c,人心很复杂
第二集
剧情线索
a,Anna试图利用一切机会拿到关键证据(证明Craig就是Turner,Turner就是当时杀了9岁Liam的那个人)
b,Craig试图回到以前平静的生活
c,警方进一步取证,为了开启尘封已久的真相
剧情架构
三条线平行推进(就是上面所说的3条线索),编剧处理得当,“不偏不倚”,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的判断渐渐产生偏差/动摇(Craig是不是凶手?)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有二。
其一,警长Steven不遗余力的帮助Craig(是对是错?是傻是天真?)
其二,Anna始终没有找到足以支撑自己论调的证据
剧情焦点
Craig是不是Turner?
观片体验
a,没有丝毫怀疑,关键是证据在哪?如何证明Craig有罪?
b,节奏有些缓,核心情节不足以隐去剧情滞代感
些许思考?这集的内容与“思考”无关
第三集
剧情发展
a,Craig尽显弱者姿态,事情开始出现反转迹象
b,庭审中,Anna一方显出疲态,庭审长追问“Anna是否有罪”
c,Anna继续自行探寻,寻找Turner与Craig关联
剧情暗示
a,Craig坦言“知道自己干过些什么”,暗示Liam的案件与其有关
b,Steven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竟然认为Anna可能教唆他人行凶
c,Anna对警方及法院失去信心
观片体验
a,在剧情推进方面与第二集有些雷同,陷入了“迟缓”状态,虽说这样操作容易让观众理清头绪,但不利于维持作品的吸引力
b,悬念似乎已经没有了(动动脑子,就能猜到),Craig就是Turner,但最后一集如何收尾,是成败关键
第四集
剧情高潮
Anna与Craig的两次正面对话
a,20分钟时那段“道歉”独白
b,40分钟后开始的那段“作案始末”坦白
精彩看点
最后时刻的终极对话,这段对手戏,两人演绝了
诸多感慨
a,人的虚伪、人的伪装、人的伪善,有多深?
b,“证据”这玩意,就是把双刃剑
c,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而不是别人
d,在人看来,正义不仅仅会迟到,更会缺席。但在神看来,公义的冠冕不曾离去。
些许牢骚
a,4集太长了,3集可不可以?
b,警方能不能睿智些?聪慧些?
c,纠结能不能少些?直奔主题是不是更具魅力?
时间不早,就此搁笔。下次见了。
编剧★★★★☆(悬疑是幌子,伦理是里子)
导演★★★★☆(讲好故事给观众听)
演员★★★★★(两个主角太给力了)
剧情★★★☆☆(感觉多了一集,3集更紧凑)
视效★★★☆☆(正常向)
音效★★★★☆(配乐恰到好处,丝毫没有违和感)
推荐度★★★★☆(季度必看系列剧之一)
Salander:
我们曾推荐过一部讲述儿童失踪的英剧《失踪》,类似题材总是能激起极大共情,因为故事通常都非常悲伤。今天要推荐的新剧《受害者》(TheVictim)讲述了母亲Anna对杀害自己年幼儿子的凶手的抗争,在犯人被关7年出狱后,她试图推翻证人保护计划揭露凶手的真实身份。
文 / Friederika
英国每年量产相当数量的罪案剧,其中不少涉及儿童或青少年。从早期的《小镇疑云》到今天要推荐的《受害者》,浩瀚如烟的英式罪案剧很多都走向了无名,原因在于大量剧作的情节相似、剧情陈旧、故事乏味,无法在观众心中留下记忆。
案件从调查、起诉、庭审,针对的都是犯罪者,但《受害者》(TheVictim)的关注点并不在此,而是如其名,探讨刑事案件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人物——受害者。
受害者及其家属想要知道,为什么偏偏是我?如剧中母亲Anna想知道的,为什么被杀的是她9岁的儿子Liam?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她责怪自己当时不该让儿子独自去街角商店买足球贴纸,但她又何曾想到儿子会在短短的回家路上遇害。
Anna想要直面凶手,但是由于凶手当时未成年,他在服刑短短7年后就换了一个新的身份,从此消失在人世间。为了揭开凶手的新身份,她到处寻找线索,同时还要承担陌生人的质疑和责备。
与此同时,一名叫CraigMeyers的公交车司机在家中遭遇袭击,头部重伤险些丧命,他的照片被匿名公布在网上,直指他就是当年杀害Anna儿子的凶手。Craig一家从此成为社区居民避讳的对象,不管真相如何,他已经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警方怀疑是Anna将CraigMeyers的照片发在网上,目的是引导他人攻击Craig。Anna从受害者家属,摇身一变成了疑似加害人。CraigMeyers是否就是当年的凶手?如果不是,他便成了无辜受牵连的受害者;如果是,他又是否无辜?
故事的真相留给大家自己去看,要看到最后一集才能知道真相,这里简单说点想法。
短评
《受害者》相比之前类似的题材,优点在于节奏紧凑(仅4集),以小见大,突出核心。有一部13年的美剧《昭雪》同样关注案件判决之后主角的家庭生活,那部虽然拍得很好,但节奏缓慢,极其考验普通观众的耐心。该剧免去了不重要的感情支线,全剧就围绕两个主线展开:1)CraigMeyers是不是当年的凶手;2)是不是Anna主使别人袭击CraigMeyers。
在这两条线中角色的身份是变化的,Anna既可以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人,对Craig Meyers亦是如此,因而鲜明地点出本剧的名字——The Victim.
其次,本剧想要探讨的严肃话题是,如何为受害者寻求正义?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塑造了一个为女儿复仇的父亲形象,反思《少年法》对恶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人的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尤其是在凶手本性冷漠,对犯罪毫无追悔之心时,受害者家属的情感如何得到平复,隐藏凶手身份是否会对社会安全产生威胁。
本剧从第一集就在追问女主Anna一个问题,“假如你找到了被释放的凶手,thenwhat?”当案件审判结束,媒体镁光灯离开,家属仍需要大量时间慢慢接受残酷的现实,但是他们心中的郁结可能永远无法解开。就像Anna一直在强调的,她寻找真凶是希望求一个真相:为什么当时凶手会选择她的儿子。这种心理既是愤怒,更是母亲对自己无力保护子女的深深自责。
最后,剧中也涉及到义警(Vigilante)话题,即脱离法律框架后民间对犯罪行为的自行裁决。剧中Craig的照片被公布在网上并引发了针对他本人的暴力行为,不管他是不是真凶,这种做法都涉嫌煽动暴力和网络霸凌,并且极有可能牵连很多无辜的人。剧中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追问社会应如何面对真假模糊的网络信息,法制部门应如何保护个体不被牵连至类似情境中。
美剧中最知名的义警大概是《嗜血法医》中的Dexter,以杀害连环杀人犯为己任的法医。Dexter的行为虽然解决了一部分没有被定罪的凶手,但中途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无辜的人,包括他的妹妹、同事、陌生人。就和《受害者》中一样,发布照片到网上指责某人是凶手很容易激起民愤,但如果指责是错误的,社会偏见很可能彻底毁掉对方的生活。
人们对受害者家属总是充满同情,母亲Anna不管做什么都可以理解,黑白、正反、对错不能简单地总结她的行为。
正如剧末所写: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鲁米(诗人)”
最后妈妈站在他的面前,最后这一段字幕,内心一阵翻腾。
从打开剧的一刻,内心一直摇摆,到底谁是受害者,到底应该从什么样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拿这个世界怎么办呀?
前几天上课说到伦理,我一直对伦理课很无解,就是觉得嗯我知道这个是可以做的那个是不可以做的,遵守了就是伦理,不遵守就是犯规,但其实心底还是很迷糊,这就是伦理么?直到前几天的伦理说到善恶,说到伦理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我突然对这个词是如此的敬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需要终身与之追逐的事。
看剧的时候,我讨厌妈妈,她怎么那么偏执,我讨厌男主,他为什么不能站出来说不是自己,啊呀,我真讨厌自己,这哪里是可以简单分出对错的问题。这可是人生啊,复杂的、艰难的人生。
如果可以如孩童时那样简单的分辨出这个世界,一切是不是就会好过很多,如同武侠中的爱恨情仇根根分明,是非对错丝丝清晰。很遗憾,不可以。
她追逐了那么多年想知道的可能只是为什么,他逃避了那么多年最初想做的就是道歉,时间久了,我们都忘了自己想的是什么,纠缠、憎恨所有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忘了自己最初的样貌。语言惨白无力,愿你知道我们在一起。
前不久,由贾静雯、吴慷仁出演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的讨论。
豆瓣评分也高达9.5。
《我们与恶的距离》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探讨了一个问题——
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或许很多人已经从中找到了答案。
而今天剧主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部英剧《受害者》同样聚焦了这个问题。
只不过,它的表达更加直接。
第一季,仅仅只有4集。
短小精悍。
男主克瑞格,一个货车司机。
在万圣节这天,他推掉了同事之间的酒局,一如既往的下班回家,准备和妻子女儿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可不幸的是,意外发生了。
克瑞格被一个头戴骷髅面具的人锤倒在自家门口。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不,还不够。
面对倒地的克瑞格,“骷髅”人却并没有要停手的意思,继续抄起身边的工具砸向克瑞格的头。
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克瑞格被送往了医院进行抢救。
同时,一篇关于克瑞格的文章也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起来。
克瑞格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被诬蔑成了一名冷血的少儿杀手——埃迪·J·特纳。
有多冷血?
受害者利亚姆在遇害时只有9岁。
而凶手埃迪仅仅比利亚姆大了4岁。
这个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根据英国的《人权保护法案》,考虑到埃迪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法院并未公开审理此案。
他的长相也没有曝光在大众眼前,可他的名字却因为一时的失误而遭到泄露。
埃迪经过审判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服刑7年后,他获得假释出狱了。
这时,英国的法律又赋予给了他另一项权利——
终身匿名权。
出狱后的埃迪改了名字,从此就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所踪。
不过,受害者利亚姆的母亲安娜却从未放弃寻找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
她不能接受埃迪杀死自己儿子之后,居然还可以改头换面的重新开始生活。
这是对利亚姆的不公平。
于是,她请了私家侦探来调查埃迪出狱后的身份。
根据私家侦探的信息,安娜发现克瑞格很可能就是那个冷血杀手埃迪。
可惜,她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
仇恨和愤怒令安娜无法再坐以待毙下去。
安娜迫切的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真相,看清克瑞格的真面目。
于是,她在网上发布了曝光克瑞格的真实身份的文章。
舆论强大的力量,再一次展现了出来。
得知消息后,网络上的各类“英雄”纷纷上线,对克瑞格的威胁、谩骂接踵而来。
最严重的是,这些威胁、谩骂可不单单只停留在网络上。
克瑞格因为此次事件丢掉了工作——
妻子在睡觉时险些被从窗外扔进的砖头砸中——
他的女儿为了维护自己而被最好的朋友们孤立——
还有在剧集开始时,克瑞格受到的袭击,现在看来也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是某位“英雄”的杰作。
社会舆论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毁掉了克瑞格原本安逸的生活。
而安娜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法院以“煽动他人行凶”的罪名起诉了她。
可就像剧中所说,没人愿意给受害者冠上罪犯的名号。
而整部剧出现最多的一句台词也是——
记住谁才是受害者。
是一直陷在丧子之痛,无法解脱的安娜?
还是可能被诬蔑的克瑞格?
其实,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早已没有了界限。
就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李晓明的家人在舆论的压力下,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妹妹李大芝,因为哥哥的罪行,整日戴着口罩生活,在人前抬不起头。
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过上正常的生活,甚至改掉女儿的名字并且忍痛与她断绝了关系。
另一边,同样失去爱子的受害者宋乔安(贾静雯饰)和安娜一样,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心里永远充满着愤怒和愧疚。
她将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剩下的女儿与丈夫。
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为了稳固公司在业界的地位,她不惜沦为“标题党”,不断制造舆论,来增加曝光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乔安作为案件的受害者,又和加害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剧主看来,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伤害了另一个人罢了。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转化,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至于克瑞格究竟是不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
安娜能否走出丧子之痛?
剧主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留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受害者》的结尾也引用了鲁米的诗句——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最后,抛开是非对错,若克瑞格真的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你们会宽恕他在未成年时犯下的罪恶吗?
看此剧,需要知道几个关键点:义警行为,受害者和罪犯身份的特殊调换。
有点遗憾的两个点是,侦办案件的警督那条支线没结尾,还有关于Danny的过往也没展开具体的细节性交代,这两个角色相当于开了个头却没给结尾。
女主的口音再加上角色设定让她显得特别出众(这里说句题外话,她曾出演《黑镜》第三季,扮演一个女警,口音也是非常浓厚)!
剧情/犯罪/悬疑,80分作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不宜观看,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如需观看须满12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俗话说,在生离死别里,最痛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今天,报姐就要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介绍一部阴郁黑暗的迷你剧——《被害人》(The Victim)
故事一开始,一位名叫克雷格的公交司机以被害人的身份走上法庭。
站在对面被告席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母亲,她被警方以“煽动谋杀罪”起诉。
这一切,都始于多年前的一桩惨剧。
多年前某个黄昏,安娜九岁的儿子利亚姆独自出门买足球贴纸,却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人们在一座桥的底下发现了利亚姆的尸体:小男孩遍体鳞伤,死前遭受了痛苦的折磨。
是谁能够如此狠心,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痛下杀手?!
没过几天,嫌疑犯就落网了。
但是——
嫌疑犯只比利亚姆大四岁,是个未成年人。
根据《人权保护法》,嫌犯被赋予了终身匿名权。
警方不会公布他的姓名和相貌,即使犯下命案,在服完短暂的刑期后,甚至可以改名换姓,以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抓到了嫌犯,但对于安娜和家人来说,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他们无法质问杀人动机,他们无法得到一句道歉,更难过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嫌犯是谁。
一切的哀痛和折磨,就这样被法律的保护给淹没了。
案发七年后,杀子仇人刑满释放了...
他拥有新的身份,新的生活,甚至新的家庭。
而且,没人知道他是谁。
自利亚姆被杀之后,安娜的生活就翻天覆地,支离破碎了。
她一直无法释怀,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儿子生前的录像;
她一直心惊胆张,不敢让另一个小儿子夜晚出门;
最主要的是,因为凶手并没有付出相应代价,她一直倍感内疚和愤怒...
就在此时,安娜从朋友那得到了尚未证实的信息,直指克雷格就是当年杀害利亚姆的凶手:
他出狱以后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岁月静好...
杀了利亚姆,他的生活竟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而安娜和家人却备受煎熬。
其实,少年犯的身份信息都会被严格的保护,所以根本没人知道凶手的真正长相,也就是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克雷格就是凶手。
安娜心中压抑了十几年的怒火此时完全爆发,愤怒胜过了理智。
在没有证据和把握的情况下,安娜注册了小号,将克雷格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发到了网上。
同安娜一样,网络义警来不及深究真相。
短短几天,这条推送被大量点赞转载上热搜,当事人克雷格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网络暴力从天而降,亲朋好友另眼看待,甚至有人冲到克雷格家中将他打个半死...
差点出了人命,警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警方怀疑是安娜将克雷格的信息发在网上,对她展开了调查,并以“煽动谋杀罪”起诉她。
人人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四面楚歌的“嫌疑人”。
与其他犯罪题材剧不同,《被害人》跳脱了对于真相调查的聚焦,将重点放在受害者家属的心路历程。
对报姐来说,这部剧给我带来印象最深的点,除了克雷格遭受的网络暴力以外,还有安娜的复仇之路。
先说网络暴力。近几年来,网络的力量,似乎发展到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了。
所以,也诞生了一种毁誉参半的群体——网络义警。
义警,即脱离法律框架后对违法犯罪的民间裁决惩治。
剧中克雷格被人肉之后,他就因为尚未佐证的信息指控,而遭到针对他本人的暴力行为,不管他是不是真凶,这些义警们极端盲目的行为都非常令人发指。
这让报姐不禁想起去年震惊全国的重庆公交车坠河案:在悲剧刚发生的时候,愤怒不已的网友们,便开始指责差点与公交相撞的小轿车司机。
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女司机害人”、“公交因避让小轿车而坠河”的各种猜想瞬间上了热搜,当事的轿车司机和家属也因为无端的指控,而被网友给喷成了筛子,最后警方不得不先将当事人给保护起来。
最后,调查结果公布:小轿车司机并无过错,反而是差点殒命的受害者。
真相出炉的一刻,当时大喊正义的义警们作鸟兽散,仿佛未曾发生过一样。但因为盲目,那个因车祸受到惊吓和伤害的可怜女人,又遭受了网络暴力的伤害。
有人去弥补吗?没有。有人去道歉吗?也没有。
剧中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追问大众应如何面对真假模糊的网络信息。
网络上扬言正义化身的旁观者们,敲击着键盘,跟风地评论,在舆论盛宴的面前,真相仿佛不那么重要了。
从小到大,我们就听到不少关于“正义”的故事: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嫉恶如仇的梁山好汉...
在看过瘾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以“正义”之名的行为,到底是路见不平的惩恶扬善,还是借口开脱的丑陋罪恶呢?
最后再说到编剧给女主设定的复仇之路,虽本剧故事线在于“凶手是谁”,但并不难看出,主题一直在往“复仇”的方向上带。
如果凶手的罪行可以被原谅,那么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犯下罪行呢?
如果忏悔是迫于受害者家属和法律的压力,那忏悔的真实意义又何在呢?
“宽恕罪恶,等于宽恕自己。”
这听上去非常自欺欺人。
如果受害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来走出阴影,重新生活,那么无可厚非;
如果不能释怀,坚持寻求正义的伸张,那也不是什么错事,
只要不误伤无辜,不触犯法律。
学会放下,意味着自身的成长蜕变,并不代表着对于伤害的宽恕。
毕竟,一切噩梦的开始,就来源于首恶者犯下的罪行。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最后15分钟全剧精华,苏格兰口音一击入魂,He wanted to be Big!原谅无差别杀人犯不是人们口中的圣母行为,而是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就此毁灭(都是社会的错
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人 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
冰冰字幕组
(*@ο@*) 哇~演员的演技炸裂,表演太棒。人性本恶啊筒子们。。。美剧翻拍的话就会变成以悬疑为主了哈哈哈哈 其实母亲没法释怀的是自己连孩子被杀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凶手啥样都没见过,放不下的自责,无法安眠。我没太懂里面对于当年未成年杀人犯的这一系列体制,男主的老婆和孩子很无辜的呀
原谅?不可能的
“完美”受害者的“完美”阐述,以至于受害者和被害者的身份不断调换。寻凶复仇的梗虽然老,但胜在有一个精致的剧本,以及一众演技爆裂的好演员。身处旋涡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包括涉及网络暴力的任何人。人性在每一个节点都受到严酷无情的拷问,再跨一步可能就是无尽深渊和死循环。★★★★☆
Out beyond the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3.75
最后飙演技牛X,短小精悍的同时把一个故事讲圆,大概真的只有英剧了。
非常的出色,精彩的表演,纠结的情感与道德问题,曲折悬疑的剧情,推荐一看(结局很精彩,母亲的释怀我觉得顺理成章)最后时刻俩位主角的表演太出色了
热评第一让我恶心
一个受害者亲手制造出另一个受害者,受害像瘟疫传播着。这剧神奇在于,几乎所有的角色因为一桩谋杀案件或多或少变成了受害者。妈妈从歇斯底里惩罚凶手到释怀原谅凶手,非常了不起,这种宽恕很少人能够做到。多一星加给演技。
受害者与加害者都在无尽的痛苦中完成自我救赎。
最后两集的反转再反转对于人性不停的拷问,在对与错,法与情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没有真正经历过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似乎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法官在法庭聆讯中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所谓受害者与加害者也是相对于事件而言。但如果事事都如此简单就好了。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当伤害已经存在,被害者的亲人们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如何面对内心的仇恨,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宽恕也许并不只是放开恨,更多的是放过自己。说起来确实很容易,但事实上太难了。凯莉麦克唐纳全素颜,演的还是不错的。
啊。。。猜火车的妹子已经演teenager的妈了……她和滑动门男主的台词能听懂,但是其他苏格兰演员们的台词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了……感觉啃完这个生肉苏屯听力要大进步……我为啥要看这个呢?还好找到了字幕版……很精致的剧本,演员没有短板。不过国情原因,可能有些人看了会觉得不适。。。我自己很喜欢
4.5 节奏和情绪都非常成熟。Kelly Macdonald不单只有声音和口音好听,演技也越来越成熟,不施脂粉的脸容,难以言述的悲伤、痛苦和愤怒。
阴冷的爱丁堡和苏格兰腔照单全收啊,这个故事就从里面长出来似的。女主贡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不仅演出了情绪,而且演出了情绪的层次,悲痛和偏执,都太细腻了。除了那个莫名坚持的警察说服力差了点,剧作上的枝枝蔓蔓最后都组织进了对主题的讨论,相当于变换着角度在展示和推敲何为受害者,以及这种创伤的内在深度。而艺术相比时政评论多走出的半步,不在于取消是非曲直,正是把选择和境界都牢牢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前面三集不错,是真的不错,演技和节奏都很好,但不喜欢最后一集,看到后面讲述案子的细节:年幼,随机从商场带走,杀害之后在死者身上埋砖头,都怀疑是改编1993年James Bulger谋杀案(当然也可能不是,但太像了)。虽然导演在第三集也讲了,原谅不能原谅的才有意义,重点是现在活着的人。但假如是改编的话,后面犯人的坦白和后悔,和父母的原谅就有点碍眼了(我个人认为)。也许导演只是想让受害者家庭可以放下继续自己生活,但不应该过多去揣测凶手的心理,没这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