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会在阅读任何资料时本能地去注意“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钢笔写字时会刻意不让手抹到上一行未干的墨水,不小心写错就宁愿整篇重写的时不时会完美主义和轻度强迫症呈喷射状发作的人,《编舟记》简直成了我的福音书。当看到电影中名字和“认真”同音的马缔君那些按类排列码放整齐的书籍,看到他们一遍遍校对文稿不能忍受任何一个错误和遗漏,看到老编辑用漂亮的铅笔字写下一个个词条,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表示不会使用当下摩登的语法错误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又相见恨晚的舒适感。马缔君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怪人,也许这个电影里通篇洋溢的,也是一种怪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幸福。
《编舟记》说的是一个最强盛时也仅有四个人的编辑部编撰一本中型辞典《大渡海》的故事。将一生倾注在辞典编撰中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准备退休了,为了完成这本与众不同的现代又完备的《大渡海》的编撰他准备找一个继任者,于是他遇到了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甚至有些人际交往障碍的马缔。他用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去问他:请他解释“右”这个字。而马缔对于语言文字近乎偏执的热爱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渡海》编辑部的一员,他也在这份很多人看来枯燥无聊到爆炸的工作里获得了专属于他的巨大满足感,别人以为的寂寞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才懂得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太日本的电影,那种手作时代的执着和职人式精雕细琢的苛刻在我们这个连财政拨款送给乡村里孩子的字典都可以盗版的神奇国度简直不可思议。而马缔们就这样执着地从每一个词开始收集,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多轮校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辞典纸张的弹性都经过一次次的精心雕琢,追求他们谓之的“手感” ……的确,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飘渺的一种存在,对的感觉可以在瞬间把完全迥异的个体连接,如果不对,永远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不理解。正是凭借这对感觉精神洁癖般地极致追求,构建出了一份能让懂得的人心领神会的怡然自得。
《编舟记》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是一部讲一个寿司师傅二郎穷尽一生时间在捏一只寿司的故事,那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态度,那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让一个平凡人充斥着神的光芒。而《编舟记》则在更为繁复枯燥的文字工作中彰显着这种动人心魄的专注和信念,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从容是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基调。
《编舟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震彻心灵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爱书的人会爱上的故事,《编舟记》亦然。作为一个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爱书之人,电影里流露出的和书籍相通的质感有着抚慰人心的能量,那是种很私密很个人的快乐。从那种与书为伴,搜集整理资料,把浩瀚的资料进行充满规律与活力的排列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无与伦比的乐趣。在电影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收获着一种不可多得的自在。
《编舟记》采用35mm胶片拍摄而成,从1995年说起,全片充满着一种浓重的时光的质感,和这个看起来很内向的故事相得益彰。而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动辄花几十年精雕细琢一件事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不死的传承。在枯燥繁琐的辞典编撰工作中,总还是有新鲜血液乐于投身其中,而传统在现代精神里发酵后也迸发出一种更难能可贵的能量。在我看来,只有日本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理解的那么透彻,日本职人的使命感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
最终历经十数年,《大渡海》终于编成出版,而首发式的海报就是一个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这更是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此时电影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的改进与传承。影片的最后,马缔们又开始准备辞典的修订工作,就像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寻找片片扁舟一样,这个工作浩大繁琐并且无穷无尽,但总有人在鞠躬尽瘁地完成它,因为他们迷恋语言文字的美。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右”是什么?老主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10中0的方向即为右。感谢那些辞典编者,他们把世界定义得精准又明了。也感谢电影职人们把编辞典那么枯燥的故事描绘地如此惊艳又美妙。
它很闷,闷到生蘑菇,但这种闷,却让泛泛之辈们心里生出一股丛丛绒绒的幸福感。《编舟记》继承了日本影视剧里深深的职人情结。所谓职人,是掌握着频临失传的技艺又秉承着濒临绝迹的精神,在个人领域奉献终生的人。无论是一升庵的半田仙,满月堂的梅吉,还是皆空窑、森时计、地下室寿司店的各路师傅们,他们以大众不解的守旧甚至固执,完成一件远观始觉意义重大的事情。初初以怪咖形象出现,最终春风化雨,刷新周围人的三观。
改编自同名获奖小说的《编舟记》也不例外。作为11区的“申奥”片,和当年的《入殓师》一样,在职业的尽忠和人性的善美上四两拨千斤,试图用东方的细腻沉静“松动”奥斯卡的审美观。
电影情节很简单:马缔光也,标准死阿宅一枚。甫一登场,眼大无神瞌睡脸,晕晕粥粥宅半仙。他被“拾荒”拾进了辞书编辑部,与同事克服环境和自身困难,花了十五年时间,编集一本叫做《大渡海》的辞典。《大渡海》之空前,在于是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随时收录新生的略语、俗语、潮语。相信每一个现代人都有这种体会,如果你一段时间不链上公共交流平台,“词库”得不到更新,恐怕就会沦为能读会写的新“文盲”。市井热烈的生活是语汇繁衍的活源,新生词奔流不息地涌进我们的视野和心智,粉墨登场,烜赫一时,从民间口舌蔓延到官媒刊头,击中既有词汇无法触及的意境。但这也就奠定了编撰者的悲剧:就算接力投放终生下去,它也是个无底洞,并永远存在缺漏和滞后。
永无功成万古枯,转身深藏功与名。你看,生命就是个天然的杯具,你读不完所有的书,看不完所有的电影,走不遍所有的地方,爱不尽所爱的人,编不完无尽的辞海……那么,如何投入当下以自持,又如何放眼无垠而自处,成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核心。
对于第一个问题,借由主编给出了回答:“用手触碰词语,就像触碰世界的喜悦”。于是,“变态”的完美主义、工作的枯燥都化为了入世的温柔。那些考究的道具:做旧的采集卡,用烂的铅笔头,故纸堆上被阳光照射的颗粒,氤氲着九十年代的特有情怀。再来看看马缔对辞典纸张的龟毛要求:薄而有韧性,致密不洇墨,手感要吸附手指又不能在翻页时粘张,令人恨不得把束之高阁的辞典找出来顶礼膜拜。在编写中,主编竭力让辞典与人发生关系:适逢马缔情窦初开,本就痴傻的人儿更魂不守舍,主编秒懂,便让他写“恋”的释义,写出来跟诗一样:“喜欢一人,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除此之外,万事皆空之态。两情相悦,何须羡仙”。吊儿郎当的西冈经历了“一点也不酷”的醉酒求婚,在“接地气”的用例里写道:喝醉了求婚之类真是接地气接到地心去了。更不消说因为一个词的错漏而推翻三校成果如何叫人抓狂,姑娘们挠头散发就地晾衣,男人们脱袜搓脚和衣而卧,通宵加班的写实镜头不用说教,早已热血——这也是属于导演的温柔,饱蘸世情的笔触,在词起笔伏间,绣出黑白纸张上的浮世绘。
扁舟这个意象,则是解决更宏观问题的题眼。首先扁舟指代了《大渡海》,“词语的海洋汗漫无边,辞典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语言是沟通的象征,马缔是“社交值为零”的宅男,一个不擅沟通的人如何去修撰一本予人渡海的工具?这个矛盾因工作迎刃而解,《大渡海》为他洞开一扇门:俗世如海,喷涌而进。人际的相知和汇流,有潜流,有礁石,有人情冷暖的洋流交汇,有世态炎凉的气氛叠换,这个扁舟也代表了如马缔这样的个体,在自身和价值的困惑中,完成了自渡。
扁舟更代表一种处世观,人的精力和生命之有限,词汇沿袭繁衍之无涯,让灵魂安宁却恐惧着:就像马缔经常梦见自己溺水,就像主编没能赶在去世前亲见《大渡海》的出版。我们观其不可为而为之,仿佛为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似的故事而动容。唯此,处于悲剧美中的生命,如浮游沧海的扁舟找到自身小小的、凝重的坐标,其韧度与美感,在有穷和无尽中达到极致。
渡人,渡人生,渡生命,《大渡海》的编撰,无异于一场修行。可以说,《编舟记》的巧,就在这“大”与“小”的对照渗透中:大义溶于小我,幽默润滑琐碎,轻快表达宏大。
电影没有反派和冲突,甚至没有明显的高潮。在经过金钱轰炸和审丑疲劳之后,我们太需要乘着这样澄澈的影片漫溯回内心——放下企图心、沉下心拍出来的电影,才能洞彻人心。在这部毫无攻击性的电影面前,类似“掌掴速食年代一巴掌”的论调都言重了。它不过提供了一个更人文的视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开路先锋和狩猎既得利益的主流价值观,但总得有人守住清静和清贫,做时代的拾遗者。他们让世界变得柔软,也让我们前进的脚步走得更稳健。
《大渡海》在发布会上呱呱坠地,马缔已拿出厚厚一沓采集卡开始着手修订版,这是他的人生,职人的人生,甚至是放在祭台上的人生,我们只能观望、不期理解、更无法效仿。这既不是激素的刺激,也不是匡时救弊的英雄主义,热血和感动保持在“温文”状态,唯此才可以静默沸腾十五年,并以温柔滋长,绵延终生。
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arts/201311/35085.aspx 其实只是一篇影片中卡片词汇的不完整总结。
在家看电影一直有截图的习惯,无论喜欢的构图、衣服、表情还是台词,都会截一下,就好像阅读的时候随手用铅笔做标记似的。在看完电影回顾截图的时候,发现了卡片里的玄机。
影片开始二十几分钟,有一串词汇卡片的镜头,卡片上出现的词,多多少少、或显或隐的,暗合了影片的情节和情绪,两个最重要字,是“哀”和“爱”。
毕生飘荡于时间之海,死生有命,聚散有时。十二年后的第一个场景,从房东老奶奶抱着猫的遗像中开始,伴随着悠悠的钟声。为马缔与香具矢的爱情做牵线人的老奶奶会离开,为马缔编《大渡海》做引路人的松本老师也会离开。在获得的过程中亦不断失去,在成就的结果中亦总有遗憾。哀是人生的底色。
【哀韵】诗歌或音乐中表现哀伤情感的语调或旋律。
【哀伤】悲痛、悲伤。
【哀情】悲伤的感情。
【哀愁】哀伤的情绪。
而对爱,影片则如词典释义一般从多个角度加以解释。
就伴侣之爱而言,马缔对香具矢的感情固然是“恋慕”的最佳阐释,但香具矢在漫长岁月中与马缔相敬如宾,故作潇洒的西冈醉酒后的求婚,荒木申请退休照顾妻子,乃至松本太太对松本老师无言的体贴,亦是人世恩情的种种呈现。
在对伴侣之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具和手艺的持守、对书和对猫的深情,亦是爱。这种生命与书、与猫、与器具相联系、相接纳、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和生命发生联系,不断热爱生活的过程。
【爱诵】喜欢某首事而时常诵读。
【爱妾】宠妃。
【爱唱】喜欢某首歌而时常唱。
【爱听】因为喜欢而时不时聆听。
【爱猫】备受疼爱的猫,或指疼爱猫。
【爱执】执着追求异性,或指眷恋不舍、执着于性爱。
【爱称】本命以外的充满亲切感的称呼,昵称,绰号。
【爱情】恋慕异性的感情。
【爱书】很爱读的书籍,或很珍惜的书籍。
【爱器】十分喜爱和珍惜的乐器或用具。
还有一些并不是“哀”或“爱”字开头,然而与情节有涉的词。
【间子】将棋对弈中被将军时,用于阻止被将死的棋子。
(影片中的“间子”当然是小田切然扮演的西冈,在局长提出要撤换一个人作为保留《大渡海》的条件时,西冈主动调换到宣传部,才保全了马缔和大渡海。)
【对酌】没有侍从在旁,两人互酌对饮。
(香具矢去筑地之前和马缔的对饮,马缔借酒壮胆送出情书。)
【投缘机缘】人与人是否投缘全由缘分而定。
【暧气】打嗝。
(不知道是否与松本的食道癌有关。)
【体恤】怜悯体谅。
【相携】两方携手合作。
【衬纸】为防止污损而夹在物与物之间的纸张。
【相仕】一起工作的同伴。
【咬接】将木板连接处各去掉半数厚度再拼接起来。
(指的可能是马缔和西冈在工作中相互砥砺,两种性格各得其所吧。)
【大放异彩】发出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光彩。
【意气冲天】气势高昂、干劲十足的状态。
【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人。
(当然是“认真君”这样的怪咖了~)
【生存】存活、生活、度过人生等意。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龙平真是理想型。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