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更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更高级的动物》,看过片子之后再来回想,这个名字本身就引人发笑,也和本片黑色幽默的喜剧风格更搭。 话虽这样说,但《绑架门口狗》并不只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电影。本片借助喜剧的外壳,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又犹有所感的故事。 同奉俊昊的另一部片子《杀人回忆》相比,本片不论是从题材还是表现手法来讲都要轻松的多。如果说《杀人回忆》带给观者的思索是一种钝痛,那《绑架门口狗》则更像是绵里藏刀的类型,笑过之后才发现,笑声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东西。 对于着眼于现实生活的类型电影而言,要想拍好着实不容易。而《绑架门口狗》成功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精准的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既熟悉但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同时对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处理。他像一部社会情景剧,人和狗就是舞台上的主角。说来说去,“狗”虽然是串联影片剧情发展最重要的线索,但这终究还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绑架门口狗》很好的再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图景,其着重表现的,又是最能代表都市大多数人的中下级群体:郁郁不得志的大学讲师和公司职员一家、生活困顿的社区工作员、小卖店的老板、寡居老太婆,以及打光棍的老年保安和神神叨叨的流浪汉,他们都是挣扎在各自现实烦恼里的普通人。而在这个没有秩序,仿佛看不到生气和活力的社会,有些人活的甚至还没一只狗安逸:工作不顺,家庭不和,无人问津,处处受限……狗在这其中扮演的像是一个可笑的度量衡,活的比狗好的,才叫做真正的“人”,而连狗都不如的,似乎连人格都失去了。 人,尤其是狗之下的人,都渴望拥有符合他们“高级动物”身份的生活,元俊想升迁,柏筠想上电视,老保安和流浪汉想吃狗肉……但讽刺的是,这些并不过分的愿望,在“社区”这个社会的缩影里,却要用过分的手段和方法去实现。狗夹杂在一群不如自己的高级动物之间,摇摆着他们低级的生活,这又是怎样一种嘲弄?对于这些人而言,狗可能意味着一切——加在苦难生活上的恼人砝码、孤独心灵的唯一慰藉、扬名立万的绝好助手、改善伙食的丰盛大餐……畸形的人赋予了狗畸形的意义,但这一切的却好似一团乱麻,根本寻不见源头。 影片结局依旧讽刺,一条狗拯救了两个人的生活:元俊得以挽回老婆的心,用老婆的退休金贿赂院长,成功评上职称;柏筠当了一回女英雄,上了电视(虽然镜头最后还是被剪掉了),丢了工作却得以去实现徒步旅行的梦想……结局看似圆满,但人却并不是自我拯救,而是靠着狗的“牺牲”,才换来了天下太平……这样荒诞的故事每天都在现代人的生活里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上演,金钱“拯救”爱情,权力“拯救”前途……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那样的“狗”,它们除了不会叫以外,又与真正的狗毫无分别。高级的动物,却苟且于低级的生活,个中的悲酸无奈,恰如影片开头刺耳的狗吠,惹人讨厌却日夜不绝。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那些被我们藏起来不想让人发现的,究竟是偷来的狗,还是蜷缩成一团的自己呢?
我置身绿色的野性自由,是学术端的公正,我置身黑暗,眼睛的光芒被遮蔽,是视而不见,我同流成为群体,我与自然告别,不在守望森林,而与你终将拉开隔阂,因为你的异化,是不被接受的存在,从此阶级拉开,你是你,我是我,你也是我,我也是你。
元俊被告知没有通过教授的头衔,朋友说是被替换掉了,这里讲贿赂评选职称的学术造假。
很快狗的吠叫打扰了他们的对话,这里狗的设定太巧妙了。狗是被驯化的动物,所以它丢失了野性,也和自然格格不入,而在这个元俊融入环境的电话中,大乱了男主的感情,所以这里,狗其实是在暗示,狗是,学校体制的守护人,也是守护腐败贿赂体系的守护动物。
选取了三个狗来呈现出韩国的几个面。
第一个狗,是陪伴小女孩的狗,这就交代了,韩国家庭女孩留守的现状。
第二个狗,是陪伴老人的狗,城市化进程下的空巢老人现状的社会寓意。
第三个狗,是自己老婆的狗,也是压倒男主同流合污‘’最厉害的稻草‘’。
光天化日之下,走入黑暗。
很多小孩子跑到,男主走过来的路,这里极强的寓意。
小孩子穿着雨衣走过,横竖排列整齐的大道,暗示,她的孤单,而车子象征大人的世界,小孩独自去印刷,寻狗启示。
未完————待续————
“没有一百,最多五十”
元俊妻子的一句口头禅,第一次出现在让元俊砸核桃,第二次出现在她让元俊去给狗买奶。比起恶意戏弄丈夫,这句话更像是她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自我安慰。怀孕的她面临工作失业,丈夫需要钱成为教授的双重困境,她似乎更喜欢模糊这种苦难。直到这句话被丈夫较真的行为打破,在第二次去买奶的时候,丈夫执意用卷纸量带店的距离,并且与她打赌。在衡量出一百米的时候,妻子的表情明显有了愕然,包括后面狗丢了妻子一人在便利店摆弄卷纸,都表现了她重新认识了丈夫的固执以及转变了一部分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人物性格的转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现作用。
反复强调的颜色
鲜明的黄色在影片中不得不说是反复出现,1.第一只狗丢了的小女孩穿着厚重的黄色雨衣,整个人成为画面的焦点。这里的黄色一是反衬女孩心中的悲伤,二是强调女孩的身份--小孩,与第二任丢狗的婆婆形成一个对比,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上面。2.千男每次追逐杀狗人的时候都穿着一件黄色的卫衣,将绳子系紧,这里的黄色更多的象征着千男的一种英雄梦,黄色卫衣也体现她的勇敢。3.元俊在狗丢了去贴纸的时候,穿上了一层薄薄的塑料黄色雨衣,与小女孩厚重的雨衣不同,这层薄薄的雨衣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元俊在万念俱灰下知道妻子的用心燃起的对于生活的期望,虽然很浅薄,但是仍有。
红蓝双色在千男的镜头中出现过两次,一是千男的伞,内衬是红蓝间隔。二是千男与朋友吃饭时墙上的红蓝贴纸。都预示着千男这个人物性格的双面性,她善良且勇敢,却也有着这个国家大部分人所拥有的自私,她想在电视上一睹自己的风采,拥有所谓的英雄主义,做着一场英雄梦。
狗和人的下场
从杀狗和养狗的人分别来分析。
苦难是由更下一层阶级的人去承受的。po杀狗的人有三个,元俊,保安大爷,流浪汉。三人的杀狗动机也不尽相同,元俊是一个中产阶级,杀狗因为教授职称落选,狗吠惹他心烦意乱,第一只狗他关在阴暗的地下室,第二只狗他从天台扔了下去。这或许也代表着他心境的突破,虽然他杀了两只狗,但最终他得到了原谅。保安大爷是下层阶级,杀狗或者说吃死狗是为了改善生活,他虽然被元俊发现,但是仍然没有受到惩罚。流浪汉是最下层的人,他杀狗是想填饱肚子,但他第一次抓狗就被抓住,受到了惩罚。三人的动机不相同,影片也从这三个不同的切面,增加了建构的真实性。
养狗的人也有三位,小女孩,婆婆,元俊的妻子。从小女孩说起,她年龄尚小,涉世未深。也未曾经历生活的苦难。她说如果找不到狗就绝食自杀,我们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戏言。果然,小女孩换了一只新的小白狗。再说到婆婆,一位与狗相依为命的婆婆,为自己的狗取名为甜心,热爱生活。发现自己的狗离开后,她也悄悄在病床上走了。她有无亲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甜心”对她意味着显然不仅仅是一条狗。最后说到元俊的妻子,这条狗是她用退休金买来的,是她对于过往的告别和对希望的寄托。她不知道元俊讨厌狗吗,她知道,因为在元俊不下心把狗丢掉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质问是不是元俊故意把狗丢了。尽管知道丈夫厌恶狗,但她仍把狗买了回来。她为自己而活了一次,和以往要求丈夫砸核桃不相同,这条狗是她为自己而活的证据。
“下雨了就没法去天台抽烟了”
影片的构图同样值得思考。高大的建筑包围着元俊,强烈的窒息感压迫着他,将他的困境具像化。元俊的家中拥挤不堪,元俊的妻子进家门的时候运用了一个从内而外的镜头,将人物夹在墙壁之中。元俊的妻子与他对话的时候,通常使用倾斜镜头,表达一种失衡,一般是妻子在上元俊在下,表达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而千男朋友的家中同样拥挤不堪,色调多昏暗,同样是将人放在环境之中去观察。
千男与元俊的追逐片段中,运用远景,大远景来拍摄如横格线本的公寓楼房,预示着不论是千男或者是元俊,都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可能逃脱。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天台,千男和朋友在天台上,运用一个仰拍的镜头,人物突破了建筑的束缚,站在了最高的地理位置。表达人物的心境。但天台终究是要下去的,终究是要回到那个吃人的环境里面。
“没有人守规则”
在这个影片中,规则似乎就是让人来打破的。
公寓里本来是不允许养狗的,但是没人去遵守规定。法不责众,养的人多了就没人再去在意这个规定了。元俊提起这个规定绝非意图做规定的维护者,仅仅只是因为这个规定是对他有利的。可是当最亲近的妻子也违反了规定,他反而是无可奈何的。
而规定说教授不可以行贿,可对于元俊来说,教授的职位早就明码标好了价格。原来的教授因为行贿与教授喝酒而被火车撞碎了脑袋。而元俊去行贿时,导演运用和上一个教授一摸一样的拍摄手法,场景拍摄元俊行贿过程。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卑劣,一样的卑微。可元俊似乎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多了几分善良,把行贿的钱抽出一张给了地铁上讨要帮助的一位母亲,醉酒后遇见了千男,他承认了他的过错,且取得了原谅。这或许也是他没有被列车撞碎脑袋的原因。
追不上的列车(地铁)
影片中多次出现列车的元素。千男因为张贴寻狗启示而错过了列车,她的朋友却乘坐列车离去,千男在后面死命的追赶,却怎么也追赶不上,善良的人是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包括多次在列车上发生的场景,背着孩子寻求帮助的母亲,昏昏欲睡的乘客,撞碎过上一个教授脑袋的列车头,列车就像是那个社会的缩影,碾碎着许多的善良和希望。
而影片尾声,元俊向千男坦白时,身边的一队白色衣服的人跑过他们,元俊和千男曾经追上过他们,却又被超过。他们又何尝不像一队白色的列车,带着上帝般的白色,带着这个社会畸形的眼光,审判着他们,另一个方面,白色的“列车”穿过他们,也象征着人物的升华与自我突破。
奉俊昊的影片擅长首尾呼应,不论是杀人回忆,寄生虫,还是汉江怪物。与开头如出一辙的绿色风景,被窗帘缓缓拉上,像一块幕布落下,一场闹剧也终于落下帷幕。黑暗中元俊的脸上神色并不明朗,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教授,他是否会收取下一层人的贿赂,他是否能得到他梦想中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留给我们的只有元俊神色不明的脸,和如丢千佳那日一样,迷雾重重的未来,和恍若命运戏弄的那张一万元彩票。
最后的最后,千男和朋友行走在绿色的丛林之中,无尽的绿色风景淹没了我们,也带来了一个些许希望的未来。这或许是奉俊昊少有的善良的结尾。
“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
这是冯至在他翻译的里尔克作品《给青年诗人的信》的序中的一段话,他很准确地解释了青年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处处受限,又不甘于平凡,寻求答案,又从不认同他者的答案。”虽则如此,但没有一个人能够怀疑,青年人在寻求路上的真诚。
作为奉俊昊的处女作,《绑架门口狗》的知名度非常低。虽说从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还是说故事的编制角度来讲,相较于他后来的《母亲》、《雪国列车》、《寄生虫》来说,《绑架门口狗》都稍显稚嫩。而作为奉俊昊奥斯卡的得奖佳作,《寄生虫》的优势非常明显:故事结构精巧,主题多义深刻,可以说是艺术与商业的一次成功融合,也是形成导演奉俊昊较为成熟的电影风格的一部作品。
这种风格具体是什么,从其处女座《绑架门口狗》中可以追根溯源。另一方面,在风格之外,我们从《绑架门口狗》中能够非常清晰地瞥见奉俊昊的真诚和他的灵动。这种真诚和灵动,往往都体现在创作者的早期生涯,他们的青年时代。
01 母题:“阶层”与“个体挣扎”
《绑架门口狗》上映于2000年,那个时候的奉俊昊,不过而立之年。
30岁的年轻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解读会是什么?一方面对于底层,旁观、同情但同时也有讽刺,另一方面对于上流,不屑、愤怒,但始终迷茫,这在《绑架门口狗》中都有着非常出色的个人表达。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被顶替了教授评选名额的大学老师,因无法忍受邻居的狗叫声而采取的一系列绑架、谋杀狗的行为。从这个简单的故事开始,奉俊昊开始了一个异常精彩的电影世界的建置,在这个世界中:情节勾栏交错,人物鲜活生动。
《绑架门口狗》的男主角元俊的身份是一名大学老师(知识分子)。但所谓的知识分子,在事业上要靠着贿赂院长来争取教授资格,在家里要对怀孕的妻子低三下四,唯命是从。
这样的角色设定一方面凸显了知识分子在性格上的怯懦性,另一方面也讲述了阶层突破的艰难性,同时暗含有对所谓上流的讽刺。就像故事中那个被隐去的,只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同事,同样因为要评选教授而不得不在酒席上贿赂院长,最后因为醉酒而命丧黄泉。
影片最后,元俊选择了贿赂院长,取得了一个在大众看来十分体面的教授身份,但目光中透露出来的仍旧是一种深深的迷茫。
作为知识分子,为了生存只能屈从于肮脏的权钱交易,这种荒诞的错位所体现出来的“阶层对于人的绑架和人处于其中的挣扎与困顿”成为奉俊昊电影一直关注的母题存在,比如说他后来的电影《母亲》中塑造的仇富和一直想要变富的男二角色,更不必说后来主要围绕阶层矛盾来讲述故事的《雪国列车》和《寄生虫》。
02 配角:“人性的反讽”
对上流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并不代表着奉俊昊赞同底层。
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奉俊昊对社会各个群体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往往体现在他电影中各式各样的配角身上。
《绑架门口狗》中,男主角元俊抓住第一只狗之后将它关在了地下室的橱柜中,之后看到邻居贴出的寻狗启示,得知绑架的狗并不是引自己烦心的那只狗,因此元俊决定将狗放生。当他再次潜入地下室之后却发现,狗已经被小区的安保人员杀死并且拿来煮汤,这时,影片中最饶有趣味的配角登场——喜欢吃狗肉的保安。
保安这一角色在《绑架门口狗》中的存在感虽然非常弱小,但正是这个人物的存在,增加了影片中黑色幽默的成分。
保安对鲜美的狗肉的猎食,反映出底层群体身上卑劣但又非常真实的欲望,小人物的身上往往具有最真实的欲望动作,食和色是最常见的两种。奉俊昊对这一群体的刻画正是从这种欲望入手的,比如说《母亲》中捡垃圾的老头儿,《杀人回忆》中的警察和警察助手,《寄生虫》中的人物群像。
这种刻画在奉俊昊的影片中往往担当着一种幽默和反讽的角色,当然也参杂着奉俊昊对于底层的态度。
另外,除了反讽之外,奉俊昊也特别喜欢用有缺陷的人作为故事中的牺牲者,而这也成为他影片悲情底色之一。
比如说《绑架门口狗》中最后因抓狗而被抓起来的是一个在地下室蛰居的流浪汉,《母亲》中替儿子承担罪行的“日本疯小子”,《杀人回忆》中被警察当作凶手的智障青年。
阶层差距的主题体现在不同群体的人物塑造上,但奉俊昊之所以能够玩转故事,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诀窍最终在于他对于人性的熟稔。虽然他的影片主题一直趋向于揭露黑暗,刻画复杂的人性,但最终在反讽的中和下,人又往往生发出新的希望。
03 出路:“游戏”与“飞踹”
这种希望,在《绑架门口狗》中就集中体现在女主角千男的身上。
千男的身份是一个办公室文员,每天处理的工作非常枯燥和单调,这个人物的塑造有点类似于中国人常说的“侠”,“侠”的行为动机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千男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电视上被观众称赞的大英雄。
在当代社会中,千男的人物形象极为少见,接近于“无”。影片中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裴斗娜也运用了一种非常清新脱俗的演技,似乎有点中二,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样的表演方式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其人物本身的存在在当今社会就是一种“不真实”。
千男的单纯在《绑架门口狗》里面的光芒是无法被忽视的,她对逝去爱宠的孩子,老人以及元俊的关心,是生活荒诞和无奈的一个出口。
在和元俊反复挣扎和徘徊的对比之下,这种想要当英雄的执着虽然充满着傻气,但又十分可爱。
如果说在元俊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与荒诞的人生和残酷的社会丛林无法和谐相处的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悲观,那么在千男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敢于做梦,敢于另类的真诚的稚气。
因此,影片最后,千男代替元俊完成了他在影片开头的那个“天气真棒,真想到山上徒步,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的愿望,而当上教授的元俊却只能憋在教室里面望着外面的世界出神。
这种身份的对调和互化是一种极为明显的讽刺和批判,从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导演的人物立场。
影片最后,千男和女闺蜜走在山间小路,拿出来之前飞踹下来的汽车后视镜,玩起了反射光的游戏,在奉俊昊的世界中,千男身上的童真和这种游戏的态度恰是对抗的方式之一,当然,如果武功够高,身手够敏捷,力气够大的话,你也可以选择飞踹!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空镜Solo//mp.weixin.qq.com/s/F5gko8UPvYIIwdHYshWTlw
嗅到一股优秀的处女作味道
从两位主角相遇之后,电影才真正变得有意思起来~
狗一样的人生 为毛我看的这片打了这么多马赛克 抽烟镜头、持刀镜头全打码了。。
也可以说是奉俊昊最好的电影之一了。
一度遥望凶手闹出狗命,可到底难像雨夜命案那样建立起勾人的惊悚移情场,所以片中猜凶救狗部分虽不乏红鲱鱼等悬念手段,却难免故作紧张小题大做之感。但角色以及关系的刻画相当成功,生动别致而又不失诙谐幽默。道具(特别是配合母题复用)更是抢占风头,核桃手纸望远镜,五十一百定输赢……三星半。
影片以一条狗作为引子,讲述了人性、成长、当下的社会等等。只要还活着,希望还是要有的。人生囧途啊,你看那人的背影,像不像一条狗,艾西......但愿那一记佛山无影脚能踢走所有的挣扎与烦恼。突然想起了《狗13》、《卡拉是条狗》、《星守之犬》,都是非常不错的片子。
讲“轴”的故事的时候利用灯泡烧坏来营造气氛蛮巧妙的。总体来说不错的片子。观影@北大
如何把故事讲得有味?除了戏剧冲突、剧本结构、叙事节奏以外,奉俊昊用这部朴实的处女作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生动的人物,真实可感的人物才能使观众产生共情。两人的人生危机与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教授尚未泯灭的善根在向庆南致敬。虽然主题和风格完全不同,但观影时总想到国产的《卡拉是条狗》。
不俗裴斗娜灵得要命.
隔绝山林与走向山林,用后视镜照进观众内心。
奉俊昊电影中的飞踹,往往比故事本身还好看,不管踹得到踹不到,先把自己整个身子扔到空中,那种看到目标之后的仓皇与兴奋,远远胜过踹到目标本身。宋康昊在《杀人回忆》里的飞踹,也是喜感的一比!
废戏太多了,和科恩什么的差了十八个段位吧。奉俊昊的爱好是踹掉别人汽车的后视镜。
高手便是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如此精彩而且携带个人特色;情节推进中不时渗透着无助感与凄凉感,然后镜头一转,剧情急转急下,竟含有一丝希望与欢乐;此作或许还不成熟,但导演风格已初露锋芒。
只有大飞踹才能救世界!
奉俊昊真TM会讲故事
天才讲故事的方法
这就是我的dream movie啊。如果我有机会拍电影,我最想要的电影就是那种平实的,有趣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电影,比如这部。在电影里,裴斗娜就像个天使。。。
能看出導演的潛質,但3年後就拍出了《殺人回憶》,蛻變得太快了
B / 锋芒毕露的处女作,简直韩版荒诞《恐怖分子》。镜头语言之娴熟/花哨叹为观止。底层情感、动物意象、奉式飞踢、诡谲配乐、连续平移镜头等作者元素大集合。为塑造群像牺牲了部分人物合理性及情节流畅度,但最终依然将社会边缘人的游离刻骨地展现出来——奉一开始就是极擅构建隐喻的剧作者。
称得上有趣的黑色喜剧。有些稚嫩,可以更简洁。喜欢胖妹和裴斗娜捧着后视镜坐地铁以及李成宰用卫生纸量距离这两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