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黎燕珊、陈玉莲是该片的颜值担当的话,惠英红负责剧情的推动,那个初来乍到解开披风的动作实在太帅,很有功架,一看就是有舞台功底的,惠英红属于有英气侠气的女演员,梅艳芳的姐姐梅爱芳扮演的青衣主要负责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灵魂部分,在一番打斗中,这些女子的内心和情感才是纷繁杂乱的舞台外不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她在惠英红扮演的角色来到戏班后,带着落寂的心情来到丈夫墓前喃喃自语的一段,道出了演艺人士的普遍心态:没红的时候想红,红了又怕红不了多久的矛盾和焦灼心态,不红没有前途只能一辈子跑龙套,红了要想一直红又很难,总免不了由红转淡的规律,其实就是从普通人变成明星,再从受人瞩目回归平凡的过程。没有人会想一直跑龙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的角色都是龙套,而且是一辈子龙套。多少诗人才子怀才不遇,诗里文章里说得不就是这些吗?谁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人们忙着自己的生活,光彩只是一时,平淡才是生活。
梅爱芳扮演的青衣苏三,励志于用舞台功底征服观众,不允许徒弟以女色取悦观众,看似戾气十足,但其实可谓有骨气和性格的一种代表,但惨淡的票房和空荡荡的上座率让她的坚持和自尊落了空。
实际上梅爱芳扮演的角色给观众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她既是个职场中人,她的遭遇是很多人的一种代表,同时女性身份带来的脆弱感又使得电影的深度得以增加。
记得惠英红曾经在受访时说起以前自己很想演文艺片,不明白自己是武打明星为什么不如文艺片女星,我觉得武打片其实是男性化的,男性喜欢用武力展示自己的力量,但电影的世界里,不仅仅是展示力量和打斗,是需要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东西的。想起曼神谈起自己的演艺生涯的时候,说起导演王家卫曾经对她说过的话,要给自己演的角色里注入感情和灵魂,我想,这是为什么有些演员能成功的原因吧。香港电影的沦落在于过于注重商业和娱乐,女性成为性感的符号,如果是这样,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观众能喜欢吗?靠色相和低俗吸引观众的做法和现在很多商业手法一样,是低级的,最后的结果是让电影变得廉价,被抛弃。电视剧的崛起在于注重故事和人物性格,而起到了电影做不到的细致和关照人物内心的作用。
香港片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热闹的武打场面支撑电影,让整个影片看上去闹哄哄的,戏班子抵抗流氓恶霸是靠武力和打斗吗?这种矛盾冲突过于表面化,其实充斥着权力对弱势阶层的压迫,男权对女性的暴力和压迫,比如流氓瘪三对小香水的占有和暴力欺凌,舞台姐妹们的抗争用武打的方式表现其实显得有些无力。
与流氓恶霸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影片,一边是舞台内的争风吃醋,一边是面对权力的压迫的抗争。男权对女性的欺压和凌辱,在闹哄哄的气氛中结束,预示着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斗争。
可笑的是,这部主要反映女性戏剧舞台生涯的电影,评论居然以夸戏班班主和抽大烟的柳爷为主角了。人人都想做主角,尤其男性,挽尊可以理解,但电影里的世界,没有女性的电影是没有灵魂的。
很小时候家里有录像带看过,现在觉得是被低估的一部港片的,每次看到午马演的老爹就觉得好心酸又心欢喜...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在当时港片来说很难得,现在看戏班里的老板都好美,学徒里还看到了刘玉婷我喜欢的一个女演员...陈玉莲在这里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又能打又好看,其他几个女角色都英气逼人...很难拍出这种感觉了最美的港片时代
柳爷简直是我心中一片白月光。 《舞台姐妹》的最后没有交待柳爷和老爹的结局,但我却希望柳爷是走了,带着有点英雄主义的方式离开,或许才是柳爷最好的归宿。活着。。。活着有什么好呢?时局动荡,诗书礼易不在,家国天下成空,柳爷是读书人啊,是从小被教育国字当先、仁礼智信的读书人啊,身体羸弱的柳爷是如何忍受不得志的落寞、有苦难言的孤独啊! 大概所有读书人的心里都是怀揣着一个梦想的吧,那里河清海晏、那里天下大同。但是,动乱的社会,你手中的那支素笔又能做什么呢?你要有权,可是身为读书人的那一点可怜的自傲,让你不屑与之为伍,所以你偏安一隅,在生旦净丑里为自己编制一个梦,唱念做打里,总该会寻找到那破碎的初心吧。你看鸦片在烟枪里燃烧,困在这片迷蒙里,天下皆醉我独清的你才有勇气欺骗自己吧。 “江湖未尽风波恶,别是一般行路难”,饶是如此,仍旧逃不过爱恨情仇的你,月光下落寞的身影,茕茕孑立,你只有你自己和这一身的病痛了。你应该笑的,可是你却泪眼朦胧。扮谁就像谁。谁来扮谁,谁就得是谁。看自己不是自己。自己看自己,自己不是自己。可叹你终究不是戏里人,一出欢喜,一出悲戚,总要你自己亲自品尝。 最后还不过是鱼死网破,总该有人要活下去的,带着新生命的降生,带着你所剩无几的希望,你知道光明来临之前的那段是最黑暗的,你是知道古人诚不欺的,可你终归还是熬不住了吧,总会有人记住那一袭月白色长衫的,那。。。就去吧。 我仿佛又听见你拉响了二胡,开场人来,散场人去,无人能理解你的戏里到底唱的是鲜衣怒马还是儿女情长。可你还是希望有人能听懂你的故事,故事里有绘彩楼台,有飞檐四角,更有锣鼓声声,故事里是旧衣、旧影、旧人、旧时梦。 “柳爷” “在此”
江湖未尽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虽起承转合的桥段老旧,但情真意切。最喜欢陆东堂手下来提亲那场戏,陈玉莲说不问老爹要引见柳爷,那边厢谈时事政治和家国抱负,将一段前情托付良人,这边厢陈玉莲与卢惠光屋外等待,一言不发,导演仅仅只给了陈玉莲一个转换坐姿腿部摆放的变化,焦急等待和承接后段的被热情注视,全部在内,好群戏!
腔调极好,红姐的身段和眼神,梅爱芳大青衣的冷峻,玉莲霸气。柳爷抽大烟听戏,名门逆子,人设极好。情节情感难免老派,但是几位演员都奉献了动人的表现,减弱drama的尴尬,几段儿女私情轻重缓急铺排有序,高明的剪辑。铭sir出场抖袖子也很妙。相比之下《大武生》可以千刀万剐了
拍得挺好看,就是转折有生硬的地方,铺垫的一般,把女人之间的情谊塑造得很好,武打场面很多,就是感叹,29年前的片子就在教导我们,女人不论干事业还是打打杀杀,还得靠自己,男人只会拖累,李子雄饰演的新晋黑帮老大,在打打杀杀的时候,也只会说,我连累了你。哈哈
人物虽多,但个性鲜明,几大美女,林正英等。即使一些龙套也印象深刻,如拉车的伙计,像卢惠光与陈玉莲虽然没有一句对话,仍然能感到他们之间的火花。缺点还是港片的老毛病,不必要的打戏,剧情的粗糙
真虎头虫尾,打戏挺软弱的,然后戏班居然能实战,感情戏那么强行言情苦情也蒙了。梅爱芳大喊妈不要不要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太抓马了,大佬们弱且穷来推动故事发现,太难为了。(午马姓冯?!柔弱英叔那是啥线……)太可惜了,有首插曲还行。
是不是午马在演了《刀马旦》之后,觉得不过瘾,自己也来导一部以武打为特色的《舞台姊妹》?
就是戏说越剧十姐妹吧,但是编剧写得比谢晋那版《舞台姐妹》更看不出原型。英叔演琴师。
谁能告诉我标签里的梅艳芳是肿么回事。
扮谁就像谁。谁来扮谁,谁就得是谁。看自己不是自己。自己看自己,自己不是自己。因为有《刀马旦》在前,所以这部《舞台姐妹》被埋没了,虽然没有青霞、红姑、叶倩文三大美女,但是惠英红、陈玉莲、梅爱芳已经有足够看头了。梅爱芳是梅艳芳的姐姐,同样死于癌症。
以为会像《刀马旦》,结果我想多了,剧情夸张又生硬,还有各种挑战生理极限的漏洞,最后打算用悲壮来感动观众,只可惜铺陈不满,情绪不到位,到最后只显现出它的拙劣和稚嫩。
戏剧冲突到最后解决时刻全面爆发,只剩下灭亡的必然和无奈,宿命般的结局揭示的是民国大时代下人民的生存困境和阶层的剥削压榨。午马老师很有能力啊,文戏武戏都兼顾了。
惠英红有英气,没想到梅艳芳的姐姐演戏也挺有味道。陈玉莲有股清冷气,又楚楚动人。整出戏有点儿大陆电影的韵味
美丽与哀愁。九叔依旧好虐最后男人全都死了是么……龙套君竟然看到了颇光鲜的熊欣欣!
本片是一部講述女性的戲曲片,罕見全部由女性演員擔當,人物個性鮮明,即使是火星跑龍套演的黃包車夫這樣的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可惜劇情有硬傷,由成家班做武指的動作戲也是混亂生硬,也讓本來不錯的文戲變得支離破碎,千言不搭後語。但惠英紅的氣場,陳玉蓮的霸氣和梅愛芳的冷峻都各有特色,就連出場不多的英叔,都有幾分落魄子弟的儒雅。
几经查询,终于找到了高清版本的舞台姊妹。感觉这是一部被埋没的电影,人物各个鲜明,惠英红,陈玉莲,梅爱芳(梅艳芳的姐姐),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
玉莲姐的戏份还是蛮少的,主要是爱芳姐和红姐的独角戏,红姐的演技自然没得说,只是没想到梅艳芳的姐姐演戏也这么好,这里面看黎燕珊真的挺美的,跟英叔的对手戏也挺有趣的。只是子雄哥难得演一次正派男主,出门都不多带点保镖吗,全程靠戏班救我也是醉了,每个演员都是为了死而死,真的有必要吗?
梅爱芳好美好美,因为爱芳,对这部的喜欢程度甚至超过了《刀马旦》,而相比较后者的大团圆结局,也是更喜欢本片结尾的悲剧。
女人们是都挺好看的,互相之间戏也还可以了,男人们都是陪衬,情感也是都挺寡淡的。问题就在于,其实女性也是没理想,也没啥情感,最后还是迷茫的。
剧情部分很不错,每个人戏份十足,只是武打太多破坏了氛围。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