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写了篇《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从经济的角度看《北平无战事》,剧里最主要的线索就是北平,乃至全国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民党的执政,政府不得不搞货币改革:发行一种新的货币——金圆券,去替代原来的货币——法币。让看起来很贵的东西,看起来很便宜。 不管是在剧里,还是历史的现实,这次货币改革都失败了。金圆券仍然没有改变通货膨胀的局面。影片最后是以北平和平解放结局的,共产党雄纠纠气昂昂地进了城,但没有提到的是,共产党进城以后, 怎么解决了通货膨胀这个最大的经济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共产党进城以后,也没有解决北平的通货膨胀。 为什么金圆券会失败? 我们看一下金圆券的最主要规定: 金圆券发行采用十足准备,其中必须有4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其余以有价证券及政府指定的国有事业资产充当。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公分即克),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 (有人会有疑问:那个“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的兑换比例不重要吗?其实真不重要,就是数字游戏而已。) 这规定有两个很关键的点:发行总额限额和每元含金0.22217公分。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懂得些货币学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钱太多了。(这是货币学派的理论,还有其他的解释,但这个大家比较认。)这也好理解,东西就这么多,钱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影片发生的1948年,市场上有多少法币?到1948年8月19日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是604万亿元,比1945年增加了1085倍,比1937年增加了30多万倍。 那为什么要发这么多法币?国民政府要打仗,刚刚8年抗战完,又开始内战,真需要钱,没办法那就开印钞机印吧。 那么问题就来了,政府是不是可以随便印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里涉及到第二个道理:钱,理论上是可以随便印,但现实却受很多因素制约。 说它可以随便印,因为钱就是张纸而已,开足印钞机,想印多少有多少。 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很多。比如有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货币英镑,美国的货币美元是和黄金按比例挂钩的,中央银行有多少黄金,才能发多少纸币。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政府,别发行太多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想要多发货币,要不就是金库里黄金多了,要不就是把黄金兑换的比例提高。 现在几乎没有国家这样的制度了,但也并不意味着央行可以为所欲为。以美国央行——美联储为例。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都说美联储坐直升机撒美元,看起来无所约束。但如果清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你就明白,只要通胀不超标,它确实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达到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的目的。 所以约束它的条件是通货膨胀率。 中国的央行——人民银行,要复杂一点,因为它不独立,所以它的政策更多反映政府的意图,但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来调控经济和物价是一致的。从2008年开始,货币发行量一致保持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虽然没有明显体现在物价上,但房价的飙升是难辞其咎,这带来的民怨沸腾和恶性通胀是没有区别。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 以法币为例,在没有法币之前,老百姓用银元做买卖的。1935年11月,国民党发行了法币,规定市面上只能用法币流通,且老百姓手里不能留白银,都要兑换成法币。(旁白一句,发行法币,政府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国库白银大概从1.7亿盎司增加到5亿盎司。然后政府用这些银元换成了英镑。而发行金圆券,政府又发了一笔。) 那法币发行多少合适呢?当时政府规定,1元法币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理论上,政府手里有多少英镑,应该就发多少法币。因为如果发多了,外汇市场上英镑持有者是不愿意兑换法币的。(然后到了1936年,法币又加入了可以兑换美元)。所以一开始,法币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甚至因为全国统一了货币,物价也稳定,民国的经济受益不小。 但禁不住战争,法币越发越多,最终成为一张废纸。 而金圆券一开始限制发行20亿是有道理,只要能控制总量,通胀应该能降下来。但事实却是不可能控制住的,因为1元金圆券虽然名义上含有黄金0.22217公分,但却不能反向兑换,这意味着这个含金量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因为纸币本身不值什么钱,如果要用的人接受它,它一定要代表什么,比如政府信用,比如黄金,比如白银,如果你既不相信政府,又换不了金银,那这个纸币就没啥用了。 要理解这个也不难,港币是最好例子。港币兑美元是7.7:1,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拿着港币到银行,按照这个比例换美元,而这背后是银行什么时候都可以拿着港元到香港金管局换成美元,而这背后是香港政府有足够多的美元储备。如果你手里的钱什么时候都能兑换成硬通货,那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如果当时国民党下死规定,新发的金圆券什么时候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美元,然后国库里有足够的黄金和外汇,坚持几个月,金圆券说不定能把当时的通胀压一下。 但现实是国民党政府里没那么多金银,也没那么多外币,同时还要找钱打仗啊,所以很快,1948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一百三十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 这又回到了法币的老路。钱一发多了,通胀又来了。北平的物价还是飞涨。 共产党是怎么控制北平物价的? 答案是:也没控制住。 北平是1949年1月31日解放的(我一直觉得“解放”这词有点吊诡)。1948年人民银行正式发行人民币,共产党入主北平后,人民币也就成了流通的货币。 根据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数据,如果1949年2月物价是100,那么到了1949年12月,这个指数3824,到了1950年3月,这个指数是快接近8000了。什么意思?1949年2月,100块钱能买到的东西,1950年3月要8000块才能买到。这物价上涨速度,没有法币那么夸张,但也是很厉害的。 这物价上涨背后,同样是人民币发行量的猛增。数据是这样的:1948年12月,人民币开始发行,而1949年一年内发行的货币较初发行时增加了160倍,至1950年2月发行的货币更是猛增至270倍。 当时的副总理陈云是这么解释货币发行量:“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广大地区的获得解放,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而财政的收入远还赶不上支出的需要,因而钞票发行过多。” “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大发展,军事费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最大的财政支出。1949年,财政总支出的60%直接拨给部队作军费开支之用。此外,解放区已有的900余万公职人员需要发给薪俸,接受改编的国民党军队和接管的国民政府公教人员需要发给生活费用,大量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交通运输亟待恢复,工矿企业急需恢复和发展生产。” 那后来呢? 不仅北平,全国的通胀一直持续的1952左右,到1953年开始物价开始稳定下来。然后在1955年,新政权也搞了一次类“货币改革”,按1:0000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再然后,因为计划经济开始成为主导,所以货币流通没那么重要,通货膨胀这种货币现象也就很久没有出现。
“新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子?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北平无战事》里梁经纶和何孝钰都说过的一段话,原出自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这段话的人和念念不忘它的那些人都曾有着浪漫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历史的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这些对信仰执着的人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他们有的看到了亲手培育的婴儿,有的则永远停留在了无限的憧憬中。于是那只航船、那轮朝日、那个悸动的婴儿成为渺渺历史长河中的一叶小舟,他们仍然带着理想的色彩,却沉沉在苍茫的昨天,因为冲向彼岸的过程可以乘风破浪,可以关山飞度,但到达了的彼岸却变了模样。 有段时间没看电视剧了,53集的《北平无战事》原本吸引我的是一个个熟悉、惊艳的名字----陈宝国、焦晃、王庆祥、倪大红、程煜、祖峰、王劲松、廖凡、刘烨……然而随着剧情进展,更吸引我的除了戏骨们的精湛演技外,还有洋溢在整部剧中的国学情结。流畅、自然、恰到好处的诗文就那么一下子击中你的心。这是刘和平为中国电视艺术做的一个贡献,引了一条曲径,通向我们的根。 以下从我喜欢的人物入手,谈谈那些迷人的诗文和动人的表演。 梁经纶这个人物很复杂,也很矛盾,只有看到后来才会理解他开始时的那句“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当他和孝钰诵着陈梦家的《一朵野花》,他的心里是充满爱和希望的,身边是可爱的人,心里是对理想的无比憧憬。 他原叫复生,和谭嗣同同名,被如兄亦师的蒋经国选中来做壮士。而实际上他更像那个吉诃德先生,“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即使他曾经的理想被共产党人所不耻,但不能否认他对信仰有着同样的执着追求。只不过,特殊的位置让他也最终迷惑,自己为之付出血的代价的理想为何开始变得丑陋不堪。 个人认为廖凡最精彩的表演在于他面对徐铁英和曾可达同时笔录时的那段问答,凛然、不屈、无畏,直抒一切想说之话,无视一切对自己身份的怀疑。还有一段则是和焦晃老爷子的对手戏,何淇沧望着九死一生从监狱刚刚放出的梁经纶,说“你知道什么是白发如新吗?”廖凡此处表演精到准确,热泪滚动,向先生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其实我们有时忘了,他不仅是孔雀东南飞行动中的刘兰芝,他还是燕大的经济学教授,是个知识分子,他骨子里有知识分子的孤高与对家国的更高的理想抱负。 当他听到建丰同志一句“才大心细 明善诚身”的评价时,激动得泣不成声,因为“才大心细”是曾文正公对李鸿章的举荐之词,“明善诚身”则是朱熹对儒家修身的最高评价。一个懂自己的师长、父兄能这样的肯定自己不仅是莫大的鼓励,更是自己坚持信仰的动力。所以,廖凡那个在长镜头下隐忍、抽泣中的克制才是一个真正的影帝有水准的表现! 梁经纶最后远走美国,是何淇沧的有意为之,因为面对理想的困惑,他更适合做学问。是啊,这个戴着眼镜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在更简单直接的世界里追求普通平凡的生活,而不是用血染的青春为虚无的理想做祭奠。 曾可达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出自《后汉书》中的一句,大意就是说那些阿世盗名、曲意迎和的小人与直谏的忠良之士的不同遭遇。当这个贫苦出身每月将大半薪酬寄回江西老家的少将,无奈幽愤地道出这句话时,可想他的心底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凉。他预见自己的下场也不过是“死道边”罢了。所以,当他在飞往南京任职前,在曾经的敌人和同事方孟敖身后自尽是多么的决绝和无奈。一片忠心在听得蒋经国电话那端的一句“可达,我们失败了”倾轧崩塌。随之被摧毁的还有对国与家的信念。还记得他曾慷慨激昂地对方孟敖说“唐肃宗不杀李白,宋神宗不杀苏东坡。”他的骨子里有最最中国的君臣观念,有对主公的崇敬忠心之深情。被他那么惦念牵系的建丰同志可以面对的失败,他不能面对。因为他不能面对自己的君之无奈,又无法替君力挽狂澜。忠君的路越走越窄,到头来只能以死报之。可悲亦可敬! 当焦晃老爷子悠悠吟出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时光似乎倒流,一字一字,抑扬顿挫,呼吸间都有了浓浓的韵味。此时,我的耳畔还回响着老人家的“壮岁旌旗”、“银胡觮”与“金仆姑”,似乎根本不用背,便硬生生地被他的朗诵存在了记忆里。我想今后,这声音将一直都会在我的心里。 燕大副校长何淇沧说“我现在开始读《春秋》了,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他让副手梁经纶开始打印关于币制改革的计划书,实出无奈。一个孱弱的老知识分子,面对政治的强大压力,他甚至要卖自己的老脸向美国老朋友伸手求援。可是那些打着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要援助粮幌子的大人物,竟是以几大家族为首的肆意敛财。人民依然不能饱食终日,战火依然蔓延。何副校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到头来无以抒尽情怀,却落得个远赴大洋彼岸。可见,搅动历史与推动历史都不是一届文弱书生可以全力为之的,其间的偶然又是谁能料得到的呢! 老人家的这部电视剧可能是最后一部了,见他满头不用修饰的白发,真的感念时光留不住,光阴一去如过翼。一个在自己的术业中专心、潜心、用心的行者,是多么值得尊敬! “因决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战销兵,解人民倒悬於万一。”徐铁英在二回北平后在方家见到共产党人刘云,用蒋介石刚刚向全国宣布退兵停战时的一句作了开场白。只可惜被机敏的刘云点破、揶揄。陈宝国把这个人物塑造得极其丰满,各种表情变化细致入微。就连一转身的背影都是戏。每每看到他的出场,我都知道耐人琢磨的好戏又开始了。 最难忘的几个镜头容我一一道来: 故事之初,南京特种军事法庭上徐铁英为方孟敖辩护,面对铁证如山竟能起死回生。靠的不是三寸不烂之舌,而是多年行走江湖的老辣与处变不惊。直面候俊堂,他能镇静陈述无中生有的贿赂,栽赃、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却是一脸的正人君子之象。曾可达陈情时,几个镜头扫过,陈宝国低眉、抬眼、撇嘴、挪步,每个动作都牵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为最后一出手做足了酝酿。 一干人等在分粮后到警备司令部开会,突然方孟敖枪响,镜头给到陈宝国,他一缩脖,一扭头,连贯的几个小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当时事发的突然。就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反射动作想必也不是人人演得来,演得像的。 与崔中石、方步亭三人对质,徐铁英急欲要将那20%的股份兑现,小人嘴脸一展无余。先是威逼、利诱,最后谄媚、低首哈腰。当时三大戏骨飙戏真是过瘾。祖峰的沉稳、王庆祥的按捺、陈宝国的奸诈贪婪都是该大声叫好的! 最后被押送南京前徐铁英对曾可达进了一翻看似肺腑之言,侧面剖析此人物可谓八面玲珑,老谋深算。他事事清楚,人人透析,但却只见利字。他疯狂敛财,早早把家眷安排去了台湾,他对这个党这个国早已没了信念与信心,国民党也正因这批人筑的蚁穴而溃之不复。 和徐铁英相似身份的马汉山绝对是这部戏的一个灵魂。无论从人物设计上,还是程煜的表演上都是可圈可点。狡兔三窟的聚财,察言观色的纯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机智,都能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概括:我在国民党混了几十年,能活到今天,就是从来没把他们的话当过真。 所以,马汉山从不相信有金钱办不到的事,被囚禁,他能一边拍着王蒲忱一边透露自己的家底;欲托曾可达将名画送蒋经国,表明自己立场,却不说自己送,“哪能说送,我这人情一点没有,都是您的功劳”。如此久经沙场的老油条,最后成了四大家族的替罪羊,可怜啊!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方孟敖和父亲方步亭分别念及此句。但一较就有了高下。王庆祥单单一个“横”字已让刘烨望尘莫及了。时态紧迫,为救被困的谢培东,爷俩都豁出去了,决心共赴生死。所以这个时候的“出门一笑大江横”就有了千古回响。王庆祥字字沉稳、句句铿锵、独特的发音方式都给这句临行前的宣言染上了壮丽。 当他得知如女儿般养育了十几年的木兰的死讯后,失声痛哭。这场戏不是演出来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自然宣泄。看这段他的无我演绎令人动容。 币制改革当天,作为北平分行经理的他必须为了保住一家老小安全而做出给国民党看的姿态,他让谢培东拿出给木兰陪嫁的镯子,让程小云拿出所有首饰,最后还在临行前拉过程小云的手,褪下她的结婚戒指。他曾经怀着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却面对这样一个现状,他不是不会搞政治,是不愿意搞政治,但没有办法,搅在了这么一场政治漩涡之中。 他飞赴台湾前与刘云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刘云劝说他去台湾,吊了个书袋: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 方步亭听后便指出出处《淮南子·原道训》。原意他定是明白的,但他却非让刘云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直到刘云道出“我们是想让国民党把钱带走,把民心留下”,方步亭慨叹却别无选择。只好把偌大一个家留给孤零零的谢培东。 最后说说饰演谢襄理的倪大红。从他在《大明王朝1566》的严嵩,《八兄弟》里的老大,还有《生死线》的高三宝,《正阳门下》朱亚文的师傅……无论在哪里,他演什么像什么。他身上有种很独特的气质,由里向外的睿智,每个为影视艺术所生的细胞时刻为艺术准备燃烧着。 《北平无战事》中他的最后一组镜头: 方步亭一家要去台湾了。送到大门口,方步亭对谢培东说“走了”。他们一起转身背向。方步亭绝尘而去,谢培东却再次转身目送方的背影,那瞬间的眼神融入了太多的情感。二十年的辜负与共荣辱,让这个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心生戚戚。那一瞬间的难舍更多的是亲情。他最后让孝钰过来抱抱。虽然是面带微笑说的,但他心底痛失爱女的伤却在拥抱之时沉痛无比。他要抱的不仅是年轻的同志,而更像是木兰—--自己唯一的女儿。他在得知木兰死讯最悲伤的时候只给过自己短暂的几分钟恸哭,他的泪水全化成了信仰。 最后,他挥手对孝钰和孟敖说“走吧”。眼神再次恢复到安静、淡定。而画外的我却不能平静。我望着屏幕上定格的字幕,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谨以此片献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牺牲的无名英雄” 历史是人写的,但很多人不会被写到历史里去。共和国的历史是血泪铸就,可不见他们好多人的名字。今天的新中国是他们想要的那个新中国吗?他们为了信仰抛弃爱人摒弃生命放弃安逸的生活,真的值得吗?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谁也回不去,谁也无法看到从子宫到死亡以外的未来。秉持信仰者自然无畏,庸碌者也并不痛苦,人生一世,选择与被选择竟在那无意与注定间。历史选择了一些人留下名字,历史也选择更多的人被忘却。面对历史面对宇宙的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值一提。滚滚红尘就这样流逝,曾经稚气的童年、曾经生动的青春、意气风发的壮年和风飘絮般的老年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几十年,我们知道的时间又真正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个个世纪的交替中,人类文明一次次地在浴火中复生。燃着那熊熊火焰不熄不灭的正是一个个渺小的生命,所以,生命渺小却可敬,即使无法选择生死,即使不知明天何在,我们依然活着,为一个个细胞延续着生命。这是火种,普罗米修斯盗来的不熄的人类的圣火。冥冥苍穹,莽莽波涛,陪着我们永生! 后附未及提到的剧中诗文截选,都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 曾可达诵闻一多先生的《太阳吟》: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方步亭诵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梁经纶诵卞之琳《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方孟敖望着谢培东的背影提到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方孟伟在狱中与木兰分别时想到的顾贞观的《金缕曲》: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谢培东与张月印电话接头时提到的朱熹的月印万川 何其沧在与飞机上的孟敖通话时说到的庄子: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方孟敖在家中与孝钰和木兰提起的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还有:霍去病的“凶奴不灭,何以为家。” 《诗经 小雅 常棣》中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左丘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老夫子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熠熠闪耀着的中国文学经典啊,我爱你们!! 2014/11/8
王牌编剧 + 七大影帝 = 中国第一剧
崔中石!!!
记得当时和一个同学一起看的,看了将近一半儿的时候,他问我:建丰同志是谁啊
谢木兰一出现我就偏头痛,还好紧接着何孝钰一出来我就睡着了。
1.腔势是很浓的,内容是很虚的。2.男性团队创造的女性角色不是热情的智障就是面瘫的圣母,窘。3.崔中石就像是《天龙》里的阿朱,人虽故去但精神笼罩男主。4.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不得不承认全剧精髓是徐铁英和马汉山,包括人设和表演。花痴王站长花痴崔中石,喜欢孙秘书喜欢梁复生,喜欢刘五爷和严教授的互动,心疼可达鸭心疼方行长心疼何校长心疼孟伟心疼崔婶。
曾可达技能:单车练拳打电话!方孟敖技能:雪茄红酒会水吗?王蒲忱技能:抽烟手抖再说吧!梁经纶技能:背诗打字不睡觉!谢木兰技能:瞪眼撅嘴不回家!何孝钰技能:面瘫热饭听谁哒?北平无战事技能:女弱叔萌基佬挂!
开播第一天就暴到9分以上,说明豆瓣这小婊砸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不止抱美英日的大腿,对内地这样的神级卡司认同度也是很高的~起码亮出了你认真我就买账的态度~但愿内地的影视剧制作方会珍惜观众这样的初心,多出好作品。
导演的锅
专业配音控,蒋经国同志。专业接线控,曾可达同志。专业抽烟控,王蒲忱同志。专业旗袍控,方小嫂同志。专业眼镜控,梁经伦同志。专业逗比控,马汉三同志。专业喝茶控,方步亭同志。专业发呆控,何孝钰同志。专业撒娇控,谢木兰同志。专业怀表控,谢襄理同志……孟敖孝钰一对面瘫杰克玛丽苏!
今天才开播,哪来那么高分!画面没说的,跟电影似的,比昨天刚结的《红色》后期得更讲究,但我无论如何看不进去这种大场景大背景大故事式的作品。而且刘烨一出,气场怎么也觉得哪里不对,只见一群大男人在车里唱“浮云散……池塘,清浅,鸳鸯戏水……”一不小心就开脑洞。不好意思偶去2333一下。
刘和平说他写北平无战事遵循的原则是:讲共产党的时候理直气壮,说国民党的时候相对客观。历史总是在重演,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五年之内,无剧出其左右
我落泪是感动于一个生命明知道徒劳却奋勇向前
祖峰不红,天理难容
有我最爱的编剧刘和平在,还有一大堆我挚爱的大明王朝1566的老演员,又是孔笙导演,没办法不期待不好评。画面漂亮音乐也好,前六集剧本没啥大问题,一堆戏骨飙演技,老中青三代美男简直赏心悦目,目前为止超爱祖峰的崔中石啊!!苏爆了!
陈宝国每秒钟都在换表情...【炫技...
唯二败笔:男主刘烨,女主沈佳妮。
有很多硬伤,比如反腐虎头蛇尾,比如谍战毫无进展,比如币值改革浅尝辄止,说白了就是好像有千头万绪的线索,也有矛盾交杂的群戏,但仔细想想,故事根本就没发生起来,角色们啥正经事也没干。
这个电视剧会把我的眼睛惯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