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明先生导演的影片数量并不多,加上《父子》也不过8部而已。这在惯以高产著称的港片导演中,实在是个不起眼的数字。而且他的前7部影片,亦有瑕疵,颇多争议,甚至很难从其中挑出一部足够份量称得上是“代表作”的。时隔17年后,于去年上映的《父子》,也是票房惨淡,褒贬不一。即便如此,谭家明仍是香港新浪潮的一批导演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代表人物之一。石琪先生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在内地结集出版,全书以人为纲,开篇即是“从谭家明谈起”,称“他的失败作仍比很多人的成功作灿烂”。而他的这个判断,才不过是以谭的前三部影片而言。时至今日,这个判断仍然多被人引用,足见谭家明影片“优秀”的不容置疑。
看谭的片子,我是“顺吃甘蔗”,如今未曾看到过的,只剩口碑较差的两部:《爱杀》(1981年)和《雪在烧》(1988年)。本来想看《雪在烧》,结果版本效果奇差无比,人都难以辨认,好似当年看胡金铨VCD版本的《忠烈图》,生吞活剥般地看了半部,终于还是放弃了。倘以半部来论,未免失准,不过就眼目前所见,片子一言以蔽之:即是“很谭家明”。
《爱杀》找不到,兴致也有限。《雪在烧》看不得,那么干脆不看,于是找了1981年上映的美片,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的《邮差总按两次铃》来看。之所以拿此片代替谭家明看,那是因为《雪在烧》的大体故事即脱胎自此片。荒僻郊区的小店,粗蛮不知情趣的老夫,娶了年轻貌美,却又满腹怨气的小妇人,不速之客的到来是引火索,偷情故事一触即发,由此展开故事并且最终酿成悲剧。剧本向来拖后腿的谭家明将洛杉矶附近的小镇奇情故事搬到了台湾乡下,《雪在烧》与《邮差总按两次铃》,那是个如出一辙。
看惯了剧本向来敷衍的港片,再看制作精良的好莱坞经典片,总觉得人家的剧本,精心雕琢,那是写得真好,随随便便的句话,也往往是话外传音,耐琢磨。比方在本片中,弗兰克(即杰克-尼科尔森饰演角色)偶然下来到故事发生的小餐店,因为实际上囊空如洗,所以耍了心眼儿,本想骗顿餐饭而已。男主人谈话间知道了他是机械师,于是想留他帮自己做修车的行当。弗兰克哪里愿意,只想脱身罢了,于是推辞道自己有好友在洛杉矶等他,不得不去。
谈话间,男主人不经意地提到了餐饭是女主人做的,导演顺势剪了个弗兰克的主观镜头,透过吧台后的门看到了厨房中的女主人,并向她致意。女主人本是背对着弗兰克和观众的,此时,转过身来,果然是貌美如花,风情万种。镜头切会弗兰克,男主人“正好”帮弗兰克点烟,“嗤”的一声火柴划着,严丝合缝,真是妙极了。而杰克-尼科尔森也不愧是天才型的演员,你看他,目光并未从女主人那里移开,竟没注意到火柴燃着,男主人将燃着的火头递过来,他才先是一愣,然后才意识到,将含在嘴里的香烟凑上去。
导演于是又切到弗兰克主观镜头中的女主人,拍她走向另侧,随意地回看(看弗兰克,即镜头)。当间,切回弗兰克,果然,还在看!直到切回女主人转过身去,背向画面,被中间物挡住视线。此时弗兰克的居心,虽未经对白,但在导演精妙的调度和剪辑下,已然是呼之欲出了。果然,本来急欲抽身的弗兰克,回头即问男主人道,“告诉我,尼克,只是随便问问……你准备多少雇人”?观众由是知道弗兰克是春心大动了。此时,弗兰克(和观众)并不知道这女子与男主人的关系。男主人扭头问女主人道,原来的伙计薪金是多少?女主人回答,是8美元。于是男主人便向弗兰克道,“8美元,包吃住,而且你说你喜欢我老婆做的饭的”。
小店的男主人插来此话,当然是希望以此打动弗兰克,让他留下来帮助自己。结果,弗兰克(和观众)的注意却在别处,“哦,原来那妙人儿,居然是这糙汉的妻子呀”。替弗兰克着想的观众当然失望极了,弗兰克自己,也失望极了,居然随口重复道,“你老婆?”于是乎,原本春心大动的弗兰克只好起身离开,他颇尴尬地拒绝男主人道,自己还是不得不去洛杉矶找好友,并且顺手牵羊偷走了柜台上的香烟。
故事似乎不得不到此为止,即将出门儿的弗兰克却忽然转过身来,对女主人道,“再见,夫人”。而镜头也终于给了女主人一个中镜,果然是个蜜糖般诱惑人的美人儿。接下来,就看这位弗兰克老兄是否色胆包天,有没有种留在此地,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此一故事小段似乎已然了结,悬念却由此而生,而且依据咱们熟悉好莱坞套路的观众的揣测,此事绝不会就此了结,弗兰克还是会回来这里的。
你看,本片有无创造性暂且不谈,单就此段来说,镜头(导演)和对白(编剧)的配合,是斗榫合缝,是真顺溜儿。好莱坞有啥了不得,依我看来,好就在这个顺溜儿上了,也许它不够深刻,也许它没有内涵,但是当你作为观众,而非深究拷问的研究者的眼光来看,那是真顺溜儿,是真好看。
好看,从来都应该是所谓商业电影最基本的要求。
相比之下,香港导演技巧之强若谭家明,没个好的本子以供发挥,也往往是带着镣铐舞蹈。石琪先生评谭家明是“有佳句而无佳章”,在我看来,讲的即是这么个事情。比方拿剧情相似的《邮差总按两次铃》和《雪在烧》来比较,后者在“个人风格”上,无疑是突出的优势(以我看的部分,谭家明的镜头、灯光、色彩都还是一如既往的出类拔萃)。但是在剧情节奏的控制上,剧本的完整性上,以及全片作为整体风格上的统一,显是要落下风的。
当然,这也不是唯是谭家明,乃是港片之通病了。
最后谈点儿与题无关的,即是本片主演杰克-尼科尔森。我对杰克-尼科尔森先生所知有限,他的片子真论起来,看的也不算多,但是毫无疑问,他是我所看到的最牛逼的美国演员之一(在我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越德尼罗大叔,仅次于俺心中之神阿尔-帕西诺)。除此之外,要讲还有什么印象,就只能提看NBA遇着湖人的时候,杰克大叔总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在球场边儿上最好的地界儿,或者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作为不喜欢湖人的伪NBA球迷,即便为了杰克大叔,我也希望科比大婶场场砍个81分,让杰克大叔心情蹦儿爽朗,吃嘛嘛香,多活些年,多拍些好片儿,比方和马丁叔叔拍的《无间风云》,那是活生生地将两个帅小伙比下去了。
在我识得的有限几位美国演员中,德尼罗大叔给我的印象是,人家是不懂“表演”,没所谓“演技”的。所谓戏王之王,根本是不做戏的,拍什么即是什么。比方他来黑社会,那他本来就是黑社会。比方他来杰克-拉莫塔,那他本来就是杰克-拉莫塔嘛。而另位意大利裔的戏王之王阿尔-帕西诺,在我心中,好似神一般的人物,他也是无所谓“演技”的,不同于德尼罗大叔的拍谁是谁,他拍什么都是阿尔-帕西诺他本人。比方在他的片子中,无数次听他潮水般激情澎湃的演讲时,他谁都不是,他即是阿尔-帕西诺本人(打个不恰当的、拉低他的比方,就好像成龙电影中成龙从来不饰演“角色”,所谓片中角色不过是成龙的个化身罢了)。在我的妄想里,全世界最性感、最疯狂的、最刺激的、最属于老爷们儿干的事情,莫过于《疤面人》中的阿尔-帕西诺狂吼着被机关枪打成筛子。于是我想,是否每个男的小时候都像我一样,曾幻想着自己被密密麻麻的子弹疯狂地击中,身体好似舞蹈般地狂抖,然后轰然倒下,拍起尘土粒儿好多颗……
杰克-尼科尔森不同于以上两位带给我的强烈印象,他是有“演技”的,与此同时,却又是担得起“戏王之王”称号的。他的妙在于不休止的小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尾音,一个手指掸灰,都是。他既不完全是他所饰演的角色,亦不是他本人,而是间乎其中,真是一个:妙,不可言。比方我才在上面提到的那个“一愣”,看了觉得妙极,偏要我说,却又实在讲不来哪里妙极,怎么妙极的了。当然,真要深究,也定是被人耻笑咱爱干焚琴煮鹤的勾当了,作罢。
您看我欲言又止,欲止还不止,欲不止却不得不止的窘迫样子,聪明如您,也能想来那是个怎么回事儿了罢。
打住!
《邮差只敲两次门》“中年男人油腻”非冯唐发明
标题只是一个小趣,是冯唐先我们大众之前发现的一个小灵感。他发现了《邮差只敲两次门》里“中年男人不堪到油腻”的说法,这是他玩弄文墨的小聪明、小发现,不是他的发明。
我们的时代发展极快,尤其近十年的中国,在都市面貌上急于领先。我们都争先做大都市的市民,又很怕被时代快车丢下。快速生活,让我们无暇顾及经典,见识不到经典的美妙。
仅从实用角度讲,很多经典没有过时,或者某方面没有过时,它反因为简单易懂,贴近根源本质,可以发现一个行业的门道和原理,每当我们迷茫困顿时,返璞归真,重新思考原点和原理,骤然明朗,获得能量。
比如经典电影。
从前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一些大师总是看过时的电影?他们啧啧称赞的老片,有的苍老了半个世纪也不止,大师是在fans、媒体面前扮酷吗?电影出生至今,一直是每个时代的标志,它制造时尚。而艳丽的时尚是不容有苍老、褶皱和年轮的。幸好经典可以超凡脱俗,它不是“半老徐娘”不惧怕迂旧,它是丰碑稳稳地矗立,待你回首,以它校对方向,重新出发。
《邮差只敲两次门》小说,电影,也许还有话剧,它已经有多次多种方式与观众见了面。每次面貌不同,像一个极具个性的美女,人前展示多面。就我见过的两版电影和小说的比较,还是觉得小说最丰满,内心动力足。电影客观条件限制,它们都有了各自不同的侧重、取舍。
人物设定
电影1981年版,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男主阴险、自私,轻易不外露内心。相对女角,痴心、胆小,勤奋,单纯。
电影1946年版,在女角的柔弱之外又多了一面——自私,善于利诱男人
希腊人被谋杀,在相对制衡的三角关系被打破后,爱欲吸引的男女并没有从此幸福,而是在道德恐惧下相互猜忌,利诱,甚至威胁。这点上,46年版更贴近小说的设计,甚至更多出了令人信服,这要归功于人物设定的合理。而附带出的不协调则是,一个常常穿着白色套裙,艳妆的女人却是厨房的支柱。46年版又因为年代审美限制,画风过于干净、理想,见不到生活的油腻、烟熏,在现代影视审美中多少不符合真实。
因为46年版多女主科拉性格多了一个维度,丰满,更贴近现实人物。在害死丈夫后,与情人间的暗斗撕扯更加自然真实。81年版因为“扁平”了科拉的性格,在此就出现了问题,人物较单纯、胆小,对情人突然情绪的爆发和争斗没有支撑,观众看时多少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觉。为什么说小说原著好,这恰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很好地平衡了这些复杂的问题。对人物的各种复杂欲望只是点到为止,去十分有效。
杰克尼克尔森是个好演员,不过那个年代他表演的所有角色都很接近,眼神、表情、说话的样子,性格都非常相像。在81年版的《邮差》中尤其的深沉阴险。这种冷漠的演技不知是否刻意遵照小说作者风格,他像一个有雄性魅力的野兽,捕获了科拉,对尼克算恩将仇报,但为故事结尾考虑不多,故事的主旨是相互猜忌的情人相爱相杀,最终才有了醒悟,分晓。但杰克尼克尔森诠释的角色,没有最后的彻悟和对爱人的温柔,让我们这些看客都觉得过于冷静,没有丝毫失去爱欲的哀伤。所以,车祸后,趴在科拉,面前哀嚎显得有些突兀。
情节简化
1946版和1981版,律师都是从科拉那来的,小说里律师卡茨则是弗兰克请的,这样突出了科拉自己被设计的感觉。
81年版中,科拉与弗兰克第一次苟且后,老公哼唱着《弄臣》的“女人善变”。哼唱归哼唱,81版的科拉是弱小的,她最多娇气物质,没有诡计多端,而46版的科拉稔熟利用男人套路,更符合女人善变。
小说中,尼克被谋害后,一对“狗男女”已检察官死死地堵在墙角,束手就擒,情节精彩在于,看似无望,律师又通过斡旋3家保险公司,影响赔付调查结果,进行全胜的翻案。这是主人公生死命运的反转,对于电影大概复杂,46和81版都当做阑尾,纷纷进行删改。这让逻辑有些含糊,不能禁得起细致推敲。
初看1946版的改编,被惊艳到。模糊的黑白画面,老套的置景,完全没有盖过它的闪亮之处。开场一个沉稳的司机把弗兰克送到地方,警察上去盘查,对方只一句话,骑警乖乖地敬礼放行了。他对警察说了什么:我是地方检察官,第一次被警察拦在了路上。人物性格,身份都很好得到展现。检察官本是故事中后面才出现的人物,在46年的改编中,第一个场景第二个镜头就出现,足以见这个配角的重要性。之后的故事中他时常作为恶魔或上帝的代言人出现,对男女角色形成极大的压力。相对81年版,这个角色弱化太多,以至于反派力量过于薄弱,冲突不那么突出。
46年版的人物出场,不只一个检察官,科拉也很精彩。弗兰克趁店主不在,四处观察这餐馆的环境。一串东西跌落声响,一支唇膏从楼梯滚到弗兰克眼前。科拉一身白裙、艳妆,娉婷慢步走下楼梯,弗兰克惊讶,他是来这小地方骗吃喝的,没想遇到美色。他仰望着她。弗兰克拾起唇膏,科拉嘴角微翘,伸出一只手,像女王等臣民亲手施礼。她很自信,所有男人都会借机向她殷勤,还她唇膏。可弗兰克仰着脸,举起唇膏等她走过来拿。科拉很扫兴,快步过来拿走,冷冷地说声谢谢。这种表演在当年是罕见的,那时电影在戏剧面前还是个稚嫩的孩子,电影台词腔调,一颦一笑都学自舞台。自从有了声音,电影台词大段大段背诵,促进叙事。就一句“谢谢”的台词,科拉的出场,两人相互勾引又充满敌意的关系,准确定调,简练至极。
说回《邮差》这小说,绝不是简单的大道理:恶有恶报。
小说是根据1928年一个伙同奸夫谋杀的真实事件改编,揭示两个凶手的心理是作者的着眼点,这是作者的伟大之处,时隔小一个世纪,如今的犯罪故事也未必获得很好的效果。曲折的两次杀人过程据说是参照事实,所以这故事做个“骨肉分离”得手术,是要切出两大块的,一个是案情发展,一个是凶手心理演变。
杀人,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心魔和欲望左右着人的行动,犯下的错误,警醒后又极度不安、恐慌,此小说是把杀人的缘由,心理,通过事件推进和对话来展现,而不是直接大量地心理描写。这也是作者独到之处。如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希腊人虽然很油腻,但对弗兰克极好。弗兰克这是恩将仇报,应当罪该万死!作者的主张若是如此,结尾处一定要么弗兰克不得好死,要么他极度悔恨自己杀了好人。但是,M凯恩没有这样做,他让弗兰克只在乎科拉的死去。故事的走向和结局一定预示着作者的主张,因为这是他行使了“选择权”。
读《邮差》,有书评把它归类为犯罪文学,而不是侦探悬疑小说,因为小说大部分笔墨着迹在犯罪人的心理和经历,而不是案情。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故事正适用这种情况,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新闻事件,案情简单,经过不曲折,没有反转变化,倒是犯罪人犯案前后的逃亡及被抓捕的心理令人充满好奇。
“黑色文学的开山之作,黑色电影的基石”的确这样,这小说通篇读过,心中回想场景,总是带有一种阴郁、黑暗的气氛。因为是一个苟且的爱情,在黑暗下被欲望喂养肥壮,畸形生长,恶果是必然,尽管读者普遍支持主人公,即便是他杀人。所以,看过后我们都会心生沉闷,爱情没有完美结局,该死去的死去,该失去的失去。
早期好莱坞电影没有太多视觉上的冲击的全靠细节取胜 剧本和表演首当其冲 那些细节仔细玩弄起来还挺有意思 2个小时几乎不会去想情节怎么推动 因为他自然在动 突然想起拉菲尔森的片子我还有几个 至少有最好那几个毛发五只歌美人迟暮
两个版本各有千秋,此版结尾很喜欢
Nicholson当年应该去演porn。
每次看到这样的改编电影,我都觉得我一定是错过了作者神一般的文笔。
都不知怎么会选中下载这部片的,失策。除了片名诱人,其它背景情节环境演员都是素无兴趣的,有点西部有点律政,硬着头皮啃下来。西方的潘金莲偷人,伙同伙计杀夫,未入狱逍遥法外,最后报应昭彰撞车身亡。传说的看点主要是狗男女之间有真情,一边坏一边爱。不甚好看,兼且两个小时。给个中评吧。
改编自詹姆斯·凯恩的著名同名小说,一直被视作美版的“潘金莲”故事。电影的论调如片名,因果宿命,入坑后男女主想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最终债还是要还的。作为地球上最会演戏的演员之二,尼科尔森和兰姨不必多说,一个小手势满是戏,另一个用大屁股就可以领个表演奖了。
着重在两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上,亮点在无尽的欲望里,餐桌戏和车祸戏,两场真的是邪恶到家了。ps 我怎么总觉得尼克尔森很帅?
【爲了补標看电影 —— 高清网盘下载再看 】前几年看过DVD影碟,看见微博有高清汁源加上看见豆瓣条目还没有标注,所以一并重新下载观看再补標一下;电影叫“欲火焚身”比“邮差”这个更点明了主题,我们俗话爱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引申到电影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中外古今,婚姻出轨奸夫淫妇一直是“永恒”的吸引人的题材,影片的面板上面做爱也是“情色电影”的经典镜头;电影在后面法庭和后三分之一因为字幕原因,很多地方看不懂了,而且字幕也有缺陷。总之,这是一个报应循环的故事,尽管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能让所谓的壞人得逞,电影还是没有让两个人被绳之以法,而是一场车祸断送了两个人美好的未来。杀夫用了一次车祸,而意外的失控又让“荡妇”命陨当场,男人看着因为自己的私欲酿成的悲剧,已经彻底被命运的捉弄而打败。
jack nicholson is awesome
和老版相比,谋害亲夫的情节乏味不少,但没有《海斯法典》的阻碍,激情戏拍的更生动。后半部的情节还是让人费解,我怀疑原著本身有缺陷。杰克尼克尔斯在我心目中彻底都是坏形象了。
拉斐尔森旧日的迷人之处消耗尽了吧,尼科尔森的好都没发挥出来,马梅叙事或许是好的,但小说的韵味也没剩下多少了
尼科尔森演这个黑色混蛋应该游刃有余的,但是就差那么一口气,2个多小时的电影不拖沓,结局很意外
一对儿混杂着情欲、愤怒、狠毒和愚蠢的男女,没有一个省油的灯,相互撕扯又相互依存,混乱中发展出真爱,最后还是被宿命摆了一道。年轻时的兰姨真是美艳动人,Nicholson就是有那种非常勾人的邪恶魅力,激情戏很大胆了,可惜中间几个事件连接的不好,不如开头杀夫阶段紧凑。
有点俗,有点流水账。
《邮差》的故事母题放在中国就是潘金莲合谋西门庆通奸杀老公的故事,尼克尔森禽兽本尊,杰西卡兰格又美又骚,这俩遇见就是天雷勾地火,欲火焚身…这版改编情节裁剪上欲言又止,将更多的笔墨用来凸显二人的戏剧张力,非常精彩
这一版把重点放在欲望而不是冒险上,对一项梦幻的犯罪来说,这样的呈现方式过于实在,直接和猛烈并不适用于每个故事,有时正会适得其反。
看着壮年的杰西卡·兰格,我居然可耻的石更了。没什么露点戏,但性感无比。
7.2,没看过老版与小说,不好比较。剧本细节佳,但结局过于突兀,过于戏剧性。厨房的那段也算好莱坞有名的激情戏,一点未露,却欲火喷张
Jessica Lange也算是御姐了,可惜她演得科拉这个角色和46年的特纳相比,放荡有余、妖媚不足。 Jack Nicholson,还是适合疯人院的麦克墨菲,他演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亦不如加菲尔德来得年轻英俊、风流倜傥。PS 导演把猫的出现用多了。还是原著的冷不丁偶然出现方式更赞。
这版比46版好看太多了~给低分的莫非都是46版死忠?男女主和男二都比46版更贴合人物,两个没什么教养的人,在一个乡下快餐店里,却仿佛在曼哈顿的高档会所里玩绅士淑女游戏?46版拉娜如同高高在上的厅堂贵妇,哪儿像在厨房干粗活的老板娘?81版杰西卡演出了粗砺感,化妆也有点“老土”,很符合劳工阶层的形象。至于尼克尔森,表演比加菲自然顺畅多了,气质野蛮粗鄙,完全是心目中的男主人设。女主和老公的不和谐也比46版更明显更有张力。几处情节改动逻辑更严谨,尤其是俩人第一次出逃不成功,81版的冲突真实可信,46版的原因很勉强。总之,还是法典的问题,这个黑色故事46版特别含蓄隐晦,81版彻底放开,无拘无束,粗野狂放,并且81版结尾省去了男主入狱的多余桥段,在车祸那里戛然而止,不像46版说教味儿那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