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尬,非常尬。尬到什么程度?男主牺牲了,观众笑了。男二一本正经叙说藏族的爱情观,身边藏族朋友露出无奈的笑容。
先说叙事,明明不是倒叙,居然中后段开始插入男主文艺风的回忆性独白,人设崩坏得不要不要。以及各种神异现象来得毫无道理,注意不是物理,而是情理事理。风景和秃鹫乱入,并没有挖掘出更深的象征意义,在情节上貌似也没有卵用,这样的镜头在电影里不是浪费?相似的风俗性的东西太多,融入的又生硬。最无语的是感情线,土匪头子居然成了女主竹马都是什么鬼,男主成了被牺牲的备胎,几十年前的革命罗曼蒂克玩到现在还没有腻?
优点不是没有,几个航拍好看,女主颜过硬,主演演技在线,奈何剧情太尬,导演硬给整成大杂烩,观众最后什么味道也尝不出。
波澜壮阔的时代,一个人的牺牲,就像大雪山上的冰珠,在阳光下先化成水,再蒸发变云,再飘落成雪。
它是那么渺小,又那么真实,那么普通,又那么珍贵。
你可以大笔一挥,让它成为历史字幕中的一段文字。
你也可以慢摇镜头,摇过雪山,摇过草地,摇过头人,摇过奴隶,摇过强盗,摇过央金,摇过华山,摇出一部电影《金珠玛米》
1950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
那年的10月19日,发生了两件改变世界的大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西藏昌都解放。
用“波澜壮阔”来形容的时代,
导演杨蕊,却拍了一部既笨、又空的爱情片。
说笨,是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笨笨地死守自己的底线,都是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夺。
说空,是电影镜头似乎无人值守,雪山、草地、天空、歌舞、战火、感情,随机入画,完全不在乎故事的逻辑和节奏。
反正,波澜壮阔下,谁的命运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没得选。能做的事,都不多,也不大,对的起自己的心就行了。
如果你非要纠结剧情,别看。5分。
如果你没享受过电影禅修,去吧。10分。
【备注】
1.《金珠玛米》的台词特哲学
“我们藏人爱女人,是放在鞭子底下打的,也是藏在心口里疼的。你们呢?”
2.主题曲《恋人》歌词也是导演杨蕊写的。
电影的海报有意思。
一轮扭曲的、燃烧的、色彩艳丽的太阳,一个沉思的藏族头人,一位祈祷的藏族姑娘。
是要表达什么呢?
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冲突碰撞,壁垒的打破与重建,必然要伴随着牺牲、流血、舍弃。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想要探索的,其实还有上升到整个人类文明层面上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点实属不易。
海报与影片整体的色调一致,除却壮阔的大画幅航拍镜头之外,影片中多次出现色调艳丽,甚至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之下具备“油画感”的镜头。
康巴汉子成圈舞蹈,健壮有力的肌肉、错落有致的步伐,充斥着野性的原始美感;秃鹫凶狠地一个探头,张弛有度的画面衔接……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构图手法是加分的。
藏族姑娘火光中温柔羞涩、而又大胆直爽的一个回眸和拥抱;藏族老戏骨多不杰老师一个阴霾的眼神,一个紧蹙的眉头……演员们的演技,也值得肯定。
明显的缺憾是:略微混乱的叙事线索和跳脱的故事情节。
藏区几方势力的流血争斗最后以解放军的介入为终点,突如其来,本应有所触动的地方把观众看笑……藏族姑娘与解放军、土匪首领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够感人,本可以浓墨重彩但最后让人食之无味;
另外,解放军“华山”这个英雄塑造的不够出彩,虽然最后他是为了救下藏族姑娘与土匪而死,可以理解为既为爱情牺牲又为解放事业牺牲,但在他倒下的时候,观众几乎无感(或许可以多给他加几个慢镜头渲染气氛……)。
映后的互动环节,导演和几位主演态度很是谦虚诚恳。(洛桑念扎老师你好帅,你演的土匪大家都喜欢哈哈哈)
“拍电影难,拍民族电影更难。”整个团队确实是在用心创作,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完成整部电影的制作,还尝试在“主旋律”之外,探讨更多东西……
虽有遗憾,但值得鼓励。
这个片本来让我很生气,在电影院看的,没有看简介,就去买票了,结果一上来给我演八路的事我差点砸银幕,觉得完全被名字给骗子,是个主旋律,怎么不好好研究了再来看,然后立刻在猫眼给了个低分,但是细看下去,八路的事越来越少,虽然是出于美化八路的目的把他们的匪性给降低了,但至少没到处输出恐怖主义,片中男主居然说他们买粮食的钱被土匪抢了,卧槽,发指,他们那会能有钱?货币在藏区通用吗?再说了,他们还喊别人土匪,简直笑掉大牙啊。后来演的都是藏区的儿女情仇和富有那么一点历史真实性的感觉在里面,尤其是藏区那种神秘感,民族特色,在大山中徘徊畅游的酣畅感出来了,无论是洛桑家还是反一都有希望自由自在的心愿,这就是导演隐晦表达的主旨,看到这我才明白非得带上八路就是为了过审。那这样的话我可以忍了。
我说这片子可以给6.8分,本来如果没有八路搅合的话可以给7.5分,因为这是一部汉人开始理解藏文化的起点之一的片子,也是藏族尝试融入汉文化整体的起点,我认为这非常之不易,双方都智慧地跨出了第一步,但难免显得有点笨也是很正常的,我认为以后融合的更好的作品会很多。就像日本的北海道文化根鹿儿岛文化都有所不同一样。希望不是一种文化非得盖过另一种或者消灭另一种,而是两种并存,给老百姓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才是最好的制度。
故事完成度不高,两个故事一个解放军因为粮食短缺去当地首领借粮,另一个是当地地主和农奴的矛盾冲突。金珠玛米这个线基本没什么亮点,开头组织有困难,但是绝对不拿一针一线,末尾加入我们的正义力量吧,你炸我的桥,我还是要救你。基本没啥起承转合,包括中途几次因为想要尽快获得粮食和当地人的交集都无疾而终。基本就是背了几句东方红歌词,他是太阳,是人民的大救星。最后金珠玛米问占堆要不要加入,他回答说土狼赶走了兔子,狮子赶走了土狼,我还是喜欢自由自在,这点挺有意思。男主真是无组织无纪律,指导员让他走的时候啰里八嗦,就和所有常规电影电视剧只要生离死别泪点的套路一样,男主角哭到变形的脸有两分钟的特写,不管多么危险就是不走。还有后面拿到粮食也还要去救占堆也是,所以要饿死的战友不管了?不是不能帮助占堆,但是理由还没给够。
相比之下藏人的线稍微有意思一点,基本上是悬疑破案风格,后面也有华山的旁白来慢慢揭秘,以及揭开自己的内心活动,不过不知道一个死了的人内心活动的旁白为啥和人老了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一种口气,所以旁白是多余的。导演是不知道怎么解释华山的坚持,还是用这个旁白一次又一次给灰色卷毛男配制造机会。关于男配前面还留包袱,后面解扣子。占堆的身世,他的经历是藏民之间典型矛盾的体现,即封建体制,农奴受地主压迫,后来这就是一个农奴奋起反抗,长大了烧地主房子和抢地主马子的故事。
不过土匪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因为这个应该主旋律的片子里的居然有一个戴面具的霸道总裁,不好意思首先想到会戴面具的男的,又骑着马就是兰陵王,心想后面绝对卸下面具有个惊艳亮相,果然这个灰色卷毛的背影前面是一个美男子,好惊喜好意外(面无表情)。终于抓了前女友是因为她要嫁给仇人了。虽然后面给了解释,他和头人的矛盾使他无法安居,不能让自己的女人跟着自己烧杀抢掠。但是还是觉得这根本是霸道总裁类言情小说的套路,因为男主角相信,能女主幸福的只有自己,另女主为啥要嫁给老头子头人也没有交代清楚,受压迫还是无所谓还是就是为了逼迫男配,无从说起。话说尽管这样的套路,不过加了藏族特色进去的霸道总裁文还是别有一番风味,不论是男主角说我们藏人爱女人是在躺在鞭子下,也捂在心口上。明明这么变态,居然有点虐恋情深的舒爽,还有最后意气风发地要死在自己的女人怀里,还有女主说她捆了马绳的男人再远也会回来。反正男女主在一起就是藏式言情风格。
红汉人的演技就停留在普通抗战电视剧的水准吧,藏族同胞本色出演都还不错,男配这灰毛让他看起来不像是藏族同胞,怪不得和黑头藏人融不到一起。
在演职人员名单看到了斯坦尼康不过我也没注意电影里面的跟拍镜头,不过那个地势要用推轨什么的确实麻烦,在户外不如人扛着机器,如果有运动镜头的要求。特写镜头好多,占满屏幕的角色的脸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我不喜欢。其他的没感觉慢动作的时候很像武侠电视剧,西藏的风光今年对于我来说不会有任何加分。
昨晚前往卢米埃,观看藏区题材的电影《金珠玛米》。影片描述的是1950年解放军进驻西藏的那段历史,完成质量着实一般,但其中解放军战士华山在藏人社区当中发现的那一系列故事,着实值得玩味。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一二。
尽管建国以来的官方历史,均声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电影故事发生的1950年,汉人向藏区的大规模移民尚未发生,加上民国历任政府对于边疆控制能力的极度弱化,此时的中原与西藏,仍然是两个异质性非常强的共同体。在中原,中共刚刚问鼎天下,倡导“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西藏,则仍然是藏传佛教与农奴制主导的社会,僧侣位于西藏社会的权力顶端,而片中类似洛桑头人这样的地方豪强,则是西藏权力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广大劳苦民众,既畏服于藏传佛教的信仰力量,又对头人这样的首领权威顶礼膜拜,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在电影当中,广大民众(藏语中被称为“差巴”)劳苦终日,稍一犯错,就会面临割去手指的严厉惩罚;而他们对于这种伤及人身的严酷惩罚,居然没有任何反抗和异议,而是诚惶诚恐的接受。这一点,跟中原地区土改之前,不少地方地主与佃农之间相安无事,甚至相处融洽的状况相比,又是另一番严酷的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一位“听毛主席的话”,根本不懂得藏传佛教的所谓九乘三部,脑子里只有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解放军战士,出现在西藏的社区之中,自然会给这个社区的结构与氛围带来显著的变化。在1950年的西藏,毛主席对于普通藏民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外来者的名字,以至于他们会问出“毛主席的地有洛桑头人的地大吗”这样可爱的话。尽管不知道毛主席,但是对于毛主席指导的人民解放军入藏后的意义,无论是僧侣、头人,还是普通藏民,相信还是心知肚明。这意味着西藏千百年来延续的等级制度有可能会被打破,意味着西藏的权力体系要发生重大重组。这或许就是西藏民众把入藏的解放军十八军称为“金珠玛米”(意为“解放者”)的原因。
当解放军战士华山出现在洛桑头人的社区当中,尽管他只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但社区中原本惯常运转的权力体系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在解放军接受了平等观浸淫的华山,马上对洛桑的残酷处置差巴提出了质疑。这样的质疑,在逆来顺受的差巴群体当中,无疑会激起一番波浪。这不只让一批黑头藏人开始跟华山接近,形成一个小团体,还让洛桑头人心仪的女人央金,对华山产生倾慕之心。有意思的是,央金欣赏的上一个男人,正是敢于反抗洛桑权威的雪猪猎人,而他的儿子占堆,现在则成为一名著名的强盗首领,横行于藏区。华山,是西藏社区里的他者与异数;而作为强盗的占堆,尽管算得上是西藏社区的我者,但他同样是常态社会里的变数和边缘化力量。
质疑头人的反抗,仅仅只是华山一人改变社区秩序的第一步。在信仰主导的西藏社会里,如果无法获得神魅的力量,就永远不能成功取得权力。于是我们看到,在两大头人的争斗当中,华山的一声枪响,意外地导致从天而降的冰雹瞬间停息。这一极其偶然的事件,被藏民视为华山拥有控制自然的力量,从而让华山具备了僧侣一般的影响力。如果说这一次,华山对于自身被赋予的神魅力量,还感觉无法适应的话,那么到了影片结尾处的那场大战中,他已经得心应手地穿上了僧侣的服装,动员僧侣们平息这场争斗。从挑战权威而获得的增量权力,到顺应信仰而获得的神魅力量,华山一人在西藏社区里的开拓,可以看作解放军和中共政权入藏,并在西藏站稳脚跟的一个缩影。
片末,解放军将领让占堆带领他的强盗们加入解放军,尽管遭到占堆的婉言谢绝,但这一幕同样富有深意。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西藏,在广大农民畏服于既定权力结构、不敢出来寻求变革的时候,中共的变革所最先寻找的同盟者和积极分子,往往正是强盗、浪人、不安分分子等流氓无产者。这一点,早已经在众多历史学、政治学的学者研究当中得到映证。然而这仅仅是变革时期的一种非常态做法,当社会完成变革,重新进入稳态之中,上述积极分子,还是需要面临被规训和消灭的命运。占堆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说出了“老虎赶走了土狼,狮子又赶走了老虎”的这番话,情愿继续浪迹天涯,四海飘荡。
影片把这位解放军战士命名为“华山”,其具有的象征色彩也很强。中共入藏之后的一系列变革,通过倡导平等和重分土地,迅速赢得广大藏民的支持,也成功建立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尽管西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以不同形式从属于中原政权,中共的这次入藏,又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方式,让西藏从属于中华统治。“华山”既象征着最新鼎革的中原中共政权,又喻指西藏即将再一次向心于中华,可谓一语双关。
就此搁笔。
2017.12.13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
(附)《金珠玛米》观影笔记:
十八军——解放者——金珠玛米,集体主义美学,藏人的边陲想象,红汉人把你抓住吃了,毛主席是谁?毛主席的地有洛桑头人的地大吗?打箭炉学过汉语,九乘三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农奴制主导的西藏社会,地方豪强的观望,名贵的天马,森严的等级制度,一位解放军带来的变数,逃饥荒的解放军出身,头人社会,解放军一声枪,把雹子打散,众人祈祷,解放军成神,听党的话,党是谁?是你家女人吗?解放军入藏的变革,黑头藏人与解放军,疤脸雪鹰——占堆,央金,强盗、头人与解放军,头人之间,强盗和洛桑都给解放军粮食,蒙古语的祈祷,占堆是雪猪猎人的儿子,祖宗基业,差巴(农奴)不能夺去,红汉人不能夺去,解放军回来了,茶马天珠是松吉杀的,强盗成为依托力量,老虎赶走了土狼,狮子又赶走了老虎——占堆,解放军的名字叫华山。
虚构故事 随心所欲 那段历史只是作为背景的画板 除景观外没什么看点 剧情放到任意偏远地区都不会走样 号称演员推了其他戏接这部 大概是用不同的故事忽悠人家签了约 细节透着向commonwealth谄媚的姿态 恐怕不单是为了获奖那么简单 媒体称导演获NHK最佳作品奖也是不存在的
政治性修改痕迹明显,如果没有这类修改,核心故事可以打4星
避雷不及,大时代背景在片中很无力,导演也不具备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的能力。关于西藏的元素,都不具备灵魂,只不过是导演摆弄不清的符号罢了
用类型片的手法来讲历史叙述,题材难度大,拍出来已经不易。
唯一感受:摄影还行~
最大的感觉是混乱,风格和意识的混乱,三条主线并进的关系和昌都战役的大背景结合的不是很好,但雀儿山的实地拍摄,演员和剧组人员的付出,还是让人不忍打低分。老贵族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被时代裹挟前进的无奈,与金珠玛米对于藏地奴隶的解放,是两个意识方向的撕扯,看得出有导演意志的坚持和妥协。
主旋律式政治正确与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混合,奈何解放军和强盗首领明星化的选角,完全不能彰显其英雄气质。大段大段的旁白,和种种突兀的剧情衔接,显示出导演影像叙事能力的欠缺。配乐也过于大片化,跟藏地气质不甚相符。可圈可点的只有壮美的摄影,和对西藏解放前等级和宗教主导社会的形象反映。
今年最好的国产大片,那些给低分的估计都是弱智和脑子有屎吧,请问这些根本不懂电影的250来看什么电影呢,去看你们的所谓“大明星”就行了呗。
补标,献礼片,为了突显某军战士伟光正,负面呈现五十年代藏地文化。
人物单薄到单拿出来分析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傻子吧 以及都花了那么久时间拍西藏了 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本子呢? 以至于剧情直接能猜出发生了什么 景色好看 打斗场面打出了页游即视感??? 同质化那么严重为什么放在西藏拍?
进藏远不止视觉猎奇和磕长头, “主旋律”表象下,解放谁,原来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汉子和女人,打碎锁l链的人,导演在视觉叙事上的实验和探索无疑也是“带着锁链”跳舞,连小角色都睽得见性格情绪,一部洞见个人心灵奇观、呈现复杂人性的魔幻现实之作,每一段长镜头又饱含个人情感
超脱了一般藏族题材电影。
并没有看到导演所说的信仰,西藏只是被标签化的拍出来 愚蠢 野蛮甚至是最后的土匪向神山的朝拜 都显得很刻意
航拍不错
看开头以为是用别样的角度展示这段历史,虽说看到了新奇的东西,但还是要儿女情长了,藏区玛丽苏啊。还有,王紫逸的大特写太多啦,空镜也有些滥用多数都是意义不大的。导演美。
嗯,两星半。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摄影与风光了。
1/4@和平 5分。一次有趣的在西部类型片与主旋律颂恩宣传片之间进行的融合尝试(以精分告终)。视听可观,但用碎航拍做节拍器显得低级。台词下功,但书面语汇及汉藏无痕切换太假。欣见今年主旋律慢慢打开多元表达。而分,没法打。党是谁,你家的女人吗?
“总有人要担当民族电影”拍电影靠的不是梦想不是热情,而是责任,责任高于一切。(杨老师)
(ಥ_ಥ)
人物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