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墙壁之间2008

HD中字

主演:François Bégaudeau,Agame Malembo-Emene,Angélica Sancio,Arthur Fogel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8

 剧照

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2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3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4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5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6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3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4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5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6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7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8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19墙壁之间200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墙壁之间200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新学期伊始,教师与学生们返回一所普通的社区学校。法语老师兼班主任的弗朗索瓦·马林(François Bégaudeau 饰)面对升一年级的新班级,继续用坦诚又有些好辩的方式教学,这群14岁左右的学生思维活跃,时常在宽松的课堂上反诘马林或是斗嘴、传播八卦,马林不得不一次次中断进度,解决无数琐碎的问题。这所学校内汇聚了来自多国的移民学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时常在课堂细节中体现,马林试图尽量让学生们找到自尊,但这些擅于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似乎不太接受马林的说辞。课堂上的唇枪舌剑与部分学生敌视老师的态度让潜藏着的矛盾随时会爆发。  本片获2008年戛纳金棕榈奖,由小说原著兼编剧的François Bégaudeau主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面包的艺术番马舞西风明迪烦事多第一季不一样的天空1993冰尸玩过界失忆医生雍正小蝶年羹尧时空怪客第二季大珍珠顺风鱼北海欲奴第一季婆婆来了小兵传奇涉谷怪谈倮·恋神秘复仇者窃听风云(粤语)女人的战争品牌in圣水洞云中谁寄锦书来疯狂之血坚毅之旅恋恋山城乔·罗根:破釜沉舟

 长篇影评

 1 ) 我实在跟你学不到啥玩意儿了

十二点后,一个人看完了《课室风云》,又称《墙壁之间》。

故事极其简单。法国的一所社区中学里,善良的法语老师被一帮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搞得焦头烂额,其实就这点事。

影片谈不上有情节,但信息量极大。表面上,白人、黑人、黄种人等各色人种的孩子们聚集在一个课堂,自由地表达观点兼顾捣蛋,似乎有着国际村般的宽容美好,实际背后却隐藏着多元文化碰撞后的不兼容。而这种不兼容的直接表现就是,黑人学生普遍的绝望情绪(读书无用),白人学生普遍的自私散漫(自我为中心游戏式地搬弄是非),以及华人学生普遍的羞涩自闭(沟通困难)。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片名叫《墙壁之间》了,它直指着交融的背景下无法打破的隔阂。

我们回头看这张海报,实际上就是电影中一个既普通又典型的画面。白人女孩和黑人女孩都举手要求表达观点,后面的黑人男孩竖着指头表现不满,黑头发的白人女孩托着脸颊事不关己,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也就是为什么课堂上总是争吵不休。

表面上,电影的大部分都是老师和学生的争斗,控制和反控制。但实际上电影并不是讲这个,影片结尾老师们和同学一起快乐地踢足球就足以证明,问题的本质不是师生间的矛盾。那么,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看看结局——最调皮的学生被开除了,因为他采用了暴力手段,公然地挑战了课堂的秩序。而其他人依旧共处。——这就是导演眼中的法国,一个对混乱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强制措施维持秩序的国家。

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最后选择退学的那个黑人女孩。当别的学生都炫耀自己学到了新知识的时候,她却在课后找到了班主任、那位善良的法语老师。

“我真的什么也没学到,我不想再读了”

黑人女孩说这话时的表情显得麻木和坚决,我似乎能看见,导演劳伦特·冈泰在用同样的表情,并操着东北话对整个现实的法国说:“我实在跟你学不到啥玩意儿了!”

 2 ) 文化冲突与师生关系杂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影片里面的文化冲突,其实理解上来有难度。

        出于地理因素,中国很早建立起统一的集权的王权国家,民族同化与融合也久已有之。而且,宗教信仰和种族的问题相对很少。所以,抛开外部因素,整体来说,这方面中国还是相当稳定。

       可是,这个半写实的法国小课室里,情况是大不相同。(是否有代表性并不清楚)有中国学生,有前法属殖民地后裔,有加勒比海地区移民,有阿拉伯人,当然还有法国人。中国学生深孚众望,乖巧安静守纪律成绩不错,父母淳朴老实。来自伊斯兰国家的那位同学,多少还是有点没能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思,与一种尽快被同化的希望现实中产生了矛盾。非洲或美洲裔的则情况多样,如果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不妨说是某方面上依旧依恋家乡,但另一方面也对法国产生了自我认同。不过普遍表现出来的是,可能源自出身与社会地位的敏感、躁动与猜疑,因此不相信学习也不尊重他人。至于本地人,作为大多数,并没有作为文化冲突的主体之一被呈现,不过表现出来的多少有种更关注自我而非他人的感觉。这与移民或移民后裔,倾向抱团取暖或者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另外,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表现文化冲突的同时,电影没有涉及种族的问题,也没有在价值观上面停留太多,很单纯地在观察不同文化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的生存状况。这点是很不错的。

       前面也有提及,由于没有切身经历,谈文化冲突其实相对吃力,而这部电影我更感兴趣的,是老师和学生关系的点,虽然未必和这部电影有很大关系。

      弗朗索瓦老师的角色,是很常见的正面角色。关心学生,热衷教育事业,赞成对学生多鼓励包容而不是惩罚。照旧地也会有控制不了学生的老师,和坚持捍卫纪律,严肃惩治的老师。这两个相左的观点,电影里面留下了可想象的空间。退学是退学了,但没有说是不是回马里。鼓励包容当然重要,但严肃纪律不仅是对教学对其他学生负责,另外也是让他们知道社会上是有规则的。除了有钱权,或者烂命一条豁出去,否则是没有资本任性的。老师领的工资又不是高得飞起,哪里有这么多心思跟你春风化雨。也因为这样,老师们对咖啡价格升一毛的讨论,要比怎么管理学生来得更热烈些。

       现在熊孩子是越来越多了,也不好教不好管了。虽然,见过的和影片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捣乱,不讲道理地顶嘴什么的还是不少。对于老师怎样惩处学生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不休,也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有可操作性的度。体罚学生自是深恶痛绝,但矫枉过正未免难为老师也难为一部分同学。当然欧美的教育理念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所以就亲身经历来说,上外教的课很多时候效果都不如预期。不过,我认为共同的底线是互相尊重。像无厘头的犟嘴、干扰别人和课堂的自行其是,都应该得到处罚。 不过,对青少年学生的处罚也是一个尴尬境地,一来是不能像社会人一样通过金钱关系解决,二来鉴于未成年身份也难有实质行为。

       很主观、很冲动地说,很多时候真的很想扇几个人几巴掌。以为自己是shenmegui呀。拽个毛线呀。

       最后,回到这个电影本身,导演用了一种半纪实的手法。场景大多假设在一个课室或者一个会议室里面。并没有突出塑造某个角色来引领故事或突出主题。情节上面也没有太戏剧的成分。很简单,很踏实地描绘了一个班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所统领的法国教育的现状。导演当然对此还是积极的。从老师与那个女学生的悄然冰释可见一斑,最后师生一起玩耍也是证明。不过,这里面也蕴藏着一个弊病,导演其实没有表达什么切实的观点,也没有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的意思。基本还是将场景呈现给观众看为主。这样我看来是不符一部优秀电影的标准的。这样为什么电视台不搞一个多集纪录片,冲击力不是更大。

       

        

 3 ) 我想知道些什么

从中国学生的切身经历来看,老师绝对是一个没话说的好老师。关心学生,不轻易生气,讲道理,细心,有耐心,尤其对象还是那样一群学生。

这群学生在课上爱讲话,吃东西,和老师顶嘴。当然,他们也会指出老师的错误,但大多时候有钻牛角尖的嫌疑。

这里有非洲人,中国人,白人,黑人。他们都不是法国人,住在贫民窟中,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法国人。他们敏感,偏执,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也许这正是他们作对的原因。

老师真的想了解他们,而卡尔的回答是: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一个法国人,一个欧洲人,一个曾经从事三角贸易的白人,都知道我们黑人些什么?

三角贸易已经成了历史书中的章节,奴役也已经成了历史,非洲人和亚洲人在欧洲人的课堂上刁难老师,然而,成见永远不会消除。

柏拉图的理想国永远不会实现。正如柏拉图的困惑一样,我们和他们只能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却永远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着尽量使它更好些。这个学校的老师,尤其是他们的班主任,一直在努力。我想知道些什么,我想听你们说说你们的生活,你内心的想法,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部影片中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种族问题;历史问题;移民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问题……

那个高中课堂是社会的一个比例缩小的空间。当今世界上的问题都忠实地得到反应。最终的问题是:交流。

交流二字不是空话,而是必须去努力的方向。或许得到终极答案是个空想,但必须努力,否则这课堂将难以维持下去。

或许影片最后的方法值得借鉴:足球。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赛,都为了一个球,全世界都一样的球,而不是别的什么。

19世纪中美关系的突破是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极力摒除所有政治因素。

因为我们又一个共同点不可抹杀:我们同是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都有同一个路径,分享同样的基因结构。或许造成如今隔阂的只是多年前的巴别塔,而试图打破这座巴别塔,从我们根本上相同的事物入手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良策。

体育,艺术……这些人类所共有的财富,是交流的渠道,通过这个路径,我们在走向理解和包容。

另外,可别忘了,我们还有一样东西:爱。

那位女教师说得多好:我有两个愿望,第一,我希望卫的母亲不被遣送回国,第二,我希望我的孩子和卫一样聪明。

 4 ) 乱写

     这部片子看完很闷。色彩绚烂的海报,实际内容确实是无趣的校园生活。学生和老师永远在墙壁之间,单一的空间,每天重复一样的行为,实在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有趣影片。
   不过只要你耐着性子,就会不知不觉看下去。因为你会逐渐找到情感的共鸣,似乎这些事情似曾相识,却又格外陌生。我不自觉地在想,这些生活自己不也经历过吗?那个13、4岁的叛逆青春期和无聊正直爱讲大道理的班主任.....但是明明是同时初中课堂却又感到疏离,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看着他们矛盾重重的师生关系,我居然觉得很可贵,哎,中法课堂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年幼时期,根本不会有同学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唱反调,更没见过上课摔门而去的“坏小子”,他们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而我们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老师是天,老师说得是最权威的,得到老师的认可就是一切,老师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学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块木头。老师误人子弟我们还说他特牛掰。多可笑。
    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问题,但是怎么嚼也嚼不烂不透。老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都觉得是对方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这是个无休止的问题。
    老师觉得部分学生孺子不可教也,自己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为什么他们还会不断地找茬挑事儿?他们真的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该怎么惩罚他们?他们真的能通过惩罚的过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奖励需要吗?该怎么奖励呢?奖励和惩罚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呢?为什么他们总是问学得东西有没有用?难道我们只教学生那些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吗?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我是不是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脑回路了?
    学生觉得老师总是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他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我们,只不过是装作关心的样子罢了。他是成人,他觉得我们说得都属于小儿科,所以就应该听他的话,我们才不是呢,我们也是有想法的人。他既然是老师,那我们就能不断地提问题,看看他是不是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肯定有,我们一定可以把老师问倒!他说这么做,我们便不,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我们能证明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我们都明白你说得大道理,你不用说那么多!老子就是目空一切咋了?碍你事呢么?
    以上是我瞎写的师生的内心独白。
    哎,其实说到底学生就是缺爱缺关注,老师就是缺方式缺理解。
(补:回想电影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哪个不是家庭关系有问题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可见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矜矜业业的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提高音量和情绪发泄绝不能赢得人心。)
     最后,片尾的空镜头下的无人教室耐人寻味。
     [看了影评后,发现自己的认识还是浅薄了些,没有点出文化冲突、校园民主等字眼,有在法国生活过的豆友就有深切的感触,傲慢与偏见是法国文化的特点,多民族糅合居住的生活是法国的现状,从而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5 ) 傲慢与偏见

以前上电影课的时候,法国老师说看一个国家的电影,那都是社会的万花筒。我们无法去经历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文化,停下来跟所有的人倾谈,但我们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他们的电影,看他们的社会关心的是怎样的主题,看他们的生活在如何的进行,看他们的文化有什么特色。

所以,老师说,在美国的电影里,黑人主角最后不太会跟白人主角成为一对(我后来观察了一下,发现至少在大一点的制作里这是金科玉律),而种族问题永远是一个敏感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还有同性恋。

而在法国电影里,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因为在法国社会里,这些都不是矛盾,至少不是主要矛盾。长年在巴黎的生活后来见证给我看,这位老师的解读并没有错。

纵观整个欧洲,法国并不是黑人阿人最多的国家,但只有他们的国家队看上去像一支北非雇佣军(我还亲耳听到过非洲来的人说他们的国家队就是法国队,哈哈哈),而同性恋不仅可以大大方方的结婚,还可以站在柜子外面当上巴黎市长..既然法国人不care颜色,不care性向,他们的电影当然也不会拿这个当主题,德纳芙在提到《断背山》的时候自然耸耸肩说“美国人未免太少见多怪”。

法国电影人更关心一个生命的生活和思想胜过关心地球。这个社会似乎是建立在人文之上的,这些年间,我看过的不下百部法国电影里,那简单的好像室内情景剧一样的背景,少的一只手就能数出来的演员,重复再重复的往往是关于人生的命题...难怪把电影定义为“某种放松心情的娱乐活动”的人一般都比较难以忍受法国电影。

但真实,亦是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通常要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得到。当我们在当中生活过,经历过,品味过,被误解过,很努力过,那些台词也好,背景也好,命题也好,不再是纸窗外的一个剪影。

这时,连最爱周星驰,几番年《东邪西毒》的小唐也会欣赏以说台词为主要内容的法国电影。

我一直很惊异于法国电影的真实感,演员表现的生活化,一切都自然得好像发生在身边,在昨日,在多年前我们坐过的课堂上,带着骄傲的自尊心踏上异乡的学生们,和带着同样骄傲的自尊心想要把法兰西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老师们。

文化冲突——这是我第二次在法国看到以此为切入点的电影。上一部是Roschdy Zem主演的Mauvaise Foi,不过那一部主要是说一个法籍阿拉伯人和一个法籍犹太人要结婚而在两个家族之间造成的冲突及最后的互相谅解,而Entre les murs要更为敏感和直率一些。

虽然法国有很多外来人口,巴黎和马赛尤其是移民大城,我们同学间经常开玩笑说巴黎就没有纯种的法国人,但是法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原因在于它对于自己文化的固执已经到了一种让人发指的地步。那是一种把鼻子安在额头上的傲慢,自信就没有人能够侵略他们的文化,自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anyway,我承认它跟中文并列美),自信我们这些外来人都将被烙上法国的印记,留下来就是遵守并继承他们的文化,回去就是将法兰西的精神发扬光大

因为这种近乎于傲慢的自信,法国人很开得起自己玩笑,即使是自嘲的时候,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 ——就像超人面对点三八一样,丫根本从来没有想过你批评他们吃青蛙,笑他们的英语烂,或者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他们固步自封,小鸡肚肠就能伤害到他们了。他们坐下来大方地承认缺点,心平气和地和你讨论,末了还送你两句恭维话,转过身还是一脸洋洋自得。

这种似曾相识的虚伪态度曾经让我莫名地很是恨得牙痒。

所以他们端起摄相机时没什么想要隐藏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就这样直接地拍了,演了,把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一并大大方方地表现出来。他们把印象中的其他文化浓缩到每个学生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身上,放手让它们彼此冲撞。其中代表中文的是个名叫“伟”的男孩,如果说其他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我不了解因此没有发言权的话,这个“伟”还真是颇似个小洋插队。

有关于伟的戏集中于三场,一次是他发言说他为自己的同学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上课不遵守纪律,对老师出言不逊等等(在中国这些都是“坏孩子”的主要特征么),然后Francois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不像你那么遵守秩序,这和羞耻感没有关系。还有一次是让每位同学写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一天总有几个小时在玩,Francois点头说“这下我们总算多了一点了解”(中国学生不太爱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么)。另一次是家长会的时候,Francois针对伟的情况对他父母说这孩子很听话,很守纪律,数学非常好,很熟悉电脑(这是世界对中国人的一致评价)。

总体来说,对于民族文化对于学生个体产生的性格及价值观的影响算是方向不错吧。当然法国人没忘了虚伪一把,就是伟的妈妈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被警察抓住要押解回国时一位刚刚怀孕的女老师许了两个愿望,其中一个就是“希望伟的妈妈能留下”(这个设定非常有趣,一个妈妈刚刚诞生,另一个妈妈却将离开自己的孩子)。这种虚伪我很是感激...因为它曾经给过我那么多温情脉脉的时刻。我一直以为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很会照顾外来的学生或者移民,其热心与关切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招呼洋留学生。所不同的是中国人还会分对方的肤色及原籍国,对富裕国家来的肯定好过非洲兄弟。

电影一共有三次大规模的文化裂痕展示。一次就是作自我介绍那一段,一次是comba(不知道名字我拼对了没有)和Francois的冲突,最后一次高潮是在关于一黑人男生(名字我实在是不会拼)的开除事件。

这三件事的风波,在一般的公立或者私立学校的教室里是不会发生的。这是当存在文化误差时特有的现象。我们刚刚到法国的时候也曾经要求把名字写在纸上立在课桌上——因为法国老师一下子记不住这些奇怪的名字,我们被要求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名字直到他们能模仿出相似的发音为止。我们也被要求写和念自我介绍,然后他们就会瞪大了眼睛问说“你们都没有兄弟姐妹吗”,或者“中国人的头发全都是黑色的吗”之类在我们看来实在有够二的问题。

Comba在被迫向Francois道歉之后(起因是F叫她读Anne Frank日记的最后一段她不肯念),写了一封信给Francois说“尊敬是相互的”,这是每一个离开了自己文化,而必须要融入另外一个社会的孩子必然的脆弱(电影有作暗示——Francois说他们上个学年还相处得很好,为什么comba今年一开学就抽疯了)。她很下劲地说“我以后再也不和你说话了 ”。当然这个誓言并没有坚持多久,似乎导演对于这种裂痕期的过去非常乐观。

其实法国的民族冲突远不止如此温情的。当年北部暴动的时候就很说明问题了。当然更说明问题的是当年的内务部长,现今的法国总统Sarkozy当时实行的铁腕镇压。加入法国国籍的时候宣誓当中有一条,就是尊重法国的文化。在这个保护赤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最大的矛盾不是来源于肚子,而是来源于头脑。

 6 ) 真实影像:差别及其它

为了让影像获致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已经有过不少探索。真正将此作为命题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展开探讨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此后,电影便朝着一条新方向前进:剧情→记录。当剧情片开始不自觉地向纪录片靠近(借助其拍摄方式、理念),影像也变得越来越“真实”,此一真实依然是就现实之松散而言(应当区分“现实真实”与“抽象真实”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出现于第三世界各种新浪潮中的大多数早期电影的本质,一种记录本国现实、发展民族影像的冲动。

这条路走到现在,依然是条平稳坦途。只不过就手法而言,已经越来越趋向极致。甚至已经出现背反现象:正当各国电影人还在努力探索影像所能承载的真实限度之时,伊朗的电影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从过饱和的影像真实过渡到了影像虚构。这一异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实则需要花更多时间与篇幅展开。在这条走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上,我们大致也快触摸到终点,迎来了两位英雄:菲律宾的曼多萨和法国的阿布戴·柯西胥 。

两位导演手法相异,但殊途同归。曼多萨通过手持长镜头扫过物象并将其悉数纳入影像体系的过饱和方式,与柯西胥在狭窄空间里借助快速剪辑将特写镜头组装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在曼多萨的电影里,人物在叙事线上的生成不断影响着影像体系的生成,同时影像体系的生成反过来也在辅助人物的生成。这是一个自得的世界,一旦给予了它足够存活的养分,便可自我发展。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一个在叙事线上延展出的人物都似乎在独立地发展出一个自我世界以附加到影像体系之中。(《养子》《情欲电影院》)而在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中,通过不断加快剪辑速度,让观众在目不暇接中接受人物在对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形成一种过饱和和超高密度的影像状态,来使观众的观影意志弱化,不得不接受这些宛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质感。

从这一角度来看劳伦·冈泰的《课堂风云》,便显得容易得多。而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可以举出的法国人拍出的“现实真实”实例之一(一般而言,法国电影是一种“抽象真实”影像,关注于精神与思想层面)。在这部电影中,劳伦·冈泰达致真实的手法显然用的是柯西胥式,而非曼多萨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便是通过短镜头间的快速剪辑来让影像达到饱和和高密度的状态。同时,我们也清楚,饰演这位老师的演员不仅是小说改编原著的作者,自身也是教师出生,曾经在与电影里相似的课堂出生入死过多年。这些学生也都来自现实生活,也即,他们在演自己。这是影像获得真实质感的关键因素(当然当然,电影是虚构的!)。另外,在课堂风云间穿插的课外活动片段,则以长焦镜头拍摄,类似于《天知道》中的镜头使用,如果大家未曾忘记的话,之前也已提过《天知道》是美国人极少拍出的真实影像之一。

 短评

看了一段之后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第二回看完,不得不说人家的教育等总体情况比咱们进步很多,虽不能说一种教育好还是不好,但是确实有着一个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咱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不合适的,这片子给了一个视角认识法国高中课堂粗略是个啥样,

9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技术没得说,很真实。可另外一方面又跟法国2台的纪录片差远了。另个,这种学校的老师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尤其Wei的母亲出遣返的事,感觉很假。完了之后,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还是有点高姿态的电影,导演没有方向,即使连疑惑都不敢表达出来。但还是值得一看

14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推荐

手持摄影机,很多特写和近景,像拉斯·冯·特里尔的风格。又是一个把封闭空间里的故事拍得多姿多彩的电影。教育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难怪有本书的书名叫“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18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

21分钟前
  • blb
  • 推荐

8.9;流畅叙事典范

25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我很喜欢,这在我的意料之外。

2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有趣的电影,但并不深刻。

30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B】剧作丰满的生活观察+纪录片式拍摄,真实感非常强,视角的间离去除了所有主观态度,不引导观众偏向教师或学生的任意一方。在“表达主题”这一项上,做得无可挑剔。

3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真该让中国所谓的狗p教育学家也来看看,即使崇洋媚外,宣扬倾听孩子,崇尚个性自由,文化冲突和教师之道的把握分寸如何也会毁了洋课堂,更何况在教改到一片混乱的国度和体制内,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不赖

4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老师,我什么都没学到啊!

4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獲得之作,但前一年《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剛剛拿過大獎,兩相比較,本片就顯得平庸了。節奏上可以收得再緊湊些,出場人物描繪詳略也需斟酌,但前半段的瑣碎和聒噪為後半段劇情觸發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對於文化衝突的處理,略顯淺白。

43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伪纪录片的形式 以老师的角度进入课堂展现老师与学生的各种矛盾 在两个小时还原之后 镜头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课室 大家都走了 这里曾经的争论都褪去了 我想到影片最后那个学生说的话: 可是我不懂,我不懂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件事 。其实何止课堂如此,生活的感觉大抵也是这样,我们到底在做着些什么呢?

4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似乎有点documentary 非常适合听力练习

48分钟前
  • 勤劳的小蜜蜂
  • 推荐

看不下去

50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有几个中国老师能吃得消?

53分钟前
  • jiji
  • 推荐

在对教育的概念进行摸索式前进的同时,也应该同等关注学生与老师的权位落差,从此种基本的理念输入着手重塑一种「等级制度」;但也正如片中所言「老师不能取代父母」,不能过分地期待同时作为目击者与裁判员的人毫无保留地贴合公正,只是希望在尖锐问题前尽可能的客观。

57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4-

59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19-2-2009 2:50pm bc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

记录片的剧情片

1小时前
  • D I D 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