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观众在看了《La La Land》这种歌不好舞也不好的歌舞片之后义愤填膺地疾呼:“华语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优秀的歌舞片?!”—— 说这话的观众大概是不看华语老片的 。虽然现在歌舞片在华语片中几乎绝迹,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舞片在华语片中可以说是一种主流片种,港产歌舞片虽然不如好莱坞的歌舞片来的专业,但是其中也不乏精品,《野玫瑰之恋》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电懋出品的《野玫瑰之恋》改编于歌剧中的口水歌剧《卡门》,把西班牙烟草厂的背景搬到了香港的歌厅,卡门的吉普赛女郎身份则改成了见义勇为、性格泼辣的性感歌女“野玫瑰”邓思嘉。片中的歌剧唱段与剧情交融,所有歌都是饰演邓思嘉的葛兰唱的,她在舞台上表演时艳光四射地唱《卡门》、与隔壁女歌手怄气时唱《赌徒歌》唱完了和隔壁女歌手打架(一如歌剧中烟厂打架情节)、撩汉时唱《年轻寡妇》、帮同事忙时唱《同情心》、开始恋爱了唱《说不出的快活(jumjumbo)》、被迫分手时唱《蝴蝶夫人》。这几首歌中的叹咏调简直是我听过的华人女高音歌手中的翘楚。比如说《卡门》几次“爱情~”的处理,都不尽相同,《说不出的快活》中,每个副歌中相同歌词的咬字、气声和花腔处理会随着歌词中感情的推进而变化。同期电懋公司风情万种的女演员中,其实从表演的角度来讲,葛兰总有用力过猛的嫌疑,乐蒂、叶枫从演技上可以更加自然地达到这个角色的要求,但是如此专业的女高音他们却无法企及。男演员方面,演那个被卡门勾引的软弱男人梁汉化的演员叫张扬,有“北方大学生”外号之称,《色|戒》中的王力宏有点他的意思。
在剧情方面,可能是为了保障华人观众的观影习惯和相对保守的思想观念,邓思嘉的角色设定比卡门更加讨喜一些,卡门和何塞在一起之后见异思迁爱上了斗牛士,但邓思嘉和琴师梁汉化在一起之后并真的像台词里写的“见一个爱一个”而爱上别人,反而是像《蝴蝶夫人》的剧情一样,深陷于爱情中,甚至一度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歌女职业。邓思嘉虽然放弃了梁汉化,但也是由于梁汉化有酗酒、暴力倾向的缺点,以及邓思嘉的黑帮大佬丈夫威胁之下的行为,并不是她的本意。邓思嘉的人物形象和同期其他女性角色相比,已经非常离经叛道了,但是相比于卡门歌剧中的设定还是保守了不少。我很好奇如果照搬卡门的设定拍出来,华人观众会有怎样的反映。
此片的制片是张爱玲的老友宋淇,张爱玲彼时也是电懋的编剧,不过此片并不是张爱玲的编剧,此片编剧是多次获得金马奖的秦亦孚。此片的导演是王天林,香港著名电影人王晶的老爹。我在看此片时常常惊叹于此片富有感情而充满宿命感的分镜、蒙太奇与台词。这部片子的分镜和蒙太奇很有希区柯克黑色电影的意味,邓思嘉是歌女,亦是黑帮大佬的老婆,都算是社会边缘人,而梁汉化原本是音乐老师,还是英专的高材生,为了混口饭吃才去夜总会当琴师。梁汉化被邓思嘉引诱,抛弃了他的良家未婚妻和母亲,和邓思嘉同居,继而邓思嘉被抛弃,自暴自弃,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本身就是一个逐渐从社会主流偏离 继而堕落 的过程,所以用黑色电影的镜头来处理整个变化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片头,出现的是黑幕中的一朵玫瑰,风情万种的邓思嘉从黑幕中走下台阶,BGM是卡门的序曲,而卡门的序曲本身就是带有悲剧性的曲子,这预示着全片的悲剧结尾。片头结束后,一开场出现的是梁汉化和他的未婚妻,他的未婚妻担心梁汉化会受到引诱,梁汉化说不会,然后通过梁汉化的视角引出“野玫瑰”邓思嘉出场。邓思嘉出场时,舞台是全黑的,邓思嘉开口唱歌时,灯才打亮,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整个剧情都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镜头感十足,最后的结局则定格在躺到在血泊中的“野玫瑰”。
由于这样中西结合的剧设背景,成熟的剧本(充满了flag),导演充满宿命感的镜头语言,与片中歌女唱的那些歌剧唱段,使得这部歌舞片充满了迥异于其他同时代的歌舞片的高雅魅力。如果对歌舞片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野玫瑰之恋》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写在后面:蔡明亮的电影《洞》(1998)结尾有行字:“两千年结束了,感谢还有葛兰的歌声陪伴我们——蔡明亮。”,葛兰的歌明快、温暖,伴我度过了17年我赶论文的每一天,在此,我谨以此文感谢葛兰歌声的陪伴。
在学校艺术楼3层何思敬讲堂和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何思颖先生一起看了《野玫瑰之恋》,太幸福辽~ 昨天刚看过舞剧《卡门》,今天就看了以《卡门》和《蓝天使》为蓝本改编的香港电影《野玫瑰之恋》,《卡门》是法国人写的西班牙女性的故事,但这部影片却用香港歌女的形象来诠释,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了。除了文化方面的融合还有艺术方式的融合,歌剧象征着经济文化,夜总会象征着普及文化,但影片通过歌女这一个角色实现了经济文化和普及文化的融合,歌女演唱的就是西方的歌曲,影片本身也借鉴了西方黑色电影叙事模式和歌舞电影的叙事模式,有一种好莱坞电影的感觉。这部电影不仅是香港电影歌舞片的分水岭,其实也是香港软式右派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印象深刻的几场戏:舞歌女在自己家里勾引汉华(我都要心动了,葛兰笑起来的样子很有林青霞的风范,整个人的一颦一笑都十分迷人)、重回舞台穿上和服所表演的那段戏(眼睛中隐含着泪光,老何和朋友的暗中帮助)、急变背景下三个女人在一间屋子里的戏(三个人三种态度) 印象深刻的几段对话: (汉华失手伤害独眼龙) “你后不后悔?” “为了你我什么都愿意去做。” “你就不怕我甩了你” “你要是甩了我,我就杀了你” “好啊,那我们就一起死” (警察去抓汉华) “你告诉他们汉华的地址吧,我宁愿我的儿子去坐牢,也不愿意他东藏西藏藏一辈子” (未婚妻告发汉华,汉华被抓走) “你这个没有义气只会吃醋的废物!” 小细节:片头很吸引人,歌女在暗黑的氛围中,口衔一支玫瑰,十分魅惑的走下舞台,逐级如下和翻动书页时跳出演员导演的名字。 根据《卡门》改编的唱词不乏对男女关系的调侃,可以说很有趣了~ “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游戏,一点也不稀奇;男人,不过是一件消遣的东西,有什么了不起。是男人我都喜欢,不管穷富和高低;是男人我都抛弃,不怕你再有魔力。什么叫情,什么叫意,还不是大家自己欺骗自己;什么叫痴,什么叫迷,简直是男的女的叫做戏。” 影片结尾汉华杀死野玫瑰后茫然望着自己的手,多么可惜呀~本身应该是弹钢琴的骨节分明手却在一时冲动下成为了杀人的手! 最后镜头转向了野玫瑰死去的脸旁的野玫瑰,可能之前唱《蝴蝶夫人》时就以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了吧。 “我为什么有情,我又为什么有意?情和意都是害人东西,偏偏我就没法逃避。本来我是把假情假意换刺激,又哪里知道假情假意变了真情意,叫我从此难抛弃你。我只怪千错万错错在我自己,为什么我中途失去了勇气,把自己投进了爱的漩涡里,永远爬不起.....” 葛兰的表演也成就了这部影片,她极好的表现出了思嘉东洋西洋结合的形象,她敢爱敢恨讲义气,从不掩饰自己的性感和欲望,让人不得不爱上她这支带刺的玫瑰。 何思颖先生还提出来了一个问题: Q:歌女去找未婚妻和汉华母亲时,未婚妻哭了,但发现观众都在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A:未婚妻只是一种脸谱化的形象,只是一种符号,她没有成长没有变化,让人爱不起来。 有电影相伴的夜晚总是美好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看《曼波女郎》。
本文删改自本人2022年秋季学期苏涛老师“香港电影研究”课程作业,对个别字眼做了处理
影片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应着对女性的不同规范,其分野也在不同角色所处的环境和身着的服饰中得以体现。男主角梁汉华之母是典型的相夫教子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而梁汉华的未婚妻吴素馨在梁移情别恋后依然恪守“媒妁之言”并赡养梁母,更加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对女性贤惠、忠贞的要求,她们的着装(中式大衿和旗袍)和居住场所(中式棚屋)也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倾向性。与之相反,女主角邓思嘉的服饰更加西化(相对旗袍衣着更暴露的洋装),与朋友合住在西式公寓中,呈现出更加接受西式和现代的生活态度,影片中邓思嘉的歌舞片段也表达了她对婚姻、忠贞的不屑(“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儿”)、对平等自由婚恋的向往(“是男人我都喜欢,不论穷富和高低”)等等。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场域之间的银幕角色实际上也反映了彼时香港社会的文化心态。影片中的角色多处在现代化都市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夹缝之中:一方面他们从事诸如夜总会舞女、乐队领班、教师等相对时髦的职业,另一方面他们居住在中式的棚屋中。这样的生活空间实际上也是彼时香港作为殖民地中西文化碰撞的缩影。而香港人如何在其中自处和立足,也成为关键的命题。如此看来,男主角在两个女性之间的情感选择似乎也可以被视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抉择,而他最终经不住诱惑投入邓思嘉的怀抱,也可以视作香港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
但是影片对全盘接受现代化(抑或西化)思潮的姿态似乎并不完全赞同,并通过角色的悲剧性结局对这样的倾向提出批判。在与邓思嘉私奔后,梁汉华反而更加堕落和落魄,最终因误会错杀爱人,沦为杀人犯。而对传统道德不屑一顾的邓思嘉最终也为了男方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乃至间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当邓思嘉前往梁母与吴素馨的住处希望与之和解,她也与梁母以及吴素馨一样成为服从于传统观念规训,为了男方的前途牺牲自己、丧失了主体性的女性。“电懋”所呈现的现代趣味只是表象,深层则是对现代的有选择吸收,呈现出“另类的现代性”。
在以女星为主要卖点的“电懋”出品影片中,对女明星的包装以及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歌舞场景及其处理上存在“sq化”的倾向。在《野玫瑰之恋》中,女主人公邓思嘉本身就是供人(尤其是异性)观赏的角色;在演员表演上,在几场重要的歌舞场景中,邓思嘉也穿梭于以男性为主的观众之间,并以妖冶的身姿和魅惑的眼神吸引其注意,充满了挑逗、诱惑的x暗示意味;在镜头和调度上,导演也大量利用对葛兰局部身体的特写(面部、腰肢的特写以及眼睛的大特写)以满足男性观众的窥私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邓思嘉与夜总会的另一个舞女争斗的过程中,邓的衣裙被撕破,露出丰腴的腿部,而后立刻切到场中一位男性角色的反应镜头,这组镜头便反映了片中女主角供男性观众凝视和观赏的“被物化”地位。
而值得玩味的是,本片中也出现了女性角色对男性角色的“凝视”,这暗示了性别权力关系的暂时转换。在前述邓思嘉与另一个舞女纠缠的场景后,紧接着的便是男主角与夜总会的其他伙计打斗的场景,此时凝视者就从男性转为女性(仍然在场的邓思嘉),而被观赏的则是打斗中男性角色展现的“男性气质”。此刻女性角色暂时反客为主,从被欣赏的花瓶转变为观看者,实现了权力关系的暂时转换。而在之后,邓思嘉也展现出更加主动的态度追求爱情,在这场恋爱游戏中占据上风,对以男性为主导的婚恋模式投下蔑视的一瞥。
但是这样的权力关系转换并不是可以持续的。尽管在与梁的爱情游戏中略处上风,并最终成功地让梁汉华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但是在后续的剧情发展中,邓思嘉仍然被前夫要挟、为了心上人的前途决定与之分离、最后也死在梁手上。强悍、自主的女性最终也沦为了爱情的奴隶,被男性左右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最终也葬在男性手里,成为了父权制秩序的顺从者和牺牲品。
总而言之,本片中邓思嘉的形象有突破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的一面,强调女性在爱情、婚姻乃至人生选择上的自主权;但不论是在剧情上还是镜头以及场面调度上仍然呈现了男性观众和编导者在无意识中投射的“凝视”倾向。邓思嘉这一角色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而扩展开来,由邓思嘉这一角色身上,我们也得以一窥“电懋”出品影片中“协商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1]苏涛.歌舞女郎、性别政治与中产想象:论葛兰的银幕/明星形象[J].电影艺术,2015(04):137-143.
[2]苏涛,何超.女性身体、现代生活方式与都市空间——论“电懋”电影的都市想象与现代性[J].当代电影,2014(06):101-105.
[3]苏涛. 协商现代性:“电懋”家庭情节剧的类型与文化[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第38卷(4):38-49.
[4][新加坡] 张建德.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M]. 苏涛,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罗卡,[澳]法兰宾 .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M]. 刘辉,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克里斯蒂安·麦茨, 吉尔·德勒兹等. 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 吴琼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活脫新一版《卡門》。王晶老豆王天林,亦是當年短命的電懋的主將之一。女人狐媚,男人傻相,到底還是十裏洋場裏更純粹質樸也更動人,連罪過都是好的
家花没有野花香,野花有刺扎得慌。
惊叹!上世纪六十年代罕见的佳作,无论基调、节奏、风格、镜头运动、剪辑、歌舞都不输当下,其中邓思嘉每场演唱曲目的歌词,更与其人生境遇有机结合了起来。个人以为,倘若天林爷爷生前不转错风向标的话,兴许此生真能够成为香港影坛的大师级人物。
向葛蘭同志學習,把到張揚,把他逼瘋,再被他逼瘋,被他殺害。才子佳人老一套傳奇劇故事,能夠層次如此豐滿,不僅靠劇作(後半段也並不差的,衹不過前半段帶勁些,更討喜罷了)、歌曲,更靠葛蘭和張揚。
8.5,当之无愧的电懋最佳,葛兰奉献了华语影史最迷人的女性形象,大胆、热情、感性、又极具诱惑力,真是白光之后最棒的“坏女人”。整个片子有很强的黑色电影质感,但又结合了华语电影家庭伦理和教化底色,算是中西杂糅的典范之作。王天林就这个片子可以被认为是60年代华语电影最棒的作者了,电懋在60年代的这股都市电影浪潮非常可惜因为陆运涛的意外身亡而中道崩殂了,邵氏能一统江湖既有机遇同时也是运气够好,所谓时也命也,不可阻挡。
黑色电影,穿差歌舞元素,歌词起叙事意义,同时有赋予女主人公命运发展及内心变化,镜头语言丝毫不亚于美国电影,葛兰版的贝蒂戴维斯,踢踏舞真是绝了,Jajajamboo
魅力四射的葛兰
除了35mm的黑白胶片修复画质略有瑕疵,其它不论是镜头调度、叙事结构、剪辑手法都不逊于当代影片,尤其是配乐,超赞。
男主角是很好的案例:恐惧吸引自己的人,对自己欲望的无法正视导致对他人(未婚妻)的迁怒,久恩成仇。对于女主角的身世,男主角嗜酒,下手没有轻重,前面也都做了细致地铺垫,比现在很多电影都细腻。葛兰这大只,大脸大眼大嘴,东方少见这样的健美式的性感,简直乌玛瑟曼般奥林匹克女神
好棒的电影,爱情杀死人。本来一直不觉得葛兰长的好看,但片中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活脱脱卡门啊,我都跟着男主角一起大汗淋漓了~她在片中唱了大量改编的外国民曲,舞蹈也很赞。在六十年代王天林就拍出了不拘于时代的电影。
王天林在电懋时期的佳作,片子的摄影,剪辑以及歌舞场面都不错,因为要走悲剧爱情的路子,所以结尾俗套了些,还是更喜欢看前半段野玫瑰在夜总会里摇曳生姿的样子,葛兰演得是极好的,动作妩媚,歌声性感,完全把野玫瑰的野性演了出来。
你遇到了一个野玫瑰般肆意妖娆的女人,她放荡不羁 美丽大方 暴躁刚烈 风情万种。但同时她也有一颗善良坚强的心。你以为她是戏子,其实她是单纯的真性情。爱上这样的女人是不是注定悲剧?“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爱情了,爱情是牺牲。”ps:葛兰太美了!歌唱的都太好了!也因为是黑白片儿反而更有味道。
最令人感慨的两次逆转都是因为爱情,且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双方都在妥协的爱情样本:从两个极端相对的渡口无限向彼此靠拢,在接近中心处呈现出短暂的和谐性,但又因无法做到选择上的纯粹而走向悲剧(再次想到《绿洲》),是一种不同于最初的互相纠缠的融入性复杂状态,就这种(近乎毁灭的)平衡感而言,与《女人的阴影》所尝试构建的乌托邦框架非常类似,但本片并未做到反弗洛伊德的爱情绝对,只是在传统模式上蜻蜓点水,算是遗憾。但本片的形式,或者说这种很强的仪式感(歌舞,时代性,女性主义),又确实为其增色不少。葛兰真乃野玫瑰。
大体剧情就是“山寨版”卡门。不过邓思嘉比卡门要善良,总的来说是个好女人。葛兰作为夜总会歌女大唱特唱歌剧选段,令人耳目一新。选曲讲究,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特别是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那首一个好日子,被她唱得哀婉动人。预示了野玫瑰再野性佻达,也难逃多舛的命运。片头做得有想法。
葛兰太抢眼了,果然是个妖艳野性的带刺玫瑰。前面拍得很漂亮,后面情节太拖沓了。那时的歌词真是简单、直白又咄咄逼人啊。你这个没有义气只会吃土的废物,这句台词很牛。
我喜欢那句“你这个没有义气只会吃土的废物”
歌唱部分很有情调,老上海的感觉;戏剧部分则显得繁杂无序,扣分不少...王天林的运镜挺好的,为什么没有教给王晶啊?
葛兰在大银幕果然风华绝代,张扬有点似庹宗华,做戏极好!王天林60年代玩混合类型片,又歌舞又hitchcock,好看!
葛兰的妖气直接嘹亮,是武花脸的青蛇,所以一旦变成坠入人间的淑良白蛇就枯萎了。怪不得俞振飞找她配演青儿。歌真好,影像比唱片更有魂儿,中式民间俚词配上西方歌剧曲调,葛兰用喉咙和大腿把情欲唱得骄傲任性,半点不扭捏,甚至有点耍流氓,这种级别的性骚扰也是很难再有了。@第七届香港影展moma百老汇
歌女野玫瑰,卡门金嗓子,摩登曼波舞,旗袍玉玲珑,花样的年华,都付情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