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应该也算小成本的电影了吧,剧中的情节不错,都是现实婚姻中确实碰到的。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有些黑色幽默和荒诞,包括演员的对话、拍摄的特写和背景等等。但是可能因为电影的观众大都可能没有经历过婚姻,比较难理解了。适应面比较窄。
让我想想,这到底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是曾经背叛自己的前妻,一个是一见钟情的痴情富婆,究竟马文应该在杨欣和李芹之间作何选择?
一个是失意潦倒的前夫,一个是强颜欢笑的再婚丈夫,不甘寂寞的杨欣能否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片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弱点,甚至在观众看来,都是有违道德伦理底线的。
一个平凡、窝囊、懦弱的男人,因为一个女人而两次跳楼,如果你是这个女人会珍惜他呢还是义无反顾的拥有他?
编剧对男主人公太好了,每次跳楼都大难不死,而活的那么好。
常导甚至还现场教导,如果有哪个女人碰见一个愿意为你跳楼的男人,你应该觉得幸福。
有一个愿意为你跳楼的男人,你就该幸福吗?你会幸福吗?
因为离婚就寻死寻活,这是一个可以带给你幸福的男人吗?
因为感情的背叛就如此萎靡不振,这样的男人如何依托?
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老娘舅也说了,现实中更荒唐的事多着呢,可说的可不说的,大家不都坚强的活着么?
影片的真实性让人看了有点绝望,这不都是这社会造成的么?
小三,二奶,富婆,越轨,包养,这些词汇也都是近几年流行起来了吧?
当然还有那些,幼儿园啊,杀人啊,都是因为一些不公平一些扭曲才造成的。
谁都没理由批判谁,聪明的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点,免得重蹈覆辙。
可又有几个明理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么?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经历痛苦,又怎会知道自己踏错了河流呢。
一部特生活的影片,还可以一看。
倒是老娘舅最后的话,觉得还够明理受用。
如果感到不可思议了觉得荒唐了,那你要感谢生活,给了你一段如此平缓的时期;
但一旦生活中也遇见了非正常,那也请不要惊慌失措。
用句当下流行的话说叫做,感谢国家,哈哈。
完。
原文:
http://1985b.blogbus.com/logs/63661309.html关于两个女人的故事,A女人出轨,然后离婚,然后跟情人结婚,然后又出轨,又离婚,又跟前夫复婚;B女人被前夫伤害,却又陷于另外一个男人的意外情感中,结果赶走了自己喜欢的,也拆散了另一对。
所以女人啊,祸水!
看完了《马文的战争》,脑中一下浮现出去年看的林奕华的话剧《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的宣传语——“想要男人,得到男孩;想要女人,得到男人;想要爱情,得到战争。”这是林奕华对“男人与女人的明天”的“下世纪预言”,而电影似乎再一次映证了这一“预言”。
电影中的男人。先说马文,30出头,靠一家小照相馆维持生计,没什么抱负,就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完一辈子,却因妻子杨欣的出轨打破了这一平静幸福的假象。以跳楼相逼也没拦下妻子果断追求爱情的脚步,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就此接受了和前妻及其新欢共居一室的“蜗婚”局面,看着人家新婚燕尔卿卿我我;耐着性子去赴前妻的现任丈夫李义为打发走他而安排的频繁相亲;后来阴差阳错因为“意外”被“老大姐”相中,遂小人得志般的和对方保持着暧昧不清的男女关系;又“意外”和前妻重新发生关系,在两个女人的拉锯下,唯唯诺诺,选择不了A又放不下B——实在是一个平凡、懦弱甚至到窝囊的男人。再说李义,一般人眼中寡廉鲜耻的小人,睡了人家的老婆,还明目张胆的去抢人家的房,只是最终没想到计划中的好事却落得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面对杨欣的摊牌,他的“控诉”:当初我说不离,你偏要离,离了还让我离,现在你又折腾……本该三十而立的大男人,遇事说的这番话怎么听起来都像个无赖。而马文和李义之后的“决战紫禁之巅”,争着举身跳城墙,就更像是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只会用这种软弱的方式逃避。
再说回电影中的女人。杨欣,她对婚姻的态度就是“心和日子不能分开过”,所以即使有了孩子她也要和马文离;她也绝对忍受不了不明不白的关系,所以旧情复燃后,她的选择是向现任丈夫勇敢坦白。这样一个忠于爱情而不是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价值观的女人,注定是要遭人非议的,但她自己就说:“我无耻,但是不虚伪。”其潇洒独立,无疑又会让许多现代女性激赏。还有李芹,坐拥豪产,因为曾经的感情伤害,不相信男人,不相信婚姻。但当她真的心动后,面对男方的犹豫不决,也能泼辣的告白:“我还就爱上你了,非你不嫁了!”其敢爱敢恨,即使是七尺男儿,也得汗颜。
这就是女权主义奋斗多少年的结果,男人越来越不负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只能做个小鸡仔,躲在妈妈的翅膀下,偶尔狐假虎威的露个脸嚣张一下,也不过是身后有大人撑腰的小孩罢了。女人只能打点行装,亲自披挂上阵,披荆斩棘,自成天下。只是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无数“先贤”所乐于见到的?
叶兆言的原小说讲的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家庭伦理纠纷,也许这正是本片导演常征之所以会将它搬上银幕的原因——《马文的战争》这个故事里面,蕴藏着一个他一直以来都极感兴趣并致力探讨的创作母题: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探讨在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普通市民阶层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变化与瓦解,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的人内心造成的伤害与冲击。但是在电影中,主人公马文的身份却由一个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摇身一变而为一名开街边照相馆的三流摄影师,国企改革这个“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就此变得模糊。同时与马文相比照的李义,作为一位政府公务员,且有个富婆姐姐,新婚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和妻子的前夫挤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宁愿局促在拉一个帘儿将客厅一分为二你一半我一半的环境里,其行为根据在影片中也是语焉不详。缺少了充分的背景环境交待,在环境中方能生存的人物也就无法立足。导演之前阐述的——表现各个人物在不同情景下内心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出影响人物内心变化的社会性的原因,从而给出创作者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形态一个判断——也就有纸上谈兵之嫌了。
但是当下的中国电影大环境是,一些投机取巧的肤浅喜剧往往能赚个盆丰钵满,导致了许多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内容搬到大银幕上,也要添加“喜剧”元素,而隔着层荒诞、搞笑,原本针砭现实的阵痛也就显得镜花水月般虚幻。本片能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个还算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其精神与勇气,着实值得嘉奖。其中一些段落,也颇可供人赏玩。餐桌文化和麻将文化可谓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由此,吃饭和麻将,也就成了中国电影中经典的桥段。《马文的战争》里,几场吃饭和打麻将的戏,表面上是语言的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借题发挥,底下暗潮汹涌的却是马文、杨欣、李义和李芹四个人情感走向。
影片的颜色和构图的风格,也可看出主创的别有用心之处。红色的热闹、情欲,黄色的荒芜、无依,蓝色的隐忍、疏离,色彩实则彰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构图上,经常可见人物被挤在角落里或是被前景什么物体遮挡着,摄影机则从桌脚后、门缝中、俯视角度对人物进行拍摄,显示出人物压抑的心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千里。
这么猥琐的剧情偏想往文艺情调上靠,就不能朴素点么。真恶心。
这片子里最可怜的是王姬。哎。这样的男人很眼熟。
一部乱伦的好片:前夫哥变成了姐夫,前妻变成了弟妹,前妻两口子床震时前夫在事发现场,《马文的战争》还是《马文的斗争》?心理战还是生理战?
中国人的性伴侣数平均为19.3人。
在西安拍的。剪辑相当差,无节奏可言。最后的暗战拍得太傻。贯穿全片的古筝让人烦躁。
现有电影体制下拍这片,不选择电视剧的喜剧模式,注定失败!成泰燊这次表演很没感觉。
世上的男女皆荡漾
1、挺可乐的;2、黑色长发散落在大红床单上很好看;3、剧情就算有违道德也不是导演的错,社会的错~
好一个颜色怪异 故事怪异 节奏怪异 的怪异中国式婚姻电影!
多年前啥都不懂时看过小说。。。
成泰燊
半老的王姬
离婚要慎重,不然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
没有结果20101128
除了猥琐跟不要脸,编剧基本毫无想象力。电影的拍摄手法还留在十五年前那种镜头手法,这帮孙子,被广电训焉了吧!
为什么跳两次城墙都跳不死。
不错。
这关系,太戏剧了吧,后半段还算不错
好吧这是一部乱伦片……
姜宏波其实真是亮点。不过你嘛跳两次楼还是跳楼么?小孩儿很有贯穿力。马文绝对是纯爷们,说的马文的战争说的就是马文把自个儿当炮手了。还有感情这东西,没人抢你觉得就那么会事儿,要有第三者了就真是那么会事儿了,你该较真和固执了,你该无悔的坚持了,然后就会有殴打厮打扭打的场面了。你丫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