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文安利过徐浩峰的《师父》,还起了一个标题党的名字——《可能是近十年最牛逼的武侠片》。但是后来仔细想想,真心算不上标题党,最近十年里敢说比《师父》优秀的武侠片真没几个,在我心里面,也就一部《一代宗师》而已,但是那片子的编剧,依旧是徐浩峰,我感觉这是相当牛逼的!
私认为,当今华语电影圈里,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徐老师是可以这样说的,说到拍武侠电影,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
这话听起来很装逼,但是武侠片这个已经式微的类型片,近些年确实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很多人都已经渐渐忘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类型片。
武侠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华语电影圈独有的类型片,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重要的类型,从邵氏时期的胡金铨、张彻,到嘉禾的李小龙、成龙,再到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武侠片一直在突破,一直在完善,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
可惜,像西部片一样,武侠片也有式微的一天。
徐浩峰说过,任何类型片都是有恐惧的,武侠片的恐惧就是科技。但是,当袁和平《黑客帝国》那种舞蹈式的特效动作用到烂的时候,观众就开始了审美疲劳。更要命的是,伴随特效的是,这个类型片失去了自己的恐惧,当甄子丹可以在一战战场上PK枪炮的时候,这个类型片,基本上强弩之末了。
但是,徐浩峰让我重新认识了武侠片。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安利一下徐老师新上映的电影——《箭士柳白猿》,说是新上映,其实只是旧作,12年已经完成,除了电影节,并没有公映过。那时候,帝都有过小规模放映,但是当时并不了解徐浩峰,所以错过了。后来,相继读了徐老师的小说,看了他的两部电影,是真心跪服。所以,对于这部旧作,一直相当期待,当上映的时候,我去影院连续刷了两次,弥补当年错过的遗憾。
所以,我想借着这部新片旧作,聊聊徐老师是如何重新让我认识了武侠片的。
1) 写意:武以载道
武侠片,主要有两个支脉,一个是胡金铨,一个是张彻,胡金铨的武侠注重写意,充满禅意与诗意,张彻的武侠硬桥硬马,充满阳刚之美。徐浩峰的武侠片,更多的是继承胡金铨写意武侠传统。
胡金铨的电影,有京剧动作的节奏和韵味,故事大多追求禅意,构图讲究,像北宋的山水画,将冷兵器打斗动作置于诗情画意,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
前两天,天英在公社群里分享一截图,说福特如果也研究佛学,他也能拍出胡金铨。我感觉说这话的人,肯定没好好看过胡金铨,胡金铨的东西岂止佛学这么简单,就胡金铨北宋山水画一样的写意构图,西方人就很难拍出,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是东西方文化的问题。
徐浩峰也是文化人,《箭士柳白猿》里的很多场景和构图,很大程度上也是继承了胡金铨的写意传统。驱车登古、长日落日、青砖古瓦的村落、遒劲苍凉的山脉,俨然马致远笔下的苍凉诗意,如诗般的意境,配上徐浩峰考究的武家打斗,虚与实、文与武、禅与意结合,可谓浑然天成。
现在的华语电影圈,敢这样拍武侠片的,香港有个王家卫,台湾有个侯孝贤,剩下的也只有徐浩峰一个了。
2) 动作:大道至简
上面说过,张彻是武侠片另一个分支,而且是主流分支,他的功夫片硬桥硬马,狄龙、陈观泰、傅声大多赤裸上衣,展现一种阳刚之美。在张彻的黄金时代,他的御用动作指导刘家良,发明了吊威亚这个重要的技术,后来很多武侠片都采用了这个技术,而且这个技术越发展越成熟,像公式一样。
徐浩峰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摆脱了这个公式。他在采访中说到了一个保龄球的例子,刚开始入门,有一个公式一样的方法,能够每次都接近满分,但是会很快失去趣味,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找到乐趣。
他的武侠片,就像打保龄球,他用自己的方式,带给观众享受。
相比大多武侠片,他更多采用减法,他放弃了大多武侠片的传统,他不再采用吊威亚的方式,不再采用那种模式化的快速剪辑,而是追求功夫的真实,追求动作的简洁,他用长镜头展示整个打斗的真实过程,将演员的打斗动作发挥到极致。
《箭士柳白猿》中,于承惠老爷子有一段很精彩的动作戏——划拉巴子,记得影院中观看,旁边还有妹子发笑,这不是小孩子的游戏嘛,然后发展下去,又不自觉感叹老爷子好牛逼啊。现在想想,划拉巴子的动作戏,看起来简单,却虚实相生、刚柔并济、暗藏玄机,确实拍得相当牛逼,虽然动作简洁了,但是带给观众的震撼并没有丝毫削弱。
同时,徐浩峰也不时在动作戏中加入自己的冷幽默和恶趣味。于承惠饰演的功夫高手匡一民,上面已经描述了他的牛逼,但是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水果店门前,一副高高在上、仙风道骨的高手形象,徐浩峰让他突然崴了脚,立马变得风趣多了;比如《倭寇的踪迹》,吉普赛女郎在江边船上,动作都是简单的一下,却击退四大门高手,不仅拍得有趣,还有很好的嘲讽意味。
这就是徐浩峰在动作戏上的牛逼之处:拍得更加精彩,却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同时在动作之中,树立人物形象,传达自己价值观,这是徐浩峰用自己的方式玩出来的“保龄球”,所谓“大道至简”,不过如此。
3) 文化:礼崩乐坏
胡金铨是文化人,徐浩峰也是,所以,他不会单纯视觉上的奇观,他会不自觉地将他的文化、思考与忧虑加入其中。《师父》的关注是已经不存在的祠堂文化,以及已经消失的规矩;《箭士柳白猿》关注的是另一个消逝的文化传统——“士”,就是片名中的“士”,为什么叫“箭士”,而不是小说中的“刺客”,私认为是原因的。
中国国代很多文人,都渴望着能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大多人很推崇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赞叹赵子龙为主七进七出,他们取得的东西,是很多士人所追求的。片子,于承惠老爷子饰演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士”,毕其一生只为辅佐明主成就霸业,不过他只是那么多失败的士人其中一个,民国乱世,哪有明主?
无论是士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原则与坚持,也可以叫规矩,只有有规矩,无论穷富,才会有贵族模样,贵族是骨子里的风骨,是金钱无法带来的,这是徐浩峰所看重的。当原则、坚持或者说规矩被破坏的时候,就是徐老师说的礼崩乐坏了。
无论是《师父》,还是《箭士柳白猿》,以匡一民、郑山傲为代表的一代,最后面对的都是弟子们对于规矩的破坏,功夫上都赢得了徒弟,但是最后都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悲剧。影片的最后,柳白猿和匡一民都是失败者,一个内心感情失败了,一个建功立业失败了,虽然武功高强,在枪炮面前,也只是时代的抛弃者,徒留落寞与无奈,他们最后的决斗,是为自尊而战,是对逝去的时代的挽歌。
这就是徐浩峰武侠片的恐惧——礼崩乐坏与科技恐惧,这是徐浩峰与其他武侠片的最大区别,也是其他武侠片的最大软肋,徐浩峰的努力,是对这个类型片的完善,也是挽救。
上面三点就是我认为徐浩峰牛逼的地方!
但是牛逼并不代表成功,在这个唯票房论的电影圈,徐浩峰更像是柳白猿一样的失败者,影片上映十天,票房也只是319万,很多电影一个晚上票房的零头而已。
或许是因为排片,或者其他,这部片子的“惨淡”是注定的,我不想深究个中原由,我只是想把电影分享给各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因为它真的挺不错!如果你看了能够喜欢,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微信公众账号 FFZLM2015,我们是腹诽者联盟。
好吧,作为一个弓箭爱好者,就不指出里面关于弓箭的错误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被枪手深深的骗了,才看了这部所谓的电影,这也能叫电影?浪费了多少钱,拍出来这样一部不中不西,不洋不土,不知所云的东西来。里面好像讲的是中国话,可惜就是不想让人懂。
一星给里面的演员。优点,里面2位女子长得还行身材还行,演技由于导演的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但起码没有明显失误。
武术呢动作也还可以。
主演和配角都没有很大问题。
要说缺点其实就一个,8流的编剧,9流的导演。
难得各位影评人有心,大家竟然有空详细分析了一堆屁的组成成份,以及为什么屁是由这些成份组成的。也算是科学精神吧。
所谓的导演明显想学古龙之风,小李飞刀有木有?三少爷的剑有木有?都木有学到,连皮毛都没有学到。
画虎不成,连犬都不像。。。画虎不成,类乎蛇也。
可惜心中有古龙,手中却整出一大窟窿。
西洋管风琴的乐曲配上中国功夫,不酸不甜不辣不咸。开始让人错觉,以为里面有古龙之风,谁知道整个一个大窟窿。开始看到是杨贵妃的影子出来了,谁知道出自一个韩国整容室,而且主体整容失败。
所谓的“导演”同志,一边打着手枪,一边暗自叫爽。
好比一个没拿过菜刀的厨子,拎着一个景德镇的仿元青花磁碗,冒充古董。里面装了一盆子意大利面条,面上浇了一层蕃茄酱做臊子,配菜是没洗过的一整根原味山东大葱。最后,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的,里面没有放盐。
老不宜少不宜,文艺青年更不宜。
中不宜西不宜,只宜导演打手枪。
不过还是有价值的,看影评,毕竟比电影有价值,起码能逗得一乐。
你浪费我90分钟,我不在意多浪费一点,让大家省点时间,大家少浪费时间。
请微信扫描 公众号 心源学说,视频节目/文章/影评视频评论
只请各位品评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柳白猿去做水果贩,别人要个苹果要个梨,需要特意用那么快的动作去抓吗?神经吧?削个苹果皮也摆个形出来,真的是再没别的地方可以显示功夫了吗?
你可以说中国的功夫只是个讹传讹的神话,但别把所有练功夫的人表现得那么神经那么二好吗?
有人说这是导演的诚意之作,诚在哪里呢?片尾还故做玄虚的写到中国古法射箭失传,哦,为了粉饰你的片子什么不负责任的话都敢说是吧?蒙古人,罗马人,日本人,印第安人都从来不会射箭吗?
拉弓、两跟筋、拳劲这些你是怎么扯在一起的?虚枉从此开始——这是你的初衷吧?
主持公道的柳白猿不在了,并非柳白猿放弃了主持公道,而是武林已经不在了。新生代龙精虎猛的娃们都去投靠军阀了,追求的是早早地建功立业;而株守在陈旧阴暗武馆之中的所谓武行实际上是苟延残喘。这个世道已经不需要主持公道的柳白猿了。
武林规矩已经不在了,匡一民赢了徒弟,徒弟却并未兑现承诺,归根结底,火枪赢了功夫。
武术中真正的功夫不见了,代之以投机取巧,也是因为世道变了。很少有人还愿意付诸一生以求绝学,而短平快的高效上位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音。
但武林真的不在了吗?
1. 匡一民老了,但他没死。
2. 柳白猿残了,但他没死。
3. 只要匡一民不死,月牙红就会一直追随下去。
4. 只要柳白猿没死,二冬就会一直注视和保护他。
这些不过是电影语言,是意象、是象征。
什么是武林
一、柳白猿所守护的武林——“弓道”=“公道”
1. 柳白猿是一种使命,负责维护武林的“公道”。四只箭一个正方,一般深浅,这是一个符号——公道的符号。
2. 射箭之人,比的是气势,浩然之气,正义之气,公道之气。维护武林公道,就是得罪所有人,永远要过朝不保夕的日子,夜里不能睡在床上,只能睡床底下,但这是命,柳白猿的命。电影中的二喜年轻,心态还不稳定,压力很大,那就买醉。但命就是命,理解这一点才能看懂电影后面的发展脉络。
3. 射箭之人,比的是心正,心不正则气衰。每一次他见到月牙红,箭就射不出去,因为心乱了。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已。这里讲的是修身。做柳白猿就是做真君子,不亏心、不违心。二喜第一次和二冬同床,他在意的是二冬是否拿那种事来要挟,二冬不屑(二冬是真喜欢二喜,后面再说),二喜要的就是“不亏心、不违心”,所以他可以答应帮忙,但绝不接受胁迫。
4. 学射箭之人,先要学会做箭。做好箭,就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心稳,手才能稳,手稳,刀才能稳,刀稳,箭才能直,轻重平衡才能达到极致。任何细节都做到完美,才能有必胜的信心。没有信心,气势就会输掉。输掉了气势,也就没有了柳白猿。电影之中,二喜用刀削水果的画面也是符号,每一次削水果都是二喜心态的反映。
5. 学射箭之人,每次出门前要对着箭士像进行自省,要对到耳朵才是平衡的,而对到鼻子就是歪的。讲的还是正心。
6. 学射箭之人,拉弓不能看弓,看弓身体一定歪曲。这既是箭理,也是人心。看弓,便会有得失之心,有得失之心,心便不稳,所以身体便会歪曲。
7. 学射箭之人,左脚要正对目标。抛开不同流派的箭理,这也是一个符号,那就是直面目标,不要怕、不要躲。二喜在与匡一民初次接触之后,认为自己的气势被压倒了,所以回来找二冬讲这个忙帮不了。但经过一番波折之后,二喜说我再去行刺为的是自己,因为柳白猿不能被人压倒了气势,不能怕,怕一次,就会怕一辈子,二喜就再也做不成柳白猿了。
8. 学射箭的人,不仅要学会射出去的箭,还要学会射回来的箭。这句很费解,其实就是“回家”。“箭已射出,便不能回。但人可以,我还有家乡”,射回来的箭,是师傅教不了的,只能自己去找。也就是所谓“心安理得”。“此心安处即吾乡”,回家,就是找到心灵的归宿。
9. 为什么二喜能够成为柳白猿?因为姐姐。这是少年二喜心中最大的痛,他要的是公道,而不是复仇,公道就是二喜的命,也是最终二喜找回的“家”。
10. 二喜为何不杀恶霸地主?因为他要的是公道,而不是报仇。恶霸地主,罪过是侮辱了二喜的姐姐;但若论对姐姐的伤害,二喜自问良心,他亏欠姐姐更多。杀人虽易,但对柳白猿来说,却永远过不了公道那个坎,二喜若因仇恨之心杀了地主,他便再也做不成柳白猿。
11. 柳白猿为何不杀匡一民?公道与强道可以并存,这是古典思维,也是对现代文化的解构。在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的现实面前,公道和强道反而惺惺相惜。
12. 加一句:做君子其实挺无趣的,正如做柳白猿也其实很无趣。但这是命,事实原本如此,心甘情愿就好。
二、匡一民所追求的武林——“枪”之道=“强”之道
1. 匡一民,十年前(1910年)祸害武林,也就是电影最开头的一段。那时的月牙红还是英姿飒爽的踢馆少女,匡一民已经54岁,还没有遇到杨乃兴。月牙红是她新娶的夫人,但在他心中月牙红不过是帮忙的。帮什么忙?成为一方霸主的忙。
2. 匡一民,枪,百兵之王,权力意志的化身。色情、性欲永远是权力意志的附属品。正如月牙红永远是匡一民的附属品。
3. 匡一民,十年后为了找出二喜,再次祸害武林,甚至比十年前还要嚣张。由此反推,21岁艺成之时(1877年前后),34岁开始辅佐他人成就功业(1890年前后),这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的血雨腥风。十年前(辛亥前后)那次祸害武林也不过是在天下大乱之时,借机奋起、待价而沽。
4. 强道,和公道一样,也有自己的仪式。抽烟斗是为了闻闻自己的味道,若是有了恐惧之心,味道就会变坏,也就是气势上输给了对手。年纪大了,换成每天一个梨,闻闻梨的味道,便是定气安神,与出门照一照箭士像是一个意思。
5. 强道,和公道一样,也追求极致,就是要做一流人物。大背头徒弟讲:“乱世里,哪有一流人物?”,其实这就是自贱自轻了。匡一民始终自认是一流人物。但在徒弟心中,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徒弟未必说错,但自贱自轻终归会落入急功近利的下流路数,这就是徒弟输给匡一民的原因。“老祖宗的东西看明白了吗?”投机取巧至多是二流货色。武学上如是,人事上亦如是。同样都是强道,一流强道追求“自胜者强”,等而下之则是“胜人者力”、“欺软怕硬”而已,大背头徒弟处处贼眉鼠眼,地主王老爷就已经是下三滥了。
6. 强道,和公道一样,也有自己的规矩。比的是枪法,用的是长棍,取“兵者,凶器”之意;换枪头,便是性命相搏,再无师生情分。“我的东西在你身上变了味道。”,讲的不仅仅是功夫,也是做人的底线。事后徒弟背信弃义,枪杀杨乃兴,便是例证。
7. 但在公道面前,强道会心虚。匡一民面对要带走月牙红的柳白猿,居然拿出了手枪,枪还是枪,但此枪已不是彼枪。事后所谓70%云云,不过心虚的托辞而已。
8. “公”道丢了,就只能是“强”道。二喜与匡一民初次交手(那箱梨)之后,气势没了(真正的原因是月牙红)。二喜便射不出公道之箭,只能靠武力去武馆平息纷争,这就不是“公道”,而是“强道”。
9. 加一句:做强道其实没那么拉风。一流人物又如何?一方霸主又如何?不过都是无家可归的游子而已。公道讲射回来的箭,这层道理是强道所没有的。
柳白猿到底更爱谁?
一、月牙红——本我之爱
月牙红是一个符号,色情的符号,性欲的符号。二喜一碰到月牙红,就心慌意乱,这是本能。这种爱来的纯粹,来的感性,来的近乎非理性,几乎无法抗拒。事实上月牙红的妩媚与月牙红的决绝都被演绎到了极致,她是一位心理大师,专治年轻力壮的直男。但她绝不弱小,她才是柳白猿最大的敌人。柳白猿会因为月牙红而放弃自我,变回二喜,但终究发现自己不过是被月牙红骗了,其中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
月牙红也爱正义的化身——柳白猿,但她更爱强权的化身——匡一民。匡一民不死,月牙红便无法回头。
二、二冬——自我之爱
二冬,混血,父亲是同盟会元老但被杨乃兴出卖而死;也是一身好武艺,但更多的是舶来品,无论是匕首还是绒绳,功夫都是西式的;会讲汉语,但却是西化思维;面容姣好,但更为阳刚。以她对孤儿院的熟悉和信任,出身于此的可能性也很大。她对柳白猿的了解,是匡一民的那个败类徒弟告诉她的。上述这些符号,实在是太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了。
二冬爱柳白猿,爱的很西化,但爱的也很古典;倒是柳白猿总是将她作为危险的象征,若即若离。
1. 二冬与大背头,算是平级同事,但不是一路,这在电影开头,大背头想借传授箭道为名搞暧昧,二冬就已经挑明:走开。
2. 二冬也是刘大帅的手下,但替父报仇应该也算不上谎言,大致是相互利用。
3. 二冬与柳白猿同床,确实是美人计。但旋即被柳白猿识破,当柳白猿说出“交换不可以,但帮忙可以”的时候,二冬便生出爱慕之心。同时,柳白猿也对二冬的坦诚多了一分另眼相待。电影里多数情节,柳白猿和二冬除了打架,大都是躺着说话,实在不能过度解读了。
4. 二冬与柳白猿交手,几乎都是用刀背,而遍布砍痕的那支箭,则是二冬和柳白猿的纪念。
5. 二冬救柳白猿,二冬留柳白猿,泼辣坦诚,柳白猿是知道的,也是信任的、感激的。甚至可以说柳白猿也是爱二冬的,但这种爱太冷静、太理性,太有仪式感和责任压力,以至于看上去都不像是爱情。
6. 柳白猿推开二冬,从孤儿院离开,也可以看作心愿未了,无以为家。柳白猿相信二冬是真心爱自己的,而自己说出这个爱就会变得异常沉重。
7. 电影中最后的决斗结束,二冬出现,淡淡的一句“看一眼”,绝了。换来的是柳白猿起身回眸的一瞬。
三、姐姐——超我之爱
姐姐是一个符号,家的符号,道义的符号,伦理的符号,使命的符号。每次姐姐的画面出现在二喜心中,永远是刻骨铭心的。找到姐姐,回家,这是二喜在经历了本我的欺骗、自我的放逐之后最强烈的内在冲动。而电影之中,姐姐似乎与二喜具有心灵感应,在二喜遭遇炸弹袭击的时候,茫然心动、四处寻觅,这种画面与其说是真实的情景,不如说是二喜在生死一线之间,最强烈的生存意志。超我,并非外在的规矩牢笼,而是那个更真实地自由意志:我想成为谁?
横移武打长镜头,固定机位摆拍快切动作,电声乐器加管风琴营造仪式感……也许徐皓峰存在的价值就是开拓类型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吧……同样的题材,李小龙拍的是功夫,徐克、侯孝贤拍的是侠客,李安、胡金铨拍的是江湖,成龙、甄子丹拍的是动作,徐皓峰拍的则武行、是规矩、是逝去武林的生存方法论。
李呈媛真美!徐老师挑女演员的眼光是直男的榜样!
徐老师在票房不足50万的倭寇时期就预言要连拍七部为武学正名,现在小说集子影像化的工作真的一部部排上日程了令人欣慰,或者说这简直是个奇迹,我本以为《师父》影像归因于曾与王家卫搭伙且砸钱了,但看完紧挨着倭寇拍的柳白猿我才意识到,这种改变是徐自己琢磨的,牛逼
和混血姑娘的互动还挺挑逗的 抖M快看哭了 讲了一个理客中 武功高强 追求政治正确 缺乏判断能力 多愁善感心太软 战胜不了上脑精虫 自以为主持公道 其实什么也做不成 乱世中再厉害的个体也是无奈 不知该跟上哪支队伍 秉公正和尽人情都是痴心妄想 开一枪说他是我的 比师父好看很多
电影应该三年前的吧,依然写意,风格大于内容,这不是江湖不是武侠,就如男主说的“我是武行”,武行二字才是徐浩峰的武侠世界。分的话,我还是愿意给个四星的。
不如《倭寇的踪迹》惊艳,不似《师父》圆熟,但依然要为徐皓峰极具才华与个性的表达给予好评。结局“长枪”与“弓箭”的对决加分!
怪里怪气的电影,很好看,观影过程中没出戏
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15个苹果,不能再多了。” 三部徐浩峰,竟然更爱这部。
《倭踪》牛刀初试,生涩稚嫩。到了《师父》则圆熟甚多,进步显而易见。拍摄在两者之间的《箭柳》,好看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火候恰好不生不过。但三部的问题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太“装”,一方面这是导演做人做事的态度问题,另一方面也跟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关,不“装”,不“端着”,自然就没有存在感。
想了想还是打了五星,后半段太出彩了。主要是表达的武侠观念太好了,一个不造作的江湖,可以让我原谅它其他扭捏(或者说不成熟)的缺陷。世界观很棒,音乐很棒,可惜了叙事很烂。好在后来「师父」很好看。看的时候觉得像聂隐娘,让人想活在镜头里的真实世界。
三颗星,不能再少了
电影便如张弓搭箭,比武那段,拳弓相抵,电光火石间,突然转向古寺一角,檐瓦间古钟回荡,张弛只在一瞬间,爽利干脆,荡气回肠。开场的荒草地,古刹间的对决,仪式感十足。台词动作充满刻意的断点,爆发得突然而彻底,收束时毫不拖泥带水,动静之间,韵律非常,今年看过的最佳。
徐浩峰的这片子里,连剪辑都是在练功夫。
好看,镜语、影调,活动空间布设,动作分寸拿捏,都好,男人有气,女人有韵,眼神交汇有电。倭寇是草创,柳白猿是精进,师傅是野心,所以这部最好。徐浩峰的预算,倭寇Low,气不足,师傅太贵,秤不住,柳白猿刚好;卡司也是,有宋洋这种新丁入毂,于承惠这种老将压阵,足矣,无须太大。
王家卫的武侠是伪装色情的性冷淡,徐皓峰的武侠是伪装性冷淡的色情,颜色再寡淡都拦不住导演对大洋马和大白腿的趣味,甚污我喜
“有事吗?”“看一眼。”美
人物角色一板一眼的做,电影比兵器还冷冰冰。只是觉得,中国还是需要更多这样不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
我觉得田壮壮说的很对,不管怎么样,首先真诚的去做个东西至少是值得尊重的。。。
儒侠义士,文人风骨,长枪短弓,浩峰射雕。承“倭寇”之风,柳白猿更兼内在意境,“虚”气质犹胜“冷”兵器,“冷幽默”的现代性与“长枪短炮”的传统性有机结合,奠定作者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同时也间接影响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雨夜黑衣叶问战白衣群雄)。文有郑大圣,武有徐浩峰,皆得之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