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了弊。整个系列纪录片,只完整看了7岁、14岁、21岁、56岁,只有布鲁斯的部分是每隔7年都看过的。一开始我就很关注布鲁斯,自然其他人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但布鲁斯是特别不同的,恐怕也是这14个人中,最令观众佩服和尊敬的人。
我关注布鲁斯的点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在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我写这篇文的立场。我同意尼古拉斯在56岁的时候讲到的,这系列纪录片镜头下的形象,并非是他们真实的每一个人,而仅仅是浓缩过的几天并经过有意识地展现的部分,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中的“somebody”,而并不完全是真实的他们。
真实的人生或许是无解的。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记得某些时刻,在某些时刻,我们感受到真实的存在。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人生仍然一无所知。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留白”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我想通过探讨纪录片所展示的那部分布鲁斯的片段,以及希望在这呈现出的形象中,找到一些影响其一生的轨迹的蛛丝马迹。
【7岁】
布鲁斯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他的父亲在津巴布韦当差(设想一下1964年的世界),父母离异,5岁的时候他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在这里他受尽欺负,他说所有人都不欢迎他,令我想起奥威尔小时候也曾经在寄宿学校度过不幸童年。布鲁斯面对镜头,小小面孔忧郁哀伤,“我希望当一名传教士,我想去非洲,去教育那些未开化的人,使他们多多少少变得更好”,“我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每个人都应该认识上帝”,“我有一个女朋友,但她去了非洲,我想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见到她了”。
我是震惊的,同许多人一样。这小天使一样的脸庞下,藏着一颗极富灵性的灵魂。于一个7岁的普通小孩来说,他所关注的可能大多是他自己的欲望,或者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反射。布鲁斯对于非洲的概念显然来自于他的父亲,而他的小小女朋友也许是他父亲的同事的女儿,他的基督教的认识应该来源于自小的教育或母亲、长辈的影响。然而,布鲁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7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探讨“meaning”,他不是希望从外界获得什么,而是希望给予什么。这也是他同约翰在政治思想上的最大区别,对于在改变社会的理想上的最大区别。
导演对比了各个小孩的娱乐时间,7岁的布鲁斯拿着指挥棒组建了自己的儿童乐队。
【14岁】
小学毕业以后布鲁斯在萨里读寄宿制预备学校,关注政治,保持着对宗教的虔诚,认为科学家关于太空中没有上帝的说法是不对的,也开始对他自身有了很大的认识,不变的是帮助别人的心。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传教士,因为不擅长也不乐于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他认为没有哪个政党观念同他一致,但比较而言支持工党,并认为社会有很大的阶级隔阂,反对当时的种族政策反对歧视黑人(60-7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法国五月风暴、中国XX、反战、摇滚、迷惘的一代…)。
仔细观察,会发现布鲁斯的关注点一直在他自身之外,他关注整个社会,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内省能力。但我也不得不考虑到,也许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并长期远离他,居住于同龄人所在的寄宿学校,他可能反而没有其他人受到家庭所处社会地位的影响那么大。
【21岁】
布鲁斯21岁时成了一名牛津大四学生,他承认自从大学之后便少于去教堂,仿佛有些羞愧。他学习数学,我曾以为他会念哲学,但数学也很好。数学是一切学科的根源,哲学、物理学、音乐、造型艺术,也是关于这个宇宙最高度抽象的提炼。
布鲁斯重新提到家庭,关于他母亲、继父、同母异父的妹妹。尽管他说到他们相处很好,尽管他自认为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么说来其实我有家庭生活”已经很明晰了,长期在寄宿学校,布鲁斯在潜意识里仍会认为同这个家庭关联不大,毕竟家庭里的另外3个人似乎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母亲辛苦工作供他读书,他努力告诫自己不要让母亲失望。
不要低估这种家庭影响,布鲁斯这样内敛的人,没有家庭的归属感会让他长时间思考家庭的意义,除非想通透了,否则很难成立新的家庭。此外,我认为布鲁斯是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人,他远比理智的约翰、托尼更加感性,也更容易沉浸在内心世界,他对外界的观察,除了理性的思考,还包含了心灵感受。
提到政治,布鲁斯成了一名社会主义者,这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甚至导演也忍不住笑了。我不知道这是否影响到了他去教堂的频率。关于社会主义,我所了解的不多,19世纪初法国的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以及他的新协和村,直至马恩的共产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共产主义思潮。
但我想说的是,似乎可以嗅到社会主义同基督教义在布鲁斯身上的冲突的痕迹,尽管这并不明显。布鲁斯似乎也陷入一种迷茫之中,他已很久不去教堂,又表示快要放弃社会主义,此外他怀疑“自由主义”。“‘自由’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正在抬头。”他说。布鲁斯在旧的精神世界无法找到答案,而新的方向又尚未生成。
导演的提问紧扣着社会的热门话题,在两性方面布鲁斯的观点倾向于保守的、传统的,他表示他尚未想清楚这个问题。我只能猜测基督教、家庭带给他的影响很大。
21岁的布鲁斯身上呈现出一些相对立的特质,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尽管他将噪音拒之门外(他在一个学期内只见了6人)。他与同龄人一样进入一段迷茫期中,而我相信,这迷茫期的时间恐怕将超过其他人。
也因为如此,我毫不意外他在毕业之后进入一家保险公司3年后,便辞职去了伦敦东区的一所普通小学教书。进入保险公司,可见布鲁斯有多迷茫,而之后的离职,却是符合布鲁斯本性的。我想,这个时候布鲁斯开始逐渐寻找他的方向。即使尚不能完全确定,却是重要的尝试。
【28岁】
伦敦东区是著名的工业区,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英国也成为最早开始进行现代大城市规划的国家。纪录片中的托尼、杰奎琳和她的两个朋友,都是居住于著名的伦敦大工业区。布鲁斯舍弃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住到平民的公租房中,小小的一间简陋屋子。透过屏幕,可以感受到布鲁斯的满足和愉悦。我相信,这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帮助别人、教育工人家的小孩、背离他从小接受的精英教育,这是他乐于做的,甚至还有一丝反叛意味在里面。他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他很满意,他找到了他的价值。
谈到移民、谈到种族,他希望政府能够诚实呈现移民所带来的好处。他含蓄地批评了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政策。对于阶级,他坦承他处在优势的一面(抱歉这里我要再黑一下约翰),对于权威保持警惕。
28岁的布鲁斯开始改变对家庭的看法,也希望建立自己的家庭。在当时,这个年龄仍然单身是一件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我不知道是什么令他发生改变,年龄?社会?或者他所教育的那些小孩?不过,要什么样的女孩他才会有同她结合的念头呢?他又自省道,“我也许太严肃、太古板了,脱离现代社会”。这时候的布鲁斯,开始想要融入社会中,希望成为一个家庭角色。
有一个细节十分有趣,他对那群小孩说艺术课结束之后请立即“赶走”艺术课老师,他会迅速赶回来。
宗教仍然是他所重视的,对于不信仰上帝的人,他表示遗憾。“如果你在一个人7岁的时候观察他,你会发现一些可能伴随他们一生的特质,无论以后会发生什么。”“人们可能会认为我无知又天真,我以前会担心这些,然后觉得也许我不应当被欺骗,但转念又想人们若能信任一个人,也不失为一种优点,这样的人应该受到鼓励。”可见,此前的纪录片播出之后,影响到他的生活,然而深思熟虑之后,他坚持了自己。他的优秀品质一如既往。
【35岁】
此后的人生,沿着教育的足迹,35岁的他在孟加拉。即使不是非洲,同样贫穷,同样需要教化和帮助。这里,7岁时候的想法成了真。与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宗教和语言,历史和文化,布鲁斯显然更加开朗和乐观。我能感受到,某一些他心里曾经执着的东西,可能已经消逝。他仍在寻找命中的姑娘,导演询问他的理想对象时,他忍不住自嘲“怎么变成征婚广告了”。对于生活,“Meaning”仍是他的主导,事实上,他不仅一直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这一集,我仿佛看到一个绽放的生命,他朝着自己的方向,笃定、温和地走下去,无论外界的诱惑又多大,无论曾经有多少迷惘,他完成了儿时的愿望,也完善了自己的性格,他见到更广阔的世界。
只是,我不知道改变来得这么迅速。
【42岁-56岁】
41岁的时候,布鲁斯结婚了,对象是同校的一名教师。我唯一能感受到的,是这名教师具有很强的意志力,与温和的布鲁斯形成互补。然而这却不是我以为的姑娘。结婚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我看着余下的三集里面,谈论的生活本身,家庭事务、婚姻、工作、孩子。为了孩子,他换了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搬到了中产区的花园洋房,闲暇之余带着孩子嬉闹,打板球,谈论教职与行政事务。仿佛一颗久经沧桑的珍珠,岁月风尘之下,光芒逐渐黯淡。然而这并非是一件坏事,我无法评价。
在布鲁斯的前半生,追寻精神上的意义占据他整个人生轨迹的最重要地位。小时候未尝到家庭温馨的布鲁斯,中年之后却拥有一个家。也许不再谈论理想,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温暖,也许历经时光雕琢,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却更深更包容,也更不能轻易用言语去定义。我无法得知。世事变迁,人情冷暖,也仅仅是个人的体验罢了。
我无法评价,因为我对人生的理解仍然不够。我无法体会到一个人背负起家庭的责任,经历了生命的创造之后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许,那是彼时的他所重新寻到的“meaning”。
人生,就是一个历时数十年的大混沌系统,也许你清楚地知道影响这条轨迹的所有因素,但是你仍然不知道你会沿着怎样蜿蜒曲折的轨迹,从这头,走到那头。外界和社会所获得的一切,取决于我们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以及运用手里的资源,而精神上的快乐、满足与否,只关乎心性。如同每一局开头,我们手里拿着不同的牌,而怎样打,怎样放,却只取决于我们自己。
曾经在观看的途中,我想到黑塞的《玻璃球游戏》。在书中黑塞描绘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卡斯塔里,我们的主角克乃西特被选中于此学习数学和音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曾在基督教世界中,在印度宗教中,中国的道中…所有人类文明的最深处寻找真理,直至成为伟大的玻璃球游戏大师。然而,克乃西特最后却选择辞去玻璃球游戏大师的职位,离开卡斯塔里,回归世俗,成为一名基础教育家庭教师,很快在一个湖中溺亡。
我不知道是否对理想精神世界的探寻无果之后,人们只能重新回到世俗世界。也许在未来,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统一,当四种不同的力融入一个系统,也许我们能够重新得到启发。只是,我也同时相信,一定会有新的疑惑,对于人生,始终是没有最终解的。
看到56up感慨万千,实际上从28up开始我是处于既看得懂又看不懂的状态,因为我还没到那个人生阶段及之后,但是从他们的近五十年人生看来,人生初期阶段的经历确实对一生有影响,但不是那么绝对。七岁的他们都是孩童的天真浪漫,不同的是阶级出身,14岁时差异更多在于性格及心态的初步成型。
这系列纪录片的初衷是探索不同出身对人生的影响,但其实到最后完成拍摄的时候重心已经不仅仅在这点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在左右他们的人生。在我看来那就是心态。同样是来自富人家庭,有人一生都有严格的规划,有人会经历颓废悲伤的人生阶段。而同样是普通家庭,有着乐观生活态度的人看起来一点都不需要会阶级的不公平而埋怨,而有的人在阴郁的神情中掩饰不了对不公的怨愤。
另外,阶级出身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人生的早期及中期阶段,那时候会有教育资源的不平均,职业及收入的天差地别。但从49up开始,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不再像年轻时那么重要了。我看着这些不同命运的人,已不觉得他们有多大差别,至少没有比他们年轻时大。到了50左右的阶段,每个人已经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安之若素,不再像年轻时因为无法摆脱现有命运而焦躁不安。人总会努力寻找安慰自己的方法,让自己活得更释怀一些。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人所拥有的一项极其珍贵的本能。
最后想说的一点,对于年轻的人来说,生活阅历浅,容易陷入眼前的苦闷中难以自拔。虽然家庭出身和性格雏形都在人生早期就已经定下来,但后面改变的机会还有很多,这里指的改变不是冲破垂直的阶级界限,而是自己的心态以及生活状况。21岁时眼神阴郁颓废,可能在28岁时因为步入婚姻这个新阶段而让心态发生了大变化,尽管性格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35岁时仍贫困潦倒,也许会在42岁时生活的经济状况就慢慢好转了。也许在人生的青年及中年阶段都活在阴郁和对生活的怨愤中,到晚年也有可能变得平静开朗。人生的转机不是只局限在早期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你错了前面的这些机会,后面还会有机会的。虽然人只能专注于眼前的生活,无法预知未来,也不能只寄希望于无法确定的未来。但想着未来还会有机会的,就是对自己的安慰,生活也就少一点痛苦。也许你现在抱有的这个想法,就是在酝酿你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那个转机。
译者:susan211
原文作者:REBECCA MEAD 标题:WHAT “56 UP” REVEALS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十多个我这一生中熟知并关心的人度过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正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代表作《人生七年》系列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1964年。但影片的初衷是制作一部讲诉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不同生活的纪录片,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他读的是金融时报,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他十分有趣,渴望成为宇航员,但如果当不了宇航员,就做公交车司机。那时的艾普特才二十出头,在影片中只是负责调查工作。然而在他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那就是,七年后,再来访问这群人。从那以后,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最新一期,即《人生七年》第八季已于去年在英国电视上播出,目前该片正在I.F.C中心上映。
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或许是在1977年,当时我十岁,英国电视里播出的是第三季。从那时起,我就一集不落。其中一些(包括早先的两集)我反复看了二三遍,以至于里面的某些话和场景深深的映在我脑海中,宛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钟爱的小说里的段落。例如,七岁的鲍尔满脸愁容,是一所看上去阴深深的慈善学校的寄宿生。被问到以后想不想结婚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悲哀。从此这一答案成为我家中关于家庭关系悲喜剧尝试的简略表达方式。21岁的托尼出生工人阶层,本来可能成为诗人,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他对艾普特说道:“我懂的,无非就是狗、价钱、女生、知识、公路、街道、广场、爸爸妈妈、还有爱。我只懂这些,也只想懂这些。”这席话听上去一点也没有大诗人济慈的感觉,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富有哲理。
我和片中人物的年龄差距曾经非常大,但现在已经减小了。对我来说56岁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把片中的那些人看做是一个具有警示作用的先遣组,好比是兄长或是姐姐,无论是在先前的青春期、成年之初、以及现在漫长而又狭窄的中年时期,他们永远都是先行一步。如今,身为七岁孩童的母亲,我是从我儿子捉摸不定的未来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系列纪录片,满怀希望他能享受到我所寄予他的成长快乐,这些快乐,有的时候很明显,对片中的人物来说是缺失的。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摄之初是有政治目的的。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于社会和教育精英层的孩子们来说。预备学校里的约翰后来成为高级律师,他的同学安德鲁也做了初级律师。(和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个孩子 - 查尔斯在第三季中表现出对现状的诸多不满,之后他退出了该片的拍摄。但最终他也开始拍摄纪录片。观众中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幻想他会拍摄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如果他愿意的话,拍一部关于他参与艾普特试验的片子也未尝不可。)
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未来就不是那么好预测了。小时候认为自己将来要在沃尔沃斯上班的琳恩,最后成为儿童图书管理员。她的同学苏,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甚至都没有上过文法学校,却成为一名大学行政人员。看完最开始的两季后,谁都料想不到拥有超凡魅力的尼尔,曾幻想成为宇航员的他,在21岁时患上慢性心理健康问题;28岁时,成了一名流浪者。当然大家也绝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满怀尊严、充满深情的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尼尔的疾病对他本人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对艾普特来说却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表明这部纪录片当初过于简单的社会政治假设存在种种局限性,同时也通过揭示普通民众在极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逐步发展成熟,从而强调该片真正取得的成就。那个晚上我们看完电影离开影院时,我丈夫这样说道,这部系列纪录片开始的时候有点左拉的风格,但半个世纪过后,又让人感受到了普鲁斯特的神韵。
这部系列纪录片被誉为真人秀的鼻祖。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参与者一开始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参与许可。而且他们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说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把自己的这种参与——让观众审视他们的生活,评判他们的成就,见证他们的不安和失败——看作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牺牲。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丝毫不会嫉妒他们所做的这件事。但是该片还是拐弯抹角的揭示出了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艾普特本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时候,艾普特关于英国政治状况的问题有时看上去意识形态非常明显。他过分偏袒于其中的一些人物,尤其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女性;而那些出身富庶的人在片中看起来显得十分可笑,例如约翰在21岁去猎狐的那一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普特片中的人物不像以前那样乐意受其摆布。艾普特好比是写实小说作家,其笔下创作的人物对故事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得放弃对这部纪录片的幻想,转而关注其中人物的真实命运。在第五季中,约翰的身份得以公开,他是保加利亚第一位首相的后裔,并与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有着牢固的联系。在第八季里,约翰本人说道,自己九岁丧父,由在工作的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了牛津大学读书。这些事实虽无法改变他当年猎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但是,对于他全盘接受英国拥有土地的贵族的各种行事做派,人们需要对此有一种更为细致的解读。值得肯定的是,艾普特将片中人物对该片的假设提出质疑、甚至是对其本身所存的偏见提出质问的画面也呈现了出来。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一幕出现在第七季,在伦敦东区长大的杰姬此时带着三个孩子失业在家。她愤怒的指责艾普特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低估了她。艾普特含蓄的谦卑虽然来得很晚,但最终还是证明杰姬说的没错。
艾普特本人亲口承认该片所有人物中他最认同的是尼克。这位早熟的农家子弟考取了牛津大学,后来怀揣着推动核子物理发展的梦想移民到了美国,最后放弃研究,成为大学教授。艾普特后来也离开英国到好莱坞发展。而且和尼克一样,他结婚,后离婚,又再婚。尼克天资聪颖、抱负远大、勤于思考,他的故事其实就是理想未尽、开始认识到人类的能力有限的故事。虽然他看上去对其从事的工作以及第二段婚姻很满意 - 至少没有表示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很好奇,艾普特本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尼克身上的那种力不从心,虽然说他除了制作《人生七年》这一优秀系列纪录片之外,还拍摄了很多影片,这些影片有的大受欢迎、有的技术精湛,但也有些乏善可陈。在第八季中,尼克表达了在自己选择了背井离乡后所经历的那种失落感:远离那片热爱的出生地;日后重返故地,探望身体每况愈下的年迈的双亲,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点上上,我觉得自己和尼克是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是来自英国乡村,进入牛津读书,然后来到美国。
在最后一季里,尼克总结了艾普特的伟大成就。他说,在屏幕上看到的那个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改变、成长,其实并不是他本人。他的故事,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一样,太广泛,仅靠七年一次、时长20分钟的一段影像是无法说清的。但是,尼克承认,这是“某人”的肖像,“是所有人的肖像。它讲述着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尼克说的没错。这部系列片不仅仅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他们的教室里挑出的那些孩子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结果证明,艾普特的成就,和这个项目最初的主旨已大相径庭。与其说该片揭露了外部社会力量对人的压力,倒不如说它体现了影片参与者和制作者的共鸣和同情的内在缓慢发展。同时观看该片的观众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这种同情心。观看这部影片并不轻松。影片强调在我们观看艾普特和他的演员们成长的时候,在我们跟随他们的时候,应怀有一颗深切关怀之心。
转载自
译文:
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8032/349691/原文:
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what-56-up-reveals一共14个小孩,家世排名:
1.苏西:大地主
2.安德鲁:中产
3.约翰:贵族之后
4.查尔斯:中产
5.布鲁斯:军人,单亲
6.尼尔:老师
7.彼得:警察
8.尼克:农场主
9.琳恩:工人
10.苏:工人
11.杰姬:工人
12.托尼:家庭比较幸福
13.保罗:单亲
14.西蒙:单亲
7:
富小孩:有见识,聪明自信,阶级意识相对也很完善
穷小孩:比较善良,相对率性
关于乐观:不分贫富,跟家庭亲密度有关
关于特别:富人太小大人,很无趣。Bruce从小就特别善良与众不同,果然长大也和他人路线不一样。 托尼,从小就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感觉。
14:
富小孩:有见识,目标清晰,阶级意识分明
关于钱:越穷越没欲望,可能是觉得离自己太远了
特别:搞物理的很干净,表达清晰,并不觉得害羞或自卑
21:
有钱确实能过得更轻松啊
性格:越富,性格差异越大,各异,比如沙发组的查尔斯。越穷,性格差异越小,趋同,比如衰得一样的塞门和保罗
怪:尼尔怪的很明显了,性格大转变到底是因为本身内心不够强大,还是外界压力过大?应该还是内因吧。两怪的尼尔和布鲁斯都是出自小康家庭。
最乐观&自信&自然:1托尼,2尼古拉斯,3约翰,4安德鲁。基本和他们的干劲和现状满意度有关。猴子托尼已经进化成人精托尼,人最矮,最爱笑,居然主动找最精英最自傲的约翰聊天,照相也站中间,和导演侃侃而谈,已然生成了以前没有的长袖善舞功能,情商满格
28:
这集其实很无趣,基本都定型了。性格不常变,观点经常变。
漂泊的尼尔这集的状态其实比14和21岁的时候好多了,但仍然不及他7岁时候的巅峰状态。想想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年年都处于意气风发的巅峰状态。
另外一个重点,基本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免失望。不知道这叫失了天真,还是断了野心。
小孩:生了小孩的都觉得小孩是幸福,没生的,仍然怕小孩成为自己的障碍,其实这点钱能解决,可见钱的重要性
35:
如果一直把重点放在阶级上,不仅无趣,还很无聊。人生和人性,比阶级重要,也有趣多了。
尼尔痛苦的重点不是病,而是他仍然迷恋世俗标准。所有比他混得好的人都在放下,他却相反。
剧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音乐表演绘画这类艺术梦,是不是说明英国的艺术氛围真的很浓?
外形论:比晚年身材没意思,就中年的初始阶段来说,男的除了布鲁斯,都没发福,只是秃顶的多。女的底层全体发福,无一例外。但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所有阶层都发福。
伴侣:除了安德鲁,所有夫妻都是门当户对,并无跨界级婚姻。安德鲁并不算特例,他不是完全的高富帅,娶到苏西那种白富美的可能性小,向下娶是他这种类型的正常之举,并不少见。一二梯队的男人娶的老婆,无论颜值或背景,全是瘦子,且中年伊始无发福。
42:
英国再差,它的救济金也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英国再好,大多数人多少都需要啃老。
普通阶层的大人,非常需要幼儿园,或者保姆,或者父母。
所有小孩,非常需要家庭的爱,以及补充家长见识不足的学校教育(并不单是应试教育)
底层sue,是唯一一个每集化妆的女的。
尼克:一路看来,他其实是最理想主义的,物理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和梦想,居然有中国人猜测他是为了更便捷的挤入中产才选择的道路。。。能说什么呢?屁股决定立场,在哪都不缺这样的人。
看到现在,虽然觉得确实写实,但为了中心论点,很多细节处理得比较僵化和片面,很像为背书而拍
49:
修正,加上体育,片中90%的人都有艺体梦。再加上政治的话,就是百分百了。
底层:父母不严,小孩偷懒,不念书提前走入社会,早婚多子,复制了父母的人生,面对同样的困难,基本印证了此片的命题。
尼尔那个蝴蝶的故事,所谓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角色,中国人大概就叫知天命吧。从此多了内心的平静,少了人生的变化。
约翰:此贵公子从小到大都是如假包换的保守党,从未变过。
56:
伴侣:也不是完全门当户对,那两个可怜的小男孩其实就算高攀,都找了个阳光强大的另一半。如果无法从小在爱中茁壮成长,也无宗教之类的信仰,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和青少年时期的对比:梦想远去。除了混得特别差的,无论贫富,所有家庭比较幸福的,都比童年更从容,自信。富人少了轻狂,穷人少了不安。
新排名:
变化不大,第二集团的尼克快接近第一集团了,同集团尼尔跌入第三集团垫底,陪他垫底的两位底层女,和他的共同点都为身患隐疾。因病低谷,对普通人来说太普通了。第三集团的托尼窜上了第二集团,但他孩子的婚姻及事业基本在复制第三集团的命运,不太看好。苏西命太好,同样高中后辍学,从没上过班,什么都不用做,继续稳坐第一。
不喜欢用阶级一说,毕竟第一集团大多数人也只算中产。唯一好奇的是英国父母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只在第三集团继续显现,一二集团啃老迹象不明显,貌似家庭亲密度也不如第三集团。
1.苏西:嫁高富帅律师,继承苏格兰庄园,继续大地主,一直全职主妇。
2.约翰:法官,娶大使女儿
3.安德鲁:律师
4.查尔斯:BBC
5.尼克:美国教授,二婚
6.彼得:公务员+知名乐队,二婚
7.托尼:出租,置业西班牙
8.布鲁斯:老师,最后在贵族学校
9.苏:大学行政主管,二婚
10.保罗:老年中心杂工
11.西蒙:叉车工,二婚
12.琳恩:儿童公益图书馆职员,失业,患病
13.杰姬:银行职员,失业。患病,领救济,离了三次
14.尼尔:患病,低薪乡村议员,无家无亲,所以把他垫底
和中国相比,英国:1. 相对变化较小;2. 生活对一般人较为宽容。虽然有这些区别,但这个纪录片有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1. 13个人没有一个因为事业获得了最多的满足感,包括两位律师和大学教授,旨在帮助穷人的Bruce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志向;2. 虽然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人幸福的根源都一样是幸福的婚姻和自己的孩子;3. 除了家庭之外,让自己感到愉悦的还有找到份有趣的工作、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帮助他人等;4.一个人如果身体有疾病(比如Neil),那么其他一切都将土崩瓦解。
由于发达国家对普通人较为友善,即使社会层次较低的人在片中对自己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一些常见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 1. 较早结婚;2. 较早生孩子;3. 离婚几率较高;4. 打零工和失业几率较高,即使有事业也很难完全体现他们的才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 家长未能从小提供爱,这导致他们感情上有缺陷以及不知最佳的和人相处的方式;2. 家长视野有限,以至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努力学习和建立优良品质的重要性。3. 家长未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以至于他们无法长期上学;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比如Marriage Markets里所说,他们不去上大学会让他们无法在择偶市场上找到更优质的伴侣。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首先,基本上没有人是孤岛,很多人多多少少也是获得了家庭的帮助(比如Sue)。第二,一个人只要走正道,其实是有上升通道的(比如Nick)。最后,不少人通过撞大运,高中毕业也能遇到终生伴侣。只要事业上坚持、感情上稳定,那么最后结局也不会差(比如Tony)。但除非像Nick一样跳出自己原有的阶级,不然自己的儿孙一辈需要重复自己的命运,而届时社会是不是同样对普通人友善就是未知数了。
出身较好的人在这些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家庭破裂的Suzy未能坚持学业,一生在情感上也有缺失。但本片中出生较好的人往往不会各方面都不顺,除非运气真的不好(比如Neil得精神疾病又没有家人照应)。
从自己比较好的原生家庭中,这些人首先感情会成熟和稳定许多,会知道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在人生方向上早早有人把关,以及在经济上有人支持。即使在较差的情况(比如John父亲早逝),他们也能继承诸多关键的优良品质(John就继续学习并活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