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在天一,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1925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 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家人献出的心血。 1957年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 “邵氏”这个名字近年来为内地观众有所熟悉,是因为一系列如《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老片经数码修复以后得以重现,宛如从时间和空间的那头突然现身,告诉我们邵氏曾经缔造了怎样影响后人的武侠片和黄梅调电影。 在香港电影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风雨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从中获得些许对当下有所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邵氏这个被称为“活化石”的电影王国跨越时间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得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口述影像:商人精明本色 独特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决定巨资捧陈玉梅成为影后,结果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掌握内部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限度缩短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们又分别有什么来头呢?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竞争越发激烈,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1957年,年届五十的邵逸夫回到香港,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邵氏称霸天下20年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片厂。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也是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最强电影家族 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电影事业家 代表作:《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 ▲邵逸夫摆出偶像李小龙的造型。邵氏兄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家族,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几乎独霸香港影坛。 邵氏家族专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灯红酒绿,霓虹林立,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电影淘金家中的一员。1925年,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既没有黑帮靠山,也没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宁波帮”吃苦耐劳的天性。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一批批财大气粗、激流勇进的电影公司都在岁月流逝中解体了,惟有不事旁骛专心拍片的天一公司最终存活下来。并在之后的颠沛流离中逐渐演变成“邵氏兄弟”,成就了一代“东方好莱坞”传奇。 邵逸夫说,“天一”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只眼盯着艺术,一只眼盯着商业”。它早期的电影基本上是以“时事”和“稗史”题材为主,这符合最广泛的国民性。它投拍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强调道德感化和佛理点悟,完全是一部针对当时现实的醒世之作。“天一”因为这些影片大赚其钱,为以后更大的发展累积了资本。“天一”的迅速成长威胁到了当时的其他几大影片公司。“明星”公司的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等公司组成“六合影片影业公司”,试图挤垮“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正是由于六合围剿,“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电影帝国。
如果是第一次看桂导的作品,恰巧又是这部,你可能就要有点心理准备了。
其实我也是怕蛇的,但出于某些原因,我还是义无反顾,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那种感觉,只有桂导的作品才可以带给我的。
首先是关于那个年代的治安:假设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70s,那时候社会贫富差距也已经不小,富人带金项链,吃蛇胆,揸豪车,而穷人住在肮脏破烂的棚屋(其实在今天,有时也会见到这样的地方,莫名感觉自己的生活多好)。不仅如此,因为一点鸡毛小事,就要遭受毒打,又没有还手之力。之后又被一群小混混围殴、钱也被抢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古惑仔不是90年代才有。有时间要去看看桂导的《大哥成》、《成记茶楼》...
其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桂导作品里面的道具都很逼真,这次也不例外,但我还是有被震惊到。毒蛇钻进女人的身体里这一幕,脑洞出奇,但那种场面也很残忍。我承认,邪典导演非他莫属(目前来说是这样)。
这部戏的尺度也是非常之大,里面有很多关于sm的场景。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我还是这么认为:“枕头”是为了入局或者也有刺激渲染的作用,一切还是为了主题服务。主题是什么: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甘国亮饰演的底层青年因为救蛇而跟蛇成了患难好友。他将蛇当做武器(枪),蛇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和复仇工具。它代他消灭古惑仔(阿飞)、妓女、蛇铺老板、舞女、有钱的无良男。本以为一切就此结束,但想想也不合理,难道默默无闻这样和蛇生活下去就是他的结局。
况且假设替观众考虑一下,替票房和可能引起的轰动考虑一下。于是自杀装置开启,而要完成自杀,首先要有“因”(导火线),即放火烧蛇。结局是底层青年被蛇群杀死。正好也对应“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的主题。这也是我敬佩桂导的地方,他愤怒,他特立独行,但他的头脑依然时刻保持清醒。我想他的内心深处有一颗美好而又单纯的种子,它无法长大,却又不会死亡,就这么安静地呆在那个角落。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桂导的用心之处:底层青年和冷血动物——蛇,成为了患难之交。的确有些讽刺,很多人也许把这样的人当做社会异类:一个与蛇做朋友的人。人们会唾弃排斥他、害怕他远离他。但戏中多次将镜头闪回到童年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有时很奇怪,也许生活也是,小时候可以和蛇同处一室,而大了之后还是一样。如果我在现场,很大几率会问:你为什么和蛇住一起,蛇是冷血动物,他会咬你的,无论你对它们多好,它们是没有感情的。从剧情来看,也许说明底层青年本身就是冷血的,但从他有喜欢的人来看,这又说不通。他没有回答,但我默认镜头交代了原因:像他们这一类人需要的是关心和陪伴,因为他们自小就缺乏,就像有些友友所说的,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又长久被压抑在心里,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理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早上10点到晚上11点,有一单就要送一单,店里不包吃不包睡,打烂碗的要赔,你干不干。”想起了今天的外卖小哥,生活不易。其实桂导也都很尽力去用他的方式去向社会呼吁,多点对这类人群的关心,也许类似的悲剧便能少一些吧。
写的有些乱,见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结局就可以看出来。男主将对所有人的不满都压抑在心里,有了蛇这种力量就马上报复。她爱的女人也不例外。这种人极端自私和变态,也可以看出人性本身的阴暗。对于蛇,他也是恩将仇报,犹豫,变态,自卑,怨恨,戾气太重了。不得不说桂胖子拍的真好,音乐烘托了这部电影的阴暗氛围,蛇的丝丝声音也有表现。剧情完全为主人公服务了(警察真的没意识到蛇的来源问题吗?连死两人草草结案。。。),不过这不影响我们继续观看。电影口味还是蛮重的,比较考验心理素质。(揭露人性的猎奇片)
三级片还是有些看头 的
此片的各个工种不是一般的强,香港真猛,各种人才在B级片的制作中等待发迹。
连蜥蜴也出来了真好莫名啊
懦弱自卑型屌丝的写照,看得我情绪很差- -
倪匡你个咸湿佬!
万蛇郎君甘国亮 对了 本片采用美国进口摄像器材拍摄~~~
手法大胆,大量SM戏,刘慧茹老师辛苦
邪恶、凶暴、阴郁。群蛇与甘国亮惨白的脸。桂治洪无愧邵氏第一邪典导演。
想不到倪匡老大竟如此深谙SM之道。。。
太变态了
这是我的噩梦啊!
比《Ben》要早了将近2年,SB真是片神奇的实验田。与著名老鼠派自闭角色Willard相比,《蛇杀手》主角首先能力更强(纵跨蛇与蜥蜴两大流派),比起一次普通的恋爱更喜好SM和杀人(童年很重要),不过虽是不同故事不同变态,却都是同样结尾,可谓异路同归。
变态+恶心。美国有驱鼠怪人香港有驱蛇怪人
其实有些时候邵氏的的镜头都是有点多余的,但我想说的是邵氏的镜头在现今恰恰成了其珍贵之处,好像能成其特点的就只有银河映象的杜琪峰了。本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有了蛇这一主题,蛇可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对它好也咬人,对它不好也咬人,最怕蛇这一逼货了。
当时创意不错,现在看已经比较难看了
腐烂的气息贯穿到底,淤泥中是把生锈狠毒的刀
蛇演殺手是本性,擔不是本職。能夠讓蛇配合電影演出和場面調度,玩大了的桂治洪還是「有翻兩道散手」的呢。不過,我還嫌電影不夠骯髒和血腥。
看了豆友的评论,才觉得此片有意义!否则现在看这样的片子,真感觉就像读书时再录像厅看录像的的时代!那时大大小小的录像厅在华夏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港片是主打啊,尤其是邵氏的片子,带点血腥,一点色情!当时没看过此片,所以现在看到此片时,才想到了那个年代!那时看的话应该不错吧!
几处情色戏拍的还算动人,暴力戏反不够给力。
姜大卫老婆长得美,甘国亮变态演得好,桂治洪邵氏第一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