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红楼梦》是我的识字课本,而越剧电影《红楼梦》则是我记忆中最早的动态画面。“天上掉下来林妹妹”那唱腔和身段,一直都很清晰,还有最后那场哭灵,连场景都印象深刻,包括宝玉悼罢黛玉转身扔掉了那块通灵宝玉的样子。看着邵氏1977年出品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想到的总是越剧。整部影片选取的内容、故事节奏、人物塑造等,都寻得到越剧版的影子,李翰祥估计没少看越剧版,说是参考,却着实给了我同一剧本的错觉。
片中有大段的唱词,似乎那个时段的香港电影喜欢这种表演方式,陈思思饰演的秋香也是,那时候电影里的唱段被刻在蜡纸上,再印到红的绿的纸上,装订成小册子四处传唱。本片中的音乐部分我倒是没太多感觉,甚至听到黛玉葬花的背景唱段时还有些不适,毕竟电视剧的葬花吟是绝对的经典。可很奇葩的是,看完电影后的几日内,但凡想到这部片子,耳边必定会响起这一版的葬花吟,自己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林青霞反串的宝玉,23岁的林青霞第一次出演男生,虽然不少动作夸张,但确实是英气逼人风流倜傥,一颦一笑,一怒一嗔,把宝玉少年郎的心性诠释得极为到位,特别是那种脂粉堆里长大的气质,由着女性本身而溢出,比男生的演绎来得自然。几场宝玉撒泼的戏份,林青霞的表现有些意思,最后那场宝玉哭灵,虽然处理出了戏剧效果,倒也哄得我的些许心酸。读小说时最怕看到黛玉之死,她去世后的三十几章,我看得飞快,似乎一切到此已经结束,剩下的不过是番外。
影片开场是焦大骂街,随即是黛玉初入贾府,张艾嘉全无半分文字中黛玉的纤弱,眼睛又过于灵活,重点她演出了一个健康到有点儿硕壮的黛玉,让我很是出戏。她不开口说话,低垂双眸的时候,远看着还是有些韵味的,可每每镜头推近,就真有种戳破梦幻的失落。黛玉葬花那经典桥段,饶是张艾嘉哭成了泪人,我看着竟也生不出半分的怜惜。话说张艾嘉是十足的文艺女青年,骨子里与黛玉本尊还是有着相近之处,可表演效果连神韵啥的都一言难尽,我也不知道导演咋选的角。
凤姐的选角泼辣有余灵气不足,生生将八面玲珑的大家闺秀演出了市井媒婆的意味,特别是嘴边的那颗痣,太牵扯观影的注意力了。养尊处优的贾母选角也欠佳,没有那种当家祖母的威仪与富态,看着倒像是经历过磨难白手起家之流,生生将史家大小姐的档次拉低了。狄波拉演紫鹃,她的五官轮廓过深,楞是让紫鹃有了异域美人的感觉,与整部影片都不搭。倒是惠英红演的居然是晴雯让我有些意外,那时候的她真的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服装和造型,在1977年就能有那般的设计,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不愧是邵氏出品。布景空间极其有限,但细处半点都不马虎,单就这点来说,导演的用心日月可鉴。由港人出演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接受并传承,这部电影最大意义在于此。若说它是怎样的精品,我倒没法苟同。不过,看着1977年的宝玉黛玉宝钗,再看着现在的林青霞张艾嘉奖米雪,不得不想到那一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44年的时光,除去这胶片的记录,其他的,啥也留不住了。
2021-4-14于福州
金天才对邵氏兄弟有点了解。看了《怪人怪事》。原来是娱乐至上咁话。以前还觉得《金玉良缘红楼梦》挺不错的。今天又看了一次。发现果真是通俗易懂。没有以前印象中的好。林青霞的宝玉是没的说。其他就一般般了。
李翰祥的名气之大,按照大陆习惯的推崇说法,往大师上一靠,就正经八百的等着被朝拜。结果,看了他的电影才知道这大爷跟大陆大师的路子完全不同。许多香艳的三级经典就不讲了,即便是《红楼梦》,也被他不经意地揉进去了艳星。其实也不差,《红楼梦》原本有很多个看法,正面反面,风月鉴里看到什么要看个人的眼睛。
李翰祥这一版《金玉良缘红楼梦》,不知道有没有受到当时风行大陆的《梁祝》的影响。据说大陆拍摄的电影《梁祝》在台湾曾红极一时,带动了黄梅戏的流行。《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封套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造型以及姿势基本上就是《梁祝》的翻版。《红楼梦》剧情繁复,如果在一部电影中呈现想必曾经难坏了编剧,《金玉良缘红楼梦》最终截取宝黛爱情作为主线,其处理方式应该说很像《梁祝》,特别是后半部黛玉死后的情节安排。电影中,演员所唱的戏曲我听不出是什么剧种,但隐约有黄梅戏的味道,或者是经过流行隐约改造过的黄梅戏。
以大陆电视版《红楼梦》来对比《金玉良缘红楼梦》或者有些不公平。因为不论是从电视电影的形式上,还是双方所在的体制、可调动的资源等角度,大陆《红楼梦》都有着比台湾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好得多的条件。李翰祥作为商业电影导演,从选角、布景、策略等角度看,已经是非常好的平衡。平心而论,如果我们不是因为陈晓旭和欧阳奋强的影响,如果我们并非对小说耳熟能详,《金玉良缘红楼梦》作为一部商业和艺术兼顾的电影,对普通民众来说,已经非常不错。
今天来看,布景是《金玉良缘》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虽然没有按照书中那样安排,但是基本上能体现这部言情剧需要的风花雪月和富贵的场面。其次,演员虽然戏剧范儿过浓,扮相上还算是美的。第三,虽然大部分演员的气质和饰演的角色完全不搭调,但是至少林青霞扮演的贾宝玉还是站得住的。欧阳奋强版的贾宝玉自然难以超越,林青霞版的贾宝玉与之相比少了些真诚、婉转、忧郁、含蓄,但林青霞的扮相也基本符合书中说的“面若春花,目如点漆”。要说遗憾,倒是李翰祥着力很多的唱腔上出了问题,旋律、歌词、演唱都有些太不讲究了。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或者正在于它有无限的可能给不同的人进入。或者是因为对书有些熟悉的缘故,电影中的演员或场面对我来说已经不属于一般电影之于观众的关系。我在分辨、评价他们与书中原来描写的差异的同时,往往能撇开其表现直接进入导演意欲表现的内容,并分析导演之所意欲与实际之表现的关系。这种进入”背面“的习惯,使我在观看《孔子》时完全不受其表现形式的影响,穿过导演掌控的孔子、历史上被摆布的各种孔子,直接去感受历史上原本可能存在的真实的孔子,并被其感动得泪如雨下。
看《金玉良缘后楼梦》除了上述进入”背面“的习惯,还加上电影中一干人等的命运所引发的感慨。林青霞、米雪、张艾嘉、惠英红、狄波拉这些演员,三十多年过去仍在江湖上不时现身,也算不易。剧中诸多年纪稍长的演员,也许已经仙逝,剩下的大部分演员不晓得现在在做什么。大陆版《红楼梦》因为陈晓旭和欧阳奋强,以及其他一干人等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际遇,让人疑心他们原本就是为了来世间完成这一部《红楼梦》的。陈晓旭已经魂归离恨天,现在在四川师范大学做影视学院院长的欧阳奋强很不喜欢别人喊他”宝二爷“或”贾宝玉“,他的意思或者也就是说那个属于《红楼梦》的欧阳奋强已经”走了“,现在的他要作为欧阳奋强活下去。
曹雪芹增删十次写成《红楼梦》,没有写完就死了。如果后半部是他写的,当他写到黛玉之死、宝玉出家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人生何尝不是如戏,而生死情爱又何处牵系,屋内寒气逼人,四周一片清寂,茅屋豆灯,情何以堪。诗人海子既是神性的,又是反神性的,所以他既有史诗冲动,又绝望而决绝地写到:”在自己的脸上划上刀痕,因为没有一切别的,为我作证。“《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彼此将对方的情爱作为彼此存在的证据,到最后如镜花水月,风去了无痕。曹雪芹将《红楼梦》作为自己存在的证据,他好像做到了,但是,即便《红楼梦》千载之下仍能动人心扉,于他,又有什么相干。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原来都是镜花水月,幻梦一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干净。
用一部电影的篇幅拍完整整一本鸿篇巨著,对于情节的选取就显得格外重要,导演不得不省略掉一些次要人物的经历,突出宝黛爱情悲剧的主线和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虽然很多人物形象因此显得扁平,剧情节奏比较跳跃,但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个故事,只是对一些细节,我仍保留疑问。
情节:
开头王熙凤初遇林黛玉,原著中说道:“天下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今儿我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孙女儿,怪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一句话,表面上奉承了远道而来、初次见面的黛玉,实际上是不着痕迹地讨好贾母,电影中这句话却简化成:“怪不得老祖宗日思夜想,真真像是个画上的美人一样。” 后来宝玉摔玉,王熙凤也应对无方,即使原来不是王熙凤出头,但也不至于这么左支右绌,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心机深沉的王熙凤,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笨嘴拙舌的管家婆。
后来宝玉挨打,唤晴雯给黛玉送寻常用的旧帕子,原著中晴雯把帕子送给黛玉,仍然百思不得其解,黛玉一见,却神思飘荡,因为这送帕之举,就像用事先约定好的符号传纸条,实在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约定,你暗示我,我懂了,这是两个人心意相通。尤翠玲扮演的晴雯呢,一开始也是茫然不解,及至看清帕上的绣纹,却会心一笑,欢天喜地地去了,晴雯认不认字先且不论,你这微妙的一举一动连个小丫头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惠英红扮演的麝月因为宝钗晚间来访甚为不快:“半夜里跑过来坐着,让我不得睡觉。”导致黛玉被拦在宝玉居处外暗自神伤。我很不好意思地较个真,袭人很看重主仆之分,连宝玉无意中踢伤她呕血都不敢且不认为应该责怪宝玉,而本分的麝月骨子里又是“另一个袭人”,只是相较于笨嘴拙舌的袭人口齿更为伶俐罢了,又怎么会埋怨宝钗打扰他人清修?这种话只有根本不把自己当奴才的晴雯才说得出。
演员:
都是清一色的美人呐~
扮演林黛玉的张艾嘉此时才24岁,已经出道5年,演技方面挑不出大毛病,一双眸子神采奕奕,表演起来也充满灵气,只是偶尔会不合身份地翘起二郎腿,打趣金玉良缘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刻薄有余,矜持不足,比较浮夸。总体上活泼太过,欠缺一些细微的表情,没有黛玉的诗书气质和娇弱体态,实在看不出她有演黛玉的潜质。只是她彼时青春靓丽,实在养眼,这倒是真的。
独具慧眼的李翰祥是第一个发掘出林青霞女扮男装潜质的伯乐,她在散文集《云去云来》里《我也梦红楼》一文中回忆说:
“话说17岁那年,在台北八十年代电影公司拍《窗外》期间,有一天,导演叫我化古代装,梳上古代女子发型,换上古装裙子,然后拍了几张照。我没敢问为什么,也没人告诉我为什么,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拍《窗外》要扮古装?
五年后,邵氏电影公司决定开拍《红楼梦》,听说最初的人选是甄珍演贾宝玉,林凤娇演薛宝钗(虽然气质合适,然而阿娇实在称不上‘艳冠群芳’),我演林黛玉,张艾嘉演紫鹃。后来甄珍和林凤娇没谈成,改由张艾嘉演贾宝玉,米雪演薛宝钗,狄波拉演紫鹃,我还是演林黛玉。
1977年我到了香港,导演李翰祥约我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座见面,他见我扎着马尾,白色直条衬衫配白色牛仔裤,挽着母亲远远走来,第一句话就问我:“愿不愿意跟张艾嘉交换角色?”我一口答应,因为自己也曾想过演贾宝玉,只是没料到他会认为我也可以反串男角。他送我四个字‘玉树临风‘。”
身材气质自然不必说,难得的是林青霞将宝玉混世魔王的性子表现了出来,该痴则痴,该癫亦癫,已经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角色的感觉。
作为黛玉的闺中密友,狄波拉扮演的紫鹃戏份比薛宝钗都多,把对贾府众人的伤心痛恨和与黛玉之间情逾主仆的惺惺相惜之情表现得很到位。
片名明明是“金玉良缘”,米雪饰演的薛宝钗却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倒像是来走个过场,她在同年亚视电视剧版《红楼梦》中扮演薛宝钗,我没看过,不知如何。在寥寥无几的几场戏中,她面对宝玉不明就里的欢喜在红绡下默默垂泪的镜头让人有些心酸,虽然她嫁给宝玉也算得遂心愿,但也只是家长专制下的一个受害者;也许她需要的只是一段无爱的婚姻,但这不证明她不会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丈夫伤心落泪。然而后面三番两次扑在桌上痛哭的场面就有些过火了,宝钗这样知礼法懂进退的人,即使再恼火也会拼命克制,大喜之日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态,未免过犹不及。
音乐:一般,没有特别喜欢的。
苍天啊,林阿姨啊内就是那天上的仙啊地上的神~~
这个宝玉真真美到没话讲,但张艾嘉的黛玉。。。面相好凶。。。
SB公司在風月片盛行的年代,居然讓風月三劍客之一的李翰祥拍了這部電影…青霞姐姐的男生扮相讓眾男也要失色萬分,張艾嘉的黛玉就算了…
林青霞男装美翻了! 张艾嘉 惠英红 年轻时也很漂亮~ 米雪的兔牙也不减分!! 不过张艾嘉版的林黛玉 还是不舒服的说……
美轮美奂,再谱黄梅,感人肺腑,泪眼婆娑。自63年梁祝后,李翰祥导演的最佳。林青霞的宝玉出场时,不由得为之一颤,心笙摇曳起来。选角几近满分,置景服化道更是赞叹。题的是金玉良缘,实则讲木石前盟,剥离掉其他支线,只保留这段凄美的古典爱情悲剧,果然是最适合借助戏曲唱词来演绎。
放了很多重点在宝钗宝玉成婚之夜上,看到最后只觉得心被一刀一刀地割伤。看之前心目中的完美人选一直在87版红楼梦,但看了这版之后,觉得林青霞和张艾嘉的演绎也实在可圈可点,种种娇憨嗔痴都有演出了宝玉和黛玉的神魂。“宝玉,你病了。”“嗯,我病了。”“你为什么病了?”“我为林姑娘病了。”“你的心呢。”“我的心,我的心给了林姑娘了。”看到两个人相对着又哭又笑的时候,心头极为难过。
剧情一星,李翰祥三星,张艾嘉四星,林青霞扮相五星!狄波拉比米雪更适合演宝钗,可惜份量不够。 红楼梦…………香港台湾还是莫拍了,理解和诠释太儿戏了,曹公看了泉下会N把辛酸泪!
1977年的这部李翰祥作品真是神了,置景、服装的华丽程度直到现在看还是毫不过时,更神的是选角,原来这部才是林青霞第一次以男装形象出现,而且她的贾宝玉造型还真是契合;张艾嘉其实从外表脸型上与林黛玉并不符合,扮演宝钗的米雪的瓜子脸也许更适合黛玉,但张艾嘉以强大的演技还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黛玉的塑造,没想到狄波拉的古装造型如此漂亮,但她扮演的紫鹃骨架太大,与娇小的张艾嘉在一起多少有些不搭,所以李翰祥从未让两人并排站在一起过,而麝月竟然是惠英红扮演也让人惊喜。片中也不是只有林青霞女扮男装,蒋玉菡也是女演员扮演。唯一觉得失败的选角是贾母的扮演者王莱脸型太过干瘪毫无贵族富态,让人遗憾。不过,最让人赞叹的是李翰祥大刀阔斧的严选取材,将如此厚重的红楼梦浓缩在两个小时内,真是非大师完全不可为。
林青霞太仙,米雪太魅,张艾嘉的娇嫩和灵气刚刚好
啊呀亚。林青霞还真是飒爽张艾嘉也还真是娇嫩呢。作为改编,一百分钟真是可以打九十分的卷子。一个小问题。既然重在言情,为什么不多两场诗社什么的戏,以至于后来闪回只有抚琴一点(而且PS明显)。。呢?
林青霞嗷嗷好英气逼人啊啊啊这么美简直让人没法活了
我这个人真是越来越不严肃了看这么正经的片子竟一直在找茬。紫鹃空手端火盆黛玉扛着钉耙钉耙上挂着篮子篮子里放着扫帚,虽然它们都有更美的名字在我看来没两样。张艾嘉戴着假长发热得满头大汗,烧手绢时唱歌飚高音惊的鹦鹉一寒颤。我咧嘴笑的时候,她梨花带雨哭死了。忽然我寒颤了下,为了自己的冷漠。
林青霞年轻时候的小性子倒演出宝二爷的“混世魔王”来了
把庞杂去除。,只留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倒也简单清晰。。坏就坏在这版的歌没一个好听的。林青霞真是俏啊,张艾嘉就多少有点吃亏。李翰祥为了这片跟金汉大打嘴仗,不过看下来,李大导功力不减,小时候看书就对焦大那段话印象深,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放在片头,颇多暗示。
张爱嘉和黛玉几无相似之处,能演到这个份上已属不易。米雪固然漂亮,可与宝钗岂止千里之差。唯青霞出演宝玉,天下无双!此外,劭氏布景,此片已是是极致!
.....把别的宝玉一一比下去了
取程高伪续也并不能成为指摘之处,毕竟邵氏是搞商业片的,就故事结构的上座保证而言取程高版确系保险的。邵氏在七十年代便能有如此大的手笔,可见香港影业鼎盛时的霸气。青霞阿姨的宝玉是我最喜欢的一版宝玉,不但扮相形肖,痴嗔癫狂也俱到位;狄波拉的紫鹃太抢镜了;张艾嘉的厚唇黛玉也别有一番性感。
林青霞演的宝玉在我心里封神了😭😭😭又俊又痴,宝玉病中靠坐在床上和黛玉相对大笑那一段看得我眼泪都要下来了,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宝玉含着眼泪问人是不是要和林妹妹结婚,而此时此刻林妹妹就在另一个院子里的病榻上流泪,石头看了都要心碎💔虽然有很多黄梅戏唱段但剧情也很流畅,林青霞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又饱含深情,终于get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我好爱这一版😭
厚唇敦重的张艾嘉演林黛玉、伶牙俐齿的米雪演薛宝钗,气质上都不吻合,胜在演技完美弥补和碾压。好在林青霞演贾宝玉完全是老天爷赏饭吃,气质、样貌、演技都太衬了。
7年後的84版「紅樓夢」電視劇畢竟是太多大陸觀眾心中的正本,轉到本片來總難免要對比幾個回合。在有限的編制和篇幅中,電影版情節取捨得宜,審美絕佳,大師經典當之無愧。角色上,張艾嘉的黛玉機敏坦蕩,林青霞的寶玉英姿颯爽。令人津津樂道的"寶黛換角"讓人拍案叫絕,李翰祥導演當真別具慧眼。(也難怪當年一直以為自己要演寶玉的張姐在機場聽說換角一事嚎啕大哭,畢竟誰能把當年古靈精怪前呼後擁的張小妹兒跟眉尖若蹙弱柳扶風的林妹妹扯上半毛錢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