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经典的开始:《虎胆龙威1》无疑是一部好莱坞警匪枪战片的典范之作。有人说为经典影片拍摄续集往往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却觉得并非如此,比如本片就成为了一个经典系列影片的开端。其后续两部作品《虎胆龙威2》和《虎胆龙威3 :纽约大劫案》均可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与第一部相比而毫不逊色。这三部曲已然成为经典。更值得一提的是,距《3》上映已经有十几年后《虎胆龙威4 》已然上映,我还没有看到,据说反映还不错,看来这个经典系列还在延续。
2, 布鲁斯•威利斯:布鲁斯•威利斯当年凭借此片一举跻身好莱坞巨星行列,之后他还出演了这一系列的后两部作品和今年上映得第四部,其硬汉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超级巨星的地位也稳如泰山,至今将近二十年魅力不减。其实很难说得清楚究竟是这一系列的影片成就了布鲁斯•威利斯,还是布鲁斯•威利斯成就这一经典系列的影片,也许说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吧。本片中布鲁斯•威利斯赤着双脚在被封闭的大厦中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当时他还年轻,那种感觉真好。
3, 媒体作用:如今媒体势力发达异常,神通广大,可谓无孔不入,动辄就要讲究现场直播、实时播报。如果真有像电影中的情况发生,恐怖分子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对周围情况洞若观火,也许连警方部署都可以了如指掌。现代新闻自由往往就是这样矛盾而怪异地存在着,这种自由的开放性,却不总是都对我们有好处!这种自由与开放的权利往往就是不分人的!
4, 细节的把握:这部情节异常火爆的动作片,爆炸、枪战、搏斗场面层出不穷,对这些激烈场面把握出色外,对细节的把握却也是如此细致入微、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而又生动有趣。比如像那个为约翰•麦卡伦开车的贫嘴司机,刚开始除了觉得他够贫之外,实在觉得他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可谁又能想到在最后他还发挥了一把作用呢!还有那个奉命阻击警察的恐怖分子,在紧张对峙时竟然还不忘偷吃食品柜台里的食品。寥寥几个细节就将一个人物刻画出来,能文能武,实在不得不说导演驾驭影片的能力的确不俗。
5, 对大厦的袭击:高楼大厦,人类创造的文明标志,有的时候这种建筑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态体系,看似坚不可摧,其实脆弱无比,所谓树大招风,诸位不可不慎!我们的现代文明一如那些高楼大厦,看似挺拔高耸,雄伟无比,其实是那么易碎。面对如此越堆越高的文明,我们是应该沾沾自喜,还是应该战战兢兢呢?
昨晚重温了一遍Die Hard(第一集是经典中的经典,就像好莱坞绝大多数系列一样。电影都很熟悉,不多说)。看电影就像看书,隔一段时间重温,就会又发现有一些以前没有留意到或者无法留意到的东西,这次也不例外。举一个例子。
看到其中有一段戏,讲John McClane戏剧性的遇到了Hans,Hans此时装扮自己是名逃出来的人质,企图获取John的信任,甚至还取得了John的一支手枪。但最终还是被John识破。原来,Hans是德国人,虽然他尽力伪装成美国口音,还给自己编了一个美国名字,但是John早就听出了破绽。
昨晚看到这段戏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兀突。
第一,情节上有点不合理。Hans手下有那么多劫匪,去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怎么会一个人跑到偏僻的角落里,被John抓住呢?
第二,画面和声音明显跟前后有些不匹配。特别是画面偏淡。
然后,查了一下IMDB,果然这一段有些特别。一开始的剧本中,是没有这段戏的。导演John McTiernan希望安排一个正反两大主角的面对面的戏,苦于没有地方下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Alan Rickman(出演Hans)能够模仿德国人说美式英语的口音,于是灵机一动,补拍了这场戏。
Alan Rickman其实是英国人,之前一直演出戏剧,所以造就了很好的表演功底(仔细听,他电影中模仿的口音真是惟妙惟肖)。这部戏,是他第一次在美国电影中被大众认识,随后出演了不少好莱坞电影(如Harry Potter里的神秘教师)。
至于Die Hard中的那帮劫匪,既然大多是德国人,自然对话穿插了不少德语。不过,最早版本电影中,很多德语都是随口说的(大概导演估计没多少德国人会观看),不符合语法,甚至不符合剧情。后来电影大热后,才做了修正,除了Hans的部分(大概不好重做配音)。另外我在想,这些劫匪之间完全可以用德语沟通,这样神探John虽然抢了一个步话机,也没办法啊!这也算是一个不合理之处吧。
电影大热后,在德国(西德)上映时,那些劫匪被改编为“欧洲人”,也不再说德语,甚至Hans、Karl等劫匪的德国标志性的人名也被改了。这也是电影政治化啊!
电影简介
讲述了一个警察,孤军奋战,用一晚团灭了一伙劫匪的故事
其实反派有几次干掉男主的机会,但是反派话太多,结果都被反杀。
光脚-伏笔
飞机上,旁边的人建议主角下飞机后把鞋和袜子脱掉,光着脚在地毯上走,把脚趾卷起来。
本是一个友善的建议。
但是后面可把主角坑惨了。
别人的建议,总会导致一些麻烦。所以,这导致主角在整晚没鞋穿,还要被玻璃扎破脚,惨。
(杀的第一个劫匪的鞋太小,杀其他劫匪时,主角却没想起穿鞋)
狗男女-伏笔
进门看到主角和其老婆后,退出房间。
这两个狗男女,其实是有作用的。
因为他们在隔壁啪啪啪,劫匪搜查时被裸女吸引,男主趁机逃到楼梯
无意义的镜头???
男主逃到楼上,发现电话都没信号,看到对面的一个女的在打电话。
用意何在,后面似乎没有在说这个女人的事情
幽默场景1:
主角希望司机阿盖能听到枪声报警。
认为某事会发生,实事和认为的相反。
司机放着歌,喝着酒,压根没听到枪声。
幽默场景2:
FBI正为切断大楼电源而得意,以为劫匪很慌。
认为某事会发生,实事和认为的相反。
孰不知,帮了劫匪大忙,劫匪都乐开了花。
第七道锁
第七道锁是电磁密封装置,无法在里面切断电路
但是汉斯胸有成竹,后面还说警方的行动必不可少,等联邦调查局?
因为汉斯对FBI很清楚,他们按部就班,他们第一件事就会切断电源。
打火机-小伏笔
主角杀死劫匪,获得道具:打火机
打火机算是个小小的伏笔:爬通风管道里面用来照明。
张力场景
主角在风管内,隐藏,劫匪,一路探测而来,下一秒就会发现男主。
结果,劫匪同伴说警察来了,劫匪停止搜索。
反派死于话多1
男主藏在桌底,反派叫嚣并换子弹,被男主从桌底击毙。
名场景:
尸体从楼上掉到砸到警车,劫匪机枪扫射,主角还不忘调侃。警察慌不择路,开到沟里。
对比
警察被机枪扫得逃窜,从后面冲过。司机毫不知情,乐呵呵得在打着电话。
有种莫名的滑稽效果。
一边是紧张危险,一边是轻松欢乐。
有意思的台词
女主向劫匪提要求时
劫匪问那个笨蛋让你当老大。
女主说是劫匪你自己
孕妇同事
为什么要设置有个同事是孕妇???
因为孕妇身体的原因,导致女主不得不去找劫匪提出要求。
才让劫匪注意到女主,最后发现她和男主的身份,以至于最后被劫持。
女主的男同事
这个角色当时嗑药了。而且本性自以为是,似乎还喜欢女主,最后自己作死了。
(编剧是不是认为把男主的情敌弄死,观众会很高兴,坏笑)
黑人劫匪设定
技术宅,将杀人比喻成球赛得分。
金发劫匪设定
比较鲁莽(狂切电话线),意气用事,不遵守命令(弟弟被杀,一心想杀男主)。
胡子劫匪
这个劫匪眼神飘忽,偷偷从柜子里拿东西,拿什么东西??
巧克力,这是个吃货啊,抢劫也不忘搞点吃的。
玻璃
主角被外面的警察警告别再添乱,下面的人被玻璃压了。
主角说谁管他妈的玻璃
后面自己被玻璃割破脚,这算不算打脸。
反派死于话多2
主角被枪指着,劫匪却不开枪。结果枪被打掉。
然后劫匪被吊打。
冲突(误会):
相信大家看过拿着玩具枪,然后被警方击毙的剧情
因为误会,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让人记忆深刻!
这里面男主被FBI以为是劫匪,机枪扫射,还好没扫中。
张力场景
主角用消防水管,甩进室内,结果管子接的轮轴掉下去,差点把男主拉下去。
黑人司机的作用
司机一直停在车库。编剧这么做肯定是有作用的。
劫匪准备开车接人逃离,被黑人司机一拳KO
反派死于话多3
主角被胁迫放下武器,劫匪准备开枪,劫匪头子汉斯却阻止,说他是我的。
结果被主角用背后粘着的枪干掉。汉斯坠楼而亡,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物变化1
主角和妻子存在的感情问题得到解决,夫妻和好
人物变化2
黑人警察说因为有误杀小孩的经历,不敢再开枪。
很明显是个伏笔
片尾一个反派准备反击时,被黑人警察开枪干掉。配角也有了改变。
总结
该片看着就觉得经费十足,各种爆炸。
吐槽:主角将炸弹丢到电梯井道里,爆炸,脑回路有点奇怪。主角是怎么知道爆炸能炸到楼下的劫匪?不担心炸到其他人吗,把楼都炸烂了,确实有增加麻烦的感觉
这部片子有四集,可见在那个年代有多少炙手可热。可惜在2010年回头看1988年的犯罪惊悚片,那感觉实在不咋地。第一集看到一半我就忍不住来喷口水。这片子,只能在那个年代看啊。
关于布鲁斯威利斯演的警察,当了十一年也应该有经验了吧,看到总裁被爆头就急得跳脚。躲在桌子底下偷看,起身的时候还紧张的撞到桌子被发现。Oh, my God~对一个看过谍影重重三部曲的人来说,他真是训练的不够。好吧,大概他只是个普通的巡警。马特达蒙可是特工、杀手。。。
然后是那些sb警察,一个个都不听命令,那个穿黑衣的特警头头真是。。。哎,我对他真是无语~~旁边穿西装的都已经叫他撤退了,他还得让那四个走后门的撬门。装甲车被导弹射了,特警头头还说着:“Ha on hang on, that‘s an order!"
还有那四个走后门的小青年也忒幼稚,先是拿个小钢丝(大概)撬半天,不行,换火烧?!火烧。。火烧。。兄弟,这么大一火罐背着你们不累么?拿枪扫射一下就行了啊,那是扇玻璃门诶,剧情也没需要它们防弹啊。被敌人射了,也不躺下就死,躺那儿嗷嗷叫。你们能乖一点别让观众们揪心么。跑龙套的要死的安稳,OK?
还有那个雷管,裹了个电脑能炸了一整层楼。我那颗心脏可是怦怦跳,你这样炸那楼能不塌么?知道911那楼怎么塌的么。。。
那个时候的FBI真是NB,西装领带手夹香烟,整一个黑帮老大似的。要切电源,全城断电再所不辞,还开口闭口美国政府,好像他就能代表美国政府似得。殊不知今天的美剧里,街上抓一把人,里面就有个FBI,行动的时候制服背后好大三个字母“FBI”。那时候美国的FBI,铁定是比公务员还香的饽饽,人手一个大哥大。
哦,那个坏蛋头儿,哈利波特里面那个看似邪恶实则善良的老师~~
原来难死叔曾经是那么萌的存在啊 复习果然是有用的 看完V5再看V1 觉得V1真是天上有地下无啊~ 还有我们伟大的教授 那口音玩的~
是不错的动作片,情节上还是有坑的
编剧是有多恨911
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演这么久
因为ross和joey喜欢
拍得挺稳,但匪徒的智商太低了
教科书一般的动作片,没有废话没有冗余,大型封闭空间中的对抗,玩出花了。
1.久闻其名,如今终于因追看 IMDb Top 250 而观影。2.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死活,随手一枪就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比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还可怕。3.和如今蛮多动作片一样,主角时常开挂(好运相随,会受伤但不会死,有的反派抢占先机时随后就死于话痨),又考虑到后面已经出了4部续集,因而都不用为警探约翰的生死感到担忧,就看他怎么化险为夷、取得胜利了。4.她曾听我说过一千遍“我爱你”,却从未听我说“对不起”。我希望你帮我告诉她,约翰说“对不起”。
...貌似第一集还很嫩啊
什么洛城刑警、什么特种部队、什么FBI、什么新闻媒体、什么副局长,全部都是渣,只有我们的孤胆英雄穿着背心、扛着枪,把所有的坏人全部干掉,还搭救出人质,光着脚在一地的玻璃渣里杀出一条血路……有这么扯的事吗?可老美就喜欢这一套。愿美国梦能继续,到世界和平的那一天。
艾伦·瑞克曼继承了老一辈表演家的念词技术,每一句念得都那么销魂、优雅;威利斯不是在战斗就是在自伤自怜,和lapd的对话简直就像谈恋爱。影片节奏很奇怪,一会快的反应不过来,一会又慢的想快进。对警察系统新闻系统的讽刺真是一点不留情
他被邀请参加在一栋大厦的30层举行的圣诞晚会。然而一群匪徒却打起了大厦金库中存有的六亿多元公债券的主意。他们封锁了大楼,将参加晚会的人扣作人质。麦卡伦侥幸逃脱,只身与匪徒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部电影是动作片历史上的神作,剧情、人物、场面一个都没少,在这种近乎简约的动作+剧情的老套类型片中《虎胆龙威1》确实是玩到了极致中的极致。我曾在之前的杂志稿件中以本片作为教学范例。
当你用枪指着敌人的时候,千万别停下来说一大堆废话。7.7
打得挺热闹,一边打一边被官僚、媒体坑的桥段尤其出彩。反派就差点意思,拉作大旗的爱尔兰共和军、魁北克解放阵线、曙光运动组织个个比他B格高,大概是因为现实中的时间点还没到911所以缺少切身体会吧。
比较遗憾地是,从接近尾声处麦克伦之妻的身份被匪首惊悉同时他自己也被复仇心切的金发悍匪用枪指头之后,影片借以抵御二流好莱坞动作片俗套的堤坝仿佛瞬间崩塌,各种逼近伊伯特定义之“弱智情节”一个接一个……但你得承认,前面大半程品质甚优动作爆燃,的确配得上imdb#250的热捧!个人尤喜:匪首汉克充分利用前·恐怖分子身份提供释放名单拖延时间掩护图财玩弄FBI于股掌之间,以及那个由引子的“活动脚趾头”所引发的男主光脚丫子的构思,此叙事伏笔竟然能一直延续到第三幕还能发挥叙事高能,让敌方起飞智射玻璃!“全世界有九百万恐怖分子可我偏偏杀死了一个比我妹脚还小的家伙”,就连台词都在致敬/戏谑了北非谍影。虎胆龙威或可别名戏称:美丽坚的大脚?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760473533/
铁血真汉子,开启约翰·麦卡伦的不死征程
在绑架对峙枪战爆炸等常规动作片主线之外垒砌了许多有意思的支线人物情节,孤胆英雄、爱妻人质、笨贼蠢警、司机记者等共同参与到这场精彩的斗智斗勇中,人物关系彼此勾连,当然最后要实现大我和小我的完满统一。匪徒开仓和片尾都用到了欢乐颂。布鲁斯威利斯88年扬名之作,现在看也是很出众的商业动作片
经典动作片,布鲁斯·威利斯的成名作。
布鲁斯·威利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角色,“斯内普教授”演的大反派儒雅帅气却也能让人恨得牙痒痒,这就是演技啊!全片节奏张弛有度,虽没有《谍影重重》紧张热血,但细节把握到家,喜剧色彩浓厚,配乐以古典乐和圣诞歌曲为主,打开金库一段的《欢乐颂》bgm和宗教布光太有味道了。(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