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处2010

HD

主演:艾丽·范宁,斯蒂芬·多尔夫,米歇尔·莫纳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罗伯特·舒瓦兹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在某处2010 剧照 NO.1在某处2010 剧照 NO.2在某处2010 剧照 NO.3在某处2010 剧照 NO.4在某处2010 剧照 NO.5在某处2010 剧照 NO.6在某处2010 剧照 NO.13在某处2010 剧照 NO.14在某处2010 剧照 NO.15在某处2010 剧照 NO.16在某处2010 剧照 NO.17在某处2010 剧照 NO.18在某处2010 剧照 NO.19在某处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某处201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好莱坞著名的男明星约翰尼(斯蒂芬·多尔夫 Stephen Dorff 饰)是一个终日与酒色作伴的浪荡子,他住在酒店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素未谋面的女儿克里奥(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闯入了他的生活,由于克里奥的妈妈将外出办事,约翰尼不得不暂时扮演回父亲的角色,甚至要带着女儿去参加意大利电影节。在与女儿的短暂相处中他们渐渐建立起了感情,一切都在微妙的变化中,在女儿回家后,约翰尼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   本片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暴风2023外星精神病床友极限挑战第九季六十一号的恐怖托斯塔纳天堂O Cine奇门异人陪审义务

 长篇影评

 1 ) 作者直觉与观众意识的落差——瞌睡

文/仁直

索菲亚•科波拉,一个极简抽象艺术家,一个年近40仅拍摄了4部电影长片的女性导演。去年秋天,她更是成为了第一个斩获金狮的美国女导演。“Salon.com”的Andrew O'Hehir说道,“这是一部迷人的、深思的手工艺作品。相比她父亲,索菲亚在电影的先锋领域走得更远。《在某处》通透着安东尼奥尼电影和贝托鲁奇电影的气质,是对好莱坞电影的一次折转。”反之,《New York Observer》的Rex Reed则说道,“《在某处》没比《绝代艳后》少多少自负,也没比《迷失东京》少多少沉闷。”影评人的嘘声也好,昆汀的摆谱也罢,赞誉与冷遇,始终萦绕在这部以Chateau Marmont为封套的影片之中。相对而言,笔者比较认同《洛杉矶时报》的专职影评人Kenneth Turan的观点,“相比较影片的故事性,《在某处》厉害的地方在于其对气氛的营造以及视觉的形象化描绘上。”

内在风景

以作者论的角度讲,《在某处》里的主角Johnny Marco与《迷失东京》里的主角Bob,有着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各自圈子里的精英级人物——好莱坞大明星&广告界大佬。其次,他们的内心都有某着无形的空洞与寂寞。孤独,正是这两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再次,他们都在影片中进行着各自的人生旅途。成年人的脱位(adult dislocation)以及随波逐流的厌倦(free-floating ennui)正是索菲亚电影一个共通的作者策略。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男主角驾驶着一辆黑色法拉利,一圈一圈地在镜头内打转。观众自觉地开始期待,这辆车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开出画框的车会不会发生意外?结果,车子安然停在画框中央,男主角下车,影片开始。这个被马达轰鸣灌满银幕的开场,一下子定调了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困顿而躁动。

紧接着,索菲亚用一连串的正反打,强化男主角的意兴阑珊——男主角的眼皮全然不顾双胞胎舞娘的钢管舞(《花花公子》的模特Kristina与Karissa Shannon 饰),竟然打起了“架”。影片的前20分钟,几乎是没有对白的。

索菲亚与她的摄影师Harris Savides,经常在影片中以制造“延长镜头”extended shots,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用索菲亚自己的话说,“如此长时间的,无对话的将镜头对准演员的表演,是为了让观众进入人物的私密空间。观众可以看到,他们从不曾看到的,一个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另一面。”所以,影片常常有超过45秒以上的长镜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其它好莱坞明星,都是本名或本色出演。男主角与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电梯相遇,便是一段注脚。

尤甚的是,索菲亚对演员的工具性做出了深刻的批判——物化。在经过几个小时的特效处理之后,男主角的脸被类似石膏的物质,重重填满。银幕上的魔法,现实中竟是如此的单调乏味。置变成一个面具模型的男主角,镜头一切,竟然是一个镜像。镜中人,正是一个满脸老人斑的苍苍老头。男主角,好像在镜中被动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

而且,影片完全没有交代男主角的过去。没有闪回,没有纪录,男主角仿佛真空一般地生活于那座奢华的旅店之中。无尽的钢管舞、无尽的发布会、无尽的剧本、无尽的投怀送抱,对于他来说,睡眠是他唯一的伴侣。他甚至可以在做爱的时候,睡着。但是,女儿的来临,改变了他的生活节奏。他看她跳冰上芭蕾、他与她一同玩电子游戏(吉他、网球)、他与她一同打乒乓、她给他做早饭,等等,父女俩人,不动声色地互相安慰着。说得透彻一点,影片中的这对父女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大。这段旅程,亦象征着俩人的心灵成长之路。

名望也好,女人也罢,对于男主角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怎样的生活。索菲亚将所有的人物情绪都压制在了最后时刻。路上,女儿终于在父亲的法拉利跑车里宣泄出了自己的情绪。她问父亲,“母亲说她离开一会。她没说她离开多久,她也没说她会不会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父亲与女儿都在通过这趟旅程,自知或不自知地寻找自己的生活着力点。

索菲亚试图通过无数的,略显冗长的客观镜头,将一个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内在风景”,暴露在观众面前。她没估到,高高在上的金领困惑,是普通电影观众无法消化的。

 2 ) 科波拉与张爱玲

张爱玲说:无产阶级的故事,我写不来,至多也就是家里阿妈的故事,我还知道点。索非亚.科波拉和张大小姐作品的气质一脉相承,她会拍的也仅只是好莱坞明星的故事(迷失东京,在某处,法国艳后虽然不是好莱坞明星,但也差不多,都是上流社会闪闪发光的人)。 贵族出身的她们,有的是时间去细腻,去琐碎。张爱玲用绮丽的文字描述着主人公旗袍上的金丝银线,窗外的黄月亮,香炉里的香和屑。科波拉用沉默的长镜头展示着主人公奢侈的无聊和苦闷,那分钟秒钟无尽的百无聊赖啊。不用奔波于生计,才女们在加州明媚的太阳下或者上海皎洁的月光下展露着令人窒息的才华。 如果你喜欢这部《在某处》,至少能证明一件事:你要么是她们(贵族)中的一员(你对男主人公百无聊赖的生活有认同感)。要么,你向往成为她们,过同样的生活(你觉得那种不差钱的生活有种不羁的自由和颓废的美)。 既然我已经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就得赶紧把自己先摘出去,我鄙视这部滥情的文艺片,科波拉大小姐,这位好莱坞的文艺一姐,写下一篇美丽的私密日记,晒出来与普罗大众分享,希望获得喜爱和赞誉,小姐,你拥有的已经很多了,你的苦闷和无聊对我来说都太奢侈。你拍了美丽的长镜头,长镜头里有风走过,有叹息飘过,但是我没有被感动却只觉得你真够矫情。你歌颂了人类伦理关系中的某种暧昧的爱情与亲情,可是电影中的父女情总是让人联想起现实里你和你那位著名的父亲的关系,40岁的女人依然停留在青春期,没有长大。你本可以以一名优秀女性的姿态成为令人尊敬的独立个体,但你却沉溺于你身旁男人的伟岸身影里,你像个小女孩一样坐在他的阴影里玩着小石子,偶尔抬头看到那个男人的威严气势,你觉得无比安全。你想跟全世界宣布,我有他,我爱他。 至于那遭人诟病的金狮奖,我即使用了最大的宽容也只能当作是你与你那著名的前男友的一个爱情轶事。

 3 ) 生活在别处

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从一个侧面切入了好莱坞体制对人情感的异化,这是索菲亚•科波拉的拿手好戏。在《处女之死》中从青春期少女自杀解构一个美国家庭,在《迷失东京》中对焦于都市景观下人之孤独,以及之后的《珠光宝气》在奢靡的外观下裹藏着的虚无,无不指向现代社会的丑恶嘴脸,只是在表现手法,索菲亚•科波拉用旁敲侧击。

《在某处》中那些冗长的、无味的场景:舞女的钢管表演、女儿的溜冰练习,已经不再提供任何感官愉悦的热望。男明星倚靠在床头,如同一段木头,父亲安坐于看台,面无表情。就像那只被石膏包裹着的手和那张涂满凝胶、抹去面容的脸,这位好莱坞明星已经僵化。甚至,同样的钢管表演重复了两次,他却分辨不出两位舞者谁是谁,更可怕的是,欲望也渐被侵蚀——唯一的一次勾引以失败告终,其它的都是被勾引。在好莱坞按着通告办事的体例下,从美洲赶往遥远的欧罗巴,只是作为一个人他已经没有行动力。

即便与女儿在一起,也从未发生过实质性的对话(早餐还是女儿做的)。唯有留至临别之际,女儿才点出事件的真相: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又有事出门。这会不会就是索菲亚•科波拉对童年往事的一个回忆:充满缺失与苦闷。从而将批判指向了好莱坞。

但这是一种沉得住气的批判,一切可以挑起情绪的都被戕止。用那么长的一个镜头只为拍摄父女俩在泳池边晒太阳的场景,这是对观众的一个考验。或许,这就是一个好莱坞明星的实情。在一座吞噬情感的巨型机器运作下,人变得无比空虚。

那最后男主角的一笑又意味着什么?是认命?还是警醒?当索菲亚•科波拉把这样一部沉闷的电影取名为《Somewhere》,或许点出了背后的用意:对主角而言,生活永远不在这里(好莱坞),而是在别处。

 4 ) 《在某处》:浪荡父亲与萝莉女儿的几天

这是今年的新片,看了影片简短的介绍,总是忍不住想看。

看完之后,我老后悔了。

一部超级大闷片。可以说,在我看过的上千部电影里,它的沉闷指数可以数一数二。情节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一个浪荡父亲与萝莉的女儿的几天生活。然后浪荡父亲幡然醒悟,最后不知道是自杀去了,还是寻找新的方向。

可能我才疏学浅,全片我都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记录片似地拍摄方式,即没有音乐,也没有旁白。对白也完全生活化,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这个做的好吃”、“我要去哪里做什么”之类的。整部电影干巴巴的。影片的镜头很少运动,都是固定的,观众就好像一个偷窥者,在观察者片中的每一个人。

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什么信息?我感觉到的,首先就是无聊。影片无聊,影片里的男主角也很无聊。片头竟然拍一部车绕圈就用了将近四分钟,然后跳脱衣舞用了将近十分钟,我是佩服到家了。其次感觉到的是,男主角的生活没有方向,按部就班似地生活,跟机器人一样。其余的,就是男主角的女儿很爱他,这种爱还不像亲情……

片尾最后男主角弃车走路,走向远方。我是没看出来,他是想要自杀,还是想要寻找新的生活。如果是前者,我们就可以看到,自杀的人如何走向死亡的。如果是后者,男主角太不理智了,怎么能说抛弃一切就抛弃呢?

说来说去,一部看完就后悔的电影。看电影是要寻找美,或者是给人以启迪。本片看完更郁闷,看了跟没看一样。一部超级难看的电影。

序列:0087

在某处.[中英双字.1024分辨率]/[电影天堂www.dy2018.net]在某处BD中英双字.rmvb

 5 ) 干吗非要要求张爱玲变成鲁迅呢

我的一个朋友曾形容看Eric Rohmer的片子就像是跟着一个老朋友走
你跟着他走 就像顺着水流
一路上最好的风景他不用多废话 一个手势你就都明白
而最后 那个目的地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Sofia Coppola就是我的Eric Rohmer!
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
虽然有人反映此片题材脱离人民大众 情绪私人而琐碎
更有人反映 她从Virgin Suicide开始就一次又一次复制“一段无处遁逃的人生”的主题

虽然这些都是实话。
但能总结出来她所有作品共同的大主题,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都是在重复一个主题,比如Edward Albee、Tony Kushner……因为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把心里的犹疑和恐惧倾吐出来,会死的。但这些作品每一部其实都是不一样,因为作者的阅历功力风格都在发生变化。

关于题材脱离人民大众这件事呢,Sofia Coppola的确是很私人化的,但将心比心,要是我有一个拍出了全民膜拜的黑帮悍片的父亲,我肯定受够“很Man”的元素了,而且也只有走私人化这条路来超过他了。其实她的每个片子在阴柔中都透着一股劲道。


Sofia的电影主题看了没感觉的人就是没感觉,但有感觉的人看到简直像是在茫茫无尽大海里独自游泳,快淹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同类一样的感动。而且Sofia最可贵的一点是她一直都真诚而敏感,不像是很多人一听她的出身就想当然的那种无病呻吟。而且这些“无处遁逃的人生”的电影并不是表面上所展现的小小的忧伤情绪,她也从不作出结论(虽然每部片子都拍得很唯美,但她绝对不是治愈系),她通过一个个个体的极度空虚来追问人生。

我对人生的概念就是她电影的结构:无头也无尾,中间是一段茫茫无涯的人生,没有解决方案,也没有方向,所有的只是不断出现的点点萤火,和一层粉红色的光晕,像是情欲,又像是母体记忆的延伸。

 

 6 ) 边缘生活

早晨被电话叫醒,花十分钟反应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和不同的人聊天,结束后不记得聊了些什么;说爱一个人,不知道爱哪里爱多少。反复做一件无聊的事情,心不在焉的思考;时间被用来留白放空,不积极不反抗,不拒绝不迎合。这就是第三方状态,边缘生活。

如果每个人身上有独属于自己的气流,正常情况下,当与别人接触时,彼此的气流应该是能够相互交融的,并且适应于环境的气场中。而处于边缘生活状态的人,气流始终飘忽着,也能与其他气流交融,但却是只要近染就会迅速弥散消失的不可久存物。

情感在这种生活里成为一种负累,无法肯定情感,只能在客观因素的驱使下去选择和承担。不能称其为麻木,因为仍会被触动,但情之所起又是另一种莫名。精神享受已经无法进行,思维仿佛停滞在一个界面,仅能单纯地满足器官享受,以此带来直观的身体反应,才算是还活着一般。

实际上无人能幸免边缘生活的侵袭,只不过一些人能很快被新的振奋点唤醒,而另一些人却把它当做真实生活。这恐怕是人逃避现状的一条新路子,但凡是意图逃避的,都是懦夫。只有在螺旋桨盘旋的巨大响声中才敢喊出我在你身边,显然是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言的有力证明。

男主角做面具模型时,被模具材料糊住了整个脑袋,只留两个鼻孔透气。听着他呼呼喘气,你猜他是睡着了还是醒着呢?没有面孔的人,过着不需要面孔的日子。面具完成时他被吓了一跳,大概是意识到或许自己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就会过完以后的十年几十年,变成镜子里那番模样。


片尾男主角的笑容,很有希望的样子。但你别忘了,他是个演员。而你是你,纵然你四处找寻,仍然躲避不了。




------------------------
[ 与沈金宝和深井泵的交换作业之三 ]

 短评

完全无高潮的单频琐事会展,无趣无情,going nowhere!

6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一部Lost in Translation還不夠嘛 .... 應該要改名成 Lost in Ennui!

9分钟前
  • Amushi
  • 很差

elle fanning真心嗲

10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被严重低估。论场面调度与职业,几乎是部论文体影片,科波拉拍的是“明星”作为一项“工作”而存在的或无形或有形的场面调度系统,并暴露出其虚无性质和崩溃的过程,因为我们并不在乎“Johnny Marco”这个名字,不是吗?当片中的人物热烈迎接他的到来(在此科波拉甚至不惜重复《迷失东京》中的几个motif),我们只可能是漠然嗤笑:他不是阿尔·帕西诺,他什么也不是,但是科波拉恰到好处地拍摄他,力图恢复其人的形象。

13分钟前
  • TWY
  • 推荐

男主角比较帅倒是事实,但影片总有种未完的感觉。

15分钟前
  • 亚瑟
  • 推荐

这回充分看出来昆汀尊重妇女和念旧情,有情有义,非常充分,谢谢,迷失东京看一遍足够了

1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好喜欢钢管舞女郎喔

18分钟前
  • 姬气猫
  • 推荐

弗朗西斯·科波拉在《雨族》里写出了自己的母亲,索菲亚·科波拉在《在某处》里记录了自己的倒影。架空的孤独,隐约的恋父情结,永远明亮鲜艳却空虚的场景,几处沉闷重复的固定机位拍摄,结尾干燥的荒野。人生无处躲避,何不做些改变?

2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索菲亚•科波拉——他不让我得金狮,我就让他得阴虱!~

2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公路电影实在是让主角改变心灵轨迹的良好载体,特别是有孩童或少年陪伴的公路,《完美的世界》、《寻找幸福的起点》、《地图上消失的名字》……都屡试不爽。索菲亚.科波拉着实适合这样的轻描淡写娓娓道来,《在某处》还算准确地传达了光鲜的主角那种失败者情绪。至于与女儿的旅行改变了什么,不便言喻

2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犹如【迷失东京】的小情小调,索菲亚科波拉重新复制了一次当初的成功。也许只有拍自己的生活她才是那个才女,所有到目前为止她不是个好导演,本片戛纳上获的那个奖只能说明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征服世界。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她的电影,也许你会爱上本片。★★★☆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果你恰好看过并喜欢被热捧的《迷失东京》,那么这部《在某处》的所有亮点对你来说都可能只是失望。索菲亚故技重施了《迷失东京》中几乎所有让人称赞的戏码,让《在某处》毫无惊喜并因此显得乏味。而如果你足够幸运还没看过或者讨厌《迷失东京》,那么你还有可能会喜欢《在某处》。

2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有时候,一部电影打动了你,的确不是因为有多给力,有多激愤,有多哐哐哐,只是一种感觉。冗长的镜头,透视出来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人生和感觉。迷离和寂寞,有时才最贴近内心。

30分钟前
  • 年逝
  • 推荐

昆汀你最坏了

34分钟前
  • purr
  • 还行

大明星的生活流,再怎么光环笼罩,美女环绕,也是一样的百无聊赖。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大小姐和她爹的无聊生活

37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看完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鼓励自己,看下去吧,后面说不定会有惊喜……结果后面和第一个镜头一样糟糕。

41分钟前
  • 塔奇克马娜
  • 还行

导演没事干自己去晒太阳就很好,可是把没事干晒太阳拍来给观众看就是无聊。。。。

42分钟前
  • yxh66
  • 较差

这部电影获得金狮到底是怎么回事?昆汀是怎么回事?科波拉为我们带来了一部矫情的要命、节奏差劲、平淡乏味、故事无聊的影片。除了其中一段水中镜头以外,很难有还能让人有深刻印象的场景,唯独配乐还能拿来说上一说。★★☆

47分钟前
  • Q。
  • 还行

一直觉得科波拉有恋父情结,这是她送给她爹的礼物么?即平庸乏味又矫情得要命。这都能金狮,昆丁这事有点扯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