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妮是母亲,保罗是孩子
影片开头保罗出车祸重伤,安妮把他从车里拉出来,给他进行人工呼吸,救活了他。这是生命的给予。这是在给他第二次生命,就像母亲一样。
在养伤期间,由于保罗双腿和一只手臂严重骨折,行动严重受限,一天的吃喝全靠安妮。这又像是婴儿期的孩子一样无助的需要母亲的照顾。
片中安妮不但为保罗准备液体状类似婴儿食物的早餐,而且还为保罗刮胡子,擦嘴。
以上种种都说明二者关系的设定是在隐喻亲子关系,接下来的剧情也和亲子关系是高度重合的。
亲子关系第一阶段——亲密无间
安妮刚刚救回保罗的时候,二者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保罗对安妮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安妮对于能见到偶像十分兴奋。同时安妮照顾保罗也是无微不至,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保罗对自己的处境也十分满意。
这个阶段就是亲子关系的第一阶段——亲密无间。
在孩子刚刚来到人间到结束儿童期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父母尤其是母亲和孩子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不分彼此的。
尤其是一岁两岁之前的婴儿期,孩子还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这时候只要他的一声哭闹就有妈妈来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使婴儿觉得全世界都是为了满足他才存在的。
作为妈妈这个阶段可以全凭自己决定如何爱孩子,决定孩子的一切,对孩子有完全的掌控力。因为孩子不能说话或者太小而不能实质上的拒绝。
比如妈妈可以把孩子打扮成任何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些想要儿子却生了女孩子的妈妈还会把孩子装扮成男孩来养,甚至持续好几年。比如妈妈给什么孩子就要吃什么,妈妈让做什么就要做什么。
亲子关系第二阶段——叛逆中的裂痕
电影中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安妮发现保罗在新书中把系列故事的主角米瑟莉给写死了。安妮非常气愤,因为他对保罗这么好可是却被保罗背叛。同时随着伤情的好转,保罗希望和外界取得联系,并且对于安妮要求的重新写书非常拒绝。
安妮只好非常残忍故意把保罗已经好了的脚踝再次弄骨折。实际上这里象征着安妮对保罗自我的一种阉割。同时保罗也开始瞒着安妮搜索房子,发现了许多安妮以前的秘密,并且多次尝试逃走。一次是藏了一把刀准备趁安妮大意攻击她,一次是在安妮的酒中放大量镇静药,可惜都没有成功。
电影这一部分就是对应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了和父母不同的自己的意见。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安排的去做时就会勃然大怒。
有些父母甚至会自虐式的省吃俭用为了孩子的教育,在付出如此巨大的前提下,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或者不想走父母安排的路就会在家庭中产生激烈的矛盾。
独立与控制的矛盾
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太过强大,就会吞噬掉孩子的自我,那么从此以后这将是一个没有自我,完全活在母亲淫威之下的可怜人,人生的一切都要母亲安排。而且这种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溺爱,而溺爱又会造成孩子在外界挫折面前的无助。所谓的妈宝男就是这一类。
而且母亲也会失去本来的自我而是所有的事情都为了孩子,这样孩子每次做了母亲不允许的事情就会有深深的内疚,母亲再利用这些内疚达到目的,比如催婚催生孩子,当然这些都是在所谓为你好的这个借口之下。
亲子关系第三阶段——分离与独立
电影最后保罗焚烧重写的书稿,引诱安妮上前,在搏斗中将其杀死,终于逃出升天。
如何分离?
这一段对应的就是正常状态下的父母与子女的分离。子女要拥有独立自我开始一段由自己掌控的人生。当然这种分离无疑是痛苦的,就像要送孩子去上大学的父母所能感受的。
子女成年以后,本来应该去过好各自的人生。但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无孔不入式的干涉,不但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幸福,反而让所有人不幸。
再生二胎的家长希望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小的时候尽量陪他们爱他们,随着长大就要学会放手,孩子有自己的未来,你的人生里除了干涉孩子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类养宠物其实不是因为喜爱小动物,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不会反抗,我们可以爱他们,可以控制他们的一切,最常见的就是训练狗做各种各样的事。
亲子分离的电影中应该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是一个分离失败的案例。诺曼母亲活着的时候干涉他的所有事情,当母亲死了诺曼接受不了这一切,所以产生了两种人格。最后观众会发现诺曼的自我已经被母亲的自我完全吞噬,本来是人格分裂的他现在人体里面只剩下了母亲的人格。
可能是因为提前就知道“悬疑”的标签,在Paul写完小说走上茫茫雪路时,就在猜想,是不是之后发生的故事都只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幻境而已。而中文译名之一的“危情十日”,让我脑袋直愣愣地跳出“十日谈”的场景,着实跟片中的故事风马牛不相及,最大的关联性可能就是,被困住。
起初就觉得Annie的笑咋会那么诡谲,暗藏杀机,明亮得如响雪止后响晴的天气,如看不见的烈风,割得人眼角抽痛。1990年制造的画面,20年后看来,有当下的忧郁的小清新,而Annie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森女腐女咆哮女。她的衣服的色调即使有暖色都跟浸染了墨色,变得灰蒙蒙的,而她和那只神奇大只的宠物猪倒在床上吃着薯片看娱乐节目的场景,与白领回家变身凌乱腐女的状态如出一辙。
在Annie咆哮出对Paul新书“粗劣语言”的极度憎恶时,一直以为“她是救命恩人”的Paul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神情暴露了他的潜意思,这并非Annie偶然的情绪失控,只是文人总是颇敏锐,他开始第一次打量所置身的环境,第一次有了无助感:开往外面世界的路,是不会被修好的。
此后Annie的病态越发的明显,我觉得她的内心总是有一种绞痛感,即使如湖面泛起涟漪般得微笑。她推出那个焚烧炉时,她的绞痛从隐忍走向了莫名的悲壮,有那种“TMD,你到底要怎样?!我是来救赎你的,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混球却不理教数,非得让我杀掉你吗!啊?!”的悲壮感。
后来Paul学乖了,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头脑活络的小说家也无法参透这个痴女的逻辑,她的人性和幻想充斥在不可平衡的臆想中。从她将自己假定为Paul的小说人物Misery开始,Misery的难产,使护士出生的Annie拥有了走不出的悲伤,不禁在想,倘若小说中Misery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不是Annie的人生将是另一番天地,或许她的偏执神经强迫等多元因素会因为心存美好而渐渐平息。人总是难以找寻到内心的平衡,Paul假借于写书排解,而卑微无名的Annie假借她的小说。这就是一个怪圈效应,一旦跌入,因果关联,没有消停。
那头猪可真是壮硕,进入画面时,我以为它是被“派来”把Paul的烂腿吃掉的,可能西部连续剧“Deadwood”中猪作为尸体证据处理器的影响在我的脑中有些扎根,总是对什么都吃的猪,有几分忌惮。还好,它只是个打酱油的,仅出镜三次。
跟猪相比,本以为老警察会是故事的终结者,没想到,剧情发展得如此陡然,使这个帽子很酷、外套很好看、查证思维很奇特的老警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打酱油。可酱油哥打得好,他的出现总是给人紧绷的心理,期盼与失望,特别是最后那个“回马枪”,在极大的希望中绝望的倒下,如同忽然卡掉的老式录像机。然后在戛然而止稍微空白的诧异休止符之后,来了个更陡的,这跟交响乐的起伏转折不谋而合。
故事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安妮的大脸微妙又狂暴地变化着表情,她的人性在无奈和掠夺中双向滋长。后来的后来,Paul回到了纽约的都市生活中,在高档的餐厅,脑子却浮现出Annie的脸,Annie困在他不令她满意的小说结尾中,他困在Annie如影随形的阴霾里。
片外话
0我总是一不留神写很多,就这么草草收尾,免得扰了未看者得兴致。
1现在回想起,就会浮现annie拿着paul本藏再床缝里的刀如幽灵般梁艳放空痴痴地说:“你在找这个么?”
2 跟我同看片得一个姑娘说,还是像中国这样,家家户户挨得近点儿好,有个什么动静还可以知晓。
3安妮的房子可真是复杂,那么多杂货,没有一丝灰尘。即使那么偏远的一个小镇,房子都那样的好,还有地下室。
4史蒂芬金的作品,拍成电影,总是有意想意想不到的大惊奇。
5 还好看了凯西•贝茨的其他片子,不然第1提到的情景持续不知得在脑中萦绕多久。
卡司升起来的时候最后一个角色就是:Misery the Pig,出演人Herself。这可能是编导的一个小玩笑,也可能是出自于斯蒂芬·金写小说时做出这个命名的一种考虑。Misery作为作家笔下成功的小说角色,被病态迷恋着作家的女主角以一种致敬的姿态来命名一只猪,明显是一种讽刺,最后作家跟护士搏斗给她致命一击的也是用的一个猪的摆件,在加上misery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无不在衬托出安妮护士这个人物的变态和空虚恐怖。
[危情十日]和[闪灵]两部电影(以及小说)在一些地方有着很相近的地方,都是大雪,主角都是作家,异地小镇,甚至连独自前往帮忙结果被杀害的倒霉蛋设置都是一样([闪灵]中的黑人和[危情十日]中的警长都傻乎乎的一个人折返结果被干掉了。。)。[闪灵]像个渐强音符,从一开始的压抑慢慢转向崩溃直至疯狂,而[危情十日]中由于安妮护士的情绪不稳,所以整体情绪是在忽强忽弱中走向最强。敲断作家脚踝这种变态的事情过后她还能像一个爱人一样亲昵的叫他,那种不以为然的心态暴露无遗,这个时候作家同她养的宠物猪Misery无异,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物罢了。
凯西·贝茨的表演很棒,她细声细气,突然间的疯狂神情,看着人不由得害怕。她全然不觉自己的行为变态,她说是她信奉的神告诉她来拯救作家,用她的药丸、针剂、大锤来拯救她爱的角色Misery,这种扭曲的心态在呢哝细语和发狂谩骂交替中越发膨胀。那张大脸摆在画面里僵硬的说台词的惊悚程度不比敲断脚踝那段差,试想如果换做导演最开始心仪的人选安吉里卡·休斯顿来演,身形高大的休斯顿往詹姆斯·凯恩身边一戳,光看就觉得作家毫无逃生的可能,而且休斯顿也过于硬朗,还好她拒绝了这个角色~
不过相比[闪灵]来说,[危情十日]的后续惊悚力度不强,作家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个号称是他头号粉丝的护士,而更多的观众会因为想起[闪灵]片尾照片中邪笑的尼克尔森的脸打个寒战~
人心险恶,相比闹鬼的房子和染病的丧犬更加恐怖。
所谓 一个脑残粉的战斗力抵得上十个黑 请把富奸的作品介绍给这位可人
本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假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你不认识他,他却了解你,你看不见他,他却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
Annie就是挺韩的脑残的未来啊~~~
史蒂芬金的本子没啥特别。主要是导演的驾驭能力太强,节奏和镜头语言都一流。看惊悚类果然还得是那个年代,粗糙的环境质感,折磨心智的配乐,骤降的大特写大广角。当然这片最大看点还是影后凯西贝茨的神演技,把变态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脑残粉都该来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把偶像打个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Kathy Bates是演疯女人的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节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应该是编剧的贡献,罗伯莱纳贡献了透彻的视觉风格,道具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受伤的假腿倒在打字机上的假人头,道具组可能是制片人亲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渐升高,尽管开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剧,终究是一场双方意志和执行力的较量。
孤独可以把人逼成疯子
遇上这样一个脑残死忠粉丝,我只能说,真是太恐怖太变态太疯狂太刺激太过瘾啦!!!!!
凯西·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电影的惊悚感拔升到一种高贵的境地。如果将历届奥斯卡影后塞在一个屋子里彼此厮杀,凯西·贝茨绝对是那个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万克必须进男子组)
凯西贝兹饰演歇斯底里,喜乐无常的疯狂书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独撑大樑,堪称惊悚电影经典。
1、出门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门了么! 2、谁会给自己书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万不要随便把主角写死啊!4、小心偏执狂啊 方向请摆对 数量也是会被看出来的么! 5、一定要检查死没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吓唬谁啊!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 ~左手~慢动作重播~当粉丝~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贝茨的这次演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两种心理的随意转变,眼神、神态都达到人神合一了。拍摄技巧也值得一说,悬疑恐怖的气氛张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写、精妙的配乐都很瘆人。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故事缓慢的讲述,观众在屏幕那头却大气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让人不安,男主坐怀不乱连哄带骗,勇气智力均可嘉。
1990!1990!居然是1990!让现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话,可以说很需要这样的阿姨来监督干活了。
这悍妇简直是我童年时的噩梦,终于再看了一次.惊吓程度已是全无
朴实刚健,演技一流,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最屌的是一句都没铺男主背景,靠两句台词就交代完了:—你写的全是污言秽语。—因为我写的是个混混,我小时候也是混混。有了这句之后骗人开锁偷东西下药忍痛杀人全都无比合理。厉害啊
风格手法配乐选择甚至字幕隐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用细节和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用人物大特写和平行蒙太奇营造氛围,加上两位主演的完美对手戏,这绝对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点:疯狂粉丝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这么被玩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