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 压根没看懂, 一头雾水, 这是在讲什么呀! 我的感受和下面这条短评类似:
丈夫送妻子生孩子路上遇车祸死亡,孩子出生的当天成了丈夫的忌日。爱与怨恨同时滋生、成长,抑郁的单亲家庭,导致母子都处于一种精神压抑状态,最终幻想出一个巴巴杜的恶魔。故事结局,表面上母子似乎都恢复了正常,但内心根本没走出来。
但这条短评其实是错的.
后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叫做 Emotional Agility, 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Susan David 写的, 书里提到了这部恐怖片, 我才算搞清楚这部电影到底再讲什么.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讲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 Babadook 其实就是女主死了丈夫之后因为 PTSD 而产生的心魔.
女主丈夫在送她去医院生产的路上死去, 之后的七年里, 她一直没走出阴影, 非常地压抑, 不停地噩梦, 她恨她儿子, 希望死的是儿子而不是老公.
片尾, 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 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 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 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
你无法摆脱 Babadook, 故事的结局女主把 Babadook (她的心魔)养在地下室, 照料它, 暗示她直面悲剧, 接受了现实, she learns to tame and accommodate it, without letting it dictate her life.
Babadook 不是什么鬼怪, 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
所以说, 最上面的那条短评中认为 "内心根本没有走出来" 其实是错的, 最后女主直面悲剧, 接受现实, 但接受不代表忘记, 更不是否认.
《鬼书》是澳大利亚女导演詹妮弗•肯特在2014年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改编自她在2005年拍了短片《怪物》(Monster),片中的主角是一名陷入精神困境的焦灼的单亲妈妈,她把孩子的一个娃娃扔到储物柜里,结果那个娃娃变成了怪物。
电影《鬼书》跟短片的故事差不多。作为一部典型的恐怖片,《鬼书》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怪物形象,怪物的名字叫巴巴——杜克,拉个长音,再用《闪灵》里喉头挤出来的声音发出。它来自一本名叫《巴巴杜克先生》的绘本,自从打开绘本,家里便连遭坏事,而更恐怖的是,无论怎么撕扯、丢弃,瘆人的绘本依旧会再次出现。在重压之下,母女之间的温情也开始崩塌。
这部片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98%。
Buffalo News则称之为“2014年度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但我更偏向于将《鬼书》分类为心理片,一部打着恐怖片的幌子探究精神层面的心理片。我觉得这部片就好看在或者高明于将一个严肃的精神病学案例成功置换为一个充满噱头的恐怖故事。怪物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除却诡异的形象外,更因为我们没有人能摆脱掉它。
就像它在书中说的话:
你无法摆脱我,我将寄生在你的皮囊之下,我将令你恐惧。
这部片子严格地遵循了传统戏剧片的线性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段落清晰分明。
开头:儿子神经质,一天到晚总是“妈妈”“妈妈”令人毛骨悚然地吼叫个不停,每晚睡前都要检查衣柜、床底是否有怪物,单亲妈妈心力憔悴,而且她在养老院护工的工作也没有一丝生气是为开头。
发展:妈妈也开始出现幻觉,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高潮:妈妈被怪物附身,要杀死亲生儿子的惊魂一夜。
结尾:怪物被母子俩合力制服,母子关系弥合。
一条主线贯穿于这一结构,那就是丧夫的单亲妈妈七年来从未走出过阴霾,儿子生日的那两天更是全年中最难受的日子。七年前一场车祸,就在丈夫拉她去医院临盆的路上,结果同一天,丈夫死,儿子生。
至亲之人离去到底有多痛苦?旁人再会去劝慰也只是当成一个事过就该境迁过往就该随风飘逝的事件看待。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那是种连皮肉生生地磨损掉都不再有痛感的痛。《鬼书》告诉我们,当那种痛强行藏匿于笑脸多年后,就变成了巴巴——杜克。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水面下黑黝黝的冰山的主体便都是潜意识。那是一口沸腾着本能、欲望、冲动的大锅。与此相对应的三重人格结构里,潜意识对应的本我被自我和超我囚禁,随时等待越狱。
这部影片中,巴巴——杜克就是被妈妈强行压抑、控制、囚禁起来的一些黑暗的东西。它着黑衣、带黑帽,出现在一片死寂的黑暗中,黑得如同那水面下一样,如此深不可测。
儿子是最先察觉到巴巴——杜克的存在的,他反复地重复着“妈妈,你不要离开我”“妈妈,我会保护你的”。妈妈以为他担心的是他的妈妈会重蹈爸爸的命运,让他变成孤儿。其实,他担心的是另一种离去,即爱的离去,妈妈变成了恐怖的巴巴——杜克。他想表达的是“妈妈,不要不爱我”。他要保护妈妈不被巴巴——杜克占据,永远做他温柔亲爱的妈妈。
为什么儿子可以最先察觉到?因为儿子和妈妈敏感的东西不一样。那些妈妈避讳的绝口不提的往事他却没有必要遮掩,他敏感的只是妈妈对自己的态度。开头段落里儿子的神经质也正是应了这份敏感。
发展段落里,妈妈在理智里拒绝怪物的存在,却又在潜意识里投奔,所以撕碎的书籍在她自己都意识不到时被自己粘合,并补充更加血腥暴力的内容,再甚至,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巴巴——杜克的绘本兴许就是她自己创作,再彻底藏在潜意识里。
高潮段落里,巴巴——杜克只附身妈妈,并不附身儿子。那个惊魂之夜,是她多年压抑的一次彻底释放,也是她对丈夫之死的真正释怀。如何才能忘却亡人?当对亡人的思念阻挡了生者活着时,也许只有将这份思念妖魔化才能正面死亡、接纳生活。
不能说巴巴——杜克便是邪恶的,对亡者的思念也绝不是禁区,只是生者的世界有生的秩序。当巴巴——杜克太过于强大时,便会打破生的宁静祥和。生与死必须和解,巴巴——杜克只能生活在地窖里,隐没在黑暗中,回到他该去的地方。然而巴巴——杜克不是消失了,它无法消失,也没有必要消失。因为没有人可以摆脱掉也没有必要摆脱掉本我,说到底本我和自我、超我本就不是对立关系,某种程度上,前者是后面两者的力量源泉,而后面两者的不断壮大,才能保证前者安全地存在。
所以,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奋力做一件事,那就是和自己的巴巴——杜克完美地和解。
其实那个monster是女主丧夫之痛所产生的心魔,monster gets into her body,其实就是痛苦的阴霾挥之不去而侵入体内;睡眠障碍、各种幻觉、突然暴躁易怒其实就是抑郁症(depression)的各种表现,最后母子协心打败monster,而恶魔自己lock itself down in the basement就是表明母子二人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片中男孩一直说要保护母亲,也希望母亲保护自己就是这种情感的体现),最终战胜病魔。走出阴影以后,生活得以move on,影片的色调逐渐变得明快,而且深锁basement的恶魔也会经常得到母亲的呵护,这也说明抑郁情绪消失以后,可以直面曾经的伤痛,那个心魔也不再是一个不能触碰的话题,而男孩终于可以celebrate his birthday,也是在强调这种emotional distress的完全释然😌。 影片用一本充满violent graphic images的儿童书作为载体营造恐怖氛围,真是匠心独具,当平时生活中某个稀松平常的事物突然被赋予一些迥然不同的怪异神秘的元素,你的好奇心本身就会让你产生恐怖不安的情绪。 另外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对于一个深受抑郁情绪折磨而又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无论从表演力度和强度来说都是对一个演员的极大考验,而女主表现自然贴切、拿捏到位、收放自如,把观众带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当然小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不容小觑。总之此片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有关爱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气氛营造相当老式,也融合了西班牙恐怖片的元素。"巴巴杜先生"从平面到立体都深谙德国表现主义风格,连故事细节也讲求用画面表现,如用母亲跌入床里的慢镜来表现车祸丧夫的梦魇。重点放在人物的心理变化上,女主角的表演很有层次感。遗憾的是,虎头蛇尾的结局辜负了前面的苦心经营。
就这么一部简单的恐怖片我竟然有点看不懂…到底有没有鬼?那个是心魔吗?熊孩子之前看很烦后来觉得很暖,学变魔术帮妈妈开心还保护妈妈
7.9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闪灵》,不过《闪灵》《冷血惊魂》《夜深血红》这些电影都是出自大师之手,观众必然细细品味,即使没看懂也不敢打低分。出自不知名导演的恐怖片哪个会仔细看?低分也可以随手打。久而久之人们就产生了这电影质量不行的偏见了。心理恐怖片,关于心理上的描写不错,不过吓人手法没什么新意,拿不了8分以上。
有《闪灵》和《怕黑怪谈》的影子,心魔+附身,相当怪诞,但故事太墨迹,看得昏昏欲睡,大量致敬黑白默片的范儿,连鬼怪都是折纸样,空洞的剧情很难支撑起长片,倒是作为短片最合适(这片还真是短片改的)。两星半,折纸书大赞
恐怖片里一个演技好的女主胜过无数特效。。这是真理
演完这部电影,除了体力不支导致虚脱外,很可能还会直接变成神经病。(当然,女演员演技卓绝,小演员也是演技爆表)但是,这部电影会不会让一堆女性看完后就此得恐儿症,不想要孩子?以及,那个小演员,其实是奈良美智漫画的原型吧……
较令人惊喜的心理恐怖剧,在类型片范畴内制作相当完整,表演很赞加一星。
妈妈有病。不说了。
丈夫送妻子生孩子路上遇车祸死亡,孩子出生的当天成了丈夫的忌日。爱与怨恨同时滋生、成长,抑郁的单亲家庭,导致母子都处于一种精神压抑状态,最终幻想出一个巴巴杜的恶魔。故事结局,表面上母子似乎都恢复了正常,但内心根本没走出来。如果电影的结局能再做的隐晦些就更好了
极惊艳的处女作,工整精致、传统复古,阴暗氛围营造出色。母亲奉献出神演技,剧本对女性心理探讨也很足。扣分在于自己有一定程度厌熊孩症,可以理解编剧心理、人物行为驱动事件需要之类,但真的是太烦这种多动熊孩子了,换个安静致郁的性格设定一样可以走通的。
what the fuck movie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疑神疑鬼的,还什么都没说清楚的电影。不就是一个车祸阴影嘛。大呼小叫的,大人小孩都像疯子一样。
所以·最后是养着那鬼了么。。。PS:小男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长大绝壁帅哥啊!女主演的还算不错,各种神经质忧郁气质尽显无遗,虽然老了但还是挺美的
这部处女作是导演之前拍的一部黑白短片的加长版,杂糅了恶灵附身/怪物/心理惊悚,像是《招魂》+《魔鬼圣婴》,但刻意加长的故事反而失去了那部短片的怪诞魅力。为了致敬默片时代恐怖片的表现主义,据说全片未使用电脑特效。
近几年看过最好的恐怖片。此片强大之处在于,即使把Babadook这个元素去掉,依然是一个逻辑可以自洽,内核足够恐怖的故事。能把这么烂大街的题材拍到这个份上,我只能拜服。另外需要赞一下母子两位演员,特别是那位萌娃和熊孩子两种状态可以自由切换的小家伙。
气质上比那几款预告片要独立的多,声效方面非常的克制,却放大了脚步声、开门声之类的有源声响,用来渲染整个空间内诡异不安的氛围。类型杂糅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的传统,但导演选择了那种稳扎稳打的方式,风格上非常的冷静和内敛,就像一部当成普通剧情片来拍的恐怖电影。★★★
道具场景旧旧的有时光错乱的感觉挺好,小男主好烦
【B】BABADOOK削瘦的身影和移动方式简直就是诺斯费拉图,女主表演太强了,可以横扫奥斯卡的那种强
近年来少见的表现主义恐怖片,故事上有当年波兰斯基的味道,不走吓人段子的堆积,也没有什么一惊一乍,沉稳冷静,声音设计很抓人,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极其细腻,就是小男孩神烦了一点。
影后级演出....
其实主题是如何积极对抗PTSD,以及何为错误范例。看完才发现全片没背景音乐,不对话不尖叫的时候就很安静,有点creepy。鬼书的立体书设计非常有趣,书页纸张的质感棒极了。前半段铺垫无聊,临近结尾集中爆发却很带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