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妈祖,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扩及东亚沿海一带,甚至影响到全球的海神信仰,是这片广阔的海域上,船工、海员、商旅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妈祖信仰诞生于福建——中国海外移民的原乡,并随着历史上那场史诗般的下南洋迁徙,传播至世界各地。
宜兰,地处中国台湾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在漫长的交通不发达的岁月里,宜兰维持着一种淳朴的小农社会秩序和情调,宜兰南方澳渔港边的南天宫烟火缭绕,供奉着妈祖千年来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人与土地、人与海洋、人与信仰构成一种美妙的和谐与平衡。
电影《妈祖回家》讲述的就是宜兰南天宫妈祖像回家的故事。
31年前,在时任南天宫主委林源吉的率领下,220名台胞乘座20艘渔船冲破重重阻碍,直航福建莆田湄洲岛谒祖进香。31年前,在这条只有短短两行字的新闻背后,又会有多少聚散半生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一位老人坐在露台的摇椅上,宜兰的阳光慵懒绵长,晒着他苍苍的白发。一个中年人快步走进房间,叫醒老人起来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着两岸筹划通航的新闻。
老人叫吴天桂,曾经是福建沿海一个小村落的小船主,电影的故事从他36年背井离乡经历前的那一年讲起……
海边的黄昏人海在浮沉。冲击岩石的波涛缠绕着远离故土的人们长长的乡愁。电影《妈祖回家》是一部乡情浓郁的电影,开篇却没有渲染伤感的气氛,反而是用轻松简单的方式开场——吴天桂在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两进院子里人丁兴旺也免不了马勺碰锅沿儿。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婚姻法》让这家人陷入鸡飞狗跳的气氛之中,笑点不断。这是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大时代的浮沉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奏鸣。
直到影片后半段,吴天桂为了解决三个太太难以取舍的问题,铤而走险远赴台湾,影片的情绪急转直下,在命运的浮沉中吴天桂妻离子散,辛苦讨生活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妈祖许下过的诺言。
妈祖牵引的血肉乡情最终在两岸通航后吴天桂返乡时将观众打动,他与离散36年的儿子和结拜兄弟意外重逢,完成了小人物命运与大时代变迁的交融。
电影《妈祖回家》是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一次致敬。妈祖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乡愁,像福建与台湾演着一样的布袋戏,晒着一样金黄色的夕阳,年轻人脱光膀子跳进同一片深蓝色的太平洋。
文/桃妖不是妖
小时候看电视,闽南人都喜欢拜妈祖。出海捕鱼、婚丧嫁娶、金榜题名,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祭拜妈祖都是重头戏。那时候,只觉得吹吹打打的祭拜场面很有趣。后来才知道,妈祖是我国国家祭典的三大神明之一,与黄帝、孔子齐名。妈祖文化,从“八姓入闽”、“三王治闽”,到“海上丝绸之路”崛起,历经朝代更迭却长盛不衰。妈祖,是海运保护神,更是许许多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支柱,代表着东南沿海一带华夏文明的变迁和中华文化的绵延……
如今,在大银幕上看到《妈祖回家》,真觉得很惊喜。电影改编自福建作家王鸿的《台北来信》,影片以“妈祖文化”为引线,讲述时代震荡中被裹挟着的小人物的命运沉浮,牵扯出了一段尘封在岁月里的温情故事。
上个世纪50年代,福建莆田的一个小渔村,娶了三个老婆的船主吴天桂赶上新社会的婚姻法宣传“一夫一妻制”。于是,从旧社会走来的小人物每天都被时代的电波反复轰炸、批评教育。村长告诉他,三个老婆,只能“三选一”。可吴天桂的三个老婆,哪个也不是吃素的。大老婆要跳楼,小老婆要跳水,二老婆气得要吃“老鼠药”……全家被搞得鸡犬不宁!真的小看了这部电影,原本以为会有点闷,可看过之后才知道,欢乐的喜剧氛围,把这份人间烟火气演绎得惟妙惟肖,非常有看看头儿。
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遇到林奇伟,吴天桂一家人的命运,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吵吵闹闹,争风吃醋,每一天都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斗志”。只是,这个故事里没有如果。为了一家人不用分开,吴天桂在老兵林奇伟的怂恿下,决定铤而走险,漂泊渡海。只是,谁也想不到,在妈祖面前结拜兄弟的两个人,会因此过上了错位的人生。林奇伟带领着吴天桂一家人穿越海峡,却在坞丘屿遭遇伏击。林奇伟中枪,吴天桂和三老婆秀莲也跟家人失散了……林奇伟骗了善良憨厚的吴天桂,他一个人被迫在外漂泊,经历诸多生活磨难,可吴天桂始终信守着彼此在妈祖面前的承诺……
海峡并不宽,等待却太漫长。影片中,三十几年的坚持和守望,吴天桂终于在妈祖的指引下,带着林奇伟的儿子踏上故土。当老年的吴天桂叩开自己的家门,故事的结尾,藏着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人感怀至深。而影片之外,在东南沿海,这样的故事,或许每天都在上演。同根同源,同样的信仰,浅浅的海峡遥相望,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无论时局如何对峙,民间一衣带水的深厚感情,是永远无法阻隔的。
电影很好看,妈祖回家,更是妈祖的信徒们渡过海峡,彼此团聚。整部电影,就像一封意趣盎然的家书,娓娓道来,轻松诙谐,满屏欢乐,充满了人情冷暖,也更让人看到了民间对团圆的渴望。
影片以小博大,让人重新看懂了妈祖。妈祖,是心中的信仰,是一生不忘的承诺,更是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对妈祖的承若永不改,对祖国的热爱永不忘
妈祖文化是中国两岸百姓的集体乡情记忆,在沿海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渗透力。
电影《妈祖回家》选在这个时期上映意义深远,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安居乐业,中华文化的“原乡召唤”也体现在对祖籍的重视,怀乡情节一直是两岸民间交流重要部分,这部电影恰好符合以上特质。
在电影《妈祖回家》中就有代表妈祖文化的镜头,吴天桂为躲避一夫一妻制的约束,他带着全家坐船出逃台湾,一路奔波手里不忘捧着妈祖佛像,这处情节很好的解构了莆田渔村的风俗习惯,也为他后来的怀乡情节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妈祖回家》以福建小船主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建国初期阴差阳差的人生故事。
对大家来说,最先注意到的可能是妈祖文化和封建后期一夫多妻的宅院色彩。但如果你看完全片,可能更发现它充满了各种啼笑皆非的情节,非常有黑色幽默喜剧气息,并不是大家印象中刻板单调的“离乡到归乡”式叙事,整片始终有着浓浓的烟火乡情
在中国,关于妈祖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近年来的有《妈祖》、《天后》、《妈祖外传》等数十部影视作品。
关于妈祖文化的传说,我最早是通过三十年前的电视剧《戏说乾隆》了解到。剧中,不仅写了乾隆的爱情,还有他的政务、武功,和失意与失落。其中在《戏说乾隆续集》中有一段情节就是妈祖庙的贺寿礼被盗,引发乾隆下江南邂逅民间子女的爱情故事。
而在《妈祖回家》同样有关于家族、夫妻的伦理文化情节。解放前,莆田的小船主吴天桂娶了三房太太,大的出身名门,二的持家能干,小的温婉娇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春风也吹到了小渔村,新的婚姻法颁布,只能一夫一妻制,这下让吴家上下炸了锅。出人意外的是,让女性自由是为了让女人们获得更平等的空间,岂知吴家这三位太太谁都不想离开家,谁也不想跟吴天桂离婚。
相比时下年轻人的“端碗”功力,我提名年度“端碗大师”头衔颁给吴天桂。既然家里闹得鸡飞狗跳,谁也不肯退让,吴天桂只能另想高手。有次,他从别处听说台湾仍可以一夫多妻制,连夜灌醉三房太太糊里糊涂的跳上了大船,踏上了异乡漂泊之路,这一去就有了他后来阴差阳错的命运。
不管你能不能理解,在信众心里,妈祖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相传,祖建沿海地区一个基层派出法庭,审理一件民间借贷案。面对原告的起诉,被告矢口否认借过钱。审判长对被告说,你敢不敢对着妈祖发誓你没借过钱。被告是个渔民,沉默良久后,老实承认借了钱。
在电影《妈祖回家》中也有这样的信仰内涵。片中有多处细节体现了妈祖文化中仁爱和救民于难的精神。吴天桂在海上遇难,后来他和老三被冲到海滩上。虽然落魄上岸,他怀里仍捧着妈祖像,这正是“妈祖会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信仰符号。而在吴天桂得知林奇伟骗了他,原来他千里迢迢想投奔的台湾并没有一夫一妻制,回看他的出逃实则是一个悲剧。这时,吴天桂本应恨他咒林奇伟 ,但他却仍不忘帮助林的家人,因为他始终记得林为他挡了一枪。
这说明,在信众心里,仁爱的道德观念是潜移默化的,这也就有了后来父子重逢的因果关系
老把头、妈祖、关公是民间信仰中的人物崇拜,究其原因,是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人提供良好的道德选择和精神力量。本周五11月20日,电影《妈祖回家》在各大影院的上映。无论是乡土身份的认同,还是心理愿望的传递,它值得被更多观众看到
哭成泪人预定2020年最佳 全场抽泣😭 完全颠覆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建构的“一夫多妻制”的冰冷面貌,它不仅仅应该表现为关于性的争夺,其实是更琐碎日常的、体现了某个时代各得其所的求生方式的家庭联结。以“新婚姻法”社会制度变迁的阵痛之下,具体到一个家庭的取舍,对亲情和团圆的追求使得影片里阿桂的偷渡行为极其合理,连奇伟其中的欺骗和顺水推舟,所有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都显得哪怕不光彩却也不可耻。全篇所有人物的动机都因为简单的生存需求,他们彼此的体谅和观众对他们的理解也是因为这样真实的人性。于是那些被说倦了的乡愁、文化、亲情和信仰,都在最渺小的人物的普通选择、恐惧、祈愿和希望里体现出来。最记忆深刻的镜头是三太太不甘清贫重操旧业和军官私奔后,阿桂站在寂寥长街中,镜头拉远慢慢显示出各色的坤伶和交际花广告,我们看不清阿桂的表情,但都理解了那个自己做不得主的洪流里女性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在家中彩电里看到过关德辉站在海边唱歌的MV,深深记住了他。彼时他出道不久,四大天王风头正劲,关德辉出道被誉为“小郭富城”,从外型条件来看,关德辉确实与郭富城有几分神似。到了新世纪,网络下载开始盛行,唱片行业的急速衰落,关德辉也鲜少推出新作。想不到无意看到一部电影《妈祖回家》,他居然在片上出演男二号,看过电影不免有些激动,尤其是这部电影,也正好讲述了海边的故事。
电影《妈祖回家》讲述福建沿海小船主吴天桂与台籍老兵林奇伟阴差阳错交换了命运的故事,里面的台籍老兵林奇伟正由关德辉饰演。解放后,林奇伟因思念家人,想方设法回到台湾与他们团聚,然而却苦无机会。另一边,由演员赵亮饰演的小船主吴天桂也试图偷渡到台湾,原因说来有些无奈,因吴天桂在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村委会找上了门,要求他的几房姨太太离婚分家,因为颁布的新《婚姻法》里要废除一夫多妻制。至此,吴天桂与林奇伟在妈祖面前发誓,结为异姓兄弟,决心一同前往台湾。
我们身外内陆地区,可能对妈祖不太了解,这是一位诞生于莆田湄洲岛的海神,也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台湾,有着1500多万信众,庙宇超过一千座。电影《妈祖回家》中,吴天桂与林奇伟正是依托着对妈祖的信奉,才最终得以与家人团圆。
得益于福建作家王鸿的中篇小说《台北来信》对妈祖文化的诚挚,电影将两位信奉妈祖的结拜兄弟故事讲得曲折动人,也将一段特殊背景下的台海历史精彩呈现。相较于老兵林奇伟的机智,影片中吴天桂的憨厚更引观众有共鸣。
吴天桂虽娶了三房妻子,且三房太太都时常给他脸色看,但他绝不厚此薄彼,始终对三位太太忍让,正因此,三房太太不愿与其分开,吴天桂无奈之下携全家与林奇伟一同踏上了私渡台湾的危险旅程,不料在海中遭遇事故。
初到台湾,人生地不熟,吴天桂做着苦力工作维持生计,即便如此,他仍拼命找寻自己结拜兄弟的亲属,四处打听其家人的下落。有人说吴天桂太傻,他却说:“我们在妈祖面前发过誓。”因为信念,因为对亲情的感同身受,也因为义气,吴天桂从未来放弃过找寻,哪怕流落街头,他也不失信心和勇气。
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吴天桂完成了自己的承诺,找到了林奇伟的家人。时光如梭,1989年流落台湾的吴天桂终于借奉妈祖像回内地谒祖进香的契机,回到了故乡,这一别已是三十七年。回到故乡,家人重聚,观众也因此等共情潸然泪下。
纵观吴天桂这个人物,虽称不上有勇有谋,但是他以一位平凡的信众的身份,完成了极不平凡的使命,度过了自己颠沛流离却也精彩纷呈的一生。吴天桂的人物性格,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诗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哪怕是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抑或是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顺其自然,坚持信念,时间自然会给人们想要的答案。如此说来,《妈祖回家》里刻画的小船主吴天桂,即便是小人物亦不乏诗意。
一位老人坐在露台的摇椅上,阳光照着他的白发。一个中年人快步走进房间,叫醒老人起来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着两岸筹划通航的新闻。老人叫吴天桂,在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两进院子里人丁兴旺也免不了马勺碰锅沿儿。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婚姻法》让这家人陷入鸡飞狗跳的气氛之中,笑点不断。吴天桂为了解决三个太太难以取舍的问题,铤而走险远赴台湾,在命运的浮沉中吴天桂妻离子散,辛苦讨生活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妈祖许下过的诺言。
值得一看的片子,故事完整度很高,妈祖文化也刻画的恰到好处。主角吴天桂这个角色很饱满,演员赵亮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绝对好玩,3个老婆。一个都吃不消了。
服化道全方面的不合格,怀疑没当电影拍,就是电视剧水平。剧本挺好的,换个导演拍会更好,都不好意思说是我院导师拍的。
不曾想竟然还是不错的,拍得很用心很细致,能看到一定的导演功力。为了在这样的题材上下功夫的人们加分。
比想象中好,也比海报要好。
平庸的学院派作品。单看故事文本的话,造成骨肉分离的直接原因是新《婚姻法》?
理解了民心所向 天下太平的含义,跨度巨大的时间线,因大环境的动荡而受影响的小人物,一尊妈祖像是联系两岸的情愫。两岸终属一家,愿漂泊在对岸的同胞,早日回家。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意念是好的,手法是简陋的,刻画是粗糙的,情节是不能推敲的。看在理念的份上,算行吧。
从电影艺术看,真的挺一般的。人物很单薄,工具人明显,一些人物形象甚至很莫名其妙(阿兰自杀那段很奇怪,长久地等待结果发现痛失所爱确实很绝望。可是对作为母亲抚育幼子,作为未亡人完成爱人的嘱托,她怎么会自杀呢?没头没尾的,好突兀啊)。剧情交代得也挺不清楚的,不仅仅是提问中提到的女性角色剧情缺位,本身故事很多一些该说的都没说明白(阿伟的逃生作为暗线,总要有些暗示吧,大团圆好突然啊)。演员倒是挺好的。最喜欢田玉莲这个角色,她太美了。到台湾后玉莲的转变很合理,人物终于有些现实感了。电影中的莆仙戏也很有意思,暗喻有点明显。最令我触动的是普通家庭在一夫多妻的背景下对新婚姻法的应对。面对既成的婚姻事实,面对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强制劝分是残酷的。而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也不像想象中的冷冰冰吧。
感觉像是在赶工赶出来的作品,五湖四海混乱的口音已经很出戏了,服化道景又给人失真感,就很离谱。
#2020.11.20 NO.40以小人物作为剧情基础,用莆仙戏和妈祖作为渴望两岸统一的线索,服化道也做得挺到位的,主旋律片子就怕拍得索然无味,已经比想象中要好一些了。前半段还是挺有趣的,可惜吴天桂到了台湾之后剧情就开始变得套路了,而且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
给里面的莆仙戏一颗星。人物口音混乱,画质很像电影频道自制片,结尾有点雷。
由于不停递纸给导师擦眼泪可能有些内容不客观。二次看完这个电影和听完导师的评价,想起来乐队夏天里高晓松给小乐改歌词的建议。提到修改一个词能让句子拥有多重寓意,但是小乐选择要那个单纯的意义。这个电影在我导师这个上世纪文化氛围熏陶的文人眼里,简单直白的多重隐喻让他控制不住想要具体分析这些隐喻。符号隐喻在很多程度上就是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期待。因为他们渴望各样的双重表达。但是我自己更喜欢不那么圆融的东西。
被名字耽误了,抱着大烂片的心情看居然意想不到的还可以,甚至比今年上映的很多国产电影都要好,看之前以为是讲妈祖的神话故事结果妈祖只是个符号,本质还是海峡一家亲的主旋律电影。导演是中传的老师,基本功倒是挺扎实,能把历史融入到人物的故事中体现,而不是浮于台词口号的假大空也挺难得。
意外有些好看,透过人物来表述大环境背景下的悲喜,带到妈祖文化两岸一家亲
全片是如此的无聊,感觉就是一个人站银幕前跟你念了一遍故事。把这个片子和前段时间有相同感觉的《喜宝》对比了一下,发现导演美术剪辑高出了简直不是一个档次,仔细想想应该是剧本出了问题。整个就是电视剧思路,要什么给什么,漏了信息就硬塞。留白的美学思想还是很有用的。最重要的是,故事内核就是很旧的东西,一夫多妻,人物再怎样做都会很成旧。这剧本搁李少红陈凯歌拍相信都一个味道。想要上一层楼,要不就往《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把人物命运往最极致做,要不就和现代结合紧密做做结构。仔细想想,上世纪40年代的《一江春水》都把一夫多妻做的和现代都市情感大戏没有两样,那当代导演拍摄时就更不该过于保守了。
老师拍的,打个四星。
#标放观影#全方位的离谱,如坐针毡连映后交流都不想看了
我喜欢有生命力的人
当一个社会学题材来看,还是很有意思滴!虽然拍摄得很简陋、又没有任何技巧(就像学生作品),可反倒有种拙朴老套的美(可能这么说有一丝丝诡异但确实是真实感受)。渺小的人类与历史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