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是七月份去广东。跟潮汕朋友吃饭,闲聊起工作,对方打开了朋友圈,点进去一个连接,问我听说过这个吗。
当时只知道,那是个发生在潮汕地区的电影,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爸,我一定行的》。单读片名,想起监狱出来的张作骥,他有一部短片合集性质的电影,叫《爸…你好吗?》。
片名透露电影讲父子情,翻涌在网络上的声音,清一色变成了父权体系讨论,宗族观念认同,还有潮汕人民的大联欢。
这里头有不对的地方。
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公开在电影院上映了,它就已经摆脱了特定的地域话题。正如,不必因为九把刀拍了《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就觉得台湾人全在搅拌血色浆糊,又或者,台湾人民不应该被表现得那般鬼畜。远的不用多说,汾阳县城的小武、苏州河畔的马达,他们都从很小的天地,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作为一部讲方言的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做到了能用方言的地方,基本上用了方言。片中人物角色的名字,也是一些下三路的方言。不得不说,这是南方谱系电影的进步。
八月份,电影院还有其他几个小片。有部关于客家的山村风貌,童年往事,小朋友讲的都是普通话。如此创作,做选择,已经背离了一部电影所要追求的。做工越精细,感觉愈虚假。
一部主打父子情感牌和地域认同牌的电影,也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这容易点燃双向的地图炮。
一种来自外界,不闻不问者居多,而偶然闯入的,往往会产生隔阂感。然而,我认为《爸,我一定行的》的炮火,并非来自这里。
另一种,是在豆瓣等网站上见到的。许多来自潮汕本土,广东,还有周围临近省份,福建之类,他们反而会认为,《爸,我一定行的》无法代表潮汕,并且认为是在抹黑潮汕,封闭,嘴碎,不上进等等。
我是心想了,这什么年代了,还有一部电影能抹黑一大片人群的?根本不可能呀。
你以为是天降大雨,淹了潮阳。
抱歉,我提到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新闻。希望大家关注下汕头那边的灾情。
恰好相反,我觉得《爸,我一定行的》里顽劣、不着调的主角,是大陆青春校园片很少见的人物,真的很少见到,我都怀疑这种不学无术打瞌睡的人,不被校花嫌弃,居然还能如鱼得水,居然过得了审。单看学校打闹戏份,厌学情绪浓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台湾青春片。
同样不失水准的,还有父子间强烈隔阂的细节采写——儿子以为父亲能帮衬人生一切,该出手的时候却没有出手。
包括父亲的演员,还有村民的配角都出彩,不逊之前在影展上,被王家卫追捧的那部小成本电影《喜丧》,里头也有一些素人演员,完全就是从乡下村口拉来飙戏的。
比较遗憾的,是电影离开汕头,去了深圳,《爸,我一定行的》也迷失了方向。公司餐厅等段落,无论取景还是拍摄,都是浓浓的网大练手感。
如果把深圳的网红直播部分,压缩为一个短暂的,长大后的尾声;而倾全力在老家的青春蹉跎故事,加强学校部分的支线和配角人物,那个倒霉鬼,校花,或者是老师主任,电影显然会更有看头。
对逃学威龙的主角而言,外面并没有广深大城市的社会人,外面直接就是城乡结合部属性的近郊村。
还有父亲去学校求情之类的戏份,如果那一次是最后通牒,那么,可否在之前,就安排上相关的铺垫戏码?
显然,编剧导演并没有考虑这么多,而是加入一些他个人判断的,更容易吸引眼球的玩直播,搞选修,新新人类戏份。然而,这部分才是充斥在主流影视中,最为廉价的内容。这也是电影被狂减分的一大由来。作为一部电影,如果许多人物最后无影踪,那会造成断裂感。
一部围绕父子关系做文章的电影,同时横介于学校与社会,潮汕(小城镇)与深圳(大城市)之间的电影,它所可以发挥的东西——无论情感诉求,还是故事连贯性,《爸,我一定行的》都可以做得更加凝练。
电影下了不少心思,比如父亲打电话,与回家后发动摩托车。至于本地民宿与重要节日,那些浓浓的家乡风味与永恒思念,电影会把它们编入主人公的失败成长史,娱乐性与煽情效果都有兼顾。
像《爸,我一定行的》在北京与上海这种新旧电影中心(意味着最有消化小众电影与文艺电影的大城市),排片几乎为零,主流院线片基本上没有。
与之相映的,像《北方一片苍茫》这种一片凉凉的糟糕艺术片,和《大三儿》这种随便看看的纪录片,却有相当多的友邻看过,并撰写评论。
尤其是不能好好说话也不能好好表演的前者,在我看来,市场或话题价值,都不如这部潮汕片。难道,这部分人群就不是一部小成本潮汕电影的受众?抑或,豆瓣关注与真实票房,其实并不构成正比关注?
电影里的中学,是一所挂着纪念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名为蔡楚生纪念中学招牌的学校。原来,蔡楚生与郑正秋(所有学习电影课,了解中国电影史都知道的人),他们都是汕头潮阳人。
华语电影的中心,一百年间不停移动。
解放前是上海无疑,新千年开始,北京成为电影中心,北派电影近水楼台,涌现出山西与内蒙古等势力,直到近年,稍有南派崛起的意思。但由始至终,华南沿海,尤其是从上海,杭州,温州,福建,潮汕,甚至是广州、深圳,它们被经济浪潮席卷的同时,在影像世界里是一片空白。如同写小说的人,很难在高铁、网购、移动支付的当下社会中,找到一种妥实的,非文联的,有穿透性的语言。关于这片地方的电影,完全是把它们当做背景。这个城市,可以是豢,可以是滨海市,反正是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是真实的南方城市。如此来说,《爸,我一定行的》里的汕头潮阳,已经是过于真实的南方小镇。
有机会,希望你们留意下它。
作为一个久居他乡的潮汕人,我对于老家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小时候那一次和阿婆、阿公、妈妈坐轮船回去的模糊片段。这部片还没有上映的时候,我就眼巴巴等着了,一直很期待,不过后来忙着毕业、工作、生活……渐渐淡忘了这回事。在我的心里,一切有关潮汕的事物都和我亲爱的阿婆有关,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片的预告片里有拜月娘和英歌舞的镜头时,我心里开心的火苗就不停乱窜,好想看阿婆看这部片时开心的共鸣感。吃过晚饭,我洗好碗,在客厅用电视播放了我下载的这部片,果然!阿婆看得特别入迷,开心的不得了,里面的潮汕歌曲和老家的房子都让阿婆觉得十分怀念,是啊,这就是阿婆一直挂在嘴边的浓浓思乡情啊!明天继续进行“饭后潮汕观影活动”哈哈哈!
先前第一次看到电影宣传片,感觉蛮期待的,潮汕人也有自己的电影了,慢慢的也关注了这部电影的公众号,发现满满的商业气息,各种道德绑架,怪排片率低,还有今天又怪起了评论中不好的评价来。
我想说排片率这个取决于你们自己本身的宣传,要想排片率高,请多推广,如果院线都看不到宣传,凭什么承担风险给你们排片?如果给你们安排了好多场排片,却没什么人看,这损失谁承担?假如你们的宣传做到位了,铺天盖地是,院线肯定也有信心给你们多一点的排片。
每个人成长都是不一样,自然有人看了觉得好看,也自然有人觉得不好看的,这太正常了,你们却说别人故意为之,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也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对其他电影构成不了威胁,谁没事故意给差评黑你们呢?你们是被迫害妄想症吧!还有你们叫人多发表好点的评论,抽送明信片还是什么的,这不就跟雇佣水军刷好评一样吗?只不过把钱变成了礼品。
原先还觉得你们真正用心在做电影,看了你们的公众号文章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总是怨别人,这是潮汕人的本质?潮汕人可不是你们这样的,赢得起输得起,也绝不怪天怪地,爱拼才会赢,而不是怪别人才会赢!倒是知道潮汕情怀是个很好的宣传点,这一点精明。
这种种,可以看出并非真正用心做电影,而是要票房,真心做电影就不怕别人的批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被迫害妄想症了。 一分都不想给的,这一分就当给潮汕笑星带来的笑点及情怀。 希望你们是真心实地在做电影,而不是为了票房,总是怪这个怪那个的。
(剧透慎入!)
这部电影号称“首部潮汕方言院线电影”,打开豆瓣看到评分很低,猫眼等平分9分往上,作为一个潮汕女生,怀着犹豫的心情走到电影院,虽然知道排片不多估计没什么人看,但没想到冷场冷到我一个人就包场了……也好,这样我观影过程中脸上的尴尬就不担心有人看到了。
虽然做好了预计这部片要废的心理准备,但是作为潮汕人,还是希望能拍出更好的,而不是这种卖情怀的影片。
看完电影后,想说这部电影是不是为了给潮汕招黑???
先说优点:少数不错的镜头,让人怀旧的潮汕景物,相当真实。
一、少数不错的镜头
有些镜头是不错的,比如父亲为了儿子工作而打电话,父亲在儿子离家后摔锅,儿子回家后开摩托车时父亲小心翼翼搭上肩膀的手……这些都很细腻温馨。片中的父亲大爱深沉,相当写实。
二、让人怀旧的潮汕景物
片中的潮汕民居还有各种场景让人心有触动,鳞次栉比的屋舍,天井里洗菜,门口烧纸钱、拜月娘、跪拜后摔圣杯、在空地放烟花……
这些细细碎碎的平淡温馨,很美好。
三、相当真实
真实到不敢和别人推荐这部电影,真实到想要和电影中父亲对儿子说的话那样:“谢衰浪!(丢脸)”
不想贴标签,不想脸谱化,但是……
影片表现的诸如赌liu he cai,日常爆粗、群架,农村妇人搬弄是非……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了,这点表现得还不错,还有很典型的青少年辍学要去做生意、去内衣厂做工、修车……都是很日常很写实的。如果想从这个角度了解潮汕,也行,但不是好的切入点。
宗族聚餐时长老的祝酒词喊得很不错,但接下来吃壮阳药吃得发疯的黄毛,把重男轻女要一直生到儿子的观念摆出来……好吧,这很潮汕,也相当真实。
最后的彩蛋很雷人,为了体现潮汕的团结竟然械斗(还是很尬的械斗)?!真的不是为了招黑吗?
再说缺点:影片基调低俗,演员演技不到位,情节生硬不连贯,潮汕元素是为了堆砌而堆砌。
一、影片基调低俗
电影一开头就是主角在网吧飚黄段子,这开头就让人很不舒服。影片从头至尾充斥着粗口(少量粗口表现剧情也还好,但是频频使用,并且用粗口来起名字并不幽默好笑),为搞笑而搞笑,而且还是低俗的搞笑。尴尬极了!
各种对骂、各种粗口、农村妇女拿着鸡毛掸子追着孩子跑……看到的只有潮汕农村妇女的泼辣、嘴碎、嚣张,没有体现一点传统的温良恭谦让。甚至连人物姓名都是粗鄙的脏话,比如“曹基”、“蓝国国”……
吃药是为了生儿子,出口成“脏”,乡里人情关系复杂……所谓的“爱拼才会赢”,所谓的奋斗,也完全体现不出。
二、演员演技不到位
整部片子成本低,号称两千多潮汕人参演,但至少主角和配角专业点、有点演技才对得起乡里乡亲的期待吧?也就父亲和几个对骂的农村妇人演的比较好。父亲隐忍沉默、严肃刻板,是相当典型的潮汕父辈形象之一,一颗星是给他的。其他角色实在是……好吧,演技不够,情怀来凑。
三、情节生硬不连贯
作为电影,至少要流畅地叙事,这部电影框架没打好,故事讲不清楚,再怎么洗地都挽回不了。
开始是男主369在校园和女主暧昧,一派青春偶像剧的风味,之后是主角逃学上网被退学(父亲求情的情节在前面毫无铺垫),女主和男主书信往来七年(时间线不明确,需要猜),突然就有男友了?然后主角发愤图强突然变成主播了?一当主播突然就粉丝百万了?卖劣质保健品及时脱身后回归故里,父子和解,拿父亲给的上大学的钱来开牛肉火锅店立刻火爆得不行?
只要是稍微大点的转折,故事都没有很好地承上启下,主线支线都是虎头蛇尾。
还有突然出现的迎老爷什么的很莫名其妙啊,这么堆砌潮汕元素只能让人尴尬。
另外,在豆瓣评论里看到部分潮汕同胞痛心疾首地提出建议, 有人回复“粗口我感觉十分亲切,而不是尴尬”;有人回复“爆粗口和重男轻女是广泛存在的,别的地方也有”……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潮汕老乡飚脏话怼给了差评的豆瓣er,“重男轻女”、“粗俗”、“没文化”等刻板印象和标签已经让人汗颜,何苦再来招黑呢?
一点建议听不得,这点心胸如何让电影越拍越好?如果想要发展得更好,就应该承认不足,吸取教训,而不是抱团爆粗怼人。
最后,情怀固然好,但是,评价一部电影,不应该只取情怀集体自嗨,忽视了作为一部电影最基本的要素。愿潮汕本土影片越来越好!
+�-�Wz���
作为一个阅片无数的潮汕89年的准中年人,和369差不多年纪的一批人,同样是离家在深圳的人。我不吹不擂,来评价这个片,首先一进来豆瓣,我就被一路的片黑震撼到了,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就这么个尿性?以前每看一部好片我总会上豆瓣来看看评论,来补充一些我所没理解到的点和细节,现在一看觉得太假了。我看过的电影不少,不要说我专业不专业,至少基本的审美以及镜头结构剧情我还是有的。一定要有明星才是好片才能赚钱?电影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独立音乐人越来越多?这个时代只要是你有才你就有机会,就有人认同。电影现在也慢慢在走这条路。诚然潮语电影有其局限性,很多外地人理解不了一些精髓语言和事物,方言带出来的情感是最直击人心的。当然,一些粗口以及低俗话语场景可能要调整,但不能没有,就和你看美剧大片时不时开啪啪啪和fuck来fuck去,这些都是带节奏的手法,你觉得低俗了,是因为属于你的母语,过于直白。而且不是专业演员拍成这样,已经足够可敬,这个社会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精神吗?也需要这样的人给我们看到希望。电影不是比赛,不是选美,你要说不足我可以挑出一万个,但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情感!抓人心,看一个电影你就说割韭菜,你是炒股炒疯了还是炒币跌没了?三四十块的电影票买你一个感受,要不你去看看发哥的澳门风云?刘德华的富春山居图?看看什么叫割韭菜。我觉得一个电影只要让你感触了,共鸣了,就多少算成功了,很遗憾外地朋友听不懂片中的精髓,毕竟这是属于潮汕人的青春,这年头大家都炒情怀,但是炒得如何自在人心。最后致敬大叔的本色出演,作为一个最朴实的老百姓,才能演出如此地道的潮汕老爹!
最后的彩蛋千万不要错过,全场爆笑,真的😜😜😜 有人说粗话太多,这方面确实是有点太多了,不过狗哥高中那个年代应该就是粗话遍行的年代,所以他拍出来的可能也会带有这样的(纯属个人猜测,别喷我) 还有一个就是逃课就导致开除,这个有点牵强吧,记得我初高中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逃课的,也不至于开除,其实可以是369自己不想读之类的也可以吧,不一定非得是什么事情,我的高中同学就有很多读到高二不读的。 还有的说圈钱的,我看完有看第二遍的冲动,虽然是有情怀在的因素,但是也是电影本身的因素占了更多。
前半部分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毕竟在学校的时候我可是乖乖女一枚,但是还是很符合我的学生时代,毕竟那时候确实有一些人是逃课不读,然后被抓到。那时候不能在课堂上睡觉,会被老师点名😜😜。 后半部分在深圳打拼的时候比较有感觉,毕竟也是一个在外面打拼的人,有时候真的很累,想回家,但是想到我至少要在外面努力一下,至少要失败过才不会后悔,有时候也会想,怕什么失败,大不了回潮汕,哈哈哈。 再说到剧中的父亲,像极了我的父母,每次我说要回家,他们就说好,注意安全,不会过多表达什么,要走的时候也是默默地,不会表达太多的情绪,但是每次我妈总是会拿很多东西给我带来,我爸总说,家里的东西是最好的,哈哈哈。 最后的彩蛋真的是太搞笑,看到彩蛋的时候全场爆笑,让你们看看潮汕人的团结。 虽然可能剧情方面确实有点不衔接。
先说到这里了,等想到什么再来补充。
这是一部6分实力的电影(满分10)但充满潮汕元素让人倍感亲切+1考虑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再+1 共8分 4星
看了预告片特别期待,节奏很好,但看了点映后觉得还没预告片好看。特别理解片里的父亲,爱子女不懂表达,默默付出,心地善良,想孩子走正道,有时显得点落伍,经历过生活的磨炼,知道原则在哪里。但这个片的完成度还是比较弱,主创说都是第一次拍电影,希望越来越好。
潮汕话和粗口很接地气,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父子关系和个人成长的主题应该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的,可惜的“束缚”的主题点到即止。比较大的问题是有一些情节的设置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显得比较生硬,还有一些小细节的设置也是很有目的性就是放在那里等你哭的。另外配乐很罐头很出戏,能用上笛套音乐就完美了。潮汕圈子口碑发酵板上钉钉,希望票房会好。
这部电影充满太多暴戾,也就是说特别不正能量。但是从潮汕的角度,确实影射了很多潮汕文化。其实说到潮汕,女性绝对有更值得深挖的东西可以表现,而不是这部电影里仅仅出现的两分钟“长舌妇”形象和吵架斗嘴的日常,而影片后面的彩蛋里则是以一群男人的义气团结来自嗨。对不起,我真的无法推荐其他人去看!其实它不能算是一部电影,最多就是抖音里的加长版视频。
酒起歌响,子孙大发展!!!
我想说。摄影师不错。其他的算了吧。
不伦不类,后半部剧本崩了,电视电影感太重。倒是展现了一点潮汕民俗风情,看完想去拍摄地的小村旅游……如果好好整合一下剧本,多加一些潮汕特色的元素,专注表达一两个点,可以往台湾的3分闽南语轻喜剧电影方向发展.....
从校园嬉闹到闯社会的青春轨迹,即便褪去潮汕文化的标签,整体也比之前很多内地青春片要接地气不少。无疾而终的校园恋反倒是令我感动的点。直播部分的剧情推动较生硬,但也算是参照了当代最具眼球的社会标签。显著区别于文化语境的北漂梦,南方这些年一直浸淫的是深圳梦。
行个屁,不过一场打着方言电影情怀的闹剧,从后半段开始就没有任何电影感了……
潮汕方言电影初试啼声,作为“家己人”铁定支持,虽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至少故事完整,胜在接地气,也不尴尬,各种有地域特色的风物也展现得较为自然,不像以前《鮀恋》那样生硬安插,用电影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方水土不是坏事,作为本土第一部面向全国的方言电影应当为它喝采,多打一星因为乡土滤镜和稀释无脑黑。
情怀真的可以收割一大堆韭菜
不要以潮汕情怀来卖弄人!剧情一般,演员除了2个老戏骨水鸡兄可圈可点,其他人都很业余。导演根本没有用心去拍摄潮汕风土人情,请参考本土港片(香港没有潮汕大吧)再参考台湾小清新台语片,人家都冲出亚洲了!潮汕籍出色的导演太多了,李安,徐克,杜琪峰这些就够浪险了!他们没拍过潮汕风土人情吗?别说他们王晶等很多香港导演都拍过,比如最近的《追龙》《树大招风》等,再说演员,潮汕籍专业演员很少吗?我身边都有几个是毕业于中戏的!不要卖弄情怀不要把本土人员真情流露当成噱头,这是电影需要的是专业的艺术表演,如果要卖弄情怀欢迎导演自己关起门自我欣赏还有那些你行你上啊这些人,你用冰箱还需要学会制冷吗?不好就是不好!90年代潮汕歌曲跟闽南歌曲一样遍地开花,近代有五条人民谣,这些都是潮汕文化,好的影视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去宣扬。
如果胶己人给胶己人评分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真的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了。片子拍出来确实有进步性的意义,但从内容上来看,不成熟的、突兀的地方确实很多,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主创没有很明显地在片子中卖弄情怀,还是能看出用心拍出来的,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作为胶己人还是骄傲地支持
內部點映看的,學生作品的感覺,而且還不算優秀的學生作品那一類
什么镜头的美感剪辑的流畅是真的没有,但那又怎样,一句扑领母的亲切感都让我泪流满面。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情怀电视剧。首先你需要是个潮汕人,这部电视剧拍的很贴近潮汕的生活,一开始很好笑,中间就有点引人深思,有看到自己和父亲的影子。至于你为什么给一分,我想主要是你不是潮汕人或者根本没生活在这里。就连几个妇女聊天,二婶借钱,和找门路去找一个工作,那里我都觉得我曾经发生过。可能它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给一分,就太低了。
其实没想象得差,可也只能相信是把不该剪的素材都剪掉了成了这个样子
彩蛋我喜欢,歌曲也很好听,画面更是唯美,故事也贴近潮汕青年出远门打拼的生活;今日凌晨十二点首映,豆瓣上大多都刷一颗星,让我不得不怀疑有看都没看过的「黑子」。心目中三颗星,但是我给五星,任性
看完之后都不想去潮汕了
太粗糙太笨拙了,但是还挺可爱的,居然欢乐的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