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女人六十,just so so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预想中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说不清楚了,这要看预想是个什么样子:
大约两年前就盼这片子来着,主要是片名诱惑我;后来明星阵容建起来,就更盼了;最后编剧曝光,李樯,于是我就无穷盼了。
但是在这两年内了解了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后,就又很为这电影担心了。特别是看了许的代表作《女人四十》。要我说,许鞍华就两种风格,分为张爱玲许鞍华杂交式和许鞍华独创式。前者比如《半生缘》,后者比如《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风格就是浮泛,也可以说是生活化,我之前看的两个片子《玉观音》《女人四十》以及这部《姨妈》,莫不如此。生活化也并非就是现实主义这顶亮帽子,说不好听点就是粗糙。场景很杂,剧情很乱,人物都咋咋呼呼,气氛全都是浮起来的。《女人四十》里面,痴呆公公反复出逃,把个家搅得鸡飞狗跳,罗家英的老实巴交无主见,罗家英妹妹的势利市侩,都助长了剧情越来越朝乱炖一锅粥方向发展,以至于都不知道美满的结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而《玉观音》,除了剧情粗糙外,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谢霆锋等人表演的不靠谱。
我当然知道,《女人四十》是中国文艺片中的扛鼎代表之一。可是我那时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导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懂得控制一下呢?
可是看了《姨妈》,我观念突转:just so so,也许这就是生活。
从一开始,斯琴高娃就是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小老太太,她的表情和语调使我感觉很不习惯,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女人四十》的浮泛生活图景中,包括水太太,金永花,宽宽,以及痴呆婆婆,简直和《女人四十》一脉相承。所有的人,不管老不老,嫩不嫩,全部都像气球一样充胀起来。水太太的歌唱和挤眉弄眼,金永花的豁出去碰瓷,宽宽的离家出走,以及痴呆婆婆的手舞足蹈,全部都很不老实很不正经。潘知常就更是如此了,年纪也有五十多了,又是玩感情又是玩生意,再加上周润发那些过火的表演,整个人就飘起来了,让人感觉很不踏实,完全不是周润发惯有的作派。私以为,周润发这次让人很别扭,堪称最别扭的一个人。而姨妈呢,别看她爱多管闲事,很讲做人原则,甚至同情心泛滥,实际上还是没活明白但想活得滋润的老女人,她的真面目因为潘知常的出现而暴露无遗,于是乎老树放新枝了,躲在房间里唱戏唱得忘乎所以了,得知炒墓地可以赚钱欢呼雀跃了,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游泳馆那场,红装艳裹,扑通掉下水,堪称六十岁的叶如棠同志人生的一次光芒四射的尽情展现。
是的,影片中段风格突转,转喜为悲。但是前半只是轻喜,后半于是也只是轻悲,所以也算不上悲剧。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前半段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六十岁女人的人生,那么后半段就是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我们眼前的六十岁女人,落寞的苍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过是做生意亏了,被女儿骂了,下楼梯摔了,与情人掰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丝毫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叶如棠六十岁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这个了”,那句台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是这电影中最震的台词,也是最核心的台词。六十岁应该是一个活人的最后可以动起来的时候吧,过了六十岁,一切基本已经定下来,然后就向死而生了。六十岁的叶如棠,向人生发起了最后一轮攻势,结果败了,败得有一点悲壮。
结尾,小老太太变成了老老太太,皈依于面无表情的生活了。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表现老年人生活吧,除了六十岁老太太,水太太似乎有七十了,飞飞的外婆大概有八十了,但是都是老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年,真正关注老人的中国电影找不到几部,《姨妈》值得表扬。导演风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编剧李樯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除了疤脸女飞飞的戏我觉得欠缺了一点表现力(听说演飞飞的就是王朔出山要打官司的当事人,莫非这戏是靠的王朔的关系?),其他情节设置都还算保持水准。虽然和《孔雀》比起来,结构不够精巧,细节不够动人,并且有点乱(这可能是导演的原因)。姨妈和《孔雀》里的姐姐还是有些相似性的。莫非那个姐姐就叫叶如棠?
最后,我要隆重表彰一下赵薇同学堪称脱胎换骨的表演。这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惊喜。可以说,整部片子中的人物,就属赵薇最不别扭了最沉得下来了。别看她一直吵吵闹闹,言语粗俗,但凡真正死了心的人才这样歇斯底里不计较形象呢。所以所有赵薇出现的镜头都让我过瘾,大笑,震惊。我觉得,这戏要让老徐来演,拧死也演不出。有时候我会觉得,老徐是因为演不出好戏才去导戏的。
2 ) 春秋亭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锁麟囊》是翁偶虹先生为程砚秋先生创作的一部喜剧,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戏院上演。故事讲述登州富户薛姥的女儿薛湘灵出嫁,嫁前按当地习俗给了她一个锁麟囊,取“早生贵子”之意,内中装了不少珠宝——婚期中途遇雨,在春秋亭暂避;恰巧又来了一乘花轿,轿中的赵守贞是贫士赵禄寒的女儿,由于感到身世凄凉,不禁悲啼。薛湘灵叫老仆问明情由,颇表同情,慨然以锁麟囊相赠,赵守贞感遇知己,遂留空囊而璧还珠宝,雨止各去——六年后登州大水,薛湘灵和家人失散,漂流到莱州,遇见旧仆胡婆,引她到当地官员卢胜筹家,适卢家正为儿子卢天麟雇保姆,薛湘灵得入府中,伴卢天麟玩耍,百感交集——卢天麟把球抛进一座小楼,逼薛湘灵去拾,薛湘灵上楼看见当年的锁麟囊,不觉感泣——卢夫人原来就是赵守贞,见状加以盘问,才知薛湘灵就是当年赠囊之人——改容敬礼,结为姊妹,并帮助她一家团聚。
简单可以分为六部分:选囊——春秋亭——遇灾——花园——相认——大团圆。
而剧中主要角色有薛湘灵(正旦)、薛夫人(老旦)、赵守贞(旦)、卢胜筹(老生)、薛良(老生)、程俊(丑)、胡杰(丑)、卢天麟(娃娃生)、周大器(娃娃生)、碧玉(丑旦)、梅香(丑旦)、胡婆(丑)、赵禄寒(老生)、卢仁(丑)、卢义(丑)、老傧相(丑)和少傧相(丑)。抽取部分人物,可得如下人物简图:
(略)
由图示可看出,薛赵两家人命运的转折都是由于春秋亭和锁麟囊这两物。薛湘灵由贵至贫,暗含在“春秋亭”里;赵守贞有贫转福,也是在“春秋亭”里。而联系二者的便是锁麟囊这一器物,一赠一还。
作为集程派集大成的经典名剧《锁麟囊》,自上演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而历久弥精,这当然与程砚秋先生以及众多程派优秀传人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但是,《锁麟囊》单就其剧本来说,已经堪称为京剧剧本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也是它盛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李济世,、迟小秋和张火丁等,每一个版本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风格,自有一番韵味。时代在变,演唱的人在变,每一个观众对剧情的体会,能读懂的东西,能体味到的思想也是在变化的。其实正因为具有这种变化的能力,剧本才能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的可解读性,才吸引着一代代的观众为它痴迷,为它陶醉。
《锁麟囊》剧本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过去人们更多的关注“积阴德吉人天相”。而这里我只想谈一下它对于世事变化的解读。重点分析春秋亭一折,对比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探讨这部戏的现实人生意义。
春秋亭外风雨暴
“春秋亭外风雨暴”:薛湘灵出嫁时,在春秋亭避雨,遇见赵守贞,听见轿中有人啼哭,那段著名“西皮二六”唱腔,开始便是这句。面对此情此景,这句唱词显得很自然。但是,难道这句唱词的意义仅止于此吗?“春秋亭”是全剧很重要的一折,它在剧中不仅承前启后,而且薛湘灵还把锁麟囊赠予了赵守贞,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春秋亭,这个亭的名字,起得意味深长。“春秋”,可以理解为人世的变迁,沧海桑田,世事无常,顷刻巨变等。联想到以后薛湘灵的遭遇,更觉得“春秋”二字,实在用得讲究。同样“风雨暴”,也不仅仅是天气不好,“风雨”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磨难,苦难。“暴”,说明这磨难还不是一般的磨难,想想以后薛湘灵的遭遇就知道了。
所以说,“春秋亭外风雨暴”,是预示了主人公以后的遭遇的。这里的“春秋亭”,“风雨”,“暴”,包含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寓意。当然,人生的风雨,不仅是对于主人公薛湘灵说的,对于赵守贞来说,出嫁遇雨,也算人生的坎坷了,但这里却是她人生的转折。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京剧的美是写意的,它不同于话剧的写实。京剧咋一看显得很假,但是耐得住品味,可以抽丝剥茧般的一层一层的细看,越看越发现新的感悟;又像品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茶香,茶的温度,入口甘苦,回旋时沁人心脾。看京剧的感觉是持久的,就像是洗照片:你看第一遍,只记住了故事的情节,只惊叹于演员的表演,还有剧情的起伏波澜;然而,照片会在暗房中逐渐显示出真实的模样,京剧的回味也是如此,它会萦绕在你的心头,由不清晰到清晰,让你在生活中体会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份超浓缩的咖啡粉,被人生无数的琐事构成的开水,一冲,便弥漫整个杯子,甚至整个空间。所以说,戏剧是人生的缩影。
由此我想到一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影片讲述:12岁的侄子宽宽,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一次姨妈在公园遇到了一个从广东到上海来发展的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饰),这个神秘男人使得姨妈神魂颠倒,两人因京剧成了知音,并演绎出一段黄昏恋情。不料好景不长,潘知常带着姨妈的棺材本积蓄一道消失。与此同时,姨妈又发现保姆(史可饰)竟然是靠“碰瓷”来赚取外快。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姨妈醒悟万千,她决定离开上海,回到东北的家,那里有已经疏远了的丈夫和女儿(赵薇饰),过着混沌和无味的生活。
之所以要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是因为要真正读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必须要明白《锁麟囊》的主题。在电影之中两次出现著名唱段“春秋亭外风雨暴”。
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三十分钟时候,姨妈正在公园晨运联系太极剑,潘知常在一群京剧爱好者(都是老人家了)的伴奏下,唱“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然后,姨妈回了一段《霸王别姬》南梆子的道白“大王醉卧帐中,我不眠到帐外,闲步一回。”两人便因此相识。
在我没有听过《锁麟囊》以前,也许我看到这部电影只会把京剧让二人相识,想当然的认为仅仅是爱好。却不知道,二人所唱的选段都是大有深意的。其实,京剧在漫长的文化沉淀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曲和戏,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具有寓意的一种浓缩的文化符号。像这电影中,潘知常唱的选自春秋亭一折,薛湘灵与赵守贞的相遇。很多的时候,人们只关注薛湘灵的善良,怜贫济困,忽略了另一方面,对赵守贞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受尽了人间贫困所带来的苦的女孩子,遭人白眼,受人欺凌,连大喜日子,本应该高高兴兴出嫁的,却也是因为家中贫寒,受势利小人奚落。看到薛湘灵的嫁妆不下百万,怎能不痛哭垂泪。正是因为对比如此之大,才更显出薛湘灵的施恩对赵守贞触动之大。知音难觅,自古中国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话,这里虽不是此种关系,但是在这种时刻,能遇到一位知音,对赵守贞的人生是多大的温暖啊。所以,她珍惜这份情,只收下锁麟囊,归还珠宝,并且一直把锁麟囊视为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她守着的是一份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的一缕阳光,是希望。所以,这几句唱的便是“遇知音”。
回到电影当中,姨妈是一个戏迷,但是多少年来都缺少知音,她经历过文革,曾经上山下乡到东北鞍山,在那里和一个大老粗结婚生了个女儿。但是,最后她决然丢下鞍山的家,毅然回到上海,继续原本她认为的高雅生活。她是大学生,却只能和市井小人物住在旧城区;讲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却被人认为已经过时;爱好高雅,喜欢京剧,却没有知音;志趣清高,却总为电费水费等斤斤计较;上山下乡把青春都献给祖国,却人到中年始终找不到工作。她其实已经跟不上这时代的步伐了,却顽强的坚守着心中的信仰。离开鞍山十几年了,舍弃了自己最看不起的生活,回到繁华的上海,却始终找不到生活的焦点。比之赵守贞的绝望,同样的是深入骨髓的寂寞。明白了这段唱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精明的姨妈会这么容易的上当受骗,而且被骗得如此彻底。因为,潘知常打中的是她心中最最软弱的地方。
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处:姨妈没有了往日在上海的神气,那时候她尽管穷,但是仍然是坚持自己(养了14只鸟,打扮的很端庄,看到别人不遵守道德,她会叫城管来)。可是,如今她空洞的眼神中看不出任何寄托,一个人守着一个杂货摊,和一群没有文化更不懂欣赏京剧的人生活,啃着大饼,远处传来的“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不知姨妈仍听到不?同样,不知道春秋亭一折的观众,是不会听得出在电影结尾处出现这段唱词的深意。姨妈最后的归宿居然是回到鞍山,其实她的一生早已定格——1968年上山下乡。电影很残酷的,让她曾经的所有努力都回到远点,命运像是1968年一样,没有给她机会。
离开上海回到鞍山时,电影随着姨妈所坐的车,扫过夜晚的上海: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当年的上海已不复存在,或许残留在旧城区中,但是那里只住着一些贫困的人们。车水马龙,汽车穿梭在夜色中却不显得孤单,黑夜的城市与白天同样繁华。霓虹灯让上海显得现代且崭新。强烈的对比中,更是说明姨妈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了,她的“后现代生活”是个悲剧。
那一刹那让人想起,“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绮装衣锦,到今朝只落得破衣旧裙。”
在上面,我已经解释过“春秋亭外风雨暴”,寓意人世的变迁,往往顷刻巨变,影响一生,而你却身不由己,慢慢的被命运推向边缘,经历巨大的磨难。至于能否最后改变命运,这不是这里要探讨的。其实《锁麟囊》仅仅是要圆一部喜剧(一是因为程砚秋先生当时指定要喜剧,而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更有“阳光总在风雨后”一说),才把结局设置成大团圆。为什么说“圆”?其实圆是最深奥的,它没有终点没有起点,也可以说,它每一处都是起点,每一处都是终点。戏剧《锁麟囊》让薛湘灵回到原点(即重获锁麟囊),并且给了她一个新的希望,义结金兰,可知此后生活虽然没有前半生那样风光,但也不会凄苦的,也许会很快乐的,因为她从失去中学会了珍惜。而电影并没有说是一定要喜剧,自然也就不需要“圆”姨妈的一生。所以,残酷的让她回到原点,却没有给她新的希望,而是盲目地行走于人生的圆里面,没有终点没有光明。这是戏剧《锁麟囊》和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选择的两种不同结局。
结局不重要,因为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结局。关键是时空偷换,生命转折的那一刹那,叫人无奈。无奈的不仅仅是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你身在其中,却不得而知。
如果说,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想说,现实往往更残酷,更让你欲哭无泪。
“知青”这一词是对以一代人岁月的认证,那代人当时是年轻人,但是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毕竟那个年代已经过去40年了,。 196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1600万城市学生离开家乡,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非功过,难以三言两语明白,因为这跟每个人的具体经历有关。我只关注这一件事对于他们——1600万人的命运转折,就像“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样,忽然间“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说是大雨倾天。”必须直面生活的现实和无法选择的人生旅途,是知青们最大的挑战。有的知青甚至是几岁的孩子。举个极端的例子,任毅是名南京知青,他因作知青之歌《我的家乡》一曲,1970被判反革命入狱10年,1979年才获平反。接受采访时,他说,歌曲是在一晚完成的,没想到那一晚的冲动会造成此后的悲剧。歌曲给当时知青们的生活带来活力的,在1969年得到广泛传唱。可是莫斯科电台作为正面教材播放了该曲,同时毛主席说过“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所以,1970年5月被判死刑。为什么后来改判10年?也许正像《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最后终于得到赵守贞的帮助一样,任毅遇到了许世友将军(他认为任毅历史清白,因一首歌被判死刑说不过去,所以就刀下留人了)。他放出来时已经三十几岁了,发现人们还在唱那首歌,他当时就哭了。在采访结束时,他唱出那首歌的最后一句“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近一点的例子,512汶川7.8级大地震。顷刻间人生易转,家园变成废墟,这难道说用几年重新建起倒塌的房屋,便可恢复?回忆起唐山大地震,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是无法忘记那幕悲剧。所以,这次汶川人们,也是需要勇气去面对失去的亲人,面对心中的阴影。值得欣慰的是,这次灾难中,全国人们表现出来的团结与爱心真的让人感动。灾区那个大钟楼,指针永远停在“14:28”地震发生的时间,让我想到“春秋亭”,二者同样具有象征意义。
人生便是在不声不响中时光暗换,每时每刻你都会听到“春秋亭外风雨暴, 何处悲声破寂寥。”
湘灵可爱在于她遭此大变,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早悟兰因。”姨妈可爱在于,她坚持心中的自我二十几年。面对变故,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湎于悲痛,深陷于世事无常而不能自拔,而是要表现出勇气。管他“春秋亭外风雨暴”,心要相信“锁麟囊上彩云飘”。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世界。戏剧与人生同样让人迷恋。
3 ) 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4 ) 拉面保佑香港导演别再拍大陆题材
题外话,本人是「飞行意大利面条教」教徒,故鸡嘟叫徒使用“上帝保佑”处,本人一概用“拉面”代替。
香港跟上海很相似---一样是渔村演变而来的暴发户天堂,一样的萌“后殖民”情调,一样把“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奉为金科玉律---所以香港人对上海始终有种挥之不散的情愫,在这种前提下,香港导演对于旧上海的体认,可能基本上还算准确。可是对于中国其他地方,香港人完全没有概念。
距离不光产生美,更多的时候,距离带来错觉。已经看过至少两部香港人拍的大陆题材的片子,基本上可以归类为“天马行空般胡诌八扯丧心病狂的奇幻电影”,一部是受到北京地下音乐圈集体抵制的《北京乐与路》,另一部就是这个洋溢着海派莫名其妙优越感的“大姨妈”。
我希望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拉面。
5 ) 其他人的后现代生活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有个人人谈论的悬案:姨妈的棺材本被墓园党骗了,周润发饰演的潘知常有否串谋?
拜托,怎样猜都可以,千万不要问许鞍华导演“真相”,也犯不着要和朋友(或网友)讨论甚至争论哪个“真相”比较合理。故事没有把“真相”交代,就是让每个人自行对口味入座,各取所需。
我的私版本是,潘知常由始至终都是个全职无赖,无赖的人最爱是自己,不过偶尔也会对人动以真情。正如妓女专骗火山孝子的感情,也常有弄假成真的情况。姨妈表面上恐怖(如她的血红游泳衣),但你不难爱上她的,姨甥宽宽和金永花都爱姨妈,都觉得亏欠了姨妈,所以留她一支手机、一尾鱼。无赖是没有什么可以留给姨妈了,便多留一夜,也叫自已好过。
不过,这是违反职业无赖行规,要不得的,比起钱一到手就闪走(记得第一次骗的那三百块吗?)更阴损。有没有发觉?潘知常花了一夜道别后,以前嘴巴停不了的姨妈几乎再没有说过话了,连表情都没有了,变成了行尸酒肉。
姨妈与潘知常的一段爆笑热闹,配角们的小插曲也是首首皆有意思。金永花与房车大款在马路上的对峙,是闸北弄堂与东方明珠电视塔之间的角力,在“发展是硬道理”的中国,胜负早就定了。金永花要姨妈来探监,因为只有姨妈知道她亲手干掉自己孩子时的心情。大陆的医疗社保是个温总关注的民生问题(不只是陈良宇关心的财经问题),但这是老虎屁股,现在轻轻碰了一下,已经非常大胆了。
赵薇也演得好,她一边痛骂姨妈不顾丈夫女儿,独个儿跑回五光十色的上海,转个头却又埋怨自已的男朋友不能带她逃离东北。外鹜的心,既是基因遗传也是环境造成。乡村的人要出城,城中的人要去深圳上海,下一个目标就是出国亚美利坚。牌场与气派,包裹着空虚和贫乏,水太太是典型。
比较窝心是宽宽与网友飞飞的一段。后现代生活其实是磨人生活,磨得人都扭曲了,只有十二岁的宽宽能勉强保存着一颗无私的心,总是先为人付出与设想。真金白银的舍已割爱,就算不能将言不及义的诗词歌赋比下去,至少也应打个平手吧。
电影令人动容,是因为每个角色都立体。没有极好和至坏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他可爱和不足的地方,每个人本身都有一个他自己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主角旁边的附庸。只要你愿意去细想,你可以为宽宽、飞飞、水太太、金永花、姨妈的女儿写个延伸故事,甚至金永花的丈夫、姨妈的丈夫、姨妈女儿的男朋友、飞飞的外婆,各自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后现代生活。
6 ) 绿窗人寂静,空负貌如花
姨妈是个混在上海的略微不靠谱的小人物。有些文化,有些善良,有些小气,有些寂寞,有些疯狂,还有一些梦。
姨妈一个人住在上海,养着十四只美丽的鸟,痛恨邻居家养的猫,喜欢跟别人吹嘘自己的女儿在美国。姨妈学过京剧,会画国画,念过大学,曾嫁过一个粗人,后离夫弃女,来到上海这个花花世界。
凭着早年的经历,姨妈仍然残留着对精神层面的许多幻想。
她把年轻时自己的虞姬扮相照片留在墙上最醒目的位置;她自恃着自己大学背景而对邻居水太太嗤之以鼻;她也希望凭借些许自豪的文化功底谋生——给富家孩子做英文家教,而且还要用有品味的英式英语;她在心里不爽的时候仍然不忘教训外地人讲文明;她穿着粉红色的练功服慢斯条理打太极;她也渴望融入京剧票友圈子中被兴趣相投者欣赏;甚至在被宽宽告知偷走自己一副画的时候,首先流露的,仍然是自己被人欣赏时的喜悦。
总之,就是这样一个孔乙己似的姨妈,年龄摆在那里,她仍然抱着那么点,就是那么点仿佛年轻人才常有的浪漫的梦,不肯撒手。她唱道:“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人寂静,空负貌如花。”她想象中的自己,就像她养的十四只鸟,美丽的鸟,每到夜晚,自由的煽动漂亮的羽毛,飞在自己的房间里,无人观赏,无人打扰。
但是,姨妈有着现实一面也让我们看到。她会为开空调的电费叫真儿;她清楚的打点着宽宽到来后的消费帐单;她做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发财梦,义无反顾的拿出全部积蓄炒地皮;
回到现实里,姨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发哥的出现,像是一个巨大的漂亮的肥皂泡,真实而彻底的把姨妈罩了进去,姨妈被她憧憬许久的泡影弄的如醉如痴,直到目送发哥远去的背影,才发现人财两空。
姨妈看到那个及其不真实的大月亮时,一夜之间老了许多,神态却更加从容。钱财皆是身外物,走到最后,不过化作了草坪上的一片的墓地。
故事中的老年人,有着这样几种结局。寂寞的水太太每天变换头发衣服的颜色,希望以此来使别人注意自己,她拥有了手机,渴望接到别人的来电。直至猫的离开,她那跟绷了很久的孤寂的心筋终于断了,很快撒手人寰。飞飞的外婆,也是个孤独的老人,只有个问题外孙女陪在身边,子女都远在外地,在老年痴呆多年之后被外孙女送进了养老院。
姨妈决定离开。姨妈很清楚,她将会面对的,是粗俗的丈夫,破落的住宅,不靠谱的女儿,更加不靠谱的女儿对象,恶劣的天气,荒廖的东北。即便如此,她还是选择了离开,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大上海。夜幕下的上海,格外迷人。夜空一样的车水马龙,好像一个美丽的梦,还有梦一样的发哥,她把这一切都抛开,什么都不带走。
回到家乡后,和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一样,姨妈为这个家辛苦的操持着家务,女儿和对象天天吵架,无能的丈夫则只管看着喜剧小品傻乐。看上去好像真的是糟糕无比。其实,也许没有糟糕到哪去。丈夫在傻乐的时候,我在想,也许他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幸福了。
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我想,观众会莫名的欣慰吧。宽宽即将出国深造,女儿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做着出国梦,想去繁华的世界。就像她当年的母亲。
故事到最后,姨妈和丈夫摆起了地摊儿,她表情淡然着吃着馒头就咸菜,这时候听到旁人收音机里传出来的京剧曲子,那声音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看完影片,已经是深夜。北京这个时候的夜,已经温暖无风。和上海的繁荣比起来,北京街道上干枯的树枝更容易让人冷却。走进一家茶餐厅,偶然听到邻座的女子在评价MLA的专辑,于是不自觉的冷语即出。忽然,有种好玩的感觉,就像看到了姨妈锁紧的眉头,念着水太太的名字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