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莉莱卡特第一部修正主义西部片,既是罕见高成本且有米雪威廉斯二度挂帅,Jonathan Raymond参考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知名向导Stephen Meek开拓俄勒冈小径(Oregon trail)的历史改编,电影忠实描写当年拓荒者和大蓬车队路途的艰困,极简美学与主题相辅相成——比如开枪时间漫长,属莱卡特瑕不掩瑜的上乘之选,越往后揉合的神秘色彩令我想起彼德威尔(Peter Weir)的澳洲荒野经典《悬崖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 1975)。
导演的风格一贯是拿掉一切可以拿掉的,作为一个女导演,如此干脆利落,真好。在她的影片中,她始终坚持着不需要让观众知道人物的背景,行为的动机,甚至结果。。。她的影片从来没有说来话长,话说从头,因为所以这类的铺陈。观众与戏中人即刻相遇,观众进入主人公的境遇,与主人公分享同样的踌躇、犹豫、迷惑、不安、焦虑。
《米克的近路》依然是一部很多中国观众所谓的“没有故事”的影片,影片仅是跟剧中人物同行的一段路程。几个无助的家庭,怀抱希望与恐惧,在向西部迈进的路途中,迷路了。他们先后有两位不可靠的向导,一位是吹着牛皮将他们带入迷途的白人向导。一位是言语不通,被米克一厢情愿当作可以帮他们找到方向的印第安土著向导。在经历了上路的兴奋,迷路的苦闷,寻路的恐惧之后,影片结束在未知。
美国人是最擅长拍摄主旋律影片的,美国电影将美国梦种植到全世界观众的心中。但新世纪以来,美国人开始严厉的质疑自己的历史,并且开始试图颠覆自身的存在。以John Ford为代表的老一辈的西部片无疑是在用极大的偏差视角讲述美国白人的西部殖民史,这种传统的家国情怀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米克的近路》不能说是唯一的,但肯定是少见的讲述美国西部史的故事。在歌颂与践踏本国历史这两级之间,导演选择的是更审慎更复杂更冷静的视角。荒漠里,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遇,土地的所属,两方的对立,生死的可能,利益的交换,胁迫与妥协,信任与辜负,所有一切都在无言的对峙着。故事可以向任何一种方向转变,没人能预料,没人能控制。就是在这个对峙的时刻,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历史宏大感与个体生命的重要相得益彰。个体因历史而变得宏大。历史因个体而变得细微。谁也不比谁更重要,更强大。任何一方的叙事都无法篡夺另一方的存在。
影片选择了更狭小的片幅比,也是有别于福特惯常使用的宽银幕,导演排除宽银幕下西部的壮美和史诗感,意在将镜头于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此时此地。不要被那无尽壮阔的山与沙漠而激发抽象而宏大的感慨,导演要表现的只是主人公要面对微小而具体的瞬间。
影片成本两百万美金,低成本独立电影在百年电影史里始终面临多重困难,但事实上低成本文艺片并不比高成本商业片先天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非常糟糕的垃圾低成本影片也比比皆是,唯一重要的是导演本人显然非常享受的独立电影带来的创作自由,所以外人也无需刻意强调其低成本困境。创作自由带来的幸福感大抵可以平衡掉捉襟见肘的预算造成的麻烦。低成本影片成功的前提是导演的智识水准和勤奋。法国人提出的“作者电影”在这类影片中是非常贴切的。凯莉·莱卡特是难得一见的当代美国最具作者性的女导演。
本电影是“西部荒原电影”的代表式作品。影片利用大量长镜头和空镜头表现出了霍雷德式的空想,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感。不同于《等待戈多》主人公是消极地等待理想的到来,本片主人公则是主动跨越俄勒冈之路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家园。主人公们在荒原的探索、迷失,是对现代人在社会中迷茫心理的影射,印第安人的出现带来了希望,更是绝望。《米克的近路》以为有捷径可走,却往往是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 好吧,以上都是我瞎编的,看了近两个小时,我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一部什么玩意儿,还我时间!!!!!艺术家和群众的分离呐,我这个大俗人是一点没get到导演到底想表达啥!不管怎么说,导演应该是玩得很开心,荒原景色确实别有一番特色。 PS: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专门为获奖而拍的影片吧)
不知道说啥了啊,全Brisbane就一家电影院上映啊。 去了发现整个厅就俩人看啊。 欣赏不了啊,太文艺了啊,太独立了啊。 导演就不是拍给俺这种观众看的啊,就没剧情啊。 就是几个人横穿沙漠啊,白天走晚上休息啊。 太冷峻了啊,镜头都静止不带动的啊。 荒漠的摄影是很好,可是晚上就不打光的啊,夜里就靠一篝火,神马都看不见啊。 还有好几个夜晚的戏啊,有木有。。。 各种看不见人啊,只能听声啊,还各种西部口音啊,听不懂很崩溃的啊。。。 还有一印第安人,说土著语啊,神马都听不懂啊,也木有英语字幕啊。 最后到底走没走出沙漠啊,神马都不知道就结束了啊,没有结局啊。 快睡着了啊,跟这比《生命之树》简直太提神了啊。 太小众了啊,奥斯卡应该没戏了啊。 小米虽然演的好,但估计也悲剧了啊。 P.S. 冲着米歇尔威廉姆斯去的,可惜戏份不够多,但表演确实很好。 几乎完全融入角色,灰头土脸的村姑的感觉,很内敛的表演。 感觉是继去年《蓝色情人节》之后又一个“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
比起前作,质的飞跃,颇有大师风范。必须看胶片,至少蓝光。
用跳切断裂空间,用画幅压缩大小,刻意强调的“时间变化”(落日镜头)无不在构建一个虚拟的“现实”。当人的本体被剥离得只剩下生命征时,其思维中的二元对立是否依然清晰如故? meek最后的选择即是答案,亦是cut off.
独立佳作 很容易让人置身其境 虽然相当闷
哎,小米选片眼光太独到了吧(或许因为之前合作过《温蒂和露西》),谁能告诉我这片子讲了神马呢??西部风景倒是的确很震撼。。电影院里面都是老头老太。。。T_T
倒并非女性视点,不过是说女性也是西部拓荒的重要一分子。印第安人在片中被用提喻的方法处理了,其就像西部一样神秘无解。
喜欢西部往事和血色将至的,或者是对摄影技术对一定研究兴趣的,一定会喜欢此片,可惜我两者都不是~~~对我来说,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不光是小米和达诺,所有演员实际上都在打一个超级巨大的酱油
8.9;"Mama, a tre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Can it?"
催眠良品。
西部依旧荒凉,但是导演的镜头下透露出了很多比荒凉还可怕的东西,或许拓荒带给印第安人的苦难才是最大的荒凉吧~!
A / 在白昼的无效交流中人物的互动被压抑以服务于近乎缓慢凋零般的时空节律,继而被藏进漆黑难辨的夜色与不被理解的异域歌声中。没有先前作品那般的时间折叠,但却有另一种在此刻的时间绵延与人物不断向四周张望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分叉并行。《野草蔓生》中通过独白提供的层次被转化为悬浮在“故事”与“观看”双重光亮之上的真空,因而观众始终能置身于电影叙事与人物飘游的精神之间的完成某种黏着或是浸没的体验。
一种印象派的影像写作,一个镜头被处理成整体的印象,相近的声量,相近的运动速率,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边界消弭。前半段Meek的声音刺耳,提供方向感。结尾当印第安人开始唱歌,并坚定地向画面纵向走去时,电影中出现了重重的一笔,是为Cutoff。
长征中拨乱反正。自然主义,固定远景镜头内时间流动。人所处的一种特定境况的描绘,急切地想抓住每一根救命草,对引航人的怀疑即自我怀疑。没有近路,也没有好路,关键在于一条路走到底。
框架里的motherhood很重,以至于最后西部这个框架都变得模糊不见了。三方结构的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似乎美学可以更近一步,文本也稍显单薄,现在这样较为尴尬。
我以为我会喜欢西部片中的女性视角。但是我还是困乏到昏昏欲睡。
又是西部风光片...
00:06:00左右一个固定机位长镜,近景和远景的调度构出时间的景深
原来“独立”“文艺”就是不把普通观众当回事,很讨厌这种“只顾自己HIGH”的导演,真想问问女导演Kelly Reichardt ,“田壮壮是你爹啊?”影片倒是很完整,女导演也很压得过劲儿,甚至结局颇有大师范儿,就是这年头这种自个儿玩儿的清高劲儿让人无语。
米歇尔的演技着实使我喜爱,可是这次电影的主题并不太符合我的口味。
一天整了4部冷片的字幕后,凌晨看了这部片第二遍,这是什么精神。推荐给喜欢看闷片的。1.33 . 觉得棒, 全方位的反类型, 反西部/男性神话
某种西部片。剧中人之间也好,电影和观众也好,始终保持了强烈的距离感,这种距离的忽远忽近也成了影片最大的推动力,土著人无法理解的语言也同时成了最神秘和最熟悉的东西了。【2017.9.21 @MoMA in 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