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框架下,这种纯净的、往复的生活是快乐,但对真正处于那种生活中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只是平静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但话说回来,平静大概就是最能留得住的快乐了。 印象最深的是,猎人说他们不是完成一件事情,只是成为了这件事情的一部分。这让我想起顺流而下的小船,顺应自然生活的作为动物的人。对他们来说,日子本身没有好坏,只是顺应日子做该做的事情,下雨涨水可以运东西,下雪了就用上滑雪板,结冰了就可以度过河流。 然后又想起本世纪兴起的正念疗法,在发展前额叶这么多年之后,在追求认知复杂度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又开始想要抓住最简单的知觉,仿佛一个成人,想要再次追求孩子那样的感受;一个享受了灯红酒绿的人,想要回到一片白雪皑皑的荒原。
电影里,好多我喜欢的元素。例如就目前来说,因为在准备新房装修,所以看了很多家具,主题都是实木居多。然后电影里,哇塞,好多的原木,还有会木工的猎人,做了好棒的木屋和独木舟。然后,还有我一直想养的,因为没能力养而没能成真的狗,好多好漂亮的狗。猎人说,在狗三个月的时候,他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不是一只好狗了,而且绝无差错,而我呢,能拥有一只狗就不错了。还有好多鱼,我很喜欢钓鱼,而他们那儿好多鱼,不但多,而且个头也很大。还有南方人非常羡慕的雪!一直想体验一下滑雪,奈何在南方,人造雪场,一个小时好几百,又钱包伤不起。还有很漂亮的景色,空旷自然,让人返璞归真。
评论说西伯利亚的生活条件好艰苦,并他们不快乐。从片里人们传递的表情来看,他们确实很辛苦,而且未来的地区发展并并不乐观。人越来越少,经济也越来越差了。但是从个人来说,猎人们的快乐,并没有离开他们。
以前纳闷俄罗斯人为何嗜伏特加如命,那句谚语说,冬天的夜里,俄罗斯的光棍更愿意搂着一瓶伏特加,而不是一个老婆,有老婆之人第二天成了光棍。
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伏特加俨然是他们的暖肠之酒。俄罗斯人强烈的生存欲望与西伯利亚极寒的冷酷相互磨砺,那样极烈的酒,大概只有它才能够抵御这严酷的自然环境,帮助他们熬过这漫漫寒冬吧…
巴哈提雅村,这个位于西伯利亚中心地带的村庄,只有几百人的村庄,却拥有一个国家般大小的广袤土地,而四周的无尽原野将这里紧紧包围。生活回馈给他们的是望不到尽头的针叶林,以及除他们以外,谁也无缘欣赏到的寒地绝美风景,这大概是上帝最无价的待遇。
冰原环境与家庭生活冷暖交割,冬去春来,你会发现,时间在这里流逝的无足轻重。春季来临,冰层解冻,整个冰川在西伯利亚最大的叶尼塞河里流淌时,你也会动容于人们究竟凭了什么才在自然美丽又残酷的造物下活得如此生机勃勃…
所有的人在苦寒之地收藏了一整个房间的蓄势待发,等极夜结束的时候,折断根茎,插上一朵铁质的花。于是心脏重新活蹦乱跳,而不会饿死,冻死在这“丰饶”的被诸神遗忘了的地方…
—《快乐的人们》.有感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针叶林里生活着一些勤劳,智慧,敦厚的人们,以打猎,捕鱼,采果为生,在少有的高科技中生活,他们以木板做的滑板作为交通工具,独木舟作为捕鱼时的船只;打猎却有取舍,伐木只求所需,根据万物生长判断大自然的变换,安排着各种生活,没有制约却有着自律,充分享有自由,过得有滋有味。人们享受这样的劳作,因为没有人催促,没有人指挥,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休息,他拥有充分自由。仿佛梭罗生活的瓦尔登湖,自给自足,与周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状态,在大自然春夏秋冬的更替中,人类需要劳作,猎人说一条狗关了6个月会永远丧失能力……少了现代生活中的便利,也没有欲望和金钱带来的焦虑,戾气和茫然。更适合针对现下的疫情,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重新被重视!“在全然褪去社会属性,却依然有自己遵循的个人准则和行为标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happ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针叶林里生活着一些勤劳,智慧,敦厚的人们,以打猎,捕鱼,采果为生,在少有的高科技中生活,他们以木板做的滑板作为交通工具,独木舟作为捕鱼时的船只;打猎却有取舍,伐木只求所需,根据万物生长判断大自然的变换,安排着各种生活,没有制约却有着自律,充分享有自由,过得有滋有味。人们享受这样的劳作,因为没有人催促,没有人指挥,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休息,他拥有充分自由。仿佛梭罗生活的瓦尔登湖,自给自足,与周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状态,在大自然春夏秋冬的更替中,人类需要劳作,猎人说一条狗关了6个月会永远丧失能力……少了现代生活中的便利,也没有欲望和金钱带来的焦虑,戾气和茫然。更适合针对现下的疫情,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重新被重视!“在全然褪去社会属性,却依然有自己遵循的个人准则和行为标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happy people的快乐源泉!
俄乌冲突进入第六个月,双方都没有降级的意思,反而在不断升级前线的战事。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自俄乌冲突以来,已有超过1200万人逃离乌克兰的家园,其中超过560万人逃到邻国,另有650万人在乌克兰国内流离失所。
除此,不少国家也因为俄乌冲突而陷入关系民生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国博弈,被献祭的永远是夹在战场缝隙中求生的无辜百姓。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的生活也许谈不上富裕,但起码可以悠闲地享受粗茶淡饭、鸟语花香,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
早在10年前,德国导演赫尔佐格就通过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地球上天堂的模样:人们自由地砍伐树木,建造渔船,捕鱼,收获食物,度过漫长的冬季和四季...而这个“天堂”并不遥远,就位于俄罗斯北部叶尼塞河畔的村庄——巴哈提雅。这个远离大都市的村子地处广袤的西伯利亚,只有三百多户居民,不通铁路和公路,出入只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直升机、另一个便是船舶。
听起来,生活在这个原始、闭塞、远离现代文明的环境中,生活一定很艰苦和单调吧。但是导演却称呼他们是一群“快乐的人们”,这也正是本片的片名。
快乐的人们
Happy People: A Year in the Taiga (2010)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 德米特里.瓦萨科夫
在这部长达90分钟的纪录片中,导演用温柔而深情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了生活在巴哈提雅村庄的人们的三餐四季。他们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为捕猎季做足充分的准备;他们遵循自然法则,沿袭古老的生活传统和生活智慧;他们在广阔的针叶林中与猎犬孤独相守、捕猎食物...他们的生活或许原始野性,但却真实质朴、简单快乐,是城市人不曾体验过的恣意与放纵。
当狩猎季开始时,猎人们乘坐独木舟带着猎狗顺流而下,前往捕猎场,脸上洋溢着自在的笑容,令人神往。正如导演在旁白中所描述“现在,猎人们只身闯荡。他们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快乐的人们。只有几只狗陪伴着,远离故土。他们完全靠自己。他们自由自在,没有规则,没有税收,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官僚组织,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只带着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解放天性、回归自然、无拘无束。
那一刻,还有比他们更快乐的人吗?
反观我们,生活在物资丰富、科技发达、信息迅捷、物流发达的大都市中,却被内耗、焦虑、抑郁等各种压力和情绪折磨到体无完肤,我们内心的棕熊似乎比巴哈提雅猎人在针叶林中遇到的更加凶猛和可怖。
为什么我们拥有的越多,却越不快乐,幸福感越低?
因为我们为原本简单的生活加注了太多砝码,前途、名利、欲望、梦想、财富、关系、圈子...我们被这些外在的欲求包裹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其实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巴哈提雅远离都市和现代文明,村民们的日常吃穿用度基本都是自给自足,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也因此积累了实用的生存智慧。
四月份,天气逐渐暖和,猎人们会前往针叶林设置陷阱,赚取一些外快。
通常他们会带上足够的食物,在针叶林待上四周左右时间,同时设下数十个陷阱,并做下标记,等到狩猎季再回来收集猎物。
他们设置陷阱的手法,承袭了几辈,独特而实用。
五一劳动节的到来象征着冬天结束,春天来了。
此刻,猎手布鲁姆开始做独木舟,根纳季开始做滑雪板。
在制作滑雪板的过程中,根纳季特别嘱咐儿子,将刨好的木板一端放入沸水中浸泡几小时,可以让木材变得柔韧;之后在木板的一端慢慢施加均匀力道,让它变弯;弯曲之后再把前端削尖。顺序如果反了,木板则会裂开。最后一步,将滑雪板用火烤定型。
他们的制作技巧和工具都很传统,但是品质丝毫不输城市商场里用现代科技打磨的商品。
面朝叶尼塞河,渔获是村民的主要食物。
秋季,白天变短,是捕鱼的最佳时节。
他们捕鱼的方式和工具也很古老。
晚上用火光把鳕鱼吸引到岸边,再用史前工具——钉耙叉鱼。
他们一年四季吃鱼,也催生了五花八门的吃法,熏鱼、炸鱼、鲜鱼汤...花样百出、百吃不厌。
捕猎季从深秋开始,但专业陷阱需要长年累月的准备。
首先从搭建猎房开始。
他们春天收集合适的木材,夏天晒干,猎人们再相互帮忙搭建猎房。
每个猎人都有数十个猎房,大小不一,用于存储猎物和临时歇脚。
叶尼塞河畔的夏季气候宜人、食物充足,唯一让人烦恼的就是会遭受成群的蚊子叮咬。
但是,猎人们有自己的方法来抵御这群讨厌的家伙。
就是用桦树皮提炼焦油,涂抹在脸部和全身,等到晚上再洗掉。或许有些不舒服,但功效奇佳。
正是这种简单、原始、自给自足的生活,让巴哈提雅村的人们没有过多的欲求,也就没有任何负担和烦恼。他们的生活虽然单一,但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除了宝贵的生活经验,他们还总结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
或许人人都懂,但并非人人都像他们那般敬畏和感恩。
在针叶林中捕猎,猎狗是猎人最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它们帮主人侦察情况、追捕猎物、找寻猎物,最重要的是狩猎季里无数个日日夜夜地陪伴与守候。
猎人们常说,“狗养活了我们,没有狗你就不是猎人。”
猎人们把猎狗当作家人去对待。
但是二哈们性格顽劣,有时候会破坏陷阱,甚至偷吃猎物。
猎人米哈伊尔说,“最好的训练方法是为狗专门设置陷阱,让他在里面待会儿,感到难受了它们就不会再触碰机关。如果用打这种方式来惩罚的话,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趁主人不在时变本加厉偷食猎物。”
对于猎人来说,贪婪是最恶劣的品质。
比如十月初就开始设陷阱捕猎紫貂的人罔顾自然法则,将会受到其他猎人的厌恶和鄙视。
猎人以猎杀动物为生,很多人对这个职业敬而远之或嗤之以鼻。
对此,根纳季老爷子有着清醒而客观的认知:
我们都是凶手或是帮凶,即便这些人心肠软并且很容易怜悯别人。
和养猪人是为了获取猪肉一样,猎人迫于生计不得不杀害野生动物,它们当中不乏可爱的无辜的麋鹿、紫貂、金花鼠...野生动物和猎人之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
但这就是自然法则,人在这里的身份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环。
要生存就必须杀生。猎人们能做的就是适度索取,不滥杀无辜。
常年穿梭在针叶林中的猎人们的生活看似孤独乏味,但他们并不是粗鲁的莽汉。
他们在狩猎途中,也不忘欣赏周遭的雄奇与壮美。
毕竟他们是少数可以见证寒冷和沉寂之美的人。
就像影片中其中以为猎人深情表白的那样
当我来到这里,我有一种实现梦想的感觉,
你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一边工作(捕猎)。
他们是真正快乐自由的人们,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话,唯有个人价值和独特天地,他们在向自然身处进发的同时,也逐渐贴近内心,大自然的神秘悠远唤起最深沉的情感,让他们乐在其中。
将视线收回到现实中,相较于简单淳朴的猎人,被各种世俗的欲望裹挟的我们似乎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这几天,一部11分钟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爆全网。
作者在最后结尾时写到,“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事实上,光是有这样的想法就已经输给二舅,注定了一个不快乐的人生。
因为世上没有“理应”这回事。
首先,二舅的励志人生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放在今天也许就不像视频中所表现得那么乐天知命、行云流水,或许就是贫穷裹挟下的困顿抑郁、一地鸡毛。
其次,二舅平淡质朴的生活源于他的知足与感恩。重新振作后的他没有过多去规划未来的人生,只是顺势而为。他不让自己因为残疾而就此躺平,也没激进地为自己设定非达不可的目标。只是为生活本身而忙碌奔波,反而获得了简单的快乐与满足。
二舅的故事中可以把我们从精神内耗和焦虑中短暂地解脱出来,但我们始终无法成为二舅。
因为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对生活寄予了太多厚望,也为自己设定了太多目标,这些捆绑着我们的欲望和野心必然成为我们前进的压力和阻碍。高负荷运转之下,没有人能全身而退,也没有人能快活地行至终点。
快乐是一种选择,但在时代浪潮冲击下,我们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才能取得有限的快乐,或许并不比二舅克服身体残疾和命运捉弄更轻松。
最近看快乐的人们,一部纪录片,讲一群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人们一年四季如何生活的,砍伐树木,建造渔船,捕鱼,收货食物之类的。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虽然叫快乐的生活,但条件真的很艰苦,感觉完全快乐不起来。冬天,大雪纷飞,那个寒冷劲儿,压在屋顶上的雪会把屋顶压垮。而夏天,到处都是蚊子,不管是人还是狗,都被蚊子包围着,只有在出风口才能稍微好一点。猎人们就用土办法,自己熬焦油,给自己、小孩子、家里的猎狗,都涂上厚厚的一层焦油,晚上洗澡把它洗掉,第二天依次往复。 可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依然可以很快乐,原因就在于可以发挥人的自主性。就像一个老猎人说,在前苏联时期,他最喜欢被分到当猎人的工作,因为没有人催促,没有人指挥,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休息,他拥有充分自由。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却可以用双手去制造工具,用工具去克服各种困境,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艰苦,却很有滋味。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拖延症啊什么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现代技术给宠坏了,习惯了即时享乐、有求马上应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要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被安排的。一个人主动去做什么,和他被安排去做什么,哪怕是一样的事情,但是感受是截然不同。你有没有发现对于你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没有被安排,哪怕很艰难,你都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的。 所以呢对症下药,要想跨过拖延症,一方面是延迟享受,把手机掏出来耍的时候,先数120下。另一方面,真诚的对面对工作和生活,不喜欢的事情先拒绝一下,拒绝不了再做,你也对得起自己了。对于喜欢做的事情,就持之不懈的坚持下去,哪怕没有什么产出,享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胜利了。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不妨多尝试一下、发掘一下,多给自己机会。特别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小时候沉迷学习,没有机会发展兴趣爱好,不妨长大了补一下这门功课,多探索一下自己的未知性。其实想想,我们一直急着去了解别人、建立关系,为什么不先静下心来,了解一下自己、探索一下自己、宠爱一下自己、做自己最好的小伙伴?
真正的猎人最鄙视贪婪,现代工业的冲击下猎人借助科技周转于taiga,原住民却不记得技艺,只能打些零工...点到为止:The window to Europe,竞选团队的闹剧,塔可夫斯基的亲戚
叶尼塞河春季开冻的场景看得瞠目结舌,年复一年在零下五十度的西伯利亚针叶林里打猎为生,除了关于猎杀/养殖屠宰那番话,这些猎人肯定还有其他生存哲学。
强制冷静,每周六都会看部纪录片
看了这片就明白为啥契诃夫说伏尔加河像个娘们,而叶尼塞河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一条流向北冰洋的长河,俄国水量最大的河,也孕育了无数牛逼的西伯利亚猎人,一个人一条狗一杆猎枪一辆雪地摩托,在白雪皑皑的叶尼塞河上奏响的一曲冰原之歌!
酷似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朴实的讲述着西伯利亚守林人的生活。莽莽雪原,冰河,猎犬,小木屋,孤独笼罩着一切,却令人感觉踏实而幸福。不知为何,看的我满腹乡愁。
说狗狗被熊咬死那我哭死,赶紧把我家狗拿来抱了一个小时,最后它嫌弃地走了。
看的时候想起这句:一个人活的是自己,并且活的干净。
純粹的生存
这电影里的人生,是我永远的梦境。
好美一条河
导演的解说...即是亮点,也是槽点...4星
在无尽的雪无尽的树林和无尽的寒冷里,猎人们按部就班地工作、孤独、与狗相伴,你看不出任何情绪,他们却说这就是自己热爱的生活。
俄罗斯小镇雪色壮阔,巧手做雪橇速滑飙冰;欢庆五一祭奠迎春,独木舟探险 萌物亮相;伐木工生存状态实录,秋季大丰收猎人搭房;树林存物资夜半打鱼,老猎人林中讲述捕熊。勤劳的猎人朴实无华,《快乐的人们》荷索制造。
荷索的纪录片要看大银幕才带感。
短暂的春夏结束,河流渐冻,冰雪降临,西伯利亚猎人又要乘着小舟离开村庄,去零下五十度的森林里过小半年独自狩猎的日子了。作为观众的我:“啊,一年中温和的好日子就这么过完了。”影片中的西伯利亚猎人:“我已经受够了种植采集的生活,终于又可以过上全然自由、彻底放飞、没有规则没有羁绊没有义务没有政府没有税收的真正快乐的日子了。”我:瑞思拜……
字幕差的有等于没有。冰天雪地猎人跟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需要。
实际上并没有表现他们有多快乐,自由带来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奔波和孤独。
是生存,也是生活;是常理,也是哲学。
2013/02/23 一开始睡着好几次,后来越看越被吸引。幸福其实很简单,少一些欲望,不要为了什么活着,只要张开手尽情拥抱这个世界。
居然是德国的影片;如今看俄罗斯老百姓在西伯利亚的生活别有一番滋味;真是纪录片,很真实,画质很“强”;字幕太一般俄语对白,懒得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