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部电影,在于两个原因,其一就是片名,《无地自容》让人想起了黑豹那种脍炙人口的名曲,果不其然片中这首歌曲确实出现了。其二就是该片在海外走俏,并先后摘得加尔各答国际电影节(国际B类电影节)“杰出成就奖”和2018马德里亚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导演奖”等重量级奖项,被评委评为“这才是中国电影该有的面貌”。
好奇之余看了这部将于1月5日公映的电影,颇有感触。这是一部讲兄弟的电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到兄弟,从小到大谁没几个死党啊。男人之间的友情谁人能懂呢?这其中,大学宿舍中的兄弟情义那可真的值得一书。但《无地自容》作为一部青春片,故事主人公年龄设定很微妙。比起大部分青春片执着于高中阶段的懵懂和情窦初开,回忆初恋的纯真,这部片子将主人公在影像中展现的阶段定位在走入社会的多年之后,每个人都几近中年。在京打拼多年的“苞米”,盘下一间饭馆,不料生意惨淡,陷入经营困境。几位老同学前来帮忙,在相聚之时展开回忆,昔日大学生涯历历在目,与今日无边的颓然,拼接成一幅当下和过往的生活图卷。
直面残酷和现实,这是本片特殊的地方。仔细回忆一下,《致青春》跳过了职场艰辛直到每个人都几近中年,《匆匆那年》绝口不提工作恋爱仍是第一。只有这部片子很具体的将青春题材与职场题材进行了嫁接,虽然着墨不多,但仍旧写出了职场的尔虞我诈和明争暗斗。
所以本片关于兄弟青春的角度的最大优势,就是打破了内地青春片模式,乃是当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遗毒,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步入社会,我们称之为“三段式”其中这些电影的主题是几乎一致的,用《匆匆那年》的主题曲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如果“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俗话来形容就是“套模板”,在这个模板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洒狗血”,张三爱李四,李四爱王五,张三和王五撕逼,多年之后见面缅怀“我们都老了”,这就是狗血。
所以《无地自容》这个兄弟的青春的优势,就是让这部电影在模式上玩了一次跨界的新意,都是青春电影,但并没有模式化,该片的故事有些类似西方美式青春喜剧,如《X计划》或者《猪头逛大街》。一帮当年狐朋狗友的往事,从各种奇葩事件中感受深层的主题,或而缅怀青春,或而追忆兄弟。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美国独立导演凯文·史密斯,其主要作品如《疯狂店员》、《白烂贱客》、《拍档侦探》等都是这样的故事模式,既具有非常有张力的故事性,也能通过夸张的戏剧情节故事探究美式文化的精髓。这部《无地自容》模式上与上述几部作品不同,但都是通过一起或者几起事件来贯穿主题。以宿舍中几位角色的各自主线为视角,以他们这个做法不算新鲜,但在内地青春片市场上却是极为少见,众所周知,青春片中两大主题情怀与成长在这样的故事中缺少立足点的,但本片是如何完成的呢?
其实在本片几条主线中,时间节点以及事件起因把握的比较准确。几组角色从各自颓然的社会现状,逐步回溯到大学时期前后,有的考研、有的创业、有的则结婚,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放大,校园与社会,好比温室与野外之别。这是剧版所不具备的一点,在电影中通过几起事件将临近毕业的学生所遭遇的问题一一的展现出来。
所以该片在叙事手法上,刻意打乱了叙事顺序,种种事件经历了甜蜜之后的温存期之后,校园与社会之间距离所产生的问题开始出现,导致所有人的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们各自遭遇的问题从而被转化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上,从而迎来矛盾的激发。电影后半段的节奏陡然加快,两场约架大戏,拍得跟动作片一样,到头来正是那青春的阵痛,留下满地伤痕。
而为什么说该片没有逃出青春电影的桎梏呢?本意上还在于对青春时代缅怀,这一点还是国内大多数青春电影所沿袭的内涵。
电影的主线故事彼此独立又相互交织,在开场设立一个故事目标任务,以主线内容来烘托气氛,最后完成主题的深化,比如《猪头逛大街》,目标任务就是买汉堡,主体内容是从家到汉堡店沿途的遭遇,主题是美式青春的夸张演绎。本片也是如此,目标任务就是主角惨淡经营的饭店,主体内容是从毕业后到毕业之前,通过对比让几位主角的所经历的是非和情感波折得到放大,主题依然是激昂的青春。
不过《无地自容》的服务意识还是很强烈,明白大众究竟想看什么,留下了一个观众想看到的结尾,兄弟们奔向远方的场面,意境幽远。殊不知,现实中哪有这般简单乌托邦,而他们的奔跑,不过也是约架失败后,四兄弟被对方一个人吓跑的囧样。电影终究是电影,但贯穿次元墙的则是,当我们在奔前程的道路渐行渐远时,还好兄弟之情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淡化。
"所有平庸的生命,都曾有过热血年华"——特别喜欢电影《无地自容》海报上的这句话。看过影片,感觉跟随导演和几位主演的脚步,似乎又回溯了自己从学校到社会,平凡却又难忘的那些年。
《无地自容》的片名,应该来自于当年黑豹乐队的那首同名曲,因为在片中,也有几个青年人在KTV唱这首歌的画面。当然,整部影片之中,还有其他多首在八九十年代脍炙人口的金曲,这些歌曲,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与影片中的许多情节有着内容上的呼应,由此,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与共情度。
但,影片并非依赖于歌曲对氛围的烘托,毕竟,这是一部成本不高,却小而美的作品,影片凭借其最本土的故事,以及最普世的生存价值,在多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并先后摘得加尔各答国际电影节 "杰出成就奖"和2018马德里亚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导演奖"等奖项。无他,那些青春的张扬,成长的苦闷,以及在生存中的挣扎,是这个世界最通用的语言。
《无地自容》的故事,由校园和社会两个时间段进行穿插式讲述,一边是大学时期的几个同学之间的情谊,一边是社会打拼多年之后的重聚。电影开篇,就是人到中年的苞米面对着自己新开的菜馆一筹莫展,准备将店盘出去,可是来洽谈的,不是杀价凶狠的奸商,就是不忍让对方跳坑的善良夫妇,苞米一边面对小店的困境中的经营,一边还要对付人心惶惶的厨师、服务员们,他在想尽一切办法,期望能让这个小店有点起色……
其实也不仅苞米,他的几位同学,有的在企业就职,有的在旅行社工作,各有各的辛酸苦辣。苞米的境遇,不过是他们这批同学中的一个,每个人都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面对"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装作正派面带笑容……"但是,这世界哪有什么坦途,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坚硬,但让人感到温暖的,是他们每个人内心,还有一份向善的初心,这或许是为每一个自觉面对故乡和母校有些无地自容的时候,所仅留的一丝丝颜面与纯真。
在影片中,用黑场隔开了很多的段落,每个黑屏上,都会有一行醒目的白色的字,有的在介绍故事的走向,有的在介绍人物的命运,但也有诸如:"奔跑再未停歇,长路漫漫,唯有奋力向前"则让我们隔着屏幕,就感受到了一种源自内心的澎湃动力,那是在平静的外表之下,所蕴藏的澎湃动力。这也正是影片《无地自容》所带给我们的励志能量,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以及未来,虽然生活的境遇我们无力改变,但却可以始终心怀美好,选择坚强。
人活一世,总有无地自容的一刻,但挺过之后,就是更加昂扬的新天。
两个莫名其妙的中年男人在店里转了几圈 一个跟另外一个说门口坐吧 然后他俩就开始站门口边抽烟变棒读台词,棒读的居然还是配音,口型都对不上,啊?你们不是要去门口坐吗 棒读的内容好像是店开不下去了要卖东西一个是老板一个收东西的,机位也不切,就在那嗯念。 然后就放片头了,黑底白字的切,字体目测是等线,公司编剧导演监制演员,没一个认识。 放完片头莫名其妙的又切到了高铁上,一个开青旅的女的和一个男的要去五台山说生意不好做,继续不切机位的念台词,要去干嘛,当然我也不知道…… 然后开头的中年老板1回店里,前台跟他说赚了186,然后镜头两个厨师,一个在洗手一个在拉屎,说上家老板跑了白干了,要去菜市场买粉丝。 然后老板男和高铁男还有一个又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人我们就叫他考研男吧在他店门口唠嗑,老板男说要他俩进去装不认识他消费,啊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也不知道 接着考研男去找工作,两面试官问他工作经历,他说在北京一直在考研(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叫考研男了吧),这大哥面相看起来起码45你说你在考研那真是感动中国。接着面试男跟面试女说,面试男和考研男是同乡,不能招要避嫌,然后两面试官就吵起来了(哈?这是在干什么)。 接着考研男回出租屋目测跟他家人打电话说要再复习一年,然后又是白底黑字莫名其妙一句话好像是:大学时代,学习有两种天眼一种要花钱一种不花钱(这踏马在说什么东西),然后镜头就换到了考场(吐槽),考研男交完卷去撬办公室偷卷子去撤硕改题,然后好像也挂了……接着给老师送水果,然后开始暗戳戳唠嗑透题(他拿着一份报纸透题?这尼玛干啥呢) 然后又回到了那个饭馆这三男的聊天(不是,你刚刚不是说要装不认识吗?),高铁男说他女朋友旅行社的可以试试拉人过来吃饭,另外两人说丈母娘不嫌弃他老就就行,他甩了甩头发说他不老就走了(?) 然后梦回高铁男的大学时代(我是怎么看出来他学时代的,因为他把头发打了点摩丝染了个黄毛可脸还是那40的脸,想泡一个图书馆漂亮妹妹(带了假发吧)想约她出来看电影,穿的像个精神小伙洗头小弟,居然还配上了那种青春bgm…… 然后又切回了高铁男和高铁女坐过山车把腰闪了原来那个图书馆女最后变成了他前妻,图书馆女上了个老板的车应该是他被绿了,然后拉了个行李箱走破公园里的桥走了(为什么要走破公园里的桥?) 然后老板男和考研男继续唠继续唠……我听不下去了。 两个莫名其妙的中年男人在店里转了几圈 一个跟另外一个说门口坐吧 然后他俩就开始站门口边抽烟变棒读台词,棒读的居然还是配音,口型都对不上,啊?你们不是要去门口坐吗 棒读的内容好像是店开不下去了要卖东西一个是老板一个收东西的,机位也不切,就在那嗯念。 然后就放片头了,黑底白字的切,字体目测是等线,公司编剧导演监制演员,没一个认识。 放完片头莫名其妙的又切到了高铁上,一个开青旅的女的和一个男的要去五台山说生意不好做,继续不切机位的念台词,要去干嘛,当然我也不知道…… 然后开头的中年老板1回店里,前台跟他说赚了186,然后镜头两个厨师,一个在洗手一个在拉屎,说上家老板跑了白干了,要去菜市场买粉丝。 然后老板男和高铁男还有一个又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人我们就叫他考研男吧在他店门口唠嗑,老板男说要他俩进去装不认识他消费,啊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也不知道 接着考研男去找工作,两面试官问他工作经历,他说在北京一直在考研(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叫考研男了吧),这大哥面相看起来起码45你说你在考研那真是感动中国。接着面试男跟面试女说,面试男和考研男是同乡,不能招要避嫌,然后两面试官就吵起来了(哈?这是在干什么)。 接着考研男回出租屋目测跟他家人打电话说要再复习一年,然后又是白底黑字莫名其妙一句话好像是:大学时代,学习有两种天眼一种要花钱一种不花钱(这踏马在说什么东西),然后镜头就换到了考场(坐了两排人TM都是坐都是一起的这nm导演考过试吗),考研男交完卷去撬办公室偷卷子去撤硕改题(我看到这里才发现原来这是他的大学时代),然后好像挂了……接着给老师送水果,然后开始暗戳戳唠嗑透题(他拿着一份报纸透题?这尼玛干啥呢) 然后又回到了那个饭馆这三男的聊天(不是,你刚刚不是说要装不认识吗?),高铁男说他女朋友旅行社的可以试试拉人过来吃饭,另外两人说丈母娘不嫌弃他老就就行,他甩了甩头发说他不老就走了(?) 然后梦回高铁男的大学时代(我是怎么看出来他学时代的,因为他把头发打了点摩丝染了个黄毛可脸还是那40的脸,想泡一个图书馆漂亮妹妹(带了假发吧)想约她出来看电影,穿的像个精神小伙洗头小弟,居然还配上了那种青春bgm…… 然后又切回了高铁男和高铁女坐过山车把腰闪了原来那个图书馆女最后变成了他前妻,图书馆女上了个老板的车应该是他被绿了,然后拉了个行李箱走破公园里的桥走了(为什么要走破公园里的桥?) 然后老板男和考研男继续唠继续唠……我听不下去了。
三星半,半星鼓励导演。
期待不高,当成新人电影去看,制作上有些问题,比如第一场戏音画不同步,音乐好像时常多出一轨,很难全部理解成有意为之,但总体上还比较老练。
原谅那些明显的缺点,去当成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你东一出西一出地讲他经历的事,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
质感有一种小成本的土味儿,但表演和拍摄却十分老道,每个人物都呈现得非常自然。但是这部片子总体剧情偏散,是个散文片,而非故事片,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所有的东西都是温吞柔和的,困难没有把人逼死,克服困难也没走上巅峰,一起成长起来的人,境遇不同但没有冷眼鄙夷和狗血的撕逼,说说你说说我说说他,说说今天说说以往,谁也都没说全,什么也没说透。但这就是日常,就是生活。
这种片子很不讨喜,按麦基的故事三角属于小情节,它的看点在于呈现出来的生活的趣味、真实感、质感,在这些方面,导演做得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些情节似乎都比较散,没法用常见的故事逻辑串起来,像温泉撒尿这种情节,实在并非必要,但呈现得不错,几个演员都非常真实,其他类似的还有很多。总之,缺点当然很多,但找优点看,依然能够与创作者发生不错的交流。
最后说一句,简介太差,这片子和北漂实在关系不大,绝望之类的词也根本用不着。
全片最有灵气的一句台词我认为是开始时候的一句“买点粉丝吧”
我觉得有点黑色幽默有点无奈。但是很贴切。不过声明,我不是买来的粉丝,我是路过。
这个片子怎么说呢,如果导演是拿它来怀念自己青春岁月的话,我觉着没毛病。但是如果作为一部电影来说的话,你这故事有什么看点呢?有什么戏剧冲突?故事高潮在哪?为什么别人要花一个多小时看这个?老实说我自己是随机看到的这部,过程中我不停追问自己“我他妈在干啥,这电影在弄啥嘞,我我到底在干啥?”
我想说我特别敬佩小成本电影制作者,那也是有梦想的团队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搞出来的,但是本片这些个松松垮垮的片段,我觉得根本就是些没怎么经过打磨过的故事素材,我甚至觉得叫故事都有点不合适,因为基本的起承转合都没,想到谁说谁,想怎么来怎么来,叙事很乏味,像是日常录像。不用1.5倍速或者2倍速很难坚持下来。 但是我还是看完了。并且我以后还要多看这种片子,也是鞭策自己不要放弃努力,世界上总有更矬的剧本都搞出来了。同时还想说,这片的导演编剧制作团队,你们如果能承受啥都不是的人对你们作品的批评,你们未来一定能拍出更好的作品,粗糙只是技术层面,我觉得你们拍电影的态度还是非常端正的。现在很多洗钱的垃圾胡搞的所谓大制作电影,那些才是真的垃圾。
人到如此的年纪,总想着向别人或者自己诉说诉说一些自己的故事。那些自己曾经无比怀念的人和故事,随着自己的回忆慢慢讲给人听。可是酒醒后呢,还是面对眼前的生活。这大概就是中年人吧。
有人会在你年少时叮嘱你,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但当你成年后,不再会有人告诉你,如何去做一个成年人。于是你跌倒,爬起,继续向前走。于是你迷茫,会想着以前的故事,盼望着回到过去,想着一觉醒来的自己,也许就明白了这人生吧。
导演拍摄得很清新寡淡,配乐制片人很有野心,这俩好像是夫妻,配乐有几处很打动人,有几处特别违和由现实转变成过往的时候,总有契机的连接,比如高铁冲过来,过山车中,一个足球比赛打架的场面,展开对过去的记忆,恍惚之间,另一个契机回到现实(但这方面比由现实到回忆有些差)最美妙的是一个镜头也在电影院看电影,座位也很空,我也很空就我一个人哈哈结局的荒诞充斥在所有平凡的人的生活中
整部片子,从人物到故事到情緒,都土土的、假假的,鏡頭、敘事、音樂都亂七八糟的。2021年的片子拍出了2001年的質感。但是,居然有那麼點意思。
啥玩意,文艺片也不能这么拍,镜头处理不好就算了,演员台词是个啥,
2020.1.5|南京河西中央|排片少得可怜,但我还是找到一个勉强算市区的影院来看了…但是真的太差了..画质色彩差到毫无美感..演员演得非常不自然..演戏痕迹很重..台词尬..剧情拖沓..估计导演系学生毕业作品应该都可以做到比这个强吧..
拍的是80后的青春回忆,北漂太简单。拍的稀碎。
小制作,谁没有青春呢?
海报很唬人,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
40你回头,发现还不如那不堪的20,生活也是闹着玩的吧。正经找个老婆以及哥哥的风吹,加一星吧。导演还是看过电影的,懂得用沟
太可怕了。
不好看,有的镜头非常敷衍,画面无美感,演员演技很尴尬,故事叙述的也很乱,感觉毕业生拍的作品一样。本来有点期待的小成本电影,结果很失望呀!!看了半个小时,像过了两个钟头一样,死气沉沉。。。
北漂,生活不易
难看到什么程度呢?难看到5元一场的补贴票都觉得浪费时间;难看到电影结束影院里的爷爷奶奶们一片嘘声,旁边奶奶和同伴说着“演的什么东西哇”;难看到我再也不敢看到小众小成本关注小群体的片子就盲买;难看到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次知道原来不写剧本,不需要构思完整的故事,想起什么瞎拍什么也可以拍出能上映的电影;难看到我觉得电影涉嫌欺诈,在标签里写自己是犯罪片,让我一直满怀期待地等着主演作案,等着故事的展开和高潮,结果就在满脸问号中不明所以地结束;难看到我再也不想提起自己看过这部电影,傻子才会看这样的电影,不,我们观众不是傻子,是可怜的受骗者,受害者。
全部意义在于看了部电影。
导演认识无地自容这4个字么…单说配乐这块,难听就算了,还相互冲突(就是同时放2首配乐,还很违和),还要比画面多一轨,这都不是没钱的问题。没有能力就算了,态度敷衍,把观众当傻子,这是最让人生气的。
小时候,我们觉得梦想就是自己能实现的。到了大学,我们觉得不挂科努力一下梦想应该还是可以实现的吧。步入社会,我们知道一直摔跤爬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生。进入中年,人生就是活着,坚强的不如意地活着,梦想什么的,做梦的时候都很难梦到了吧。
拍成这样是该无地自容。。。
真的挺无地自容的 疫情让电影死亡
1星给片名:无地自容,1星给开场5分钟的盘店转让戏,1星给主人公生存环境的真实感。(北漂蚁族的真实现状就是这样:没有故事,没有高潮,没有残酷,只有常规失败和青春友谊)
第一次看电影半小时就看不下去的……镜头语言相当廉价的小成本电影,时间线也相当混乱,故事线也交织得乱七八糟,叙述内容也很不饱满,大部分演员的演技也很僵硬,很想支持这个主题和小成本电影,但这个本和这个水平不值得支持,不下心思好好拍,净去买各种野鸡奖打肿脸充胖子……令人失望
有些粗糙,讲述几个北漂好友的生活,各种插叙倒叙,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