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为什么贫穷系列:读书致贫》,有幸在S1翻到了这部片子的主角,那个到处流窜的招生讲师的自曝帖,原本一个昧着良心、自毁形象的平面设计老师在读完全帖后感觉形象高大伟岸了很多。虽然未曾谋面,但3年拍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由衷敬佩。帖子在下面,还是强烈建议看过本片的朋友读一读的。(蹭面子
[社会]关于NHK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中国教育热潮》,好吧,就是我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887284-page-1.html中国高等教育和求职的话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不论是自己毕业前还是工作后,还看过2个NHK拍的片子都蛮不错的,推荐下:《蚁族之歌-上海求职旅馆里的年轻人》《北漂一族~北京·彷徨的年轻人》,分别是10年和07年的片子。但里面很多镜头现在还是可以在北上广的捕捉到,几年过去,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纪录片里总有一个高等教育毕业后求职各种不顺利,然后在大城市的角落里蜗居的少年,然后就是那些梦想、欲望与现实激烈碰撞的镜头。到了本片里,放在那些分数线离好的学校很遥远,只能选择民办院校的孩子身上,教育和求职的冲突就更激烈了。王盼和王超的未来其实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心态、能力各个方面,他们都看上去不可能在他们憧憬的写字楼里有何作为。
不过别人的经历和选择也蛮难评价的,每个人的现状都是很多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说点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吧,也算对这个题材有感而发。
我是在无锡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家庭里,高中里就厌学情绪很重的了,甚至想过不想高考了,但和家里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后还是妥协了,考上了一个郑州的三本院校。三本的大学总归这么回事了,反正行政上各种麻烦事情,教学上,学的是物流管理,上课的内容都是扯淡,读书时候就这么觉得,毕业了就更对当时自己的判断深以为然了。每个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正好是和招生期重叠的,学校会派出很多老师前往河南各地的招生办,还会招募学生,参加招生的学生可以顺利办理期末考试的延考,可见招生工作有多么重要了,毕竟多个学生就是多一万多块钱。
至于上课考试什么的,学位证能弄到手就好了,反正我大学四年是没怎么上过课...最多有憧憬的妹子去上课的话就拿本读书馆借的小说,在教室里妹子的后面坐一个下午。四年基本都是在网吧和宿舍度过的,大一大二沉迷WOW,后来觉得有点没意思了,整天在宿舍里看看日剧动漫,无聊了还会码点字,漫评、影评之类的,机缘巧合还得到了一份撰稿的兼职机会,勤快点一个月也能有将近1k的收入,现在看看少的可怜,但在500块钱就能过一个月的时候,还是挺有满足感的。
11年的夏天毕业的,毕业前有在无锡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微博运营相关的,因为凭借之前码了这么多字的履历,面试什么的还是挺轻松的,但做了2个月吧,觉得和老板的想法之类无法认同,就走了,毕业前一直在到处玩玩。
毕业后家里还是希望留在无锡,当时的面试有2个机会觉得不错的,一个是一个做网页游戏的小公司,一个是分众传媒,但权衡了下还是觉得做游戏比较好玩,就去做游戏了,但反正小公司研发的能力有限,虽然感觉公司能起来发展起来自己自己会很好,但年轻人总是心浮气躁,觉得外面有更好的机会,更认可自己的地方等着自己,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等着公司成长。
12年的3月就辞职了,一边考驾照一边玩玩游戏...5月份就背了个包去上海找工作了,依然做游戏,因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对那个公司的产品相当了解,所以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求职非常也顺利。在公司睡了几天地铺感觉有点受不了就还是租了个房子,但收入尚可,所以其实也不是很苦,除了有点寂寞之外。新的平台也学习和接触到了很多更有意思的东西,但一些人事变故和对个人发展的判断还是选择了离职,过年前刚刚交了辞职报告,虽然过年后应该还要做几天,但反正都说了要走了,上班打打酱油磨磨洋工准点下班就好了,还是挺自在的。下面会回无锡待一段时间,玩玩游戏思索下人生...然后会继续出去找工作,想给自己贫瘠的青春再制造点以后想起来会让自己觉得骄傲的回忆吧。(我一定是日剧看多了...)
我毕业2年的经历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比起那些过的很滋润的同学是蛮辛苦的,但毕竟都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挺开心的,简单总结下我觉得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吧。
1. 家里条件还好,父母至少不用希望靠你的工作来改变家族命运,所以其实没有太大压力,很多时候可以做出尊崇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是很多农村出来的同学会比较辛苦的一点吧。
2. 和家里人的对抗,自己内心叛逆的关系吧,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依靠父母,特别工作什么的,一定要自己解决,而且不能让他们觉得和同龄人比的时候有落差。
3. 还是有一些心比天高的心态在里面,觉得自己的能力一定有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一方面让自己变得更有营养一些,一方面也还算比较自信的。
4. 虽然没有明确的一技之长,但基本上都在一个领域里积累,所以求职相对有一个预期,比如现在让我转行我肯定压力也比较大,就算会做的事情比现在有意思,但肯定无法保证理想的收入。
如果看完这些纪录片的朋友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在迷茫的话,我有一些建议吧,也算自己毕业2年来的一些感悟。
1.一定要有明确的一技之长,比如画画、编程、外语之类的,这个技能会保证你一定有饭吃,至于饭有多好吃就看你的追求还有一些外部的机遇了,但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你一点兴趣都没,肯定学不好的。
2.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谁都可以取代的文职岗位,只是写东西或者吹牛比较在行,一定要注意累积行业内的经验和人脉,责任心和热情永远是个人发展的基石。
3、 除了工作和妹子,一定要有其他方面的爱好,比如书影音,这可以保证你在现实没有激情和转变的情况下,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也让你变得更有趣。有趣的人在哪里都会比较受欢迎。
不过以上也是基于和我差不多家庭环境的建议吧,如果真的是和纪录片里那个家徒四壁还要举债读书的女孩子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我依然鼓励大家投身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来锻造一下青春,是的,这里什么都能满足你,但又什么都不属于你。但至少有一扇通往梦想,或者说是通往花花世界的门,如果你有强烈的意愿改变现状的话,这里是你最好的舞台,你的发展和机遇基本是抛弃你在家乡固有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有能力有坚持的人一定是有更好的机会,即使以后回到家乡,也可以满载回忆,骄傲而归。
和依然想在大城市坚守,或者即将来到这些城市的兄弟们共勉,你可以成为怎么样的人,真的和大学是怎么样的没有关系~~ 坚持和选择~~
2013.02.11 无锡
晚上自己静静的看了《为什么贫穷》第8集,《出路,what does education bring you》,心里很心酸,为的是那些农村的父母、爷爷奶奶们,有我父母的影子。
大规模民办高等教育带来的严重的学生毕业就业难和因学返贫问题,很多人认为是民办教育的商业化没有提供与价格相符的教育产品,主要是教育机构的问题。
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学生们缺少自主学习能力。视频里万超因Excel技能不足而未过考核期。if me,我会专门用一周时间专心学习Excel技能,然后一周后再去找这家公司,展示自己的潜力。现在互联网中有无数的学习资源、公开课、维基百科等资源,大学文凭不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关键要件。多看看这座宝藏吧。
视频里王盼多次说自己不知道自己想干些什么,而依赖于父母的判断。但是她终日劳累的父母又知道些什么呢?看着她的母亲用一只残缺的手臂来做支撑,看着她的奶奶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些钱做学费,很心痛。
孩子们,醒醒吧,不要只埋怨学校环境,师资差等,多开眼看世界、看网络,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我们这些幸运从农村出来的幸运儿,或许我们该感恩于自己的拥有,并来做一些事情吧。TED2013年大会的“云学校”项目即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从小培养孩子们相互写作利用互联网资源自我学习的能力。
少些冷漠和旁观,多做一些事情,即使一点点,与诸君共勉。
看完为什么贫穷的第一集以后整个人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忧虑中,这个问题是:我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工作么?我能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活下去么?
这个问题只是听起来很傻逼而已,但是生活一般来说都和你想象中最荒诞的那个部分重合。贫穷、教育不公、教育产业化……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算尽力无视它,它永远都在那个阴暗的角落玩命的生长,终有一天它会长到你我他的眼前。
一:
我从小在云南生活,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娘受不了昆明的应试教育让我休学了一年自己读书,然后把我带进了广州,后来又到深圳,高中读了很棒的学校,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的时候,高考考砸了,我没有去梦想中的台湾岛读书,来到了汕头大学。而跟我同一年高考的(堂/表?)姐姐,只考到了一个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一年,我的学费加住宿费只有8000不到,她的学费是我的八倍以上。
其实我得感谢上天的这个决定,也许它离我的梦想很远,但是它让我看见了现实。
大学是个大林子,这里什么人都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在天堂生长太久,和现实里长大的他们,差的好远好远。
从江苏来的男孩子说他在上大学前根本没见过电脑,但是他在读计算机工程;读新闻学的茂名男孩说他根本不喜欢新闻,只是听说这个专业是汕大最好的;工院的肇庆男生说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
当然,当你觉得所有人都很奇葩的时候,说明你也是个奇葩。好像那个茂名男孩听说我毕业以后想GAP一年去山里面呆着读书的时候一脸不可思议的问我,那你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们俩的教育背景不一样,我只是想要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承担起作为儿子和男人的义务。”因此他不理解我为什么花大代价读书只是想要到山里面去。
高考完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我这样纠结过。
http://www.douban.com/note/219010867/他们也纠结过,但是我们最后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也许选择了“社会更需要的、家里更满意的、赚钱更多的、工作更好找的”那个选项,而我选择了离梦想最近的那个。我现在才明白我是有多么奢侈,我居然还能有个不切乎实际的梦想。他们,真的,有不起梦想。
====================================================
二:
今日还在读纽曼,他讲大学要求的不仅是全面,更是综合,因此神学是必不可少的,神学对于人世界观和自我认知上是有启发性的。这个观点把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如果你把这个话跟S1里的王盼和他妈讲,他们又会有什么反应?
你以为你真能靠天吃饭哦?
在知识分子对“功能性、职业性教育”嗤之以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反过来对什么“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嗤之以鼻?
他们只有一个问题“你能找到工作么?”
我妈是个特好的妈妈。在我高三的时候她一直跟我说“生存是容易的,但是生活才是难的”。所以在我整天沉浸在电影、书籍和音乐里面的时候她没有逼我去学习,还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读书和写作。而对于片中的他们,糊口都困难,精神的饥渴能算什么呢?亦或者,常年的“教育”已经让他们失去了精神饥渴的能力。
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呢?我们怎样才能既喂饱应届大学生的肚子又喂饱他们的精神呢?
在国外,生存能够被保证,所以大学是来丰富知识,提高人生境界,因此,它提供教育包括了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大学教育变成“造米”工具,我们还能给予多少希望?
=====================================================
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正视它开始。而这正视者,不仅是政府,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后我真的绝望的不行,跟舍友讨论,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看它干嘛,活在当下多好,每天开开心心的就行了,不关你事你就别想。
我们的麻木就像石头一样,推着这些已经快要掉下山崖的人更快的掉下去,成为他人眼中的“low-classes”,成为“精英”嘴中的“愚民”;成为《悲惨世界》中那些把方汀踢下深渊的女工们;成为“国民素质不高”中的一份子。这种力量,比鲁迅先生说的“吃人的礼教”更恐怖。因为没有法律和道德可以束缚它,它已经成为一种冷漠的“道德”,进一步拉开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
Education,Education——出路
教育这条出路,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出路,更是一个社会的出路。甚至它就不该是家庭的出路。
大学不是必须的,他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门槛,对于对它有真正需求的人,我们需要让他们短暂的离开一下地面。我们要教他们正义、善良和美。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保证那些没上大学的人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个良好的出路呢?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接受“工作不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还能够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所以我们要透彻的指导自己合适什么、要什么和喜欢什么再进行选择”这种概念呢?
我不知道,活在当下的自己,还是好好想想自己要怎么对待大学这剩下的三年零几个月吧。第一步,面对问题不要麻木。
看完第八集我心里特别有感触,我像王盼一样没考好被忽悠进了一所专科学校,没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出来后一直从事着服务生、保安等最底层的工作,还好我一直没放弃自己的英语学习和自考。
我只想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生存定律,你穷你就要靠读书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命运。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内心还是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人多资源少,这种现象再过一百年也改变不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头脑保持清醒,然后尽量给自己增加优势去改变现状!
看了第八集,片中的故事情节只是那两个学生生活的经历的片段,他们的人生还很长,有很多不确定性,该片只是对他们特殊时期生活状态的截取,找到工作是大概率事件,他们的生活状态最终会改变。
那个招生的老师所供职的学校不是大学只是一个骗钱的培训机构,并不是真正大学,他所招的学生是只那些没有过投档线的考生,这种学校学历社会根本不认可,借它来说中国大学和民办高校骗钱是混淆视听。
中国高考和高等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在招生上是相对客观公平的,重点高校的教学和就业质量也是有保证的,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就业都可以。
说到教育致贫的原因我可以想到以下几点,1很多文科专业和低水平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的大批学生失业,2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3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低导致的农村学生竞争力下降,4产业低端化导致的岗位低端化和低薪化,5人情社会中的农村学生缺乏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导致其求职渠道窄小。
纪录片要的是真实,不是断章取义。
看完第八集,突然想起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真他妈什么都没有。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主要感受是愤怒、无奈和羞愧 整个人都不好了
第八集。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大概是“家境”
“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摘自豆友影评。
陈导虐心!但三个人物里只有骗钱学校的王老师是典型。查了一下,贫困女孩王盼,毕业于车埠高中,赤壁市两所公立高中之一,不算差了。入读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职院,学费六千,助学贷款。我认为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家中不贫、三本毕业的万超,学的是国贸却连Excel都不会用,谁之过?
那位软件学校的王老师真敢讲。。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如此之烂。
第八集,西方国家还是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中国,虽然说读书未必就能让你过上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读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虽然米国工会被打压 但至少它们还存在 媒体可以全民参与adress an issue并形成public debate,且不论效果如何,至少对金字塔尖的人群有一定制约力存在。这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看不到。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局或政治不甚了了。因为就算参与了了解了意义也不大。可悲。
丹麦五百多万人口中,有32%的人观看了“为什么贫穷”,绝大部分认为电视台应该多多播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6
最后一集几乎是一直忍着眼泪,不读书没有出路,读了书不一定有出路,这个社会对穷人太残酷。
不公平是天然的,投胎真是一张幸运彩票,马太效应的贫富差距无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人家高高在上呼吁人权平等,看非洲每3秒饿死一个人。教育或许真能改变命运,也许坑了你一辈子:”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不管” 9.3
”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我们都不管。“ ——片中某民办高校教师语。
只看过第八集,但是也足够让我震惊了
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pan.baidu.com/s/1sq2FerI-RkJJ-HRfpiuChA 提取 2kqc(带字幕全8集)(2020.10.07已补链)
官网连接,可以直接在线观看 http://www.whypoverty.net教育教育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自己从三本院校毕业,就觉得这个故事再真实不过了,大学里的见闻就是如出一辙。坚信学历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家长,憧憬求知可以带来好工作的学生,反正大学里每年招生是比考试重要地多的头等工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出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诶
为什么贫穷?(权力)资源控制,西方掠夺,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愚昧,教育欺诈等等,算是这个系列给出的原因。第一集动画贫穷史,比较一般外,其他的都值得一看。最后一集中国的“出路”最贴近也最容易有共鸣,虽然后期加的“教育致贫”的副标题不能赞同。
老外自己的大学学费长了几百倍习以为常,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还没完全放开就惹得友邦惊诧了,真是费心了。大而空,还有奇妙的优越感,然后还有一群搭中国普及大学教育便车的人在吧啦吧啦抨击,啧啧啧……另:来自评论七个月后的补充,教育致贫这个问题,纪录片还是看得挺准的,光凭这一集就可以加一颗星。中国的教育也已慢慢成为中国农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