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传统好莱坞电影还是很容易就可以看懂的,这样说完全没有别的意思。 可是遇上了鲍嘉的《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我简直要欲哭无泪了。在我对西方人并不脸盲,对人物姓名也很是敏感的情况下,真的是没有看懂,甚至没有捋清剧情(扑克脸)。 甚至……甚至我都想要找个本子记下出场人物顺序和关系了(啊哈哈),想当年看《红楼梦》也没有过找小本本记人物关系的想法啊,毕竟《红楼梦》够长,人物关系都是可以搞清楚的。 而这部电影呢,时长就这么长,人物出场密度太高,情节发展又快又乱,毕竟原著也没看过,不过据说改了很多,而且还剪得有些乱。 有些人物关系是敏感关系,所以展现的时候也很是隐晦,感觉里面很多关系是又暧昧又猥琐,唯一正常的关系就是男主女主的关系,结果还是导演硬凑的,毕竟鲍嘉和白考儿这一对也是这电影的噱头之一,而且至少女主要伟光正一些,不然怎么要男主钟情啊,对于三观引导也不合适啊。 总之就是没有看懂,当年被安利看的时候也是因为说这电影不好懂,复杂的黑色电影,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看不懂。 可是这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对白还是一大看点的,而且一定要来个双语字幕的,仔细分析一下每句台词都挺意味深长的。 即使如此又如何,撼动不了它经典电影的地位。
第2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夜长梦多》,下面请看黄看不清的迷雾中探求真相的侦探们的评价了!
果树:
一部被剧本拖累的影片。其实男主的角色魅力与部分场景设计都很在线,但对于这样剧本的处理让全片不得不硬落地。
保嵩:
这是一个值得重看的片子,潜台词太多。
Morning:
我很讶异玛塔·威克斯的表演,实际上她的表演的呈现非常的当代,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也没有格格不入,她没有在影史留下辉煌有些可惜,在我眼里她把劳伦白考儿比了下去,劳伦·白考儿在这部电影里很怯,尤其那个发型显得她更加怯生生,不过她和鲍嘉又真是很衬。另外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对于原小说的改编技巧值得钻研,我觉得是一次得体的改编。
Not Here:
节奏很快,但没有必要。男女主的爱情戏好无语,那个年代非要这样子搞吗,不谈恋爱也是可以的好吗?
子夜无人:
可以加入比《信条》更烧脑的130000部电影系列,其实气质上是非常纯正的黑色电影,但也只有这层皮是最好看的,难得看到有一部戏的演员可以对我造成如此大的观影障碍,鲍嘉顶着同一张面瘫脸、用同样的语气语速和台词密度叨逼叨叨逼叨整整110多分钟,玛塔·威克斯出场第一幕一边说话一边拿手指绕着头发打圈还往嘴里塞的做作劲,分分钟都在要我的命。
SONGMJ23:
霍克斯精湛的调度比错综复杂的剧本更引人入胜。
给艾德林的诗:
故事兜兜转转也就没超出那么几票人,钱德勒这个故事想必也是爱伦坡式的封闭,不过封闭之中,霍克斯镜头中的明星们才是真的迷人,甚至可以说就是围绕这全员都上镜性满分的脸展开了调度甚至一切,才有那鲍嘉和白考尔共同组成的传世结尾一幕。
#FIFF20#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朝着威廉福克纳来的。
霍华德霍克斯虽然是好莱坞当时的卖座导演,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拍的也并非是纯粹的商业片,于是就有了《夜长梦多》。
它在叙事逻辑上非常不符合美国观众想要把一切故事在结尾清清楚楚地揭晓明白(参考比利怀尔德的一些影片)的心理预期,而是需要观众每分每秒紧盯屏幕,认真听每一句台词,并且最好边看边在旁边画个人物关系图,因为可能一个人从里面的房间走过就能成为后面真相的暗示(所以导演大概是以为所有人都是侦探…?),而当你在认清人名和人脸之后,再去看影片,会发现这个故事虽然杀人的人多死的人也多但故事线还是清楚的(只不过并非在结局揭密所有案件的终极boss,而是逐步揭秘案件每一部分的各个凶手)。
相比逻辑,爱情(撩妹)部分拍的非常细腻而有趣。即使是书店里跟隔壁的书店店员妹纸搭个讪都很有趣,宾虚的逼格就装的很高(可惜后来的对话体现出了主角看书并不多)。
台词上,很喜欢开头那段和将军的对话,谈论像人一样的兰花,还有将军说他已经年迈到甚至想从烟酒中获得愉悦都要靠别人的帮助。还有那段经典的马洛和薇薇安谈论赛马的对话,两人都在用马比喻自己(都是不甘落后一开始就冲的人呵),都在用赛马比喻爱情。
當人物一個一個死去,而你卻連那人是誰都還不知道,這種經驗對觀影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什麼都帶到也什麼都帶過的敘事方式,坦白說真有點不負責任。它的經典大概來自於時代意義及男女主角的銀幕魅力。
是我期待太高了,越看越觉得难看......故事线跳来跳去的,谜题答案又解释得不清,男女主还莫名其妙地相爱了,我的天,简直不能更乱。
其实给这片打五星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对福克纳诱奸钱德勒式的对白欢喜到骨髓里。正如《蛤蟆的油》中山本嘉次郎对黑泽明的言传身教,情节推动仅用语言转圜实在不是上策,可是这片愣是用暴珠话语整整硬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居然还射得老高!【8】
8.0/10。这世上共存在两种话痨电影,一种是像伍迪·艾伦一样秒语连珠,另一种则是像《猎杀本·拉登》一样令人无聊讨厌,这片显然属于前者。剧情曲折、结构精巧、光效迷艳、结局美满,无愧我看过的又一部黑色经典。
我已经很努力地去看了,但是到最后还是没明白。快的语速以及太多的和剧情无关的闲扯,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
标题the big sleep到底指代什么?Bacall是怎么搅进去的?空心弹是怎么回事?那么多莫名其妙的人物到底是干嘛的?有太多无聊的问题。。。
40年代的Marlowe果然与之前看的70年代截然不同,本篇更像是严谨而信息量大的本格派推理,几处枪击发生的拍摄手法均保持极高的调度水准。其实倘若第一案与第二案间穿插几场过渡及放松的戏更能理清全片线索。也无需在高潮处以密集对白来解谜。
太好奇 Bogart 死心要娶的女人,喔。。。嗯。。。(侦探主线完全没跟上)P.S. 看的是1946年版本,有赛马对话,呵呵。
密集偌大的信息量,话中有话的对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对观众而言真是种快乐而享受的煎熬。
在好菜坞,这部电影令人迷惑的情节是最著名的逸事之一,它改编自同样令人迷惑的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 原著小说。劳伦·巴考尔(LaurenBacall)在她的自传中回忆道:“有一天鲍嘉来到拍摄现场问霍华德,‘谁把泰勒推下码头的?’一切都停下来了。”正如A. M. 斯波伯(A.M.Sperbe)和埃里克·拉克斯(Eric Lax)在《鲍嘉》一书中写的那样:“霍克斯给钱德勒打了个电报,问他斯登伍德家的司机欧文·泰勒究竟是被谋杀的还是自杀的。” 根据钱德勒的回忆,他的回答是:“该死,我也不知道。”——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
既要破案又要调情,还是这么复杂的一个案子,总的来说霍克斯还是可以了。虽然真的很希望把案子再看明白一点啊啊。台词真是精妙,还拿赛马来打比方什么的实在是聪明得很,不过对霍导来说也算是正常发挥啦。鲍嘉很过分,不仅自夸天下最帅,而且打别人一拳别人马上昏迷,别人打他,他帅度丝毫不减😎
8分。语速相当快,人又多,剧情又复杂,到最后也不清楚谁杀谁。最恶心的是字幕中间出现2长段没中文的,只能看英文。不过美女挺多,连打酱油的几个都那么漂亮。
"You don't need to be logical, you should just make good scenes."
玛德这货是烧脑片鼻祖……编导们生怕故事简单观众无聊,强行将3小时的信息量塞进100分钟......被整得半夜头痛,一合眼就是男主角不停地追啊追啊,见到屋子就闯见到美女就聊.......
1946年老片,2倍速机智对话,错综复杂高速发展的剧情,含蓄的挑逗和隐藏的基情四射,而且美女如云各种类型总有一款适合你,实在畅快精彩!那些在电影院里打呼噜的人我不怪你们,因为智商不够嘛。【话说那个时候就有饮水机和一次性杯子了,好高级!】
霍克斯拍到最后自己都晕头转向不知故事原委,尽管这种硬汉私侦故事必须在台词层面上以明晰动机为推进。所以此片与希区柯克的“麦格芬”可谓殊途同归:一个总在解释最终却无关紧要,一个从不解释却被观众反复惦记。却依旧成为经典,因为风格和情绪强大到主宰了一切,被忽视的或含糊的叙事元素反为影片添彩余韵。
黑色电影经典,台词精练犀利,金发美女如云,操性感口音的劳伦·白考尔,初亮相时大腿撩人的玛塔·威克斯,就连书店老板、的士司机、赌场服务员都是金发妹,而且,她们都第一眼就迷上了“苦逼脸”大叔亨弗莱·鲍嘉……
流水账一般的案情引出一条接一条的线索,节奏快到不行,上个世纪50年代前的爆米花偶像电影,没深度只有硬度。亨弗莱·鲍嘉的硬汉形象确实令人过目不忘,不过仅个人形象还是在《马耳他之鹰》里面表现得更加优越,该影片使用平拍镜头,亨弗莱确实“矮”了很多。
30m d 夜长梦多.The.Big.Sleep.DC.1946.D5.MiniSD-TLF
小说改编~Humphrey Bogart 的语速太快了,美女如云,用赛马调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