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几次,曾经想看,没有看。看到介绍,还以为是悲惨世界的现代版,偷了5美元的Henry和偷了面包的冉阿让有着类似的经历。上学的时候我还和同学讨论过悲惨世界,偷了个面包就判19年的重罪,森严的社会体制和过于残酷且严厉的法律就是人间地狱。什么人道啥玩儿的,都是扯淡。冰冷的制度就可以这样轻而易举的毁掉一个人,没有什么赔付,没有道歉,没有一个说法。后来看了肖申克的救赎,非常振奋,当安迪从粪尿管子里爬出来的时候,那一刻,我的灵魂出鞘了。
本来以为看了这个片子,还能出鞘一回。没想到我的魂儿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悠荡出来了,但在henry回到监狱的那一刻,又给憋回去了。好像瞬间,henry的恐惧爬到我的灵魂里面去了。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曾经被关了2个月的禁闭。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禁闭是什么。摩根弗里曼的画外音也说了这样的意思,那是他知道的最久的禁闭。果然安迪再出来的时候,变了人形。但是henry,我的天啊,3年没有阳光的日子,没有时间,没有生活,没有生理,没有希望,没有乐趣,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是挨靠,数着自己的呼吸,深深的恐惧中。这样的空间,魔鬼也会怕吧。怜惜henry,就是想活着,甚至都不是好好活着,对付就行了。都不能够。活着,怕啊。
Gary Oldman一如既往的狂飙好演技,但是这一次,却没法吸引我的注意。从前上学的时候,看到四周黑洞洞的墙,把鼻子撞歪了,还觉得好笑;henry的遭遇,好怕啊。
怕。
《murder in the first》看地俺老泪纵横,最近一直没有看到这么感人的片子。Kevin Bacon在里面演的真精彩。这个片子适合跟《Sleepers》连在一起看,有趣的是,Kevin Bacon在《murder in the first》里演受虐的囚犯,而在《Sleepers》却演了去虐囚的狱警。两部片子里他的演得神采飞扬,《Sleepers》的狱警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而《murder in the first》的囚犯,让人心疼的想去抱一抱他。
亨利的身世,和悲惨世界冉阿让类似;
凄惨的监狱生活,却没有基督山伯爵的幸运;
他的幸运是遇到了律师詹姆斯,虽然身死,却是胜利之后的无惧。
本片的一大价值点,是展现了长久身处黑暗潮湿一无所有的地牢对犯人的心理精神影响,生物的一大特征就是应激性,社会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如此生机蓬勃整晚是这世界的多样性与我们的多样性,这种“黑洞牢房”反人类反生物。
另一点是展现了不合理的一些法律和社会状况,以及一些司法监狱状况;
另一点比较通俗的意义就是传达年轻律师所代表的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和敢于挑战不合理的强大势力、不屈不挠的精神。
对亨利心理的展现,对一些现状的展现。
在法庭的辩论是本片一大重点,法官、陪审团、控方、辩方,但在这方面的展现不如《控方证人》。
年轻律师的大声问话和演讲,法官的呵斥,控方律师的辩论,陪审团的心理,这些都展现得有点浮于表面,本可以给观众更多关于法庭和辩论的知识和领悟。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救赎的电影,一部关于弱者与强权斗争的电影,主人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强大国家机器面前,他已经妥协,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但在律师的帮助下,他逐步找回了自我,虽然故事的结局是弱者的倒下,但在那一刻,他是事实的胜利者,相比之下,监狱长失败得没有任何余地。
1995的两部监狱片,肖申克的救赎被奉为经典,一级谋杀则相对默默无闻,但若要说内涵,我认为后者比前者深刻残酷得多。这一类电影的燃点与泪点往往都在最后,凯文贝肯既能疯狂,又能单纯,最后亨利挺直脊梁在狱友的“掌声”中一瘸一拐走进地牢的样子就像归来的超人,you did it
也許電影和真實事件還有很大差距 但Henry受到的虐待、法庭上的幾次激烈辯論都震撼到我了 始終都覺得變態兇手和辯護律師的感情是這世上最美的感情之一了~ 4.5
社会意义大于影片本身,法庭戏比较出彩,凯文贝肯的表演加分不少...
虽然亨利在法庭上取得了胜利但那是律师的胜,正义从始至终都未曾降临到亨利身上,他最终死在了地牢里,就如同死在毒气室里一样,甚至更加糟糕,并没有任何人对此事负责,我想他在生命最后写下“胜利”时,内心是极度悲凉且绝望的。亨利或许为其他人带来了一个相比于过去更加公正的系统,但利用所谓权力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人并不没有得到能与亨利相比的所谓公正待遇,权力和阴影是滋生魔鬼的地方,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公平,阶级让人们拥有不同的武器,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个体在生活,而本片最后将亨利的悲惨结局看作是社会司法的胜利,这是纯粹的洗白,作为普通的老百姓,站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自我牺牲除了让上层阶级喜闻乐见外我看不到任何能让自己生活更好的意义。最后,把亨利送回阿尔卡特兹,这律师也不知道是真蠢还是太高明。明摆着送死不用讲了吧。
黑狱,暴政。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万恶的黑暗面。曾经的黑暗面,当然,即使那样的黑暗,也不是没有光明。因为,有一个东西叫:司法独立。小黑屋?咱可一点儿不稀奇!!
好电影就是我忘记了为什么把他放进想看里但看着发现好像是某个原因而放进去的然后谷歌出来果然是。辩词太精彩!calm down and carry on.
Kevin Bacon 真是爱果,不过演技真的没话说。这也算是法庭辩论的经典之作了吧,可以和费城媲美。
是胜利的悲剧,更是悲剧的胜利.henri请James回来当他的律师,玻璃上的影子,两个人的眼睛刚好相对.从henri看到妹妹开始,忍不住眼泪啪嗒啪嗒的掉.Kevin bacon表演超超超赞.Gary oldman也是把Glenn对犯人henri的"恨"表演的入木三分.
victory 为什么要死!!!!!!!!!!!!!不公平!!!!!!!
就算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这是一场毫无胜算的审判,也无法湮灭胸口燃烧的正义,宁愿最后的反抗只能是死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也不会拱手让出最后的胜利。我不是凶手,我只是个凶器,真正的凶手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野蛮,一种目无法纪的权力。我们拥有最真挚的友谊,却只能隔着牢笼惺惺相惜。
“你可以打我,你可以把我再关回地牢,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我无所谓。行动:我赢了!反应:你永远不能把胜利的果实从我身上带走。”你想当一辈子懦夫还是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
蓝光重刷。真实故事改编,恶魔岛的故事快变成美国的监狱宇宙了。遭受虐待的人犯+初出茅庐的律师,这个配置也属寻常道路,犯人身世足够凄惨,三年地牢耸人听闻,电影回避了他入狱的原因,塑造他痴迷棒球的国民性,监狱代表在法庭上频频失态,最后美国国旗招展——本片并未摆脱用戏剧性夸耀美国制度优势的主旋律框架,但蹊跷的是贝肯死亡的结局,这点在电影里虽被一笔带过,但多少流露出编剧在改造这个故事时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双男主的友谊部分,探讨了命运的荒唐,上演了狱中偷欢的戏码,也同样因贝肯在地牢无声死去而显得虚假。值得称道的是贝肯的演技,他脚筋损毁的身体和濒临崩溃的精神都演得很好,摄影机总在移动,也常利用铁笼做前景拍摄人物,渲染出复古、优雅、伤感的基调,剧本虽有问题,可导演用伤感而流畅的舞步引领着观众感受了整个故事
阿尔卡特兹监狱的传奇往事。本片通过以第一人称视角回顾为监狱勺子谋杀犯辩护的经历,强调的是正义良心信念的力量。摄影出色,多处精彩段落。法庭戏稍显冗长。
凯文贝肯的监狱被虐,总让人想起同样遭遇的《饥饿》的法鲨,难怪两人在X第一课中都当反派~【够了!言归正传,影片主旋律味道浓厚,除了犯人亨利的角色很立体外,其他人都有点点刻意;凯文贝肯的神演技大赞;血腥暴力的画面给人很刺眼的感觉,观影的我们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都被狠狠的撞击了一番。
脸盲症患者没救了,看完整片还在想演监狱长的男演员是谁,演技这么神怎么没红起来,一看演职表原来是加里·奥德曼,叔把胡子刮这么干净。居然盯了这么长时间就没认出来。凯文·贝肯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制度的完善总有先行的牺牲者,这片真是看得又难受又温暖。Kevin Bacon太棒了,一出现在镜头里就让观众心疼。(PS:直到片子过半我才看出典狱长是Gary Oldman……扮演法官的是《全金属外壳》里的粗口教官,这反差真是不敢相信。)
从亨利被押进监狱与律师交流的一言不发、四处逃避,到最后亨利说出鼓舞人心的“我赢了,你永远不能把胜利的果实从我身上带走。”作为观众感受到了律政片对于正义伸张的颂扬,对包藏罪恶的零容忍,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缺乏的和最应该去落实的
沧海遗珠,肖申克的救赎在此也不值一提。这应该是我观影迄今在表现庭审以及刻画司法主体关系层面最最专业以及丰富的电影了(仅指电影)。1、剧情方面,是极优秀的真实事件改编与再现,关于臭名昭著的Alcatraz监狱的“丑闻与倒闭史”。饱含情感又绝不煽情;严谨详实又毫不枯燥;磅礴大气又细腻温情。2、演技方面,无可指摘,史莱特演绎的刚毕业满腔正义的律师,凯文贝肯塑造的被Alcatraz监狱毁灭的囚犯,二者的对手戏张力满满,甚至连加里奥德曼都有些黯然失色了。3、难得是,它不仅仅是一个饱满的剧情片,一方面它将律师与法官、公诉人以及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刻画地那么真实到位,并且,也只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哈佛法科毕业生才有如此胆魄与雄心用爱发电、挑战权力;另一方面,它呈现了一个现代“悲惨世界”,一个鼓舞人心的悲剧。
看片名还以为是一部悬疑片,结果一坨又一坨无聊的法庭戏。对理想主义拙劣的表达只能让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感觉到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