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片,西部片,剧情片?古龙,七武士,正午?或者是,披着百衲衣的关于侠义道、民族性……或者某种玄学的反思片?
看得出来,编导看过不少电影,至少比大多数人(比如我)多。不过,多数人应该比编导克制:自个儿不明所以的鸡汤,不会急着端出来。
最后的三个义人侠士(瘸子,铁匠,酒鬼)死得神乎其技,毫无逻辑,彻底服务于编导的“理念”…… 这算得上合格的剧情片?!
至于其它,拍摄剪辑等等,粉丝都说不怎么样了……
装模作样、煞有介事,确实唬到不少人了——不明觉厉啊!
也有说“91年,别苛求”的。那么,它怎么面对1980年代的那一批批的真正好电影呢?当然了,现在的影视剧更是啥也不是了!
最后,打分不容易。如果说,它是一个成色不足的习作,倒是可以给个7分,鼓励一下;如果说,它油滑而腐朽,误导业界和观众,那就5分往下了(就像张陈两位大导演,伪思考,假电影)!
我看过的最早的电影:《双旗镇刀客》,在重看之前唯一记得的是:那个小孩最后的爆发和冒牌的沙里飞刀客,但我潜意识里肯定藏着那个好妹,因为我暗恋或者有好感的女孩都是这种类型的,圆脸,有活力。这次重看,发现自己忘记了好多东西,也许真的是到了重看电影的时候了。
写的还是有点少,加点。
这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
男孩和男人的区别:爱情、事业(能力)、勇气。前两者很好懂,一个尝过爱情有自己女人的男性才会被视为一个男人,因为他有了真正属于自己、需要自己保护的东西;而事业也是成为一个真正男人该有的东西,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能够为家庭或者家人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和人身保护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反例:小白脸。至于最后一个:勇气,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词换成自信、成熟等其他词汇,但看完这片之后,我觉着勇气真的是成为男人的必需品,当危难来临时,男人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他该肩负的责任。
双旗镇的刀客其实是个孩子,只有在最后一刻,他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刀客,真正的男人。
孩哥是为了娶自己的娃娃亲来到双旗镇的,他善良和胆小,路遇浮夸的沙漠刀客,他只敢远远的把自己的食物扔过去,临走还把自己一半盘缠给他。作为一个邋遢的小破孩,他在喜妹的心里地位很低,直到劈猪一刀展示了自身超凡的实力后,喜妹才对他有了好感,虽然我不喜欢这种设定,但没招,刀客能展现的也就是他的刀法了。虽然这种能力对于居家过日子没啥用,但它能为这个家庭渡过难关,就像辛辛苦苦攒下的工资一样。当喜妹受到刀老二的侮辱的时候,这种能力得到第一次使用,虽然是被迫而为,本能反应。这个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而已,不是勇敢。孩娃真正的挑战来自三天后,一刀仙的复仇。
像每个正常人一样,面对这样的危险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找外援:那个流沙镇的沙里飞。这个时候的他还是那么天真,把身上仅剩下的钱全给了沙里飞。三天后的早上,他就坐在双旗下,等待他的援助。可当一刀仙来到镇口时,沙里飞都没出现。作为一个孩子,他哭了,无助的哭了。
一刀仙准备好,慢慢走来;
孩娃的岳丈,瘸子,拿着昨晚刚磨的钢刀,去替孩娃送死。 一刀,刺死。
慢慢走来;
镇上唯一有点武力的铁匠,想用道义劝阻一刀仙。 一刀,割喉死。
慢慢走来;
镇上的疯老头,也许是老去的刀客,老去的另一个沙里飞,用酒浇醒还在幻想的孩娃后,赴死。 一刀,劈杀。
慢慢走来;
孩娃哭了,但他慢慢的站起来,他不再幻想那个沙里飞能过来帮他。他知道自己面前再无任何保护,他必须勇敢的直面人生最大的危险。敌过,生存,不敌,死亡。再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他,能够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只有自己。
踏着前辈们用鲜血浇筑的道路,他哭着走向他一生中最大的危险,走向人生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双手震,刀入手,狂风起。
身着羊皮的孩哥骑在马背上,挥动着马鞭,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当中,任意驰骋。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缓慢的镜头,嘹亮的音乐,一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远离现实的荒漠世界,也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发生在西部蛮荒世界的武侠故事,神奇而浪漫。
这是一部氛围基调大于故事情节的电影,因为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西部片当中,总是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无恶不作的大盗、女性被欺负的形象、双方对峙的决斗,等等。而影片当中人们很少见到的西北风光与小镇风情,却是这部电影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摄制组在一种拍摄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记录下了独有的西北场景:黄色戈壁、西北风沙、羊皮制品、刀客被风吹皱的皮肤和干裂的嘴唇,等等。这些典型的元素又在统一形成和谐。而与世隔绝的小镇上的人文景观也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们借助摄影机参与进他们的生活:石头做成的房子、大片的肉和大碗的酒、成群的马匹、被风腐蚀的斑驳墙壁,等等。一切在细节中展现。而基本的色调又定在了黄色上面:细黄的沙漠、土黄的戈壁、深黄的皮具、黑黄的皮肤,充斥着满眼的黄色,让人感受到西北边陲环境恶劣的现实,人烟稀少的悲凉,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一群人奋力地生存着并且有着他们独有的生存法则。所以一开始的环境渲染为这样一群人的出场做了铺垫,除了让人感受到那种极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一种沙漠绝域的神秘感。
影片中镜头和光线的运用很好地诠释了中学课堂上总反复被提及的“融情于景”。比如,孩哥在刚到双旗镇的时候,因为人生地不熟的缘故,镜头透过孩哥的眼睛是属于一种小心翼翼窥探的状态,而这样镜头里面的人们都仿佛用一种警惕的目光看着自己,偷窥和晃动的镜头,把孩哥那种初来乍到的心情表达出来了。还有就是好妹出场的时候,是在夜晚,黑暗中她把蜡烛点燃,所以脸部在暗夜中突然显现起来,美丽的脸庞在柔和的光线下有种惊艳的感觉。当她慢慢移动的时候,光线在她脸上或明或暗,又有一种浪漫朦胧的美感,配合她懵懂少女的年龄和气质,恰到好处。而这种美好的出场,也预示着这样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所要面临的来自于外界的干扰与考验。再有,孩哥房中练功这场戏,人物被光而坐,只能看到孩哥打坐的黑色轮廓,给人一种诡秘的氛围,也增加了孩哥身份的神秘感。这些画面,没有语言,更似语言,以当时影片拍摄的环境和时代来看,是十分难得的。
既然是武侠故事,那么刀光剑影的运动画面势必为重点,据说当时摄制组将仓库里之前拍剩下的即将过期的废弃胶片包了,拍摄时没有监视器,也没法看回放,只能是边拍边洗,然后拿到县城的电影院去看。现在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画面已属十分难得。把那些华丽复杂的打斗过程“浓缩”为高度的时空转换,短时间中就结束了战斗,加上各种视听元素的辅助,一样让人体会到了那种决斗的畅快淋漓。比如,酒店一刀仙的弟弟与孩哥的战斗,都是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快速剪切的电影手法让整个过程紧凑高速而刺激,再加上穿插其中的凌厉的刀声,一样有扣人心弦的感觉。影片结尾,孩哥和一刀仙的决战更是没有半个打斗镜头,影片通过声音表现战斗过程,用风沙展示战斗的紧张气氛,最后一刀仙从风沙中走出几步,就倒地了。其间那种悬念一直吸引着观众,有着别样的紧张刺激。
还有就是影片一些MTV式的视听语言的运用,对于渲染气氛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孩哥和好妹一起赶马的情景。在辽阔的戈壁滩上,他们和马群一起驰骋着,除了运用了慢镜头和表情的特写,还增添了高亢的音乐,无需过多的交谈,一切就像一幅美好的画面一样。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流动的画面之中发生了微妙的转换,于是接下来的发展一切就自然而然了。再比如,孩哥去请“沙里飞”回来的那刻,好妹站在墙上等着孩哥回来,他骑马的慢镜头动作和好妹那种思念的眼神相互切换,仿佛茫茫沙漠当中只剩下他们之间的无尽牵挂,把这种年少的纯洁爱情表现出来了,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这是一部感性的电影,有很多地方不曾详细说出,而是运用各种视听元素渲染出一种或让人想像或激发情绪的氛围,因此需要我们更多地用心去体会,体会这个西部蛮荒世界的武侠浪漫。
约翰·韦恩说过一句精辟的话:西部片中,牛仔可以没有表情不说话,但枪不能不响。《双旗镇刀客》是一部中国的西部片,只不过把牛仔换成了刀客,把枪换成了刀。但其西部片的精神还在,导演秉承男性主义电影一贯的沉默与粗犷,把《双旗镇刀客》中粗粝硌人却豪情万丈的质感做到了极致。其中大色块的铺陈使电影如同大段大段的沉默与注视,在干燥的空气里,呼啸而过。
黄色的一望无尽的沙漠与皴裂的土地是《双旗镇刀客》的美学基础,把整部电影都带入苍凉。镜头毫不遮掩的展现中国西部荒漠的景象,飞沙走石,原始落后,粗糙的饮食,房屋像疮一样长在土里,人物脸上的麻木和同样麻木的生活环境一样并行不悖。在那样的时代里,人类本身被激发出来的唯有生存欲望。所以一切不必要的争夺与杀戮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导演选择干旱的沙漠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刻意模糊了时代背景,把观众的注意力放在了故事本身,把对人性的拷问和灵魂成长的过程置在阳光下暴晒,一览无余。影片着力渲染单调无望的生活图景,用黄色打磨时代的棱角,让故事不经意的陷在传说里无迹可寻。这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而每个时代都会有英雄。
黑色的人群是标榜中国电影的一条重要标志。小武那个时代有,秋菊那个时代有,白鹿原那个时代也有。无论是看戏还是围观杀戮,总会有一群人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指指点点。影片中双旗镇的村民,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刻意指出,但其作用也不言而喻。从孩哥一来到镇上,那些好奇警惕的打量的眼神,到明白孩哥身份后对瘸子的冷嘲热讽,以及面对恶霸强权事不关己的沉默还有难求自保是集体的愤怒,潦草几笔,却精炼地勾勒了一组不望更好只求自保苟活于乱世的众生群像。因此黑色的意向也给影片带来了一丝压抑绝望的底色,只是这种绝望不是来自外来的危险,而是人性最深处的麻木与冷漠。他们永远站在沉默的寂静里,木讷的看着屠刀,一动不动。
而红色却作为一种救赎的色彩出现在影片中,出现在好妹的身上。她是坚硬的土地上一抹柔软的绸缎,是整部影片里最富有希望的存在。而女人作为西部片中似有似无的摆设,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成为英雄的寄托。所以好妹的角色,总是出现在孩哥成长过程中每一个转折点上。从孩哥第一次出刀,赢得她的关注和好感,到第二次出刀救她性命,最后一次出刀拯救全村人,好妹也陪伴孩哥完成了他本身的成长。而红色绽放在坚硬的土地上,也使得刀光剑影的故事本身,多了一抹柔情。
厚实的土地,简陋的村落,干涸的水源,浑浊的风沙,影片对于这些意象的反复运用,是观众从始至终都沉浸在那个年代特有的粗粝中。黄色幕布下闪动的黑色与红色,也是隐藏在西部片里的诗意。导演用笔大气,大故事背景下的儿女情长,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要么去除,要么弱化,变成侠义武道北京墙幕上一个遥远的影子。出鞘的刀杀完人之后要回到鞘里,武器代表尊严,大漠孤烟里唯有勇敢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尽管幸福和空气一样干燥。
绝对是最好的国产西部片之一。鲜血四溅的拼刀和露点强奸戏还有点CULT意味。对镇民和沙里飞的刻画深刻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甚至有“过度诠释”者说其剧情有对学潮的政治暗喻。结尾对决堪称神来之笔。遗憾的是底气过软,差那么一股洒脱豪放的“西部”劲儿。四星半//20170524资料馆大银幕
真的非常有武侠范儿的大陆电影,那时的电影人真是挺有抱负的,故事讲得饱满,人物性格鲜明,都立得住,真不容易。西部的背景也用得很脏很糙很够味。
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到双旗镇领媳妇,眼看婚事无望只能在店里干着苦活。一次土匪要强奸他未来的媳妇,他作为刀客拔刀把土匪杀了。此举得罪了大土匪,而招致了一场决斗,那一段决斗的场景甚是经典,确也是一个孩子成为刀客的过程,从此双旗镇刀客长大了
类似《正午》的环境、桥段设计、紧凑的剧情、荒漠、寡语、刀客、仇杀、加上脸颊上标志的高原红,攒出了大陆最写意的西部片。孩哥其实只动了一次手中刀,以气御刀,嗖的一下,没等看清招式,半扇猪肉已经迎刃而解,镇住了准老丈人,结尾那一刀的风情更是隐藏在风沙中,大有古龙只可意的小李飞刀神韵
电影将古龙武侠的冷峻风格融合到了一个简单的江湖故事里,有型有格,只是欠雕琢,是一部带有明显黄土地特色的中国西部片。电影像一个微缩中国,形形色色的人物综合起来就是民族复杂特质的缩影,隐忍与自私,无畏与圆滑,耿直与谎言。双旗镇虽小,却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囊括其中。
有一种将剑戟片置换到中国西部大沙漠的错觉,但仅仅是错觉而已…剑戟片遵循着严格的动作设计,并非只是营造拔刀前的紧张感与情绪。完全无法接受在结尾高潮对决的瞬间,用飞舞沙尘、局部特写、快速剪辑来遮蔽一切的手法。即毫无诚意可言,也缺乏对动作的理解。这和胡金铨式省略剪辑所营造出来的形而上的意境与新的女性身体性全然不同。当然,如果从反类型片的意义上,作为伪武侠片的本片还是“成功”的。但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新的武侠美学风格的开启,只怕是种对港台武侠片的自卑情结的某种心理投射,或者说在武侠片衰落的90年代里的一种怀旧情结吧…
看的时候一直在心里暗自惭愧,真的惭愧啊!今天才能欣赏这部牛片。真的感觉张彻的东西第一次黯然失色了。应该是中国武侠片的一座高峰了,虽然后来者精彩纷然,但是它依然像一杆旗!
大陆武侠片里的最顶级作品,没有之一。何平在1991年带来了一部毫无征兆的电影,在它之前与之后大陆都没有出现类似风格的武侠片,它的独树一帜堪称惊艳,也必须被载入电影史册。内容不过多评价,故事虽简单但情节十分精彩,美术方面效果极佳,整体给人一个酷字,并且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性,另外好妹好美
这才是中国大陆真正的武侠片、西部片,粗狂、浑厚、男人味儿十足又不乏细腻感。曾经国产武侠也可以这么精彩的,可惜现在。。。还是小时候看过的片子,略隔时日又看过几遍,昨晚央6重放,只看了个开头,有点可惜。
漠北荒原,双旗飘扬,匪盗猖獗,老少不争。有一刀客,人称孩哥,手起刀落,大开大合。收刀入鞘,一击毙命,事了拂身,无功无名。
大漠黄沙夕照,双旗古镇人家,少年花儿牧马。一刀诛仙,与子携手天涯
华语电影有三种江湖,一种是《卧虎藏龙》布尔乔亚式的;一种是《英雄》士大夫式的;一种就是《双旗镇刀客》粗粝、苦难、鲁莽的平民式的。
8/10。拍得绘声绘色!不说跃马扬鞭奔腾荒漠的大全升格镜头,也不说“待烟雾散开决斗已停”的高潮虚化处理,关键是性别关系和镇民群像塑造:女性在展示身体上表现反抗(孩哥偷看洗澡印证她屁股有痣,决战前夜又问了相似问题),反派连杀马匠、瘸子丈人和疯子再歩向孩哥,性启蒙和等待恐惧中激发男性潜力。
西方西部的枪,东方西部的刀。摄影和节奏有些赛尔乔·莱翁内作品的感觉,如《西部往事》却没有后者神级的配乐; 虽然算是中国的武侠片类型,可武打部分却像是日本的武士片,有些黑泽明《椿三十郎》《用心棒》的影子,却没有后者精彩至极的故事;不过,这样别具一格的作品在国内也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了!
沙里飞很有意思,油头滑面表里不一,但编剧通过镜头和细节告诉你而不是通过对话,比现在电影里用旁白或者对话简单粗暴地灌输给观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要高明太多了。孩哥也好,一刀仙也好,能明显是学美国西部片甚者是港台武侠片的,但沙里飞这样的却不不多,是本片的亮点啊~~
好爱电影里面的少年与少女。少年是英姿飒爽的,能跑马,能甩刀的少年;少女是圆脸大眼,吃的多,干的多的少女。如今镇子不在,少年与少女已不是当年。
我们的西部片,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我们有气,我们有侠,我们注重内功,没有多少刀光掠影,但独一无二。这份气源自中国武侠精神,尽管形式借鉴了别人,但内在不输《关山飞渡》、《七武士》、《正午》、《荒野大镖客》、《日落黄沙》。头不离肩、刀不离身,这是西北大陆的双旗镇刀客,这是中国正宗的西部片!
我很惊叹,110万人民币居然拍出了这样的电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很高兴能看到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里请到孙海英和那个演孩哥和瘸子的演员。瘸子之后还是演瘸子,孙海音就此成名,小孩子之后再也没有演过戏,当起了导演,呵呵,一切不过是18年前……
孙海英居然是这部片的真正主创啊!A死神斗篷B一刀致命C西部片风格(居然还放七侠荡寇志的音乐跑马)都是他的想法
何平导演今日逝世,哀悼~~有这部作品,足够影史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