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独立气,同时也不够成熟的影片。从恋童癖视角开展叙事,试图呈现在人欲与道德的两面压迫之下他们痛苦的生存状态,切口很细,在缓慢的推进中突出恋童癖群体本身以及外界对他们“病因”的不了解与拒绝了解的现状,并发出了“这一群人该如何生存”的诘问,之外,也力图发散大众对恋童癖的思考:恋童癖可能天生,那么那些从未进行犯罪的一小部分人,是否应该被连带、一概而论,是否应该因为群体标签被剥夺生存的基本权利?——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大家都体面的解决方案,也没有给观众一个引导思考的方向,把男主人公与观众一起拍死在了苍白逼仄、无处可逃的现实中:这就是他们的现状,不能折返,不能前进,僵持着吊悬在最尴尬的位置。非常遗憾的是,尽管手握如此锐利的题材,影片成品本身相对比较平庸——叙事展开上过于齐整平淡,心理医生的阐述与男主人公被发现性癖后的独白又十分刻意,在呈现上似乎有种只追求“把内容传达出去了就好了”的过剩表达欲,以至于看起来过于戏剧化,在平实的整体基调里显得太过理想而幼稚。男主人公“见不得光”的属性与场景的晦暗相对应,但影片还是加入了,例如多次出现的笼中的狼等等,太多过于显眼又没有更多贯连、太过平白和工具性的“隐喻”。《头痛欲裂》的深刻有一半是硬造出来的,另一半是观众在现实中引发的回想,影片本身仅只是完成了任务而已。
早些年有想过写一个关于恋童癖人群这方面的小说,旨在通过几个不同的极端事件来讨论这一行为到底在道德和人道上如何合理存在。不过种种原因把这个题材耽搁了,刚巧今天发现了此片,那我想随便聊一下。 首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排斥这种情感?我想先不太恰当和严谨地列举一些“非主流”的情感。比如说,同性恋、恋物癖,甚至我认为也包括恋足癖什么的等等。这些特殊的情感,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接受过正常思想教育,或者有基本三观、人道概念的人,都应该不难接受和理解。我指的是,即便说服不了自己去接纳,至少也不会像排斥病毒一样表现出来,因为那样确实难看。那么恋童癖与此又有何不同——相互认同。 恋物就不说了,因为物件无法表达,顶多我们希望他们亲密的时候保持卫生就好。而恋足癖和同性恋,一定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违背了这个前提,任何时刻都应该可以控告强奸猥亵。不过据我所知,咱们国内针对男同胞们的猥亵法律貌似模糊不堪,这一点挺耐人寻味的,就像有意隐瞒某些东西似的。 所以再来看恋童癖,现在我认为这不道德不合理的原因有:1.儿童因为知识和常识的匮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概念,容易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产生误判2.过于亲密的举动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3.综合以上,恋童癖的成人想要获得发泄尽兴途径,势必会逾越以上的两个原因。所以在此,我所理解的大众眼里对恋童癖的愤懑,大概指的是对这些毫无自制力并已经采取某些罪恶行动的恋童癖分子。 好的,现在总算回到本片了。看过之后你会觉得男主可憎吗?我本人来说,我觉得不会,我只觉得他可怜。恋童癖如片中所说,是一种无法有效治愈的病,而它呈现出来的反应就像毒瘾犯了一样,势必要手动解决才能缓和一阵。而这并不是人能控制的。我联想起几十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同性恋的呢,把这当做是恶魔附体,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妓院“改善”视野,或者直接就是打骂折磨以此唤醒雄性的一面。如今,我们会逼着一个男同对着一个女性的裸体打fj吗?当然了,影片里男主确实有做出过不太能让人接受的事情,比如尾随、偷拍、浏览儿童SQ照片或影片,这些行为会产生怎样恶劣的影响我就不多说了。 影片最后,他被人发现了,他羞愧、傲慢、痛苦,选择了自杀,未遂。他苟活了下来,下定决心与这个病抗争到底,他把偷拍的照片全部烧了,电脑里的“资源”全部删了,开始吃医生开的药,尽管他清楚这药的意义形同虚设,这时他又想到了死,用餐刀在手腕处比划了几下,还是没有下手。 后来,那个曾令他发狂,可他一次次强忍了下来并未对其做出逾越原则行为的男孩再次邀请他一同游玩,他很惶恐,在内心里反复纠结后,他答应了下来。约定日期前的几夜,他每晚失眠,他感觉到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狼,长啸着孤寂,没人可以理解。到了那天,他穿得很干净,手洗得很干净,这个屋子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紊,只是桌子上散落的药片提醒着他:我是有病的。 影片结束。
因为 马克思 雷迈特的 片子, 角度题材的 稀有,决定观看。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看完片子,第一时间就陷入了 极度的压抑。看了短评,很多人都表现出对 未出现性犯罪的 恋童人群的同情,以及对恋童现象的无奈。
先稍微分享几个概念, 性取向一般是指引起 个体性唤起的性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其次,性偏好使指对于特定身体特征,场景,群体,年龄,物品,行为产生的性唤起(如。。。。这个 我就 不举例子了。),性高潮的偏好(不限制取向的)。这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人类的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性欲望更是千奇百怪。为了满足性欲望,人类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性文化。这些也就是性学主要研究的东西。当然,人是社会动物,很多行为也会出现禁忌,就要将不同的行为放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因素下也就产生了很多性禁忌(我也不举例了,人类的各类行为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约束)
目前社会中,我们通常对于性行为的最低共识就是,在性活动中没有对象受到(身心)伤害,就是可以接受的。其中涉及到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也就是儿童。这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些社会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并且引发社会关注的。(鲍毓明 红黄蓝)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对儿童的身心伤害等等。 儿童性侵行为的实施者,也不全是恋童者,很多时候 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容易实施性侵行为,隐秘性强等原因。
恋童特殊性还在于针对的仅是特定年龄,儿童即青春期前,无第二性征。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不在产生性欲。而且影片中马库斯的性欲也十分泛化,基本对所有男童基本都有性欲。
回到片子,观看影片时,我也被带入了主角马库斯的视角,生出对主角的同情,对该类事件的无奈,对人性的思索,被压抑的气氛和情绪包裹。但是 观影之后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现实:
1.主角马库斯的性欲程度在影片中被描述的比较剧烈,影片从自慰开始,多次表现自慰,并且进行拳击这类攻击性较强的运动来纾解压力,到与心理医生和女友最后的自述,表达其被性幻想长期困扰并且欲望逐渐强烈。 主角的设定,应该是已经度过青春期,属于青壮年,也没有描述有没有触发事件或迷茫探索,性唤起单一指向特定年龄阶段特定性别,即男童。而性欲的强烈程度其实是直接造成性压抑的程度,也就会直接影响性侵行为的发生可能。也就是说即使,男主不恋童,是“恋成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性压抑,造成痛苦。(性瘾这个概念,我不太确定,什么样的性欲程度可以说是性瘾。成瘾行为本身不好分辨,这里就不详谈)而且,恋童 也不等同于持续强烈性欲望。所以,我们对于主角和欲望之间的抗争产生的同情共情,其实并不全是因为性禁忌本身。(对于性欲旺盛,如果是遗传或者器质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我们确实应该关注,目前也有相关的治疗方法)
2.主角马库斯在片中的设定除了 恋童 几乎完美: 外形高大帅气, 家庭关系和谐,工作稳定,生活规律。家中陈设整齐干净,还很有品味,对待孩子耐心(在亚瑟和外人看来是个好爸爸的形象).但因为 性偏好 ,不爱社交但仍然有运动朋友邀约,有异性同事邀约,单亲妈妈邻居的邀约。主角具有很高的性吸引力,但因为 恋童,却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这也许不能算是美化恋童群体,常见的影视作品中的恋童人群常常都是脸谱化更严重的猥琐形象,在影片中马库斯反而更像一个正常的你身边的优秀青年。但当他对心理医生,说出那句" 如果让你一辈子不能做爱,你会怎么样?” 时,很多人被击中了,每个人都渴望性满足,产生同理心。就像短评中,有人表达想要 和主角在一起,这就有些像是吴彦祖表达自己 婚后没有性生活时,大众的惋惜。似乎在表达具有高性吸引力的性对象因为性禁忌无法产生性满足的浪费。这也不是对恋童倾向的同情。
3 .主角马库斯在片中多次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从影片结局暗示亦是自杀,这个就更直接关联我们的同情,罪不至死,(从片中的隐晦描述从直接行为中确无犯罪行为,保存儿童色情作品不分享的话,这个还要学法律的同学来说了)家庭和女友的排斥,造成的社会性死亡,不免让人想到glee 的演员 马克 塞灵的事件。对于自杀的同情似乎也不能完全贴近恋童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性压抑的,甚至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主角一样的性吸引力,甚至他作为父亲角色的 人格魅力,就连 男孩亚瑟也问出 ”你爱我吗?”“我们能一起玩么?” 影片把矛盾简化到只有主角个体的性偏好上,并且加之“无法治疗,你的命运"。 主角所有的努力只能换来 头痛欲裂。故我们就像马库斯看着那只狼一样,我们看着马库斯无法冲破铁笼。
现代社会中性压抑是常态,不论我们的性取向,性偏好想要完全满足性需求都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罗老师、陈老师 这样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性吸引力的人,都有被曝光后,声名狼藉的风险。性满足成本都十分高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恋爱婚姻家庭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性需求,即使拥有大量性产业。更何况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合法的性产业。各种各样的性少数人群,或是性偏好特殊,性欲望强烈,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性吸引力低的人群的性机会 性资源 都是极度缺乏的,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和理解呢?
即使不是 恋童者 ,也并不能保证一生肯定可以与自己心仪的性对象合法的发生性行为。甚至很多人一生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其实性压抑的反应更多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群体差异,并不是因为恋童就更压抑。
曾经的一个记录片讨论日本儿童色情漫画产业,并访问恋童者,其也表达了不会伤害任何孩子,只是幻想,但如果有孩子主动呢?无论是 神父性侵、童子军、房思琪等等这类事件中 大多是因为权力不对等,我们先不讨论,但如果像影片中的马库斯就是只对 儿童有性欲呢?
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受到困扰的人,即使作用非常有限,但结果也不应该是注定的残酷。但任何一种利用不对等关系的支配、侵害都是不能被支持的,不论他的主观意愿是不是本能。本能获得快乐就去实施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性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我们不要把它异化,这和我们的所有行为准则一样,欲望并不是借口。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倡导性解放 性自由 ,都不能对某一方造成伤害和压迫,无论以什么样子的包装。
性 在文明社会 应该是 性成熟 个体之间的行为。
撰文/空山
《女性瘾者》里,女主角说过一句台词:“应该给所有没侵犯过孩子的恋童癖都发一枚奖章。”
当时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女性,我朴素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用半分钟,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恋童癖≠性侵儿童的罪犯。假如一个恋童者,能够克制欲望,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儿童,那好像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我倒不敢随便跟人讨论这个见解,以免被扣上“支持恋童癖”的大帽子。
但最近一部名叫《头痛欲裂》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可以严肃讨论的契机。
资源流出不久,已经登上豆瓣热门,评分7.2。
如果不看正片内容,仅看豆瓣评论区,你可能会觉得网友都是变态,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
但导演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完美的”恋童癖马库斯,由《超感猎杀》男星马克思·雷迈特饰演。
马库斯,26岁,独居,家里整洁干净,饮食习惯良好,坚持健身和拳击运动。年纪轻轻已经当上了建筑师,公司的年长者都要向他请教。
但他却是一个可怕的恋童癖。
他推掉女同事的邀请说去见朋友,推掉朋友的邀请说去见女友,实际上是回家看儿童节目、拍照、抚慰自己。
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痛苦地用头撞墙,鄙视自己,但下一次还会继续。
公交车上出现了两个小男孩,他把头转过去,又不受控制地转回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他甚至对自己的侄子产生了反应。他拍的儿童照片堆满了几抽屉。
他恶心自己。
无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无论喜欢变性人,还是喜欢毛绒玩具,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成欲望。
但恋童癖不行。
偏偏这时候隔壁搬来了一对母子,单亲妈妈杰西卡带着可爱的儿子亚瑟。
因为马库斯帮过一次小忙,杰西卡毫无防备地请他去家里吃饭。马库斯像去见约会对象一样紧张,换了很多套衣服,练习了很多次如何打招呼。
不是为杰西卡,而是为小男孩亚瑟。
为了能常常见到亚瑟,他甚至和杰西卡发生了关系。
万幸的是,他从来没有侵犯过亚瑟。剧情继续发展,马库斯肮脏的秘密最终被杰西卡发现。
他选择自杀,一次死不了,就死两次。
导演在此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自杀和成为伤害儿童的恶魔,恋童癖还有别的出路吗?
《默沙东诊疗手册》把恋童癖称为“性欲倒错”的一种形式,称之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命名为“恋童障碍”。
但疾病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广泛认可的结论。学术界曾经过做过数次研究,但甚至经常发生互相推翻结论的情况。
治疗方面也困难重重,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恋童”可以被治愈,至多可以降低患者的欲望。
在朴素的正义感中,让所有的恋童癖去死、去化学阉割物理阉割,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恋童癖,他们不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声明自己的身份。
发现他们的唯一机会,可能是在一桩或者多桩儿童性侵案发生之后。
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恋童癖到底怎么治?》一文中,提到——
全职从业(心理咨询师)近七年间,我没有接触过一个恋童癖个案,也从来没在国内的教科书或同行的案例报告中听说过一个恋童癖个案。 原因至少有二:恋童癖的一方,会害怕因为求助治疗而遭到鄙视或道德审判(在国外还包括司法审判);治疗师的一方,往往很难成功治疗一个让自己讨厌的来访者,恋童行为天然会引发多数非恋童者的厌恶,对治疗师而言,去共情一个恋童者的内心世界,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这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马库斯体检的时候,终于对医生说了自己是恋童癖,请求医生帮忙。但那位医生听完立刻站了起来,背过身,请他出去。
医生恶心他,不想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他在网上找到同类倾诉痛苦,但那些人早就沉沦欲望,甚至开始犯罪。
他终于找到愿意帮助他的心理医生,但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
他的家人在他自杀未遂后,与他断绝来往。他的姐姐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从未受过伤害,也无法继续接受弟弟。
恋童癖的身份一旦曝光,无论是否伤害过儿童,这个人都将迎来社会性死亡。
某一天,生无可恋的马库斯又遇到了小男孩亚瑟,亚瑟并不知道马库斯的秘密,他高兴地邀请马库斯在周六中午一起玩,并承诺不会告诉妈妈。
这里面有多重悲剧性。 最可怕的是不在场的妈妈杰西卡。
她在刚刚认识马库斯时,就让小亚瑟和马库斯在夜晚单独相处数个小时。
在侵犯险些发生后、在得知马库斯秘密后,她既没有告诉儿子真相,也没有给他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每个母亲都痛恨恋童癖,却并不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分辨恋童癖。每个母亲都对儿童性犯罪深恶痛绝,却耻于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犯罪。
她应该万分庆幸,马库斯仍然是个人类,而不是禽兽。
但避免悲剧,不可能依靠一个恋童癖强大的道德自律。
在电影里,马库斯实实在在地尾随过一个小男孩,穿过繁华的街道,慢慢走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果不是其他人突然走过来,他很可能会犯下罪行。
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崩溃,说:“我恐怕在某个时候会伤害一个男孩,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
翻看豆瓣的评论区和讨论区,许多网友为此困惑,思考解决办法,如何让恋童癖不再恋童?如何让恋童癖不伤害别人又能免于痛苦?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恋童癖?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某些恋童癖,当有一部电影愿意尽量严肃地讨论这个议题,那么证明更科学、更理性的思潮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所要做的,大概是推动社会快速进步,让所有孩子能够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减少一切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让所有的具有恋童倾向的人在犯罪之前接受帮助,而不是任其在阴暗的角落里滋生邪恶。
或许有一天,恋童者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扰,积极接受科学的、专业的帮助,那我们的世界能够变得更好。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致力于影视娱乐行业人物深度采访报道,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导演、演员、制片人的艺术表达,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参考。欢迎关注!
亚当与夏娃被造就为善的人。然而他们有缺陷,因为是造物。这种缺陷使得他们的自由意志有了不顺服神的倾向,亦即骄傲。在骄傲的驱使下,他们受到堕落天使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从此上帝把人交给他们自己,让他们的肉身不顺服他们的灵魂,不顺服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肉身可朽,以此作为对人类不顺服的惩罚。
肉身的欲望尤指情欲。情欲对整个身体取得胜利,成为灵魂与意志的主人,而不是人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仆人。
在人类犯罪以先,人的灵魂是肉身的主人。此时赤身裸体,做爱本身都没有什么羞耻。犯罪以后,这些都变成了羞耻。人开始遮掩自己的性器官,做爱开始在隐秘中进行。
“当情欲产生时,灵魂既不能有效地命令自己完全摆脱情欲,又不能彻底统治身体,使这可耻的器官由意志来推动。“ (奥古斯汀)
”灵魂由于身体的抗拒而感到羞耻,身体是一种低于灵魂的本性,身体应当服从灵魂。“(奥古斯汀)
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取向,由于一般在成年人之间开展,其本身也不造成任何身体与心理伤害,所以是被社会和法律所广泛接纳的。恋童癖,则由于恋童者大多有心理疾病,被认为是一种性偏离。由于情欲的对象是儿童,不具备性许可的能力,所以恋童者一旦采取行动就是犯罪。因此恋童者肉身与灵魂的矛盾更加激烈,对意志的要求更高。
恋童不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而是一种受罚式的被选。普通人在情欲的驱使下性交,需要满足的合法条件非常简单,恋童者则被完全禁止将这种欲望付诸行动。他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来自肉身的情欲煎熬,可想而之是多么惨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恋童者可以无限顺从自己肉身的情欲,放弃灵魂对其的拒斥与抵抗,进而为自己行动所造成的伤害辩护。片中男主角有可贵的德行与自制,能够克制自己不去行动,值得称赞。
社会大众更多的时候会将恋童者等同于性罪犯,而不会以一种客观或者换位的方式去看待。恋童者的存在,是在提醒人类肉身不顺服这种惩罚设定的普遍性。因此恋童者更应该拥有一种忏悔的姿态,因为被选而承受这种悲惨的命运,并不无辜,而是因为有罪。不同的是,这种惩罚相对而言更严厉了一些。但神的惩罚愈严厉,他的爱也更深。恋童者站在地狱与天堂的边缘,顺服于肉身,他堕入地狱;顺服于神,他踏入上帝之城。
幸好,幸好那只是个梦,可我也不想要这样的梦。清醒时,尚有理性与之抗衡,在睡梦中,那被打入洞穴的欲望就疯狂了。
啊!!!糟糕的一天又开始了。世界上的小孩儿蛮多的,像女人一样多,走到哪里都能碰到,疯了!哦,不不不,振作起来,你可以的!坚持住今天,就挨过一天,如此这般,一生就过去了。可是每天都是同样的自我对抗,自己同自己的战争,这种日子真的还有继续的必要吗?我病了,谁能给我药把我治好,哪怕把症状变成轻微型都ok啊。还没说两句呢,那个医生就跳起来了,那厌恶感强烈而浓厚。哦,那个精神科的医生不错,言语温和地宣判了我的死刑——永远也摆脱不了这该死的病。
未来,明天,在别人眼里是希望,于我,则是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一步踏入深渊。真的太累了,无时无刻紧绷的神经,无时无刻的天人交战。我的精神好疲惫,也许每晚的梦就是为了舒缓那份疲惫,才来造访的吧,这样明天才有力气继续战斗。
它就是我天生的敌人,同生、共灭。
坦白吧,跟爸爸、妈妈、姐姐、朋友或者一个陌生人?希望有个人能同我一起共同对抗它,给我力量。希望他抱抱我,告诉我:你能坚持到现在,真的很厉害也很不容易。希望他能倾听我,只是与我这个人交谈,而不给我冠以任何名头。唉,想想就好啦,怎么会那么幸运让我碰上这么一个人。而且万一搞错人,那我的世界就直接毁灭了。上次在游泳馆,我拍照的时候被同事看到了,别提多心虚了,之后总觉得他是不是怀疑我什么。
我的爱是禁忌,于我不容、于他人不容、于社会不容。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何如此,我也不想如此,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恐是上辈子造了大孽吧,此生才受此等折磨与煎熬。不如,结束吧,来生没准儿能好点儿。可是放弃生命真的很难,人的脑袋里是不是被设定了什么,怎么如此惜命。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好想有个人来杀了我!
这个电影看的人太窒息了。尤其同理心强的人。压抑欲望的痛苦、自我存在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割裂感,太绝望。没有救赎之道,普通人的快乐,在自己身上却是罪恶。这个恋童癖只不过是活生生的人罢了。联想到鲍毓明这样的人渣——无论什么群体都有渣滓和好人之分。
这个恋童癖是人,不是畜生
男主演的好好,欲而不得
终于等到这样一部电影了。市面上LGBT的电影多如牛毛,可却鲜有人关注娈童癖。如果说LGBT们的欲望处在法律的灰色边界,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西方国家早已合法化,电影都能出喜剧片了。而关于恋童倾向的人呢?他们的欲望就是犯罪,甚至被关进监狱都是会被歧视的一群人,他们才是一群真正被社会抛弃的人。一个真正发达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他足够关注每一个少数群体。当西方世界LGBT早已不是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头看看他们,一个被医护被法律甚至被自己的家人抛弃的群体,一个坐公交看到小孩自己得下车的群体,一个不能去学校不能去公园的群体。得不到帮助的他们,心中的野狼迟早会被释放出来,最后被咬伤的,也会是你我他。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痛的是如何跟欲望告别。
作为一个男同我很难去定义恋童到底是一种先天的性取向还是后天的性癖好,姑且认为恋男恋女恋老恋童一样都是一种天生的取向吧,毕竟我们为了同性恋是天生不可改变的这条理也奋战了这么多年,但为什么要反对恋童这种取向呢?我想原因是因为它是违反法律和全地球人的共识的吧,恋童关系发生的双方无论从心理生理各层面来讲都是量级相差悬殊的,所以无论是否双方愿意是否主动被动是否伤害他人,结论是一定会认定强的一方是施害者,这无可狡辩;但本片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如果假定恋童和其他性取向一样是当事人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社会应该怎么对待这样一个“人”?是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还是一定得消灭他们?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从人群中揪出他们,但我们真的没有想妥揪出他们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这是我第一次同情一个恋童癖,太令人绝望了
很有争议的话题,当男主的手划过小男孩的后背我就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第一次有电影算是正面描写这一群体。人的倾向确实不是病,但不是所有的倾向都是对的。可是如果片子的小男孩儿恰巧也对男主有想法,那又该怎么办?所以是非对错真的很难讲。不过,如果一个恋童癖因无法抑制自己私欲而伤害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无论他多么可怜,多么难过,也没人去探究他的心路历程了。这真是矛盾至极。许多事看来真的不是理解就能宽恕。
这玩意儿整的有点洗白,也就是说身边可能也有这样的人,但是基于自己强大的理性而按捺自己的欲望,但是我就好奇既然对恋童癖是这样解释的话,那么看到男童的裸体,就像我们看到女性的裸体一样了?那他们对看到女性的裸体就跟我们看到同性和儿童的裸体一样毫无兴趣,也就不会勃起才对?那么又如何施展性行为?而且他们对跟女性发生关系什么的感觉就应该跟我们对待同性和儿童一样觉得恶心反感咯?
马克思演这个片还是不错的,人畜无害的形象更好地将“无辜的恋童癖”这个形象演绎得更好。。。当然导演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solution
是个爽片,看max被x欲折磨的亚子我很爽
直到决定死亡世界才开始变得明亮。真的很不公平。
看完后,不禁想问,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的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他们错了吗?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当代的性转版《洛丽塔》,传达恋童癖的心声,表达还是克制了,想交给德国的邻居荷兰来拍。按照Max Riemelt这个撸管的频率,拍完不肾虚那是真的让人佩服。
神爱世人。神于我降生之日赐福,赐嗔欲为罪。我爱的不是普通人,是最天真无邪的灵魂,我闻到他气味香甜,是我此生梦魇。我也知这爱意是欲望邪魔,违人伦之罪,医生说这性癖非罪,却诱我满身业障,罪该万死。我静默与饿狼对视,饿狼反似家犬温顺,这饿狼还未噬人,却最是难驯服。世界离我远去,我从未有过选择,只有亲手杀死恶狼。我再也到不了周六,他的气味太过香甜。
和《自由意志》《羞耻》一脉相承,对于共情能力高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很煎熬,因为你能体会完全压抑欲望的痛苦。
激动的我看到海报以为自由坠落2改名上映了
⑦(给影片贴LGBT标签的人怕不是有病吧)故事让人感觉像是主人公突然得了一种绝症,而非是生来就有的性癖,这种痛苦应该更沉默、更麻木、更习以为然……它或许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恋童癖”,当然不代表着为这一群体开脱。人们需要分清性癖与犯罪的差别,恋童癖不是原罪,只有对儿童实施侵犯的恋童癖才是恶魔。恋童癖的结局只有走向犯罪或选择死亡吗?希望医学矫正或性爱机器人能予之帮助吧。
除去狼的情节,和看心理医生的情节,都挺不错,心理医生的情节太着急,太想着说明什么,缺乏一种交流递进,狼就不用说了,大可不必这样的意象,不够凶猛,反而无味。至于到底想要是重的凶猛还是情感的轻,电影的其它篇幅给了很好的呼吸。PS.好奇这样的拍摄幕后,导演会不会给小朋友讲清楚所拍的内容。
很罕见地动用了恋童癖的视角,被天性所啃噬的煎熬、羞耻与崩溃,都在血淋淋地疼,但对象身心的不成熟,必然构成不平等之下的许多罪愆。冲着马克思·雷迈特来看,叹息之余不得不承认,小时候要有这么一位模范父亲+朋友+偶像出现,当真无法拒绝。不由更哀叹这种癖好挥之不去,一辈子都要作无望的抗争。任何群体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心狠的恋童癖去做恶,有良知的那些不愿屈服于欲望,就只好屈服于绝望。他总是去看那匹狼,也许有那么一刻,他艳羡过对方,当天性有害时,至少能在铁栏之间。可悲的是,总要在凋敝之时才能体会到自由。想起了《欢乐合唱团》最终因此自杀的演员。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