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直是一个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说它是个哲学问题,是因为在最终的结果上,它实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求平等的理想,人即使不能生而平等,但是却可以死而平等。同时,这自然也引发出一个人生虚无主义的问题,人生如戏,总要谢幕,总要清零。作为宗教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死亡,大部分的宗教就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对死后审判的恐惧,又会有多少善男信女去磕头烧香、信神信鬼。 死亡当然还是一个生态问题,通过生命个体的死亡,可以释放出一部分生态位,而新生命的产生,特别是通过有罪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变异,进而为进化创造机会。 但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死亡首先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甚至生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计划生育,又特别讲究孝道…… 然而,作为电影,却不是一部好电影。电影是用镜头说话,而这个题目是用来闭着眼睛思考的,不是用来观看的。影片中的老太太也演的不到位,没有演出那种土埋脖子老棺材瓤子的样子。
死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终极一课,提前思考和接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最后一道墙,因此我们才会不舍他们的离去,仿佛他们是就是我们的盾牌和城堡。
在还能自理的时候就决定好何时有尊严地离去,可能是老年人对自己最大的自由,活的时候自由且快乐,就是父母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包括怎么生和何时死。
晚饭后照常去操场散步,很多人围着跑道一圈圈快走,身后两位中年在谈论癌症父亲不愿开刀事情,两人讨论着死亡,疼痛,害怕。。。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公众场合有人谈论生死,国人已经越来越在小范围内愿意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而不是过去的闭口不谈。
《最后一课》是今年才看到,原来是2015年拍摄,谈论生死的片子这不是第一部了,欧洲片在拍摄关于死亡的片子都带有反思,探讨,戏剧冲突,同时却又带着强烈的浪漫,美好的设想。
最后一课的戏剧冲突并不很多,前半部也没有过多体现子女对死亡的恐惧,矛盾,愤怒,影片更大篇幅是体现在母女和解之后一起完成心愿的快乐时光,而,这,也恰恰是导演想表现的最终意图吧,即,所谓尊严的死去,不仅仅是身体平静的离去,也是精神得到最后的安慰,和解,无怨,无牵挂和宽恕。和孩子共同完成死亡之前的准备,这才是真正交给孩子们的最后一课,即,死亡并不恐惧,它也可以平静,安详,无遗憾地离去。
导演是女性,难怪片子的风格更偏重于细腻的情感,而不是男性的反思。对死亡的理解和反思,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如何真正让死亡变得平常,不恐惧,这部片子用浪漫式的编排给了观众一些希望,而希望才是抵消恐惧的防弹衣啊。。。
从过去国人的闭口不谈,到现在的偷偷谈论,时代一直在进步,能真正去思考谈论死亡的话题时,我们才能做到尊严的死去。或许人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伴随死亡带来的恐惧,忧虑,痛苦,分离,不舍,牵挂等等情绪而已,但试想,这些情绪是离去之人会有的吗?!不是,那是留下来的人才会有的,所以人更害怕的是这些情绪,面对它,不知所措,慌乱紧张,无处安放。我们害怕的是自己。
很多人说带着眼泪看完此片。有感动,却无泪,影片最后,母亲安详,平静的离去,带着子女的谅解,有完成的心愿,和爱的人说爱你,毫无牵绊离去,这不是真正最好的结局吗?而孩子也终于不再害怕了、好片!
所有人与人的关系,最后一定是生死两隔。但只有在“最后”,提到“最后”的时候,人们才格外珍惜,格外不舍。在意的人,不要轻易说再见。正正式式的“再见”,往往就是再也不见
真要再也不见,那就确定不会在意。(但有意思的是,不在意的多了,在意的也不多了。即便保住几个在意的,这几个也往往不是人为可控的)
想要再见面,就要维系爱。而维系爱,是要糊涂一点的。 因为道理太多,对立的道理也太多,辩驳不清的道理也太多
爱是妥协的成全。虽然无法理解,不能接受,但还选择改变自己。爱是情不情愿地,都呈现一个折中的结果
对法国电影有刻板印象的人可以看看这部片子。我把故事简述给妈妈,讲到结尾时情绪有一丝失控。。。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前定下死期,拒绝跟子女同住,反对留在医院等死,也不去养老院,坚持尊严死的老人了不起。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片中的女儿甚至协助妈妈开到了足够剂量的安眠药。老人说浑身疼,每块骨头都疼,女儿帮她洗澡,背着她上坡看沿途的风景,这些都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和外婆。除了女儿,老人的外孙、小时工保姆、邻居以及医院的男护士,皆是现实中少有的nice person。老人的女儿与男护士在夜晚的赛道尽情奔跑的画面有惊艳到我!
SIFF 后2/3的时间里 整个电影院充满低低的抽泣声 散场后的垃圾箱里全都是团团皱皱的纸巾。
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坦然面对生死,好好地告别。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她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她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从觉得自杀的人懦弱到接受,用了我好多年。生命来时不由我们选择,去时可能也是。这个92岁的人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是她的福气。因长期不在家,对爷爷去世时遭受的对待耿耿于怀,觉得他可以更有尊严的离开,也许他早已没有选择的意识,也许谁都不敢轻易决定他人的生命如何结束,而选择了更大众的做法。
看电影了没
关于安乐死。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死亡。“妈妈,我接受你的选择”,“我没有妈妈了”。母亲终将离我们而去,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课题。
又一部老年人自己选择生死的影片。想有尊严地离去,以及考虑亲人的感受,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影片主打亲情牌,让人感动,拍得也有趣,但似乎留给人思考的地方不多。
最后一课是道别。这样的电影真是让人撕心裂肺地难过和流泪。
另一种《爱》,真人真事改编,讲92岁老太向家人不懈争取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非常感人,为电影节作结真好。女儿最交心,童年闪回催泪,孙子懂事儿子粗暴女婿漠然,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处置好每个大小物件,面别心底最爱的人,最终被全家人谅解,从容不迫有尊严地离开。开头给了海尔数分钟免费植入啊噗
东方西方对待死亡的方式、文化截然不同,可不管是哪一种无非都是子女最后的告别,与逝去之人无关。
21“我以后再也没有妈妈了”,“再见,妈妈!再见!”他说很喜欢,尊重爱的人的选择
非常喜欢西方人看待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和态度,非常不喜欢华人影片中哭哭啼啼的阴郁氛围。那些一定要靠凄凄惨惨的气氛打动人心的贾樟柯,娄烨之流都极其令人反感,只有那些心理消极,有病无病都呻吟的群体才对其推崇备至。是体面的选择在不能自理前离开,还是顽强的熬下去,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一人一世界。我想,换做是我,可能会找个老朋友做个约定,倘若有一天我的思想不由自己控制了,阿尔茨海默了,帮我结束这一切,但如果只是身体不好使了,还能躺着看屏幕,我希望能在看几部电影,尿不尿床我倒不大在乎,大抵还是舍不得死的。9分
一部让我在电影院哭成狗的电影。电影厅内灯光重起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擦眼泪。本来就是一个争议十足的话题,所以电影的戏剧冲突非常清晰。有的地方总觉得有点像France2那种公益广告。不过总体真的很好。竟然没有什么人看,真是可惜。海尔插入广告,哈哈。还有看豆瓣小图总以为背上是个男的。。。
对于奶奶的选择我很理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的人想要有尊严的死亡,我觉得不应该剥夺这样的权利。如果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要插上很多仪器,活得毫无质量可言,我希望到时候我能选择自己的死。
如何面对死亡
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一个老太太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与尊重…
老年人题材,关爱老人,尊重生命的选择权
当然也是无法客观给分的
最后一课,最后一场,哭得不能自已,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最完满的就是可以好好的与你告别。
同样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母亲,同样与子女关系充满代沟隔阂,同样最后选择服毒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的给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课,和《喜丧》一样是一部冷门佳片,但我觉得这一部更能称得上“喜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