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尼采死了,黑洞是1916年最早被提出的,所以,尼采肯定不知道黑洞,否则,查拉图斯特拉的那句(也出现在巴塔耶《内在体验》里的)“黑夜也是一个太阳”,就会变成“黑洞也是一个太阳”。 幸亏尼采没说,所以被我说出来了。打字失误,标题写成“噎死”,看着也还好,那就这样。 为什么看到“黑洞也是一个太阳”? 体内流淌着波德莱尔的血的人,时不时割破自己的手腕,看看这血有没有变质,够不够黑。写作,是割腕验血。 讲到血,联想到与我有着亲缘关系(后天)的Ag,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偶然在某一届siff的冷门片《盗婴疑云》碰到,她真好看,我把她认出来了,她觉得我不错,我们变成现在这样了。 我们谈起初次的这个电影。 偷盗婴儿的女人,会被判有罪,这显而易见。同时,她内心遵从另一套法则,基于这另一种法则,她认定自己无罪,她内在地道德化了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被抓捕、判刑、进监狱的这一整个过程中,这个女人,她脸上浅浅微笑,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没有一丝悔过。常人眼里的不道德之人,或有她的道德之处。 我与Ag,都是不道德之人,并非我们犯下了真正的罪行,只是多少有逾矩之处,让我们至少显得不那么道德,同时,却遵循着某一种道德:被个体化的道德、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道德。这么说起来,也的确只能在那样一部电影放映中遇到她。 回到电影,同时进入标题后半段:不道德的《太空生活》。 克莱尔·德尼的新片《太空生活》(High Life)。对导演的印象是她2001年的《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血腥浪漫。Tinderstickers配的同名曲,时不时拿出来听,飙满鲜血的封面,诱惑。当年的文森特·加洛神似现在的罗伯特·帕丁森,帅、阴郁深沉、不知道他到底在打什么主意的,那一类帅。 《太空生活》片尾曲依然Tindersticks,弥漫残酷(黑洞酷刑)、优雅(缓漂的飞船),与《日烦夜烦》的鲜血淋漓比起来,极简、现代。 风格美的,叙事好不好,不好说,把这些皮肉都剔除,仅留下骨架,我如迷恋《日烦夜烦》一样,迷恋《太空生活》中的黑洞。 影片展示了极佳的道德模型,道德是值得被谈论的。 作为人类,是否有机会将黑洞(不道德的罪行)变成太阳(新的法则、新的道德)?是否有机会,将罪行,在最坏的情况下,转化成神圣的祭祀(有去无回),在最好的情况下,转化成神的旨意,进而得到它的奖励? 影片(与现实)中的黑洞,含有一个可能性:它极大的引力,或可被转化为能量,源源不断地创造新能源,供给人类。如果这一转化机制实现了,黑洞也就变成我们的另一个太阳了。 相对应的,影片中犯下罪行的死刑犯,被发向太空,如果,他们最终达成了黑洞能源的转化机制,他们过去所犯下的罪行,最终会在未来被反向地定义成:这些人,通过地狱之路,进入了天堂。(类似的话,你应该见过) 现实中,企图从黑洞中榨取能量的不道德的人,未必是要杀人(一切只是隐喻),而犯下一些罪行是免除不了的,这种罪行,是“一切反常行为”或“主流之外的声音”。再往大了说,是乐意一脚踏入虚无的激情——实际上,这是实现创造的必经之路。 影片的另一个情节,进一步实在化了这一道德模型。 明明是一场几乎有去无回的旅程,偏偏在过程中进行人类繁殖实验,这不灭的生之欲,与死之逼近之间,制造出极大的张力。繁殖的念头、生之欲,意志力的体现。顺便,男主的禁欲是另一种意志力的体现,或是更强的生之欲,最终是他获得后代。 相对应的,选择犯下罪行,需要极大意志力,意志力在两个阶段发挥作用: 第一个阶段,是犯罪阶段。既然是罪行,反其道而行,没有强大的意志力,不可能做到。 第二个阶段,意志力在实现从0到1的转化、创造中发挥作用:将黑洞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源。凝视洞的时候依然意志坚定——在黑洞里急拐弯时,紧握方向盘的手,不要抖。 在第一阶段执行意志力的人,是不道德之人;在第二阶段执行意志力并最终达成的人,是成熟的不道德之人。 成熟的不道德的人,他流畅地遵从着一种个体化的道德。这一个体化的道德,从社会所不兼容的不道德出发,过程中,实现了某种转化与创造,形成了一种新的道德,这种新道德,不仅是个体所自洽的道德,最终,也以某种形式,洽于社会。到达这个阶段的不道德之人,是将这一整个转化-创造机制,以科学方法实践出来的人。实际上,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体系,并通过这一完整的体系,最终说服了社会,社会因而判定它:第一印象给予人不道德之感的这个人,其实是道德的。这个人,继而开始道德地不道德着。这个人,将黑洞转化成了太阳,他成为了道德的不道德之人。Okay,I’m talking about Artists. 嗯?聊宇宙呢?你懂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曾被视为不道德,未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从黑洞获取能量,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但经由科学方法,将不道德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每一个在虚无中进行创造的人的日常:不创造好无聊,道德好无聊,不道德很惨,道德的不道德,有机会玩儿。 以上,《太空生活》是给想要变得道德的不道德之人的引子。
1.那几个女人是瘾君子,所以大概生不出孩子。
2.乳汁那块是刚喂完奶。
3.药丸是奖励,拿精液换的,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荷尔蒙仍然自愿吃,反正迷药是靠水。
4.叙事是穿插的甚至倒序的,一个完整的回忆是男主的女性朋友弄死了男主的狗(动机主客观不详,没有直接描写狗死的过程),男主用石头杀了她,后来才成为罪犯。男主也自称是被狗养大的。
5.铁锹杀死的是飞行员,不是囚犯,下药催眠也是她没睡。和女囚其实不住一起。飞行员本来的任务不是自杀吧,他们是去提取黑洞周围的物质才对,是女孩受不了(生孩子的事实)刺激自杀去了。飞行员不是亚裔用铁锹杀的,应该是自杀女孩自己杀的。亚裔是看到她自杀了才捡起铁锹去打女医生,认为是她的生殖实验害死的吧。男主抢过铁锹一下,可能亚裔就算交代了。影片后期加速灭亡,死人太容易。
6.然后提到黑人,黑人就躺土里死了,算是就剩男主自己了,团灭贼快。
7.导演习惯用女性视角去意淫什么的,所以影片有一些她自己的“特色”手法。
8.最后说时间比例:火车老头说的是我们成骨灰他们还在飞,这个稍微模糊一点,最后男主做报告的时候提了时间,local date是6750天,earth date是76861,人家解说说十倍关系大概准确(这里我认为时间不是线性的1比10,因为他们99%光速进行,靠近黑洞就减速静止了,根据公式,99%光速时间是0.141倍,远达不到十分之一,考虑到还需要减速,10倍以上的差距是导演常识硬伤),其他实在说不通的很多细节,都是影片本身就说不通。
9.黑洞的形态表现和女主被吸进去的过程表现大致准确,艺术没法精确较真。但是男主进去是个什么状况我就不太理解了。
法国女人克莱尔·德尼又拍了一部女性视角的禁忌电影,只是这一次她为自己的影片披上了科幻的外衣。《太空生活》(High Life)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都算一部“闷片”,是那种容易看到昏昏欲睡的“文艺片”,但其实如果你稍微花一点心思和耐心,最后你会被影片想要传达的观点震撼到哑口无言。
因为它彻底颠覆了你对时间、空间,以及一些伦理道德上的认知。说夸张一点,影片是一部超越当下大众认知的未来“圣经”。同样是科幻片,冷冽的库布里克谈人工智能和人性、谈历史与过去、谈哲学和未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且给出了人类未来终点的神性预言;
柔软的塔可夫斯基则一如既往地在科幻片里谈情感、讲回忆、论宗教。其极强的的内省力注定他只会把科幻当作人生的镜子、忏悔的神父,以至于整部电影中最惊人的激励事件是在地球上死去,又在其他星球上出现的男主角的妻子。而全片的主题闭合处则是男主角在梦中对母亲的一声轻呼。
如果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代表了科幻类型片表征的的两个极端,那么《太空生活》则极具巧思的找到了一个平衡其中的突破口,选择了科幻类型但却没有被类型限制,通过不断的做减法,在极“小”的类型范围里,完成了主题的扩张和延伸,是极具个人风格化的作者性电影。
影片里有“造物主”,有圣杯,有骑士,亚当夏娃,还有男人女人。所以看似超现代的科幻元素只是“表”,对于人性欲望的探索,还有超越空间与时间的人类关系才是导演克莱尔·德尼想要表达的“里”。
《太空生活》的故事压抑又绝望。讲述一群地球上的死刑犯,被送往太空,成为人类探索太空边缘的试验品。而在类似监狱的太空飞船里,女医生Dibs一直在尝试用科技繁衍出完美的下一代人类。男主角Monte则选择以禁欲的方式远离纷争,或者说以此作为逃避一切的方式。影片的一头一尾是Monte和女儿的独处。意味着整个飞船里,其他人物都因为各种原因先后死去。
一开始是Monte和处于婴儿期的女儿,到了片尾,Monte露出了老态,而女儿散开了长发,预示着她的成年。那句异常暧昧又惊天动地的台词轻描淡写地喷涌而出,Monte心情复杂地对着女儿说,“我们可以吗”,女儿满怀情义地说,“好的”。而这时,飞船正向宇宙的边缘,进入了吞噬一切的黑洞里。在那里,没有了时间,失去了空间,人类终于用虚无战胜了存在,打破了一切的束缚,唯有爱意留存下来。
毫无疑问,性与爱是《太空生活》讨论的核心议题,在此之中,社会禁忌则是全片矛盾的中心。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很明显地传达了这个意思。在清教徒时代,讲这类避讳禁忌的话题尤为重要。Monte害怕的是这层关系,而不是他的女儿。
但在影片限定中,除了父亲以外,这里没有别的男人。当他对她说“shall we,她回答”Yes”时,像是在求婚。只有他们还活着,他们被不可割裂的爱连接着。他们被一根神秘的线连着,一开始想规避这层关系的Monte也接受了。对象征着父亲身份的Monte来说,这时候抽身已经来不及了,也似乎没有必要了。
《太空生活》中的性张力分别导致了三种不同的人性结局。最为浅显的性张力来自人性欲望的膨胀。那个铁质的机舱是飞船上囚犯们释放欲望的地方。朱丽叶·比诺什那场香艳又狂野的激情戏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味,是酒神狂欢式的欲望宣泄,让她饰演的女医生充满着强烈的吸引力。
难怪飞船上的两位男性纷纷对她“饥渴难耐”,其中一人甚至在临死前都希望得到她的“垂青”,而是求她以医生的身份救他于危难。如果说女医生和男囚犯的对照隐喻着浅显的人性欲望,那么遭受到侵犯的女囚犯则是因为担忧生育而刻意回避性的另一类代表。
有观众很困惑影片中对那个冷冰冰的欲望机器的多场刻画,甚至对飞船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这正是导演克莱尔·德尼想要到达的效果。在影片中,她希望将性和生育强行割裂,放大部分人类对于对生育的恐惧。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中飞船并不像传统科幻片中的那样充满未来感。《太空生活》你飞船看起来颇为复古,很想几个集装箱的组合。在克莱尔·德尼看来,带有空间感的飞船,或者无重力状态的太空表征,都不具有反抗性。
一个飞船其实不一定非要设计成流线型的,所以她就把飞船外形设计成立体的了。这是飞船,也是监狱,中间有一条走廊,通达每一间牢房。飞船上的生活和监狱里是一样的。其中“性”是被禁止的,因为事情会因此变得更复杂。
当年,轰动英国的邦蒂号士兵“哗变”,一群士兵逃至皮特凯恩岛时,船长佛雷契·克里斯汀允许船员带上大溪地的女子。而之后船上有了孩子,爱和性让船上的士兵变得非常脆弱,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最后船长佛雷契·克里斯汀不得不烧掉象征着荣誉的战船,因为他觉得这丑陋不堪。在一些殖民地,其中有一个男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其他女性的需求,但他们根本不是夫妻。而种植园主之所以设定这项规则,就是因为情感会扰乱原本的秩序。
所以在《太空生活》的飞船里,”性“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但是两个人之间的性是被禁止的。无论是欲望控制下,或者由生育恐惧带来的回避,都使得人物走向了由性带来的悲剧。男主角Monte则从一开始的禁忌意外走向了彻底的自由。
很多科幻片谈论未来是为了拷问现在,批判当下。而克莱尔·德尼则撇开了时间的维度,尝试去分析。她有意将性爱和繁衍的职能区分,探讨了原始的冲动和罪恶,并充满了存在主义式的恐惧。在女儿年幼的时候,Monte对其重复着“禁忌”二字,可当禁忌被违反时比如一心想要“制造”完美人类的医生故意提取了Monte基因,受孕到不希望生育的女囚犯体内,让一个禁欲者男人和一个恐惧生育的女人通过科学的方式的“接合”,由此诞生医生心中的完美新人类。
最后,当Monte的“女儿”毫无征兆地成长为一个美人,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显然禁忌的边界动摇了。《太空生活》是个抽象的故事,但同样也是个具象的故事。可以宏观到整个世界的起源,比如进入黑洞后的Monte和“女儿”是否会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和夏娃;也可以微观到一段血缘的传承,即在特殊情况下,社会意义上的禁忌是否要让位于人类的繁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太空生活》的所指都是异常丰富的,这正是伟大的科幻片所具备的社会性功能。相较于所指的丰富,影片本身的能指化呈现则通过极简主义的风格化影像得到了展示。极简风格的空间布置,将空间限制住,能让整个故事与人物在一个已知框架内进行运动,亦能融合部分超现实的设定。灯光的冷色调变换也成了象征的一部分。最初的影像是阴郁的深蓝,却伴随着欲望和暴力的狂躁侵袭。
随着故事发展,影片底色从蓝转为温暖的黄,那是生命诞生之色,象征着宇宙中的劫后余生,也是最后飞船进入黑洞,消解了世界和空间,让一切成为一条黄色的直线后,完成导演对生命的颂歌。最后一切归为黑暗,融入浩渺宇宙的无穷神秘。
《太空生活》通过放缓故事的节奏,减少角色的对白,缩减人物运动幅度,充分体现孤寂清冷的氛围。也同时将视线更加集中于作者的象征与表达之上。一个太空舱里死囚们的缩影,医生的繁殖计划,又何尝不可以视作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
简简单单几个人物更是足以构成一个充沛的生命写照。飞向太空,即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封闭空间,亦是一个平行的地球,而太空舱的各式自然绿植,则更加契合了本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当静默的镜头缓缓扫过,你分明可以瞥见那种生命的美好。
脱去狂躁的外衣,与欲望进行和解,这是一次神秘的,迷人的回归。爱,最终超越了一切。
很难想象,预算控制在了5百万欧元以内的《太空生活》为科幻片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两位巨匠之间找到了创作的缝隙。《太空生活》把自己逼入了类型片的黑洞中,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重生”!
“每拍一部电影你都在成长,每一部作品都会让我重新发现自己。”
前言
在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上,年逾70岁的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出席电影《太空生活》(High Life,2018)法国首映,该片由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主演,故事背景建立在未来社会,罪犯们通过新的形式服刑:被放逐至外太空献身科学事业。帕丁森饰演的一位父亲,他与自己的女儿在孤立无援的宇宙中,生存的希望似乎既虚无亦渺茫。
德尼向影迷观众讲述了自己在非洲的成长经历,在电影学院求学时代的美好回忆;以及从第一导演助理到成为导演,拍摄自己的处女作《巧克力》(Chocolat,1988)的点点滴滴。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德尼共拍摄了12部电影长片,它们共同的风格标志是探讨感官体验与性,在谈话中德尼导演亦对其进行了讨论。她的电影涵盖各种类型,画风多变:剧情、惊悚、血腥恐怖、浪漫喜剧等。《太空生活》中,德尼的目光已经转移到科幻题材。
回忆
在12岁之前的童年时期,德尼与父母住在喀麦隆(西非国家),“小时候家乡没有电影院,我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是因为我妈妈,”她又说,“后来我们搬回法国,我加入了中学的电影俱乐部,俱乐部的组织者是一名非常喜欢苏联电影的共产党员,是他让我懂得,电影可以承载信仰。”
谈到第一次到巴黎市中心时,德尼充满了怀念之情。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狂人皮埃罗》(Pierrot le Fou,1965)与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驴子巴特萨》(Au Hasard Balthazar,1966)等经典影片。“那段经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对我的电影之路影响很大,尽管那时的我从未想过会从事电影事业,更别说成为一名导演。”
结婚后,德尼也没有放下自己对电影的追求,她曾去L`IDHEC电影学院(现在更名为法国国家影像与声音高等学院,La Femis)进修。课程安排比较宽裕,德尼因此有机会结识了很多法国电影创作者,包括摄影师亨利·阿勒康(Henri Alekan)(《雾码头》,Port of Shadows,1938),摄影师萨沙·维尔尼(Sacha Vierny)(《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1967和摄影师皮埃尔·洛姆(Pierre Lhomme)(《影子部队》,Army of Shadows,1969)等人。
“在L`IDHEC电影学院的时候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在课堂上纯理论的东西很少,学生们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德尼分享了自己最珍视的两段回忆,一是在布列松执导的《梦想者四夜》(four night of a dreamer,1971)剧组中做些临时工作;二是与导演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在《出局1:幽灵》(Out 1,1972)相识。“我又惊又喜,当时我只是一名在片场打杂的实习生,但里维特待我与工作人员并无二致。剧组资金很少,只有几个演员以及一台摄影机,但那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德尼做过十多年的第一导演助理,包括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在《德州巴黎》片场,德尼遇见了演员兼音乐人约翰·劳瑞(John lurie)“我们聊了一下,然后我就跟着他了纽约,在纽约认识了贾木许导演。” 后来,德尼也在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执导的《不法之徒》(Down By Law)中担任副导演。
《巧克力》,童年镜像
参与拍摄《德州巴黎》的拍摄给了德尼拍摄处女作《巧克力》很多灵感, “文德斯导演的影片中有很多展现美国风情的镜头,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我便开始想我的第一部作品拍什么,不论如何,我知道它将对我意义重大。”几年后《巧克力》终于在喀麦隆拍摄完成。
《巧克力》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和自家男仆之间的友谊,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殖民时期的末尾。电影中展现的非洲风光,都是来自德尼儿时的回忆。《巧克力》入选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对于一部处女作品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德尼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之后德尼的很多作品,包括《难以入眠》(I Can’t Sleep,1994), 成熟时期的《兄兄妹妹》(Nenette and Boni,1996),以及改编自法国军团士兵真实事件的《军中禁恋》(Beau travail,1999);都充满着狂热的形象和情色元素——尽管德尼导演觉得电影中的情色场景都处理的相当保守,“你无法将情欲和日常生活分开来,就像吃饭、处理日常琐事一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趣。”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对她影响也很深,在《35杯朗姆酒》(35 Shots of Rum,2008)中,德尼对小津的致敬有迹可循。
是情欲,更是孤独
说回《太空生活》,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展映不久后,回到法国,与里昂的观众们见面。德尼表示,这部电影中的情欲元素表现得相对更加“露骨”,“想要诠释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都绕不开对情欲的讨论。”
然而,德尼导演想通过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远离生存家园的人们在外太空漂泊的孤独感,他们不得不相互依偎,温暖彼此。”的故事。
《太空生活》还是德尼导演的首部英语电影,机缘巧合下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最终出演了男主角,实际上当时德尼另有考虑,“我本想用年龄大一点的演员,选角导演还是坚持安排我与罗伯特见一面,确实没有料到最后会选定罗伯特。与我原本对角色设想的形象相比,他太英俊了。”见面后,罗伯特·帕丁森的表现让导演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很坦率地说自己很想演这个角色,他的坚定让我觉得,就是他了。”
作为科幻迷,德尼坦诚了自己深受《2001太空漫游》(2011:A Space Odyssey),《索拉里斯》(又名《飞向太空》(Solaris,1972), 《潜行者》(Stalker,1979)两部电影的影响。与她小时候读的那些科幻小说一并,为德尼创作《太空生活》提供了构想基础与灵感来源。但她更愿意将《太空生活》当作一部讲述“孤独”的电影。
“孤独”是贯穿她作品的主题之一—《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2001)中孤独的吸血鬼,《军中禁恋》(Beau travail,1999)中被流放的士兵,《心灵暖阳》(Let the Sunshine in,2017)中寻爱的离异者——只是他们表达孤独的方式不同。
最终,每一部德尼的电影都演绎出了不同的变奏——也许对于德尼本人来说更是这样。
“每拍一部电影你都在成长,每一部作品都会让我重新发现自己。”
原文://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laire-denis-high-life-robert-pattinson-filmmaking-1153713
原文作者|Jordan Mintzer 翻译|白今明 校对|翘楚“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导演通过太空的设定赋予欲望主题全新的诠释。导演故意放缓故事的节奏、霓虹打光、封闭空间、极少的台词、大量缓慢甚至静止的运镜让整部电影充斥着鬼魅、欲望在流动的感觉。导演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加入了大量象征性的元素去达到她所想表达的,首先是男女人数上的平等很微妙有趣,而女医生仿佛是造物主的角色,而这些男女更像是精子和卵细胞在飞船这个体内不断孕育,抉择如何对待欲望、拥抱对方,完成结合。女医生大胆的释放欲望,不光有一整段她的自慰戏,而且对她的头发有象征性的刻画,一开始她束着头发,而当她释放欲望之后便开始散发,有多次她吹头发的场景,情欲十足。而代表着母体的女囚博埃斯这是禁欲的代表,只有代表着父体的男主是最客观理智对待欲望的人。其次,飞船内绿植的场景与其他极简主义场景对比明显,那仿佛是在烘托生命诞生时的一种美好。整片的摄影、打光、对人物走位的安排非常优秀,与极简风格的场景搭配的无比和谐,一切感觉都是暧昧的。其实我个人很喜欢前面和最后男主和女儿的只有两个人的戏份,中段生殖实验的戏份会感觉有些角色只是符号化没有魅力,看的会有点累。
Vol.7,by 克莱尔德尼《太空生活》。在投票时的三个选项中毫无疑问地干掉了皮卡丘,也能证明其独特的影像魅力。
克莱尔德尼作为去年戛纳电影节法国队的准种子选手,因为进度原因使《太空生活》不得不错过并推迟到多伦多电影节进行首映。科幻的背景下以母性为议题,贯穿着情欲与暴力元素,七十多岁的高龄仍然在对自我熟悉的创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卡司阵容上朱丽叶比诺什+罗伯特帕丁森+米娅高斯也可让人垂涎好久了。
本期共十三人评分十则短评 均分7.4
本次串联内容长评部分来自于影评大师@德卡的羊长评 封闭空间内的象征性科幻
蒙特(罗伯特帕丁森饰)和他的小女儿是最后一个驶向太空末端的可怕又危险的危险任务的幸存者。 医生(朱丽叶·比诺什)和带着险恶动机领导的船员以及死囚犯逐渐消失。 随着船上发生的事情的神秘感被揭开,父亲和女儿必须依靠彼此生存并不得不驶向黑洞以探索生命最后的可能。科幻背景为本片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此题材之下的探讨会显得更为迷人。
对于科幻片来说,视听上的呈现无疑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投资所限,本片在视觉特效方面自然无法与那些好莱坞超A级大片相媲,但影片本身仍具有极其风格化的影像。极简风格的空间布置,将空间限制住,能让整个故事与人物在一个已知框架内进行运动,亦能融合部分超现实的设定。
音乐整体上是沉寂的,唯独在几场重要段落中来了次爆发。全片配乐运用的高光时刻莫过于比诺什大尺度出演的自慰桥段,高反差的灯光忽明忽暗,配合着奇异的吟诵声与诡谲的配乐,催生出了一种诡异的神圣。
风格化的灯光也成了象征的一部分。最初的影像是深蓝的,那是神秘阴郁的蓝,伴随着风狂躁的侵袭。到最后的一片温暖的明黄,那是生命诞生之色,是在宇宙中劫后余生的生命之光,伴随着天际线直到永恒,完成德尼对生命的颂歌。而最后米白色的字幕,又何尝不是万物复苏的圣洁呢。最后再归为黑暗,融入浩渺宇宙的无穷神秘。真正抓人的是作者持续生成的精神动力。
@下次开船 7分
这分明就是对伦理纲常、宗教信仰的一次挑战啊,整体氛围沉郁阴鸷,感觉叙述方式也偏意识流一点。比诺什独角戏看的瘆人,隐隐觉得有点像宗教中的某种献祭仪式。
@老滚 8分
科幻的大背景完全是皮,本质是探讨性欲堕落和创造新生的主题,视听是真的强,蓝色霓虹光给人一种幽闭感,全片的孤独和无力真的让人踹不过气(最后黑洞的渲染还是相当不错)。
@乍暖 7分
胶片万岁!观影后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这是年轻导演的处女作,那ta将来会是大师。没想到是位老将。极简主义,情欲与太空,性冷淡到了极点。女儿的出场让我迷惑,衔接得不自然。结尾神了。
总体的讲述通过放缓故事的节奏,减少角色的对白,缩减人物运动幅度,充分体现孤寂清冷的氛围。也同时将视线更加集中于作者的象征与表达之上。一个太空舱里死囚们的缩影,医生的繁殖计划,又何尝不可以视作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简简单单几个人物更是足以构成一个充沛的生命写照。飞向太空,即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封闭空间,亦是一个平行的地球,而太空舱的各式自然绿植,则更加契合了本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当静默的镜头缓缓扫过,你分明可以瞥见那种生命的美好。
朱丽叶·比诺什的角色迪布斯医生可以视作“造物主”,充满着对创造生命的渴望。而罗伯特·帕丁森的角色则对应的是“父体”,是冷静而克制的,但是作为生命的源流,他的身上也带着一种宿命感。角色女囚博埃斯即是“母体”,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其他几个角色也各具特质,或躁动或焦虑。医生采集精液,是收集火种。再植入母体。即是人类的重新诞生,是生命的复现。
他们通过“盒子”自慰,则是欲望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寂寥的太空中,因为欲望本能,生命得以延续。生命之所以能成为生命,又何尝不是因为拥有欲望呢。而那一摸血红的闪光,是欲望与焦虑的可视体现。同时镜头也多次详细刻画了液体的流动,这是欲望的流动,这是迫切的交媾本能。这也是在象征生命的血与水之交融,一如太空中的星光般永恒流动。
暴力则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异色,极致的暴力则意味的生命的终结。在本片中暴力元素不仅仅是导演用力的叙事武器,更是这则生命寓言中不可或缺的转折点,用血液推动所有人物,改写一切。
@卡佛啪啪卡夫卡 7
哪有什么父女之爱,是完全的无爱可诉,reproduction降格成recycle,是对生殖的祛魅:即对虚无的徒劳对抗。德尼对氛围的把握还是一流,只是我对最后那群狗持保留意见,这个意象的插入有点撕裂了之前维持的沉着和轻盈,但是make sense。配乐很绝,Tindersticks牛逼。
@幽幻 7
密闭空间下的情欲剖析,德尼营造出了一种鬼魅的太空压抑感,无尽的绝望下的新生是残存的希望,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是一个科幻片,但场景的制作也太不走心了,导致我的观感大幅度下降。
@嘉措 8
用科幻的框架和外衣讲述着欲望与孤独,一个封闭的环境下一群罪恶之人对于欲望的躁动、孤独、压抑和把希望寄托在新生命上都充分的体现出来,医生黑暗中自摸那段夸张的肢体对欲望的宣泄颇有些宗教感。
@夕颜 8分
脱去狂躁的外衣,与欲望进行和解,这是一次神秘的,迷人的回归。
如果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代表了科幻类型片探索的两极边界,那么本片则是在这两极之间,极具巧思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选用类型而没有被类型限制,完成了这样一部极“小”的电影,但依旧可以以小见大,气质非凡真正的作者电影。
这是个抽象的故事,但同样也是个具象的故事。可以宏观到整个世界的起源,也可以微观到一段血缘的传承。我想真正伟大的科幻片,是需要有这种功能的。
@果树 7
剧作上有硬伤,但德尼的风格很适合诠释这样的主题与氛围。一向觉得德尼的影像中很能展现时间的力量,以及个体的渺小与无意义,这两项都与“宇宙”二字先天契合。但影片不止步于此,情欲的部分与对于母体孕育生命延续等元素的呈现,让片子不停留在过分哲思与抽象与完全的科幻化奇观化上,也同时限制了片子的整体格局,有利有弊。
@斯托科夫 7
我们谈论未来是为了拷问现在。有的是批判当下,而德尼则尝试去分析。她有意将性爱和繁衍的职能区分,探讨了原始的冲动和罪恶,并充满了存在主义式的恐惧。在女儿年幼的时候,蒙特对其重复着“禁忌”二字,但基于当时的情形(逗孩子),禁忌二字的意义又被消解。拓展一下思路,大可把这部电影视为一个思想、社会实验。当规则(禁忌)被违反时会发生什么?它在哪种程度上是对个体的保障,又在哪种程度上会侵害个体?有两个很明显的标志性事件。1.Dibs强迫他人受精。2.编造每日报告。人类为了继续存在,可以犯下多少罪行?最后,当蒙特的女儿毫无征兆地成长为一个美人并现在他面前的时候,显然地,禁忌的边界又动摇了。比诺什奶奶大概是第一个把自慰演成现代舞的人。
@德卡的羊 8
简化一切诉求,用封闭空间执行永恒的欲望母题,而“科幻”无疑是为此铺上的一层神秘面纱,深蓝影像下抽象展开,橙黄影像后具象生长。那么可以说,帕丁森是太阳,比诺什是月亮。宇宙中交媾,黑洞里重生,日月无光,最后一切皆有光。
评分:@月色归来时 7分;@满岛光 8分;@鸡蛋堡好吃不贵 7分;
历期评分top3:
No.1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7.6
No.2 《太空生活》7.4
特意下了4k提升观感但还是给我困完了,半小时才开始讲故事,对主题的探讨在立不住的设定之下感觉没意义
医生大妈一把年纪了还各种发骚,看得人胃酸上涌🤢🤢 评论说父女情深的,我怀疑我们看的不是一部电影。片尾这节奏他们是要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夏娃吗……
披着太空外皮的文艺片,对白很少,画面挺美。只是整部片子慢到无聊,大晚上的实在太过催眠,导…演…仿…佛…在…这…样…讲…故…事……
Not your typical space sci-fi. 宇宙飞船实际上只是为了制造出一种极端与世隔绝的环境,再加上慢节奏、极少对白,更加放大了这种环境里病态的孤寂感,于是,最后的父女情便成为了经历全片压抑之后的一线希望。Stuart Staples的配乐极赞。
看之前我以为是太空飞船里只剩下一对父女,为了繁衍后代,不得已乱伦生子的故事(类似圣经创世纪里罗得与女儿那种),结果并不是。最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有男有女正年轻,太空生活又无聊,不群P乱搞也就罢了,一对一恋爱性交很正常吧,也没有。怀孕靠男性手动取精,再用管植入女性体内,导演这脑回路有点离奇,简直变态。
这片子真是太空题材一大迷幻,科幻题材一大奇观
4.5 流动的躯体和欲望在无尽的黑暗中毁灭,血缘和情感在未知的空间中永生。
闷,两次才看完
浪费人类的时间
#tiff# 一分真的不能再多了,简直都没法坚持到看完。什么玩意儿。。。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对方吐槽首映看睡着继而彼此发现是此片后,我俩深情并茂的吐槽了半个小时
#48th IFFR# Deep Focus-Signature。7分片。片名更合适翻成“太空性生活”吧……科幻片能拍成这样必须得靠欧洲导演,德尼继续了她新极端主义的创作路线。剧作还是有坑。(不禁YY了一下这片做完了进了戛纳主竞赛然后被记者们两极加上场刊倒数的热闹场面……)
即使有Juliette Binoche打破常规的自慰的戏,也能看出导演想要探讨的问题,但…难看是原罪。
比诺什无论多大都是欧洲文艺片绝对女主角。碎片化的叙事拼出一个主题的观影过程倒是挺好玩的。欧洲女性导演万岁。
寻找黑洞的无限能源,抑制不住体内喷薄的情欲;探索宇宙的无垠空间,解除不了内心无尽的孤独。远离太阳也能培育出草莓,远离母体也能繁殖出胚胎。来到太空他们已经被执行死刑,吞下谎言的药丸,射出焚身的精液,饮下麻痹的药水,渗出绝望的乳汁。诞生在太空的婴孩不知道失去了母体,试步学语初潮死去。
《太空生活》是超越"电影"技巧和叙事的超然存在。为观众提供的主要是颅内高压,却及其轻盈地将人类世界根深蒂固的毒草连根拔起扔在一旁,不再看一眼。颠覆主客体(绝对女性注视)、重塑太空(除菌/弑人真空)、回归黑洞(母体);克莱尔德尼还是克莱尔德尼,她是身体里同时住着圣母、少女和圣灵的三位一体。PS: 埃利亚松也还是埃利亚松。
奇观电影,作者化风格看的更多是个人喜好。那么我就不装这个逼了。
2019159 二星还行
一部拖了一整部最后啥也没表达的电影
正如德尼所说,这是一部设定在太空的监狱电影,简而言之,我们看到的是罪犯,她赋予影片的是日常生活似的节奏,而科幻的大背景和黑洞的存在则加强了一切的无力感,其中的性与暴力也不像《日烦夜烦》似充满极端的神秘和焦虑,更像是困在笼子中的动物的注定宿命,这些影片永远还是在看生命本身,而结局的一丝暖意,便是生命的意义重现。
把黑洞那么让人精神为之一震的元素拍的那么舒适好睡,证明了德尼阿姨手下的科幻与太空也只是个幌子。 Robert Pattinson在我这早已晋升为演技派,有意思的是他在这片里露得比谁都少,看完脑子里一直诡异的Willow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