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故意要唱反调,在和朋友看了之后是想认真讨论一下存在的问题。
大概是我衰老了,没了“童心”也没有情怀,成为了让人讨厌的大人。除了最开始男主成长史逐渐过渡到阴暗萧瑟这段,以及女儿踏上拯救爸爸工作这两段好看之外,我一直在尝试思考,这片想传达的情怀和思想。
能承认,在色调和布景上确实挺有氛围感,但台词和剧情逻辑方面有很多地方觉得行不通……
一个被家里人强行送进寄宿学校,被送上战场,被上司剥削的,很有可能还有PTSD的男主,让部分观众产生了“他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的感想。如此现实的情景一定要强加在异世界空间上反而觉得别扭了起来。
当维尼在家里非刻意捣乱,当所有小动物都吵吵嚷嚷甚至私自动罗宾的文件时,即使知道问题会解决但也会产生不舒服感…… 很多时候我都在内心里求他们 “Leave him alone please” 。思考了一下这种不舒服感大概可以用女儿的戏份来弥补衔接,然而太少太隐晦了。我记得男主的小盒子是在老家床下,男主也告诉维尼“是我选择放弃你们的”。从女儿发现这个盒子到男主的蜂蜜浸透了幼年画作再到维尼的传送到后花园,一切过于刻意不自然了………
再说doing nothing这个理论吧,其实三角倒过来想削减预算理论是:带薪休假+ 内部营销+ 降低市价。这并不是do nothing吧,一种营销策略也没有给出之前14%到20%的统计数据。更甚之,大老板会在集会上这么不给自己儿子面子吗?对不起我是世俗的大人,正因为前半段的铺垫太沉重太阴郁了我无法直接用魔法和情怀去释怀内心的怪异感。
再谈谈男主的梦想,男主最重要的事情…… 男主被问到这个问题,其实到影片最后都没有回答。男主最重要的是“家庭”,但实际上小布偶们一直在问谁最重要的时候,从气球和公文包比较,公文包和被子比较,女儿和公文包比较,男主的回答都是十分得模凌两可和犹豫…… 不得不说感情线实在太弱,而感情线又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我想问题是“家庭责任感”由维尼他们介入才让男主醒悟,而女儿妻子戏份实在太少让整个连接失去了说服力。
如果说是拍给大人看的,那我这么较真的大人会因为逻辑的问题而失去被感动的能力。比起在阴郁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童年初心,我只会越来越在意这样的百亩林是否只是男主内心一片净土。他不在的时候狂风暴雨,他来了就晴空万里。
如果说是拍给小孩看的,那又太晦涩了……想象到大人要给小孩子解释我就一阵头疼。
我懂这部片子想要讲什么,可是这样的说教无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我没经历过这样严酷的寄宿学校,没经历过这样的战争,或许艰苦的工作环境,但坚持下去的信念大概不会是源于20/30年前玩伴带来的温暖。
正因为叙事逻辑的薄弱,回归家庭回归童年玩伴也无法完全驱逐现实中的阴翳。太过现实的背景和太过理想的主线只会放大不舒适感。
最后想到致敬《猜火车》里苏格兰最差的厕所,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做选择吧。
(生活很久没顺过了。心情很不好所以这篇不算影评吧大概就是一点感慨。很矫情了)
迪士尼拍成人童话真的越来越稳准狠了。今天在电影院,我旁边坐着一家四个孩子,伴随着他们咯咯咯的笑声,我的眼泪啪嗒啪嗒掉个不停。
故事很简单,符合迪士尼一贯的叙事风格: Christopher Robin在离开百亩森林之后,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他读书,结婚,生子,参加了二战,最后在一家生产皮箱的公司上班,天天都要看老板儿子的脸色,而且永远都在加班以至于忽略了妻子和女儿。童年的伙伴,随着那张画被永远锁进了箱子里。维尼很想念Christopher Robin, 一次意外他找不到百亩森林的朋友,顺着树洞意外爬到了伦敦,遇到了正在焦头烂额中的Christopher Robin.长大了的他开始对维尼不耐烦,也嫌弃这个老朋友碍手碍脚,便决定把维尼送回百亩森林。一路上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当他终于帮维尼回到家,自己急忙赶去公司开会,却意外的把开会用的资料落在了百亩森林。于是维尼,小猪,跳跳虎还有伊尔在罗宾女儿的带领下一路赶回伦敦,而罗宾虽然丢了之前准备的资料,却意外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意识到,家人和朋友才是世界的重心。他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回到了百亩森林。
Christopher Robin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小的时候心里有一片百亩森林一样的净土,住着维尼和所有的朋友。当我们渐渐长大,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于是我们每个人开始按照社会期望的那样,去读无聊的书,做。无聊的工作,天天盘算着房子,车子和票子。当我们终于长成了面目可憎的大人,曾经的美好就被锁在了箱子里,偶尔打开时,才发现自己曾经也会因为一只气球开心好久,会坐在火车上数着路边的树,羊和房子。也许也只有加班到深夜扭着僵直的脖子,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跟家人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了。
成人的世界自有他的法则,生活的重担下每个人都过得无可奈何。毕竟现实世界里,拿不出solution做不出presentation就是要被扣钱甚至开除。老板也不会因为doing nothing means something的理论就对你赞赏有加。生活就意味着要变成无聊的成年人,每天做着无聊的事情。可是当那只silly old bear一扭一扭的走来,委屈着小脸,用缓慢的语气说:I miss you的时候,能不能抽点时间给他一个拥抱,就像小时候一样?
看到最后我在想,也许winnie the pooh就是另一个自己,另一个天真,无邪,快乐,有爱的自己。Christopher Robin找到了回百亩森林的路,那么我呢?我还能找到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吗?
Is it working all the time for endless work which might lead to a more greater life? Or is it enjoying every moment with who you care and love at present? This is not a difficult question, but still confuses and puzzled a lot of people.
When it comes to the choice between money and happines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choose to earn much money at the expense of sacrificing their personal time and space. Although money is considered the fundamental cornerstone in our life, is it really neccessary to earn much money as possible? Why not just live a ordinary poeple’s lif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money is far less important than family and friends whose ball can’t be restored if they get broke.
In all, wish you a life surrounded by love and care.
看得止不住眼泪。苦后回甘,正如人生的滋味。
一战后,英国著名作家的米尔恩在乡下与儿子比利的相处中,写出小熊维尼系列这闻名于世的儿童作品,为当时战后处于悲伤和无法排遣思绪而制造狂欢的人们带来欢乐,但做为书中人物的原型:比利,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也因此失去了父亲,告别童年。但在参加战争后,与父亲重归于好的故事,是战后如何怀着爱与快乐继续生活的温馨之作。
从当初的小孩成长为敢于投入战争的男人。
战争也是父与子交流的重要的桥梁。
战争是他们复杂,混着悲喜的情感纽带。
不知何故,近年荷李活興起把毛公仔放入真人電影,從Ted到Paddington到今天的維尼熊等。其實本來我對此類電影興趣不大,但看完故事簡介後卻被《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吸引。近日工作壓力大,選擇在週日早上去賞影,我不得不說,這是本年度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之一。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的氛圍,它讓觀眾在戲院中放鬆近兩小時,暫時忘記生活的苦,好讓人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它的故事簡單,不深奧,卻非常值得人深思。
《維尼與我》的故事老套,其實就是一個成年人因工作忽略自己身邊事和夢想,然後兒時玩伴出來喚醒他內心的已封存的童真,讓他再有生活的動力。老套到不行,同一橋段迪士尼和彼思已用過無數次,但橋不怕舊,每一次拍出來,新電影總能給人驚喜。
維尼熊一路放在口的Do Nothing哲學,其實也不是新鮮事。
電影金句「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多次出現,理解這句話時,難免會讓人以為是消極甚至是逃避問題和責任,若果只從字面理解Do Nothing,恐怕讀者會錯誤理解電影的信息。
早在《獅子王》中出現的Hakuna Matata其實某程度上與Do Nothing一樣,是一種鼓吹無憂、減少深度思考的無煩惱生活哲學 (♪ It's our problem-free philosophy…)。這種生活方式絕對是理想的,簡單生活、沒有工作、沒有責任、沒有紛爭,甚至帶點無政府主義,只想玩樂和生存,這當然是讓人可以放鬆心情。不過理想歸理想,這種生活哲學在現實中難以實踐。在《獅子王》中,Simba也因為對國土和子民的責任而放棄Hakuna Matata式生活,回去重奪領土。
在《維尼與我》如是,Christopher Robin並沒有Do Nothing,在冒險後他仍然要回去面對工作,仍然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面對工作和學業壓力時,Robin(和我們),其實都需要學懂Do nothing for a while,即是Take a break,放空一下,放自己一個假期,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最愛。「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換句話說,Do Nothing不是叫你不做任何事或逃避現實,而是叫你讓自己喘息。Do Nothing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放棄Do Nothing,再有動力去Do Something。
維尼熊不用工作,每天只管吃蜜糖、玩耍和睡眠。但現實中人有工作和責任,不可能把這套全收。Do Nothing這種間中放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折衷,把理想和現實盡量取得平衡,亦即是我們現在說的Work-life balance。現實中很多人也喜歡放假時去旅行放鬆一下,把旅遊渡假當作生活的蜜糖。當然,有不少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可以做到。可是,對不少人而言,現實或者更殘酷,對於不少收入不高的人來說,渡假的代價也很高。
《維尼與我》中Robin幸得老闆支持其最終的方案,而且自身經濟條件許可,才可以實踐Work-life balance。但若果上司不同意他的做法,最後決定裁減員工呢?若果Robin被解僱,出現經濟困難呢?
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時候真的可以渡假?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家庭,扣除生活費後要有時間和金錢渡假絕對不是容易事。因此對不少人而言,《Ted》中主人翁面對問題時與小熊一起飲酒呼麻,其實似乎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放鬆方法。
說到底,工作歸工作,人總需要放鬆。不管你選擇放鬆的方式是吃蜜糖、旅遊或喝酒,你也需要一段安靜的時間,把自己從工作中抽出來喘息一會。腳步慢下來,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從電影院走出來,收到的第一個短信是朋友說香港歌手盧凱彤跳樓自殺身亡。面對壓力,每人也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若果生活困苦,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橡皮繼續拉緊,否則終有一天壓力會爆煲。找你的摯友談談,他們可讓你暫時忘記生活的困苦;假日去看一部好電影,它可以讓你驚喜、思考和放鬆。
要學會放空,自我放鬆一下。
Do nothing for a while. It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
願逝者安息。
首先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多刷的电影!迪士尼的功底真的没得说。自己由于在做字幕翻译,所以片子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试着给大家总结一下片子的一些细节吧。
1. 小熊维尼
小熊维尼代表的就是童年的罗宾,或者说观众童年的自己。首先这部片子的维尼并不是百分百光伟正,一点错都没有的形象,他不懂不懂社会运作,也不工作,蜂蜜吃完了只想着找别人要。虽然有礼貌,但是也经常打扰别人和给人添麻烦。
但这其实就是罗宾,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童年是的自己的映射。作为孩子我们都是没有坏心眼的,我们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劳动。饿了就会有爸妈给我们做饭,自己搞不定的事就会找家人或者朋友帮忙。
电影中关于这个的映射比比皆是。维尼说,当我想去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站着不动,有时候那个地方就会找到我。维尼还说,如果我想去什么地方,我只要朝远离我来的地方的方向走就行了。这就是童年的我们,我们迷茫,盲目,有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要么荒废时光,要么盲目地追求。
维尼穿过树洞找到了罗宾,其实就是罗宾在工作的压力中回忆起了童年的自己。他想要童年的自己安静,装睡,想把童年的自己送回到曾经的乐园。这是他因为需要工作,所以在压抑自己的童心。
2. 百亩林和小伙伴们
维尼是童年的罗宾,而百亩林和小伙伴们是罗宾的童年,或者说童心。
百亩林曾经永远是晴天,第一次阴天发生在什么时候?就在罗宾为了加班而决定不陪家人去度假的那天。也就是说,这一天是罗宾正式告别了童年,失去了童心的一天。维尼找不到路,也找不到伙伴们,就是因为罗宾找不到自己的童心了。
维尼第一次和罗宾重逢,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维尼就是罗宾童年的自己。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一定还是认得自己的。但罗宾回到百亩林的时候,伙伴们都不认识他,说他是长鼻怪。伙伴们不认识他是因为此时的罗宾是没有童心的。长鼻怪是什么?是专门一人们的快乐为食的怪物。罗宾在火车上对维尼表现的厌烦,还有维尼跟着脚印走的时候他对维尼发火,此时的他就是在吞噬别人的快乐。所以在伙伴们眼里他就是一个长鼻怪。
伙伴们第一次认识出他是什么时候呢?是他演戏假装和长鼻怪打架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细节:屹耳的眼睛之前一直是无精打采的,在罗宾渐渐的放开了,演到投入,开始唤醒一丁点童心的时候,屹耳第一次睁开了眼,第一次烧味快乐了起来。
屹耳其实是最智慧的,他什么都懂,他一直知道罗宾在演戏,并没有长鼻怪。但是他看到罗宾的童心被唤醒了,所以配合他演戏,模仿长鼻怪的叫声,帮助罗宾说服伙伴们相信他就是罗宾。
屹耳也是第一个认出罗宾的,他的那句话很关键:Oh here is Christopher Robin, playing again. 在这之前他不是克里斯朵夫罗宾,因为他不会玩耍。这一点妻子艾芙琳也提到过。长鼻怪一战是罗宾多年以来第一次真正的玩耍,在那一刻他变回了真正的克里斯朵夫罗宾。屹耳这句话点明了这个转变的标志。
3. 关于女儿
罗宾一直在试图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复制到女儿身上,送她去寄宿学校就是典型的表现。这也是本片触动人心的一个关键:我们都有共鸣,当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不够理想时,他们常说“我小时候爸妈就是这样对我的,我怎么就没事,怎么就你事多。”这样的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大家也都被刺伤过。
不过这部电影毕竟还是温馨的。最终父亲没有在女儿身上复制自己的成长经历。
4. 一些细节
欢送罗宾:
欢送罗宾的时候,横幅上的字全是拼写错误的
瑞比说“这是胡萝卜蛋糕吗”在汉语语境下很难体会到含义。胡萝卜蛋糕是西方非常常见的一种零食。
跳跳虎唱歌:
跳跳虎的歌词里,一直用的是Tiggers,复数形式。歌的最后一句说,跳跳虎们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其实全世界只有我一个跳跳虎~ 其实歌词里的复数形式一直是在逗你玩的。在看到玻璃上自己的倒影的时候,跳跳虎用了很多生僻的词形容自己“看到了这世界上最荒唐的事”,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不是唯一的跳跳虎~
玛德琳的性格:
玛德琳的性格由于早期父亲的教育,变得非常有竞争性。玛德琳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在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前也许并不快乐。在度假屋妈妈第一次让她出去玩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要玩的比其他小朋友都更强,更好。此时的她还是像比赛成绩,比赛读书一样,并没有领会玩的真谛。所以紧接着妈妈说,没事你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玛德琳却反问:是…可是我该如何自己开心呢? 这个地方真的好悲伤…玛德琳那么小的年纪,却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玩耍,该如何玩耍。甚至在她真正开始玩的时候,依然是在假装自己获得了温网比赛的冠军。她在宣布自己冠军的时候,演技非常不自然,让人看了有点隐隐的难受。相信小演员的演技是没问题的,那么这一段就是故意描写玛德琳还不太会玩耍,所以玩起来也略显僵硬。
警察和司机:
警察和被撞的那个人,看过 the Office的一定一下就认出来啦~在电影院的时候直接笑场
这两个角色说的口音是伦敦底层人方言,虽然伦敦是首都,但对比罗宾一家标准的牛津腔,就类似于汉语的京片子对应北京普通话。
警察说司机 are you on lemonade是一个非常收敛的表达,意思是你是不是嗑药了产生幻觉。因为是一部儿童电影,所以表达的很委婉很温和~
跳跳虎的一句话:
在马路上颠簸那段戏,跳跳虎说了一句 Cheese and crackers,字面意思是奶酪加苏打饼干,确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零食。不过这个词组也是 Jesus Christ 的谐音俚语。在西方文化中,Jesus 和 Christ,甚至在严格一些说 God 这个词,在传统上讲都是冒犯性的语言。因为严格的天主教/基督教教义,是不允许直呼神和救世主的名字的。因为这是一部儿童片,所以跳跳虎此处的感叹语用了这么一个有点可爱的谐音俚语。
Silly:
Silly在英语语境中,在其他众多表示傻的词里它是程度最轻的。可以理解为蠢呼呼,或者蠢萌。依然是因为这是一部儿童片,所以无论维尼怎么惹祸,罗宾骂人的程度都止步于Silly,没有其他任何词出现。包括罗宾和维尼常说的 Very little brain,小小的脑袋瓜,也是蠢萌蠢萌的。另外艾芙琳也说过,希望看到罗宾 be silly,蠢呼呼的样子。
片尾彩蛋:
在片尾,我最爱的最可爱的屹耳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你注意到我。不仅是他自卑忧郁性格的表现,同时也是双关:谢谢观众朋友们看完了整个制作人员名单,等到了最后。可爱~
喜欢有意思的电影以及短片的同学们可以关注药丸字幕组~我们会翻译各种高质以及冷门作品哦么么哒
Pooh每次一讲话我就想哭。他孤单的身影,他天真的语气,他缓慢的步伐,一切都那么让人心疼。
看电影的时候高唱着不想长大,在现实生活中却还要做回大人,真的好累。
非常道家无为的Pooh
太伤感了,想到真正的成人世界根本不可能如此喜剧收尾,就更伤感了。
真人版《玩具总动员》+《头脑特工队》,你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年的伙伴,但它们却始终盼望你的回归,同样的,你也怀念着童年。片头太赞,罗宾的前半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他从失去父亲无依无靠,到遇见生命的另一半,以及第一次见到女儿时无法掩饰的喜悦,迅速转变为沉迷工作,本以为他要去拥抱妻女,然而却关上房门,因为他觉得妻女打扰自己工作了。只花了短短十多秒,他就从热爱家庭变为只顾工作,失去情趣,褪去激情。唯有小熊说:你一点都没变,里面的那个人还是你。它是唯一懂你的,而你却伤了它的心。我们总是对外人太好,却对家人太差。生活的确不只有气球和蜂蜜,以快乐为食的怪兽也的确存在,它希望我们忘记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好友、那些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但只要我们和家人、朋友并肩作战,我们就再也不怕长鼻怪和闻死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