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集看下来,像是历任帝王的心路历程,在每一个关键时点,他们面临的选择,痛苦,压力,隐忍,出击。后世或许褒贬,但是作为个人站在时点上,面对无尽的未来,如何选择确实难料。宏图伟业,深宫寡人。 1,秦始皇: (1)抛弃周王朝最终覆灭的分封制,选择老秦国使用的商鞅郡县制,形成高度中央集权。法家李斯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形成帝国垂直化官僚政治体系,层层向中央汇报。 (2)文化一统的追求。法令统一→人心统一。里耶秦简,事无巨细,体恤,人性化内容,严谨而不暴虐;书同文,统一为秦小篆。 (3)东方六国旧势力始终蠢蠢欲动。在武力摧毁与文化接纳中,嬴政选择接受六国礼仪,采用怀柔政策,建立博士制度。巡游天下以检视帝国运行情况。 (4)军事上,蒙恬30万大军击败匈奴获得河西走廊之地。万里长城+秦直道形成完美防御体系。巨大的疆土,工程对民力的耗费是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面临的问题。 (5)主要成就:政治创制皇帝制,郡县制,官僚体制,沿用2000多年至1840年,基本不变。郭沫若“百代皆行秦政”。大一统中华帝国概念的确立。 2,汉高祖 (1)刘邦,对嬴政崇拜“大丈夫当如此也”,继承帝国理想,了解秦统治制度的历史意义。(项羽则试图恢复秦以前格局)自称皇帝,效法秦制,迁都长安。 (2)汉初贫弱,从出土文物之简陋可见。开国功臣实力强劲,高祖不得不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向现实妥协。 (3)匈奴威胁,白登之围7日,和亲制。 (4)采用陆贾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秦战争以来天下民力损耗,小农经济为立国之本。 (5)萧何整理秦法,《秦律六篇》→《九章律》。 (6)晚年清洗异姓王,白马之盟。 3,汉惠帝: 17岁即位,实际吕后掌权。对匈奴继续隐忍。 4,汉文帝: (1)刘邦4子,代王刘恒,母簿姬卑微,从小不受重视。吕后死刘氏皇族内乱被推上位。时诸侯吴王刘濞强,匈奴强。 (2)贾谊《过秦论》。建议削藩,旧势力反对,被贬长沙。 (3)继续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废除酷刑,民本观念,经济恢复发展。文景之治重要内容,收获天下民心。 5,汉景帝 (1)鼓励民间养马,继续壮大国力。 (2)帝师晁错建议削藩,吴王刘濞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晁错被腰斩。 (3)梁王刘武为刘启亲兄弟,帮助抵御七国。启用天才周亚夫断七国军粮道获胜。 (4)进而废各诸侯国,收回中央控制权。 6,汉武帝 (1)16岁登基,早年窦太后掌权压制,太后执政理念无为而治,已不符合国富兵强,外患仍在的汉帝国。 (2)废除开国70+年黄老学说,转投入世的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化万民。民心统一是帝国统一的根基,始皇帝毕生的追求。在太学设五经博士,地方设学馆,儒学考试选拔官员,通过教育柔化,引导性强,社会震荡小。 (3)派张骞出西域,希望联合月氏抵御匈奴。张骞被囚10年后逃出,可月氏不愿再战。张骞周游西域诸国,带着西域地图,风俗,作战习惯等知识返回,成为了解敌人的重要军事情报。 (4)BC133年,诱敌马邑之谋;BC127年,卫青3万骑兵于雁门大胜匈奴,全甲而归,举国震动。BC121年,20岁霍去病帅1万兵征河西走廊战略要地,全胜。设张掖,武威,酒泉,敦煌郡。BC119年,漠北之战,大决战。 卫霍各帅五万兵东西二路深入大漠寻找匈奴主力。西路卫青先遇单于王庭主力,击退。霍去病迎击最大主力左贤王部,战俘敌军7万,全歼匈奴主力,远逃漠北。汉武帝赏豪宅,霍去病拒绝,“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卫霍死后陪葬茂陵最显要位置。洗刷和亲耻辱,洗刷吕后受辱,洗刷开国80年来,历代先王世仇。 (5)推恩令悄然瓦解内部诸侯势力。“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年战争造成国库空虚,通过盐铁酒官营,财产税等方式解决,民力损耗大。“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6)BC89年,罪己诏反思战争,BC87年逝世。50年后,汉出使西域副将陈汤带领西域属国军队诛杀逃亡西域的匈奴郅支单于,匈奴彻底瓦解。陈汤上奏折昭告天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五代帝王的路径为: 刘邦清除异姓王,文帝强大经济基础,景帝平定诸侯内在威胁,武帝战胜了侵扰中原100多年的匈奴。秦汉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奠定基础,影响深远。
没打算写从没有写长评的习惯,但看到短评中很多人都拿焚书坑儒说事说洗白陛下,虽然这种言论听的很多了,但还是有些忿忿不平。
1.确实焚书了,主要针对六国贵族。来龙去脉是一个他很信任的儒生公然妄议朝政说要回到分封制开历史的倒车,他并没有杀这个儒生,而只是下令限三十天交出藏书(大多是些六国史书),而上交的藏书都在当时的国家博物馆有保存,博士的书可以不用上交。那些对于中国文化由此缺失而扼腕叹息的人不是应该把矛头对准那位火烧咸阳宫西楚霸王吗。
2.只要看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人都说不出坑儒这两个字。太史公在本纪中明明白白的写到坑杀的是术士是哄骗钱财的骗子,总共460左右的人,都是按秦律处置。如果你认为杀四百多个人就是暴君,那我也没办法。
3.暴君?灭六国之战一没屠城二没杀降,六国贵族好好的活着(请不要让他背长平之战的锅谢谢,白起将军去世的时候他才出生)。所有功臣在他在世的时候都得善终,没有一个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长城劳民伤财,但若不建难道靠将士的血肉抵御匈奴(孟姜女是杜撰!是杜撰!)。直道灵渠劳民伤财,但却真正联通了九州大地,沟通了珠江与长江减少了水患。
皇陵阿房宫劳民伤财,是,他好大喜功,他自大狂妄,可是距考古发现阿房宫只建了个地基。
另外以上所有建设工程主力是死囚犯,普通人被征调有工资,国家会发衣服管饭,农忙时有假期。陈胜吴广起义理由为“失期当斩”,然而延误工期只会被扣工钱,因为下雨延误没有任何惩罚。(以上所有都有史料佐证,请去阅读里耶秦简,云梦秦简)。
4.灭亡。一个朝代刚建立时都会遭到原来旧贵族势力的针对。而他建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体系,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旧贵族势力,而是六个旧贵族势力,这些旧贵族不是像以后朝代最多延绵三四百年的那种,而是有着近千年的根基(楚国建国800年,而楚国还算比较年轻的诸侯国)。对于六国来说此等灭国大仇,他怎么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得民心。更何况在他去世之后,并没有人能够继承他。
5.纪录片中确实有抒情的部分,但讲的史实部分都是可信的。
本来打算只写个一百多字,一不小心写多了,其实关于他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想想都是废话,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无法规避的有着起承转合的影响力,结束了一种社会制度开创了另一种制度,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战略等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我们评价他时就仅仅只是恶狠狠的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并唾骂道:暴君!
什么仇,什么怨!
宁愿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言论,都不相信历史上的真相。
----------
插播点乱七八糟胡言论语:
关于始皇帝为何要坚定的实行郡县而不是分封子弟王侯,据史记记载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自己真实想法如何,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吧)
在云梦秦简中有一篇叫《为吏之道》:“正行修身,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慈爱百姓...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颇有儒家的精髓,但估计大多数人包括他儿子都不会认为自己父亲是信奉儒家的。咱作为两千年后的人咱也不敢说当时啥样,但一个读过书的人读过《孟子》却不知道《庄子》这样的“二极管”类的“极端”信仰者估计也不多吧。
“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鲁迅说这句话确实是我说的,顺天而变顺时而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人类,所以每一个挑战旧权威的人都值得纪念都应当鼓励。
第一,首先就不该叫“秦朝”,谁的称号也不用,要全新的。既然是新国家,是兼并六国成立后的新国家,既然想让百姓都有归属感、认同感,那就不要叫他们之前的敌人“秦国”这个称号,来一个全新的。
第二,凭什么你比原来的国家好,让大家做主人。人民要有切实的利益啊,后来反应过来了,要给百姓土地,但还不够。应该减少征兵,减少税收,增多法制和福利。
第三,思想、文化和组织结构。他个人想争取民心,为什么比不上共产党?党是有组织的,共同的理念,有学校,有教育,有制度,有法规,有组织,一大批人,同心同力,改善了国家。
嬴政打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守天下。可见,前后是两码事。他与毛,是不是有偶然的相似度?为什么如此?
记录要点:
封禅泰山,前215年,44岁,前210年,49岁身体劳累病逝。五次巡游天下。法家严苛。
几点因素亡国:1建国之后东征西讨,2徭役过重;3经济崩溃;4大兴土木建阿房宫。
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从此岭南归入中国。
他的影响,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实行两千年,统一的思想深入中华民族,秦长城小篆。
专家解读:认同感,生活安定,表面统一没有文化和思想、精神的渗透。
前206年,刘邦打入咸阳。后来项羽3个月烧咸阳,发怨气。
强行统一人,是寻死路的。
本来准备打4星的,但为了热血沸腾的第6集我给了5星。 这个纪录片最大的贡献我觉得主要在对秦始皇比较全面的一个描述,以前在我印象中始皇帝就是霸气侧漏但是又特别暴虐的形象,但是看了这个纪录片后了解到始皇帝在统一6国以后一开始在方方面面都其实采取了很温和宽容的政策,并且再多起事端面前都采取了隐忍,只是后期他方方面面的努力都没有取得好的结果,因此走了偏激导致徭役过重秦法过苛,但是内部搞不定外部战争却取得重大胜利,始皇帝其实除了在内部统一上过于急切非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得到一个特别好的结果以外,方方面面其实都是一位足够睿智、强力、具有远瞻性、格局极为庞大的超级有为的帝王。秦二世而亡太可惜了,要是始皇帝愿意接受自己有生之年文化不能立马统一的事实,温水煮青蛙与敏休养生息,好好培养自己下一代接班人,估计到他第三个接班人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后期西汉文化一统的成果了。 而从楚汉之争到汉武帝时期的几集,主要是汉文帝以前的历史补充的更详细了,比较汉武帝时期历史足够让所有国人热心沸腾多多少少都清楚。吐槽下最后,楚霸王真是莽夫啊,怪不得他斗不过刘邦,人家刘邦兵不血刃占了咸阳,“和平解放”,好好的繁华的咸阳,他到好,一把火烧了3个越非要咸阳烧的干干净净,真是有病,简直就是反人类,多少盛极一时典籍文化繁荣全部一把火烧了,简直就是战争犯!
秦始皇规划了统一的蓝图,但改革冒进使得民心背离,苦不堪言。最终秦国在六国的反扑中分崩离析。
汉高祖接手了一个国困民艰的贫弱天下,决定卧薪尝胆,采用“无为”国策来修养身息,和亲政策安抚匈奴。
惠帝,文帝,景帝继承国策,七十年坚持隐忍,发展民生,平定内乱,储备力量。
汉武帝步步为营,锐意进取誓要击败匈奴,夺回汉帝国因和亲赔款而丢失的尊严。 先是独尊儒术,引导锐意进取的民意。后用四十年的艰难战争,北夺取河套,西取(河西)走廊,连接西域,使得民族凝聚,后患永除! 在耗空积累了七十年国库,天下穷苦,国家摇摇欲坠的境地下,仅剩民心的汉武帝幸运地获得了完完全全的胜利。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划定蓝图。
汉武帝承七十载累积,剿灭匈奴,疆域永安。
在前前后后百余年的各类改革下,几代人心向往之的大一统理想,终于由秦始皇起手,汉武帝收笔完成了这一幅强国图卷, 伟大帝国崛起与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努力,徐徐图之。
就像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百年计划!
该剧的历史选材角度,是介绍我国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的,原本是个挺好的文史探索题材,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今天“以法治国”很有借鉴意义。
可惜编剧作者对这一严肃的历史题材,文史方面太过浅薄,以至于文中所述的文史知识硬伤太多,沦为用扭曲的历史观说教宣传洗脑了。
略举两例,说说该剧的文史硬伤:
一是竟把西汉初期至中期的“黄老之学”,说成是“无为而治”,以此给儒家涂脂抹粉为“有为政治”。
这明显没有涉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黄帝四经》与《老子》两部典籍——这才是西汉“黄老之学”的构成。
《黄帝四经》说的是法学与法制;而《老子》则是在老子的《道德经》的基础上再集体创作而成,说的是道德化的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的内容。
从世界文化史的沿革来看,这两部典籍甚至是世界性的“民主与法制”起源,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英美“普通法系”的形成。
在西汉,也使个个皇帝都有深重与浓厚的“重民思想”,西汉制度也就是既民主又集中的“韧性制度”,与秦朝的“刚性制度”有了重大的区别。
该剧对这类制度学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曾研究,却仍用文革前的儒家史观去做“宏大叙事”,硬把“黄老之学”说成是“无为而治”,就算扭曲了西汉这个伟大时代,也将我国才是“民主与法制之源”的桂冠,拱手相让予老外了。
第二个文史方面的硬伤,就是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硬是提前到汉武帝,可能是想说西汉中期的国家辉煌,是汉儒创造的吧?
这就不顾历史事实了,连儒家自已也不敢认这个账(看看儒家自已怎么看“汉儒”,就明白了)。
实际上,董仲舒是在武帝治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假,但董仲舒的影响力主要是在法学方面的,远未及能影响汉武帝的整个文化方略的地步,这个不赘述。
汉武帝之所以让儒家走上前台,主要是出于“繁荣文化与文化繁荣”的考虑,这个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得很清楚。所以汉武帝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兴运动,大批被秦始皇焚掉的前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被抢救。
儒家之所以走进太学,成《五经》博士,就是要抢救、搜集、整理这批前期经典,连孔子的《论语》都说是长期在夹墙藏着,趁那会形势好,赶紧献出来的呢。
事实上,汉武帝对“黄老之学”的坚持,是毫不动摇的,而且一手将其推向了高峰与体系化。连国家搞宏观经济,也用那部《九章算经》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最为完整、完善、体系化的时代。
所以各方面事业才得以健康与良性循环地蓬勃发展起来。
“汉制”,也就成了后来的“汉学”的最重要部分,流传于海外,成为他们“民主与法制”的源头。
那什么时候才真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汉书·元帝纪》,开篇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叙述。也正是汉元帝解散了著名的汉制,实行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来,西汉才从中期,转为“末期”。
制作挺精良的,只是感觉干货略少。
从历史看未来,惜秦皇汉武,隋唐或近代也许只是一个周期的再轮转不过历史真是永远的英雄史观
脑洞也太大了,简直每个皇帝都诚惶诚恐小白花,我都是为了天下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我(。请的专家水平是够的。
从秦昭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秦国开始迈向崛起之路。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东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但是从度量到文化,从内忧到外患有很多:百姓的劳苦、臣民的不理解、诸侯的叛乱、匈奴的骚扰、国力的贫瘠。秦始皇对内部整合,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修灵渠,建直道。对外战争,南平百越,设置南海等三郡;北攻匈奴,设置四十四县,扩大帝国版图。在政治上,废黜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第一次完成大一统一的中华。
弹幕可真有意思 读书时期说女孩只会学文科只会背历史 看剧的时候又说这种宏伟历史女的不会看 敢情什么优良品质都被男的赶上了呗 又有品味又有智慧又心怀天下 还大言不惭说弹幕里挑一个漂亮女的娶 什么剧都要挑起性别问题 离了女孩不会独立行走 绝了
拍的气势磅礴。无论是心怀天下的君王、或是为国为民的臣子;历史中的英雄大多是悲情的。
就初中水平的普教深度来讲还不错,宣教植入太明显相关逻辑又不够严密,败在无魂。
第一次知道秦始皇是个人,不是一个暴虐的符号。
百代皆行秦政治,千秋尽从汉精神。秦汉塑造了中华的身躯与精神,奠定了大一统的精神与文化基石。
这是我从《圆明园》以来看到的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原创纪录片,撰稿好,配音好,演员好,音乐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从头至尾看一遍。
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一贯靠谱。相比起现在瞎扯的那些电视剧,我更加强烈的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制作精良,诚意满满的纪录片。还要夸一下选角,确实都不错,长相符合大家的想象,演技也过硬,导演的眼光很可以。
果然豆瓣很多人说有洗白秦始皇的嫌疑,但是我并不认同。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本就是经过了各式各样解读的版本,怎能断定哪一种理解就是千年以前最客观的真实呢?这部纪录片非常杰出。它颠覆了教科书对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符号化的定义,而是将一位帝王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怀的真实的人。再加上影视化的演出,很多片段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理解了他们身为天子的几多豪情,几多无奈
片里的秦始皇跳出来单一的暴虐形象,活脱脱一个有血有肉的勤奋帝王。纪录片的选角简直是绝了。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皇汉武打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感恩前人,吾辈当自强。秦汉是一个进取的时代,满清误我民族啊
主要讲的是中原从分封走向大一统的过程,没有多余的细节,重点清楚条理清晰,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不罗嗦,对于想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很好的提起兴趣,可以去看更详细的历史
秦始皇那个演员太帅了啊,东方帝王谷里面也是他,他叫什么啊!!
感觉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和以前中国纪录片的视角不一样了,终于不再是宏观视角,终于集中到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微观视角了,也可以说,从上帝视角回归到人的视角。我喜欢这种处理方式,更让我有一种代入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
文案赶不上《河西走廊》,演员都好帅啊。相对之前的纪录片帝王形象更丰满了,刘彻结尾用了一段讲《轮台罪己诏》,已经将视角从强汉的骄傲分出一点给穷兵黩武下困苦的老百姓,也算进步吧。
对历史事件背后帝王的心理和动机的分析入木三分,使其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仅凭这一点,值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