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难原谅这位已是半截入土、行将就木的父亲(爱德华),在黄昏之际遇到了所谓的爱的伴侣,于是忍气吞声出轨了一年之后才决定毅然决然离开他的结发妻子(格蕾丝)。在他回首与格蕾丝相遇的片段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无可自拔,而格蕾丝的一首动人的诗打开了他的心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蕾丝像是一个天使,解救了他。也许他俩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如果没有安吉拉的出现,爱德华也许不会幡然醒悟自己当初跟格蕾丝的相遇会是一个错误,也会继续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吧。 有些男人就是这么任性的无可救药。 我也承认格蕾丝的强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磨掉了她跟爱德华的感情。无可厚非,她既爱他,也在打造他。但终究她是爱他的,不是吗?所以她才那么伤心,伤心的是这个朝夕相处的男人可以说走就走头也不回的消失了且永不回头。尽管如此,她还是在等他。
等来的是爱德华的一座房子的产权和一个不会再接通的电话号码。冰冷的律师事务所里,他们最后的相见和争吵。爱德华对弥补自己愧疚的方式是留一所房子给格蕾丝,而格蕾丝只觉得这是爱德华对她的爱情的一次被践踏。恶语相向已是她强撑的最后的意志,她几乎快要崩塌。
见证这场婚姻破灭的儿子(吉米)才是真正的悲痛吧。他既要尊重父亲的选择,又要照看精神崩溃的母亲。他太难了。最后母亲说出的一段仿佛要轻生的话,他终于绷不住了,说出了他想让母亲振作起来的话。大意是只有母亲树立了榜样,他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为母则刚,格蕾丝最后重新写起了诗歌,慢慢走出了失去丈夫的悲伤……
很喜欢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吉米站在希望沟壑上,望着夕阳逐渐的落在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上,镜头越拉越长……
在豆瓣上,关于父母婚姻给人的启示,大多数人都发出了“不要结婚”的感慨和建议。事实上,在许多次对一些未婚的弟弟妹妹们谈到婚姻的感悟时,我也常常非常不负责任地这么建议。
是的。我知道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建议,就好像你觉得什么事情存在问题,那么就避免这件事情发生那样。不想要受伤,那就拒绝爱情;不想要辛苦,那就接受平庸;不想要负责,那就当个海王……
三十六计说,走为上,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走往往是最最下策。正如《希望沟壑》里的爱德华,经过了所谓29年的“try”,他选择了走。他哪里是选择了leave,他是选择了去另外一个地方。不知道他能活多久,但是接下来的29年,大约又是另一次的周而复始。
而Grace,虽然她是被留低原地的那个,她似乎是显得更加痛苦的那个,也似乎是更不愿意接受改变的那个,但是某种程度上,她才是真正的leave。离开了原来的生活,重新开始,她痛苦,她难受,她甚至希望挽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而充满力量的女人与生活之间的磨合。她身上纵有许多不适合婚姻的地方,但也可能,是爱德华把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她也许也并不是想要爱德华留下。她可能是在过去29年一直以来都是赢家,爱德华总是按照她的想法去做,无论心里是否愿意,所以当意外发生的时候,她特别害怕这种控制之外的改变。好在爱德华够坚决,不回来,如果说这个男人一辈子都不算负责任的话,那么在最后的时刻,还算是个负责任的做法——尽管可能是因为他的懦弱,才会如此坚决。
大多数不愉快的婚姻,都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不同步。太多的婚姻故事都显示了这一点,剧情不尽相同,本质大同小异。两个人一起生活,本就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社会的进步就在于,让离婚变得简单,变得可被接受;但社会还不够进步,因为社会关系还会对离婚这件事情作出judge。
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在不能改变别人想法的情况下,先把自己的日子过顺了,这是进入或者离开一段关系的基本前提。比起,“不要结婚”,这个建议可能相对更负责任一点。
哈哈。
对于Grace来说,她期待找到一条道路让自己的婚姻继续下去,但突然发现自己的同行者已经不再想继续走下去,她孤立无援,她期待一个人能来帮帮她,但是没有,她必须重新找回自我,否则就会死亡,幸好她有诗歌;对于吉米来说,父母之间压抑的气氛让他选择独立的生活,父母之间婚姻的破裂让他成为一个被抛弃的人,尽管如此他还是得作为父母之间的纽带来传达这该死的境况,他们从未认识到他们伤害了他,但幸好他还有朋友,并且与母亲达成了和解;对于霍华德,抱歉容我先骂一句,这懦弱的男人,作为孩子和女性,实在无法共情一位出轨的父亲和丈夫,也许这段婚姻应该被结束,但他应该拿出更大的勇气面对这一切,而不是躲在儿子和另一个女人背后,在结束的那一刻,我看不到他对于妻子的尊重,那可笑的理由,oh我给不了她想要的,直接说我爱上了另一女人就可以了,这虚伪的理由只能掩盖你婚内出轨的事实而已,他没有幸好👌。最后,我真实的想骂一句,我讨厌一切介入一段婚姻关系的人,尽管你觉得或者他\她觉得他们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恶毒的行为,更不用说“之前三个人痛苦,现在只有一个人痛苦”这种论调了!
“-You’re wrong. Tell him, Edward.
-Tell him what?
-That God exists.
-You can’t tell people a thing like,God’s not information. God’s a conviction . It’s like love. You don’t tell love. You feel love.
-That’s right. That’s just how it is.
-I love you, Edward,whether I want to or not.
And I never thought in a million years you’d stop loving me.
-You must get over it, darling.
You must forth come.
-Well, it doesn’t seem to be very easy.
-But you do want to.
-Grace, Grace,can’t we...Can’t we be friends?
-Friends,uh,no. I don’t think so. It all went on too long,didn’t it?
-I wish ...
-You wish we’d never met?
-No,of course,not.
-I do. I do. I wish we’d never met. I’d wish I’d never loved you, but we did and I do. I did. And now I have to try and let you go.
-Don’t think too badly of me.
-I try not to think of you at all. I’m getting quite good at it during the day. But at night, I dream about you. Unfair, isn’t it? ”
前言:个人经历有些许类似,故观影时更能理解Grace的心境,别杠,杠就是你对。
导演兼编剧和女主极出彩,很多人说女主不是,她的控制欲我不知道是与生俱来还是在不同个体的伴侣位置上发展成的(女强男弱),所以不多深究,个人认为爱德华显然也很有问题。出轨,在我看来不是最为致命,而是无所作为,无动于衷,委曲求全,苟延残喘,最后懦弱逃离。29年的婚姻相伴,他独自完成从坠入爱河、消磨、隐忍、移情再到漠然离开,反观女主,一直以为婚姻幸福,丈夫顺从,事实上他从不透露内心想法,吝于表达爱意,冷漠又听话,造成女主步步紧逼他一再退让,最后一次争执成了导火线,Grace直到Ed离开刹那才得知外遇和枕边人的不快乐,连挽回的机会都没。得知所爱之人和自己朝夕相处点滴快乐甜蜜都是假象,真的会恍惚眼前发生的是否真实,你可能会觉得一切认知世界观都崩塌了。缺乏沟通是表象,归根究底两人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他说跟别女的在一起everything seems to be easy而跟Grace just cannot be right,这就是不合适,为什么不早点离开要让她活在幸福假象里最后男主却成了受害者。最搞笑的是,他离开了还定期跟儿子询问Grace情况,因为他为自己的快乐而愧疚,但对期待他归来的女主就是藕断丝连的不放过,他在心理和道义上成全了自己,显然无耻。甚至片尾Ed问能不能做朋友,真的别了。白日易度,黑夜难眠,这从头到尾对Grace不公平,没担当就放过,抱紧我Grace。
电影和罗赛蒂的诗极度贴切,这是首悼妻诗,像女主说的,我宁愿是个寡妇,想念时定格在曾经美好的回忆。
其实说女主作或任何都可以理解,但相对斯嘉丽的婚姻故事,希望沟壑更像被窥视的部分真实的婚姻生活。看得出女主是一个优雅得体的女人,人如其名,但那些歇斯底里的行为真的很真实,她只想留住一个人。像给狗取名Eddie,她真的希望他可以像它一样stay,stay with her
《希望沟壑》(《Hope Gap》)的开篇,从一个小男孩的海边生活说起,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浅礁石中玩耍,看到一些诸如螃蟹之类的生物在水中生存,它们不知道巨浪何时来临,又会将它们带往何处。不远处,年纪尚轻的母亲并没有出于安全的考虑而紧盯儿子,她手托着腮,失神且微笑着望向天空,这时候适时响起的诗歌旁白,为影片营造了一个不安又诗意的氛围。
在进入正式故事之后,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独居城市寓所的大龄青年,母亲也变成了老人,只是她在开心的时候面庞仍然柔美,让人想起她年轻时是个美人胚子,但在面对她的丈夫——那个显得更苍老的男人时,她的面部肌肉会因激动而紧绷,她用言语指使并控制他,希望他像一条狗(丈夫离家出走后,她的确养了一条和丈夫同名的狗)那样对她言听计从,不断调整成为她理想中的模样。而他,虽不改变,却默然接受,用平淡而冷静的态度坦然处之。终于,她掀翻了餐桌——成年后极少回家的儿子从楼上下来目睹了这一切,却并不意外,他已对此熟视无睹。
《希望沟壑》真是一部让人毛骨悚然的电影,它把婚姻最不堪的一面狠狠地撕开,尽管观众并不知道“伤口”在哪里,但仍然会通过若隐若现的故事细节,看到婚姻“黑洞”的深邃与冰冷。它让人想起《革命之路》,莱昂纳多和凯特在这部婚姻片里的表演,让观众看到婚姻“狰狞”的面孔,他们两个吵架的时候,像火山迸发,像洪水决堤,像世界末日到来。《希望沟壑》里的夫妻纷争也类似,虽然比尔·奈伊饰演的丈夫看上去有点懦弱、不会反抗,但恰恰是这样的躲避、遁逃,更激怒了安妮特·贝宁饰演的妻。
错在谁?影片对此并无明显评判,电影只是很简单地交代了这对老夫妻年轻时认识的机缘:失去亲人的比尔在火车上悲伤到难以自控,同乘一辆火车的邻座姑娘安妮特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安慰了他,为他朗读的诗,不但让他觉得这个姑娘无比美丽,也瞬间产生了娶其回家的想法……这个细节讲述了爱情产生的美妙,也含蓄地讲出了婚姻悲剧的起源——当人们想把瞬间的心动变成一辈子的相守,他们当然就面临着巨大的、未知的风险。
人是如何在漫长的几十年时光里,几百几千次摁灭这种风险的火焰,并装作若无其事地生活下来的?因为相爱时的美好?结婚时的承诺?对孩子的责任?或许这些都有,或许还有其他更隐秘的理由。
在《希望沟壑》里,我看到的理由是,比尔的伤痛太深,他太忧郁了,这忧郁可能来自于父亲的遗传,抑或来自于长期的压抑,长此以往,乃至于他会认为这是人生的常态,所以对妻子的“霸凌”,也习以为常。直到他遇到安吉拉,一个只是抚摸了一下他手臂的女人,他才知道,这样的婚姻与生活是不正常的,所以,“老男孩”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反击,就搞了个大动作,“净身出户”也要换取自由。
当安妮特找上门时,安吉拉说了一句话,“以前不愉快的是三个人,现在只剩下一个了”,这是全片分量最重的,这句话所叙说的事实无可争辩,但背后隐藏的价值观争论又实在太多。作为观众,在这句台词面前会瞬间选择站队,而观众的本能倾向,其实就是自身对男女、情感、婚姻的真实看法。故事讲述到这里,《希望沟壑》还是没有给出立场,只是给出了选择,让观众来评说对错。
安妮特太文艺了,一辈子活在诗里,活在对浪漫的想象里,可她又不是“包法利夫人”,安妮特的文艺没有削弱她的力量感,反而让她变得强大又强悍;对比之下,比尔又太理性、太冷静了,他觉得生活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不可能永无错误地发生,没必要事事要求完美……两个性格迥异、反差极大的人,能够将“火山”掩埋几十年,本身也是一种折磨。
作为婚姻悲剧的结果与承接者,乔什·奥康纳饰演的儿子以公平的态度对待父母,儿子接纳了来自父母身上的双重痛苦,不再相信婚姻与家庭的意义。虽然难过,但似乎却也享受到一个人的孤独。儿子与母亲在海边悬崖上讨论“自杀”的那段戏,母亲不以为然,儿子无比悲怆,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最终依靠内心深处本能的强大走出了婚姻的阴影,而儿子恐怕终生都会生存在裂痕与阴影之下。三位演员,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表演,把人性的复杂与幽冷,丝丝入扣地传达出来。
Gap这个词,还可以理解为缝隙、狭窄、缺口、分歧、差距、隔阂等等,几乎每一个释意,都可以运用到婚姻当中,于是在《希望沟壑》这个片名里,“Hope”和“Gap”是对立的关系,不是“有了希望就能跨过沟壑”,也不是“填平了沟壑就仍然能延续希望”,“Hope”和“Gap”是平行的、较力的,它仿佛在说明一个让人悲观的真相,就像前段时间罗永浩接受采访时所表达的那样,会有差不多2%的婚姻是接近完美、无可挑剔的,原因无它,纯属运气,两个特别合适的人撞到了一起。那么,剩下的98%呢?
洁净的蓝天,安静的海岸,漂亮的房子,时不时以旁白出现的诗……一切都显得那么世外桃源,如果没有“战争”该有多好。可无论多么好的环境,都没法阻止人性的战争,这种战争不分时代与场合,遇到导火索就会汹涌、咆哮、喷发。海那么美,也是有悬崖与暗礁陪伴其中,也要承受台风与巨浪的拍打。这就是《希望沟壑》所要表达的吧,72岁的导演威廉姆·尼克尔森,就这样给观众带来了一个表面光滑而内在锐利的故事。
热评能不能别动不动就小三小三的,好无聊
老头子说 “ 安吉拉的手 ,没有要求,只有爱” 滚你大爷的大裤衩子!这么大岁数还不安生!你不爱你老婆,忍了29年,早干嘛去了!真应该把你shan掉!贝宁姐很强大,“自杀过后要下地狱” 对!一个老头子不值得,还不如一条狗,起个和老头子一样的名字很🉑️,但老头子不如狗,你和你的安吉拉快乐了,只剩一个人不快乐!应该是只有贝宁姐快乐,你俩以后都会下地狱吧!所以,不要相信男人,相信爱情,只相信自己,父母就够了!莫名的想念我的amy,今年都要11 岁了,陪伴你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希望你的老年生活健康快乐
表演并不是《希望沟壑》里唯一的看点。事实上,尼克尔森借着一场婚姻危机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这也是本片能够在剧作上超越《婚姻故事》的关键,影片真正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场维系了近三十年却在一夜之间崩坏的家庭关系。天使的到来都不是意外,那是《心火》泯灭的必然。爱是什么?爱是将静如止水的《日子》推翻后又扶起的能力,成长是把看似稳固的关系摧毁后又重建的过程。人类永远在思考、书写和改变中不断进步,生活不可能被完成。
一段维系了33年的婚姻关系无情而冷静的崩坏。可能会被“婚姻故事”吊打,但个人觉得还行。两大戏骨加上“上帝之国”的小哥,用演技hold住了感情三角的张力,贝宁阿姨更是仙得不行。看完突然很怀念Seaford的壮美白崖…(小哥又被怀疑性取向了哈哈)
今年北影节在爱奇艺云上看的第一部展映新片,投到电视大屏幕上,视听质量都非常不错,崭新的、愉快地电影节观影体验!英国电影,编导演都很出色,与我们同龄一代老年知识家庭的人生描绘,用传统知性诗歌贯穿,寓意深邃,很值得观赏。
不像《婚姻故事》歇斯底里,也不像《45周年》阴沉绝望,这部电影在反映婚姻最后的狼狈不堪、一地鸡毛的同时,难得带有一抹诙谐和温情。女主角是一台行走的guilt machine,总能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犯了错,从而利用“负罪感”控制别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应该不少吧。
这一段婚姻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那么长时间的对丈夫的爱慕在他看来不过是压迫控制和同床异梦,我开始怀疑人生了——爱如果不是长年累月的彼此陪伴不是相濡以沫的互相习惯 那是什么?是一次偶然交谈的心灵触碰?是一年时间偷偷摸摸的欢愉?我不认同女方的咄咄逼人 但男方这种行为也不见得有多光明磊落吧 说到底 所有失败的夫妻不是心灵的天各一方 更多的是缺乏必要的沟通吧。PS冲着比尔奈伊过来的 结果被安妮特贝宁的自然演技击中 导演的空镜很美。
说的是婚姻和相处的嫌隙,其实仍归于生活本身。寥寥场景,一段段对话,还原了29年的漫长回忆,不再磨合的尴尬,中年的感伤孤独,儿子的疏离为难,齐齐浇灭了困境中的父母爱情,原以为长久的坚固,就此分崩瓦解。尽管有人如获新生,也有人在悬崖踱步,最后驱车回到阳光升起的地方,找回房子里仅存的诗歌。演员太棒,安妮特·贝宁强势又脆弱的姿态,让人想到《45周年》的夏洛特。(我们Josh真是这几年最好用的英国年轻演员,可爱话少屌大,可直可弯可乖可浪,但不要老让他演配角啊喂~
太真实了。Power/money talks, everywhere
伴侣之间,如果一方感觉到“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如何改变都不如你的意”,那这段关系迟早都要破裂吧。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一方,也深感委屈,明明我是那么在乎你,你却总是逃避与我交流,所以我才要愈发逼迫你改变。但这种逼迫,是会让人窒息的。因为那是单方面的、高高在上的,而不是真正聆听。所以婚姻破裂,强势的一方受到的伤害会非常大,过去自我构建的堡垒坍塌了,接受现实就意味着要否定过去的自己,这点尤为残酷。
Glad there's more to this film than our Loewe boy walking along seashore cliffs and showing off his amazing voice. 贝宁为整片注入灵魂,她兼具的温暖和恶毒、敏感和盲目、聪慧和愚钝、豁达和尖刻,几乎让我以为编剧/导演是照着具惠善的离婚事件来写的这个角色(“他好像只是很短暂地爱了我一下”——读过的诗变成了捅人的刀)。Josh 有一段非常感人的剖白,他的语感真好。
剧本太过扎实,扎实到放佛窥探到了谁的生活,突生一种羞耻感。转念一想这不就生活本身,将你我都包裹其中。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时有类于战争,战争中的弱者是不会被关注的。在战争这种极端恶劣环境下,对弱者谈人权、人道或者同情、克制都是没用的。似乎在从事战争史研究的男主是深谙此道的。他似乎也像他妻子认为的那样,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战争,他失败了,被人抛下列车,也没人回头看一眼。显然,他想到列车抛弃的伤病员无人会回头看一眼,就是对他回到自家庭院也无人回顾他的一种寓示,因为他和他们一样,不受关注是共通的。如果说战争中牺牲弱者是一种生存策略,这是功利主义的一种冷漠,那么,在一个家庭中呢,同样的冷漠有其合理性吗?所以,他只能以“无意义论”来忍受并化解一切。
儿子说“我不能要求你为我活下去”,母子瞬间释然。不快乐的特点是过一段时间它就好了。
台词写得真好,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两个演员也是真突出。整部影片对情绪和尺度拿捏都非常准确,点出生活的种种无能为力与无奈。
婚姻的枷锁如此沉重,有时需要三个人共同承担,爱情总是比婚姻更悦人,原来是导演父母真事改编,marriages don't bleed, but it's still murder,this film was filmed on location in Sussex, Yorshire,
3.5。电影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对话戏和B Roll风景航拍,导演在小成本的格局中找到了一种精简有效、甚至万金油的表达方式。念诗也让文本的情绪更加饱满,补充了视听技巧上缺乏的美感。导演作为编剧出身确实在这个电影里展现出精彩而扎实的对白技巧,细致刻画这个事件里一家三口的所处的位置和态度。最吓人的是里面太多台词触动到自己私人的经历,看片中夫妻俩争吵仿佛在重行记忆。一边是好人试图做坏事,另一边是感情强势而喜欢道德绑架(强自尊心),太能理解最后只能认为“感情要是从未开始就好了”。Angella的那句“三个人不开心,现在变成一个人不开心”是一句很简单但也很有用的释怀的话。
你是谋杀了婚姻的凶手,我是被爱情抛弃的伤兵。婚姻不会流血,爱情没有坟墓。那冰箱里的字条是感情战败的白旗,那喝一半的茶杯是有始无终的见证。我是你在撤退时扔到冰面上的弱者,扔掉我你才得以存活。你让我害怕黑夜,不敢做梦,更不敢醒来。三个人里只剩下我不快乐,或许怪我当年错误登上这列火车。
第十届北影节第⑩部@长楹天街丨本次电影节最想看,场次也最空的一部,不出意外散场时被抽泣声填满。当然也包括我的。因为最近发生的事情,好朋友让我多看看无脑的开心的,但,爱虐如自己,仿佛只有把自己扔进这样的故事中,才有痊愈的可能和拯救的希望。很讽刺的,电影真实性在于,它让我毫无障碍的可以代入男主女主以及Angela三个角色的心态。婚姻陷入瓶颈,因走太远而无力拯救,只能回避最终离开;面对对方不思考不感受,眼睁睁看着关系走向灭亡无力回天;爱一个人便可以无所求无期待,似乎只要或只有这样,对方才会走向你。女主最终有了一个走下去的理由,自己也好,儿子也罢,其实我侥幸的以为电影会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哪怕是一种心态也好。但并没有,它在儿子的自白中戛然而止,命运不会停止给你出题,而你终究要自己找到答案。祝福自己。
“以前不快乐的是三个人,现在只剩一个了。”小三的这句陈词道出了普天之下第三者为自己辩护的思路。真正让Grace倒下的不是婚姻的破碎,而是儿子的那句“He's in love”。可以跟45周年媲美。导演洞见人生的能力让人叹服。剧本和视听语言都太喜欢了。太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