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这样评价马克吐温这位旷世奇才:“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我很庆幸,自己曾在少年仔的时候拜读过《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一起,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流派:在一场刺激异常而又有惊无险的冒险中,少年仔就这样踏上了登大人的阶梯。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电影,也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更近一步,不再是两个少年对世界的试探,而是一个少年和一个成年人之间,在整个冒险中互相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最终实现少年的蜕变。
如果不信的话,斯皮尔伯格的《七宝奇谋》《ET》,乃至后来的《人工智能》,都是脱胎于这一故事原型。而近年来的此类影片,更有新科影帝马修麦康纳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妮可基德曼的《斯托克》、囧瑟夫的《海瑟》。至于《超级8》《月升王国》《壁花少年》,或许靠近《汤姆索亚》的精神内核吧。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电影的演绎也有所不同,现时代不再讲求斯皮尔伯格式的纯粹冒险,而是更加挖掘少年内心的变化,尤其喜欢玩弄黑暗元素。但其故事类型的起源一定是毫无异议的。
此类故事中,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的男性)的身边必定缺乏父亲形象。正因为有这一重设定在,才使得外来成年人的突入和情感上的存续有了基础。心理学表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往往会向同性父母的一方趋近。当父亲形象羸弱甚至消失时,一方面会使男孩在心理上处于防御地位,其表现也常显示为懦弱和内向,比如主人公在爱好上毫无体育元素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则会让男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主动承担起父亲乃至于丈夫的角色,即使不是行为上的表现,也会是心理上的表现。
而这就是本片开头一段的由来了:由于父母离异,抚养权归母亲,在这种环境和背景设定下,就会出现片中略显尴尬的情节了。
由此,本片便很自然地引出了对恋母的讨论。主人公承担了父亲的部分角色,并且在对母亲有着格外的依赖和心理顺从,相比较而言,则对父亲则以冷淡态度表现出了相反的距离感。在外来人物弗兰克出现后,首先以后天获得的母性心理将其纳入家庭,并不将其视为敌对角色。而这个缺乏雄性形象的家庭恰恰缺少这样一个完美陌生人的介入,虽然两者关系是模糊的绑架关系,可实际上,母亲和男孩是主动迎合外来者的,因此对这种关系的评价,不太适合再套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来解释了。
可在弗兰克和母亲之间发展出暧昧关系之后,主人公明显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对自己的家庭地位造成了威胁,尤其是影响了母子之间的(不正常)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弗兰克的强势介入无缝地弥补了这个家庭中所缺少的全部父亲和丈夫角色,上能修房顶下能通水渠,外能陪练棒球内能做水果派。外来者弗兰克不仅全面优于主人公自身,并且不满足于承担家庭角色,更要转变和夺取这个家庭,是内稳环境下的强势竞争者。
由此少年便在一副无喜悲的脸上,时常表现出更加的拧巴。这种内耗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一个宣泄口。
于是这就是小女朋友的出场mark。
此类故事中,小女朋友一定会在心理上比男孩高出一个段位,一方面这是现实,一方面这是故事发展需要。因为成年人的心理和表达在少年眼中是另外的世界,只有同龄人之间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心理)交流,而心理年龄更长、发展程度更高的小女朋友(十有八九是叛逆少女,更加凸显其“早熟”程度),即能满足男孩成长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男孩成长中的生理需求。
而后者简言之,就是一个“性”字。
本片前半部分有一个情节,母亲和男孩讨论爱情和情爱。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性教育都是同性父母所承担的,而在同性父母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讨论和教育不免带有俄狄浦斯的色彩。母亲在这段情节中,更是直白地表述出,爱情也是由渴望(欲望)引起的。因此,片中在男孩听到母亲和外来者同床后,也在自己的春梦(湿梦wet dream)中完成了与小女朋友在水中的首次亲密接触。而最后男孩也是在来自女孩的初吻之后,才真正放下了对外来者竞争关系的心结,由此标记着男孩蜕变为男人这一过程的结束。
而桃子派作为一个单纯的性意象(《美国派》不是简单地取派作为名字滴,做派的这一过程和《人鬼情未了》里做陶艺的功能如出一辙),伴随着母亲的颤抖,在慢慢的烘焙过程中也逐渐饱满,才产生了成人在情感上的联系和依恋。
而回到影片本身来说,叙事视角的选取是很有意思的。主要人物有3个,男孩母亲外来者,究竟是坚持男孩单视角才更有连续性呢,还是多视角交叉更完整呢,相信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片中外来者的故事全部由闪回完成,并且前后无任何画面和声音的提示,意图创造出一种时空交叉的感觉,但对故事情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破坏。直到影片中段,我还认为这部片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哈克贝利芬”故事,而是有着更进一步的展开,比如外来者与母亲年轻时候相识相恋,甚至外来者就是男孩的真正父亲。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突如其来的闪回所误导的。或者说,仅仅3天从炮友变成真恋人的故事,对我来说可信度甚至要比悬念和狗血丛生的两代恩怨还要低。
在表演上,肥温不温不火,布洛林依旧木头脸,也算对得住人物设定。而后者的木头程度,在部分镜头中简直令人发指。但本片镜头颇具美感,虽然有明确的87年背景,但在小镇和林间的美景下,这一时间的历史感被模糊处理了,从而更关注于人物和事件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导演是颇有才能的贾森雷特曼(本人记起来倒是经常和“中产阶级代表”喜剧咖杰森贝特曼弄混,名字都是Jason……而且此君也参与了贾森雷特曼的《在云端》……),本片还是吸引了不少大小明星的加盟。除去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和乔什布洛林,以及成年主人公托比马奎尔(近年来各处酱油),还有不少影视圈熟脸。
饰演前夫的寇森前特工(现菊长)客串前夫一角,不露痕迹的无演技加上这一段不知是否有意neta寇森女友大提琴梗,简直是无痕穿越。
老版蜘蛛侠的报社老板(绕口令一样……)饰演好心邻居。可惜没有和老版蜘蛛侠对戏,也没有吼一嗓子。
又是一位喜剧熟脸,《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饰演robin Scherbatsky(Sparkle)的加拿大前男友,也在接力该剧的短命番《损友的美好时代》有过露脸。
这一位不知道是谁(Tom Lipinski),但是从脸部轮廓和五官到表情都十足像极了乔什布洛林的年轻版(当然演的就是年轻版)。在二季而衰的《杀手信徒》里有过表现。本片中他的表演虽然没大捕捉到角色的越战归来的状态,但是1、这不是反战片(至少不是表现结果不是),2、他对布洛林的模仿程度要高于布洛林在《黑衣人3》里对汤米李琼斯爷爷的模仿程度。当然这也是因为布洛林本身就是靠一张毫无表情的苦大仇深脸走遍天下,模仿难度要低许多。
末了再说一句乔什布洛林。自从《老无所依》焕发生机之后(说实话这片子我只记得汤米李琼斯爷爷和气筒杀手哈维尔巴登),布洛林同志便走上了一条奇怪的、不断重复的路线。一方面是观众实在是喜欢看他这张脸演这种角,一方面是他本人页实在是适合用这张脸演这种角。但是演多了会腻,看多了更容易腻。
尤其是现在继毁了我心水的《老男孩》以后,又去接盘了克里夫欧文在《罪恶之城》里的面瘫角。
罢了,也算是印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81155/ “所有人都在谈论这种疯狂汹涌的激情,就像歌里唱得一样,你母亲就是那样的人,她爱上的是爱情本身,她中途无法放下做任何事情,她是个很棒的女人,有趣,如此漂亮,一个好男人会陪在她身边,度过一切悲伤,但是我做不到,我只想要简单生活”——如果故事能以这样的维度展开,也许会是贾森-雷特曼又一部出色的代表作。
可惜不是。电影在大部分时间走向了意图不明的方向。
贾森-雷特曼一直是一个非常好的嘲讽者。他轻描淡写地把伦理道德的大问题化成了稀松平常的小故事,然后,在最后,用真相把你击溃。这种蓄满情感水坝,最妙一秒让它决堤的方式,通过《在云上》和《青少年》展现得非常好,已经形成了加特曼自己的招牌。
《劳动节》也试图通过这样的结构方式讲故事,但110分钟看下来,总觉得哪里不顺畅。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结尾依旧是好的,情感升华温暖动人。生命的际遇已经对人生孤独的消解足够让人热泪盈眶了,但这部电影的前100分钟还是跟后10分钟脱节了 。
加特曼的电影其实胜在简单和目标明确。《在云上》,他注重以艳遇开始的叙事,以突如其来的梦想破灭走向原有的生活,片中的数个形象是经典的脸谱化形象(克鲁尼甚至演的是他戏里戏外都拿手的钻石王老五角色)。《青少年》则走的是另外一个方向,他注重的是强角色塑造,猛砸力刻画了查理兹塞隆演得这个可悲自私的内心幼稚的“young adult”,不强调影片的情节的出人意料和过分戏剧化。
这次的《劳动节》里,贾特曼不一样了,他一方面试图讲述一段不一样的“被劫持”的故事,一方面试图塑造温丝莱特饰演的“爱情饥饿症”的母亲,然后,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呈现这个故事,同时用闪回的方式交待布洛林的“伤疤”——这实在是太贪心了。到头来,情节铺陈的波澜不惊,形象塑造了过分突兀,视角呈现得多此一举,闪回叙事更是闪了好几次后,才让观众明白它是在干什么。
如真的能将温丝莱特的饰演的这个“为爱而生的女人”刻画到透骨,我想,效果至少比电影呈现出来的更好一些。这个角色本身呈现出的脆弱和渴望已足够将贾曼擅长的可悲与心碎完美粘合起来。
为爱消得人憔悴,片中凯特如此,拍片时的贾特曼亦被这个“爱”的故事搅晕了头脑。
我一直在思考是是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因为一直对在高压环境下的情欲关系心存芥蒂。但是吧,男女主包括孩子的关系居然拍得那么唯美,看得我都想多一个爸了。所以,电影中最艺术性的倒不是爱情和女主小盆友,是男主。如果换一个剧集《越狱》,逃出来的犯人哪里质量这么高,在家搞大扫除,还做饭,还那么man,这个概率的男人大概在1%以下吧,美化了男主。看了一下原著的作者,是塞林格的情人,我印象中的塞老兄是个情圣,对已婚女性有complex,她的情人的fantasy基本就是男主的想象,一个100%满足女性幻想的暖男,有100%满足男性幻想的硬气男人,关键还是逃犯,象征着一种偏离世事但是又十分懂事的男性渴望,我觉得就合理了。
这样的男人,大家都想遇到一个,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形象和fantasy差距有多大啊。
关于斯德哥尔摩,我觉得不是重点,因为这个是让幻想和现实相遇的唯一可能性。大致无路可逃的,没有选择,是真爱的催化剂吧,要不爱情怎么是exclusive滴呢。
如果我遇到这样的犯人,一定会保持理性,不能和工作战友,保持不良关系,多不专业,影响别人发挥,耽误别人逃跑
本片主演阵容极其强大,有凯特温斯莱特,还有《老无所依》中有精彩表演的实力派老男星乔什布洛林。他们两人在戏中的演出真的是平淡如水,但是水的波纹会逐渐变大,慢慢的衍变成了旋窝,把每一个看电影的观众都卷进去,让人们不能自拔。本人刚开始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没有看任何相关的电影评论,只是单纯的冲着两位演员去的,本以为只是一部很简单明了的文艺片,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逐步看下去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远不只如此。
影片讲述了一位越狱的逃犯和一位单身母亲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单身母亲有一个儿子,她拥有着儿子的抚养权,儿子每周会和亲生父亲的一大家子人一起吃一顿饭,即使每次孩子都不愿意去。有一天她们一起去超市购物,那时候单身母亲还有着不敢出门的病(也许是习惯),因为她曾经历过过无数次的流产并且自己再也无法生育了。她也许是害怕看见别人怀孕时候的大肚子或者幸福依偎着老公时的样子,但也就是因为这次出行,她的人生改变了。
逃犯“劫持”了她们母子,说想要去她们家里度过一晚,第二天就逃走。说是劫持其实也就是去做客,他一丝一毫也没有伤害她们,并帮她们修了汽车,浴室,等各种男人在家里应该操持的事情他都会做。单身女人对于爱情、身体的渴望也显而易见,单身母亲和逃犯之间擦出了火花,她们一起跳舞,一起教智障邻居家的孩子打球,她们相爱了。说好的一天变成了3天,又变得更久。
恰逢那几日是劳动节,邻居送来的桃子要坏了,逃犯就教她们怎么做馅饼。手和手之间的碰触,眼神之间的交流是见证一切的开始。母亲计划着和他逃走,儿子也渐渐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受重视,乡邻之间的怀疑,最终让逃犯落网了,但这不是结局。
真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份甜蜜的微笑、哪怕是手指间轻轻的触碰都是良药。爱情是伟大的,不分阶级,公主可以爱上奴隶,王子可以爱上丑小鸭,而世俗却非要谈什么条件——无耻的条件。
女的要好看,男的要有钱。女的要温柔,男的要高大。女的要知性,男的要成熟。我想问问,你要的你爱情吗?你要的是虚荣吧。男女之间可以因为这些外在的条件而互相吸引,这个我同意,但一味的奔着这个方向去寻找的人,你们注定会失去的更多。在我看来爱了就是爱了。无论你的对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条件的,在你眼里他(她)就是最好的人,让你一眼望穿一生的人。
结局是美好的。逃犯在再次入狱后没有再联系她们母子,而是在快要出狱的时候问了孩子你母亲还单身吗?我还记着她。母亲也一直在等着他,就像自己的亲生父亲形容他前妻:“她是世上最好的人,可以勇敢的去爱,不顾一切,但是孩子,我只是想普普通通的过日子而已。”母亲真的为了爱等了15年,逃犯曾经因为失手而犯下过错,不应该被惩罚一辈子。但想想在我们伟大的国度,这样真的不会被关一辈子吗?还是连关的机会都没有就死掉了呢?但真正愿意等待的人一定是大有人在的,我坚信,无论在哪里伟大爱情都会生根发芽,开出花朵,结出果实。
孩子因为他学会了打球,换轮胎,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母亲因为他有了期盼,拥有等待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三天的节日是短暂的,就像之前说的短暂的时间里也是可以发生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比如人类的感情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凯特·温丝莱特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个角色生涯一下子突然从少女直接过渡到中年妇人的女演员——神经质、琐碎、苍老,可还是觉得美,我一定是太爱萝丝了。
夏日骄阳下的树荫斑驳,迎着逆光一路洒落,好美。一如凯特温斯莱特,脆弱又坚强的笑容。
荒唐可笑的爱情故事,由小孩视角讲述更是雪上加霜,角色的心理转折理由足够,但是铺垫缺乏。后半段使出浑身解数煽情。
导演用一种内敛、沉着、波澜不惊的手法将一部剧本并不出彩的剧情拍的引人入胜,特别喜欢这种安静中蕴含饱满的人物心理斗争的感觉。从泰坦尼克到现在凯特的演技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到了一种境界了,这种不需要特别表现的内心戏最考验一个演员的能力,她做的真好!
凯特阿姨演技碉堡,给5星!
说这片子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是学会个词儿不拽就可惜吗?导演一再用各种镜头暗示人物关系的动力来自于情欲,可撇开那些身体饥渴之类的jibber jabber,这根本是两个有伤痕的人的彼此温暖和治愈,背后有更丰沛的情感潜流。男人修车糊墙、擦地打蜡、清理水槽、熨衣烤派之时才是植下爱与善意的一刻。
好甜
劳动节逃犯干爹五日情。故事和表演都不差,但感觉怪怪的。《Juno》导演Jason Reitman可能还是更适合都市黑色轻喜剧,这种严肃探讨人性啥的东西总有点什么不太到位
看着让人比较压抑,不过电影还是好的
凱特溫絲蕾把脆弱的單親母親演得絲絲入扣,把慾望、熱情如火的內心世界詮釋得很好。喬許布洛林充滿著西部牛仔和硬漢的風格形象,很適合這個鐵漢柔情的角色。飾演小男孩亨利的蓋特林葛瑞芬,我覺得他的演技很出色,把一個彷徨害羞的男孩角色扮演的很細緻。如果不是這些演員的話,我想評價可能會不同!
非常狗血啊,饥渴中年妇女和家庭妇男型逃犯的爱情故事,当温斯莱特对儿子说,我们全家一起去加拿大的时候我就#%-+,缺乏逻辑,青春期的儿子的躁动和囚犯大叔的闪回也表达的不好...
不知道是故事过于猎奇还是政治不正确,票房当年是扑街了。不过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爆表,一个小腿可能比宅男大腿还粗的盎格鲁人演出林黛玉般的脆弱,不得不点赞!
画面很美,故事很温情,凯特很美
情动最初必是性之吸引力。然而加深女对男爱恋思慕的是他的绅士和细腻,温柔的做着桃子派,给地板上蜡,修车,教孩子打棒球。延续爱的可能根植于这无时无刻的细节里。受过伤害的人一旦爱起来比常人坚定太多。这片子让我想起《似是故人来》.....两部的结构很像,都很好看。
这温情。不过应该列为18禁,小孩子看见坏人还是要跑哇
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这会是一部【廊桥遗梦】那样的电影,结果这片子后半段的狂煽情,倒是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用孩子的视角来叙事,这个做法有点糟糕,两位成年人的过往背景铺垫明显太慢,表演也被压制了,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故事缺少有力的外部冲突,而不是这样的过于套路化。★★★
准备移民那一段还真是揪心,结果还是可想而知。本来很温情的故事,却说不出感觉怪怪的。 片尾比较励志,老rose的儿子长大成人开了一家pie店,偶然间被蜘蛛咬了一口,最终成长为蜘蛛侠 —— 蜘蛛侠前传—我的继父and life of pie.
缺少丈夫的女人和缺乏父爱的男孩,遇到'全能'型男'大厨'互相慰籍,不沦陷不合理.剧情缓慢,画面优美,若能深挖男孩内心潜伏的罪恶,换个凄惨的结局多好.不过很高兴能参加试映和电影节颁奖仪式.
情节无比流俗,转折过于煽情且并非一直有说服力,但每到紧张段落真的让人心脏提到嗓子眼。最后虐得不行,但到最后还是“仁慈”了一把。叙事角度选的是儿子而不是母亲本人有点奇怪,说不上是好是坏。光看凯特温斯莱特就绝对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