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嫌疑犯x的献身》正在热映之中,故事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著作,这部推理小说以新颖的视角,缜密的思路著称,被誉为推理小说的极致作品。
其实除了这部热映的院线电影,近期还有一部来自西班牙的犯罪悬疑片,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部作品目前在豆瓣上获得了8.2的高分,口碑有目共睹。
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多利亚与自己的小三劳拉外出幽会,回家路上不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导致对方司机身亡,原本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两人不可曝光的私情,变的棘手......
很多悬疑片,为了吊足观众的胃口,往往会故作神秘,但此片却反其道而行,故事的开始,看起来相当平淡、简单,甚至有点小乏味,然而这正是影片的妙处所在。
因为,每当你觉得,案子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一个轻轻的角度切换、一个小小的细节披露,立即就让整个案情发生了大反转,而且是一次接着一次,让你的思维不停的跟着转变,并开始渐渐迷茫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直至剧终,故事达到高潮,让人在恍然大悟后,陷入久久的震撼之中。
低开高走的剧情,实在是太过瘾了。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悬念丛生的精彩故事中,并没有什么奇巧淫技,而仅仅是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莫测来进行布局。
多利亚陷入麻烦后,请来了资深律师古德曼为自己辩护,故事就在多利亚对案情的陈述和古德曼对案子的分析中展开,前者企图掩饰真相的狡黠谎言,和后者为了打赢官司,对谎言的不断撕破和补救,让案件经历了一次次推倒,再重建,这期间没有人在乎案件的受害者,是人性的自私与冷酷,让一桩本不离奇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导演奥利奥尔·保罗是编剧出身,十分擅长制造悬念,2012年他自编自导的《女尸谜案》,就曾令人惊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向追求出乎意料的悬疑片中,保罗还能保证故事的深度,《女尸谜案》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复仇中,每个直接或间接手染鲜血的角色,最终都受到了各自的道德审判,故事的意义陡然间深刻起来。
本片亦是如此。
主角多利亚,作为一个已婚出轨男,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人物,随后发生的事,其实就是一次对他的惩罚,因为如果他不出轨,就不会和劳拉去度假,不会着急回家而抄近路,不会发生那桩让他陷入困境的车祸之中。
出轨,就是整个案件的原罪,也是多利亚在片中的第一个谎言,即对妻子的欺骗。
破除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说出真相,但那样就要承担坦白带来的痛苦,显然多利亚不想要这个痛苦,而是选择了隐瞒。
隐瞒一个谎言,就需要说更多的谎言,最后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直至崩盘,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多利亚就是如此,带着侥幸的心理,一步步走进深渊,最终陷入万劫不复。
如同片中说的那样,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
假如车祸发生后,多利亚选择诚实,那么婚外情虽然会曝光,生活会遭遇挫折,但并不会葬送整个人生,一时的痛苦,换来的是长久的救赎,而掩盖过错,只会将小错酿成大过,最终受到更大的惩罚。
多利亚作出这种不明智的选择,并非因为不聪明,实际上在他那一系列精心编造的谎言中,我们已经见识了他的高智商,他的最终失败,还是源于其道德的缺失,他的内心从未承认自己的出轨是一个错误,更未有过想要悔悟和救赎的心思。
所以,关于车祸后,多利亚选择诚实的假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悬疑案的表象之下,实质是一次对人性的批判,片名《看不见的客人》所指的,就是多利亚谎言伪装之下的真面目。
影片频频反转的特质,让人不由得想起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云南女导游事件,再到去年的罗尔募捐事件,曾几何时,新闻变得比肥皂剧还戏剧化,不断发生反转。
造成反转新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在报道中的失实和夸张,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媒体所应秉持的客观、真实,和多利亚的谎话连篇一样,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很多时候,真相并不复杂,而是人性莫测,谎言太多。
对于一部精彩的悬疑片,请别大喊“你绝对猜不到结局”!
那些大喊“好好看,你绝对猜不到结局的人”毁了这部片,这种片适合毫无防备去看。这个年代,谁都能用手机拍点东西,但电影不是人人都能拍的,何况这部片在网上直接能看,不花钱,所以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部片的细节很棒,这里只略谈撞车部分:
老爷子帮忙拖车时透露很多信息,那里很偏僻,很少人,所以女主角碰到老爷子就说得通。
老爷子讲她老婆是戏剧演员,他只是被他老婆影响而已,所以他老婆假扮律师就合理了。
男主角是个商业大亨,经常往机场跑,所以他知道那条小路更近。
最棒的细节——那路人是机场职员,他也常往机场跑,他也知道那条小路近机场。
至于年轻人不系安全带,我觉得是他知道那条小路偏僻少人而戒心低吧,退一步来说,所谓的不系安全带也是男主口中的女主的说辞,说白了就是男主的说辞,可信度值得质疑。
看电影时无比激动,但看完后却感到深深的绝望。
只要“女律师“出一个差错她就输了,只要“女律师”出一个差错男主角就赢了,最终,理想主义式的胜利恰恰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
可能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在推理和逆转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某些关键点我也隐约猜到了,但本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导演是认认真真地在拍一部推理电影,更何况,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一些乍看并不怎么罕见的情绪爆发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呢?顺便,可能是我某方面的能力存在障碍吧,评论一堆人说第一秒就能看穿的真相我硬是没看出来……期待这位导演的其他作品。
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在评论《搏击俱乐部》时提到了一个词:凯撒·索泽综合症(Keyser Soze syndrome)。这个词指的是喜欢在影片的最后推翻前面所有发生过的事情才会满足的一种症状。
凯撒·索泽是《非常嫌疑犯》里的神秘头目,当故事的最后揭示凯撒·索泽就是那个廋弱的罗杰·金特(凯文·史派西饰)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然而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跟前面发生的故事却一点搭不上边。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两条线来观察,第一条是关于案件的真相:谁撞死了青年丹尼尔,谁杀了女摄影师劳拉。这是发生在过去的。第二条则是发生在现在的:主角在出庭前与他的新律师梳理事情的经过。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条线发生的事都是经由主角和律师之口以闪回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既然是说出来的,那么这些闪回的片段代表的只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而不是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只从第一条线里推理出事情的真相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只能是等待第二条线里的主角和律师不断地给第一条线补充新的信息,从而才能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方式为影片开启了无限反转的大门。第二条线的反转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律师其实是丹尼尔的母亲假扮的。但是因为第一条线是说出来的,可以隐瞒,歪曲,添油加醋,它可以有无限种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多年前流传于网络的笑话:
昨天去买烟,买了包20的,给了老板50,找了我40。我装做不知道,装兜里就走了。
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
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十块钱给老板:你多找了我十块钱。
老板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
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了我:老板,把刚才那张50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吧!
老板接过那50的也再次感动:小伙子,把刚才那找你的钱给我,我也给你换了。
接过老板重新找我的钱,我也再次感动,从口袋里拿出一部手机:老板,手机还给你吧。
老板热泪盈眶,颤抖着掏出一个钱包:小伙子,钱包还给你。
此时小伙子再也把持不住了,扑跪在地上抱着老板的大腿哭道:老哥,你去隔壁宾馆304房把你女儿领回家吧!
老板听后一惊,叹了口气,回头朝小店大声喊道:红杏啊,别藏了,出来跟你老公回去吧!
看过这个笑话的都知道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讶异看着从店里走出来的女人,轻轻摇了摇头说:“老哥,这药你拿去用吧。”
接过我递去的青霉素,老板看完说明书惭愧的低下头说:“算了吧,这药我也用不着了,我是hiv病毒携带者,小哥对不住了!。”
我的心瞬间凉到了冰点,而老板的赤诚却又让它从未有过的温暖,我说:“老哥,差点我就干了件终身后悔的事啊!实不相瞒,那药膏不是青霉素,是敌敌畏啊!”
老板沉思片刻,眼角泪痕尚未风干,他闭着双眼仰天长叹道:“小伙啊,其实我根本没病,你的诚实委实让人感动,我真TM该死啊!”
我喜出望外揉着发酸的鼻尖,道:“老板别这样,我才该死!其实你闺女没在隔壁,是我骗你的啊!”
老板摆摆手说:“小伙,没事,没事,还有,你仔细看看,这根本不是你老婆,你老婆也不叫红杏啊!”
我恍然大悟,一阵暖流盘绕心间:“哈哈,老哥,其实我那钱包里面也什么都没有,路边刚捡的。”
我把钱包拿出来,在他面前晃了晃,老板道:“小伙,那手机也只是个模型,不信你瞧瞧,”他把手机掏出来,显示器只是一张彩纸贴着。
我们四目相对,被彼此感动的轻声抽泣起来,我带着浓浓的鼻音说:“老哥,其实那后边给你的五十块,也是假的!”
老板微微摇了摇头,一滴晶莹的泪珠滴落在地面:“小伙,找你的零钱其实也...唉,拿过来吧,我再给你换一换。”
我的泪水有如决堤,模糊的视网膜上他微曲着身子在钱箱里朝仔细的翻着,
我终于忍不住了,说:“老哥其实我根本不会抽烟!我来就是想用掉假钱的!”
老哥拍着我肩膀,低声道:“小伙,实不相瞒,其实这个也不是我的小店。”
这则笑话里的反转靠的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通过老板和小伙的对话产生的,不一定是真正发生过的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假定事实的改写或补充来达到反转的效果。相声里有个词叫抖包袱,当包袱抖到见底的时候,我们观众看了会明白原来事情是这么回事。上面的笑话和《看不见的客人》一样,它们不是在给观众抖包袱,而是不停地往观众脸上砸一个个已经见底的新包袱。整个故事没有一个翻包袱、抖包袱的过程,所有的悬念都没有在前面铺设过,然而却突然被揭开了。
为了达到反转的目的而通过闪回的形式来加入前面故事里没有提到过的新的证据和情节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在《看不见的客人》中,有一个情节提到虽然艾德里安发现丹尼尔还活着,却依旧把车推入了湖中。这个反转的加入毫无预兆。也许观众可以猜出来丹尼尔还活着,但绝对无法通过影片给出的线索推理出来,也无法在前面的故事中找出暗示此事的情节,它是凭空出现的。咋一看似乎挺惊人,然而却完全经不起推敲。
当然有人会说主角在撒谎,这种事情观众不知道很正常。按照艾德里安闪回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错。然而在艾德里安的闪回里却有一段劳拉去修车时丹尼尔父亲看到火机的细节。这种真实的情节不应该出现在艾德里安的叙述里。且不论他怎么会拥有劳拉视角,出现这种细节与从艾德里安视角出发的闪回是相违背的。告诉观众火机的细节,却又不给我们丹尼尔还活着的暗示,这是为什么?正如我前文所说,闪回代表的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它和客观事实是相矛盾的。在闪回中掺入客观事实,误导观众,实属偷懒加作弊。
闪回必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它不是倒叙。在电影里使用倒叙的手法时,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切切实实地发生过的。本片的导演加编剧奥里奥尔·保罗却把两者混合在了一起。
同样是使用了闪回的《罗生门》是怎么做的呢?影片分别从盗贼、武士的妻子、女巫(武士)还有樵夫四个人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武士是如何被杀的。这四段故事不是倒叙,观众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电影中也没有通过闪回的方式去补充用以反转的关键情节。武士死了就是死了,他没有突然诈尸然后又被捅死了一次。凶手也不可能会是樵夫。如果你想有这些情节,你必须要在现实的时间线里加入暗示。比如樵夫偷了匕首一事,观众在四个版本的故事里都不会看到的,因为它是客观事实,不应该加入到闪回里。在现实的时间线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樵夫一谈到匕首时态度的转变,暗示着他在匕首一事撒了谎。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丹尼尔未死一事在第二条线里全无暗示,却用了一个不知道时闪回还是倒叙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反转得非常突兀,毫无逻辑。丹尼尔爸爸看见打火机从而得知艾德里安是同谋的事也不应该出现在闪回中。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当影片最后揭晓律师就是丹尼尔的母亲时,对于揭开事情的真相有什么帮助呢?完全没有。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她就是丹尼尔母亲假扮的,然后专注于揭开第一条线的悬念难道不是更好吗?这个反转跟第一条线的案件一点搭不上边。
在《非常嫌疑犯》里,观众费尽心思琢磨到底谁是凯撒·索泽时,突然被告知前面九十分钟都是罗杰·金特利用办公室里看到的物品瞎编出来的。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观众想搞清楚是谁杀了丹尼尔和劳拉,却发现原来律师是假的。如果最后的反转才是重点,那前面费劲心思去展示破案的过程还有意义吗?悬疑片应该多花心思在铺设和破解悬念上,而不是靠使用反转的噱头来取胜。
与朋友看完《看不见的客人》,对劳拉发送定时短信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疑问,看到网上有许多解释,但我觉得都或多或少有漏洞,在此写下我的见解,与大家讨论。
首先贴出这条定时短信的内容:“我会说出所有真相,请来xxx酒店715房”。注意此时劳拉在酒店是带着手机的。
网络解析:如字幕组翻译所说“劳拉怕他不来,写下定时短信”。
案件发生之后,劳拉与男主的联系全部都是依靠公用通讯工具,而不会使用自身的移动电话。劳拉用公用电话联系男主,编造谎言欺骗男主“有目击者的存在”,并约男主前往酒店。如果男主不来,女主便用短信提醒男主前往,男主看到这条短信,认为“劳拉不可能用手机联系自己”,那么发送这条短信的人一定是“目击者”,收到短信的男主将会感受到威胁,从而带上封口费前往酒店。
按照这种说法,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漏洞。
疑问一:显然劳拉是在酒店里发送的定时短信,她并没有丢掉手机,那么为何她不在男主没有按时前往时再发送短信,而要提前发送定时短信。
我的看法:不管男主来或不来,他都必须要收到这条短信。
注意下一句台词:“劳拉知道你不会坦白,因为你只在乎一个人——你自己”
解释:
1:男主接到电话没来的情况下,看到短信,认为短信中的“我”是“目击者”,劳拉受“目击者”胁迫,于是带上赎金了结此事。此时短信发送的目的:引导男主前往酒店。
2:男主接到电话立即赶往酒店(影片中所示)。劳拉内心深知即便男主来到酒店,她也根本无法劝说男主自首,因为“男主只在乎他自己”,甚至男主可能使用一切办法改变劳拉的想法以使自己逃脱罪责,于是劳拉提前发送这封短信,以确保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男主依旧因短信与自己联系起来。劝说男主的过程中是无法用手机发短信的,会被他极力阻止。事实上,劳拉的确劝说男主无效,此时男主收到短信,根据之前的谈话,意识到短信是劳拉所发,根本没有目击者。此时短信发送的目的:劳拉已决心自首,并用短信将两人完全牵扯起来,即便劝说无效,也让男主知道事情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
大家可以看到影片中男主收到短信后,劳拉表情非常镇定,因为这条短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
3:警察看到劳拉的短信,发觉劳拉与男主的关系,认为短信中的“我”是劳拉。男主因为情人威胁而杀了人。此时短信的效力如2:劳拉即便死了,她与男主的关系也是绑的死死的。警方也会深入调查“我”要说出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与定时的原因无关。)
4:男主编造第三者拿着劳拉的短信,也就是故事中的谎言版本,此时这个“我”在谎言中是“柜子中的凶手”,这与劳拉发送定时短信的目的无关,但也成了男主顺水推舟嫁祸于人的一股东风。
总结:劳拉之所以要发送短信的原因:
1.假装有目击者让男主前往酒店。
2.在假装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劝说男主自首,劝说无效后让男主收到短信,让事情不再有回旋余地。
之所以要定时的原因:
1.劝说男主无效时需要短信将两人捆绑,但劝说过程中发送短信会被男主阻止,而短信此时必须要发出去,于是提前定时发送。
疑问二:如果只是为了捆绑两人的关系,劳拉为何不在打完电话之后立即发送短信给男主。
这是我朋友提出的疑问,我的解释是,像男主那么聪明的人,知道“目击者”只是为了要钱,如果劳拉打完电话立马给他发短信的话,他一定会起疑心,反而是在他不出现的情况下发短信威胁更像勒索者的做法。
————————
以上便是我的想法,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一起讨论。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影片中所有的一切都细致合理,最后的真相反转能够让我之前所有的疑惑迎刃而解,比如,“为什么劳拉车祸后那么镇定,在老人家却无比蠢笨,连手机铃声都假装没听见”等,原来一切都是谎言。
拍摄手法太像在套供了,导致看到一半就猜到了故事走向。Mario Casas留胡子后还是那么sexy~
调度上有种将阿加莎小说当代化的直感 谷仓之冰和密室的三重解答亦是对黄金时代的致敬 拍推理片需要的是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的叙述 以及临近收尾时暴风骤雨般地揭晓真相 本片都做到了 虽然对于非脸盲症而言这个最早来自莎士比亚的诡计略显累赘 讲义系列若拍成电影 要的也是这种感觉
好看。另外建议豆瓣给「我看了七分钟就猜到结局」的观众准备彩蛋,他们是推动电影业进步的动力,值得满屏掉落大拇指。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并非我预测地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的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一部片检验脸盲症发病率。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好看,强烈推荐。问题是如此重要的辩护人竟然不是当面引荐的。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这个过程还是太精彩了。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男主玩家的言论真是无懈可击,可惜我是预言家,你已经被我查杀了,你自爆不自爆”
比较一般,如果男主是策划一切的人,他根本不会如此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律师是假扮的这个梗其实倒是不难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叙述”和“真相”的关系。在缺乏物证链条的基础上,男主的每一次叙述其实都是自洽且成立的,但或许也都不是真的。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掌控的呢?
记得拉窗帘!
日本小说里一百个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还不止一百个
西班牙人太热情了 在我们这房间里叫破喉咙都没人理的
看过片子后再来这个页面,发现海报上人物关系已经把结局剧透了。观影过程很享受,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但几段假设推理确实容易被误导,尽管每个假设都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小细节,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除了老夫妻过分精明和易容的不彻底外,几乎没有大败笔。说别人脸盲的希望你在电影院也能一眼认出来。
就不断论证这么个事:人很坏,坏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坏,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只有如此诛心,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铤而走险。最后结局自然要掉入一个常见套路:反派死于话多。作为电影,除制造冷色与调成昏暗,仍有种故意制造紧张悬念惊悚的搬演感觉。还有,终于明白那么多人看目击者要想到它
所有爱玩反转的悬疑电影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