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编剧:山姆·夏普德 / L·M·基特卡森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 / 汤姆·法雷尔 / 奥萝尔·克莱芒 / 娜塔莎·金斯基 类型:剧情 语言:英语 上映:1984年 片长:147分钟
《Paris, Texas》,德州巴黎,拍摄于1984年,获得金棕榈大奖。有评论如是说:以欧洲人的视角来拍摄美国人的生活,了不起!这句话是不是透露着特别高级的气息?但一般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慢——叙事节奏与叙事方式慢。果然,片长147分钟,请备好干粮,让我们以欧洲人的视角开始吧!
影片一开始,一个长镜头带出流浪小红帽,也就是男主角Travis , 因为缺水而昏倒,被人救起醒来后一言不发。救他的兄弟从他的私人物品里找到联络方式,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他的弟弟Walt接到电话后,前往德州。几番波折,在返程的路上截到Travis。而上车的时候,Travis目光一直看着远方,行动笨拙迟缓又犹豫。接下来无论Walt说什么,他都一言不发。
如此缓慢地行进到这里,我们有一大堆的问题:Travis到底经历了什么?他要去哪里?他在经历什么?他为什么不说话?
一言不发的Travis在第一个Motel的镜子里看到自己后又出走。(真是个爱走路的男人……)Walt再次找到他……梳妆打扮后的Travis换了个人,只是他依旧不摘红帽子。刮掉络腮胡后,脸上留下生硬的白色。
由于Travis不言语,那么,讲故事的重任都交给了Walt。我们通过Walt的电话,以及与Travis的交谈知道了他的零碎故事。Travis的儿子由Walt带大;Travis与妻子Jane发生了一些不为之人知的事情,两人在四年前陆续消失。而当谈到儿子Hunter 的时候,欲言又止的Travis脸上滑落两行清泪。注意哦,这时候他的小红帽摘掉了。
在Walt的抱怨下,Travis在加油站终于说了第一句话:「Paris,你去过巴黎吗?我们现在去可以吗?」这个男的真的失心疯了吗?他为什么不直接回去见他儿子?接下来的剧情让人哭笑不得,Travis上飞机恐慌,所以——就变成了公路电影啦!他们要开车两天回到洛杉矶。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他在那里买了一块地——这就是他心念着要去巴黎的原因。好像一个小谜团被解开了。但是Walt心里的疑问并没有,他问起Travis的四年经历。正在开车的Travis拒绝回答。之后他在路上想起了买下那块地的原因,跟自己的母亲有关系。公路上的聊天,有一搭没一搭就这样一笔带过。
在Walt家,Travis与四年未见的儿子Hunter重逢,尝试与他接近,一步一步,直到Travis带着儿子一起上路去寻找Hunter的妈妈Jane。影片用了近30分钟的篇幅展开这一段。
接下来又是一长段的公路行程,Travis与Hunter在路上走了近30分钟的影片长度。之后,Travis在一个peep show club,就跟现在的直播很像的场所找到Hunter的妈妈。而Travis并没有与之相认。
他离开后,深夜又与儿子聊起了自己的母亲 —— 这是他第三次提到自己的母亲,第二次是在Walt家翻看照片的时候。之后他留下语音留言给儿子,然后去找Jane。仅仅用了20分钟的长度,交代最初我们的疑问:他发生了什么?他Jane之间发生了什么?
影片的最后,他远远地看着Jane与在旅馆的儿子团圆,而后离开。影片就这样子结束了。
如果要用简短地总结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离家四年的男人被兄弟找到后,与儿子重逢,并带着儿子找到妻子,最后独自离开的故事。
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梗概一点都不吸引人?是的。 如果以当下「故事为王」、「叙事为王」的标准,这个片子在中国简直不可能被拍出来。但是呢,电影的表述方式,不仅仅只有「故事」的。
什么是欧洲人的视角?
在好莱坞等主流电影类型占领眼球后,大量的强调「故事性」、强调「节奏」、强调「起承转合」,强调「三幕五幕七幕」的言论层出不穷。在我看来欧洲视角的电影有两个重大特点:第一是弱化故事性,强调过程;第二是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或者说是对拍摄对象的关怀。
当你看这部电影,你会发觉,导演没有偏爱,没有偏见,他在讲述故事发生的过程中,用力地表现了每一个重要角色的复杂情感。Walt多次跟Travis提起「Hunter跟他们像个家庭一样」,但他也在促进Travis与Hunter之间的了解;Anne对Travis热情,她暗地里在给Jane寄Hunter的照片,但当Hunter离开她的生活,她非常难过;Jane独自的诉说,以及她与Travis最后的对话,刻骨铭心。
每一个人的情感复杂、真诚、深沉。这点,我觉得是「欧洲视角」的很大特征。
那么,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看什么?肯定不是看刺激,不是看故事,也不是看构架。我们应该看导演在哪里用力,看他如何以画面、以光影、以乐音将人的情感流淌至你的心里。
你可以去体察Travis与Walt在餐厅的对话。窗外的光印在他们一半的脸上,Travis的眼泪,缓缓润湿了他的右边眼睛,之后流向脸颊;
你可以去感受,得知Hunter与Travis离开,挂了电话后的Anne,坐在Hunter的床上哼着安眠曲;
你可以去猜测Hunter拒绝Travis接他放学,回家后独自在车库假装开车,之后在录像带里、在他在等Travis寻找Jane的时候,他都有做这个动作——这对他来说,意味这什么?
你可以去揣度Travis背过身去对Jane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Jane跟Travis表述他离开后她的煎熬,她同样背过身,导演的用意;你可以用心去聆听Jane对Travis讲的那一长段像独白一样的对话,每一句话,都像是从她的灵魂里抽离出来过千百次。
【完。】
文丨BY 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网络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打开新的电影世界。
在言情类艺术作品的话语中,“爱”是一切问题的终极解决途径;这一过程就可被视为人类无休止地追寻母体之替代物的例子。言情类艺术作品其实是一种话语实践,这种话语将“爱情”视为完善人类 自身存在的终极要素。
《德州巴黎》是一部以“无意识“为主题的公路电影,具体表现了主角注定失败的“重归充盈时刻”的奋斗经历。影片总共展示了三种回归母体的方式。最初,主角去往墨西哥,想要查明其母亲简的出身;接下来,他又跑到巴黎,追寻身怀六甲的岁月;最后,在“移情”急之下,他把亨利还给了简(把儿子还给他的母亲),并以此种象征性的方式表明自己对母体的追寻注定归于失败。
这个男的究竟在想什么?开始爱,怀疑爱,然后去证明爱,可爱也许就是一件无法证明的感情。有的人开始等,有的人开始逃。不是不懂得珍惜,知道要珍惜,可其实:在爱的复杂情感里,我们不能够、不懂得、也没有能力去珍惜。 一段漫长的公路旅行,画面和音乐真美,故事有点儿压抑,其实仔细看来还算甜美,父子情,兄弟情,失落的爱情,只是被演绎得太神秘古怪了,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没有神经承受这样的压抑,封闭空间,难言的隐情,不能预料的未来。。。男主角的固执憨呆有时让人觉得颇可爱,更多时候却让人恨他冷漠,这是一部不适合焦虑的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或许这才是好电影,包含了太多东西,如果用理智把它条分缕析碾平了看 ,就亵渎了它。于是你只能绕着圈子,说着不相关的话。叹着气,搓着手,无可奈何地被撼动。 文德森深知通入陌生人灵魂的道路。这需要犀利,也需要朴实。
这么多年过去了,续集《德州,扒鸡》还是没能问世。
对不起,我还是不能跳脱自己的价值成见来欣赏这个完全的彻底的男性视角呈现的电影,甚至看得很愤怒。Jane只是一个回忆里的录影带里的双面镜子里的被审视的对象,甚至讽刺的是,还有一句台词“I am a good listener”. Jane 没有机会去讲述her side of story,观众也只能和Jane一样被迫倾听男方的叙述,将这个并不美好的却极其现实的故事套上一层文艺的滤镜。但拍摄,镜头语言和音乐都很好。
"He just saw the idea." 全片各元素如Travis描述父亲对母亲不切实际的“idea"的迁移和延伸,几段关系中沟通的失败皆源于对他人、对关系的概念和臆想,”父亲“的角色需要装扮、需要通过孩子的确认,弟弟的家庭及他位于LA的广告牌公司,甚至是影片的风景和色彩,都因为过于”爽眼“而透着一种明信片独有的人工感,西部、公路和城市景观的不断堆叠,越美越令人生疑。Travis和Jane的会面,电话和玻璃隔断的设置及演员的表演让人知道,这不是一场对话,而是两段独白,情感到这一步,交流仍不存在,双方看到的依旧是虚像,是"idea"。
这个男的究竟在想什么?开始爱,怀疑爱,然后去证明爱,可爱也许就是一件无法证明的感情。有的人开始等,有的人开始逃。不是不懂得珍惜,知道要珍惜,可其实:在爱的复杂情感里,我们不能够、不懂得、也没有能力去珍惜。
片子三十周年,有院线放,趁机看了。前半部分真是天才之作,从主角携子寻妻开始就成了烂片。电影语言无可挑剔,故事差强人意。又是个三分太少五分太多四分又不妥当的片子。。。
那谁说,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悲情主义者
这男的究竟在想什么
能够呼吸的,就不能放在身边。
或许这才是好电影,包含了太多东西,如果用理智把它条分缕析碾平了看 ,就亵渎了它。于是你只能绕着圈子,说着不相关的话。叹着气,搓着手,无可奈何地被撼动。文德森深知通入陌生人灵魂的道路。这需要犀利,也需要朴实。
虽然一家三口从未出现在同一镜头里,但从去寻找儿子的母亲到发现母亲的行踪开始,三人同穿红色上衣,结尾母子团聚时,母亲的绿色上衣同背景大楼的绿色灯光以及父亲一人独自站在绿色的路灯下暗示了这一家三口始终生活在同一维度里。
爱情的真相就是两个灵魂的赤裸相见,孤独寂寞冷,噬骨销魂,挫骨扬灰。
这片的后半段真倒胃口
知道是好片儿 但我看的实在不专心 能改下我这个臭毛病么!
爱如火宅,必须逃离。两个个体有注定的相吸与相克,只有孤独才最安全。一切都只是mean to be。说真的,更感动于影片前四分之三,一直压着讲、收着讲,好故事的预感和悬念弥漫在全篇每个画面、每处细节、每一记寥落的吉他音里,情绪酝酿得太满。最后高潮部分对话却太啰嗦,讲得太尽、太白,气息全断了。
其实我不是很清楚他故弄玄虚的到底想讲什么,我开始还以为那块巴黎的地儿有什么好大不了的故事,结果就是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不好女的把房子烧了,这有必要导致不说话失忆么。中间他还讲那么多他爸妈的事情,没头没尾的。小孩跟两个家庭的关系也是没头没尾的。
维姆·文德斯代表作,1984戛纳金棕榈奖。1.节奏沉缓静谧,寥廓清寂的沙漠戈壁与钢筋森林,独属于文德斯的疏离与孤独。2.深情酿成的爱情悲剧 | 那只不过是电影里的她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个遥远的星系。3.红蓝绿主色调,大量运用滤光镜,结尾深蓝夜幕与惨绿路灯之景,美极。4.蓝调吉他的拨弦。(8.5/10)
当崔维斯在最后平铺直叙告诉你原因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这个故事是那么简单易懂且无聊。而围绕这个故事所展开的情绪却是无底洞,因为故事就是一个框架,框架里的血肉,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当你严肃分析它的时候,你是失望的。
流浪不该只是做给人看,挂在嘴边表示孤独。纵使空旷的原野多么美,天空燃烧得血红,他们隔着玻璃相对倾诉,身在两个世界的隔绝依然是做出来的样子。
一段漫长的公路旅行,画面和音乐真美,故事有点儿压抑,其实仔细看来还算甜美,父子情,兄弟情,失落的爱情,只是被演绎得太神秘古怪了,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没有神经承受这样的压抑,封闭空间,难言的隐情,不能预料的未来。。。男主角的固执憨呆有时让人觉得颇可爱,更多时候却让人恨他冷漠,这是一部不适合焦虑的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关于“找回”的公路电影,大片大片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荒野都非常养眼。男人给女人隔着玻璃讲故事那段深有共鸣,我也有过相似的,往日一幕幕只能变成第三人称的故事,我讲你听,往事如烟,泪流满面,相隔的是空气,结果却是你的天涯我的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