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触摸极限3D》--“疯子曼”的人生观
如同去年的《皮娜》一样,又是一部人气爆棚的3D纪录片,电影节再次用加映手段对抗黄牛,以飨影迷。这不,得以在电影节开幕之前的6月14日就在大光明1厅2楼提前享受。大光明1厅足够大,缺点是屏幕太小,不过这次加场买在2楼看片效果还算不错,隐约像在看歌剧。
不同于3D大片的气势磅礴的,这部纪录片虽采用3D格式在银幕与观众见面,其内核却并非是主打视觉效果,而是一部属于少数人,准确地说是,少数“疯子”的。去年在电影节展出的《皮娜》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并非其逼真的3D效果,而是令非专业舞者也能似懂非懂地徜徉其中的那份陶醉,以及感受到的那种宗教般狂热的舞蹈迷恋。《触摸极限》或许少了几分陶醉,但宗教般的迷恋却丝毫不少。从车手到粉丝,从保安到赛事总监,每个人都在片中展现了自己对这项运动的狂热。在每年6月的英伦小岛曼岛(the Isle of Man),极限TT摩托车手齐聚此地,将自己对运动这份的执着、狂热和膜拜化作了无限的激情。说起这个岛的名字很有意思,曼岛按照字面的英文原意,应该解释为“人的岛”。如果说这项“最危险的游戏”在“人的岛”进行,那么这些参与者无疑是疯了的人(Mad Men),可以翻译为“疯子曼”。
镜头下的小岛无论是海景、日落都是那样平静,谁能想到这是一项每年平均“杀死”一名车手的“恶魔岛”。影片的主角盖·马丁,保罗·多布斯,康诺尔·坎敏斯无不都在死亡的边缘停留过。他们还算是幸运的。然而,奖金的稀少和比赛的危险程度反而激发了这些车手的斗志,他们为挑战200英里的极限速度而拼搏,就像盖·马丁说的,如果他选择过做丈夫、养孩子、还房贷的生活,或许他就没办法再接受这个挑战,因为它真的太疯狂了。全篇采用卓越的主观视觉配合3D效果,让我们也跟着马丁、邓洛普、哈奇森们一起奔驰在赛道上,时而侧身转弯,时而全速冲刺。也只有在经历过这100多分钟的头晕目眩之后,回头想来才会明白几分,为何这些“疯子曼”会如此迷恋这项赛事--人比F1、MOTOGP更贴近地面,赛道封闭但狭小,众多个连续高难度弯都挑战了车手及车队对比赛的阅读和预判能力。
不难想象,“疯子曼”们会持续不断地向最高荣誉和最快时速发起挑战,而死亡人数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还会增加,但敢去梦想,敢去实现,甚至敢去面对死亡,这都让这些车手们散发着独特的迷人魅力,我们或许不会像他们一样如此迷恋这项赛事,但我们的人生也同样可以像这些“疯子曼”们一样敢梦敢做,并敢当。每个人都可以是“疯子曼”。
2 ) Have fun,have risk.
之前思考过为什么要赛车呢?为什么要做这些极限竞技呢?
曼岛TT,这真是最危险的赛车,即便知道如此危险,恋战的车手们也要尽己所能,拼尽全力。赛车不是头脑发热可以做好的,那样只会毁车送命。要做的是驾驶好自己的车辆,控制好自己的大脑。越是危险,越需要充分的准备、完全集中的精神,以及整个团队的配合。极限,就在那里,能够预知极限,才能逼近极限。赛车,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智慧。
3 ) Closer to the Edge
电影节首日去影城看的,忽然觉得一个人只要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并执意为之奉献一生,哪怕此意义在旁人看来多么疯狂和难以理会,则一切艰难困苦对其而言都成享受,生死已托,纵死亦不过追逐的终结,game over而已。若至亲知己皆抱此共同信念,则痛不过阵痛,生活亦能继续。而这般恣肆地为自己而活,多数情况下无法两全,逃避或忽视一部分责任是必然的,否则无法放手一搏。则这样的意义价值几何?而人生在世,是follow heart重要,还是普世价值社会认同重要?在不能两全时,也许,为人之前尚不能为我。
另,赛车镜头还是少了点,原以为是像车手记录那样的全程第一视角,那样的3D看起来才爽。忽然很想去曼岛看TT大赛现场。
又,Martin的口音实在太重,不禁想起My Fair Lady里对英语口音痛心疾首的教授来,不列颠真该搞个全民推广标准伦敦音的活动。
4 ) 为什么用一生去追求时速320公里??
咋说呢?
《拆弹高手》的纪录片版。
盖躺在小湖边,蓝天白云。脸带微笑的说着一位赛车手朋友。画面配的是这位朋友的照片:穿着赛车手服,抱着可爱的女儿喂奶。
盖说:97年我参加了他的婚礼......07年他就死了..。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盖的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悲伤。就好像我们说起一位朋友,然后这位朋友去了尼加拉瓜,一辈子再也不见面的那种感觉。
另一位,老爹是传奇人物,却死在小赛道上。自己发奋,在老爹死后第二周拿下第一名。周围一帮真正的机车老男人哭成一片。
我骑过摩托,当然,平生也就五六次而已,菜鸟中的菜鸟。开到时速80公里,已经觉得是极限。坐车,最快最快也就是250公里。然而,这帮老兄,追求的是,或者说,必须是时速200英里,每小时320公里。这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范围。开摩托开到320时速,这是典型的“找死”。
然而,有这么多人来“找死”。
这项赛事,也不像篮球,又挣钱又有炮打。盖作为一流赛车手,也只能一个人在星空下撸管。顺带说一句,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公开承认主角撸管的纪录片。而且,不止一次承认。盖说这些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羞涩。
至于钱,看豆瓣介绍,原来连奖金也没有。
那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用一生去追求时速320公里??
5 ) 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比赛
第一次知道了真实的TT比赛,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比赛不惜失去生命时,我也热泪盈眶了。其中有一位美女车手,他们对赛车的热情真的让人热血澎湃,对速度的追求让人钦佩。什么让男孩变成了男人,曼岛TT赛!
6 ) 本片背景乐
offrande a lete from triptyque
Kid Champion - Forgotten What It Feels Like
30s to mars -close to the edge
Barry McGuire - Eve of Destruction
The Prom Kings - Blow
The Music- Getaway
George Formby - Riding in the T.T. Races
Reef - Mellow
Kasabian-Fire
http://www.amazon.co.uk/TT3D-Closer-Original-Soundtrack-Album/dp/B004XFFZS0 这里有更详细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 怎么觉得Guy Martin像穆勒..... TT还是就是因为危险才好看,肾上腺激素飙升,也正因为这样TT赛事才无法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了小部分人的娱乐项目,就算他们在用生命玩游戏。
上下湿透血槽快要为零的时候跑进大光明二楼看3D,看着看着就原地满血复活了。 2012.6.17. 18:30 大光明
没有出现NZ,这片我就要睡着了
motocycle freak..
昨天看的,当时只给了四颗星,但是电影里的那些静止的速度镜头仿佛静烙印一样在脑海里,久久挥散不去,觉得那种速度与疾驰下的沿路风景,真美。生命的意义不是你能活的多久,而是活的多精彩!所以强烈推荐。
于是这就是我们热爱赛车的原因
继《Senna》后又一部精彩绝伦的赛车纪录片。
人家在燃烧生命的时候我们在干嘛?说多了都是泪
太刺激了!
不错!我也想考个驾照买辆摩托车呀,可惜没这个能力!每次听到英国国歌我就热血沸腾......为什么...足球?
今年看的最过瘾的纪录片!!!
曼島TT摩托車大賽,絕對世上最搏命的摩托車比賽.....
能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热情。
他们不是疯子
我真想带上头盔带上3D眼镜在Imax巨屏上看这部纪录片,看到头晕看到耳鸣看到流鼻血看到汗涔涔。
看了讓人忍不住覺得極限運動者的人生態度也許是最美妙的,不過既有素材之上絕對可以拍得更好 | 電影節的字幕翻譯和延遲問題很嚴重;Guy Martin的口音太難懂了……最後Kasabian的Fire選得真贊。
?使你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没有了ta你不知道你是什么;没有了ta你不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失去车手丈夫带两个小孩的妇人很强大,与其说她安之若素的接受事实,莫若说她等待这事实已经太久。
今年看过的最酷的纪录片,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速度之歌。第一视角记录英国曼岛TT摩托车大赛,全世界最长的赛道,最搏命的赛车比赛,每年都死人每年都爆满,人类对于极限速度快感的准求,那种刺激我们体会不到,他们是真正的玩命之徒。太猛了
话痨赛手的最后一摔,阿Q精神十足;15届电影节大光明1厅2楼悲催位。
6/17大光明18:30。2楼中后去看起来3D效果还算不错,前半段略闷,睡着3次。后半段越来越精彩。开始3分钟以后才灭灯,全场都在喊可以关灯了= =|||大概纪录片真的不怎么吸引人,好多人中途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