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父亲2007

HD国语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7

 剧照

父亲2007 剧照 NO.1父亲2007 剧照 NO.2父亲2007 剧照 NO.3父亲2007 剧照 NO.4父亲2007 剧照 NO.5父亲2007 剧照 NO.6父亲2007 剧照 NO.13父亲2007 剧照 NO.14父亲2007 剧照 NO.15父亲2007 剧照 NO.16父亲2007 剧照 NO.17父亲2007 剧照 NO.18父亲2007 剧照 NO.19父亲200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父亲200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2年,韓培印的兒子勝利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學,從農村來到城市。為了讓勝利上學,老韓變賣了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到西安打工,為兒子解決大學的生活費和來年的學費。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韓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他樂觀地盼望著,兒子上了大學,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勝利面臨畢業,性格內向的他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感覺這個城市越來越遠,上過大學的他很可能賺得比父親還要少。  有一個本子被老韓隨身裝了好幾年,裏面記滿了三年來十元、二十元的借款記錄,以及他對兒子勝利的期望:“我兒勝利要在2013前後,也就是父親的60歲前後,咱們全家到北京好好的玩幾天,那時候咱們大家都很有錢……”  In China, HAN has sold off all the family’s home valuables and now works in Xi an city to make money for his son to go to college. HAN firmly believes that knowledge has power to change their destiny. “Around 2013 or so, roughly my sixties, Sheng-li will take our family to Beijing for a sightseeing visit. We will have plenty of money by then…”  获奖情况:  2009年 獲得第二屆香港華語紀錄片節最佳短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宇宙大怪兽多哥拉银河英雄传说外传:白银之谷荣誉的愤怒用橡皮擦书写爱仁者无敌大蛇再袭针眼1981秘密关卡第一季从姑获鸟开始之龙城风云潮音战纪满城尽带黄金甲(国语版)时差五小时牧场趣事第三季离婚怨曲我去上学啦第一季半年快乐艺术家:重生无相劫同一汪檐下热力17岁一梦如故冬天不冷广告狂人第二季墨西哥街头美食之光真假学园0 木更津乱斗篇济公1985明星伙伴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父亲的本子

奋进、诚恳、憨厚、慈祥、浪漫是我对影片《父亲》的印象,他似乎凝结了许多中国父亲的影子,片子如同韩赔印一样朴实、诚恳,却如同眼睛一样,带着我们走入了这个年过半百在西安打工的老汉的生活。

影片以主人公韩赔印的小小的本子贯穿全片,也是我看来这整部片子最为精彩的符号。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账薄,也有人说这是老汉的日记本、诗集,但不管他是什么,这个小小的本子承载的是无疑是一个中国父亲的倾注在儿子身上的希望。从老汉略显歪斜的字体中似乎依稀保留着经历红色年代洗礼而特有的浪漫情结,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却是父亲的精神支柱。从父亲的话语里,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位伟大而无私的父亲动容。

也许,本子中的数字记录的是父亲的辛酸史,本来可以在家里享受晚年生活,却为了供儿子读书借钱终日在工地忙碌,只为了向人借上20块钱点头哈腰,紧衣缩食每月之花一百多块钱。而支撑这一切的只是一个父亲望子成龙的简单梦想,希望在2013年左右也就是他60岁左右的时候全家去一趟北京,希望读完大学的儿子可以胜利有出息,不用打工,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儿子的骄傲就是他的骄傲,父亲似乎从未犹豫的供了儿子一年又一年,花了十多万,却依然满脸笑容。

但或许,所有的梦想在现实当中都可能被敲击的支离破碎,父亲韩赔印的梦想终究归于梦想,残酷的说是化为了泡影。对于儿子韩胜利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在他的身子上我有些动摇,我不知道父亲倾入的10多万是否有意义。他内向、有些木讷、迷茫甚至后期的消极,丝毫没有父亲的理想主义。但当我用这样的形容词描述胜利的时候,我动摇了,我在想这样是否会有些残忍,因为我没有权利评价一个出身苦寒的孩子。我动摇了,当我看到他在校园里捡拾塑料瓶维持生计,看到他在招聘会迷茫的一言不发。我动摇了,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如果让我一个月只花200元的生活费我还会这样指责他的不是吗?我不知道,我看着他在毕业时候做的采访,在现实的逼迫下他甚至想去当保安、服务员,在他空洞的眼神里我没有看到如同他父亲一般的激情和理想。我感到悲哀,我不知道最终在青海西宁一个县城里工作每月只能赚上600元的韩胜利会有怎样的想法,尤其当他看到了父亲的小本子之后。

我感到悲哀,尤其是当影片结尾之时父亲的一席话,老爷子说自己还能活20年,他说以前认为人生是漫长而曲折的,现在却知道,依然是曲折,漫长却变成了短暂。他没有指望儿子把借的钱还上,每天依然在西安城打工,做苦力,我不知道他怎样看待儿子每月都不及自己征的微薄工资,但从他的眼神中我没有看到抱怨,我想这或许就是父爱吧,无私,不求回报。

影片到这里我却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读完4年大学的本科生竟然每月只赚600元要用15年的时间来还钱,这是否正常。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在接触到城市文明之后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期望又会有怎样的转变,我的问题并非凭空而发。社会的不公平公平在教育上愈发显现并逐渐拉大,我看到的是无数如同韩赔印和韩胜利父子的故事。我曾看过报道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源占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高额的学费让许多农村家庭动摇,大学扩招造成的教育水平缩水导致农村毕业生就业困难,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贫寒大学生在就业中过程中愈发被动,而被逐渐拉大的城乡教育水平更是从源头让许多农村学生中途放弃学业走上打工大潮。

文革之后,读书无用论背批判,中国人内心中的读书仕途之路背重换,事实上,每当农村地区出了大学生,到几天也会是村里的大喜事。但就在近年来,弃考现象在一些省份凸显,家长攻读4年后的农村孩子并未前程似锦,事实上又要重新接受城市人的另眼相看,在自尊心被打击之后,他们难以启齿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告诉父母,在就业状况令人堪忧的今天,没有背景非重点高校的农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令人担忧,但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家庭的希望,承担着借债读书的压力,他们无法收拾行李回家,却同样无法在城市里生存。有的成为了蚁族,在城市里面前维持着生计,而供养他们读书的父母因读书而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想不通为何供着孩子读书的钱为何打了水漂,他们不明白为何孩子读书之后甚至没有但年连中学都没有读完出去打工的孩子出席。漂泊在异乡的大学生们没法和乡里乡亲交代,他们没法和父母交代,他们也同样不知道怎样和自己交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当高投入下接收高等教育之后的农村大学生面对的竟是这样惨淡的结局我们不仅要发问,这样的教育在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想到去年在宁夏支教的时候那些孩子们简单而纯真的梦想的时候,我真的害怕有一天他们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害怕当有一天,他们变得麻木抱怨失去梦想。

也许,《父亲》这部片子承载的是一个伟大的父爱所要面对的无奈的现实,但如何谓之无奈,当韩赔印晚年看到那个本子的时候又会有着怎样的感慨呢?

我不知道,终于沉默。

 2 ) “困难模式”下的教育

       每一个纪录片导演最爱的国家一定都是中国。“困难模式”下的生活一定有非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值得记录。
       很多事情是注定的,比如当你投胎到中国的时候,附加礼包就是自动选择在“困难模式”下生存。
        老韩难以接受胜利在念完大学之后工资甚至比他在西安打工挣的钱还少的唯一原因就是胜利在念书过程中的培养成本——学费、生活费等等,要知道胜利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把牛和粮食卖了都不够他的学费,他要打工都被老韩拦住了。大一,胜利花了一万多;大二、大三都是九千多;大四。胜利没算。念了这么多年的书,从小到大花了家里十几万,但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六百块,胜利说他要挣出家里给他花的这一大笔钱,以现状来看,需要十五到二十年。
       这么大的落差,你永远不要指望会有人能接受的了,尤其是像老韩这样的人,出了一辈子苦力,他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儿子作为一个“读书人”,挣钱比自己还少。他不是说了么,他还以为念完大学,儿子将来会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谁会想到还要下野外。
       或许有人会说,胜利的现状,他内向的性格要负很大的责任——他去参加招聘会,两个小时一句话都没说。但是要想一下,他平日还要去捡废品换生活费,在这种条件下,他怎么可能会外向?
       “困难模式”下的所谓高等教育的现状就是:官员们轻飘飘的一句话,精英式教育就要向大众式教育,但是收费永远都停留在精英教育水平,死活不可能降到大众教育收费水平。
       老韩在胜利毕业的时候,跟工友蹲在马路边等雇主的时候说:“胜利今年毕业么,要分配……”之后的话记不得了,我就记住了一个词儿:分配。现在看来,这是个离着大学生无比遥远的词。
       我家老爷子去年曾经跟我说:我当年上大学,开学带着一百去,放假带着一百回来——还是那张一百,家里就这一张。不仅如此,过年还能往家里带回来几张粮票。他都是把学校发的细粮粮票换成粗粮粮票吃饭,然后省下来的细粮粮票就可以拿回家过年用了。老爷子他们那时候的培养成本低,所以他毕业的时候,分配的工作挣的钱不如邻居家他小时候的朋友下海打渔赚得多,爷爷也能接受。要是放在现在,我觉得爷爷也会像电影中的老韩一样。
       老韩在胜利快毕业的时候,还想在2013年自己60岁的时候,带着家人去北京玩一下。可是现实很残酷,残酷到他难以接受。
       官员们忙着让所有高校扩招的时候,是不会想到胜利所学的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如此的凄惨。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知道的,而且我觉得他们就是知道。但是,有个电影说的是类似的情况:《监守自盗》。
       前几天看211和985的高校不再增加了。似乎是好的。至少不用让很多孩子在以上学校念书的类似于老韩的父亲,难以承受四年之后的落差。
       “爸想在2013年左右,也就是爸60岁左右的时候,带着全家去北京玩一下,那时候我们都有钱了,好好玩一下。”老韩写在胜利毕业前。

 3 ) 险些让时代淹没了的真诚——影片的名字叫父亲

看一下拍摄时间,是2006年,心里突然一震,那时我身边的同学还在喜迎2008北京奥运啊...

我一直觉得好的纪录片应该是拍给下一代人的。每个时代,每个时间点都有自己光辉和悲情的细节,这些东西其实很平常,当代人的问题总要当代人解决,但是,除此之外,总有一些时代之外的,永恒的东西是更值得记录给下一代的,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新闻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区别。

如果48分钟的《父亲》只是关注社会公平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想他只会是一部感人的新闻片罢了,在2012年的中国,这样有针砭时弊的勇气的新闻人其实并不缺乏。但是当我回顾6年前的中国时,我忽然发现,导演的真诚险些被这个充满戾气的时代淹没——这部片子的名字是叫《父亲》啊!

尽管导演对于社会给予这对父子的经济压力的精心刻画,使很多人忽视了“父亲”本身这个平静而舒缓的视角,甚至有很多好心人都在争论该如何改善这个家庭的就物质生活,但是当重新回味影片的细节时,却发现无论社会经济怎样变迁,教育制度如何改革,那个传统中国家庭的父亲形象却是最鲜明的。一个有这我们所有人都有的缺点,朴实、甚至愚昧的父亲,这是韩胜利的父亲,也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父亲,一个可以留给后代的坚实存在。


最后一句,配乐确实过了,一个小败笔。

 4 ) 教育的破产

纪录片《父亲》反映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的经历。看完全片,想问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没有权,要如何生活下去?

我们从小守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教育信条忍受着十年寒窗苦,某某某考上什么大学了,某某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了,象牙塔在山峰顶端闪闪发光向我们摇摇招手,可是当我们真的抵达了那个地方,才发现有多少是海市蜃楼。我在大四的年纪看大一的小学弟小学妹改各种抱怨大学与想象不符的状态,宣泄怀念高中的情绪,只想转身对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说一声,你终于还是把他们骗进来了。

大学生这个定义真是太宽泛了,清华北大毕业的叫大学生,二本三本毕业的也叫大学生,什么大专职业学校毕业的也叫大学生。每年高考完了统计出来的升学率就像浸了水的海绵,看似很大,其实很水。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又要学历又要成绩又要实践又要证书,妈的你当我全才啊。

回归影片。

父亲韩赔印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勤劳朴实憨厚舐犊情深,父母就是这么个角色,你找他要钱,他哪怕兜里只有一百块,也会想尽办法凑个一百二十块给你。所以我们看到片子里韩赔印这里借二十那里借三十的凑儿子的生活费。纪录片的好处就是生活化,人情冷暖,一看便知。有人掏钱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索性不理,换做电影,早就一拍肩膀:老韩你儿子有出息哥几个一起供他读书。不需要去指责谁,没有人规定一生下来就要乐于助人的,没必要自己饿着肚子还为人家上层建筑买单的。大家都不容易。

父亲随身带着一个小账本,记录各笔借款,以便日后偿还。有时候还写点鼓励性的句子,如果忽略掉他的职业,可以说父亲也挺文艺的,对美好生活充满想象,信奉书本上的那些励志语录。六十岁带着家人去北京,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父亲的脑海中是不是还浮现出天安门上太阳升的场面。他说那个时候我们都有钱了。父亲的有钱是建立在儿子毕业找个办公室的工作有空调有电脑的憧憬之上,可是现实是儿子毕业一年还在青海户外干工程。一个月赚八百多块还不如自己在西安给人家做水电来的多。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现实面前惯常的一个表情:无奈。拍摄者问胜利,你父亲会接受你做这种工作吗?(服务业之类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职业)他说不接受也没办法。还是无奈。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生活在底层的人不会去想也无暇去想是不是上层体制出了问题,或者说他坚定的信念出了差错,而研究者只会待在温暖的室内去开开会吃吃饭象征性地讨论出现的问题。有经历的人无能力,有能力的人无经历。曾经在会议室外等人,看着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跟院长一起讨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掌声阵阵,让在寒风中等候的我听得都热血沸腾了。可是后来我一想,不对啊,你们在这儿纸上谈兵,但是就业的主体——学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学生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身上存在哪些从象牙塔到社会人转变期的问题。退一步说,容纳就业人群的单位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企业来你怎么知道他们需要怎么样的毕业生。总不至于大家毕业以后都进高校吧。

儿子韩胜利。其貌不扬,家境贫寒促成的腼腆害羞性格,转了一圈招聘会出来一言不发,曾经以为可以留在城市,接受三百块的月薪,哪怕不要钱跟着干也行,问及恋爱说再等等。憨厚的不得了。年轻人,你把一腔热情满腹学识捧到城市面前,城市是否会含笑接纳?你要还读书欠下的两万块债务,你要还父母的养育之恩,八百块的工资要干上十五年。同样,生活在都市的人,为一个房子不吃不喝也要十五年。这样的繁荣昌盛背后是多少滴血心酸。

纪录片拍到胜利的上课、吃饭、寝室,利用业余时间捡瓶子去卖,两个塑料瓶五毛钱,啤酒瓶一块钱,拍摄者问他,有没有想过出去做个兼职赚钱,他只是沉默的摇摇头。性格决定命运。弱肉强食的都市森林只合适放弃一切自尊骄傲厚着脸盆的推销者,他们要匍匐在前辈脚下,把自己的经历添油加醋不厌其烦地呈现诉说,就是棵白菜,却恨不得卖出黄金的价。不要质问胜利大学干了什么,温饱尚且不足,素质拓展职业规划个屁。突然想到个问题,国家的助学贷款呢?要一个学生每个月只有两百生活费,要一个父亲终日低声下气地向工友借钱?

他们也是我们,离家千里来到所谓的大都市读书,用四年的青春,用一麻袋的钱换回一麻袋的书本,站在离开还是留下的十字路口,周围人步履匆匆,自己却找不到方向,何去何从?

一部纪录片,看破中国高等教育的迷信。

 5 ) 很多人看不懂这里面展现的内容,因为没有经历过

很多人看不懂这个纪录片的。

从小在良好环境长大的人没经历过,所以看不懂,只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

没有阅历的学生看不懂,还以为这是在宣扬“父爱”。可是是这样吗?我们仅仅是记录一下苦难,并感叹父爱的深沉吗?

我能看懂,是因为我和这里的人有一样的经历,唯一的区别是我父母没那么贫穷而已。当人陷于那样的境况,是没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的心智的,而长期的心理重担(父母为了自己花光了所有钱,所以所有责任全系于自己之上),以及心理重担带来的自卑感(因为父母为了自己花了所有钱,自己肩负所有的责任,所以自己除了保证活着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需求,也配不上任何好东西【相反,唯一可以配得上的是垃圾桶里的垃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难以消除的,因为要重构自己的心智,重建自信是第一部。不知多少人,没有走出这第一步,以至于毕生都没能建立自己成熟和完整的人格。

父母的忌讳之一,就是在孩子面前,无限度地夸大自己的付出,并实际上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我觉得这个操作可以称之为“责任的乾坤挪移大法”。从这一点看,胜利的父亲显然是很不称职的;但这种不称职,显然是贫穷与愚昧的成长背景带来的智识之缺失所致。胜利学习通信专业,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碰电脑,这是很难以想象的,同因为智识之缺失。

所以胜利的父亲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无私地尽力为胜利提供最好的条件,尽管仍然很差,但至少让胜利上完了学;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他又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通过责任的乾坤大挪移,把所有压力挪移给了胜利,造就了胜利极度自卑的、距离成熟有很大距离的人格;同时又把自己落后和错误的认知传到胜利的脑中。

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和全盘继承自不靠谱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决定了胜利至少开头会很艰难。他的这幅模样和我高中毕业以前一个样,和我不同的是,他大学毕业时认知模式还是像dna一样从父辈复制粘贴的,有点惨。我和他曾经也差不多。只不过很多年以来,我的认知模式基本是把父母带过来的那一套连根删了重写的,这种rework的工作会让我一生受益。

胜利真的很惨,他骨子里就认为,所有好东西跟他没关系。当他找工作时,很可能因为懦弱和自卑的性格、满脸写满的不自信而到处碰壁。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纪录片所记录的胜利现在怎么样了。

几年以前,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来总结和激励自己:

一定要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独立自强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只要独立自强,同时该说不的时候,毫不含糊地说不,就完完全全可以摆脱控制。人格独立了,自然说不的时候就是没有任何顾虑的,同时自己再努把力,多几分底气,说不更加容易。思想上完全独立,搭建自己的知识库,遇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看书学习,搭建自己的观念体系。完全自强,即便遇到最坏的情况,仍然确保可以自己抗住百分之二百的压力而不抱怨,寻找利人利己的支持但是不去寻求任何其他人的安慰和帮助。不独立自强,就不会有改变。

当然,想要思想上真正独立自强,还要同时在经济上独立,有自己的个人财务思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稳,越走越自信。

愿胜利挣到钱以后,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再用他父亲面对他那样,再去面对自己的孩子了;愿贫穷和愚昧能够从人间彻底扫除。

 6 ) 城市 不是适合每个人

 

《父亲》 选了一个 大众的跳出农门的 年轻人 以及他的父亲


从头到尾 父子俩都还算 乐观

哪怕是结局 是 那个年轻人 每个月 不是五六千

而是每个月五六百 去了青海

苦涩中 还是乐观的



城市很现实 小县城里的人 看待城市 过于理想化

都想要留在城市 真正到了城市又发现

出门就要钱 自己又是负担不了的





人大代表王平女士不希望农民读大学

希望农民做一辈子农民 不鼓励农民进城

城市压力大 农民的孩子大学后也是找不到工作




很现实 很对啊

期望达不到理想值

是酿成 马加爵事件 的根源



哪怕是小县城到大城市 站住脚的人

谁没有心酸 没有眼泪!


面对同学的时候 难道 都不会觉得不公平么





父亲以为 孩子在学校 每个月200能吃的不好也不坏

孩子却要瞒着父亲 捡易拉罐

200也许同学一件衣服也不止!!






每个父亲都会这样

“你每天要多少钱啊

我每天。。就够了。。。。”





每个父亲都会这样

说些有用的道理




每个孩子都这样

父亲讲道理的时候

低着头

想着有些有的没得









进城 只是为了说 世界不是想的那样的

梦碎了 没指望了,,,。。。



















 短评

这就是国人对中国教育现状误解的悲剧

5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胜利告诉父亲四级差20分过时,一起上课的同学的笑声以及成绩不够好读书也浪费钱的评价让人心情复杂,父亲的本子记着“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有的人想考,他没有考上,而你考上了。”

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除了音乐太煽以外,其他无可挑剔~

12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一个父亲,打工,借钱,来资助儿子上大学读书。儿子也省吃俭用,靠卖废瓶子来补贴生活。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发现并不一定能比父亲挣得多。。。现实和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形象朴实且真诚。但是作为纪录片太过煽情。这让纪录片的纪录价值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情真意切

20分钟前
  • eatingPei
  • 力荐

当我看到胜利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生活费的时候,我震撼了,我跟他上大学的时间差不多,所在城市消费水平也不比西安高多少,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他的四到五倍。对胜利的父亲,我同样充满敬意。

2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这么底层的人却对社会对政党充满感恩与希望,是愚昧还是善良?

28分钟前
  • 裸踝
  • 推荐

用音乐煽情过渡真是大败笔,除此还不错。尤其是选的拍摄对象,这个父亲,非常好。

31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哭了!!!

36分钟前
  • 怎会
  • 力荐

看完让人觉得很懊恼,观影过程中几度欲关闭,可气愤归气愤,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大部分愚蠢的人都是朴实的.

40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

43分钟前
  • smileeyes
  • 力荐

出身家境造成胜利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有点悲哀的宿命的感觉。。。

48分钟前
  • TuDamian
  • 推荐

伟大的父爱,残酷的人生

49分钟前
  • Honey Bunny
  • 推荐

打脸无数没钱还要装逼的人 是时候该醒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51分钟前
  • 说电影的二凡
  • 力荐

突然语噎。父爱不是有500万给你100万,而是节衣缩食的把赚的100元全都会给你。

54分钟前
  • 维诺
  • 力荐

儿子宁愿捡瓶子也不去打工,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同社会、同他人接触的恐惧吧……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现代都市,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而可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我也感同身受

56分钟前
  • 奥蒂安斯
  • 推荐

什么都说不出来,堵住了。

57分钟前
  • frontboy
  • 力荐

密密麻麻的一本欠账,多少父亲的血与汗。父亲胜利都在努力。美国人读大学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学费吗?根据沙利美和盖洛普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父母平均所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48%,子女平均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33%,学生获得奖学金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15%,也有3%的大学费用是由学生的亲朋来提供的。

1小时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父親質樸 孩子低能

1小时前
  • BinSanity
  • 力荐

最后一段话

1小时前
  • 鸭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