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对自身不满,继而反弹出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固执而显得年少轻狂,内里却是一个需要被肯定的懵懂姑娘。
这姑娘我们可能很熟悉,基本就是曾经的自己。想要得太多而资本太少,以怀揣野心为荣,被表象迷惑,忽略了本质。
相比之下,更年幼的lulu眼神更清澈,看得见实质。也许从儿童到少年再到成年,是一个逐渐倒退的过程。一点点迷乱了心,与本真渐行渐远。
少年夏洛特恰恰处在迷雾森林的边缘,一只脚已经踏入,另一只脚也迫不及待。问题是,这个阶段的她还没有学会驾驭自己的心气,太急,太轻,像莽撞的雏鸟,扑棱着羽翼未丰的小翅膀东突西撞。看那样子,笃定她是要撞破头的——果然,影片给了一个遗憾的结局。符合现实的逻辑。
不过,遗憾也意味着降落回巢,休整,再起飞。最后一幕里能看到她羞涩一笑,安静地牵着lulu的手,便知道她着陆了。这次的经历化成几根强有力的正羽,长在翅膀的尖端。于是她的飞行能力又精进了些。新的期待产生了。
有期待就好,生活就可以继续。
她的性格是要走一些弯路吃一些苦的,要比钢琴女孩经历更多挫折。不过,假如熬过去了,她就会跃升,开创一番好景象,因为她更坚韧。她会找到地面上的牢固支点,向着她认准的方向起飞,稳健地挥动翅膀,一往无前。
题记: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当你老了》威廉·勃特勒·叶芝
只有爱才能造就这样的电影,一个小女生带着忧伤而幸福的夏日,这将是岁月的纪念在年老的时候回忆青春的泪水和无暇的心愿,长大总是有着一些代价,在满足和背弃里学会珍惜和记取。
80年代的法国电影迷恋着两个女生,一个是至今是法国万人迷的苏菲·玛索,一个便是夏洛特·甘斯布,这个带着忧郁的高佻女孩因为此片一举成名。这部电影可以去和《初吻》对比,那个年代的青春电影有着阳光的气息,就连音乐和歌曲也充满着青春欢快。这类和成长有关的假期电影是可以吸引到孩子的兴趣的,回到本土我们13亿人口的国家却搞不出一些适合青少年看的电影,没有没有分级制度的大银幕正在以成人化的视觉污染孩子的眼睛。
想想也是,中国一年级的孩子竟然拖着行李箱上学,这大概也算得上世界教育史的奇闻吧!
欢乐是许多人看电影的目的,这些在我们自己记忆的青春里温暖的记忆会因为电影给予我们的视觉而再临,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古怪而灼热的情绪。当孩子的梦想蒙上了成人世界的灰色,那么这个国家的将来可想而知。
夏洛特是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性格胆怯,古怪,起伏不定,是个不太合群孩子,她唯一的伙伴是隔壁的小孩却也总是被她数落,她总是觉得别的孩子无趣,神情里总是有些寥落。喜欢音乐的她因为看演奏录像喜欢上了音乐神童克拉拉·褒曼的钢琴演奏,当克拉拉因为修琴凳而来到镇子,夏洛特的眼睛里闪烁着粉丝的光芒,孩子都有自己心仪的东西,大人的宽容将让孩子长出灵性的翅膀。
她和克拉拉的一次偶遇更让她有了了解这个小钢琴家的念头,她央求送琴凳的修理工Jean带她去克拉拉的别墅,其实,青春电影的美好在于它的梦想,这是一个类似童话的世界,它让孩子的梦想有了满足感,等级制度是成人世界自以为是的划分,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的应该是友情,带着大同梦想的世界,就像两个不同背景的孩子一样沐浴在阳光里,这是电影带来的梦想,这是美丽的白日梦。
每个少女都有着不切实际梦,夏洛特向往克拉拉带她离开平凡的生活,直到演奏会结束她突然明白人要学会在现实里慢慢长大。
电影中许多田园的镜头,夏洛特和邻居在阳光下嬉戏,导演更以一面玻璃增加着光感,这样的地方让人温馨,翠绿的树荫宛若置身于印象派的画作里。
这部青春电影的小演员很出色,演小钢琴家克拉拉的小女生天使一样美丽而且有着一个小演奏家的高雅气质。而出生在演员家庭的夏洛特·甘斯布极好演绎了少女的惆怅和对于心念世界的向往,她的台词就像诗歌一样娓娓动听,给我同样感觉的法国演员过去只有德帕迪约一人,如此小的年纪就能这样完美掌控不同的情绪,可谓天生是演员的材料,小甘斯布获得最佳新人奖当之无愧。影片中最小的演员也非常可爱,当她不忍心夏洛特可能的远行急得在音乐会上大声叫嚷,这是孩子害怕友情失去的自卫,是两个孩子紧密联系的心。
同美国相比,法国的电影相对开放,当年夏洛特·甘斯布还是个未成年的少女,电影里展现着她正在发育的小小身体,就像蓓蕾初次绽放着娇柔,这样的镜头在许多国家都会遭到电检的无情删除。
这是关于少女梦境的影片,片中月夜那段拍得很收敛,罗米欧式的阳台却只是少女一刹间心房的律动,所以,当Jean图谋不轨时候孩子毫不犹豫给了他一击。
中国青春电影没有观众的最大原因是少年世界的成人化,而在这部影片里夏洛特的表现十分符合她的年龄,特别是她砸伤人后的惊魂不定以及忧心,片中的大人形象也值得我们深思,法国人对待孩子的宽容就教育角度而言更能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比压服根由意义。
对于夏洛特而言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她经历了失望和友爱,她也经历了成人世界的粗暴,导演安排她和Jean在旅馆的戏其实也教会了所有少女的自卫和防范意识,这是良知社会应该教育孩子们的。
我们应该明白导演最后那个圈出镜头的意味,两个孩子的手紧紧抓在握在一起,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有什么比纯洁的友谊更加让人怀恋的呢?!
因为失去,我们才会珍惜拥有,因为期待,生命茁壮成长!
【附录:影片资料】
《不害臊的姑娘L’Effrontée》法国1985
导演:克劳德·米勒 (Claude Miller)
演员: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让·克劳德·布里亚利(Jean-Claude Brialy)、伯纳蒂特·拉方特 (Bernadette Lafont)
片长:92分钟
定级:UK:15
奖项:1986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女配角、最佳女新人奖、1985法国电影路易斯·德吕克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5,欣赏性8(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青春电影,很温暖)
2005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上午02时33分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十三岁的多愁善感如同夏季的汗液,点滴情绪刚流下额头又黏住了心头。
十三岁的心驰神往如同夏季的晨风,吹在身上把思绪带到很远,一回神却又无法触碰。
十三岁的情窦初开如同夏季的星空,一闪一闪恰似心跳的律动,配着欢乐的蝉鸣构成了萌动的旋律。
十三岁的她羡慕着宛如童话故事中的钢琴公主,却孰不知穿着白衬衫牛仔裤、一双白球鞋映衬出白嫩长腿的自己才是最美的花季。
不得不说,这个不害臊的夏洛特身上有着好多优点。优雅大方,无论什么场合。敢于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并不贪婪,也不猥琐,显得特别自然。她身上有种法国女人的优雅。尽管显得不害臊,但内心总是干干净净的。
可是,普普通通的人很容易碰到一种事,就是,我们被更优秀的人吸引,更优秀的人也喜欢我们,愿意和我们交往。我们于是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变成和他们一样好的人。但这种故事的结局一般只有两种,幸运的被收为小跟班,更多的却默默的发现,就算优秀的人喜欢我们,仍然不是一个层次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撩拨吧。
法国是不是一直像夏天阿,真好,桌子放在室外周边都是野长的树木花草,不加修饰美得刚刚好。
Charlotte的问题很显而易见,典型青春期,讨人嫌,看什么都不顺眼,人人都有的青春期。渴望更美好的生活,想要逃脱自己微小令人厌倦的家,对所有人都一副坏脾气,易怒,心里有股火在一直烧。身边的人都显得庸俗可笑,这时候跟自己完全不同的同龄人出现了,她美丽优雅明明一个年龄却拥有着自己想要的,安静。 奋不顾身要跟去巡演好像这样就能脱离家庭一样,就像我们一有机会就想逃离父母。
我对法国风景情有独钟,不论是城里街上的房屋,公园,咖啡馆,还是乡下的危房,小道,满天遍野的野草和花朵。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样子。
Charlotte Gainsbourg不是Sophie Marceau那种让人惊艳的姑娘,她的美是朴实又执拗的,似乎容易捕捉,反而更加缥缈
观影盘点期,看过补脚印
十三岁的任性,对生活和朋友的期许与现实的落差,不害臊地追求过也痛过,便告别了。喜欢那个眼镜妹,萝莉期的夏洛特·甘斯布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这感觉和第一次看苏菲一样。
女神萝莉时,痴痴的眼神半张的嘴……想要月亮也实难拒绝。沉溺幻想的叛逆期小镇少女又有什么错?似曾相识或昨日重现?愿你也被世界温柔相待过~ 一曲Sarà perché ti amo
那年甘布斯14/5岁,女大十八变她也没有变的更好看😂应该是她第一部女主的成名作,起码这股青涩的味道就已经非常好看(养眼)在确定自己可能没有看过的画面下,网盘下载再看720p,外挂字幕不能投屏更爽。
看電影的每一分鐘都在想像這種不羈不吝的任性姑娘長大之後會變成怎樣。我好像早已自覺地把長大等同於成熟和世故。
小不萝莉
可爱叛逆的夏洛特
没办法,那时的夏洛特也很有魅力
成长的故事
少女成长时期的困惑,叛逆、古怪,对周围人不耐烦,觉得他们很无趣,向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总要遇到一些挫折才会发现不可能性萝莉时期的夏洛特·甘斯布,洒脱随性中带着甜而不腻的夏日蜜果味,令人着迷
我想过夏天
#日本蓝光# 14岁的夏洛特一双修长的美腿,穿着蓝条衫和短牛仔裤,双手插在裤兜间在街上晃荡,真像个男孩子,和小女钢琴家很有CP感。少年不识愁滋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投胎。。是个。。技术活。。。
金发萝莉真是画里的欧洲古典贵妇脸,女主的腿比脸强太多。。一个熊孩子的故事为什么让那么多人怀念青春
6/10。喜欢女孩的穿搭。相同的故事,欧容拍一定好看。
青春的所有构成了青春。14岁的夏洛特已经很会演了
甘小姐初初长成
不好看的姑娘
这才是萝莉之王,成长的烦恼,生活永远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