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两名男子正在海上驾驶帆板。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人来车往。然后一位老人越过桥栏杆,纵身一跃。向上的强风将他的帽子吹的飞了起来,老人则重重的跌入海中。日常的平静被打破了。
2004年,金门大桥上共有24人跳海自杀。导演埃瑞克·斯帝尔及其摄制组则在桥的两端拍摄了真实的画面。他们又采访了未遂者和死者的家人、朋友,成就了这部纪录片The Bridge。
这部片子是震撼人心的。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近距离窥视死亡带来的冲击,更来自不幸发生时这世界的冷漠。对于死者身边的人来说,自杀的事件似乎是必然的、注定的。这当然是众人的无奈所造成的错觉。无论如何,事件被接受了,尽管人们带着感伤、愤怒,或者些许欣慰。
片子述说着两种痛苦。第一种痛苦是自杀者因精神疾病所承受的。第二种则更为普遍,是人生的孤立状况所决定的。孤立,死者生前与亲友之间深深的隔阂、对自杀的不理解。或者前一种痛苦亦是来自后者。
电影的严肃中有着荒诞气氛。自杀未遂的少年Kevin的父亲,在采访中说:“他们在电话中告诉我他(Kevin)从金门大桥上跳下来,但还活着。我想,也许只是他们在安慰我,让我不至于在去看儿子扭曲尸体的路上出车祸。”而Kevin跳海前在桥上放声哭泣,却有个德国女人找他帮忙拍照……加缪曾说:“荒谬是一种遭遇。”片中的荒谬,正是麻木的日常生活与激动的情绪、崩溃的精神之间的遭遇。或许这正是自杀者死前所准备的事情之一:将自己的生活同日常的世界及人群分开——从而避开荒谬。
至于金门大桥成为美国自杀圣地的原因,我想自然和其环境有莫大的关系:跳入蓝色海洋象征着某种回归,金门大桥的宏伟亦放大了生命的终结。
影片结尾处,长发、黑皮衣的男人站在桥栏杆上,双臂向两侧平举,向后倒去。感觉整个世界都倾斜了。那个画面竟充满了浪漫色彩,当然,除了那里的主角,谁都不知道这画面背后深藏着怎样的失落、疯狂与哀伤。
我第一次知道《金门大桥》是在美剧《傲骨贤妻》里,当时有一个官司好像是有个女孩在金门大桥自杀,所以案子质疑的是,为什么你们那有闲工夫去拍纪录片而不是救人?纪录片会不会诱导想要自杀的人真的去实践?时间过了太久,具体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当时我的确震撼——当我们驻足“死亡”这个话题时,总是会震撼,总是会沉重,总是会思考深邃多过于日常生活。
是拍摄还是救人?这个问题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过,《饥饿的苏丹》拍摄者凯文·卡特为此饱受诟病,坊间传言他甚至因此而自杀(又是自杀!)。
是拍摄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引导人们,金门大桥如此壮观美丽,在这里死去是再好不过的了,还是同样一部影片,告诉人们生之艰难,死是容易的,但是人们更应该“等一等”,也许最好的风景在后面。
被观看的死亡到底是警醒还是对死亡者的亵渎?
是just let him go还是 do something?(片中被采访者的疑虑也是我们的疑惑)
是保持自然的美,还是装上层层防护?
活着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好还是坏?不让那些想死的人死去,是对还是错?
其实,看过电影就会知道,从技术手法上来讲,《金门大桥》可是一点也不高明。也许是架设摄像机的位置,所以画面不能达到以往我们欣赏纪录片的观感。而且,就拍摄到自杀者到自杀者投水这段时间,就算有人二十四小时盯着监视器可能都已经来不及,不是不救而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根本无法实现救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人去金门大桥自杀,这部电影就无法存在。所以纪录片已经预设了一个场,就像张开的罗网,等待小鸡的落网。从这个角度上讲,的确有些残忍,不近人情,不人性化。对于死亡者本身而言,他自我选择的“死亡”被他人人为包装成一种表演。死亡已经让未亡人受尽煎熬,还要费尽心力去保护死者的事后尊严,所以,《金门大桥》从拍摄到公映,是非不断,这是意料之中的。
不过,Eric Steel是一个有勇气之人。有些事情,的确会招致非议,“是与非”并不明朗,但是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知道结果——《金门大桥》致三位想要自杀者选择金门大桥作为人生的终点站,但是也鼓舞了二百多人,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三比二百多,从数量上讲,《金门大桥》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对于那三个人的家人而言,伤痛是百分百的,他们痛恨这部电影,可以理解——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痛恨死亡,但是,其实这是所有人的归途,只不过很多人视而不见罢了。
死去的人获得了某种意义的平静,这一切不过都是活着的人的探索。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死亡”感到好奇。生与死之间,就像有一扇开启就会关闭的门。门那边的人不会告诉门这边的人“死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正因为它的“神秘”、“霸道”、“不可知”,所以千百年来人类从来未曾放弃过对“死亡”的探索。
在所有死亡的形式中,“自杀”又是最为不可知的。按照常理,人们都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可是为什么有人大好年华却忙不迭地结束生命呢?
或许你认为自杀是一种行为艺术,毕竟影视剧里给我们展现的自杀都是比较浪漫的。事实上,终结在金门大桥的24人(2004年)却各有各的死法。有人急急忙忙跑来,忙不迭地攀上栏杆,完全顾不得可能被撞伤和跌落之后的形象,像一只僵死肥胖的水鸟被重重地扔进水里。有人会在桥上逡巡、思考,甚至涉及落水的姿势;有人会找寻一个特殊的洛水点,有人会像一只华丽的鸟一样自由的翱翔……死亡与死亡如此的不同,虽然,终点站是相同的。
让一群你活着的时候都未必理解你的人在你死后解读你,很多人认为Eric Steel此举完全就是为了凑满九十分钟的时常。可是,剥离了影片,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在思考“死亡”吗?他们理解不理解又如何?就像你能够理解与不理解,对于逝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近距离的接触到“死亡”时,当你身边的人试图用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时,你在想什么?对于“死亡”你有什么看法?对于那些想要自行结束生命的人,你有什么遗憾,你想要对他们说什么?
Gene,你伤害了我!片中黑人小哥对着镜头说。多少自杀者的家人恨他们,但是忌死者讳,斯人已逝,他们只能把这样的愤怒和伤痛藏在心底,gene,也许你等一等,就会获得一个好的职位呢?多少的家人、朋友充满了遗憾,也许等一等,人生就不一样了呢。
可是,那些在栏杆处犹疑被救起的人,他们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了吗?埃文自杀了三次,他说他想要生活回到从前,但是完全不可能了。有些时候,一些人不理解另一些人,那些无法理解别人的人却自以为自己理解这个世界。人生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别人都能过,为什么你不能?你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为什么还觉得不满足?而对于那些想要自杀的人,也许来自于那些“正常人”自以为是的了解,不被理解却别苛责的压力才是他们急于想要逃脱的。
那么,既然爱你,是让你选择你想要的“自由”,还是去做什么阻止你去实现这种潜在对所有人伤害的行为?所有人都摇摇摆摆,这个问题不会有答案,永远也不会有。Gene的一位朋友选择了尊重他的选择——既然他不属于这里,他活着只是因为被需要,那么,真的有那么一天,请好好说过“再见”再走。这是最动容的告别,也是最体面的离世。虽然有人为此深受伤害,但是活着时,有人理解,这样的行为被谅解,对于gene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所以,他的离去是最美的,“他只是想飞翔”。人生一世,如果至此结束,也许也是一种圆满。
放弃苛责那些自杀者的父母、爱人吧。就像放弃苛责自杀者本身。
“别人会说,我们是多么糟糕的父母啊。”人不可以苛求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哪怕是至亲骨肉,也许你依旧无法读懂他。金门大桥的水波依旧平静,一个美丽地方,Sharon照了很多照片,他简直迷上了那个地方,“我是做的不够好,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母亲。”
或许,他们会获得平静、自由与爱。
人真是复杂的动物,就算拥抱,也未必是温暖。
想起《时时刻刻》中,伍尔夫匆匆忙忙走出家门去自杀,为了达成所愿,她甚至在脚上榜上了石头。“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挣扎了很久了,只有我才能了解我的状况,只有我才会知道。”
不要说他们未曾努力过,只不过,有人放弃了,有人被打败了。
当我们理解了那些人的生之痛楚,就会更能理解“tomorrow is another day”。死并不难,难的是在经历着痛苦,还要努力地看着明天太阳的升起,这才是最鼓舞人心的力量。理解死亡,善待活着。
我很喜欢聪明人,也一度以为看很多书,变聪明之后,就能避免很多不幸,就能充满义无反顾的正面能量。但是,后来却发现,世界上有些事,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么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真的没经历过。比如性高潮,还比如抑郁症。
《金门大桥》这部电影论技巧,论访谈,都不算顶级,可以很明显看到镜头的摇晃和失焦,不过说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叫真实质朴,体现了一种漂泊宿命感。即使是广受赞誉的配乐,其实说到底也只是一部纪录片渲染气氛的规定动作,不然,你要大家怎么在这么沉重的话题画面前坚持看完90分钟?
但是我依然很想推荐这个电影,也很乐意来探讨其中所希望回答、但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也未必有答案的问题。(我觉得我好无聊啊,但不做无聊之事,何度有生之涯?)
其实当你每天就吃饭睡觉上班上课,没事儿看看娱乐八卦,从没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没有在内心上演过大戏的时候,你的确是无法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要用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人生。我的意思是,其实大部分人都差不多,中人之姿,中人之智,不是金字塔尖的那些精英,但也没沦落到社会底层,甚至,社会底层人民也有自己的乐子,在没满足温饱的时候,懒得不会去想“价值感”“人生”这种问题。
但是就是他们,那些你觉得明明身边朋友很多,家庭尚可,才干足以支持他们活下去甚至可以活得很好的人,居然在某一天就在这个世界自动离席了。
他们其实很清醒,他们也不愚蠢,你可以说他们悲观主义,但是,如果你是他们的话,或许就会懂得在被生活灌倒后,不论怎么样用力,其实都爬不出门的感觉。
电影里有一点很有意思,自杀者的朋友们很矛盾,当初究竟应该不论他是否尴尬都要多管一些,还是尊重他的选择,即使是去死的选择。
换作几年前,我一定会觉得这群朋友真的没尽到责任,而现在,我会说,别自责,那是他的人生,他有权决定是继续还是结束。你即使与他再亲近,也不一定能帮到他,因为你无法触及他的死穴。
这对于父母、亲朋好友而言是伤害吗?也许是的,面对一个曾经与你生命紧密相连的人的离去,而且是以这种让人难以理解、很像无理取闹的方式离去,的确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悲伤回忆。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法自由选择人生中的每一步,至少,还可以有退出游戏的自由。
这种终结并不值得任何形式的美化,但是抑郁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真的和我们不一样。而我们口口声声所说的“等一等,坚持一下,会好的”,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会认为是谎言。这世界,真的有变好过吗?每个人自己都有许多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如何说服别人来迈过这个坎?“感同身受”,从来都只是自欺欺人。
那些执意寻死的人,只是等不及改变了,对自身的失败失去了耐心。
作为一个想以自然死亡结束人生的人,并不一定更坚强(因为你并未体验过别人的痛苦),并不一定更富有智慧(不然怎么有那么多自杀的天才),但是仅仅做到一点都够了:
在你找到意义之前,不妨勇于接受这个世界的调戏。这其间有许多绝望,你可以认真执着,也可以扮演玩咖情圣,培养一点跟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无关的兴趣,可以打发掉很多恼人的虚无感,消解掉与周遭找茬的斗志。
没错,安分活到最后的,都是折中主义者,都是能够忍受时间流逝的勇者或庸者。
1937年4月,三藩市金门大桥完工,同年5月对外开放。到今年,2017年,整整80周年。
10年前的2007年,Eric Steel用一年时间(2004年)拍摄的纪录片《The Bridge》上映,没有探讨桥梁美学和钢结构,而是纪录了一年里从大桥上跃入金门海峡的自杀者。为金门大桥——自杀者“向往”的神秘和浪漫之地——的70年,作一个注解。
也让我们多少注意到,在美满家庭、快乐和健康之外,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的孤独、病痛、精神折磨和黑暗。这些人类艰深幽深的角落,也许会跟自杀联系起来,但和一个固定的地方,诸如箱根的森林,成为一个组合,我想如果没有站在那个地方,也许很难真正理解。金门大桥中心到水面的距离约60米,一个人纵身跳下,在撞击水面时几乎是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几无生还的可能。
如果仅仅是达到死亡的效果,也许它途更多。
两年前到三藩,例行的安排中,有金门大桥一站,旱季的美西海岸阳光充足,太平洋送来阵阵干爽的海风,大桥上驻足的游人,几乎可以用熙攘来形容。这里可以俯瞰市中心,也可以远望恶魔岛。我惧怕海洋和湍流,在桥上拍完一张纪念照,略略低头注视了下海面,便回到稳固的桥头。想起来的路上,导游说几天前一个在耶鲁念书的华人女生,特意来到三藩,在金门大桥跳桥失踪。我想,这里是很好,但还是不理解为什么那位华人姑娘跋涉如此遥远的路,来这里自杀。
随后几天行程,还会多次经过或看到金门海峡,有一天早上,在大巴上看到了晨雾中的金门大桥,那一瞬间,似乎一下就懂了。
这里有“不真实的浪漫承诺”。
也许像视觉专家说的那样,站在金门桥上,就会产生如此幻觉:跳下去将会是干净、平和、柔软的死亡。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在这里寻求最后的人世补偿,我们不应该过于苛刻。
诀别是艰难的选择,从痛苦和挫败中挣扎出来、从无望的病痛中逃离,从被捆绑中走向自由。飞翔,是不是挣脱最好的姿势?自由落地,是不是自由最好的方式?
尽管,“身体撞击水面,一点也不好玩。”尽管,静水深流的金门海峡在1秒中之后便又恢复可怕的宁静。
在纪录到的跳桥者画面或从自杀者亲属描述中,他们有的决绝,有的略有迟疑,有的拿不定主意,也有的人被警察以儿子的名义说服。但有两个人,他们在去那里,或是站在那里的时候,嚎啕大哭。
Crying,just crying.
让人心碎。
有人会说,这样的行为是对家庭和亲人的不负责任,也有人会建议金门大桥装个护网。(动议确实有过,但因为资金和一些争议,未施行。)但他们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事关生命的时刻,不知道能对他们这样处理持续不断的痛苦和绝望的觉得说些什么。
我最近在想一些有关疼痛和忍受的事情,后来我觉得,让我们不能忍受的,往往是忍受本身。
不过,转念又想到忘记在哪里看过的一句话(大意):我们所做的忍耐,不会比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珍惜生命吧
抑郁症病史二十年,三次自杀未遂经历的我看来,这个片子依然震撼我。
长发黑衣男的死让人心里很不舒服,明显摄制组处心积虑等待他的死亡。当一个人失去生活的勇气时,是该尊重他的选择?还是拯救他的生命?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满沉重的
2008.09.01 "Maybe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release from pain by pain. Maybe he just wanted to fly one time."
這是天意,為Gene而拍攝的電影。
看得很不舒服。不舒服的点在于,我认为活着的“正常”人其实没资格去评价选择去死的人。你都不曾真的认识过他,凭什么假装关心他。
生与死,一座桥的距离,请你认真的飞一次
那个自杀的人,总让我联想到MJ。
金门大桥美得让人不愿再回头。 音乐非常好!被煽哭了!T T
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句话好烂俗,但是关键的是最困难的时候要记得对自己说。
跳桥的跳桥啊
扑通扑通的死亡笔记
本是当做社导研究素材来看这部片子,却目睹了某种荒谬的真实。他们不是愚蠢,却执意要完成一个仪式性的自我实现,A FALSE ROMANTIC PROMISE.生命就是要把各种悲喜都尝尽才圆满不是么?哪怕剥落到底,至少要活着,事在人为。
人都勇气从那么高的桥上跳下 为什么没有勇气面对生活?活着比什么都好 以为死就能了结迷茫 困惑 无奈?那到上帝那你还是迷茫的 甚至悔恨的 要强大而淡定啊
主题太沉重,无法不关注。但拍摄并不完美,3.5星推荐。
金门大桥的景色与死亡的美如此切合。我个人非常欣赏导演的勇气,那些选择自杀的人需要世人的理解,哪怕一点点,我觉得本片以一种残酷的形式做到了。
You will promise me that you'll not go without saying goodbye.
自由落体的追溯。
其实来金门大桥自杀的人还是热爱生命的,因为他们那么看重仪式感,也很希望自己的死被更多人看见,就像一种自虐,赌气,埋怨自己的苦是你们这些冷酷的人造成的,你们没有救他。对于自杀的人,没必要劝,每个人的自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一定是确定自己得不到视为珍宝的东西,才选择去死。基本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