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奇遇电影
壹 | 100%爱尔兰出品
鉴于动画的背景特殊,描绘的是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的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很容易顺拐地把影片定性为阿富汗动画片。
敲黑板,这电影可是说英文的!
仔细一看,《养家之人》的制作班底,几乎全是欧洲血统:
剧本来自黛博拉·伊莉丝(Deborah Ellis)的同名原著改编,动画界小有名气的汤姆·摩尔(Tomm Moore)担任制片,导演是同为卡通沙龙动画公司的诺拉·托梅(Nora Twomey)。
同名小说《养家的人》封面
当然还有门面担当,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安吉丽娜·朱莉加盟制片。不过你我都明白她的定位,负责站台的同时,突出人道主义的重要属性。
说白了,这部动画片就是爱尔兰的动画公司卡通沙龙(Cartoon Saloon)出品。
卡通沙龙公司的logo略随意
卡通沙龙成立于1999年,属于动画界的「奇葩」,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动画重镇中,异军突起。我愿意为它亲拟一条宣传语:
「卡通沙龙出品,每一帧都是艺术」
2009年的作品《凯尔经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手绘画风时而精密繁复,时而灵逸动人,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
那本泥金装饰手抄本《凯尔经》看得人如痴如醉,森林精灵艾丝琳的一曲天外之音听得心底魂牵梦绕。
每一帧都能截图作为壁纸的《凯尔经的秘密》
AislingSongChristenMooney-BrendanEtLeSecretDeKells《Alsling Song》 听者会跟着白猫一起灵魂出窍
到了2014年《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同样是爱尔兰民间传说,同样是质量上乘的手绘画风,这次多了许多水墨渲染的效果,给整个动画扑上一层海岛边氤氲不散的水汽。
音乐上愈加恣意,爱尔兰民谣铺满全片,配上非工业化流水线的画面,浓浓的都是欧洲文艺气质。
《海洋之歌》瑰丽奇幻的画风,让人过目难忘
而今的《养家之人》,鉴于阿富汗塔利班跟灵动沾不到半毛钱关系,动画画风沉稳和写实了不少。
那是否动画片观感大打折扣呢?毕竟不就是冲着天马行空的画风去看卡通沙龙的么。
倒也不尽然。《养家之人》自是找到了自己安家立命的法宝。那便是卡通沙龙必少不了的历史传奇或者民间传说。在这一部分,画手们纵情发挥,看得你心欠欠欲罢还休。
传说故事采用剪纸贴画的形式展现,非常巧妙
你注意到老婆婆突然出现的第三只手了吗
贰 | 想说又没说完的阿富汗那些事
不是军事迷或者基地组织控的在座各位,想必还是对阿富汗纷繁的历史有些陌生的。
如不是看了《养家之人》一开头,父亲努鲁拉(Nurullah)对小女儿帕瓦娜(Parvana)绘声绘色地讲解,我也不会对追溯到史前的阿富汗沿革史感兴趣的。
阿富汗,东西方交界处,连接南亚、中亚以及西亚,它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侵略和征服。相应的,也饱受各种文化冲击。
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创造了古波斯帝国百余年的辉煌,领导了一场摧枯拉朽的远征,到达了中亚。阿富汗并入了波斯帝国。(前6世纪中期—前336年)
而后统一希腊全境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荡平波斯帝国,建立了马其顿王国。(前336年—前325)
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军之后,印度的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孔雀)揭竿而起,建立孔雀王朝。得名一说他生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庭,另一说他的母亲名字与孔雀谐音。总之,印度的佛教文明也路过此地。(前324年—约前187年)
巴克特里亚公主的美丽传说
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北)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迪奥多图斯一世宣告独立,自立为王,在中亚草原上建立起希腊化的奴隶制国家,又称「大夏-希腊王国」,张骞在这时候出使了西域。(约前250年—约前135年)
很可能是藏缅语族的月氏族,西迁的部分被称为大月氏(小月氏驻留在甘肃青海一带),征服大夏。五部之一贵霜,这个游牧民族扩张成了贵霜王国,地守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公元1世纪—3世纪)
大唐的军马
阿拉伯的头巾
而后一段时间属于嚈哒人时期,建立过突厥人的王朝,而后突厥又向大唐称臣(659年—751年)。中间阿拉伯人控制了吐火罗(962年—1151年),此后西域尽皆归于阿拉伯人,这正是伊斯兰化的开始。
1220年,蒙古人在这里建立过蒙古汗国、伊尔汗国等附属的小政权。异族统治下的阿富汗差不多就此结束了。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建立起杜兰尼王朝,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后经过巴拉克查依王朝(1836年—1973年),二战前在英国和俄国的反复争夺中夹缝生存。
冷战时,无一例外沦为美苏争霸的棋子,苏联先后三度在阿富汗发动政变,又几度入侵阿富汗,号称「支援阶级兄弟」。
阿富汗陷入内战。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在1994年组成塔利班,几年间横扫全国,建立起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统治,视《古兰经》为法律。
直到2001年,911之后,美国以打击藏匿的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养家之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2001年之前。
阿富汗好像摇摆的天平两端,一边是战乱纷飞改朝换代,各色文明到此一游;另一边是严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塔利班。
当天平最终朝着塔利班倾斜,反现代、反自由、反世俗的高压统治诞生了。
它纵容甚至助长残暴酷刑,抵制武器外的所有现代化,它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
恐怖统治下的阿富汗,高度宗教化,以至于难以寻到曾经各色文明的蛛丝马迹。
阿富汗的手抓饭
《养家之人》描绘了这时期阿富汗的社会风情和众生相,不过电影的火力相对集中,这部分现实主义段落所展现的,基本可概括为「阿富汗女性十万个不能做的事」。
她们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参加工作,成年女性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
她们不被允许单独出行,即使在男性陪同下在公众场所出现也不能有任何引起人注意的举止,未成年即可以结婚。
这种自洽的流氓规定,判断者却是任何一个掌权的男性。这样的社会里,父亲被学生栽赃,母亲被男人打伤。无助情绪如瘟疫蔓延开来。
影片最后选择的节点恰好是美军发起的阿富汗战争前夕。有趣的是,电影没有试图正义化美国的反恐战争。
还是男孩就被赶上战场
相反,电影部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极权下的人们没有主动选择打破暴政,当然也没因卷入战争而欢欣鼓舞。
导演诺拉表示,动画试图暗示一种「轮回」或者「循环」,阿富汗再次成为刀俎鱼肉,被人觊觎,任人宰割,无可避免地再次陷入战乱,历史重演。
下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叁 | 结尾
幸而,小女孩帕瓦娜女扮男装,解决了家里主要的生计问题。
幸而,帕瓦娜成为了说书人,继承了父亲的迷人传说,给不幸的世界带来了些许安慰。
故事里的男孩,原来是早年夭折的哥哥,他的死因终于揭晓,而因此他成功从巨象那要回村民的种子。
故事外的小女孩帕瓦娜,终于救回了监狱中的父亲。试图被带走的母亲和姐弟也逃脱并相遇。
最后的最后,帕瓦娜拖着受伤的父亲,母亲带着姐姐弟弟,不知是向着家的方向,还是无尽的黑暗前行。
二十年后,她是否在海边与另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相遇?
开放的结局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只是说「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影片是由著名作家黛博拉·艾里斯( Deborah Ellis) 著的加拿大同名获奖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动画片。画面风格浓郁清晰,影片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小女孩身处战火纷飞的乱世,面临着战乱、贫穷与极端宗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支撑了起了整个家庭。一面女扮男装来抵抗封建势力对女权的压迫,一面代替被塔利班带走的父亲赡养家庭,女孩心中股炽热的能量贯穿了整部动画。
故事表面上是在说小女孩帕瓦娜的坚强,其实是在说整个民族的坚韧。这个苦难的民族,身处铁蹄来去之中,是战争的旁观者,却也是直接受害者。在这样的土地上,帕瓦娜们坚强生存着,延续着民族的生命。
观看完电影会好难过,因着想到同情并不能让某些人因此放弃他们的利益,因着都知道这些都是真实,地球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当两个男装之下的小姑娘小心翼翼爬上废弃的坦克上相依而坐,对着照片中果阿的碧蓝海水期望未来的那一幕,真是美得令人心碎。
从电影里还学会了一个单词,哈拉(halo)是月亮光晕的意思,用在人名里可真美。电影最后一句话:话要说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声音,是雨水滋润花朵生长,而不是雷鸣。
也许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有爱与勇气来迎接挑战。
对影迷来说,预测每年的奥斯卡都是最兴奋的事。
守着看完直播,对着今年的获奖list撸一遍,也成为了每个影迷的自我修养。
但总有那么一两部片子,虽然没有“如我所愿”得到小金人,却依然是我心头割舍不下的存在,比如去年的《夜行动物》,特意为它写了一篇文章:《夜行动物》: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输家,也完全值得一看。
今年的奥斯卡提名,有一部穆斯林元素的电影入围,讲述阿富汗塔利班时代的动画片,《养家之人》(the Breadwinner)。
这两年的奥斯卡,真是一场盛大的文艺界反川普示威运动。比如去年的最佳外语,给了《推销员》,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人。而在那不久前,川普刚下达了行政命令,包括给伊朗在内的七个国家的穆斯林公民禁止发放签证。阿斯哈就成为去年唯一一个——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到现场领奖的小金人获得者。
众所周知,川普从竞选到上台,不断提出各项针对穆斯林的严苛政策,“限制入境”是他反穆运动的高潮,但奥斯卡的评委们却在明知道导演没办法入境的前提下,坚持把小金人给了阿斯哈……真是啪啪啪打脸。
所以这部电影一出现在提名,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吸引我了解它的是电影海报,奇幻的异域背景,一个女孩,穿着单色上衣,大眼睛凝望前方,松垮的头巾,高鼻深目,广眼细眉,配色之沉抑,沧桑的天真,形成了一种抓人眼球的反差。
相比于动画提名里的其他大制作来说,《the Breadwinner》还属于一部小众的艺术电影,虽然遗憾落败,但却依然是本届奥斯卡中我最想推荐给朋友的心中最爱。
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性不准上街,不准购买任何商品,不准与外人交流。电影就在这个氛围中开始,帕瓦娜(Parvana)上街,被发现是女孩,米店老板气得大吼——“滚出去,让你爸爸或者哥哥来”,差点被一群流氓抓住,几番挣扎才仓皇逃回家中。
原来帕瓦娜的爸爸突然被抓走关押,家中只留下唉声叹气的妈妈、成年待嫁的姐姐与懵懵懂懂的弟弟,存粮一天天减少,饥饿迫使着帕瓦娜冒险外出购粮,才有了电影开头的那一幕。
二女儿帕瓦娜为了全家人的生存,顶着家人的反对,最终决定剪掉长发,戴上白帽子,假扮成小男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米店买到粮食,掩人耳目打工赚钱,甚至四处打听消息来救出自己的父亲。
在很多电影符号里,长发都代表了传统给女性设定的固有角色。在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剪掉的头发代表了父亲让女儿练摔跤走出小地方的决心,而在《the Breadwinner》里,Parvana主动要求剪掉长发,代表了她对自己将要承担责任的决心。
最为巧妙的,在现实主义叙事的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同时进行的浪漫主义副线。帕瓦娜为了安抚幼弟,给他讲了一个睡前童话: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决定拯救村子而选择孤身去打偷走粮食的大象妖。男孩子遇到了神秘老婆婆,指点他去寻找三件东西,但他却遇到了怪物的追杀。一个小女孩,女扮男装,在随时可能被人发现抓走的情况下,内心不可能没有张皇恐惧。
而电影最高级的地方,就是用这个帕瓦娜自己讲的故事,来承载所有无法通过外部情节表达的内心世界。这个表现手法,直接让那个这部电影,从一部合格的动画片,上升到了足以匹配小金人的杰出艺术动画片。
每一次支线的剪纸风格出现,都是绝望情绪蔓延的时候,故事里小男孩的恐惧,就是帕瓦娜内心的恐惧。Parvana用了哥哥的名字当了男孩的名字。这意味着,当哥哥死去后,在帕瓦娜内心里,早已把自己放在了代替哥哥的位置上,去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
这种电影的叙事,就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前期两条支线各自蜿蜒进行,到了结尾时,所有乐器一齐奏出了最动人心魄的和弦,汇总到最后的主题上:故事里的男孩找到了镜子,战胜了大象;而帕瓦娜直面了心中的恐惧,救出了父亲。
导演托梅接受采访时说过:“阿富汗孩子对家人和朋友的责任感,完全与我们基于个人主义的文化不同。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很新鲜,在那个环境下却很常见。我的任务或者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电影里,把这个特别的故事,让它变得普通。”
电影所在的阿富汗,塔利班统治地区,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复苏,在21世纪女权运动的浪潮下,阿富汗的女性却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
电影里的所有情节,都在真实发生。曾经有位西班牙记者去阿富汗,回来后写了篇报道,里面详细记载了她们没有受教育权,所有的女子学校都被关闭;不允许外出工作购物,不准与与社会产生任何交集;没有婚姻,因为她们的婚姻不过是父兄的买卖。
那位记者还说起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例如她们得穿软底无跟鞋,走路必须轻悄,因为脚步声被视为“性挑逗”;若是她们被指控“通奸”,将会被揍到瘫痪甚至直接杀死;若想证明是被强奸,至少要找齐四个证人,不然就会被鞭笞。
她们的衣服,只在眼睛部位露出一些网状小孔,光线仅够视物,连手不能露出袍子。
我们如何去想象这些女性的生活?觉得她们可怜?
伊斯兰世界的女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区。不了解的人凭借着新闻想象她们,面纱笼罩着无法跨越的文化沟壑。从中东、到中国、到欧美,每一个地方的穆斯林女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与宗教上的压抑。
有时候,我觉得,正是因为穆斯林女性的自我驯服,在他者看来,带着一种“自甘堕落”,所以对她们的关注,引起的不仅是同理心,还带了一种旁观者无法察觉的某种居高临下的蔑视。西方世界对穆斯林,还存在着一种对异质文化的微妙恐惧心理。
这种复杂的混合着蔑视与恐惧的未知,正是很多人投射在穆斯林女性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上的刻板印象。媒体大加渲染之下,自然引起了很多西方公民对穆斯林人群的排斥。这也是川普那些反穆政策能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原因。
但这部电影,带我们看到了面纱下的另一面。
里面的每位女性,都是一个个让我感觉到真实的个体:强烈反对妹妹冒险,最后却亲手为她减去长发的温柔姐姐;识破了亲戚的奸计,最后以死相拼护住子女的刚烈妈妈,还有不循规蹈矩的帕瓦娜。
帕瓦娜代表的,是阿富汗最充满生命力的新个体。她是一个特别的阿富汗女孩,在战乱彻底发生之前,她短暂地接受过教育,她被抓走的父亲正是一位老师;同时,缺粮的饥荒带来的极限压力,突破了传统伦理对她最后的束缚。
当她遇到同样女扮男装的老同学时,我们又发现,原来,帕瓦娜不是特别的,在战火纷飞、塔利班残酷镇压的世界里,穆斯林女孩拥有的对自由的渴望、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非凡的勇气,都令人敬佩。
通过《the Breadwinner》,很多人会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即使在阿富汗,也并非全部是心甘情愿蒙面做附庸的妇女,也有思想保持开放的家人;原来,那个被我们隐隐排斥的宗教社会,有互相监督敌视的内部告密者,也有充满人情味的陌生人;原来在最黑暗的地方,只要看到过光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去追求光的方向。
电影似乎在隐约地发出一个信号:伊斯兰世界并非不可改变,足够的教育和社会的变迁,可以帮助穆斯林女性走出新的未来。
就像托梅导演说的,《the Breadwinner》这部电影,虽然取材自一个看似特别的故事,用塔利班渲染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但这个故事其实非常普通。叙事的克制,剥离了右派的偏见与白左式的同情,给了观众一个客观又全面的呈现。
去了解,总是比拒之门外的戒备要艰难上很多。
川普政府可以设定禁令,却无法阻止愿意去了解真相的民众。
这个世界很大,有些地方离我们很远。我们可以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而电影就是最好的眼睛。
作为一个文化场域之外的人,或许我们能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通过这样的眼睛,去真诚地了解一次她们。
《养家之人》
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又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
何处体现为政治正确呢?
对女性主义的摇旗呐喊与对极端宗教的咬牙切齿。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
皆因女娇娥帕瓦娜不可抛头露面,不可为生计而独自出门。惟扮奥狄士。只因,男儿郎皆可。 剪下乌发,换上白帽
“问安,向您问安!打扰下,问安!”
“问安!进来吧,小伙子,我又不送货。”
原来做一个男生是多么的舒服啊!
帕瓦娜在往日难以踏足的街道上自由的奔跑起来,也只是少了那裘衣纱与秀发。 片中所展现的女性,其地位就如同家养的牲畜一般,画地三尺而不可越,若无男人相伴而出,一顿毒打;女性的生活也被框定在读书入学之外,无不灌输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若有藏书而违反,一顿毒打。影片借助动画与生活化的表现方式将女性的种种周遭呈现于世人,既不会让人觉得沉重的喘不出气,而觉得仿佛离自己很远,更将她们的生活拉近至我们身边,让我们站在红色迷雾中透过黑纱感受她们所感受的。 对女性的压迫与奴役仅仅是极端宗教于人的一个体现,更多的是对人心、精神的侵蚀。 曾经的一个好学生,如今石乐志的投入塔利班,伊德瑞斯,可怜又可恨。很可惜影片并没有对这个人物的前后进行过多的阐述。或许也就对极端宗教的指控少了一份论据。 那么,又何谓政治不正确呢? 两个点,亦是政治正确的两个点。 男权社会,这部影片也最多只能能被视作是女权主义小打小闹的无病呻吟罢了。
毕竟独立宣言里面早已写明“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你们认同了。
毕竟入职后“三年后不生子”的保证,你们签下了。
毕竟女人就应该生小孩带小孩伺候你男人,你们执行了。
所以啊,女权这股妖风,煞一煞就好了。
这也就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片子而已,无需多虑。 最后一点,抱歉,也是我想上纲上线的一点。
我们需要跳出影片文本,看看片子的制作方面:
导演诺拉·托梅 Nora Twomey,爱尔兰人;编剧安妮塔·多兰 Anita Doron,乌克兰人;编剧黛博拉·伊莉丝 Deborah Ellis,加拿大人;影片由卡通沙龙制作完成,爱尔兰的工作室。
主要制作人员于此,我们发现美国的影子很少几乎没有,除却监制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美国、柬埔寨国籍),为什么?美国呢?美国明明就是一座驱散黑暗、将光明照向全世界的“灯塔”,民主和自由的象征,维护人权的世界警察,这些与片子的诉求无不契合,但美国它的影子呢?
是我想太多了吗?
还蛮冷门的电影。冷门到某家知名连锁影院,在首映那天还给了5场的排片量,第二天就变成了2场——还是非常不友好的时间。而且不仅题材有点冷门,形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动画片。这让那些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看电影的中年人有种对不起自己的感觉。
先说说背景。电影根据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丽斯的青少年小说——《帕瓦娜的守候》改编。有关主人公pavana的故事是一系列小说,这只是其中一本。作为延伸阅读,我个人更建议《灿烂千阳》、《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和《穿越百年中东》。毕竟原著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是一群需要所谓勇敢坚毅果敢之类成长养料的人。而如果真的要了解阿富汗社会、战争带来的悲剧以及阿富汗女性的悲剧,上述那三本书应该是更理想的选择。
但一部讲述阿富汗故事的电影在院线上映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让人足够振奋。即使它包装了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即使这是一部不说普什图语、达里语甚至波斯语的阿富汗电影,我却认为比那些低龄化或炫目的cg动画更有意义。至少让盛世之下的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全世界都在大踏步迈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还被困在僵化的传统中,生活在战火肆虐、人权被完全剥夺的环境中。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可怕的社会制度,会逼得家里未成年的女孩子变成“养家之人“,而这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微不足道的一角。
这年头还在用手绘的动画片,不多了。看到动画里每个人物颜色单一的眼睛、一点都不丝丝分明的毛发、简单得几乎粗糙的光影,居然把所有的表情:害怕、开心、惊异、憧憬、顽皮、悲伤、勇敢等等心理活动表现得如此到位,让人有种原始的感动。它又一次证明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只有故事的质量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真正标准。
说到故事。这部动画片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嵌套结构。故事里的人在讲故事。电影故事里的主人公帕瓦娜是bread winner,她讲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样也是bread winner。故事里的故事最开始出现是帕瓦娜为了安抚情绪不安的弟弟。帕瓦娜第一次去监狱外寻找爸爸被挨打之后,她的妈妈把这个故事补了起来。在小男孩儿跌落悬崖之后,他被一阵鼓声叫醒,打鼓的老婆婆告诉他要如何打败象王。妈妈是在安慰帕瓦娜,给她勇气和信心。接着在砖厂劳作的时候,帕瓦娜又把这个故事讲给精疲力尽的特里华听。特里华跟她一起创作这个故事,于是小男孩儿有了名字,叫苏莱曼——帕瓦娜哥哥的名字。于是后面一直追着苏莱曼的可怕的东西,是一直善良的老马。
在故事的高潮。帕瓦娜在监狱外焦急地等待,害怕和恐慌笼罩着她——战争的声音,炮火、时间的流逝、黑暗和不确定的援救。于是这次讲述和倾听的对象都变成了她自己。苏莱曼选择独自面对象王,和帕瓦娜一样的孤独和害怕。高潮部分剪切在帕瓦娜的妈妈、帕瓦娜和虚构的苏莱曼中进行,此时苏莱曼的故事已经和帕瓦娜的故事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在妈妈的眼中,酷似哥哥的帕瓦娜像极了苏莱曼。在帕瓦娜眼中,她故事里的小男孩儿自从被赋予了苏莱曼的名字之后,就承载了哥哥的身份,也变成她力量的源泉。
电影就是故事,但这个故事里的人们,他们也在编造故事。他们从故事里汲取力量,文明在故事里薪火相传,即使在地狱深渊也能获得灵魂的自由和不死的心灵,故事赋予他们力量撬动黑暗大门,露出一丝丝微光。我们看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讲的故事,也仿佛获得了一次救赎。
人生何时不艰难,世界何处不丑陋,在艰难丑陋时才会让人性的光谱超越肉眼可见的范围去照耀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说一个真事儿。电影放映完毕,工作人员是个小妹儿,她充满好奇地问我:姐,这好看吗?
我一个好字还没出口,她就紧接着说:你是我们放映这6场以来,唯一一个观众。我哑然。走在影厅的走廊里,此起彼伏的爆裂声,估计又是哪个反派在摧毁地球,人类等待着超级英雄的救赎。我喟叹,盛世之下的我们,对战争又了解多少?
然后在轻轨上,一群初中女孩子叽叽喳喳站在我旁边。然后一个女孩儿对她的同伴说:你长得好像男孩子,是个t吧?我白了一个眼儿,又想感叹下世风日下。但我转过头去看,那一群女孩子有最青春的脸庞和最无知的笑容——真正的不知人事艰难的笑容。
于是我希望她们永远这么肆无忌惮甚至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她们具有帕瓦娜那样的成熟和坚毅。人性的纯度和深度如果真的要通过战争来考验,那我宁愿永远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纯和多深。
《养家的人》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塔利班统治时期的阿富汗的故事,小女孩帕尔瓦娜生活在一个五口之家中,父亲在战火中失去一条腿,倚靠替人读信、写信,同时贩卖家中值钱的物件为生,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待字闺中的姐姐因为女性身份而无法出门,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尚没有生活能力。随着父亲的逮捕,这个不堪一击的家庭再次受到重创。在当时的阿富汗,女性不能拥有工作,不能买卖东西,不能暴露身体,除非有男性陪伴,女性不得独自出门。在这个毫无道理甚至毫无逻辑的规定下,父亲被逮捕对这个家庭意味着唯一的劳动力的丧失。
于是,小女孩帕尔瓦娜站了出来,她剪去长发,穿起已故的哥哥的旧衣服,假扮男孩去工作赚钱,去打水,去集市上买食物,以此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同时背负上拯救父亲的使命。
在塔利班执政以前,父亲曾经的工作是一名老师,他教帕尔瓦娜读书、写字和讲故事,也鼓励帕尔瓦娜记住那些关于民族和历史的故事。随着父亲被逮捕,小女孩踏上了养家之路后,她开始像向别人讲述起了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兴都库什山脚下有个小村庄,象王抢走了村民们用于播种的种子,一个小男孩苏莱曼站出来要为村民们夺回种子。尽管受到村民们的嘲笑,他依然踏上了寻找象王的道路。一个老妪告诉他,战胜象王需要三样东西,一样是能闪光的,一样是能抓捕的,一样是能使人平静的。接着,男孩苏莱曼依次得到了一面镜子、一个渔网,他镜子看到了追随在自己身后的怪物,一匹又老又瘦的马。他来到象王所在的兴都库什山上,用镜子和渔网制服了象王的爪牙。最后他面对象王,讲出了故事,故事让象王平静,把种子还给了村民。
镜子用来认识弱点
男孩苏莱曼用镜子照射自己的身后,看到尾随自己的怪物原来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他与老马和平相处,老马救了他的性命,使他赢得了渔网。可最后当他需要上山寻找象王时,却把老马安顿在山脚下,独自一人离开。那匹老马代表的是自我的弱点,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同时也不断拖累着自我前进的脚步。我们透过镜子看到自我、民族和国家,看到自己的怯懦,看到民族的软弱,看到国家的过失。每个人的身后是这个衰落的民族试图掩饰内心的胆怯而表现出的张牙舞爪和虚张声势。我们的所有愤怒、激进都来源于自身的软弱,就像那个举着枪想要射击帕尔瓦娜的男人,最终被自己的枪声吓到了,犹疑着想要确认山洞中的情形,然后还来不及思考,就被送上了去往战场的卡车。在庞大的时代面前,我们都是胆小而无助的。
渔网用来束缚关系
男孩苏莱曼用渔网罩住象王的爪牙,制服了他们。渔网代表用来制造关系,束缚关系的工具,它可以是家庭、亲情、友谊,也可以是民族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电影中,帕尔瓦娜认识了两个帮助自己的朋友,同样女扮男装的女孩儿德利瓦,和丧失妻子的男人拉扎克。德利瓦帮助她一起工作养家,而拉扎克帮助她拯救了父亲。
故事用来引发共情
面对象王时,苏莱曼讲出了自己的故事,“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妹妹们总在争吵。有天我在街上发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它爆炸了。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这就是结局。”故事破坏了象王身上的盔甲,它把种子还给了苏莱曼。苏莱曼就是帕尔瓦娜去世的哥哥,这个故事就是哥哥死去的故事。
在故事之外,帕尔瓦娜面临着拯救父亲的危难时刻,她站在墙外,那个能够帮助她的拉扎克站在墙里。墙外,帕尔瓦娜对着心中的小男孩苏莱曼大喊,“讲出你的故事”。墙里,好心的男人拉扎克对举着枪的狱卒说,“你可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面这么乱,放走这样一个男人又如何。”
而与此同时,帕尔瓦娜的母亲正在面对试图带走她的女儿和儿子的男人,这男人强壮、凶恶,手里拿着一把刀。
那一刻,那个长着獠牙的大象是那个举着枪的狱卒,也是那个拿着刀的男人。
母亲用手握住刀刃,鲜血直流。拉扎克替帕尔瓦娜的父亲挡了一枪,肩部受伤。他们手中没有武器,唯有用身上的鲜血吓退敌人。
我最后的武器是示弱,用我的悲惨遭遇换取你的同情。如果你的心底残存最后的人性,你会放过我。而你的一丝犹疑,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这样的主题无疑是悲观的。就如同那些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的女性,她们弱小无力,没有武器也没有话语权,她们是如此绝望,以至于她们孤注一掷的把希望放在对方身上。
电影的英文名为“The Breadwinner”,即赢得面包之人,意指小女孩帕尔瓦娜。而寓言中的男孩儿苏莱曼需要赢得的是种子。就这样,电影和寓言渐次发展,故事在现实和隐喻中一一相照。寓言中的男孩把故事讲给了长着獠牙的大象,电影中的女孩把故事讲给了屏幕前的观众。
电影里,女孩儿拯救了父亲,母亲拯救了儿子和女儿。可亲人尚未相遇,战火即将燃起,痛苦并未就此终结。电影之外,塔利班政权在2001随着美国“911”之后对其打击而撤离阿富汗首都,而这个国家的苦难并未终结,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政权之间的矛盾不断,在阿富汗的多个地区依旧频道发生着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等恶性事件,无数平民失去生命。
“从2017年1月至7月,阿富汗境内各类暴力事件就已造成近3000人死亡。”
“2018年的前6个月,美军及其盟友在阿富汗投下2911枚各式炸弹,这几乎是去年同期在阿富汗投下炸弹数量的两倍。”
“2018年前三个季度,阿富汗境内各类简易爆炸装置袭击共造成3634名平民伤亡,创下历史新高。”
“2018年12月24日,首都喀布尔市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32人死亡,超过20人受伤。”
“自阿富汗战争爆发17年来,已有3万多阿富汗无辜平民葬身战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思潮和各种呼吁和平的运动高涨。由于一战期间科技的进步让战争不再遥不可及,通过照片和影像我们能够更真实的接触到鲜血、痛苦和死亡。而这些战争的残酷影像戳破了狭隘民主主义和战斗英雄的泡沫,让那些原本唯恐天下不乱的好战分子良心隐隐作痛。人们开始寻找通过更为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所以我们要记住故事,记住的是历史,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不能忘记过去。因为人类是如此健忘的物种,才会让历史不断重演。而在不同的时刻里,我们可能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儿,或是那个手持武器的男人。所以我们要讲述故事,讲述我们犯的错和由此而经历的苦难历史,我们不是残忍,我们只是借此唤醒自己的良心。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飞机上看的。特别煽啊,我这种眼窝浅泪点低的稍微一看就感动的不得了,这不连头像都换了。希望安宁真正能降临在阿富汗人民的身上。
非常搞笑,要么你就直接用阿拉伯语配音,阿语腔调的英语配音算什么呢?法国人还是印度人在纽约?这又不是梗,所谓的方便观影更是没必要,缺乏内核只知道截取一段故事来衬托中心实在是很无力。
二十年后还能否相见,在那片月亮拉起海水的沙滩。(190113影院国语版:讲故事真的像念咒语一样,能给以人勇气和力量。)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生活不是故事,故事里的苏莱曼得到象王的种子回到故乡;生活中的女孩寻回父亲,故乡已是一片离乱。现实不是动画,动画里母亲被释放追回了先行的女儿,现实里多少骨肉已天人两隔。女孩伪装成男子,炸弹伪装成玩具,宝石井底深不可测,监狱的路征程漫漫,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也是最廉价的负担。
今年看到的好片很多,这不算最惊艳的,却是单纯想要推荐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清楚,画面风格浓郁却也明快,讲述社会题材避开沉重也不刻意强调时效性,算是今年心头有重量的一部成年人童话了。所以觉得很庆幸自己在COCO上映前一个礼拜看到了并且推荐这样的作品。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原著台版译名叫作《战火下的小花》,好过现在的译名,Parvana不仅要养家,也要救父,更要与自身命运作斗争...虽然动画与真人电影无可比性,但仍想提一句,这部动画中的女性甚至比诉求类似的《神秘巨星》更勇敢、更写实,也,更悲剧。
“有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个玩具,里面藏有地雷,接着就爆炸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你就不能不管吗?你就不能当没看见吗?你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吗?他只是个人啊。
85/100 “养家之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最黑暗绝望的关于穷人的美好愿望的童话,只是那些童话大多以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让小朋友觉得所有恶是早已逝去的东西。然而“养”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最后揭晓的谜底和它本身一样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女导演,自带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爆棚同情心,可惜节奏感欠奉,力度是弱点。
一个国家的堕落从男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复兴从女人开始。
倘若有人说绿教对人类有任何益处,那他必然是混淆了那些天生高贵坚强却不幸生在绿家但历经荼毒扼杀之后仍然闪光的灵魂。灿烂和荣光归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他们的创造,绿教不配分得任何功劳
我相信动画片的力量,有时候来得比真人版本要震撼,所有的不堪和对世界的控诉,用一种卡通的力量,来给予现实最温柔的一击。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小烦恼要死要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世界的另一端每天为“生计”和"家庭团聚"这些我们早已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与命运抗争。@2017BFI伦敦电影节
奥斯卡评委会不是最喜欢政治正确了吗?准备把红毯都抹黑的伟大女权主义者在阿拉伯石油面前都瞎了吗,有这么魔幻现实的片子,还非要看什么童话?奥斯卡,垃圾。愿和平,愿生而为人、不以自己的性别为耻。https://i.lavayou.cn/archives/1751《没有然后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不给人活路,女人不能独自上街,需要男人陪同,而且要穿那个罩袍。男人呢,也是谁野蛮无知谁拿枪,谁就说了算。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给你投进监狱。作为一个群体活成这样,自我设限,真是比很多动物都不如。要是不能够想像超自然力量作为精神支撑,真的很难活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