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是正心读书会推荐的影片中,我没有流泪的一部。 虽然说主角是那个只有一只左脚能活动的克里斯蒂,但是我感觉很多人都是,玛丽是,艾莲是,兄弟姐妹是,爸爸是,妈妈更是。 整部影片是倒叙的方式,从克里斯蒂去参加一个慈善活动,先是由玛丽看护他,并翻看克里斯蒂的书开始,一部分一部分地向大家叙述这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 这部影片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 1.透过外相看心性。 这个外相是真正的外在相貌。其实克里斯蒂的外貌我有点怵。这让我想起很小的时候,外公家后面有一个类似的患者,也是小儿麻痹的病。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那里玩,想不到这个患者坐在外面的一张凳子上,面部表情狰狞无比,两只手不正常的扭曲在身上,就如克里斯蒂一样,她很友好地跟我打招呼,但是声音跟常人不一样,幼小的我紧张得要死,一听到她的声音就赶紧转过身,躲到我妈怀里哭起来,最后是我妈把我背起来离开那里才算好。但是那个可怕的感觉一直留在心里。 以后当我看到类似的人都会有一点心里别扭。之前跟朋友一起去残疾人寄养园,第一次去还是有些发怵,当他们歪斜着脸,拉着我的手的时候我总想逃避。 总之一句,我对人的外貌会有极大的分别心,有异于常人的我就不太能接受。这大概就是以貌取人,或者说是着相吧,真正的着在人家的相貌上。 但如果透过克里斯蒂那歪斜的嘴巴,扭曲的肢体,去看他背后的那个性儿,其实他就是一个特别真实、特别活生生的人啊! 当他听到姐姐做作业时,说四分之一的25%是多少时,他费劲地写了1/16,但是无人能明白,其实他跟兄弟姐妹一样会理解会计算; 当他第一次用尽了全身力气写了“mother”这个词的时候,所有人都欣喜若狂。爸爸甚至扛着他去酒吧庆贺; 当他看到临产前的妈妈因为扛他上楼而昏倒在地时,费力地用他那一只脚下了楼梯拼命砸门求救; 当他跟大家一起玩球时,居然可以用头守住门,为队友赢得胜利,他也居然能用唯一的左脚射球并射中了目标,大家为他欢呼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跟哥哥们联合起来恶作剧,设计让装煤的卡车漏下很多的煤,趁机捡回家补贴家用,虽然最后被妈妈批评了,但是这更让我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他也有青春期的萌动,当一个姑娘亲过他之后,他也作画表达爱意,遭到拒绝后,他也沮丧地把画撕了,特别真实的正常人的反应与行为; 他去接受治疗的时候,发现19岁的自己跟一帮小孩子一起去,适应不了,倔强地回来了,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青春期时的自尊与倔强; 当爸爸不幸在屋子里倒地不起时,妈妈根本开不了门,是克里斯蒂用自己的力气撞开了门,他跟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 当治疗师艾莲帮助他一点点恢复语言能力,最后他爱上了治疗师,他勇敢而坦诚地表达爱意,大家总觉得这个“残疾人”只是在表达谢意,但是当最后艾莲告诉他自己会结婚,他喝了很多酒,发怒了,他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这些表现跟一个正常的被拒绝的男孩子真的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他们更直接更诚实; 当艾莲又一次来邀请他去参加慈善活动时,他坦然面对,并答应了艾莲的邀请; 最后他赢得了玛丽的芳心,也是缘于他真诚热烈的表达爱意,美丽而温柔的玛丽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 整部影片,让对外在相貌特别在意的我更好地反思,用心去了解,其实每个人自性都是一颗光芒璀璨的宝珠,克里斯蒂身上的真实,聪慧,热烈,顽强,坚持等品质是需要透过外在去看到的,如果真的以貌取人,真是太愚蠢了。 2.伟大的妈妈,伟大的家人 克里斯蒂的家庭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爸爸就是个砌砖的工人,妈妈不仅要生这么多孩子,还得操持着整个家庭的吃喝拉撒睡。家里条件特别艰苦,因为兄弟姐妹多,克里斯蒂跟其他三位弟兄四人共睡一张床。 但是让人很感动的是,一家人对他没有任何的不平等,而是把他看作与其他孩子一样,虽然他确实有点不一样。 这一点也让我感慨,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这个生病的孩子多一点的照顾,很多地方不能去,要保护起来,但是他们没有。照样可以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踢球,一样可以给他守门和射球的机会,一样带他玩游戏,一样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 唯一对他跟别人不一样的,一个是妈妈攒钱给他买轮椅,虽然家里的伙食差很多,但是妈妈还是很坚定地要给他买轮椅,最后也实现了。还有一个,当克里斯蒂沉沦在失恋的痛苦中时,妈妈毅然决然地亲自为他盖起来画室,让他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支持他继续创作。那一刻,爸爸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盖好了房子。 这个家,真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琐碎却又充满温情。 姐姐因为未婚先孕,被文化层次不高的爸爸责骂,妈妈则保护着。想想,一个家能养活这么多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一下发现,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家,是不是能做到像这位伟大的妈妈那样的包容,负责,有担当? 当克里斯蒂因为自己出书获得了800英镑的钱,悄悄放在妈妈的储蓄罐里,几个兄弟姐妹一起设计让妈妈取钱,当妈妈打开罐子,发现了这笔巨款时表现的惊喜,孩子们都发出了欢呼声,是的,那一刻的温情真的很感人。这也是妈妈应得的,这位伟大的母亲,值得孩子们这么拥戴她。 正因为有这位伟大的母亲,才能有这么温情的家,才能有克里斯蒂正常的成长。 于我:不以貌取人;努力做一位明理,涵德,柔和,温暖的人。
对待Christy,母亲从未怀有任何偏见:她要求孩子们离家上学之前与Christy 一一道别;把Christy 打扮的与其他孩子一样毫无分别;在有佣人的情况下依旧亲自给他喂饭、教他算数题。同时她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即使已经怀有身孕也坚持抱行动不便的Christy 上楼;在作为家庭收入唯一来源的父亲去世之后她甚至没有哭泣,而是去酒吧为父亲支付最后一杯未来得及付账的啤酒钱。年幼的Christy 艰难地依靠唯一可以活动的左脚用粉笔在地面上写下大写的单词“MOTHER”之际,正是他被全体布朗家族成员接受之时。父亲Mr.Brown把儿子高高的举过头顶兴奋地大喊:“He is Brown!He is Brown!”从此Christy再也不被认为是handicapped and idiotic.
这是母亲第一次定义“尊重”二字——Christy 值得被家庭成员尊重。
在Christy 青年时期,由于父亲被意外解雇,家境猝然困窘,为了储备足够的煤炭过冬,Christy 和哥哥们给过路的运煤车设计陷阱从而偷到了足量的煤炭,对于欣喜若狂的孩子们,母亲却做出了拒绝的回答。
She says: You know it's a sin to steal,You know God is looking down you just now,the coal is not coming in this house.
这是母亲第二次定义“尊重”——你要尊重你自己。
母亲第三次定义“尊重”的象征是最终举办的画展以及慈善晚会——Christy绘画的天赋与才华为他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我不记得母亲有过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激烈的言辞和明显的面部表情;我也不记得母亲的名字,因为从始至终,母亲的名字仅在电影的一句台词中一闪而过:母亲更多的被孩子们称为Mom,被朋友称为Mis.Brown,被父亲称为the woman。这部电影并未刻意塑造母亲的形象,但每一处细节都散发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与女人的光辉。
演员太给力了,演出的效果很好,他的人生就是这么让人感到疼痛,一个丰富的灵魂被困在一个沉重的枷锁里面,只有强韧的意志才让自己的生命精彩起来,大喜剧结局的故事,但是里面的辛酸却不仅仅是电影里看到的,向Christy Brown及帮助他的人尤其是他妈妈致敬。
Daniel Day-Lewis首封奧斯卡影帝之作,有種類似《Frida》的感覺,即表演水準高於影片質量,同時又有種《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的感覺,即在主角被禁錮的身體之中那顆渴望自由的心閃閃發光。觀影之初我質疑Daniel Day-Lewis的表演太過火,但是我後來理解了其中的全心投入。
所谓的“励志”和“神表演”更像是噱头,就连那点浅尝辄止的爱尔兰元素都像是文化景观连环画。Brenda Fricker的表演代表了此片的最大意义,那种母性的质朴,包容,坚忍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凯尔特劳工阶层的,更是一种贯穿人类发展的孕育力。
看到难受,不得不拿这部电影去和Frida比较,同样是残疾人,同样知难而上,同样作画,但两片的摄影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两人的画技也不可同日而语
当因身体局限不能得到爱时,那种绝望却是心的绝望。被禁锢在残躯中的灿烂灵魂。DDL为这片子牺牲很大。
布朗聪慧,但在不健全的社交环境下粗鲁,看似缺乏教养,但是细想后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DDL演绎地很完美。
1996年《破浪》→ 2017年《一呼一吸》→ 2018年《真爱百分百》→ 2012年《坐着轮椅飞上天空》→ 1989年《我的左脚》→ 2020年《瘫痪人生》:因《破浪》而起观看了几部主角不幸瘫痪的电影,然后想起这部知晓多年的《我的左脚》(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本片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于是终于观影了。—— 今日观看的六部影片中个人整体观感最佳的一部作品就是这部《我的左脚》(看得我泪腺触动好几次)。
吉姆·谢里丹处女作,一位身残志坚天才艺术家的传记片。1.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人戏合一的精湛表演首次加冕奥斯卡影帝,小演员休·奥康纳对身患脑性瘫痪的少年布朗的演绎也毫不逊色。2.借由中年布朗等候出席活动时护工翻阅他的自传来回溯叙事,穿插其艰难成长历程,运镜与配乐相当冷静克制,但布朗以左脚完成的一系列或平常或非凡的动作(拯救母命、成功射门、书写作画、尝试割腕、砌砖盖房、击倒对手、献花邀约)的感染力有增无减。3.影片凸显了原生家庭对残障者成长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虔信温柔又永不放弃的母亲、虽酗酒粗暴而不无爱心良善的父亲和尊重友爱的兄弟姐妹都刻画得饱满鲜活。4.两个精彩镜头:片头展现布朗以左脚艰缓放唱片的移动特写长镜,呈露出围观食客诧异尴尬目光的来回横摇长镜。5.“我常畅泳于你美丽眼眸的蓝色池水中。”(8.5/10)
DDL演技太过霸道奉献出前无古人的强悍表演。用身体行走,用左脚探索人生。左脚翻书左脚拿画笔左脚按打字机按键。真性情,大才华。不管年少时候还是成熟年华,丢弃的永远是被自己所超越的,在手中的永远是值得追求的。不碌碌无为的话说听起来俗套却是铮铮铁言万年不变。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若非老刘追求“将任何角色都变成本色”的精分派演技,就脚本来说对男主角的刻画流于表面,甚至不如其父母来得鲜活生动。不过原自传也是刻意回避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真相,去打造一个“只要坚定面对就能战胜噩困”的励志传奇。看到残障人士勇敢追爱与接受爱的故事,就发现自己心有残缺……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多片子 ddl真的是像水一样的演员,每一个角色都看不出是同一个人。/要演绎一个身体残疾的人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day的尺度掌握的真是刚刚好 ,不多不少。 /想到了去年争取了很久的那个痉挛患者的角色,挺可惜
此时基提已经爱上了艾莲。某日艾莲将基提的画推荐到了朋友的画廊展出。结束后基提向艾莲表达爱意,却被她拒绝......
励志,人生是否有意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刘易斯的演技可谓是出神入化,整部传记片也是中规中矩,这类方法拍纪录片很讨奥斯卡的喜欢,主人公往往身残志坚,朋友和家庭的温暖和互相帮助,可惜的是导演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挥,使得影片本身显得平庸。
这种题材很难不与励志沾边,不过这部里导演将励志的内容最小化,很多的在刻画男主角的才华和各种真情实感。当然了,我一向不喜欢演残疾人的电影,男神也不例外,不过妈妈是真的好。
相比励志,我认为这片更多的是真实。DDL真是出神入化,这片子是在布拉格之恋之后一年啊,对比一下真是更加惊呆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戏份应该再多一点
迟来的希望 令人伤心 朴实 真挚 感人看的我想哭了 我们正常人很难体会命运对残疾人的不公啊
1. Eddie在饰演霍金之前,一定看过此片吧?!英国男演员最受瞩目的一大堆,长相上就没有重样的,也没有统一的一个帅的标准,都帅出了自己的风格。而知道他们对演艺事业的全情投入和他们各自的学霸背景后,你就更知道一副好皮囊真的没什么,还要脑子里面有东西才行。2. 不爱上片中男主角也很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