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爱你,虽然这让我痛不欲生;我可以不爱你,但这样我甚至无法生存。
你终于与你的爱人在雾气蒙蒙的清晨奔向生命之轻,面带微笑,无谓惧色。或许这样你便可以永远解脱。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性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
拉西楼: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我们会受伤害会受屈辱,这些都熬得过去,只要我们还保有一点自尊,但只要再有人对我们当头倒下一桶屎尿,或许告别现世是较好的选择,选择的人就得离去,不过要走得有尊严。 伊洛娜:谁说非离去不可?也可以选择留下为幸福而奋斗。 拉西楼:有人办得到......安德拉许办不到
影片的剧情围绕于托马斯、特蕾莎与萨比娜三位角色复杂的关系中,看似庸俗的三角恋中蕴含着昆德拉对生活态度的哲学思考,即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所言的轻与重。 萨比娜坚强、独立,轻若鸿毛的价值观令她不能承担世俗婚姻之重,不能忍受形式媚俗之重。她拒绝了与弗朗兹的同居,蔑视形式主义的政治游行,厌恶饭店中媚俗的音乐和假花装饰品。她选择逃离,逃离家庭,逃离祖国,逃离婚姻……她逃离了一切,但却逃不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带来的空虚与孤独。 特蕾莎脆弱、敏感,她需要的是负重的人生。她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性,不能忍受托马斯肉体的出轨,不能无动于衷的看着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她需要用“爱”填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带来的空虚。托马斯、卡列宁都是她情感世界里的“重”,她享受生活的重量,正如她享受做爱时托马斯沉重的身体。 托马斯是轻与重的矛盾体。他曾经与萨比娜一样享受着生命之轻带来的空虚与自由,当特蕾莎出现在他生活中时,命运开始发生逆转。昆德拉的原著中,托马斯将特蕾莎的出现视为自己生命里六个偶然所造成的必然,这种极具宿命意义的相遇决定了托马斯的命运,可惜电影中淡化了二人相识的宿命感。特蕾莎的依赖逐渐改变着托马斯的生活态度,爱情令他无法再忍受生命之轻,令他放弃自由与尊严重返布拉格,令他离开寻欢作乐的城市归隐乡村田园。 《布拉格之恋》是在尝试着将一部经典文学改编为经典电影,但影片无论是题材的把控和剧情的处理上都缺少原作应有的深度。断章取义的表现“轻与重”的哲理又使影片远离商业爱情电影的大众性与通俗化。影片就这样始终徘徊在“轻与重”的小众哲学深度和“爱与性”的大众通俗爱情之间,没有真正把握住作品的改编方向,昆德拉原著的经典分量终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不能承受之轻。
某些情绪,就这样泛上来。 一天到晚念叨着布拉格之恋。布拉格之恋。。。 宁愿抛开一切探讨生命的话题。我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这部电影,请允许我,请允许我只看到两个灵魂,两个灵魂的爱情。 你们说我推荐的电影总那么不良,你们嘲笑我还是个孩子。你们觉得我总是爱抽风,你们会向我说起自己喜欢的人,你们说我心里藏不住秘密。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承认。 我对白花花的肉体镜头没有兴趣,但我忘不掉特丽莎含着眼泪在另一个男人身下,似乎只是为了向托马斯提出一种他根本不会知道的抗议。就像谁谁谁说的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你们倒是会充满精力的问,哎她不是挺爽的嘛干嘛要哭啊。 存在电脑里很久,只是听bird说书里3页一黄,我想也许我还要过几年才能看懂。然而不小心被爸妈看到,他们说,但愿我的人生观不会被它影响。我没有被电影影响,是的我依然浪漫主义死性不改。然而影响我的人生观的是你们。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女人对你们只是一种玩物,你们,与我一样只是孩子的你们,怎么看呢。 托马斯有过无数女人,却是一个不能忍受女人完事后睡在他身边的男人,对他而言,当特丽莎在他的身边睡得香甜,爱情就这样突然到来。你们不相信,我相信。 就像我当年莫名其妙地做着机器人与人类爱情的课题,莫名其妙地能够扯淡到爱情多么多么伟大美好,扯淡到机器人怎么能够代替爱情。是的,幼稚!传说中情侣要避免看Sleepless in Seattle这样描写出由magic而来的莫名其妙的带点背叛含义的爱情。因为它理想化简单化幻想化……归结为——幼稚!而我还是相信。 唐璜式的恋爱,抑或柏拉图式的恋爱,突然就变得没有区别。只是企图占有。占有肉体抑或是灵魂又有何区别?!女人就是在意,男人就是不在意。看轻抑或是看重牵涉到的人生观,特丽莎只能哭着质问,托马斯只能无奈地回答。为什么它能与爱情不相矛盾?女人问。但是它就是不相矛盾。男人只有这么答。 而动乱的社会为何就不能容下这段小小的爱情?每天在不安、拒绝、狂躁中度过。与爱情并列的理想、观念不停地经受打击。唯有婚礼上那只小猪和那只“认为别的狗都很呆”的狗,单纯快乐清新。 特丽莎离去,这个动乱的狂躁的社会不在乎,但托马斯在乎。护照被没收相比失去特丽莎,轻得不能再轻。 远离喧嚣果然能带来美好。我想喜欢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喜欢近结尾,特丽莎走向托马斯的时候,微笑,甜蜜,浪漫。小提琴的伴奏。托马斯在微笑。仿佛他们之间琐碎的生活,涉入政治带来的麻烦,一而再再而三的矛盾全部烟消云散。她穿过跳舞的人群,旋转着,走向他。轻缓的节奏,踮起的脚尖,温柔的开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的数字,6号。 最美好的时候来临,终于能够有这一刻,只有他们俩,只是体会那次相遇伴随着magic来带的最美的时刻。 她笑着看着他,他笑着看着她,他说,他在想,他是多么快乐。而每个屏幕前的人都知道,他们正驶向死亡。 也许我们也能平静快乐地看着他们驶向那片绿色。因为,之前的种种早已说明,托马斯、特丽莎,如果他们不改变,就无法永恒。 他们的生命在绿色中终结,但也在幸福中。快乐,互相拥有,微笑,返程的卡车。 那就用死亡代替永恒吧,那就让我们相信死亡即是永恒吧。 你们,依然叫嚣“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的你们不相信;我们,有时候“跟特丽莎一样‘狭隘自私’”的我们相信。 ------------------------------------------------------ 然而我们都只是孩子。
经典的“来,叔叔给你检查身体”段落
在情欲海里沉浮总有上岸的时候,在政治河里漂流却总难找到岸标。
书里的涵义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的很有限.
对文艺片感知迟钝。依我看这片就在讨论俩问题:一伦理问题:你出轨就允许我出轨;二交通安全宣传片:雨天驾驶小心路况车况。ps,大概影响我看片情绪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蹩脚英语,急了我竟然还在其中一段调了国配;二是演员我都不喜欢,尤其比诺什,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抗拒啊?大概是她某一类形象。
6/10。名著改编通病:内涵表达太不完整,主题纷杂以至一时找不到重点,结构零乱,人物心理刻画面面不俱到。没看书的话根本看不懂电影,走神次数之多,最后40分钟的意识流叙事干脆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摄影挺注重细节(动作、表情特写),坦克入侵那段纪实手法运用到位,但三小时也难拍出史诗气魄。
女主角很迷人,剧情基本还原原著,文艺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以前一直感觉此片仅是昆德拉小说的通俗化改编,经学者指点后,赞叹于导演对以往被批判的male gaze的颠覆运用,达到对女性欲望的展现,以及间接的政治指向,这点足以证明其改编的功力;对两女主互拍一段有了更深感受。纪录片一段的神剪辑更不用说。几年后的重看只有更喜爱。
生命中有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重,对于你来说却是如此之轻……
一般般,看睡了,其实无关情色
电影在结构上无法超越小说,但是抛开小说不看,就成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电影。结尾忠于原著的结构安排很好,原声很棒。比诺什阿姨很迷人。
男女主角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不必说,戴·刘易斯的小绿豆眼睛把Thomas那点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诺什也把Teresa的不安惊恐表现得十分传神,唯一不满的是电影把Teresa母亲那一段完全砍没了,如果不是再返回去看原著根本就不知道Teresa的性格成因了,电影篇幅那么长完全没必要这样
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吗?冗长却不沉闷,剧情足够的张力避免谱成一首催眠曲。好是好,只是导演和原著表达的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费脑筋了……
情人是轻,是离经叛道与绝对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选择。民族历史、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马斯在轻与重的两极之间游走,在被虚无吞噬之前顿悟出轻之不能承受。我们都是托马斯: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
b站3分钟 “分析型的智者一般不会去勾引抒情型的(有浪漫主义幻觉的)女性,因为后者实在过于喜欢纠缠、喜欢死去活来那种悲剧性,而这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分析型的智者最常青睐那些明智的、知道何时该放手的女人。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就是这种爱情的绝好注脚。”
我喜欢萨宾娜。
死在彼时也不错。
托马斯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特蕾莎说: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最后我终于知道卡列宁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了,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放弃一切,放弃乌有和现世生活。
爱情,欲望的多重选择,沉溺在其中的人是幸运也是挣扎
比诺什美人
8.3 爱情、性和政治是六七十年代故事永恒不变的主题;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那是个最特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