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中出乎意外的一部好片。用悬疑故事的外壳控诉了资本对艺术的残害。 佛教中无上智慧被人格化成了佛,基督教中主导事物最终走向的规律被人格化成了上帝,多神教中各种拥有不能被人类所把控的力量人格化成了各种神。这部影片中,现代社会拥有无上力量的资本,被人格化成了躲在幕后残杀艺术家的神秘组织。 巴黎,艺术之都,是属于艺术家的么?这部影片告诉你不是,艺术(家)在这被杀害了。从美国逃离麦卡锡主义迫害的菲利普看到了自杀的艺术家胡安的死亡真相,可凶手虽无处不在却隐匿不见,构成了影片的悬疑。
有这样一个实体的凶手组织么?市场经济下的各路资本早就因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结成了一体。如果结成一体可以称之为组织的话,这样的组织却是很难找出其实体的存在的。作为在艺术和资本间拉皮条的经纪人皮埃尔,当然也就是这个组织的一员了。而特里,也许可看作资本对艺术(家)的诱惑,虽然诱惑本身并无错,能带来不一样的美好,但傍上了特里的艺术(家),难逃一死。 巧合的是,胡安或杰拉尔的死,在同样本次上影节放映的《冷战》中,从男主的艺术在巴黎沦陷中也可以看到(男主同样最后也是选择了自杀)。
巴黎属于谁?不属于艺术家或其它谁,只属于我们——隐秘但强大的资本。
但是影片最后是煞笔,没必要,冗长且多余,扣分。
在名闻遐迩的“新浪潮五虎将”中,雅克·里维特以其独有的神秘暧昧与文学质地影像,成为新浪潮运动中独树一帜的存在。他创作生涯长达一个甲子,然而作品数量却并不多,且大部分影片的时长都颇为挑战观影耐心,1958年开始拍摄的长片处女作《巴黎属于我们》长达141分钟,不过在他作品序列里只能算中流长度。
《巴黎属于我们》源于里维特不满于当时法国影坛的发行策略,宣称:“法国电影最缺乏的,就是甘于贫穷的精神。”但显然他自己也遭遇了这样的难题,拍摄两年因散漫无序曾一度面临缺乏资金而中断,而差不多同期开拍的《四百击》已杀青(甚至比新浪潮的开山作《漂亮的塞尔吉》更早开拍),后来夏布罗尔把拍《表兄弟》的胶片借给里维特,然后和特吕弗一起成为此片的制片人,才顺利完成此片的拍摄。特吕弗还在《四百击》中,特意安排小男主一家外出看电影,看的恰是《巴黎属于我们》,也算是侧面宣传。
影片以法国诗人夏尔沛吉(Charles Peguy)的一句“巴黎不属于任何人”开场,让人联想到雷内·克莱尔1925年《沉睡的巴黎》中那个寂寥无声的静止城市,我们可以看到索邦广场、艺术桥和剧院的屋顶,看到熙攘街头的疏离感,以及无数幢大楼里蛰伏着的无穷阁楼与盘旋楼梯,这是一个巨形的阴暗迷宫,阴谋在酝酿,秘密在滋生,爱情在夭亡。
里维特一向偏爱裹以犯罪侦探片外衣,本片亦如是,以纯真女孩安妮无端被卷入调查西班牙青年胡安自杀之谜为主线索,从此卷入暧昧不明、语焉不详的迷雾之中,观众与女主同处局外人视角,始终无法触摸到事件最终的「真相」。在调查的推进中,完美验证悬疑是核心的新浪潮典范,这一特征我们在里维特其他作品如《秘密的阴谋》、《决斗》中均有体现,而自杀及其原因成为接近麦高芬的存在,即使在结尾尘埃落定的一刻,自杀的缘由仍被包裹在黑色迷雾之中。
虽然具有典型的悬疑核心,走的却是祛除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在长镜逡巡的审视下,层层人际关系得以逐一剥离,主旨不在于铺陈跌宕情节,而是淡化或隐去若干枝桠,大量的留白让事件始终停伫在欲言又止上,重在心理活动的流动与心理时间的绵延。这种风格在后来阿诺·德斯普里钦的作品中得到传承与延续,尤其以《哨兵》碎片式的多重叙事夹绕最为明显。而德斯普里钦的影像风格又与其心爱的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笔触不无接近,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新小说流派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倾向与主轴——关于“寻找”和“失落”的母题,永无最终结局的非传统叙事,不仅是里维特/德斯普里钦/莫迪亚诺惯常的方式,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文学纠结的永恒主题。
事实上,身份的飘忽、记忆的不确定、物化的描写、碎片信息传达的历史阴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现实与回忆交织的紊乱,我们还可以同步联想到阿伦·雷乃的《莫里埃尔》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政治底色在日常事件的覆盖下依旧闪现,左翼思想形态的浓重阴影,里维特在呈现历史大格局与表现文学意象的手法上,更接近“左岸”派,他对改编文学作品与加入戏中戏/剧场排演的执念,都意在描摹夜雾中的局外人与恐惧的浪荡儿,淹没在死一般寂静的巴黎。
里维特的不少作品都注重人物关系结构的穿插与调度,如《六人行不行》中,演绎六人理论的微型世界,环环相扣成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交际圈,六个“原子”各自拥有的能量与共同激荡起的涟漪,产生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暗暗遵循歌德所言的“亲和力法则”,最终各有结局,可见里维特在分配人际关系方面与场面调度均极具功力。在《巴黎属于我们》中,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物的回环结构——以排练莎士比亚的《佩里克利斯》为中心,剧团成员分别承担叙事散点,如多棱镜般折射巴黎断层剖面。
胡安的自杀是源头,好友杰拉德与胡安前女友特里关系暧昧,被麦卡锡主义驱逐出国的美国记者菲利普·考夫曼与特里同属一个秘密组织,考量到安妮哥哥皮埃尔潜在的背叛可能,一方面怂恿安妮参与调查胡安之死,一方面又担心这个纯良女孩被牵连过深;而剧团负责人杰拉德在邀请安妮出演戏剧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某种若即若离的好感。
这样一群人构成了精神上被流放的知识分子群体,彼时二战的阴影未散,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如火如荼,巴黎正陷于被阴谋妄想覆盖的窒息之中。不惟是巴黎,菲利普遭受麦卡锡白色恐怖的荼毒,胡安疑似与西班牙长枪党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的苦闷彷徨让某些抱有理想主义的人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美好集中营”。这个组织无疑是脆弱虚幻的,它产生的背景复杂,存在的边界模糊,拥有的成员不定,建立在阴谋与暗杀上,演绎着背叛与忠诚的博弈。菲利普接收到杰拉德危险的信息,也知晓与皮埃尔的关联,因此让安妮成为整件事的推动杠杆似乎是可行的。抱着“所有人都会死”之悲观信念的杰拉德果然难逃厄运,他是理想主义天真折损于虚无的典型代表。而被怀疑出卖同伙、遭到特里枪杀的皮埃尔实则是无辜的,幕后黑手是他们曾经的导师乔治斯恶意劝导引诱所致,与各方势力搏斗的杰拉德最终屈服于心死的孤独。
安妮愤怒地诘问特里,而特里一脸淡漠地回答:“我们都很愚蠢。”是的,这是个或许并不存在的组织,然而我们都为之付出了热情与生命,记忆如同幻想一般飘忽,真相并不存在,此刻,巴黎是虚拟和现实之间临界的模糊状态。巴黎属于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已經可以看到很多里維特之後電影裡的常見元素:秘密與陰謀、戲劇排演、巴黎街道……基於當時的社會氛圍,里維特在其第一部長片裡試複現這種氛圍:對政治、資本、權力集團的懷疑不信任,直覺或想像嗅到的陰謀,面對一個停滯乃至腐朽的世界的無力、壓抑以至恐懼。里維特似乎已過早地完成了對現實的考察,以至於其後的作品裡幾乎都是在尋找出口和改變,通過虛與實的模糊,通過城市漫遊等遊戲,通過想像力對日常生活的介入(《塞琳和朱莉出航記》《北方的橋》)…還有對「陰謀」概念本身的反思(其實在《巴黎屬於我們》裡就已經初見端倪),正因掌握實權者已區隔在外,對其陰謀的幻想才製造出來(《Out 1》)。
對比幾處對街道外景的拍攝很有意思:車窗外晃動不安甚至模糊不清的街景(如Anne的視角,在Gérard自殺之後)仍是被處理以符合人物的主觀心境的。而在里維特其後的作品裡此類外景不僅更加頻繁而且處理方式被大膽地顛倒過來:現實景物並不是基於主觀而被調整,相反,它們被如其所是地拍攝下來;於是,从從功能性的「街景表現人物」,轉向呈現「人物觀看街景」本身,而影像上未被預先處理的景物將在觀者那裡因人物的觀看和視角而變形,我們將體驗到的是情境主義式的「心理地理學」。
在聲音上也有類似的演變。在《巴黎屬於我們》裡仍有一定數量的渲染作用的背景音樂的使用,而之後它們將更多地被環境音所取代。
甚至可以説,從對現實陰謀的討論到對這本身的反思反叛以及對出路的探索,從通過虛構處理手法以表現現實到通過不加修飾的現實展現想像,我們將在里維特那裡看到這樣的演變。
当一个人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价值观之前,他的思想意识是会被人们轻易的左右的,可能今天他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明天他觉得那样的主张没问题。在被左右价值观的时期,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考且一直会觉得整个世界是忙碌的,漫无目的的。直到有一天,当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之后,很多困扰他们的问题就有了答案,这是自然而然的。当一个人被别人所影响,如果只是盲从,那么就要考虑下,影响自己的这种思想究竟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冲突与否,否则,这个人就会更加迷茫。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显示出来的就是这种迷茫。《巴黎属于我们》是一部充斥着悲伤,不安且无希望的影片。不安是因为找不到答案,悲伤是因为身边的人莫名其妙死去,了无希望更是因为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安妮在哥哥的引荐下邂逅了特里,在特里的引荐下邂逅了戏剧导演杰拉德。杰拉德的剧组资金紧张,安妮因此帮助他渡过难关。在安妮饰演角色的过程中,她得知特利德尔男友意外死亡,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因何而死。安妮决定跟特里一起寻找真相。从美国逃亡到法国的菲利普告诫安妮跟特里不要重蹈覆辙。对于两个人来说,特里的男友意外死去的真相一日不明,他们就一日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情。然而在经过了错综复杂的追问之后,答案依旧没有任何的进展,此时此刻,安妮跟特里陷入到了更深的迷茫当中。
本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57年,当法国在战后逐渐的恢复过来,渐渐的战前损毁的工业也不断地完善起来的时候,因为战后生产力的恢复而引发了欧洲社会进一步的生产过剩,从而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再一次降临。因为经济危机来袭,欧洲社会酝酿着一次大的浪潮,而此时此刻的法国,正处于爆发浪潮革命的前夜。
美国来的菲利普很明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发生了什么,自由主义浪潮的席卷之下,是年轻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结构的不满,当工业生产过剩再一次来袭的时候,年轻人们面临着的是找不到工作的现状,既然失业人口不断的上升,那他们自然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美国爆发了黑人运动,黑豹党等社会团体此起彼伏。
安妮和特里在法国的生活是一个缩影,安妮跟特里两个人都是热情且青春洋溢的,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理解也是不设防的。因为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三观来武装自己,安妮跟特里面对整个社会就会充满了疑问。这样的疑问就会最终演化为自己心头的不安情绪。
他们在追求什么?他们在追求自己喜欢的戏剧,他们在追求帮助一个戏剧导演杰拉德完成自己的作品的机会,他们在追求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来开放一个容纳自己情感以及诉求的窗口,但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诉求。安妮跟特里对于这个社会现状的理解是片面的,浅表化的,因而,他们无法知道自己以及整个法国即将面临的风暴到底是什么?
红五月到来之前,法国社会中的动荡因素多来源于年轻人用自己崇高的情感来面对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的情绪,年轻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号召他们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世界,然而当他们离开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这个世界并不像书本上显示的那样纯洁。于是,年轻人们的心理就会有落差,这种落差被集中起来后,就会形成对于现有的制度的一种仇视。于是,红五月应运而生。
我们印象中的法国红五月运动是当时的亲近社会主义思潮的学生们集结起来的运动,然而在这之前就像是本片中显示出来的那样,各种各样的势力错综复杂,没有人能真正的主导这些运动本身。安妮跟特里面对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左派社会主义思潮者,更有太多的法西斯主义者也在趁乱搅浑水。因此,安妮跟特里的不安与迷茫的来源解决了,这也是当时的学生们共同的情绪。
他们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先行的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他们对于一种制度怀疑的时候,就会向往另一种想象中的完美制度,然而制度本身并不是万能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当他们厌倦了法国当局的政治制度之后,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他们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分辨到底别的制度是好是坏,好在哪里,坏又在哪里。于是,困惑和迷茫就会加深。
革命热情是好的,但当阴谋论盛行的时候,再加上参加革命的学生们并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种热情可能会导致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热情演化为偏执,悲剧因此产生。
……
你好,再见
1957年,巴黎的一群知识分子确信犯罪组织正在密谋奴役整个世界。 当他们的朋友Juan 莫名其妙地死去时,他们的猜疑只会越来越强烈。——来自Google —————— 1957年,被麦卡锡主义驱逐出国的美国青年Phillip 是一个政治流亡者,他逃到巴黎加入了一个由各国青年组成的知识分子沙龙,结识了Terry ,他们同行了一段时间,他告诉她一个“法西斯主义者的世界阴谋”,而后二人分道扬镳。Terry 无法独自与这个秘密共生,只能选择告诉另一个人或者死亡,于是她告诉了西班牙青年Juan ,不久之后Juan 离奇地自杀了。Phillip 确定是“他们”,即那个“法西斯秘密组织”,杀了Juan 。而后Terry 和戏剧导演Gerald 在一起,Phillip 预测Gerald 会成为下一个Juan 。这时沙龙的一位巴黎青年Pierre 介绍他的妹妹Anne 来沙龙聚会,Anne 是一位文学系学生,于戏剧颇有兴趣。于是Phillip 引导Anne 参与到Gerald 的戏剧排练中,借以干预Gerald 的死亡进程,对这个“秘密组织”进行抗争。 —————— 结局:Gerald 自杀,Anne最终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 对这个“法西斯主义的世界阴谋”深信不疑的Phillip 相信Pierre 是“组织”安插在沙龙里的奸细,令Terry 杀了Pierre 。 Phillip 收到Juan 妹妹的一封信。Juan 死后他的妹妹回西班牙调查他的死因,发现Juan 生前与西班牙法西斯组织西班牙长枪党(Falange Española)有联系,是长枪党杀了他。 与此同时Terry 也调查得知,Gerald 死于经济胁迫、恶棍的纠缠以及夺取他的新戏剧的主导权的威胁,他以死亡做出最后的抗争 Pierre 的确参与到一些令人不齿的金钱交易中,却与政治无关 而“法西斯主义的世界阴谋”只是Phillip的一个理念,一个想象。痛悔不已的Phillip 昏厥在地 Terry 告诉了Anne “阴谋”、“组织”的真相之后,与Pierre 带着他们的阴谋驶向远方。 痛失兄长的Anne 睡去又醒来后,在郊区的小木屋里,继续和剧组成员排练着Gerald 的新戏。
——————
“我们死亡,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 逝者已逝,而留下来的人继续前行。Juan 的妹妹在信上说:我们可以斗争,我将继续斗争。
Pierre 的idea 或许是假的,而民粹主义是真的,即便1957年西班牙长枪党已不再活跃。“终极计划”令人着迷,但没有一个“终极计划”值得一个青年牺牲生命。
#重看#完美验证悬疑是核心的新浪潮典范,卷入暧昧不明语焉不详的迷雾之中,与女主同处局外人视角;自杀及自杀原因成为接近麦高芬的存在,政治底色在日常事件的覆盖下依旧闪现,左翼思想形态浓重;人物关系结构的穿插与调度,如多棱镜般折射巴黎断层剖面,理想主义的天真折损于虚无一代。
这片子气质好独特啊,竟然有种安东尼奥尼在拍希区柯克的剧本的感觉。巴黎并不属于任何人。似有若无的阴谋论,到底重要吗
85/100 开场就说了“巴黎并不属于任何人”,年轻知识分子们只是被时代政局裹挟而始终在寻求却永远难以接近“秘密”的状态,时常处在怀疑主义(有存在主义气息但怀疑存在、也非完全的虚无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迷宫里。神秘的不稳定感也总是在于剪辑速率、镜头运动(竟有点想到《郊区的鸟》)、风格极为跳跃的配乐及声音处理(特殊的音效与声画分离)上,还有两次拍摄者的影子以穿帮的方式出现,大环境的线索只是仅仅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给出提示。电影、戏剧的边界皆有一些柔化的处理。即兴,形而上,最终也挺符合时代思潮、手册立场及集体受到希区柯克影响的影子。
4.5
这不是什么网状叙事,也不是什么神秘和不确定,雅克里维特这一片的意义系统相当清晰,这就是一部知识分子境遇的悲剧。控诉过资本和消费主义之后,还不忘反思左翼的偏狭。这片要好过候麦的狮子星座和春天故事。被麦卡锡主义驱逐出美国的那个角色完全是个超现实主义分子的形象,他说的话几乎都是娜嘉里的
171112影博馆,看的时候睡着了好几次
认真地看: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像里维特一样在正常的框架内给出这么大的破坏力
你真可爱"----- 哈哈哈...戈达尔把妹高手
这片子我看了两天,又长又闷,再大的悬念都拯救不了。
忧于巴黎的沉没,对存在主义的怀疑,结论是不具有自我的青年的“自我设计"是无稽之谈,终将导致悲剧,从自己亲手制造的斗争悲剧中成长。尽管对战争、戏剧化人生的渴望并不只是年轻的特征。感受到对美国文化的嘲讽。里维特钟情于对声轨的运用?喜欢那个压迫感的象征,以及屋顶上的巴黎。三星半。
@梅龙镇 对话哲学意识流,源于生活,但讲述的不仅仅是生活本身。具有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形态。“生活不是它看起来那么荒诞”。“我活着,我存在”。死亡突至。人都是要死的。新浪潮巨匠戈达尔、雅克·德米客串加持。巴黎街景建筑太美了!!!以建筑作为电影叙事的空间。屋顶上的散步者。
怯场,希区柯克之《欲海惊魂》,个人推测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的叙事结构原型。女主人公同属影剧新人,同样出于对倾慕男士的关爱,主动投入到一场神秘的谋杀案件的侦破中。稍有不同的是,欲海惊魂的简·惠恩的目的是帮忙脱罪;巴黎属于我们则是为了保护。防止死者的朋友,那位戏剧导演,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两位女主人公都在寻找一件重要物证:录音带与染血的裙子。而她们怀疑对象,也都同样指向一位身边充斥着追求者的神秘女人。随着调查进展,倾慕男士的完美形象逐渐幻灭。欲海惊魂中,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似乎与英俊警察的情感介入有关。巴黎剧中,并没出现第三方的情感替代者。偶像的坍塌,主要来自于导演在戏剧被商业操控过程中的懦弱和妥协。但……https://www.douban.com/note/256377670/
总算解开多年谜团 原来记忆中几个印象深刻但不知出处的画面就是出自这部电影 一部画风清奇的法国新浪潮大闷片。一打开便是似曾相识的迷人感 似乎来源于安东尼奥尼。想起奇遇是必然的 出色的配乐与极具艺术感的摄影使我想到假面 这个复杂的悬疑故事仅仅是形式本身就已经足够美好。戈达尔帅飞。
里维特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外表,包装了一个现代主义的故事。夏布洛尔、戈达尔都有客串。
重看。绝望之处甚至不在于没有出口,而在于种种动机不明的迷茫:救不到的爱人,四下散落的事件,什么都解释不了,或寻到一半就放手,桩桩件件,有人生有人死,而留在灰色地带里踟蹰的人,面前的千头万绪尽皆把握不住,既不愿意承认世界就此成为废墟,也无法伸手为它抹上亮色。
????????自恋吧,完美诠释自称搞戏剧的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台词加上一堆莫名其妙的背景音乐搞在一起的都是装逼犯,他妈的连转场都不好好转场你说这叫拍电影???
看完满江红来看看里维特,发现竟然非常的迷人,然而五十分钟后剧情开始混乱,我的心绪开始不安,可能是因为我的冰淇淋吃完了
8.7;德斯普里钦《哨兵》的叙事风格似乎深受此片影响,但里维特更强调内心写实,为不可知论引导的夸大结局
不得不说这片看得太痛苦了,充满了焦虑和彷徨,真真假假梦魇一般让人捉摸不定,絮絮叨叨肆无忌惮的没完没了。
麦卡锡时代的白色恐怖落幕后,巴黎陷入阴谋论浪潮,影片的背景仅是它谜面的一小部分,自杀的线索则淹没于人与人的暧昧之中。如果一部神秘主义悬疑片,在最终可供观众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解读,那多少是件败兴之事;而雅克·里维特则显然跳脱出了这一层面。直到最后,本片都依旧是一部活在虚幻与政治里,只能看清故事的形态,却无法看清其面貌的深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