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2.8亿农民工,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提起他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在工厂流水线辛苦劳作或是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苦力。
然而在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还有一群拿着画笔谋生的农民工……
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然而他们能熟练地临摹当下最流行的世界名画,这群人养活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大芬村。
他们生产了超过一百亿幅“世界名作”。鼎盛时,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其中的80%来自大芬村。
那些挂在高档酒店大厅里的装饰名画,甚至荷兰梵高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的很多仿作,都出自这群中国的农民工之手。
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这是这群特殊民工的故事。
其实大芬村生产的主要是所谓”行画“,严格意义上说行画不算是艺术作品,只能算油画工艺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类油画工艺品主要来自韩国和香港,当时那边的画师们月薪在20000元左右。之后不少画商被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他们开始在厦门、广州和深圳开厂授徒,用韩国同样的工价可以支付大约20名中国内地画师,油画行画就这样在中国兴起。
在大芬村,没有艺术创作,只有为了谋生不停重复的构图和色彩。
画工们画画、吃饭、睡觉,都挤在狭窄的画室中。
有时候订单量大,甚至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几百张梵高的油画临摹作品。
画工们只得通宵作画。
有的画室形成了作画的流水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自负责画一个局部,这样效率更高。
本片主角赵小勇作为这些人中最早一代的画工,如今在大芬村总算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
1996年年底,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来到了大芬村。
从未听说过“油画”的他,为了谋生开始临摹名画。
因为梵高的画最好卖,所以赵小勇一直专攻梵高,一画就是20年。
“那几年,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直到现在,我画梵高的画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
如今大芬村画梵高的赵小勇已小有名气。
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
对于赵小勇来说,在大芬村画画虽然辛苦,但是没有工厂的剥削和压榨,也不用像建筑工人那样风吹日晒,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至于艺术,似乎离他很遥远。
然而在日复一日临摹梵高作品的工作中,他萌生了想要去梵高的故乡荷兰看一看的愿望。
他想亲眼看一看梵高原作。
可家人觉得去荷兰太贵,一直不赞成。
而周围那些临摹了多年梵高作品,却对梵高一无所知的画工们。在机械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产生了好奇。
他们在破旧狭窄的放映厅里观看关于梵高的电影,黑暗中,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眼里闪烁着光芒。
当梵高神智失常,开始伤害自己、毁坏作品时,大家都屏住呼吸。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
画工们喃喃重复电影中梵高的台词,也仿佛在说自己。
当梵高永远闭上眼时,很多画工们眼眶湿润了。
看完电影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时,一个名叫小鱼的姑娘终于绷不住情绪:“我不想有像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她捂着嘴流下眼泪。
一次回乡探亲,赵小勇在镜头前也绷不住落泪。他哽咽地回忆从小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一就因为母亲付不起学费休学了。
来到大芬村,以临摹梵高的油画谋生。才使他看到了人生的一点希望。
终于在各方的帮助下,赵小勇踏上了荷兰的土地,也见到了跟他合作多年的荷兰画商。
他原以为他的画会被放在一个更像画廊的地方。却没想到只是街边卖纪念品的小店。这让他不免有些失望。
赵小勇站在荷兰街头,在自己临摹的梵高自画像旁边有些迷茫。
他转而来到梵高美术馆,驻足于一幅幅梵高真迹前,久久凝望不语。
当他走到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沉默许久的他自言自语地说:“颜色不一样”。
从美术馆出来,赵小勇蹲在路边很久。
“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一幅作品。”
他感到迷茫,回国后还要继续这种“无价值“的画画吗?
他开始思考起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事业。自己忙忙碌碌20年只能算一个画工,不是画家,更谈不上艺术家。
第二天,他来到梵高墓祭拜。家境贫寒的他,因为临摹梵高的作品,如今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我想这次祭拜不仅仅是对梵高艺术成就的尊重,背后更多了一份来自生活的感激。
他为梵高点了三支中国带去的烟。
当赵小勇来到他临摹了无数次的梵高风景画的实地,他忍不住大声呼喊着梵高的名字。回国后,他激动地跟其他画工描述梵高的故乡,真的有那么美!
在梵高美术馆的时候,保安得知他画了20年梵高的作品,赞叹之余问及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时,赵小勇懵了,这个问题悬在了他的心头。
有人总结说,这是一个画工从临摹到原创的精神觉醒的故事。
坚持几十年重复别人的作品,画得再像,始终不是自己的画。
画工和画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回国后他决心开始创作自己的画。
回老家为老人画像,用画笔记录着童年走过的石板路。
也许他的画仍有着浓浓的”梵高风格“,但这是梵高式的,也是赵小勇式的艺术。他像梵高一样用朴实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和景。
“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你创作一幅作品......你把你的思想放到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夜色下的街头,赵小勇鼓励画工朋友创作自己的作品。
一天,赵小勇梦到了梵高。
梦里,梵高问他:小勇,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了?
赵小勇: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从梵高的故乡回来后,再次面对画布的赵小勇仿佛悟到了些什么。
他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梵高爱画底层人民,在他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画家描绘的肖像大都是贵族。唯有梵高走进乡野,用画笔刻画一张张贫苦朴实的脸。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对这些人有着深刻的怜悯之情。
蒋勋曾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
吃土豆的人——梵高 1885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梵高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在贫穷和抑郁中死去。一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的,数以万计的画工。
如果梵高知道在百年后的中国南部,有一群出身贫苦的人因他的艺术获得温饱,一定也会感到欣慰。
这是一个关于画工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
*本文作者:RAMA
< END >
这世上有很多聪明人,他们的大脑处于多任务处理模式,学什么都能轻松上手。这世上也有很多普通人,他们的适应能力强,对干什么工作没那么多讲究,无可无不可。可这世上还有极少数的“痴人”,他们没那么聪明,成不了多面手;却又极为挑剔,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点儿也做不来——仿佛生来注定的,他们这辈子只愿做、也只能做好一件事。
梵高是这样的“痴人”,《中国梵高》的主人公赵小勇也是。
赵小勇没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初一就因家庭变故失学的他,唯一的艺术熏陶来自喜欢画画的二哥。父亲去世后,为了生存,年仅16岁的他来深圳打工。尽管曾因没有暂住证在收容所关了一天一夜,也曾因失业到山上、甚至坟地里搭帐篷住,赵小勇仍然没放弃找份和绘画相关的工作的想法。辗转多方,他来到了大芬村,在恩师张正京的指引下进了“行画”——商业油画这一行。虽说只是临摹复制梵高的作品,但总算实现了以画为生的心愿。
梵高一辈子只卖出了一幅画,他的才华不被当世认可,无法养活自己。和他相比,作为画工的赵小勇似乎是幸运的。来到大芬村短短2年后,他就有了自己固定的订单来源,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然而,订单多的日子不只是天堂,也可能是炼狱般的辛苦。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5000张的大单,一个月内必须完成七八百张。深圳闷热潮湿的夏日里,他和家人、徒弟打着赤膊,在小小的画室中挥汗如雨地作画。那是深圳众多的城中村“握手楼”里一间典型的农民房,没有空调,蚊蝇横飞,他们画画、吃饭、睡觉都在这里。赵小勇的妻子钟早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
那时候生活真的是很艰苦,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在画,然后孩子又闹,又带孩子。很想睡觉了,还拿着笔在那里画画。刚结婚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在这里画画以后是什么样子,就像调好的颜色,画两笔,画两笔,一张接着一张……
20年间,赵小勇和家人一共临摹了超过10万张的梵高画作,也在一笔一笔的辛劳中,积攒了300多万的财富。那个在街头找工作找到哭的少年,那个上一天班回去还要画几页画的青工,那个一心想着用爱好谋生的“痴人”,终于在40岁上,用坚持和才华给自己带来了财富。
然而,赵小勇并未止步于此。他一直没有忘记,“以画为生”,谋生只是迫不得已的第一步,最终的梦想还是当年因贫穷被迫中断的对艺术的追求。所以,一直以家人为重的他,面对妻子的反对,仍然坚持去荷兰看梵高画展的“奢侈”计划。荷兰之行给赵小勇思想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一直只是临摹他人作品的他,开始思考今后绘画事业的发展方向。当他对同僚们说出“今年也好,明年也好,你创作出一幅自己的作品就行了,你把自己的思想放在这幅作品里面就行了”的时候,画画俨然已不仅仅是他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命价值的体现。正如他在梦中回答梵高的那般:“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在这部影片的最开始,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信中说:
亲爱的提奥,我正朝目的地走去。我曾以为那个地方近在咫尺,但也许它遥不可及。
在付出孤独、贫病乃至生命的代价后,梵高最终到达了他的目的地。赵小勇和他的同僚们,也勇敢地踏上了这条艰辛且不可预知的路。其实画工们未来能否成为艺术家并不重要,他们对自我的坚持和反思,已然使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哉斯言!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深圳斑斓的夜色里,赵小勇和同僚们大步向前走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卿音妙想(ID:qingyinmiaoxiang)”,转载请豆邮联系作者。
不为时人理解的艺术家还少吗?荷兰国家博物馆正对面不远处那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梵高博物馆。它在《艺术新闻》全球博物馆百强排名中位列第34,夹在榜单上一堆以国家、宫殿、君主、元首、财阀命名的场馆中,显得格外突兀,充满讽刺意味。
如织的游人鱼贯而入,饱览梵高真迹后又蜂拥而出,周围的纪念品商店就成了这种文化旅游的直接受益者。在那里,人们可以花几欧元买到印有梵高画作的明信片,也可以花几十上百欧买到质量不同的仿作。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人们恐怕不会想到,这些仿作竟出自一批中国农民工之手。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是这些深圳大芬村画匠的故事。
陈凭轩
本文略含剧透,但本片的思考正在于交流和分享。
“中国梵高”,大抵是一个过分不公的名称。以梵高目前的地位,谁与之并论都不过自讨没趣,更何况导演选取的是大芬村,一位自己都自嘲是“画工”的人作为视角。两相一比,乍看确实判若云泥,但平心而论,这影片未必聊艺术,但接近了艺术的本源;未必说到深圳,但让观众更看清了深圳;未必着眼于中国,但无处不是中国的困局;没有处处提到梵高,但私以为,这比《挚爱梵高》更接近梵高。
首先看到的不是赵小勇先生,而是底层的深圳,底层的中国。深圳虽然没有像影片里都是雨季,但至少不像表面那么光鲜。大芬村油画闻名于世,基本上每个深圳人都略有耳闻的,但是并不知道这里的生态链,并不了解这里的人活得并不那么艺术,甚至并不清楚这里的“闻名”只是产业链底端的闻名,却担负着那么沉重的代价。一年那么多张画的销量,并不能让底层人民实现什么财务自由,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甚至被某些人评不上艺术。也许这还谈不到是原创还是临摹的问题,这是产业链给他们烫上的黥刺。
什么是艺术?艺术真的高于生活么?什么样的艺术高于生活?影片为我们呈现了,被利益所驱使的产业链,最后也奴役了艺术。没有名气和人脉,临摹的画作最后就只能成为纪念品,而不是艺术品。那人与生产机器何异?但为了生活无可选择。二十几年、十万余张的临摹,有人嘲讽其未摸到艺术的边角,嘲笑他是最熟悉梵高的陌生人;但站在真迹面前一睹,便明白“颜色不一样”,明白“千百的临摹抵不过一张真迹”,私以为他以一种真正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与另一位画家的差距。也许在赵为了生计来不及思索的临摹里,每一笔触为何而画,他并不了解,作画对于以前的他只是流程,一个涂抹颜料的流程;至于他进入了“梵高的状态”,其实是他真正地成为自己了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一种选择。诚然,赵是画工,他们将绘画当作了谋生工具。但正如影片中所言,这同样也是给自己铐上的枷锁。在广义上,艺术有特定的意象,但没有所谓的门槛,艺术的高贵也不过是种偏颇的教化。少数人掌握的话语权,手握着艺术品的生杀。现实确实如此,却决定不了每个人不能抬起他的头颅。最可怕的,是不断的重复重复,不仅消耗了我们太多本该用于原创的精力,更让我们不禁吮蝇头小利而满足。是的,大家都要保障生活,但眼睛不能不寻找真正的方向,哪怕这道路前方行之不易。暌违已久的原创需要时间,需要积淀,但更需要此刻启程。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哪怕这成功也许得等五十年,也许得等一百年,且相信,起身与否,终究是云泥之别。
赠“中国梵高”
斗室昏暝彩焰烧,沈吟搁笔转悲寥。
一朝飞渡观真意,半世经营误攘嚣。
瓢饮蜩讥终不悔,艺工思笃景行高。
磋磨未许浮名裹,可慰先师六魄招!
纵然可复制性向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大敌,梵高却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进入千家万户,为人们留下强烈的印象,彼时艺术已经开始向强装饰性的招贴画靠近,似乎已成大势,然而这依旧不能抵消得知万里之外有一群与艺术无甚关系却能以此为营生的人带给我的震撼。
他们在昏暗的画室里挥汗如雨地重复,二十年如一日,那些扭曲绚烂的色彩和笔触因过于熟悉已不能轻易撼动他们的惊奇。但是他却依然对那个奠定了这一切的荷兰青年怀着想往和好奇: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艺术,又何以身前郁郁身后封神?——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的不服气在吧,怀着这个多年的梦想,他来到藏有他所有作品源头的梵高美术馆,凝视梵高曾收入笔端的田园,在他坟前点起三支烟,向天呼唤他的名字。
“中国梵高”,是讽刺附庸风雅的市场催生的技艺高超的流水线画工?是悲哀中国的土地和几百年前一样无奈地埋藏着诸多底层艺术家梵高般的挣扎与痛苦?还是以之为一个精神符号,赞美异代不同时的相知与理解?我想我从最开始看到的刺眼,到最终的欣慰,不仅因为赵小勇踏上了寻找自己的路,更是因为再一次确定了艺术的光辉、博大和温柔:他不吝于将艺术家的桂冠赐予每一个有心追求、为解决自己设定的艺术问题而孜孜以求的普通人,先有了艺术家,而后有了艺术。如果不是我们开始戴上了有色眼镜,谋生有什么羞于启齿?又怎么能简单地以“原创”和“临摹”来划分是不是艺术?我倾向于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怀着对这个身份的爱重而进行的相关活动,其实作为“画工”的赵小勇,在“见到”梵高之前也已隐隐有了这样的思想活动。艺术家无疑是高贵的,对于他的定义,我想不到比《艺术的故事》更好的提法:
“总是会有艺术家,他们是些男男女女,有着惊人的天赋,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稀罕的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他们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一切唾手可得的效果,放弃表面的成功,去踏踏实实经历工作中的辛劳与痛苦。献身于自己所设定的问题,而对争吵着要大家注意的各种主义不屑一顾。”
以纪录片的标准衡量拍得很烂。
两星半,开始是广义的大芬村画工的生存状态,但是这个全貌没能延续和深入,毕竟以此映出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与市场经济的残酷是更有趣的视点;可惜影片转而聚焦于画工头个人,进入他与精神偶像梵高的心灵沟通与自我升华了,立意一下就弱了。好在阿姆斯特丹的部分还是能够凸显“中国制造”的现实。
全球化影像时代成功学的自我寓言,批判之意被执拗的个体心灵成长削弱。细节如“签名““观影”等有动人之处,整体表白中国梦、主旋律式的中心思想却直白得尴尬。对image的生产与流动有多重呈现,绘画、摄影、电影之间的暧昧交互开启一些思辨的深意。关注此议题的看看Winnie Wong的书可能更多收获。
比至爱梵高好看,比梵高博物馆好看。
有一天,皮长出了思想,想去看看虚无缥缈的骨是什么样,皮去见了骨,还有比这更艺术的事情吗?
滤镜有点BBC那味儿。前半段有点“假”,画室冲突那段有点演。但是去荷兰那段很真实!中国梵高在纪念品店里表现出的失落很真实,在梵高坟头点烟也很真实。题材挺有意思。这题离我的生活挺近。我小学在画室学画时,就听说:“中国有一批农民只会临摹,不懂艺术。败坏了市场风气。” 可,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那些“农民”的人生也是真实的。他们也有自己追逐的东西。临摹二十年的感情 也是真挚的。梦想本来就是痴缠与妄念,没必要分个三六九等。就算画了二十年 作品也还是纪念品商店里的小商品,但又怎样?
他说画了一辈子梵高了,一定要去荷兰看一下他的原作。妻子劝:别去,现在别去。那句话是裹着“省钱”的一种保护,他的妻子了解自己的丈夫,拥有敏锐直觉和智慧:一个赝品画工(他不是什么画都画,而是只临摹梵高)的信仰可能在真正的作品前(他的神)会被击碎,这种震撼是毁灭性的,会让他击破一层层得意人生表象背后的失意片段,他会终于再次想起来自己不是艺术家。去荷兰这本来是一场逐梦之旅,而看到自己画的作品根本不是放在想象中的画廊,而是在狭小逼仄的纪念品商店,终究难掩失落。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干人去给梵高扫墓,那一段对话让人觉得既慰藉又孤独,正如梵高写给提奥的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最残酷也最好的部分是赵小勇跨越资本维度,物理(剥削性画价)与精神(画不进画廊而在街边纪念品店)上的双重幻灭。这部跨国制作的电影似乎也无意于进一步挖掘全球化后权力结构下的真实,空留一个酸中带甜的新自由主义泡沫式的希望结局。
单一主人公的设置让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对大芬村这条巨大“中国制造”廉价艺术流水线的进一步深度探索。在近距离拍摄中捕捉因执着艺术而产生的动人瞬间,陋室和星空,生活和艺术两相碰撞产生的并不是火花,而是中西市场的落差与不得志的寡欢。
看的是短的52分钟的电视版,但是一点不觉得荒诞,觉醒的过程很真实,看得出他心中的动容。但个人觉得大家把大芬村的花匠们想得太简单了,不是只有“一技之长好赚钱”的人,有不少真的是爱画画但是又需要吃饭的人生活在那里,由于教育或者自身接触的东西的问题,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离画画离艺术最近的
影片进行到35分钟的时候基本把主题讲完,人物挖掘的不深刻,对全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主角的女儿,她坐在椅子上讲浑浑噩噩的生活的委屈,意识到了她自身对生活的一点疼痛知觉,而旁边的母亲无动于衷的刷手机。艺术家是具有敏锐的意识和对时代清晰把握的人群,主角画画身边的人和生活虽然是原创了,可依然不是艺术
从画匠到画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人和国家道路的机缘巧合。拍得最好的是毫不掩饰对物质利益的灼灼渴望。“不能让百年前梵高穷困潦倒的悲剧在现代重演”,这个拔高很有说服力。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早该亡了...
勉强的三星,过于明显的引导和预设立场都有减分
甜蜜的忧伤 依旧前途未卜去荷兰各种心塞 以为自己画放在画廊里结果是街边钥匙链一样当纪念品卖连个画框都不给 一幅画荷兰老板转手就卖出8倍多 在梵高咖啡馆门口写生被抱怨挡路 给梵高兄弟俩扫墓一人还敬了三颗烟淘气 酒桌上的妹子说着说着就哗哗哭看得好心疼
这片子讲全球化和剥削的一面跟跟《塑料王国》是配套的,说艺术与人生的一面跟《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套的。拍得很赞,不知道为啥不在竞赛单元。
部分摆拍和重复点题导致观感很差;主角是个生意人,不是个阿题斯特,谢谢。🙄
感觉还是有画画的天赋,看着他落着泪说自己妈妈不让他读初中是多么伤心难过……
李鬼见李逵,管他什么大师,或者狗屁不是也好,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放弃希望的灵魂,都拥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曾经问过自己,“抵达”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看到画工来到阿姆斯特丹那一刻,被触动,为自己没有目标且不会拥有这样的时刻。导演的预设引导减分。最难忘的一幕是画工对着镜头哭诉自己只念到初一。
有一些非常动人的时刻:关于在产业链流水线最底层的赝品创作者,却仰望着星空遥想着一位伟大画家的一生。
典型中国奇观纪录片,看下来轻松不累。邵阳老家、深圳大芬、欧陆荷兰对比感受冲击强烈。山寨临摹梵高画作出口的画室老板,踏上了去荷兰膜拜梵高真迹的路程。导演黑手痕迹有点多,接连不断的激昂配乐尤其出戏,导致纪录片只能呈现先进模范、单一平板的追梦主人公形象——去荷兰前后反复提了五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