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浪漫,讲的是珍•格雷和丈夫之间先结婚、后恋爱、携手赴死的悲情故事,也是一种解法,毕竟历史就是给人闲话用的。
好了,下面的内容就不太浪漫了,是导演没拍的部分。 说来凑巧,都铎王朝连出了三位女王,珍•格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她们是爱德华六世的外甥女和姐姐,又经同一位女学究王后的长期调教,却下场迥异。 亨利八世为了生一个王子,和罗马教廷决裂,两次离婚和两次杀妻折腾得血光四溅,死后留下9岁登基15岁夭折的爱德华六世和一群野心勃勃的摄政大臣。与亨利八世同时期的明代嘉靖皇帝也多年无子,他踢死了第一位皇后、囚死第二位、烧死了第三位。(关于亨利八世和他的6位妻子:http://www.douban.com/review/1153302/) 随着亨利八世频繁的换妻,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会儿贵为公主,一会儿贬为私生女,她们的继承权得了又失,失而复得,连国民、国会、教廷和欧洲都参与到她们的王位之战中。 爱德华六世夭折后,本应由他的长姊玛丽继位。玛丽的生母西班牙公主凯瑟琳是罗马帝国皇帝的姑妈,在罗马天主教廷看来玛丽是亨利八世唯一合法婚生子,连爱德华六世都不算。玛丽和她母后在英国天主教徒的心目中拥有无可替代的身份和价值。 说来玛丽的经历比灰姑娘更惨。18岁之前,她是集专宠于一身的公主,后妈安妮•博林鸠占鹊巢,毒死凯瑟琳之后,亨利八世强行通过《继承法案》,该法案不但宣布亨利八世和她母亲的婚姻非法,玛丽是私生女,还剥夺了她的继承权,若有人敢反对一律以判国罪处死。一时之间成百上千的人头落地,其中包括《乌托邦》的作者、亨利八世的挚友、首席大臣托马斯•摩尔。(奇怪怎么没人称亨利为血腥亨利呢?)。亨利八世还堵死了她嫁到国外的出路,取消了她所有的婚约,包括当时最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他是玛丽的表哥)和富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都铎王朝》第一集中小玛丽站在宴会桌上问他:你是我的未婚夫吗?那我得亲你。被夺去初吻后失声大哭的那个法国小王子) 玛丽的勇气也令人乍舌,她和暴虐乖张的父王据理力争,宁死不承认《继承法案》。她被派去给伊丽莎白换尿布,只能走在烂泥里,谁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她;后妈要毒死她,中毒后父王禁止医生给她治疗。幸亏朝三暮四的父王不久砍死了这个后妈,加上法官们又故意拖延对玛丽的审判,她才侥幸逃生。 第三任王后对玛丽很好,她死后,玛丽掌握了后宫实权。她性格豪爽热情,第四任王后在她的感染下改信了天主教并和她成为好友。她虽然痛恨伊丽莎白的妈妈,却对这个异母妹妹照顾有加。 相比之下,伊丽莎白比玛丽更早经历人生变故,城府深多了。伊丽莎白三岁的时候,妈妈被杀她成了私生子,那时她问保姆:为什么昨天大家还叫我公主,今天都叫我伊丽莎白女士? 到了六岁,她就知道缝制被褥给人人宠爱的2岁的小弟弟作为礼物。 亨利八世死了之后,玛丽和伊丽莎白恢复了王位继承权,九岁爱德华六世继位。老国王临死前指定第三任王后简•塞穆的哥哥爱德华 •塞穆为摄政王,其弟托马斯•塞穆是貌比潘安、口吐莲花的大帅哥,曾经和亨利八世的最后一位皇后凯瑟琳•帕尔是一对,后来生生被老国王棒打鸳鸯。 老国王刚死,凯瑟琳•帕尔就迫不及待地嫁给了托马斯•塞穆。天要下雨,王后要嫁人,全国人民都挡不住。 婚后帅哥沾花惹草的习性依旧,他野心勃勃把伊丽莎白作为皇位的踏板,和她打情骂俏,甚至溜进卧房动手动脚。凯瑟琳毕竟不聋不瞎,听到风言风语加上亲自看见伊丽莎白坐在塞穆怀里,她终于把伊丽莎白送出了家门。不过这母女二人倒是对家丑不可外扬有着共同的认识,一直维持着表面的礼貌。 在后来塞穆的情书攻势中,伊丽莎白的回应却没给外人落下把柄。凯瑟琳死于产褥热后,塞穆肆无忌惮地夺权,甚至敢揍小国王,他的摄政王哥哥终于坐不住了,以谋害君王罪把他关了起来。伊丽莎白也被迫上法庭交待他俩的私情,她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滴水不漏的雄辩才能,对与托马斯养下私生女的说法予以反击。摄政王拿伊丽莎白没有办法,只砍了弟弟一个人的脑袋。但是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因其“不清白的名誉”不得入宫,被监禁了起来。 到了爱德华六世统治后期,约翰•达德利逐步掌权,他让自己的儿子吉尔福德去引诱珍•格雷(她是爱德华、玛丽、伊丽莎白的侄女),并且很快得到了无知女孩的芳心,成了公爵夫人的丈夫。约翰•达德利又骗临死的爱德华签署遗照:宣布他“亲爱的”异母姐姐们是“杂种”,没有继承王位统治国家的资格,王冠应该戴在父母婚姻合法的表侄女们头上。 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里的小国王的原形就是爱德华六世,里面有个接见的场面。珍•格雷就在其中,而浪荡公子吉尔福德未能允许进见,还惹得珍•格雷十分失望。最好玩的就是穿衣服的时候,大臣们一个个跪下,一件衬衣经过侍从主管——总内侍官——次御寝大臣——温莎狩林总管——三级近侍官——兰开斯特公爵领地王室大臣——御服大臣——诺洛伊纹章局长——伦敦塔典狱长——皇家总管大臣——世袭花纹装饰司长——英国海军长官——坎特伯雷大主教——首席御寝大臣依次传递,才给汤姆穿上。 国王逝世后约翰•达德利先密不发丧,三天后等安排妥当,宣布珍•格雷继位。 当国王的丧钟敲响,伊丽莎白推托有病,拒绝前往伦敦参加葬礼,聪明地避过了宫廷政变。 而玛丽在没有盟国后援的情况下,指责珍•格雷谋反篡位,毕竟整个英格兰都同情玛丽,反感约翰•达德利谋逆的罪行,玛丽号令一出天下应。天主教徒、新教徒在短短几天之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无数城镇都宣布他们只效忠玛丽。珍•格雷加冕才九天,伦敦市长就宣布冒牌女王无效。没多久,约翰•达德利、珍•格雷等人都被义愤的群众抓获,伦敦百姓几乎全都跑到街上庆祝,这时伊丽莎白很高调地站在玛丽身边接受百姓的朝拜。 其实玛丽不像很多电影中刻画的狭隘恶毒,比如她放过了宫廷政变的从犯,只把达德利处以叛国罪,签署珍•格雷的死刑判决书时,还犹豫再三,毕竟珍•格雷知书达理性格懦弱,是权力斗争中无辜的牺牲品。玛丽本来似乎打算留她性命,恰逢新教徒再度造反,珍•格雷又拒绝皈依天主教,珍•格雷死时仅16岁。她的妹妹凯瑟琳•格雷后来入宫成为玛丽和伊丽萨白的女侍。 玛丽上台后为了名正言顺,必须宣布自己父母的离婚无效,这样伊丽莎白无形中就成了私生女。但她还是在各种仪式上,让伊丽莎白坐在自己旁边,并赐予她从未有过的优厚政治待遇。 不过,她那一系列天主教复辟的行为还是激怒了所有新教徒。毕竟亨利八世的妻子除了玛丽的妈妈之外以后五任都是新教徒,年轻一点的英国人20年中都没见识过啥叫正宗的天主教。于是全国接二连三地出现反天主教游行,其中不乏谋权篡位者的指使,玛丽一怒之下,逮捕了很多闹事者。 眼看火就要烧到自己身上,伊丽莎白颤抖地跪倒在玛丽面前泪如雨下:“姐姐请原谅我的愚昧无知吧,请带领迷途的羔羊走回正道。谁叫我生不逢时没福了解正统的宗教,受蒙蔽至今,请姐姐容我改过自新,赐我天主教书籍回家研读”。 谋士们可不像玛丽那么粗线条,他们坚决反对放虎归山,伊丽莎白一天不除,新教就有揭竿而起的旗帜。玛丽却表示,只要妹妹不公然反对自己就够了。玛丽毕竟是老派女子,认为嫁鸡随鸡,也许结了婚伊丽莎白就改信了,她让伊丽莎白挑一个天主教的贵族子弟,在众多的候选人中,伊丽莎白偏偏选中了不肯娶她的康特奈,康特奈像那个光顾着吃喝玩乐的薛蟠,但选老婆眼光就高明太多了,他认定娶妻娶德,而伊丽莎白遗传了情场高手亨利八世和安妮的基因人送外号“小魔女”,女追男躲,婚事便堂而皇之地没了下文。 伊丽莎白名正言顺地称病离开了伦敦,伤心之地不可留谁都得理解。 老派的玛丽显然不想一人独挑国家重任,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表侄儿、公认的野心家、独裁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一则西班牙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她需要这个强援,二则两人都天主教徒。(玛丽小时候曾经跟自己的公公查理五世定过婚,腓力二世和他的儿子都曾向伊丽莎白求过婚。) 这次循旧例门当户对的联姻却遭到大规模反对,带头造反的托马斯•怀特是伊丽莎白生母的旧情人(《都铎王朝》中在宴会上闷头写诗的那个长头发)的儿子,他拥戴伊丽莎白。 玛丽下令将伊丽莎白押解回伦敦。伊丽莎白再次耍赖称病,实在装不过就一步当作三步走,五十英里磨蹭走了好几天,还在伦敦塔前上演了一出窦娥冤降滂沱雨的感人戏,伊丽莎白失声痛哭对天陈情,赢得了无数民众和贵族的眼泪。好在托马斯•怀特比他的父亲坚强,在酷刑之下打死不说,而伊丽莎白又一口咬定自己不知情, 终于在关押两个多月之后,被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软禁。 之后没人敢干涉女王的婚礼,据说女王很爱腓力二世对他言听计从,但他既不爱她也不爱英国人民,他鼓励玛丽用最残忍的刑罚来对付异己,在短短五年内烧死了300人,三朝大主教也不能幸免,血腥玛丽的名号由此而来。很多英国人都把玛丽的倒行逆施,归罪于残忍嗜杀的西班牙人的教唆,全国陷入恐慌。 在腓力二世的要求下,玛丽跟随西班牙加入意大利战争,结果被法国人夺走了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块领地加莱港,加莱是英国通往欧洲的跳板,在百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不惜耗费巨资固守,加莱的失守让英国成为一个孤岛,也将玛丽永远钉在英国历史的耻辱柱上。另外,英国仅有的一点生产力,也被西班牙人借用为他们的廉价工厂,分担战争的费用。 但是,玛丽所作的一切,并没有换得腓力二世的感激和关心,他忙着管理他庞大的帝国、附属国、很多殖民地,很少能来英国看望自己的妻子。玛丽是一个忠心的妻子,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女王。 一开始,腓力二世坚决要处死伊丽莎白,但见面之后却被小姨子迷住了。按照那时的审美,伊丽莎白美貌倾城:金红色的长发、雪白透明的皮肤、迷离勾魂的棕色眼睛,《飘》里郝思嘉凭借15英寸细腰就傲视群雌了,伊丽莎白腰围仅有13英寸。后来全国妇女都仿效伊丽莎白,用铅粉拌蛋白加醋给自己增白,结果因皮肤癌溃烂而亡的人数急剧增高。 伊丽莎白在逆境之下的镇定和高贵,让腓力二世感叹这姐妹俩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于是他热心鼓动妻子放宽对妹妹的看管,后来若不是深信伊丽莎白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他肯定不会强迫玛丽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伊丽莎白。当时的他,自然没料到在帮助自己一生中的强敌。 当伊丽莎白在伦敦塔的狱友、大帅哥罗伯特•达德利带来玛丽的死讯时,伊丽莎白不禁跪倒在草地上,用拉丁语吟诵出两句赞美诗: 这就是上帝的旨意, 这就是凡人眼中的神迹。 事实证明,上帝他老人家没少帮伊丽莎白。
开头就是众人围观亨利八世死后英国实际执政者,亨八第三任王后简·西摩之弟, 爱德华六世监护人和摄政委员会首脑 ,第一代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 被杀,则确切开场日期是1552年1月22日(Edward Seymour, 1st Duke of Somerset,约1500至1552年1月22日)
简格雷之前的经历:简西摩王后另一个弟弟托马斯·西摩付给简的父母2000英镑,换取了简的监护权,筹划将来把她嫁给爱德华六世。但托马斯·西摩不久即被判叛国罪于1549年被处决,简·格雷回到自己家中。
【托马斯·西摩 :1544年任英吉利海峡舰队司令官。他的外甥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封他为男爵,并任海军大臣和枢密官 。传闻在亨利八世死后,他曾追求与时年14岁的伊丽莎白公主结婚被拒。1547年与亨利八世的遗孀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结婚。他施展各种阴谋夺取最高权力。1548年9月凯瑟琳死后,他企图娶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后来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妻,因危及王位继承而被捕,后被处死】
简格雷结婚日期( 1553年5月25日,简·格雷在达拉姆公馆举行了婚礼,一起举行婚礼的还有她的妹妹凯瑟琳与彭布罗克伯爵的继承人赫伯特,以及她丈夫的妹妹与弗朗西斯·黑斯廷斯,三个婚礼一并举行。 )
爱德华六世还活着,即是在1553年7月6日之前。 他死于15岁。
(好奇为什么萨福克公爵家姓氏变了,查了一下 电影开头时间点前半年)1551年7月14日 爱德华六世的朋友们,萨福克公爵兄弟在一个小时内接连死于汗热病。亨利时年16岁 查尔斯14岁。他们是(亨八宠臣兼妹夫)第一代萨福克公爵查尔斯布兰登和第四任妻子 Catherine Willoughby, 12th Baroness Willoughby de Eresby的两个儿子(我对亲属称呼不太在行 应该是简格雷的两个没有王室血缘的小舅舅?)
同年,爱德华六世将萨福克公爵作为新头衔授予查尔斯·布兰登和玛丽都铎之女 弗朗西斯的丈夫亨利·格雷。(简格雷的父亲)
九日女王简格雷死于1554年2月12日 。她死在16岁。
捋一捋 这部影片涉及的时间线其实非常短 青春却伴随着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女巫曾经也是个公主。。。
完全是因为Cary Elwes才看的
Helena当年真是蜜桃般的女孩啊。
3星给HBC,在一个有严重缺陷的剧本中, 海伦娜·伯翰·卡特以其难以置信的表演天赋说服了我!HBC实质上的第一部大电影,因为剪辑时间漫长比后1年拍的《房间》晚上映三个月。因为本片中独特的表演,帮助HBC锁定了《房间》里的角色。
二十岁的carter还没有皱纹,……也没有表情。篡改历史严重,影片本身价值骤减。不失为一部骗骗人的宫廷爱情戏。小小地鞭笞了一下政治理想派
80s英国拍宫廷历史片总是带着浓浓的莎翁舞台风 摔高脚杯那段二人大段的对白精湛~ 爱情线是罗密欧朱丽叶式永恒主题 我万不嫌狗血~ 新教思想给10几岁孩子带来的觉醒与探讨 9日的畅想又像是「早餐俱乐部」的一次罚堂 这片又前卫了~ #表妹电影#
看得版本很不好,绝对有影响。不过,片子就在那一背景下的这段爱情描述的还是很棒的,其他,就有那么点弱了。但是,还是很足以让人思考的。以一个纯净地jane,带我们领略爱情,亲情,王室的简单,复杂和超脱。这是在那一个年代挣扎的代价。人们总是看的到希望的,或生活死。不知Y,最近越来越喜欢
央视六套昨晚放《九日女王》(Lady Jane)——豆瓣这里翻译成九日皇后是不对的。片中Helena Bonham Carter鲜嫩得像颗露珠,海伦娜毕竟是真贵族啊,才能演出珍格雷这样的王室悲剧质感。演血腥玛丽的女演员鼻子那么尖,有点西班牙王室血统的范,比都铎王朝里面的玛丽像样。
海伦娜年轻时美得像油画,后来怎么被蒂姆伯顿糟蹋成哥特疯婆子了= =
受人操纵木偶的也有最凄美的舞蹈。1554年二月,少女Jane被以篡夺王位罪处死,为了一个她被迫接受的王位。还好还好,她最后的日子,与Guilford携手度过,在夕阳下散步,在丛林里奔跑,策马狂奔。。。“我们将业已飞翔,至那无形的世界,在彼地,我们厚赐福佑,永驻天堂。”是的,你们会
剧本不评价,这段历史我不熟。海伦娜那时候还肉嘟嘟的,她的脸真不好看但偏偏能感染到人。
通过这部片子,我开始对欧洲宫廷片感兴趣了!女主角是蒂姆伯顿的老婆哦,那时好年轻啊!
终于看了我最近狂补历史片儿啊,helena这里看起来很秀气缺少了些锐气毕竟jane是无辜的牺牲品。这部电影很浪漫,讲的是珍•格雷和丈夫之间先结婚、后恋爱、携手赴死的悲情故事,也是一种解法,毕竟历史就是给人闲话用的。
小姑娘长得愚昧无知声音做作到爆 非常欠抽的气质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那幅【被处决的格雷】大概就是这样的写照吧。唯有一袭白裙是整个画上的一抹亮色。电影确实可圈可点,值得考究。格雷和丈夫都属于小年轻,是否是真爱我还真不敢苟同,毕竟真爱也是会变质的,相处时间太短,二人之间的激情不过是彼此发现三观一致后燃起的啪啪啪荷尔蒙,后来被捆绑到一起,带着纯真的信仰,一起死去才成为了最纯洁的爱,要是都活得下来,或许经年累月,也会成为大多数婚姻的样子。至于格雷,其实她真的很可悲可怜,当时的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推上王位选择立场坚定杀伐果决,要么选择被一众大臣当成傀儡,她上台后立马执行了那些不符合贵族利益的傻白甜政策,被杀头的结果早就可以预料。毕竟不是每个君主都能成为维多利亚这样的女王。
哲人王的统治,结局肯定是个悲剧。即使以一个政治票友的身份来看简格雷女王短短九日中的执政方针,都能感觉,她被送上断头台确实没被冤枉。好吧,我实在不适合去看披着历史片的皮的浪漫爱情电影。PS:小伙子挺帅,砍了可惜了,嗷~
海伦娜年轻时候嫩死了好吗!?蒂姆伯顿你对人做了啥!
不知道为什么,比起后来的爱情,总是记得Jane和Ed两个孩子抱在一起哭泣的画面。Ed和Jane一开始就是提线木偶的命运,生死半分不由自己。
就还是两个孩子,冷酷无情的政治联姻竟让他们在纯洁无垢中吸引彼此,天真地摔碎高脚杯许下心愿,天真地创造了九日奇迹,在最美的青春相爱,在纯真的信仰中死去。短暂亦是幸福,至真至美凝为永恒。海伦娜嫩得不可思议,年轻的Cary Elwes也是理想少年帅哥……
现实的Jane Grey刚硬顽强,宁愿赴死也不愿被迫更改自己的信仰;电影里的简格雷为爱痴迷,一生逃不了傀儡的命运。不过没想到女主居然是海伦娜,可能红皇后没有发生那场意外的本来模样在这儿可以窥见一斑吧……最后 真的没想到蒂姆波顿娶了海伦娜。是我孤陋寡闻了